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1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一、金融业税收制度

    按照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共设28种税,划分为七大类,即: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上述各种税收,就企业而言,盈利的企业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同的行业需分别缴纳不同的税。工商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服务等类企业应缴纳营业税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业税制。它主要包括:第一,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劳务收入课征营业税;第二,对金融保险企业的经营利润课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对金融保险企业征收房产税等。因此,根据我国税法,国有商业银行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费附加)、其他税(包括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预提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证券交易税等),其中主要纳税负担为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

    现行的金融税制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实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税制在税种结构、税率水平、税收负担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有银行流转税制的沿革

    我国对银行业征收营业税这一流转税种,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的银行营业税

    1950年公布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银行征收营业税,税基为营业总收益额,税率为4%.

    1958年公布的《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规定,对国家银行免征工商统一税。

    1982年,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扩大对银行业务收入征税,税基为银行从事经营取得的各项营业收入。

    第二阶段: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后的银行营业税(1984—1994)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实施的《营业税条例(草案)》,将金融保险合列为一个税目征收营业税,分设金融和保险两个子目,这是我国现行银行营业税政策的前身。税基为银行经营金融业务取得的营业收入,税率为5%.

    第三阶段: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银行营业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金融保险业合列为一个税目,分设金融和保险两个子目。征税范围包括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和其他金融业务。税基为经营金融业务的计税营业额,税率为5%.按照银行经营的不同金融业务,其计税营业额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计税营业额;二是以利息收入差额为计税营业额;三是金融服务性收入。

    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次单独就金融企业营业税问题作出规定,主要内容是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暂不征收营业税;对一般贷款业务,一律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税率为5%.

    1997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对以前执行55%所得税税率的金融保险企业,其所得税税率统一降为33%,同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将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8%.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01年1月1日起,我国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即从2001年月1月1日至12月31日,税率为7%;200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税率为6%;2003年1月1日起,税率为5%.同时,更改缴纳营业税计税时间,贷款利息自结息日起,逾期末满180天的应收未收利息,应以取得利息收入权利的当天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原有的应收未收贷款利息逾期180天以上的,该笔贷款新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无论该贷款本金是否逾期,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均为实际收到利息的当天。这一规定意味着金融业缴纳营业税执行的会计核算原则由权责发生制改为在一定条件下的收付实现制,并允许5年内将2000年底前按权责发生制已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抵减以后年度实现的应税营业额。

    三、金融税收与经济发展金融税收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金融业的税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特别是1994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已成为我国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增长点。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具有网点多,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服务方式灵活,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融业已成为保证中央政府收入的税源大户。

    1.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1991年gdp为21617.8亿元,2000年为89403.6亿元,增长4.1倍,年均增长15.2%.而同期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分别为1288.1亿元和5217亿元,增长也为4.1倍,年均增长15%.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地保持在5.95%左右。

第2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一、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优化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早进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从银行出现开始,研究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把金融作为促进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影响到部门国家经济增长的现象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这个阶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别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专著中提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实现资金的顺利流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资金,提供社会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国民产量或潜在实际GNP的扩展。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国民收入的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经济学鼻祖斯密,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劳动数量和劳动效率。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储蓄率成正向关系,和资本与产出比成反比关系,资本是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但该模型基于储蓄率和资本与产出比不变的假设,存在缺陷,麦金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储蓄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同时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没有提及。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促进交易的工具,对生产和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计量统计中的相关性仅仅是金融对经济的反映和体现而已。经济学家托宾和熊彼特从货币功能角度认为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响社会储蓄增加资本,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原因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相对应和匹配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等行为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一是从我国各省份的总体情况分析,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较明显的正面影响,且金融发展得越好经济增长越快。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效率在促进经济实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率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是从我国各省份不同时期时间序列分析,1995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化,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大,且经济发展阶段越高作用越强。 三是地区经济越发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自身实际禀赋,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金融发展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循环增长模式。金融通过影响、调节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因此,金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论证.而较少关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所以其作用机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分析内在作用机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增长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金融机构可以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帮助金融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金融市场帮助资金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单位,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统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特点,金融市场的机构和制度可以以其专业化和严格的审查帮助储户分散和降低风险,增加储蓄,同时帮助投资者提供长期流动性使企业获得资金,高效促进社会资金流向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增长。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费用,金融市场会在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交易工具创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参与,金融制度加强了对公司的监督和监管,避免了委托风险和道德风险,改善公司治理,促进资本更快积累和长期增长,最终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统通过上述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加储蓄、创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第3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较大比重。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民占有较大比例,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需求的主体--农民和中小企业户主,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额有限。资金的缺乏使生产的扩大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受到阻碍,因此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也因此没有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机制作为经济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资本支配手段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不尽如人意,其范围、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的实际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确农村经济发展中各资金需求主体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和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的资金供给状况,对满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针对未能平衡的资金需求对金融供给体系做相应的政策制度调整和完善。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详细阐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现状和瓶颈,及金融供给体系对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决的障碍。其次,对农村经济发展中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相关原因和解决途径做具体探讨,即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政策作了大幅调整,新的经济政策以事实为依据,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我国农村经济因此获得了较大发展。政府通过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投资,使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现迅速急剧增长态势,其后则呈现波动式缓慢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态势并未改变,农民收入并未呈现乐观的增长态势,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并未提高。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体系的完善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水平改善投资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都存在巨大潜力。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挖掘、释放金融体系作用,强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商业性金融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大致由四个形式的金融组织组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础,商业性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商业性金融重视经营成本,资金效率,风险规避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无可比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为若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小则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规模过大则由于其商业性必然倾向于经营利润更高的非农业经济业务,如此便失去了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本义。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历史背景、经济现状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和程度的差异,其满足应是不同形式金融组织功能相互补的结果。因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前景应是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补,政策性和民间金融组织共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的业务范围日渐缩小,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渐动摇,因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规模必然会不断改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作用将起到无可代替的作用。

(二)农村合作组织

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组织构成来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主要地位。这是由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农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额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业务形式正好大大满足了农村中小企业主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组织成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而且农户和中小业主的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相对透明,因此,选择诚信社员的信息成本较低。在经济业务的办理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其与业务主体间的经济业务往来为了解客户信息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指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进行民间经济融通活动的组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而在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之外出现了弥补其功能缺陷的民间金融组织。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融资形式多为零散的小额分散式。这样的业务对于商业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组织而言需要花费的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少,与经营原则相冲突,因而难以得到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民间金融M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遵循了市场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间金融组织一直被认为是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一直未得到客观对待,其运行机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六种主要组成机构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该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但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和业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资本,但近来农业银行的经济业务逐渐转向收益率较高的非农领域,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

(二)农村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农村,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经济业务中主要使用的是传统观的存贷款和结算等基础类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经济及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因此农村金融工具的改进不多见。股票、国库券、金融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农村很难普及。

(三)农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尚待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农村金融行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是建立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然而相关农村金融组织所实际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却远远现实需要,致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满足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为维护自身运转,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直接导致了农村资金外流,使农村金融支持状况恶化。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完善农村金融功能、市场机制和服务机制提供了契机,金融体系的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需求的满足程度依然差强人意。因此,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进在所难免。首先需要积极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真正做到让需要贷款的人有款可贷,为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促进和引导各种金融工具的综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融资形式,有效的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再次,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因为农村金融的创新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融合,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信用范围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农村信用范围,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将更多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接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扩大该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通过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支持更多有条件的联接得到进一步延伸。其次,提高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T的培训。使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多用、用好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源。最后,加强农村地区征信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农民培育信用意识,维护自身信用记录,提高自身金融素质,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

除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外,农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也有较大影响。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应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尽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使农村经济获得良好发展。其次,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调整维护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六、结论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明确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尽力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围的分析,认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势,了解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尚待完善之处,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金融支持障碍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断顺应新形势,结合实际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我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的结束,也意味着我四年大学生涯的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让我收获知识,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丰富和美好。

在毕业之际,我首先感谢四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授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还要感谢我的母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她给了学习的环境和机会,2009~2013的四年里让我在这里尽情成长。衷心的希望西亚斯的明天越来越美好。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教会了我要宽容待人,教会了我感恩,是他们与我共同经历里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最后,要特别感谢周福顺老师,他热心负责的态度激励着我,他渊博的知识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让我敬佩,在周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终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祝福!

参考文献

[1]邹雪娇.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5月.

[3]江美芳.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苏州大学,2011年9月.

[4]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7月.

[5]马立珍.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5月.

[6]孙艳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4月.

[7]卢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5月.

[8]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10]Jin Ke.Study on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2011.

第4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与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密切关系,对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直接体现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联系密切程度,所以,正确认识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密切的关系,可以有效阻止金融危机的出现,并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在发展中的相互联系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动态变化状态贯穿于整个发展的始终。金融体系在以交易需求为基础和条件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期,作为中介地位的金融体系,加强了知识实体经济之间的密切交流,使其它们之间进行支付与汇兑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间接的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并不断的融合在一起,金融体系日益发展成遵守信用、讲求诚信的中介力量,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积累的原始资本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利用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使实体经济原始积累的资本得到了最优的配置,从而直接加速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开来。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公司制和股份制在实体经济中的运用而日益密切,使两者完成了从间接关系向直接联系的转化,也为金融市场向前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舞台。但是,现今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发展成相互控制与制约的状态,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出现了距离上的隔阂,究其原因是,在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基础上实体经济发生了不断的变化,金融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得到了转变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日益分离的关系其速度飞速发展,致使,随着边际出现的递减导致实体经济日益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而金融体系也需要把诚信、信用作为自身发展的支柱。因此,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先是相互分离的关系,再是逐渐的融合的关系,最后又呈现出相互分离的关系。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发挥的作用

金融体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并依靠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实体经济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上的基础和稳定的收益,否则金融体系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如,金融资本的泛滥,进而流入市场,导致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的配置,还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影响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使金融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不仅为实体经济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和进一步扩大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支付中介服务,并发挥了重要的职能,如,稳步发展和降低风险等。现在的信息披露、信用体制建设、兼并收购、财务管理等新现象出现在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立积极性作用,而且使实体经济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制定有效措施协调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

调动实体经济的积极因素,推动金融体系向前发展。要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分离问题,就要在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上,把交易的需求看做是发展的目标,并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的积极主动精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出现了众多现象,具体表现如下,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市场化发展及对金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向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随着实体经济增长而增长,进而进入金融体系,从而不断扩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规模等等,这些现象都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进程。因此,要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相互融合,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以更好的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改革的自由化。实现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在满足资金供求的基础上达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的高效,并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更多储蓄在直接融资完善与发展条件下直接转化为投资;二是政府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三是促使储蓄的规模得到扩大,利率的提升。四是避免金融市场出现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市场实现差异化和多层次。五是提升实体经济的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积极革新资本市场。要密切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资本市场的革新在两者之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金融体系有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两部分组成,金融中介作为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债权债务两方面的关系,资本市场指的是直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及速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对实体经济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布,对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有缺陷的

信息进行修正,可以很好的实现实体经济经营管理的规范化;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实现实体经济多样化和层次化的融资渠道奠定的基础,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加快了实体经济融资的速度,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求资本市场在发展和改革中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制。

第5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金融中介;经济发展

一、前言

金融中介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主要的融资途径,能够有效地优化配置社会资金,它能够聚集起社会闲散资金,并且传递到广大真正需要资金的客户手中,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金融中介的概念界定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资金融通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或者媒介作用的机构或者人。基于机构类型来分类,金融中介机构可分为非货币中介机构和货币系统两大类机构。非货币中介机构只能起到对初级证券予以购买、创造自身货币债权(如普通股票、股份、储蓄存款等)的中介作用;而货币系统机构可创造货币,购买初级证券。

三、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金融中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第二,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第三,金融中介优化了资源配置。第四,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费用。具体如下:

1.金融中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

工业革命的诞生带来了全球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这样一来,各个企业都希望将地理范围突破,将所生产的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产品批量化销售实现之后,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那么也就会让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了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从而让资金能够在更大的分为内实现配置和流动,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

2.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首先,金融中介机构为调整资源存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无论企业采取什么形式的兼并行为(或混合兼并,或横向兼并,或纵向一体化),都能够在交易成本降低的前提下变为现实。企业组织之间的重组既能够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存量,又能够合理地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扩大企业经济规模。与此同时,金融中介还推动了诸如企业集团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和形成。

其次,金融中介也能够社会化发展企业经营者筛选机制。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往往都是由企业经营者来担任,那么企业经营者用社会化的方式来筛选基本无望,甚至被视为天方夜谭。而在金融中介形成之后,社会筛选企业经营者的功能得以大幅度增强,若企业经营者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那么则很难得到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证券公司、银行贷款等新型金融中介的资金支持,这样必然会让企业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反之,若企业经营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那么则很容易就可得到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证券公司、银行贷款等新型金融中介的资金支持,那么必然能够极大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让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变得更加合理,进而全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金融中介优化了资源配置

第一,金融中介开启了资本创造机制,才在产业资本循环中顺利地导入了货币资本,以此来满足了经济增长对资金的渴求。第二,财富的权利和价值形态在金融中介的作用下虚拟化,不再具有实物形态,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资本能够以数字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上流动,大大扩大了资源配置范围及资源配置效率。换而言之,也正是在金融中介的作用下,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才步入到效率化发展的时代。

4.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费用

经济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交易费用、生产费用不断地被制度创新、技术革新的历史。首先,交易选择面在定期集市出现之后得以拓宽,货物的成交率(既定交易费用条件下)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它既让运输的时间成本降低,又让等待的时间成本和交易偶然性的时间成本降低,这样一来,单位产品的交易费用随之降低。其次,货币的诞生让整个交易活动变得更加顺畅、中间环节更少,大大节约了交易活动所需要的等待成本和搜寻成本。交易范围的扩展,又刺激了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各类金融中介结构的出现。

四、金融中介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现代经济运行往往会与金融活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活动的绩效会受到金融活动的质量、范围的直接影响,而金融活动基本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日益深入,金融中介的运作状况已经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中介的业务经营会存在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情况,当金融活动与金融中介的发展过分地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而目我循环发展时,就会产生金融泡沫,造成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并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中介本身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五、结语

总之,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中介会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务必要注意避免其负面影响,努力发挥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金融演进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金融演进及其解释

金融演进是指金融体系中的规则等环境因素的变迁过程;各行为主体对此的适应与反应以及其相应的理念和心理调整。在此,‘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是指以有关法律和行为惯例为主的环境因素变化;‘适应与反应’既包括各行为主体针对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也包括非适应性调整;而‘相应的理念和心理调整’指各行为主体针对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所包含的经济乃至更广泛领域内思想变化的认同与非认同的心理反应。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金融演进的结果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变化,包括金融体系中政府、银行、企业三大行为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也包括作为行为客体的利率形成、信贷调控、资本市场发育、外汇体制以及外资问题等的变化。

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金融演进在时间上是长期的、连续性的,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只要金融存在一天,这一过程就回不间断地持续下去;而其进程可以理解为有关金融演进的事件在时间轴上的分布状况。由于事件发生在时间轴上的分布不是等距的,并且每一事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限各不相同,所以金融演进的过程不是平均的。而目前为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改革’从运用情况上看,依据上述定义可以解释为‘在特定时段上集中发生的对金融体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集合’。但是我们在讨论金融改革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它只是金融演进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将金融演进片断化、静止化了。基于这一误解,我们比较注重制定新的金融法规,但对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以及因情况变化所应进行的相应修正工作重视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政策应有效力的正常发挥。所以本文提出了‘金融演进’这一概念,以全面动态的角度考察金融体系变迁这一复杂事物的实际情况。

一个新的视角: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我认为运用计划经济或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是不能为金融演进提供合适的分析与解释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主义者看来,个体的人,乃至银行和企业只不过是整体经济中的一个零件,只应按上级命令行事,对经济产生上级规定的作用。而所有的经济活动不过是行政命令的执行结果而已,这一体制限制甚至反对人类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同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简单化了,在理论上是幼稚而错误的。计划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限制甚至否定金融演进,因此不能用它作为分析框架。主流经济学在此问题上虽与计划经济截然不同,但是由于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使之不能为金融演进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框架。为研究方便,他们将一些经济变量,有时甚至是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经济变量作为固定不变的前提假设(如被简化的‘经济人’;被视为‘常量’的人类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其与计划经济区别不大等等),然后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实现‘完美’的均衡。这实际上动摇了主流经济学的精确性的根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为经济学家的假设舍弃什么的,‘完美’的均衡状态难觅其踪,不均衡状态倒是随处可见。在此我们不想否定主流经济学所取得的成就,但如果理论的结论大多与现实相去甚远的话,我们不认为这种理论可以在长期内有效地解释、指导现实。因此,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金融演进的全过程。

这就是约翰荷兰德提出的‘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学、生物等领域,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每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是有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

第二、每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具有多层次组织,每一层次的作用者对于更高层次的作用者来说都起着建设砖块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能够吸取经验,具有‘学习’能力,从而经常改善和重新安排他们的建设砖块。

第三、所有的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会预期未来。

第四、这样的系统总是会有很多小生境。每一个这样的小生境都可以被一个能够使自己适应在其中发展的作用者所利用。这些系统具备发展的能力,总是处于不断展开与变化之中,因此讨论这样的系统的均衡是无意义的,因为该系统一旦达到均衡进入稳定状态,变成了一个死系统。

第五、这样的系统中的每个作用者都是自主实体,他们不只是环境变化的反映器,而且拥有各自的特定利益及价值标准。

我们认为,从‘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角度考察金融演进的全过程,能够是分析和结论更接近于现实情况,进而切实把握其本质。但是由于本人能力和参考材料的限制,下面的分析不能完全达到‘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要求,但是这一视角的引入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从政府、银行和企业这三大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入手,以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为视角来考察金融演进的运行机制。百事通

金融演进中的政府、银行和企业

在金融演进中,政府、银行和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政府在对规则的改变方面比后两者有更大的主动权,银行和企业则是金融演进过程中利益---风险的主要承载者,是政府经济、金融目标实现的桥梁。银行和企业相比其在金融演进的作用更为重要,而企业对金融的作用主要以间接的方式出现。三者作用的差异使之在金融演进的过程重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政府是国家的统治机构,具有复杂的政策体系,经济---金融政策是其中一个主要部分。政府以其国家强制力成为金融演进过程中规则(主要是法律)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在制定或变更规则时,一般按下述程序进行:

(1)规则制定。

政府首先收集信息: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景气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微观方面的来自与银行和企业的对于金融体系现状的意见和变革要求,然后以自己的经济指导思想为评价标准和分析工具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最终形成相应的判断。进而对原有关的政策加以调整或者向立法机构提出有关法律的建立、修正、废止等要求。

(2)规则执行。

在做出相应的变更后,作为行政执行机构的政府便将之付诸实践。下面三方面的因素对于规则变更的执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是政府经济力量的大小。如果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控制着整体经济的较大份额,这部分经济成分能够较快地执行新的规则,同时对其他经济力量产生执行压力和示范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快规则变迁在整体经济中的速度。否则其执行效果就主要是看其他经济主体对规则变迁的认同程度。这里我们排除了政府运用其强制力执行其规则变迁的情况,因为这样往往会造成微观经济主体对有关变迁的规避与反抗,难以实现其经济目标。二是执行机构的设置和安排。这取决于规则变迁的内容和执行机构的分工状况,有时需要设置新的机构,有时则需对原有机构的权责范围进行重新安排。三是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的威信。这一点对于长期性规则变迁的执行绩效尤为重要,因为长期性的规则变迁一般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风险状况有重大影响,人们在不信任政府时是很难对此表示认同的。

(3)对规则的事后评价。

本阶段的政府行为与规则制定阶段的基本一致,可是为是新一轮的规则制定过程。政府对有关规则变迁的绩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以确定有无做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银行和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是金融演进的具体实现者,他们在一定的规则体系内运行,同时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金融演进提出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三方面:

(1)银行和企业主动推进金融演进。

首先,银行和企业在金融活动中形成的惯例是金融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决定权由企业和银行掌握,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变更惯例对金融演进施加直接影响;其次,通过向政府提出有关要求,从而影响规则的变迁,对金融演进施加间接影响,在考察这一作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银行和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他们作为自主的经济实体可以自由地向政府提出其对金融演进的意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被视为是行政指令的被动接受者,表达其意见的机会较少,而意见又经常包含许多非经济成分,造成信息失真,使相应的规则变迁与实际经济需求出现偏差。二是银行和企业经济力量的强弱及其对规则变迁的迫切程度。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政府在制定规则时都会考虑到主要经济力量的要求,而迫切程度决定了银行和企业为实现其有关要求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2)银行和企业对规则变迁的适应与反应。

如果认为规则的变迁符合其利益取向,他们就会接受这一变化,使之在现实经济中发挥实效;如果认为规则的变迁不符合其利益取向,银行和企业就会对此加以抵制:向政府提出进一步修正的要求,或者采取规避和反抗措施---计划经济下的消极怠工、效率低下;市场经济下的某些金融创新活动。无论何种措施都会使规则变迁对于金融演进的实效受到损害。

第7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金融加速器;成本;外部融资溢价;金融摩擦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1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2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体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金融市场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逐步增强,并广泛存在于全球金融市场之中。即使在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这种冲击放大效应,由于新兴国家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资金的需求,其经济的波动也会通过金融市场中的传导机制向全球传播。第二,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变量对于货币与信贷市场的冲击敏感程度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加速器理论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该理论主要基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备来探讨金融市场对冲击的放大效应。由于其理论假设与现实非常贴切,因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很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该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净值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来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而一个微小的冲击则会通过影响企业投资收益而使企业净值受到加倍影响,这又会对企业投资从而对经济波动产生第二波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会一轮一轮地不断持续和继续被放大。并且如果资产收益发生未预期到的变化,将会对企业家手中的财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哪怕是丝毫的外来冲击都会导致经济面发生多方面的复杂变化,并且变化很可能会具有乘数效应。例如未被预期到的资产价格突然上升有可能会使企业净值成倍的增加,进而企业会增加投资,这又会推动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其中的关键就是未被预期到资产价格的突然变化将会引发企业总收益的变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有关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研究逐步丰富,本文将对其主要集中研究领域与最新发展状况进行述评。

二、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一)金融加速器的概念

宏观经济中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是指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状态如信息不对称、成本会将指向经济的冲击放大的一种现象。金融加速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备,金融摩擦和外部融资溢价的存在造成了对冲击的放大效应。信贷市场中的金融中介对于借款企业的信用程度不甚了解,因此常常会要求借款企业进行贷款抵押,以保障后者的还款能力。这样一来,如果初始冲击恶化了借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那么就会造成企业资产价格和企业净值的下降,造成企业外部融资溢价的提高,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当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时,企业的投资将会下降,社会总产出也随之减少,最终经济增长水平的降低又会引起资产价格的下跌,再次引发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并形成了经济变量波动的循环。

上述循环就是金融加速器作用的机制,即在金融市场存在摩擦和成本的条件下,通过企业的财务指标、投资水平和融资规模对初始冲击进行不断放大的过程。因此,Bernanke、Gertler、Gilchrist (1998)认为,金融加速器生成的两个关键要素为企业资产与金融摩擦[1]。

(二)企业资产状况与金融加速器

实际上,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形成之前就有许多关于企业资产状况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可说是金融加速器理论的雏形。Frederic Mishkin(1978)通过研究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对于经济的波动至关重要[2]。Eckstein和Sinai(1986)也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对经济周期的动态分析中,并作为其建立模型的核心[3]。Bernanke和Gertler(1989)则通过建立一个非古典的经济周期模型来研究企业资产状况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他们发现借款者资产负债表是引发产出波动的原因之一[4]。

如图1所示,借款者的资产净值越高,其进行融资进行项目投资的成本就越低。并且信贷资金的供求是不对称的。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越低,商业银行愿意提供的信贷资金就越少;而企业却恰恰相反,其资金需求量会随着投资收益的降低而增加。所以,经济繁荣意味着较高的企业净值、较低的成本和投资的增加,进而又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衰退则意味着较低的企业净值、较高的成本和投资的减少,这会造成经济进一步的衰退。随后,Carlstrom和Fuerst(1997)首次对Bernanke和Gertler模型中的机制进行了量化方面的阐述[5]。他们将同样的金融摩擦因素引入到一个传统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并进行模型的估计,估计结果发现金融摩擦因素确实能够使其产生驼峰形状的波动。但该模型的一个缺陷是该模型外部融资溢价表现出很强的顺周期性特征,而这与部分年份的经济数据是不相符的。

直至1996年,在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的研究中首次出现了对金融加速器概念的描述。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6)认为,财务状况如同技术等常规变量一样是比较稳定的,同样会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作用,并且信贷市场条件能够通过金融加速器渠道放大对经济的冲击[6]。他们从经济周期波动中融资的成本变动的内生性入手来分析金融市场造成的“小冲击,大循环”,而这种现象即为金融加速器。在经济衰退刚刚开始时,那些面临较高外部融资成本的借款者在此时获得的信贷额度比例会比原先更低,借款者的财务状况也会迅速恶化,并使得经济在面对冲击的情况下非常的脆弱。而货币政策通常是引发金融加速器的关键变量,如果经济衰退时由货币紧缩政策引起的时候,就会引发信贷资金追求安全投资的现象,这会促使金融加速器对冲击发挥更大的放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Philip Vermeulen(2000)通过以欧洲的四个大型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1983―1997年的数据对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中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他的研究选取了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负债率和利息覆盖率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指标,实证检验主要采用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研究结果显示出强烈的不对称性,较差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企业投资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较好的企业财务状况对增加企业投资的作用,并且小型企业数据得到的实证结果更加显著,也意味着小型企业的投资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状况最为敏感[7]。Horvath、Fidrmuc和Horvathova(2008)分析了捷克共和国金融加速器机制同企业贷款利率间的关系,他们选取了捷克1996―2002年448家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对企业融资利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债务结构和现金流水平也会对融资利率产生影响,但是抵押资产的价值对融资利率的影响不大。他们还指出,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加速器渠道对小型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中型企业,但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不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现象[8]。

众多研究表明,金融加速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资金不足,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满足项目投资并获取利润的意愿。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外部融资的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如有形资产数量、债务净值和企业净值等指标,而这些都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水平,并最终影响产出和价格。企业的资本投资数量必须与企业的净值和财务状况相符合,企业进行资本投资数额同企业净值的比值应当等同于企业资本投资收益的贴现值,当企业资本投资收益的贴现值增加时,企业的期望违约概率就会减小,企业就会增加其债务,扩大融资规模和企业规模。并且企业进行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成本对比则是影响企业外部融资溢价的主要因素,企业外部融资溢价与企业资本投资占企业净值的比例呈相反方向变动。未被预期到的冲击发生后有可能会使企业净值成倍的变化,进而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融资规模,这又会影响资产价格的变动并一直循环下去产生持续的冲击效果。

(三)金融市场摩擦与金融加速器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从委托――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因而一般会涉及到由借(人)贷(委托人)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摩擦,即金融中介难以获取关于借款企业投资项目的信息,也很难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程度和具体的投资行为。

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首先将动态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引入到金融加速器的分析中去,以更好地分析市场摩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他们的分析中,将企业净值N表示为市场风险?棕、投资收益R、外部融资成本s(K)、企业资金需求K和企业的生产行为H等变量的一个函数:

Nt=F[R,K,?棕,H,s(K)]

该模型的分析很好地阐述了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企业财务状况同外部融资溢价是该作用机制的关键,会极大地影响产出,而金融摩擦程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外部融资溢价的水平。具体来看,金融市场中存在的缺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引发金融加速器机制。第一,在债务没有完全担保的情况下,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第二,企业的外部融资额越大,所产生的外部融资溢价水平就越高。而当外部融资额固定时,外部融资溢价水平同企业净值成反比。第三,借款企业资产净值的降低会减少企业的内部融资,并增加其外部融资需求,尽管此时的外部融资成本将会升高。

随后许多学者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研究。Stein(2003)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认为外部融资市场并不会很完美地依照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对资金进行分配,企业往往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却不能从外部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并且这种现象在小型企业的身上尤为严重[9]。Neri(2004)运用贝叶斯方法对含有金融摩擦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显示资金的变动成本和金融摩擦两者对模型共同的解释作用要强于任意单个变量,因此它们都是金融加速器发挥作用的因素[10]。Claudia 和Pierdzioch(2005)指出,尽管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现象依然非常严重,但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他们对一个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市场越是发达,经济的波动程度就越小,并且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并不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幅度,真正造成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是现有金融市场中存在着的金融摩擦[11]。Hirakata、Sudo和Ueda(2009)研究了借款合同设计同金融加速器机制间的关系,他们建立一个存在信贷约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分析指出,金融中介的作用从借款合同订立时就开始发挥,资金从金融市场中流向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流入企业。他们运用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检验相关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冲击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大于对企业的影响,而信贷合约的链接会强化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不过由信贷合约形成的资产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则能够减少冲击尤其是技术冲击的作用效果[12]。

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看出,金融给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摩擦能够很好地阐释冲击传导的具体过程: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不仅依赖于企业最终的投资意向,更取决于金融市场中金融摩擦的程度。在有缺陷的信贷市场中,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同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之间的均衡生产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路径,并且会由此引发造成真实经济变量持续波动的信贷周期。

三、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新进展

随着金融加速器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研究模型和角度也在不断地进行扩展。目前该理论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开放经济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和不同行业与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分析。

(一)开放经济下的金融加速器

Gilchrist、Hairault、Kempf(2002)建立了一个基于两国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货币联盟中的金融加速器机制,同一国模型相比较,货币联盟中的货币和金融结构更加复杂。模型分析表明,第一,跨国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确实能够发挥放大冲击的作用,并能够引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跨国非对称性波动。并且无论货币联盟是否统一货币,这种经济波动的跨国传播现象都非常显著。第二,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存在会使冲击来临时各国的经济波动方向趋向一致,也会使各国受到的冲击大小趋向一致[13]。在此基础上,Gilchrist(2003)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严重,由此引起的金融摩擦现象也比发达国家严重。Gilchrist通过一个两国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金融摩擦在国际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该模型引入了金融摩擦因素以反映外部融资同企业投资之间的真实关系,并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对金融摩擦效应的大小进行校准。他的研究结果发现,融资杠杆在冲击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一国的融资杠杆越高,该国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就越差,从冲击的放大程度就能够判断出一国融资杠杆的大小[14]。

随后学者们将更多的金融变量引入到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模型中。Gertler、Gilchrist和 Fabi(2007)构建了一个开放条件下的小国经济模型来分析金融加速器机制与汇率制度的关系。在该模型中,货币和名义价格都存在着刚性,并且该模型还引入了不同汇率制度下金融加速器机制效用的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一国实施固定汇率制度时,各国的中央银行将被迫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利率调整,例如当国外利率升高时,国内名义利率也需要提高来维持汇率稳定,而由于价格刚性,这会使实际汇率也发生变化,引起产出的缩减,所以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效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会比浮动汇率制度下更大。并且,当一国的外债是以外国货币计价时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最后他们还对模型进行了数据的模拟,结果显示当冲击来临时,同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产出、投资、外部融资溢价和通胀率都表现出更强烈的波动[15]。

(二)不同行业与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分析

在不同行业的研究上,房地产行业是学者们偏爱的对象,尤其是我国学者对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要明显多于其它行业。Aoki、Proudman和Vlieghe(2004)研究发现,英国房地产市场中上的投资和房产价格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并且房地产融资成本会因为抵押房产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于是他们从金融加速器的角度研究了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16]。他们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房地产信贷市场上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金融摩擦,在该模型中,房屋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场所,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作为借款者的抵押资产帮助借款者获得贷款,房屋的价值越高,借款人外部融资时的成本就越低。而正是房屋的抵押价值同融资成本的关系放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最终对房地产投资、消费和价格产生比较强烈的影响。袁申国和刘兰凤(2009)使用SUR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效应对我国制造业中30个子行业的不同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只有金属制造、木材加工和草制品等15个子行业存在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机制,并且金属制造业中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效应最强烈[17]。王曼怡和刘同山(2010)选取我国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的20家房地产企业的企业净值和广义货币供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检验了我国房地产业中的金融加速器机制[18]。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我国房地产业中存在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并且货币政策的冲击会通过该效应对房地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结果也证实了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面临的冲击是不对称的。

相对于不同行业的分析,不同市场中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分析相对较少。Gatti和Gallegati(2010)构建了一个包含上下游企业和银行体系的信贷网络,他们发现在这个信贷网络中,下游企业的产量受其外部融资能力即企业净值的影响,如果下游企业的资产净值发生变动,那么就很有可能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波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信贷网络内会发生信贷路径的内源性变化,并造成信贷网络的集中化发展。从总量水平上来看,这种信贷网络一旦发生冲击,就会对经济造成雪崩式的影响[19]。Nadeau和Wasmer(2010)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他们发现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以及需求量都会被金融加速放大,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摩擦会增加劳动力的雇佣成本,阻塞劳动力市场正常的资源分配[20]。

从上文的评述可看出,金融加速器理论开始逐步应用丰富,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逐步产生。在理论研究方面,方法主要集中于模型构建和模拟。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数据的分析。

四、金融加速器理论带来的启示

金融加速器机制能够通过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的周期性变动对初始冲击产生放大效应,进而加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加速器对冲击的放大效应在经济衰退时期作用更加明显,经济下滑造成借款人企业净值减少,外部融资困难,会进一步加速经济衰退。而经济繁荣时,由于企业盈利较多,成本较低的内部融资会替代部分外部融资,从而减小了金融加速器的效应。并且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身上更能体现出金融加速器效应。这是由于大型企业在信贷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在经济衰退时有能力筹集资金来暂时维持原有的生产水平;而中小企业缺乏广泛的融资渠道,所以在经济衰退期只能减少存货,降低产量。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或是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总产出的效果越明显,金融加速器机制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就越小,这也给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参考。

第一,要畅通各种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金融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关键在于外部融资溢价,并且金融加速器机制更容易通过中小企业发挥效应,各种畅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能够提升企业在经济衰退时的生存能力,减缓经济的衰退速度和幅度。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完善各种风险补偿机制,提供各种税收优惠,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第二,要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在非经济衰退时期大量的货币投放容易造成部分企业的过度负债,由于金融加速器机制的非对称性,一旦经济下滑,这些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会急剧提升,容易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回暖,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价格泡沫依然存在,货币当局应积极运用各种货币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控制信贷总量,有效预防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还应继续抑制投机性购房行为,防止局部市场泡沫的继续膨胀与扩散,保持经济的稳定性。

第三,要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机制说明金融因素能够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有可能会给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监管当局要确保各金融机构坚守审慎性原则,强化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指标,对金融机构提出严格的流动性要求,并及时、充分地掌握各个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情况。并根据不同金融机构所处经济周期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指标。

参考文献:

[1]Ben S Bernanke, Mark Gertler, Simon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R].1998.

[2]Mishkin Frederic. The Household Balance Sheet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78(38):918-937.

[3]Otto Eckstein ,Allen Sinai. The Mechanisms of the

Business Cycle in the Postwar Era[M].NBER Chapters, in: The American Business Cycle: Continuity and Chan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6:39-122.

[4]Ben S Bernanke,Mark Gertler. 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4-31.

[5]Carlstrom G,T S Fuerst. Agency Costs, Net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 893-910.

[6]Ben S Bernanke, Mark Gertler, Simon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96(78):1-15.

[7]Philip Vermeulen. Business Fixed Investment: Evidence

of a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Europe[R].2000.

[8]Roman Horvath, Jarko Fidrmuc, Eva Horvathova. Cor-

porate Interest Rates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the Czech Republic[R].2008.

[9]Jeremy C Stein. Agency,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 2003(1):111-165.

[10]Neri S. Agency Costs or Costly Capital Adjustment

DSGE Models?[R].2004.

[11]Claudia M Buch,Christian Pierdzioch. The Integration

of Imperfect Financial Market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9(27):789-804.

[12]Naohisa Hirakata, Nao Sudo, Kozo Ueda. Chained Credit Constracts and Financial Accelerators[R].2009.

[13]Simon Gilchrist, Jean Olivier Hairault, Hubert

Kemp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Monetary Union[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NO 175,2002.

[14]Simon Gilchrist.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Leverage in a two-country world economy[R].Work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3.

[15]Mark Gertler, Simon Gilchrist, Fabio Massimo

natalucci. External Constraints o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Journal of Money[R]. Credit and Banking, 2007(39):295-330.

[16]Kosuke Aoki, James Proudman, Gertjan Vlieghe. House Prices, Consump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a Financial Accelerator Approach[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13):414-435.

[17] 袁申国,刘兰凤. 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J].上海金融, 2009(3):36-39.

[18] 王曼怡,刘同山.金融加速器效应与我国房地产业调控――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0(7):25.

第8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政府审计;金融风险;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6日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大调整”与“大过渡”时期。这种大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势必在新常态下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表现

1、经济转型要求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是阻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策源地。化解过剩产能,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仅产能过剩行业所属企业的销售受阻会造成贷款违约,且这些企业被并购重组或关停淘汰后,贷款损失会更大。

2、经济减速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带来的金融风险。受经济减速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销售或出口受阻,业绩大幅下滑,加之其融资难、融资贵导致流动性不足,财务成本过高,抗风险能力下降,现金流无法覆盖贷款本息而出现贷款违约。这种情况在客户结构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商业银行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3、房地产融资风险。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中国经济被房地产所绑架。商业银行有2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一类机构的融资,也主要给了开发商。而房价回落导致住房抵押价值下降会使银行遭受违约甚至“断供”风险,同时会造成开发商销售停滞,资金链断裂形成贷款损失。

4、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过三年多的快速发展,已进入风险集中暴露期。由于借贷客户来自于网上,P2P平台无法对客户做较深入的贷前调查,因而与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的线下见面审批贷款相比,存在更大的风险,再加上经济下行引发小、微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不良贷款攀升也就在所难免。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安全重要性。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维护金融安全问题显得越加重要和突出。金融安全直接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已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要素。早在1999年,美国在《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将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安全列入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已然成为大国斗争博弈的前沿领域。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到十的中心思想,从《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到《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都强调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金融业安全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的意义与作用。政府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具有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宏观性等特点特征。它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工具。2008年7月14日举行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ESC)的圆桌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Moser指出,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良好治理的关键要素,审计署李金华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论坛上指出,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无一例外的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审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监督和信息反馈环节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并且从国外市场经济实践来看,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而且这种控制和干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G20政府审计对危机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审计的特殊经济控制机制,是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二)政府审计与金融安全

1、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一个稳定的金融系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但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不稳定的负外部性等原因,市场在提供金融稳定这个准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失灵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调控。

2、政府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方式就是金融监管。包括法律法规所体现的金融监管理念、原则和方法;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职责划分;各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日常监管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及时正确应对。

3、有效的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一体化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宪法》、《审计法》、《银监法》的规定,我国的政府金融审计是处于金融机构具体经营管理者之外的,具有较高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监管机构,其目的就是监督金融活动中的问题与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政府审计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金融风险,这些问题是现在金融业关注的重点,解决方法稍有不适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给经济、政治、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危害。而政府的金融审计因其自身强制性、客观性、独立性、全面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这标志着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对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关键角色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政府审计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审计强化对金融机构的事前监管。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宪法》,遵循的核心是《审计法》,他们能够保证金融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业管理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是随着金融业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其对内外监管的需求愈加明显。金融审计工作作为审计机关,具有独立性,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金融业进行事前的审计监督。由此可知金融审计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府审计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出现激励机制扭曲的现象,一味地追求规模效益,没能对客户的贷款环境和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违约现象的增加,可能给银行带来大量不良资产,呆账、坏账在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加,无疑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审查,尤其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审计,有利于保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三)政府审计利于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由于金融审计工作可以直接涉及到金融业的各个不同环节,因此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中,促使金融机构准确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和业务是否正确的传递着,以及传递效果如何,进一步的向有关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

(四)政府审计维护金融业的经济秩序。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纷纷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突破口,努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从我们国家来看,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还存在有财经领域中的经济秩序混乱和违法现象。比如,最近股市出现的部分机构和个人借助信息系统为客户开立虚拟证券账户,借用他人证券账户、出借本人证券账户等,客户买卖证券,违反了《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关于证券账户实名制、未经许可从事证券业务的规定,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股票市场秩序。这种乱象辐射度广,如不及时遏制,会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审计工作应经常化、常态化的实施,发挥金融审计的免疫职能,这样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安全和稳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综上,政府的金融审计以及其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构成的监督体系发挥作用,将有助于规范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促使各层次监管机构履行职责,促进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发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促进金融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10.27.

[2]周中胜,何德旭.金融稳定视角下的政府金融审计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12.1.

第9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金融与经济的关联有两种方式,一是经济增长为金融创新提供现实基础,从而拉动金融发展;二是金融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这两种作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相互交融。前者在发达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后者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理论关联应该是第二种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较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转型速度加快,政府也不断利用金融工具调控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渠道有多种,但最主要地集中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及保险市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渠道传递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控经济增长;资本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以及证券的发行与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保险市场通过保费收入和保险覆盖,一方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安全保障。然而,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金融市场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究竟如何,亟需明晰,以便为政府通过金融工具调控宏观经济,以及通过金融市场聚集金融要素与优化金融资源,提供经验证据。

二、相关文献评析

由于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观点不一致,但形成了丰富的文献。主要观点归结起来有三种,其中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如,麦金农在其所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中已经充分意识到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首次把金融和经济增长密切结合起来,虽然他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但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Rousseau和Wac⁃thte则借助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基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和瑞典五国1870—1929年间的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后认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ThorstenBeck,RossLevine则考察了更为广泛的区域,他们通过对4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兼顾联立偏差、遗漏变量和国家特性后可以证明,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股票市场和银行市场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理论所述的必然关联。如,萨伊基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通过分析货币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货币中性论,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其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卢卡斯则毫无掩饰地指出,经济学家“恶劣地过度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甚至存在负向关系。其中代表性的文献为Akimov,Alexandr。这篇文献基于内生增长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进行检验后发现,在部分国家,特别是转型经济国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较为明显。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进程中,鉴于金融发展,特别是动荡的国际金融背景下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现实,国内学者采用实证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但所得结论并不一致。多数文献认为,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如,周立、王子明以1978年到200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得到代表性省区和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认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初始金融深度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金融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王志强、孙刚从中国金融总体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三个方面,利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联系,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性和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说明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和金融效率的改善与提高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而中国经济增长又会全面推动金融发展。沈坤荣和张成引入内生金融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分地区和时间引入虚拟变量,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指出提高金融中介效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先明等借助空间相关模型,深入分析了银行贷款余额、股票总市值和保费收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后认为,中国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具有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相关性,从总体来看银行贷款余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然而,对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这样肯定。有部分文献认为,至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股票市场,其与中国经济增长就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甚至存在负向影响。如,封思贤等则基于长三角的经济金融数据,分析了金融市场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长三角地区,除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外,信贷规模、证券市场等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与此具有相似观点的文献有谈儒勇等。当前,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相互交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错综复杂。然而,综观国内外的现有文献,较少有将三者综合起来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渠道,借助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从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三个方面综合研剖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提供政策依据。

三、检验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择为全面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变量选择如下: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择省域GDP。这是因为,一方面,省域GDP能够全面衡量省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更为可靠且可得。2.解释变量对于解释变量的选取,考虑到金融对于资金的配置主要有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三种途径。在每种途径中选取一个关键变量,用以代表该途径的金融支持指标,具体为:银行信贷余额(X1)。中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至关重要。因为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而间接融资中又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所以选择各省域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来作为金融支持通过银行途径的指标,记为X1。上市公司总市值(X2)。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可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扩大投资,提高边际社会生产率,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的形式以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为主。由于债务融资的相关数据很难以省域进行归类,故研究中以省域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作为通过证券途径对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记为X2。保费收入(X3)。相比较于商业银行、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保险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保费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指标,因此研究过程中,选取各个省的保费收入作为通过保险途径对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指标,记为X3。

(二)检验模型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影响一个经济体产出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资本、劳力和技术水平。由于劳动力素质和供给,以及技术水平,受科技发展的限制,在一个相对不长的时期内不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因此影响产出的最主要还是资本的投入,而资本的投入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余额、上市公司市值、保费收入来全面体现。考虑到面板数据模型在降低共线性程度、提高预测精度和消减统计误差的影响等方面优于传统分析模型,同时通过横截面数据的引入,能够更加直接、更加精确地推断序列间的本质关系的,在设定、控制面板单元差异方面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构建如下的基于面板数据的检验模型。

四、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检验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为了全面而深入地探究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中以中国大陆31个省域为对象,选取各省域GDP、银行信贷余额、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以及保费收入等指标,借助所构建的检验模型,剖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的现实特征。样本时期确定为1998—2013年。样本起始年份选择为1998年,是因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会相应地进行调整,1997年重庆市从四川省单列出来成为直辖市,经过一年,其各项统计数据趋于稳定,因此研究样本的起始年限为1998年,而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是研究过程中所能得到的最新数据。考虑到中国政府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产生剧烈冲击而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改变中国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特征,为此将整个样本期以2008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区间。即,子样本区间1:1998—2008年;子样本区间2:2009—2013年。实证分析数据来源说明如下:1998—2012年的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3》,2013年的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1998—2002年的保费收入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3》,2003—2007年的保费收入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8》,2008—2012年的保费收入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3年的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1998—2002年的银行贷款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3》,2003—2007年的银行贷款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8》,2008—2012年的银行贷款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2009—2013》,2013年的银行贷款数据来源于各省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8年的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根据Wind数据库中相关数据整理而得到,2009—2013年的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根据iFinD数据库中相关数据整理而得到。

(二)基于子样本区间—数据的检验1.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检验当变量为非平稳或不是同阶单整时,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各变量平稳或同阶单整是变量间协整检验的前提。因此研究过程中先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再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1)单位根检验针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常用的有Levin、Lin、Chu(LLC,2002)、ImPesearn,Shin(IPS,1997)、Fisher-ADF(1999)以及Fisher-PP(1999)检验,为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现采用这四种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表1显示,地区生产总值、银行信贷余额、上市公司总市值以及保费收入均为非平稳序列,因为任何一个变量都不能同时通过四种检验。但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则是平稳的,因为它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时通过了四种检验(地区生产总值的IPS和ADF检验结果则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p值绝大多数为零。因此,地区生产总值、银行信贷余额、上市公司总市值以及保费收入四个变量是同阶单整(一阶单整)的,基于此进行协整检验。(2)协整检验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需进行协整检验。针对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依据原假设的不同有两种:一是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从面板数据中得到残差构造统计量进行检验,如Pedroin(1999)所提出的检验方法;二是原假设为存在协整关系的,如Mccoskey和Kao(1998)中的LM检验。现采用Pedroni协整检验和Kao-ADF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多重的协整检验,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地区生产总值、银行信贷余额、上市公司总市值以及保费收入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因为,组内统计量中除了Panelv-Statistic统计量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外(p值为0.3810),其余的组内统计量和组间统计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0.05)。KAO检验是同质面板数据检验,有DF和ADF两类检验。ADF检验为了修正固定效应模型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性,基于固定效应模型残差式构建面板协整的ADF统计量。Kao-ADF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根据表3,由Kao-ADF协整检验结果可同样得出同表2相似的结论,因为t统计值为-5.383334,通过检验。因此,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基于此进行模型设定,并进行参数估计。2.回归模型确定及参数估计(1)回归模型的确定基于面板的回归模型通常有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而哪一种模型更适合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使得所获结果更加稳健与可靠,需构建F统计量,并根据F统计量的值进行确定。针对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具体检验结果见表4。根据表4,由于F1、F2的值各自为3.32和23.77,分别大于查表所得的1.57与1.51,所以实证模型拒绝混合模型与变截距模型,而采用变系数模型。具体分析时,模型⑴中的N取31,代表中国大陆省域的数目;T为11,表示样本年限。(2)参数估计根据模型⑴,采用变系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5。表5显示,基于截面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在子样本区间一内能够充分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间的本质关联,因为模型检验统计量R2=0.997569,F=1135.115,这说明实证分析所选择的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①。根据表5所列示的参数估计结果可知,在子样本区间一内,省域银行信贷余额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较为显著。因为,就省域银行信贷余额前系数bi估计结果来看,有18个省域的数值超过1,其中江西省的银行信贷余额前参数估计值最大,达到1.948485。这说明当银行信贷余额增加时,其对本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大于其本身的增长额,这一特征在华东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余下的13个省域中,有11个省域银行信贷余额前的系数估计结果小于1,但大于0。这说明,在这11个省域中,银行信贷余额对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在变动幅度相同的条件下,力度相对较小。不可忽视的是,上海市与黑龙江省银行信贷余额前的参数估计结果为负(分别为-1.37453和-0.10731),这可能是缘于银行信贷余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或银行贷款的使用效率不高,或存在过度放贷现象所致。表5还显示,省域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前的参数ci估计值均较小,最大的为黑龙江省,其值也仅为0.144399。更有河北、安徽、江西、重庆以及宁夏等5个省域,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前的参数估计结果为负①,这一比例达到16.13%。这说明,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构成部分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贡献并不显著,甚至在不少的省域还存在负向作用。同时,根据表5还可看出,以保费收入衡量的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省域表现并不相同,其中具有正向相关关系的省域有17个,占中国大陆全部省域的54.84%,而呈现负向关系的有14个,占45.16%。呈现负向相关关系的省域主要集聚在华北、华东地区。但无论是正向相关关系,还是负向相关关系,其作用均不强,因为保费收入前的参数估计值均较小。在正向关系中,最大的为上海,其值为0.80889,而负向关系中最为明显的是山东省,其参数估计值为-0.4832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保险市场的起步相对较晚有关,另一方面也应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相对单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有关。

(三)基于子样本区间二数据的检验基于子样本区间二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InY、银行信贷余额InX1、上市公司总市值lnX2以及保费收入lnX3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回归模型应采用变系数模型。据此,模型(1)中的具体参数估计结果见表6。根据表6同时结合表5可以看出,由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显著改变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得银行业和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加,而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则越发明显。

五、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