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公司资产经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资产经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资产经营

第1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关键词:经营资产质量;公司绩效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倾向于片面追求利润数量上的成长,却没有注重其自身内在品质的提升。探析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特征和指标是当下的任务,加强企业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这是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各个行业的运营模式和流动渠道都存在差异,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特征当然也会有所区别,因而本文选取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作为研究对象。

国外学者研究资产质量主要的方向为企业资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等之间关系等。相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资产质量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表中关于资产的分类标准,还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企业资产真实的质量状况,从而使信息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经营资产质量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的研究是明确资产特征的第一步。

经营性资产

经营资产是在运营和流通中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并给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资产,包括在总资产中扣除投资性资产后的各项资产。货币资金、厂房、企业用地、业务往来产生的应收账款都属于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经营性资产质量的评价

现行会计新准则和财务报表中,从资产的周转性、盈利性、变现性等方面构建经营性资产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周转性,是指经营性资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其周转速度愈快,那么经营性资产的利用效率就愈高。 盈利性,是指经营性资产给公司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关注的是相应资产的增值性。资产的收益能力强,经营性资产质量就高。变现性,是指经营性资产以流通的方式而直接变现。变现性关注的就是相应资产按账面实现价值的能力。良好的变现能力则能显示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发展能力和生命力。

企业是一个综合运用各项资产获取经济利益的盈利组织,经营性资产质量的优劣体现在这3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如果其中一项能力表现有所欠缺,或是周转性不流畅或是带来较低的收益或是变现能力不强,那必然会对企业经营性资产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考虑经营性资产质量总体表现时,应当先对个体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营性资产是企业资产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根基。优质的经营性资产能够为企业获取利润,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而劣质经营性资产不仅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增加企业经营负担,降低企业收益,影响企业发展。

在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与绩效关系中,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盈利性和变现性,而流动性对其的影响几乎不明显。其中,盈利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大。另外,从综合情况来看,经营性资产质量的收益水平佳,但是资产周转性以及变现性欠佳。

经营性资产质量周转性看,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对经营绩效有重要作用。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亦是如此。即总资产周转率越高,利用越好,公司的经营绩效就越好。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愈快,应收账款能够在限时回收,那么,企业的资金使用效果愈好,经营绩效也愈好。

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盈利性看,能增强对公司资产经营状况的各方面关注,促进公司提高资产的收益水平。因此总资产报酬率和经营资产报酬率指标对公司绩效有着明显而深刻的作用。资产的盈利能力对经营绩效有正向的作用,即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企业经营资产使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收益性就越强,即经营绩效就越好。

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变现性看,全部资金回收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直接而明显的,资金的回收率越快,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越多,公司的的支付能力就越好,能够满足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

所以,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前提下,经营性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经营性资产质量越好,企业绩效也会越好,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目前经营绩效和未来发展。

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资产质量的观念,正确划分经营性资产质量的优劣,将资产用足用活,增强经营性资产资产使用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关键点是将公司的现有的经营性资产有效地分配利用,不能只是一味的融资做大规模,只有经营性资产质量得到提高,企业才具备做大做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建立完备的经营性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对经营性资产质量进行等级评级以及考核制度,明确经营性资产的优劣等级,加强产生不良资产的资产项目的管理力度,并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营性资产管理效率。此外,对于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决策要科学的规划,减少对经营性资产的盲目投资、低效投资,在源头上提高经营性资产的质量。

企业应合理提高经营性资产的盈利性。盈利性是公司的关键性指标,只有稳定的收益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因此,企业应当关注核心利润,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产业,通过不断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把企业优质的资源整合集中在有限并且专长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另外做到对没有效益的不良资产及时处理,由于不良资产虽占据企业资产位置,但却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只是虚增了资产的整体规模,却降低了资产的收益,致使企业资产的盈利性降低。因此特别要处置好积压的、废旧的不良资产,不能长期挂账,减轻企业的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性资产的无形损耗增加,易形成劣质资产。企业应当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人才参与技术改造,减少因技术变革造成的存货积压滞销的成本开销。提高产品的更新能力,开发新产品,迎合市场需求,快速占领市场。如此一来,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率能得到改善,不良资产形成的几率也更小,更能降低资产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爱民,张新民.经营性资产:概念界定与质量评价.会计研究, 2009,(8):54 59

[2] 费明群,干胜道.资产质量分析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0):10 1

[3] 甘丽凝,张鸣.资产质量、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新会计,2009(4):33-36

[4] 宋献中、高志文.资产质量反映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4.

[5] 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四川大学学报》2000,5期.

[6] 徐泓,王玉梅.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117-121

第2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经营性资产质量;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从2006年以资产负债观为主导的会计准则改革以来,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日益关注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探讨影响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因素,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公司治理对其影响尤为突出。中国市场作为新兴市场,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以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关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经营性资产质量提供证据支持。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经营性资产质量是指经营性资产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影响经营性资产的因素包括经营性资产的存在性、周转性、盈利性和变现性。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本文主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机制,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高管激励制度对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1.股权集中度(CR10)。本文用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代表股权集中度。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在股权结构分配方面会存在差异,股权高度集中容易产生利益侵占问题,不利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提高。因此,提出假设1:股权集中度和经营性资产质量负相关。

2.股权制衡度(Z)。本文用Z指数,即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表示股权制衡度。Z指数越大,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的力量差异越大,第一大股东的优势越明显,对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因此,提出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经营性资产质量存在相关关系,符号待定。

(二)董事会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1.董事会规模(BN)。本文用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董事会规模。理论指出,董事会人数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增加越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提出假设3:董事会规模与经营性资产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2.CEO双重性(CEOD)。该变量樾槟獗淞浚如果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则为1,否则为0。该变量是衡量监督效率和董事会的独立性的体现。因此,提出假设4:CEO的双重性与经营性资产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高管激励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1.高管薪酬激励(GX)。选用前三名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高管薪酬激励通常与高管人员的业务挂钩,是一种短期激励方式,会激励高管人员努力提升业绩。因此,提出假设5: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性资产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2.高管持股激励(GCP)。管理层所持有的股份数与企业总股本数的比例来表示该变量。高管人员持有的公司股份越高,工作的积极性越高,会更专注于管理公司,比任何人都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提出假设6:高管股权激励与经营性资产质量正相关。

二、实证设计

(一)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体系

为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性资产质量的情况,本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价经营性资产质量。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特性出发,选取经营资产质量的综合指数、经营性资产存在性因子,经营性资产周转性因子,经营性资产盈利性因子,经营性资产获现性因子的综合得分作为衡量经营性资产质量的指标。指标选择及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不同行业资产结构及资产质量的差异明显,本文根据2012年证监会修订的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选取2014年深交所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C3类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计算机通讯等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剔除ST和PT公司以及同时发行B股、H股的公司,最终得到122家样本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三)变量定义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经营性资产质量综合指数F,其中存在性因子F1,周转性因子F2,盈利性因子F3,获现性因子F4;解释变量为股权集中度(CR10),股权制衡度(Z),董事会规模(BN),CEO双重性(CEOD),高管薪酬激励(GX),高管持股激励(GCP);控制变量为公司的成长性(GROWTH),资本结构(DTA)和公司规模(SIZE),分别采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自然对数来表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因子分析

利用SPSS软件,首先对经营性资产质量的13个指标进行总方差解释,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3.058,2.292,1.761,1.095。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3.521%,17.627%,13.544%,8.420%,因此综合评价指标函数为:

F=(23.521F1+17.627F2+13.544F3+8.420F4)÷63.113

其次,进行成分得分系数分析确定各因子的具体函数,各因子构成如下函数:

F1=-0.358A1+0.355A2+0.256A3+0.172A4+0.049A5

-0.055A6-0.149A7+0.056A8-0.004A9+0.061A10

+0.058A11-0.124A12+0.150A13

F2=-0.060A1+0.038A2-0.053A3+0.376A4-0.112A5

+0.358A6-0.196A7+0.435A8-0.124A9+0.247A10

+0.062A11-0.064A12+0.122A13

F3=0.030A1-0.015A2+0.038A3+0.058A4-0.116A5

+0.040A6+0.088A7-0.109A8+0.389A9-0.021A10

+0.444A11+0.378A12-0.037A13

F4=-0.030A1+0.029A2+0.010A3+0.141A4+0.489A5

+0.053A6+0.541A7-0.164A8-0.154A9-0.153A10

-0.049A11+0.146A12-0.120A13

(二)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软件对公司治理结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经营性资产质量综合得分相差幅度比较大,最大值达到57.03分,最小值为-3.20分,表明样本公司的运营效益不同,导致经营性资产质量相差较大。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度,两者的标准差较小,说明2014年制造业C3类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差别不大;董事会规模符合我国《公司法》5-19人的规定;就董事长兼CEO情况来说,12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两者职位合一公司占样本公司的22%,说明我国目前实行两职分离的公司远远多于两者兼任情况;前三名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在2014年制造业C3类企业中差距非常小,说明样本公司高管激励政策差异不大。

(三)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表3列示了样本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关系。

回归方程整体在0.01水平显著。由表3可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的T值-2.795,sig值为0.006,回归系数为符号,说明股权集中度与经营性资产质量呈现显著负相关的关系,验证了假设1;Z指数回归系数的T值为0.710,sig值为0.479,说明股权制衡度在模型对经营性资产质量没有显著性的关系,假设2不成立;在董事会特征方面,董事会规模、CEO两职合一两个变量与公司经营性资产的质量的回归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3和假设4不成立;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相关性显著,sig值为0.015,在0.05水平通过显著检验,两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5通过验证;高管持股与经营性资产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假设6不成立。在控制变量中,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成长性均与资产质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资本结构越合理,经营性资产质量越好;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越好。公司规模与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质量显著负相关,说明在制造业C3类上市公司中公司规模越大,越不利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管理。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A股制造业C3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相关关系,得出如下相关结论: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中,存在性因子和周转性因子所起的作用最大,公司可以注重这两方面来提高经营性资产质量总体水平;在控制了公司的成长性、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公司的规模之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性资产质量综合指数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股权太集中,会对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建议公司应合理控制股权集中的程度;而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质量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加强高管薪酬激励政策,对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可以建议制造业企业完善高管的薪酬激励政策来提高经营性资产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朱静.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4):63-67

[2]马静.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资产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3

第3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Abstract: Real estate listed corporation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al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due to its spe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occupying important social stat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us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uld on the basis of stating the theory on macro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pital structure. Empir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asset liability ratio changes inversely with the rate of inflation, but with the interest rate of the actual loan chang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sset liability ratio,GDP growth rate and price earnings ratio is not significant. Then the capit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real estate listed corporation is discussed.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业;资本结构

Key words: macroeconomic policy;the real estate industry;the capit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005-04

0引言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整个经济命脉中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成为我国政府重点调控和大力支持的对象。在过去的这十年中,政府由1997年拉动内需开始,到后面房价恶性上涨,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这个行业的重视程度,而在2013年出台的“国五条”中针对二手房交易征税的规定所引发的社会热议,这一系列的热点经济现象无不一次次地把焦点集中到这样一个在国家经济命脉起到举足轻重的行业。

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任何的宏观政策的调控必然会给其带来冲击,而资本结构又是个经典的论题,由于宏观环境因素的可控性,当前对于微观层面上因素影响的研究已是相当成熟,Harris和Raviv(1991),陆正飞(1998)通过实证研究了资产负债率与公司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规模、长期资产比重、成长性以及负债税盾效应方面呈现同向变化;而在经营风险、产品特色、营销支出上呈现反向变化。也对相似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发现获利能力强的公司往往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该研究在规模、成长性等其他方面并没有证明出有显著关系。在针对宏观因素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又主要以研究单个因素影响为主。Graham(1999)在通过对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12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MTR的公司为了利息避税更偏向于发行债券。王素荣、张新民(2006)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4年的数据,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所得税之间呈现出正向变动。KorajCZyk and Levy(2003)第一次系统地从宏观经济因素出发,选取宏观经济变量为解释变量,证实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解释力,但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公司影响力上存在差异,故本文选择房地产这样一个代表性行业,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究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结构间的变化影响。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资本结构的问题首先是融资方式选择的问题,融资环境的变动会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融资环境的考虑一方面要考虑的是宏观经济变动和资本市场的情况,萨缪尔森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将经济周期分为经济扩张期和经济收缩期。胡佐,胡琨(2009)也指出对宏观要素能有说服力的变量莫过于通货膨胀率和国内收入增长率。另一方面要考虑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可以区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

1.1 宏观经济方面

1.1.1 通货膨胀率

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作为经营者,在成本增长的情况下会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较难的债务融资环境;而作为投资者,在规避风险实现保值的目的下,投资会更加偏好于股权投资,因此企业的财务杠杆会降低,由此提出假设:

H1:通货膨胀率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1.1.2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权衡理论认为,资本结构具有顺周期性特性,即经济繁荣GDP 上升,企业有更强的意愿通过债权融资;而经济萧条GDP下降,企业的负债比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率先考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在经济收缩期,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会选择避免债务融资,降低债务比率。由此提出假设:

H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正

相关。

1.2 资本市场方面

作为房地产这样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资本市场状况的好坏,与其融资决策的制定是紧密相关的。股票市场作为一个非理性市场,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企业的市场价值往往会存在被高估或者是被低估的可能性。而投资者又存在过度的投资热情,因此在企业价值被高估时,经营者会利用这样的投机心理,增发股票,吸收更多资金;而在企业价值被低估时,回购股票,偏向债务融资。

市盈率作为反映企业价值的市场评估指标,由此提出假设:

H3:市盈率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1.3 财政政策方面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政府支出的增减对企业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与债务融资相比,通过权益融资,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资金,而相比债务融资的利息支付压力,权益融资还可以避免由于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为获取更多投资

机会,企业会多选择权益融资,降低财务杠杆。由此提出

假设:

H4:财政支出增长率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1.4 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是央行利用调整流通中货币量和基准利率的手段来调控社会需求的一种方式。根据其对经济的影响又可以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在消极的货币政策下,政府通过抑制货币供应的增长,从而降低总需求,通常伴随着高利息率,企业由于贷款利率的调高,出于融资成本的考虑会避免债务融资;在积极的货币政策下,政府通过促进货币供应的增长,从而刺激总需求,通常伴随低利息率,因此企业会偏向债务融资,提高负债率。

1.4.1 实际贷款利率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率的增减变动首先直接影响到融资成本的高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对融资决策进行调整。唐颖(2012)通过探究利率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影响,表明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利率的正负变动对于资产负债率而言影响是不同的。张太原,谢赤,高芳(2007)通过对235家上市公司10年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利率与资本结构间有显著关系,短期利率正向变动,长期利率则逆向变动。由此提出假设:

H5:利率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1.4.2 货币供给量

货币政策的松紧从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化上可以获得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市场上货币量供应的充足,企业更易于通过负债来获得资本;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市场货币量供应不足,企业妄想通过债务融资来获得其发展所需资本的难度会大大地增加,因此会偏向股权融资,降低负债率。顾骏华(2012)研究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用时也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会带来整体社会支出的削弱,致使贷款增长速度将会放缓,从而使得企业减少债务融资。由此提出假设:

H6:货币供给量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2变量设计及样本选取

2.1 变量选择

2.1.1 解释变量

对于解释变量的选取,根据屈宏志(2012)、张炜(2011)、

胡佐(2009)的研究,本文选择了以下6个变量作为解释

变量。

①GDP增长率(GDP)。衡量经济的增长性最为合适。

②通货膨胀率(CPI)。通货膨胀率通过对物价增减的衡量,反映了经济冷热状况,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衡量。

③财政支出(G)。选择年度财政支出增长率(G)来代表财政政策的取向。

④利率(I)。选择央行当年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利率的衡量工具。

⑤货币供给量(M)。M0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量,从M1中将其扣除后,保留下来的主要是企业的借款,也包含向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选择(M1-M0)的增速表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⑥市盈率(PE)。为了研究资本市场状况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选取市盈率作为衡量指标。

2.1.2 被解释变量

针对资本结构的研究课题,对于资本结构变量进行度量时,一般会采用以下三种指标来做研究,即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长期资产负债率。国外学者倾向于狭义资本结构即长期资产负债率,而韩传模(2006)提到基于我国资本结构具有“负债筹资中短期负债水平偏高”的基本特征,我国学者们在研究时普遍采用了广义资本结构,因而在本文研究中将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衡量指标。

2.1.3 控制变量

①公司的规模:公司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进行多元化融资能力的高低。

②公司的偿债能力: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股东为了获得较高的回报,可能会利用债权人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项目。

③公司的运营能力:运营能力越强,企业更倾向于扩大企业的规模,寻求更大的发展。

④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性大小则决定了盈余留存量的多少,一般来言,盈余较多的公司,可以实现内部资金周转,则较少地采用债务融资。

⑤公司的成长性:成长性较好的公司,往往企业的未来期望值较高,为满足其快速发展的目标,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会较其他公司更偏向债务融资。(表1)

[指标类别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控制变量][变量名

资产负债率

通货膨胀率

GDP 增长率

实际贷款利率

政府支出增长率

市盈率

M1- M0 增长率

Ln资产

流动比例

总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

资产增长率][符号

LEV

CPI

GDP

I

G

PE

M

LESSET

ROC

TAR

ROE

GROWTH][定义

期末债务总额/期末总资产

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计算

(现期GDP-上期GDP)/上期GDP

银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

(现期政府支出-上期支出)/上期支出

每股市价/每股收益

(现期M1-M0-上期M1-M0 )/上期M1-M0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销售收入/总资产

净利润/净资产

本年总资产-上年总资产/上年总资产][表1变量定义]

2.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了2008-2011年深沪两市中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对样本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剔出了其中的ST类公司,删除了一些数据不完整和存在异常数据的公司,最终整理得到88家上市房地产公司的332个样本数据。

2.3 实证模型的构建

LEV=β0+β1GDP+β2CPI+β3I+β4PE+β5G+β6M+β7 LESSET+β8ROC+β9TAR+β10ROE+β11GROWTH+ε

3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描述性统计

[

资产负债率

通货膨胀率

GDP增长率

实际贷款利率

政府支出增长率

M1-M0增长率

市盈率

Ln资产

流动比例

总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

资产增长率][变量符号

D

CPI

GDP

R

G

M

PE

LESSET

ROC

TAR

ROE

GROWTH][样本容量

332

332

332

332

332

332

332

332

332

332

332

332][极小值

0.0145

-0.0070

0.0921

0.0531

0.0328

0.1732

4.0611

19.2256

0.7826

0.0007

0.0009

-0.4469][极大值

0.9554

0.0590

0.1045

0.0656

0.1662

0.2758

1015.0000

26.4143

53.4501

2.5903

8.3960

4.9548][均值

0.6089

0.0348

0.0965

0.0575

0.0976

0.2060

56.1251

22.4854

2.4200

0.2666

0.1416

0.2185][标准差

0.1614

0.0260

0.0049

0.0051

0.0581

0.0414

112.5129

1.2024

3.3923

0.2048

0.4632

0.4021]

表2中报告了88家上市房地产公司4年的资本结构、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内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

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极大值为0.9554,极小值为0.0145,由于不同上市房地产公司规模性,经营状况等内生变量的差异,资本结构的极差上相差甚远,体现出各公司对融资途径的选择偏好有明显差异。通过观察资产负债率的均值和标准差,房地产企业总体上的负债率平均水平达到了60.89%,也体现出这样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偏好通过负债融资经营,具有高财务杠杆的特性。通货膨胀率上负值代表通货紧缩,正值表示通货膨胀,2008年到2011年间极大值为0.0590,极小值为-0.0070,通货膨胀率的正负变动对于研究经济稳定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GDP增长率、政府支出增长率和货币供应增长率均为正值,市盈率的极差变化显著,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企业估值的非理性,根据市场择时理论,股价很有被高估和低估的可能。宏观变量的变化性为研究其变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3.2 相关性分析

变量之间大部分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3),部分变量间存在显著性关系,通货膨胀率与M1-M0增长率,实际贷款利率与政府支出增长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超过0.8,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高。在回归过程中政府支出增长率和M1-M0增长率由于与其他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被迫自动剔除。实证模型调整为:D=β0+β1GDP+β2π+β3R+β4PE+β5X1+β6X2+β7X3+β8X4+β9X5+ε

变更后的模型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4中所示。

表4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常量)

通货膨胀率

GDP增长率

实际贷款利率

市盈率

Ln资产

流动比例

总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

资产增长率

估计系数

-0.8816

-0.6095

0.5610

3.3238

-0.0001

0.0558

-0.0140

0.1477

0.0406

0.0245

标准误差

0.2107

0.3090

1.4222

1.5370

0.0001

0.0065

0.0021

0.0365

0.0153

0.0181

T检验值

-4.1832***

-1.9725**

0.3945

2.1625**

-1.4999

8.6535***

-6.6367***

4.0456***

2.6636**

1.3508][ N Adjusted R2 F检验

332 0.415527.1458][*.**.***.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由回归分析的结果可见,①通货膨胀率在5%的水平上与资产负债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说明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会优先选择权益融资;而在通货紧缩时,会优先选择债务融资。②实际贷款利率在5%的水平上与资产负债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说明短期利率升高,企业会更多地选择发行债务融资,提高财务杠杆;短期利率降低,企业会更多选择权益融资,降低财务杠杆。③GDP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关系从回归结果上来看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市盈率与资产负债率从回归结果上来看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也不显著。虽然正负相关性均与假设相符,但结果显著性并不高,这可能与样本年限的长短,样本量大小以及所选定的行业有关。④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例与资产负债率关系显著;资产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不显著。均与理论分析一致。⑤由于共线性原因,通货膨胀率与M1-M0增长率有显著共线性,由变量相关性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与M1-M0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可以推测M1-M0增长率与实际贷款利率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与政府支出增长率有显著共线性,由变量相关性可以看出,实际贷款利率与政府支出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可以推测政府支出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均与假设相符。

4建议

我国房地产业资本结构负债率水平较高,除了公司的内部因素差异,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制定融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到现阶段宏观大环境的情况。在面对多变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资本结构:

4.1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资本市场是上市房地产企业获取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也是在这样一个市场中,资本实现了流通和重新配置。因此一个完善而健全的资本市场对于房地产这样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融资决策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构建房地产融资新模式

事实证明,单一的融资模式已经很难确切地满足房地产业对资金的需求,现如今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贷款和信托为主,但日益发展的经济对融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融资新模式的构建日益需要得到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对融资而言受益匪浅。

4.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住房贷款市场的规范化日益提出了要求,在现阶段对资本的大量需要为住房贷款的证券化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基础。这是规范化资本市场的一个强有效措施,也是切合房地产资本行情的一项举措。

4.4 整合房地产行业,建立自律性组织

拥有自律性是一个行业得以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对自律性提出了要求。作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连接枢纽,发展成熟的房地产业已具备行业自律的经济基础。也只有在房地产这样一个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行业,才有可能实现房地产业高度的自律。建立有效的自律性组织有利于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提高质量水平,进而在这样一个自律性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地实现完善资本结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佐,胡琨.影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宏观因素分析[D].统计与咨询,2009(2):33.

[2]王素荣,张新民.资本结构与所得税负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98-105.

[3]赵东玲,李得安.我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分析[M].东方企业文化,2012(10):168-170.

[4]金文辉,张维.我国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其风险特征研究[J].求索,2010(10):34-36.

[5]顾俊华.浅析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房地产业的影响[J].统计科学实践,2012(6):57-58.

第4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为此,近几年来,南京大学先后制定了《南京大学科技产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暂行规定》、《南京大学校办系管独资企业改制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进行了科技产业的改组改制试点。至目前,已完成企业改制9个,已清理关停学校一级、二级独立法人企业及非法人实体28个。自2003年11月起,南京大学又正式启动了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依法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南京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资产经营公司”)。

下面就来谈谈南京大学资产经营公司的情况,及公司在组建时的一些思路、做法和体会。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情况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是学校对外投资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心,代表学校经营、管理学校的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经营、管理、监督四大职能。经调整,公司注册资本由无偿划转的26家校办企业中的南京大学股权相对应的净资产构成。经营范围包括: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转让、投资,企业托管,资产重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公司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南京大学组建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以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高校科技产业工作方针为指导,结合了江苏省六厅局《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企业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以推进高新技术转化与产业化、促进校办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管理体制创新为重点和核心,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规避风险,促进发展,推进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的互动良性发展。

学校组建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实行校企分开

实行学校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别建帐、分开运行管理制度,将学校经营性资产划转到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作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独立运行。

规范校企关系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后,南京大学不再以出资人身份对外直接投资和从事经营活动;南京大学所属院、系、所、室等单位不得以出资人身份以任何形式从事以股权形式的投资经营活动;企业经营者依法、依企业章程按法定程序聘任和解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公司法》对划转到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的原南京大学投资的校办企业进行改制和规范,建立资本纽带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母子公司体制,规范企业管理。

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学校科研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目标

长期以来,产业管理体制不顺、企业机制不活、产权不清、事企不分、多头管理、学校负有连带责任等高校产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校产业管理机构和体制虽几经调整,或组建企业集团,或成立产业办,或成立房地产与产业管理处、或成立科技与产业处等,但始终未跳出行政事业管理模式,未找到一种有效的产业管理组织形式,因而探索一种规范、高效的产业管理组织形式,组建经营管理学校经营性资产的南大资产经营公司,是我校产业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学校通过组建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明晰校办企业产权,规范校企产权关系,将我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经营性资产组建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建立一个以资本为纽带,规范、高效的经营、管理、监督学校经营性资产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防火墙”,有效规避学校的企业经营风险,使校办企业真正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市场主体;

3.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以企业方式管理学校企业,用经济方法办企业、用企业方式搞经营,使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经营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之路;

4.建立和完善学校对校办企业的投入、撤出机制,进一步拓展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渠道。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将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收益率;以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为主,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合作,逐步把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建设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集团型高科技企业。

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步骤与做法

学校组建南大资产经营公司,主要步骤与做法如下:

1.全面清理、筛选企业,根据近三年企业经营状况等讨论、确定学校保留发展并划转进入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的拟划转企业名单;

2.起草、讨论、制定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组建方案和公司章程;

3.申请南大资产经营公司设立审批;

4.申请南大资产经营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登记;

5.申请拟划转企业中南京大学股权资产的划转审批;

6.南大资产经营公司设立验资;

7.南大资产经营公司设立注册登记,申领营业执照;

8.办理被划转股权工商过户登记、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过户登记。

对南大资产经营公司的思考与体会

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今后校企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而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沟通协调难,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协调推进。我们认为:

1.资产经营公司组建方案要因校制宜,全面考虑,规范报批,这样便于资产经营公司的工商登记和被划转股权及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的过户登记手续的顺利办理;

2.学校资产(股权)划转前,应做好资产划转的基础工作,要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聘请中介机构先对被划转企业进行全面、规范的清产核资、净资产审计、评估,这样,利于摸清资产家底、盘实资产,避免走弯路;

3.尚未改制的学校全资企业宜先进行企业改制,再行划转。

此外,我们感到部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审批、资产经营公司投资收益所得税、劳动人事改革配套政策等问题,仍是当前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和企业改制遇到的主要难点和瓶颈,应设法协调解决。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与国资、财政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部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审批权正式授权给教育部,以顺利推进部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

2.进一步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投资收益所得税免征,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投资收益所得直接上缴学校并进入预算,用于支持教学科研的部分,可免征所得税;

3.联合人事、劳动部门,出台比较明确、具体的高校企业改制中的劳动人事改革配套政策,以顺利、稳妥推进高校企业改制中劳动人事关系规范的改革;

第5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与监督

高校主要通过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和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行使对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职权。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划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

其一,防止资产经营公司监督管理被弱化,校办产业会计信息失真。校方派出的董事、监事(都是兼职的)以及学校职能部门对企业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使高校作为出资人的产权主体地位被架空、学校利益受损。所以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对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董事会议事规则,对资产经营公司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建立重大经济决策备案审批制度和问责制度。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和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要听取和审批资产经营公司的预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审批投资计划和筹资计划,审批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利润分配和员工奖励方案,制订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制度及任免奖惩办法,审议批准公司其他重大财务事项。使学校作为公司投资主体的职权得到落实,并使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符合高校总体建设目标。

其二,高校对资产经营公司实行会计委派制度。规定由学校财务处向资产经营公司委派财务部主任,并列席与财务、投资、经济分配等有关的董事会和公司领导办公会议。学校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由学校支付(年终向公司结算),其工作业绩由学校相关部门参加考核,实行委派会计定期轮岗制度,使委派会计摆脱对派驻单位的依附和利益关系,能够挺直腰杆坚持原则,实施财务监督,既维护学校作为出资人的权益,又真正有利于校办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其三,建立校办产业财务报告制度。资产经营公司必须定期向学校财务处报送会计报表,重大经济事项必须及时向学校分管领导和财务处汇报,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财务状况及所投资企业重要经济信息。

其四,加强资产经营公司审计监督。学校审计处直接对学校负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对校办产业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加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审计,是强化资产经营公司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内部审计不但要做好资产经营公司的年度财务审计和经营绩效审计、公司负责人任期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加强对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对外投资及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的制度执行情况和效果的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风险警示和改进意见。如果发现有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要报学校和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追究责任,促进公司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内部财务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通过对财务活动实施管理,把企业的各种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其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一般可以根据公司规模、领导分工和各部门职责范围,对公司管理实行分工、分权,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合理安排投资决策权、对外筹资权、收益分配权、资产处置权以及财务审批权等。可以根据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决议,在公司经营者职权范围内,采取集体决策、分工负责,侧重集权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审批权要根据工作需要(指财权与事权相适应、与责任相一致)、拥有控制权的现金流和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进行划分,并以规章制度明文规定。必须以最有效地促进资产经营公司运作和发展为目的,既不宜把财权统得过死而失去活力降低效率,又要提防因财权过度分散而引起风险增大和支出失控。

其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必须单独设置财务会计机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负责本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编制和执行公司预算,实施财务控制和监督,组织财务预测和分析,编制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如实反映资产经营公司以及所投资企业的财务信息,并承担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实施财务监管和检查指导的职责。

其三,加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预算管理。长期以来,在校办企业中,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普遍不够重视。事前在编制预算时掌握信息不全、计划考虑不周;事中往往是领导说了算、随意变动突破,预算执行失控;事后则强调客观,无能为力。预算失控的直接后果是费用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半拉子工程”出现,给财务管理带来困难和风险,企业预定目标大打折扣。现在,改革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办企业的体制,将学校所有经营性资产都划转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由其代表学校持有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资产经营公司所掌握的资源大大增加,就有可能集中力量办成一些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大事;但如果管理不好也会造成更大损失。因此资产经营公司必须加强预算编制前的调研论证,强调各部门结合年度工作任务合理编报预算资料的责任,财务部门要认真审核、调查研究、综合平衡,突出重点,措施有力,为公司实现年度目标提供财力保证。预算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慎重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则要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原因,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不能做好预算控制的责任,联系所造成的后果,作为考核奖惩的依据之一,以引起各级管理干部的重视,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和效益的提升。

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投资财务管理与监控

其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主要通过向被投资企业委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义务,包括企业重大决策、选择经营管理者、收益分配等。需要制订委派董事、监事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受资产经营公司委派的董事、监事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学校作为投资者的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他们还有责任将被投资企业董事会决议及重要的经营、财务信息资料带回资产经营公司,及时整理抄送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和投资部,以便进行专业的财务分析和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依据投资方身份,向被投资企业要求定期报送会计报表,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可以向被投资企业提出要求,派财务审计人员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或某些重要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提供财务指导和改进建议。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应当及时将所掌握的被投资企业财务信息和重要问题加以整理,编制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报告向资产经营公司领导汇报。

其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应当向全资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实行会计委派制。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还可以凭借具有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本地管理等优势,向控股企业和参股企业推荐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主办会计),但须由被投资企业董事会考核聘任(不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且对全体股东和企业经营者负责。对于被投资企业中的众多小企业或者财务会计业务量较小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初创时往往规模小、人手少、管理不规范,需要扶持),我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为控股或参股的小企业“代账”(小企业须分摊费用),在每家小企业都独立核算和单独设立银行账户的前提下,提供会计核算、财务报销、纳税申报等专业的财会服务,帮助小企业共同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这种做法为小企业减轻负担、提供方便,受到小企业的欢迎。同时,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寓监督于服务”,能够及时掌握被投资企业财务信息,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有利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投资效益的考核。

第6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资本运作的基本原则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应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中心,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一个中心,立足于两个基本点进行资本运作,这是保证高校产业资本运作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资本运作的首要任务

高校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不同在于依托高校,科技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但体制的僵化和制度的老化制约了高校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产业改革之前,由于学校与产业间没有建立有效的防火墙,企业在产业风险、用人机制、资本运作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树立正确的资本运作观念是高校产业搞好资本运作的首要任务。

高校产业资本运作主体转变的渐进性

在高校产业兴办之初,各高校校办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参与资本运作。高校产业改革后,资产经营公司将成为学校对企业的唯一投资渠道,代表学校对原有公司进行规范和整合,并承担“投资公司”的角色,对各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运作,以求达到整体最优。这意味着高校产业的资本运作主体将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高校科技企业各自为政逐渐转变为以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为主体统一进行资本运作,整个高校产业集团的资本运作主体将呈现出集中化趋势。

高校产业资本运作的整体协调

在高校产业资本运作主体逐渐转变的过程中,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在资本运作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进行整体协调,尤其要注意投资方向的协调。资本运作主体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要剥夺下属企业的资本运作权力,而是要在统筹全局、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做好资本运作的分工协调。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投资层面主体,应该走多元化投资道路,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技术、多类型人才、多层次关系等全方位资源;而下属企业作为经营层面主体,为塑造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应该专注某一领域,走专业化投资道路,集中资金、品牌、人才、技术等优势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做大做深。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多元化的投资方向并不等同于高校产业资本运作要追求大而全,这里的多元化是与下属企业的专业化相对而言的。高校产业资本运作一方面要明确校办产业的战略定位,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原有产业布局,突出自身的战略优势和主营业务,通过资源整合逐步改变下属校办企业经营规模小,涉及行业多的现状;另一方面,按照高校产业的战略定位和竞争优势制定产业集团的战略规划,并严格遵循战略规划运作新的投资项目,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提升整个产业集团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链中的定位

第7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关键词】医药行业 无形资产 经营业绩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无形资产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完善和丰富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对于建设创新性社会、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无形资产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医药行业在沪市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1年作为研究时间序列,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探索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从而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培育和增值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国外学者对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比较早,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Amir and Lev(1996)的研究表明,一些传统的财务指标对他们所研究的移动通讯企业不具有价值解释能力,而如客户资源等未入账无形资产、公司成长性之类的非财务指标与经营业绩更具有价值相关性。Gupta and J.Neersaj(2008)提出了广告营销和客户服务费用等无形资产支出是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同样也确认了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具有价值相关性。国内相关研究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对无形资产的计量、确认和披露等问题上,无形资产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薛云奎、王志台(2001)指出,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对股价有着显著的正向贡献。王轶英、王书林(2010)选取2003―2008年间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模型检验无形资产与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贡献程度显然更高。生物医药类公司作为科技类上市公司的一种类型,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刘振宇、魏凤(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医药生物类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起着显著的正向相关的关系,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

我国学者在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大都确认了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点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这种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两者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比较,认为前者相较于后者而言,对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更大。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无形资产作为新时代企业重要的价值源泉,它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无形资产具有非竞争性,应用更具有广泛性;无形资产边际成本非常低,一旦研制出首个产品之后的批量生产成本很小,生产规模不受成本的限制;无形资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不断下降的成本更有利于创造规模效益。得益于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无形资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能力,成为企业在新时代的价值源泉。为此,本文设定的第一个假设为,假设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其经营业绩呈显著正相关。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以医药行业为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基因技术以及医药技术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疾病的认识,改进或提高了某些医疗方法和效果。因此,当前提升企业价值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而并非有形的固定资产等。本文针对无形资产能为企业经营业绩作出显著贡献这个普遍的预期,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假设2:单位无形资产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要大于单位固定资产所作的贡献。

2.研究模型。本文参考Aboody & Lev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价值相关性和Aboody,Barth & Kasznik(1999)研究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时采用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两个实证模型来检验假设1和假设2。本文鉴于选取了三个年度来进行实证分析,用模型(1)来检验无形资产对当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用模型(2)来检验当年无形资产对随后两年经营业绩的作用。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市发行的所有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开发行的年度报告为观察值。为了使得获得的财务数据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制定如下限制条件:(1)删除2012年1月1日已暂停上市和停止上市的样本;(2)删除2009年之前没有完整财务数据和异常财务指标的样本;(3)删除现已被摘牌、ST公司、明显造假的样本;(4)删除没有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为0的样本。依据以上限制条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取了47个研究样本。本文样本均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财务指标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2009―2011)。

第8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一、实现国资经营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原则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国有资本营运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投融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等平台作用,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因此要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从开始组建到真正运作,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

1、高标准定位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制定其发展近期工作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要重点围绕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开展资产(股权)划转、资产接收、资金吸纳、整合提升和做大资产规模等工作;远期目标以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为核心,通过控股、参股等股份公司形式,实现多角化经营,做强做实公司,打造真正的大型综合性投资公司,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做出积极贡献。

2、高起点运作

一是要有雄厚的注册资本。要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划转部分国有优质资产(股权),或通过现金注资的方式,将国有资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到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已成立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一般均在10亿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亿,从而大大夯实了国有资产公司的财务基础,增强投融资能力,提升参与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实力;也充分体现国有资产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造优质品牌。

二是要有业务所需的大量资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开展资本运营;接收处置国有企业经批准核销的不良资产;打包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企业所欠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开展相关的资本投资和产业投资、产权(股权)托管业务;开展企业发展和改革改制的财务顾问、投资咨询、重组并购等相关的中介业务等重要职能,要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要通过政策性贷款、银行商业贷款、合理利用国有资本预算资金等多种途径,筹集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周转资金。

三是要有优惠的政策支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接收、评估、处置等全过程涉及的税费较多,一般接近交易金额的20%。为减轻国有资产公司的税负,更好为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对国有资产公司在享受国企改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应比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高速度发展

一是服务国企改革改制相关工作要大调整、大整合、大重组。国有企业产权(股权)划转力度要加大;改制企业剩余资产接收和盘活,国有企业的账销案存资产的接收和处置变现,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不良金融资产的打包收购工作都要积极有序推进和加强,实现公司基本业务的全面拓展,为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本运营要多层次、多功能、多行业。服务国企改革的相关工作只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要在短期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控股一部分优势企业,参股一部分优质企业,投资一部分新兴行业,向证券、保险、金融、高新技术、房地产等多行业、多领域进军,创新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实现公司的做大做强和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履行打造资产营运平台、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中间层和实施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职能,对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很强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充分履行好、发挥好、利用好其职能和作用,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抓住全国区域发展政策的机遇。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支持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大的区域性发展思路。尤其是在重大项目的布局中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定要结合好中央大的政策优势,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大项目的投资工作,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二是抓住服务国企改革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国有经济的有序退进,各地国有企业改革速度不一,但均存在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制搞活和关闭破产,促进国有资本从低效能、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领域有序退出的问题。在改制工作中,存在大量的改制剩余资产,并有相当多的改制遗留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而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无法直接开展这些资产的接收和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理应充分发挥好服务国企改革的平台作用,接收管理经营好这些资产,为改制企业打开资金链,减轻历史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抓住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序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逐步进入尾声,而国有企业的工作重点也将由改制搞活转向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具体的工作重心也将向加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整体规划的研究,加强优势竞争力企业的研究,培训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开展配套招商;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产业链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引导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与主导产业的配套、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覆盖范围,提升终端产品的生产、竞争能力,强化优势企业核心极的引导作用,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要站在所处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思考、规划,按照高标准定位、高质量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思路,抓住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本经营优势,做好国企项目投资工作。通过参股、控股部分国有企业,提升公司的整体实力。

第9篇:公司资产经营范文

一、金融控股集团产生动因分析

(一)逐利性 20世纪末,由于金融市场同业竞争加剧,在分业监管背景下,单一业务模式下的利润拓展空间已经难以突破“天花板”,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应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加多元化。根据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难以保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将具有相关性的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形成内部市场,则企业有可能利用统一经营管理,协调内部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对价值链延伸增值,更好的满足客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控制成本 根据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的论述,调配资源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实现;二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来解决。他认为,企业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内部的资源协调,节约外部交易费用。同理,金融控股集团的形成可以实现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在对外竞争中形成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管理、知识和技术等资源实现集中,通过集团统筹管理下的快速交流和复制,实现专业能力的普遍提高,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还将进一步降低长期成本。

(三)降低风险 通过资本金在集团内子公司的科学设置,不仅有利于利用不同公司间的独立法人资格和有限责任有效隔离集团某一个体公司引起的经营危机和破产风险的系统内蔓延,从管理上来说,以股权为纽带实施管控,也有利于强化专业分工和经营效率,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从而降低管理风险、市场化风险,提高总体风险承受能力。于是,无论是出于天然的逐利性目的,还是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或风险防控的需要,实现不同产品类型的金融资源在内部的汇集和整合,同时通过多元化经营的控股集团形式规避分业监管壁垒,就成了金融企业实现自我扩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多元化经营 1957年,美国学者安索夫(H.I.Ansoff)首次提出多元化经营概念。之后,西方学者彭罗斯(E.T.Penrose)、鲁梅尔特(R.P.Rumelt)陆续对多元化经营的定义进行深入和完善。笔者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总结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增强自我发展的竞争能力或分散风险,在现有经营基础上下增加市场或行业差异性的产品或行业的战略性抉择。西方学者鲁梅尔特(R.R.Rumelt)研究认为,可以采用专业比率、关联比率、垂直统一比率等三个量的标准和“集约——扩散”这一质的标准,将多元化经营分为垂直型、专业型、本业中心型、相关型、非相关型五种类型。多元化经营的第一次盛行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当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险,多属于不相关型多元化。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多元化则多是相关型,为了追求协同效应。学界普遍认为,相关型多元化经营在集团内部复制了外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具备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效应,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将资源向效益较高的业务模块配置,从而促进集团总体价值提升,而个体公司的单一专业化经营显然不具备内部资源配置功能。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中概括为,“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紧靠老本行的企业,绩效总是最好;其次是向相关领域扩展的企业;最差的是那些经营许多非相关业务的公司。”同时,由于多元化程度难以准确把握带来的经营目标不专一、发展规模扩张过速等导致的经营失败问题,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即使是相关型多元化,历来都是饱受质疑和非议:不同行业聚集在一起,利润率、周转率和生命周期等彼此之间的特性差异较大,容易导致对现金流和资本资源的争夺、资产效率的降低、各种业务波动性叠加产生更大波动效应造成风险传导等。再者,从管理学角度上,多元化也可能造成经营层为牟取私利过度投资,或大股东利用多元化侵占资金、转移资源等,由于国内市场不成熟、公司治理不完善,此类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当今学界虽然提出了可以衡量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若干评价指标,但对于多元化经营的绩效评价却并未找到成熟的计量办法。现有案例分析中,多采用对企业价值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是否具有正面作用进行简单判断。国际知名企业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花旗集团(Citigroup)、康泰克斯房屋公司(Contex Corp)的发展历程是是多元化经营的经典案例,学者吴晓波也曾在《大败局》中列出了国内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具体案例。

二、AMC多元化经营历程

(一)金融多元化的特征 与一般企业不同,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导致的客户需求多元化是金融企业经营多元化的重要动因。再者,为满足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监管框架的合法性要求,金融企业的经营多元化多现为金融控股集团下不同法人分别经营、总体多元的形式,而一般企业并无此政策限制。此外,出于安全性、效率性等多方面的考虑,金融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往往以产权为纽带,特别是取得绝对控股权,不同于实体企业除了自我发展、兼并收购、发起设立还可以采取合作结盟、供应链控制等其他方式。

(二)AMC集团多元化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应对愈加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同时与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有模式相适应,成立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成为顺应时势的必然举措。目前,中国平安、光大、中信等一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已初具雏形。199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国务院赋予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政治性使命后,AMC在2005年前后实施商业化转型、开展多元化经营更像是谋求生存的无奈之举,直至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AMC的转型方向为“业务有特色、运作规范化的综合性非银行金融服务企业”,才真正为AMC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内生动力。作为多元化发展最显著的行业分布特征,正伴随着围绕不良资产处置为核心并不断衍生其他综合金融服务功能,AMC涉足的行业数量不断增加,当前,四家AMC中所涉行业最少的也在8个以上,多元化经营架构已经显现。就金融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实现方式而言,不外乎是自我发展、托管重组、兼并收购、合作设立较多。AMC多元化发展亦不外于此:围绕不良资产处置衍生的业务多元化显然具有内生发展特征,与之相关的房产、金融评估、金交所等由于政策门槛较低,多为自我发展而来;金融牌照行政许可的证券行业则大多来源于证监会当初托管的证券公司进行托管重组;信托、保险则多是通过兼并收购实现;银行则多是利用与地方政府合作对地方商业性银行股改发起设立。

尽管学界对金融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同样争持不下,支持者认为有范围经济、规模效应、信息链共享、产品链增值、提升集团品牌形象等优势,反对者认为会有系统风险传导、杠杆使用过度以及多元化折价等问题。对于AMC来说,无论从自身持续生存问题的解决、利润水平的显著提高,或者金融业务创新话语权的显著提高,以及外部对问题企业财务困境的有效重组或类似需求的满足等方面来看,其多元化经营显然是正向效应更为明显。

三、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AMC多元化经营战略要点

金融资源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戈德·史密斯于1995年提出,但并未系统论证和阐述。我国学者白钦(1998)将金融资源分为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三个层次。根据其论述,与一般资源不同的是,金融资源具有双重属性,不但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同时也是配置其他资源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不仅牵涉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也涉及如何控制金融资源配置不当引起的风险传导问题。就AMC而言,笔者认为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除了包括AMC拥有的资本或货币资外,更主要的体现在吸纳外部金融资源并将其内部化的融资能力;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更多属于组织、制度和工具范畴,具体包括来自于AMC自身的以金融资产(工具)产品及其流程体系为核心的产品系列、业务管理技术、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与之匹配的制度体系、内部控制系统和组织结构;而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则是内部合理调配资源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协同发展能力。通过十余年对巨量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业务的磨练和经验积累,AMC在客户等级评定及授信、资产价值分析以及风险控制等关键方面已初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核心竞争能力,当前所具备的品牌、客户、网络、渠道、技术乃至已建成的一体化、全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等均为金融资源的统筹协调提供了充足的可实现条件。综上所述,AMC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应以自身所具备的金融资源为基础:

(一)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多元化 不良资产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附着物,伴随其行业发展周期,尽管存在可能面临不良资产资源的萎缩等挑战,但并不可能彻底灭失。此外,伴随AMC的转型发展,实体企业的问题资产(实质上也是不良资产)也在逐步进入AMC的经营范围,依托于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通过拓宽其产业宽度和深度产生的经营效益,依然是AMC长期生存之本。从国际成功经看,进入高相关度的业务领域更容易产生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围绕主业进行多元化,利于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复制,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形成多元化业务的有效融合和互补,平稳扩大竞争优势。

(二)相关型多元化 从多元化若干案例不难总结出,不相关行业的多元化就意味着在陌生领域承受更高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的多元化不能脱离主业,主业的充分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维持必须作为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而相关型多元化经营强调的正是在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内扩张。作为金融企业,风险识别和控制技术就是核心生产力,相关型领域则不同,金融业务的相关,不仅意味着情况的熟悉和了解,也代表着相关的技术和资源可以快速复制进入,利于规避风险,保持优势。对于AMC来说亦是如此。因此,AMC仍必须以具有稳固优势的不良资产处置主业为基本支撑开展相关行多元化,以合理避免多元化风险造成的经营失败,并进一步积累战略优势资源,如客户、产品以及经验技术等,巩固和扩大由不良资产处置主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将战略优势复制和平移到其他相关领域。

(三)适度多元化 适度意味着对多元化发展速度和规模应当保持审慎。多元化发展通常也意味着需要有充足的现金等资源进行配套支持,尽管商业化转型之后的AMC资本实力有所充实,但无论是与银行系、保险系等其他金融多元化航空母舰,如中信、广大、平安之类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在没有足够资源进行对进入领域的长远发展后续支持时,不应盲目进入。

当前,从AMC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历程来看,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四家AMC均是围绕不良资产处置积累的业务、经验、技术和客户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条及其衍生业务延伸,通过技术增值手段化解金融风险继而实现收入增长,其多元化纵向相关性较强。但伴随商业化股改进程的加快,四家AMC在行业选择上并未把与不良资产处置的高度相关性作为唯一抉择标准,如租赁业、保险业,二者与AMC主业相关度并不高,反而与银行业务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具有更强的协同作用。但同样,银行也是AMC多元化经营目标中的重要板块,除AMC里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控股湘江银行外,其他三家公司均有并购计划。从规划蓝图来看,或AMC控股集团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将与银行控股集团在未来形成激烈竞争。面对银行在资金成本、渠道以及客户方面的显著优势,AMC的“扬长避短”才是上策,即围绕相关型多元化充分凸显自身的并购重组、债权定价和风险处置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坚持创新发展,建立专业专长,深度发掘并满足客户的个体化需求,以差异化和专业化策略支撑多元化发展。

四、AMC多元化风险防范对策

(一)AMC多元化风险类型 AMC的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可以产生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出于金融资源本身具备的“被分配和分配”的双重属性,AMC的多元化经营也会因内部交易不当,额外导致系统传导性风险、利益冲突和转移风险、资本过度杠杆化风险、协同管理风险等多元化风险,使得管理经营更为复杂和难以监管:

(1)系统传导性风险。首先,AMC多元化经营多是相关型的,这就意味着其内部的各种业务风险有可能叠加性多于对冲性,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就可能产生“雪球”效应。再者,风险很容易内部传导(Contagion),具体是由于外部会将多元化经营集团视为整体,因此,即使是局部某一经营单位的财务困难、经营失败甚至是负面新闻或事故,也会对整体的信誉、信用等产生负面影响,若内部没有建立防火墙实施有效的风险阻隔,实质上的风险更是可能通过频繁发生的内部交易进行传递或叠加,对整体的流动性、偿付能力甚至业务开展造成损失。

(2)利益冲突与转移风险。由于AMC的多元化经营多是通过全资或绝对控股实现,股权的单一化导致决策权的集中,加之中国金融机构的行政特许性特征,业务具有一定垄断性特征,同时,多元化经营本身就具有业务复杂、难以监管的特征,客观上产生了AMC有通过资产转移、业务复杂化等手段规避监管,与小股东、债务人以及客户的利益保护产生冲突的可能性。频繁的内部交易对AMC各单位的经营业绩存在重大影响,则可能为利益冲突和利益转移产生动因。

(3)资本金过度杠杆化风险。一是资本金的重复计算,由于AMC投向子公司的资本金在母、子公司报表均同时反映,造成了重复计算(如果同一笔资本继续用于集团内部交叉持股,则将继续重复计算,目前监管机构对交叉持股并不许可)。虽然资本金可以重复计算,但显然不可能同时用于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笔者认为,这种风险实质上是内部过度使用资金杠杆,导致资本金泡沫化,即造成以有限资本金撬动已远远超越自身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的庞大资产规模,危害资本安全性。二是授信、担保以及或有负债方面,AMC母体通常还承担为集团内其他经营单位统一获取授信、增信或导致或有负债的救承诺,以及集团内部在业务协同中也可能导致产品链上风险的聚集和积累,因信用杠杆率过度化导致支付危机。

(4)协同管理风险。当前,AMC多元化中,不仅业务复杂,需要在产品组合、经营目标、资源配置等方面需要协调一致以提高效益,而且由于多元化模式多样造成的股权管控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兼并重组而来的经营单位,需要高超的融合管理水平以提高协同效率,否则即使是业务高度相关,也会因无法提高协同效率而造成多元化经营失败。另一方面,AMC过多的管理层次,可能会导致决策链失真、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AMC多元化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多元化风险外部控制问题,巴塞尔委员会曾《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等指导性文件。伴随AMC的多元化转型发展,2011年中国银监会也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加强多元化风险的监管。笔者认为,多元化风险防范的关键,还是需要自身建立有效的多元化风险控制体系:

(1)公司治理制衡有效。目前,AMC所辖子公司多为全资子公司,实际上董事会独立决策性十分有限,勿言对关联交易的控制。从根本上说,股权多元化,实现对AMC母体的有效制衡,通过高效的产权结构形成对关联交易的决策制衡,如通过在公司章程中设立关联交易的回避表决制度、小股东对关联交易的一票否决权、在董事会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负责审查关联交易、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关联交易的监督检查等,加强对利益冲突的监督。

(2)规范关联交易行为。内部交易,根本是AMC集团内部的资源再分配,作为AMC协同效应产生的来源,不能简单否决或过分限制,但必须对可能产生利益输送的关联交易行为要进行规范。具体而言,必须制定公平、透明的关联交易规则,以制度“防火墙”制约AMC母体的不当关联交易,有效阻隔风险的传递和扩散。再者,面对复杂的多元化经营业务,还需要事前明确详细的关联交易条件、种类、额度进行限制,对审批程序、定价标准、信息披露等进行规范的办法,削减AMC母体的操纵空间。

(3)完善信息管理。多元化经营客观上要求AMC具有强有力的沟通协调功能,可见,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其内部信息管理透明、传递迅速有效,换而言之,是指相关人员可以依据职责范畴,及时取得所需信息,实现对多元化经营的整体性风险监测,并以此做出业务判断和决策确保协同效率;内部信息管理有效的另一好处是杜绝经营层借助信息不对称产生“内部人控制”,或者严防各级管理者利用职务便利屏蔽信息或变招信息以谋取私利,导致经营无效、管理低效等情况。此外,通过规范信息隔离制度设立“中国墙”,防止内部交易或信息滥用,对相关信息在各经营单位间进行有效隔离,或者根据权限进行限制性传递,也是非常必要的。

(4)系统化风险控制。除了内部控制层面上的关键流程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权责利匹配、审计稽核外,系统化风险控制还指从集团层面对所有业务要素的全面收集、持续监测、整体评估分析和预警,以及适应AMC业务实际的风险分类标准以便提取充足拨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子:《金融控股集团管理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经济经纬2012年第6期。

[4]吕怀立、李婉丽:《控股股东自利行为选择与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关系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内外生双重属性》,《管理评论》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