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沉迷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原因 危害 对策
一、前言
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青少年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互联网对青少年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他们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方式。有部分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场多有发生,“新华网合肥 2005 年 2 月 28 日报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 13 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80%是网络成瘾造成的,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比高中生还要厉害。”[1]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和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对如何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探讨
1.学习方式转变不顺,学习目标不明确。
“38. 0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成绩不理想,31. 12%的学生无明晰的学习目标;45. 75%的学生表示自己常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只有25. 26%的学生已有明确的人生规划。”[2]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中小学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且班主任及代课老师无论对学生的作业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多有指导和关注,读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也是中小学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清晰的目标。然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的自扩大、可支配的时间较多,辅导员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中小学相比显得比较宽松,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以进入象牙塔自居,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因而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了大学生沉迷网络。
2.学习环境转变,从众心理影响。
大学生聚集而居,学生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文化和学习环境会对个体造成重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50.12%的学生上网受环境、他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3]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生活方式比较丰富和多元化,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彼此增多,交流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方面。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渠道增多与学习方式增加的同时,沉迷网络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大学生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沉迷网络周围的人也紧随其后。
3.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
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是同辈群体中的佼佼者,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社会视之为天之骄子。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会造成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弊端暴露无遗,同时由于大学和家庭所离距离较远,父母的关怀和监督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部分自制能力不足的学生放纵自我,沉迷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
4.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产生消极情绪。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就业”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常谈不衰的话题,常常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曾经求学时的雄心壮志被严峻的就业形式所击溃。由于受这种悲观消极情绪的影响,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抱着“学与不学都一样”、“找工作不需要好成绩”的心态,在学校消极度日,网络正好成为他们心灵的避难所,于是网络游戏和电视剧成为大学生消遣度日的首选。
三、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大学生沉迷网络会造成重大的危害。第一,危害身体健康。长时间的上网或游戏,不仅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伤害,电脑辐射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熬夜通宵上网不仅造成精神不济,更严重的损害身体健康;第二、养成消极避世的心理。网络世界神秘与虚幻是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的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交往的屏障,网民大学生“真是的自我”和“网络的自我”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当“真实的自我”不能在现实生活得到满足时,就会沉迷“网络的自我”之中。第三、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和游戏势必会荒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存在,平时不注意学习和积累,临近考试势必会产生“临时抱佛脚”、作弊等不良现象,因此而学业中断和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策
大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合理、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需要学生个体、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第一、大学生要提高自制能力。大学生个体要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健康、文明上网。第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大学生就读地点一般离家都较远,家长如何高效地与孩子沟通,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保持对孩子需求与现状的及时了解至关重要。第三、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从而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参考文献: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
二、实践内容:1事先做好表格,详细分类,备调查实用。假期中走访,己同学。
2电话聊天的形式询问同学假期生活安排,假期生活情况。从饮食,娱 乐,交友,社会实践,网络,出行交通等各方面做好详细地记录。
3假期调查的时候和开学返校时候去和10级各班级班长协商分发调查问卷,让同学认真填写。
4 对同学的假期生活感受,进行详细地记录,分类汇总,对比分析。对各种假期生活的效果进行仔细的比对。
(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1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部分10级学生假期生活单一。大部分学生假期打工,虽然可以体验社会,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忽略了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忽略了对家务的承担,缺少了和家人的沟通交流时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沉迷电视剧。将大部分时间浪费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把主要经历投入到,会亲朋好友,会见同学中。
2 建议对策:放假伊始,对假期生活做细致合理科学的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学习,打工,娱乐,访友等时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每天抽出专门时间学习,保持学习不落下。多承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同时也加强了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1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不仅增强了和同学的交流和联系,而且搜集了大量10级同学假期生活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和图表统计等多种形式,丰富而又直观得把10级学生假期生活呈现出来。
2 对自己以后的假期生活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以后假期中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假期生活内容,生活安排,过一个又一个充实,丰富多彩而又轻松愉快的假期。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调查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崭新的、宽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然而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荒废学业。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良的生活状况关系密切,如果高校有效地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的生活状况,缓解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本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并以此探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问题。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广州市五所高校11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其中男生421人,女生584人;大一314人,大二314人,大三273人,大四104人;来自城镇529人,来自农村476人。
1.2调查方法
1.2.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自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以及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1.2.2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共20个题目,每道题目有6种选择,分别赋值0―5分。各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评定等级:0―30分为网络正常使用,31―49分为网络使用过度,50―79分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为网络成瘾。
1.3统计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2.2.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按照IAII量表的评分标准,对被调查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占5.67%,网络使用过度者占56.72%,网络成瘾倾向者占36.92%,网络成瘾者占0.69%。由于网络正常使用者和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极少,故将以上四类群体并入两类,其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和网络使用过度者占被调查总数的62.39%,称为一般网络使用者;网络成瘾倾向者和网络成瘾者占被调查总数37.61%,称为网络沉迷者。
2.2.2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群体差异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群体差异,分别从性别、生源地、年级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分析(见表1)。
男女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40.38%和35.62%,差异不显著(x2=2.37,p>0.05),表明沉迷网络和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36.34%和38.75%,差异不显著(x2=0.62,p>0.05),表明沉迷网络和生源地没有显著相关。各年级学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31.21%、45.22%、34.79%、41.34%,差异显著(x2=14.78,p<0.05),表明沉迷网络与年级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大二、大四学生中网络沉迷人数明显多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表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2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对其沉迷网络的影响
2.2.1沉迷网络者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
不同网络使用群体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如表2所示。网络沉迷者与一般网络使用者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x2=11.83,p<0.05)。网络沉迷大学生中38.63%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而一般网络使用者仅有18.66%持此种评价;一般网络使用者中20.73%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生活充实,目标明确”,而网络沉迷者中仅有9.52%持此种评价。
表2 不同网络使用群体对大学生活的评价
2.2.2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生活状况分析
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的某些过高的压力,以及一些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容易诱发网络沉迷现象。对沉迷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5.29%的大学生认为在学习压力过大时容易陷入网络沉迷;32.28%认为就业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网络沉迷;另外,也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和家庭期望压力过大容易诱发网络沉迷(如表3)。
对诱发网络沉迷的具体生活状况分析显示,70.90%的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认为“目标不明确,人生没规划”的生活状况容易导致网络沉迷;64.81%的网络沉迷学生认为“空闲时间多,生活无聊”容易陷入网络沉迷;另有27.78%的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认为“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会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
表3 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生活状况分析
2.3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2.96%的大学生认为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50%以上的学生认为沉迷网络“减少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另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沉迷网络让自己“对未来求职更没信心”、“更加缺乏理想和追求”(如表4)。
表4 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4大学生对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处理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中22.18%的学生“知道存在问题,并主动采取措施改善”,35.29%的学生“知道存在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改善”,30.45%的学生“不知道存在问题,也没有加以改善”,12.08%的学生“从来不关注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
针对自身存在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只有26.89%会“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或“向亲朋好友倾诉”,36.07%“有意向寻求帮助,但从未采取行动”,其余37.04%的学生对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3.讨论
3.1从网络心理健康状况透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活中过高的压力和某些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容易诱发网络沉迷现象。高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学生出现各种不良的生活状况或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
3.1.1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着眼点放在毕业前夕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上,忽视了学生求学整体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高校缺乏前瞻性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大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切实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本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5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目标明确”,而63.38%的学生则处于毫无目标的状态。许多大学生毕业时发觉,大一就应该明白的道理到大四才明白,面对严酷的就业现实,只能根据条件有限的几种职业作出决策,或在信息匮乏中待业而无所适从。
3.1.2教育体系缺乏时效性
我国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变成了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内容大都停留在理想教育、就业形势的介绍和政策法规的诠释上,缺乏对学生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心理调适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本调查中27.78%的学生认为“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诱发网络沉迷。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的指导方式与实践明显脱节,缺乏说服力和趣味性,缺乏企业、社会各界与学校的密切结合,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时效性差,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学生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成为普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的成功。
3.1.3职业咨询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有不少高校的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对包括政策咨询、人才测评、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在内的职业咨询服务工作进行建设,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咨询和规划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认识相对片面,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服务,将导致学生对职业前景的疑问、对职业现实的误解、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认识的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进行系统、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规划。
3.2高校应构建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3.2.1普及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和大四网络沉迷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三,可能是由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不连续性所致。新生入学时各高校普遍会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大三时也会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在大二和大四时,职业生涯的教育没有持续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诱发大量的学生沉迷网络。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教育与指导理念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高校应将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普及和落实到每位大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重点突出、分步实施,使职业生涯教育的各阶段融会贯通。大一学生应重在适应生活,对大学生活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合理地设计大学生活;大二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并且参与实习、兼职等活动,并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大三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就业前的培训及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3.2.2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应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1)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既可以是班级授课,又可以是小组授课;既可以是传统的讲授法,又可以是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2)课外活动:利用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活动,如定期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经理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等开设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3)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与专业结合较密切的社区咨询服务活动等。(4)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开展以职业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设计比赛、校园模拟招聘,以及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学生社团。
3.2.3加强职业咨询建设的力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社会、职业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各高校应设置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助能力,指导大学生求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功与生涯发展。职业咨询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以发展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普遍教育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仲雯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索[D].青岛大学,2007.
关键词:网络;网络成瘾;道德意识;青少年健康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用来获取信息和娱乐的工具中它是使用最广泛和最适用的,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在网络出现和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为处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相当多的困扰。“网络成瘾”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而有人对此深恶痛绝,投鼠忌器。如何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处理好网络与学习的关系,利用网络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来进行有效的学习是现在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防范是关键,在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整个过程中,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教育,采取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策略和培养青少年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中不良信息抵制的能力。如果到发现问题时再来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到时即使对症该如何下药?药量应是多少?未免是药三分毒,既耽误了青少年的学业,也让家长们元气大伤。下面我就青少年上网时该采取哪些有效防范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求和关心此话题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以分享。
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片面的认为:“网络成瘾”的罪魁祸首是网络。并提出假设,如果没有网络会如何如何,于是乎更加否定了网络对生活的正面作用,放大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程度,于是对孩子说网络是致命的病毒,这是不合乎事实的。应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网络于生活于工作的作用。上网我们分为娱乐和实用功能两种。实用即工作的需要,用一些软件工具来达到完成工作的目的。即人有相对的主控及意识,工作完成之后便会关上电脑,不会没有时间概念的留连网络。而娱乐很显然的,它包含了音乐、游戏、等等,特别是游戏,其中庞大的游戏角色及虚拟的人物战争,满足很多人杀戮与英雄主义情结。当然和现实一样,游戏中甚至也有对等的夫与妻的婚姻关系。处于这样的游戏当中,游戏者坐拥虚似的财富与荣耀,嫣然一个旷世的君主。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游戏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弥补了其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挫折感。越沉迷网络越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越格格不入因而越沉迷,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网络对青少年造成太多负面的影响,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为青少年的学习保驾护航。
1、强化青少年道德意识规范的培养,用道德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能够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准绳,具有强烈的是非判断能力,这种境界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最终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家长和我们都应该在生活学习的点滴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拥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规范下的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1年11月向社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家长应尽可能的多花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给孩子指指点、掌掌舵。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极不稳定,对待问题的方法还不成熟,特别是在连续遇到挫折,极大地伤害了他们自尊心的时候,缺乏经验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偏激的措施,以至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或有甚者从此变得意志消沉、思想堕落,生活学习一度的不得志驱使他们走向网吧寻求虚拟空间赐予他们思想上的某种满足,进而走向偷窃、抢劫、吸毒的犯罪道路。家长应该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思想动向,站在成年人的高度,用成年人的智慧在事态发生之前洞察事态即将发生的原因,找出问题产生的病灶,将其彻底清除在萌芽状态。一旦惨剧发生,为时已晚,再追其原因,已于事无补。另外,家长应该适当转变传统的严父慈母的角色观念,现代教育理念中慈父严母的理论观点受到的支持率更高。在和孩子相处的整个过程中母亲和孩子待的时间更长,和孩子相处更多时间的母亲在生活学习中更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提出更多更严格的要求。父亲的角色不应该只是孩子的长辈,更应该是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和孩子打成一片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样既可以增加父子感情又能拉近和孩子之间交流的距离。
3、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尽量避免接触大型单机及网络游戏,小游戏可以益脑,大型暴力游戏和黄色游戏对青少年有百害而无一利。可以一方面控制他们使用电脑的时间,另一方面使用相关的软件来阻止他们对某些特定游戏及网页的访问,并及时弹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和他们进行人机互动,通过正确的人性化的引导,把他们对电脑游戏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对信息处理相关技术进行思索和研究上,以实现青少年求知欲积的正面迁移。
4、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经调查,失足于网络的青少年,每个人都有自己从接触网络到沉迷网络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经历和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好奇心作祟,在接触网络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基本没有任何束缚的广阔的网络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哪些可以访问,哪些是绝对不能碰的,乱了方寸,闯入了。还有大部分是由于枯燥的学习氛围、窒息的竞争压力和少得可怜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找回自我,而网络的沉迷无论是对于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来说都是具有一样的诱惑力,正因为青少年其自身的年龄及其阅历的有限更凸显了网络的趣味性,因此沉迷的机率也就更大。一旦陷入很难再回到原来的学习轨道。现实中人要受舆论和伦理的约束,需要检点自己的言行,而在网络上没有现实制约,就会为所欲为,其行为也不会受到追究。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内容,青少年有可能为其熏染。如果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就可以让学生得到认可的途径增多,获得快乐的途径增多,释放压力的方式增多。要知道,一个某方面或各个方面都得到大家认可的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他的肩上自然而然的多了一些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给青少年生活上太多的压力,给他们一个放松的、愉快的、健康的、人性的成长环境,生活的意义还有很多很多,那么网络还是唯一的逃遁吗?(宣威市第二中学;云南省;宣威市;655404)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描述了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出现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家长、社区都有责任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健康上网。本文针对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的途径作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网络 危害 引导 健康
【正文】
我叫汪向云,是河南省西平县谭店乡谭店第一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现担任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接任班主任以来,我发现在学生中出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我班男生在半夜十点左右,躲开值班老师的监控,偷偷翻墙出去上网,经过多方努力调节,也不能遏制网吧对学生的诱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也许你还没注意到学生沉溺于上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有什么后果吧?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青少年沉溺于上网会有哪些危害。
一、沉溺于上网聊天、交网友,青少年本身的精力有限,晚上沉溺于上网,白天上课睡觉,会使他们丧志,无心向学,成绩一路下降。成天结交“网友”容易被入岐途。贪玩是青少年的天性,本无可厚非,但是玩得是有个界限的,而青少年是未成年人,对这个界限掌握往往没有能力控制和把握,许多青少年在网上认识“网友”,不论对方是谁,是什么身份,便与之交往或网上不见不散,或是电话联系的约定见面,更为甚者早恋、离家出走。
二、长时间利用计算机设备,交流、玩耍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与社会生活、自然界接触较少,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缺乏生活体验。更有些学生,沉迷于网上虚拟世界,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患青少年抑郁症的不在少数。
三、沉迷于网络血腥游戏,会使青少年变得性情冷漠,缺乏同情心、爱心,脾气变得暴燥、冲动,易怒。如有不顺心的事情,犯罪的火花就会在他们心中擦着,更有甚者,疯狂的游戏使青少年完全沉醉于其中,模仿游戏情节,做出犯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他们的班主任,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说网络时代对我们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素质。然而网络上的信息,既有好的,亦有不健康的;既有营养品,又有垃圾,对于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很容易误入歧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犯罪,因此,加强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势在必行。
首先,家庭要负起责任,真正对中学生上网进行监督。当前,由于在校内上网时间受限制,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在家里,这样家长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中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家长要适时与孩子共同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家长要及时注意孩子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上网方式,使孩子既能理性走进网络,又能自然回归现实。
其次,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多渠道进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作用,开辟网上德育阵地。在学生登陆网站之前,可以给他们一个专题,例如:查查关于环保的资料,收集一些你感兴趣的时事新闻,用来等等。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把活动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再者,对待学生上网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做到积极地正确引导,疏而不堵。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网络经济时代,网络已被广大的青少年,特别是中职学生所喜爱。网络带给人们的好处是无法形容的,要让他们“回避”网络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味地采取“堵”的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弄巧成拙,使他们产生叛逆思想。无形中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一条途径。让学生知道网络上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应该沉迷的。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和使用网络中对自身有帮助的信息。学生只有自身养成正确上网的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在网络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他们要靠自己去判断信息的真伪,去抵抗不良信息的侵蚀,去控制上网娱乐的度,使自己在网络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了解书本上没有的信息,让自己高效使用网络。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网络文化;影响;对策;建议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卓有成效,网络文化也随之突飞猛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沉迷于网络,甚至离不开网络。不可否认,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却也不能排除其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思想道德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网络文化中有些过于低俗的内容,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网络文化风靡时期,要极力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中都能独树一帜,抵制各种不良影响和诱惑。
一、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网络文化也不例外。所以,网络文化也有好坏之分,对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我们可以取其精华部分进行适当的学习,然而对于低俗不良的网络文化,我们必须果断的抵制、拒绝,并远离。然而,网络文化是虚拟的,若是管理力度欠缺,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会趁机入侵,给中学生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1.虚拟的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发展迅速,所以,中学生的心性也是过早成熟。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见性,所以过多的中学生沉迷于网上交友,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和互动,使他们觉得有亲切感,既没有现实交往中的矛盾和纠纷,也没有过多繁琐的礼节和要求,学生之间的友谊也不需要小心翼翼的去维系,生怕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情而使对方生气或者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网上交友,尤其是心理压力太大的高中生,他们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所以更喜于与网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若长期如此,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往更是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觉得孤独、无助。而且,网络上一些庸俗的言语或不道德的行为都会对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三观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然而,现今网络文化的传播仍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的思想过于开放,而且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不利于我国中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充斥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但是网络文化是虚拟的,其并不是真实的。如果中学生长期处于网络文化的环境下,就会缺乏对事物的具体认知,从而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减少对事物深入理解的认识,从而致使其遇事之后,往往太过感性,而缺乏理性思考。另外,长期的人机对话和人机交流,使学生无法正常的与人面对面交流,从而产生内心的孤独感,养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内心的满足。如若不自律的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便会对其思想和道德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并提出可行对策
1.校园文化要积极向上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大家庭,所以,首先应从学校入手,让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向上,通过校园网站,传播符合中学生的健康的网络文化,并适当的让学生参与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先进的网络文化,将其精华发扬并学习,拓宽学生的对文化信息的学习,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德育,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每个中学生都有各自的手机,所以,学生家长要积极的引导孩子,督促其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并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让其以学业为重。另外,学校也应有相关规定,中学生不得带手机进入学校,各班教师进行监督,并要求教师上课不能将手机带入教室,使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不带手机的习惯,并适时的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学生远离低俗腐朽的不良网络文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帮助其文明、健康上网。
3.加强监管,抵制不良网络文化
笔者在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活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少农民工工余时间不懂得休息,也不愿学习,大都把工余时间用在打牌赌博、沉迷网络或饮酒作乐上,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时光,而且极易引发各类不安定事端。笔者认为,农民工工余时间应力求做到三戒:
一戒赌博。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多是体力劳动,下班后无所事事,便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牌赌博,消磨时光,有时一赌就是一个通宵,得不到很好休息。长期下去,对身体健康不利。同时上班时间由于精力不支,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况且,赌博是万恶之源,赌输了钱就挖空心思谋取不义之财,往往走上犯罪道路,误了前程。因此,工余赌博有百害而无一利,农民工理应戒赌。
二戒沉迷网络。年轻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上网,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整夜泡在网上谈情说爱,有的还迷上黄色网页,将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白花了不说,还影响工作,损害身心健康。当然,上网看看新闻放松一下身心也是需要的,但切不可恋网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一)现象
1、中学生上网地点和时间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xx%是在家里上网的。我想这正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拥有电脑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他还有xx%在学校宿舍和xx%在学校机房上网。便利的上网环境为学生解决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提供有必要的帮助。
上网时间的长短代表中学生在网络上分散精力的多少。由图一看出:超过xx%的中学生表示上网时间在1--3个小时以内,xx%中学生使用网络时间为4---6个小时,只有大约占xx%的中学生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上网时间加长,中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不知不觉加大。在关于分享内容的调查上,不难发现有一半的中学生比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各种视频、图片、文字,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这体现出当代中学生追求个性的一面,其次关注新闻网站与学术网站的人数比例相当。
2、上网的目的
对于网络中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中学生的欣赏角度也不尽相同,那么,中学生平时都是如何在网上冲浪的呢?从我们对xx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得出如下结果:①浩如烟海的网络资讯要想成为中学生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还要很大的一段路要走;②目前,网络还是成为广大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
3、当下中学生及家长对网络的态度
在调查中,xx%的中学生对于离开网络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但仍有xx%的学生表示离开网络会感到很空虚很难过。周末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家长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xx%的家长认为只要时间合理就可以上网,还有xx%的家长反对孩子上网。大部分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而学生认为家长反对上网的原因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
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而当今学生是否经常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数据显示,多数的学生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利用这些网上资源,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经常浏览学习资料。
(二)存在问题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认为网络确实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对他们的学业有所帮助,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网时间过长,关注娱乐内容过多。中学生属于未成年群体,太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不管是对生理还是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害处。
其次,中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沉迷于网络。过多的浏览娱乐信息既会影响学业,又会对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过度迷恋网上交友,导致大部分中学生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同时,中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骗,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那般美好,不乏存在一些居心叵测之人,例如,网上聊天引发网恋,在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而且也耽误了学业。
第四,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对学业产生冲击。特别是男同学,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网游中的暴力等不良因素会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后,小部分家长坚决反对孩子接触互联网也存在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急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信息都是靠互联网来传播的,相比于现实生活,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如果中学生完全不接触网络,就是闭目塞听,不利于开阔视野。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给出如下建议:1、建议上网时间每周1—2小时(最好在周末) 。2、将课堂上模棱两可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利用网络上的各大搜索引擎,搜索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3、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了解时事的作业。4、家长在家里督促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来帮助学习。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我们认为: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刻不容缓。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为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本研究自制了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问卷,对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师范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分层抽样,人员涉及全年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基本信息、上网方式、上网时长、网络社交行为、网络社交原因、网络社交影响等。在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900份,其中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00份,其他院校均2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2份,有效回收率为88%,符合统计学数据分析要求。样本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拥有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则达到了百分之百,智能产品的普及为学生的网络社交提供了条件,尤其是移动端的技术发展,使得网络社交更加的快捷方便,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社交的行列,用户的增多反过来更加刺激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已经势不可挡。
把握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需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学生的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长、社交工具、交往对象是网络行为的三个关键要素,因此在调查中需要着重分析这三个方面:
(一) 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长。从上网频率来看,有65.2%的学生每天上网次数超过2次,20%的学生每天上网次数超过3次,14.8%的学生每天上网次数在5次以上。从上网时长来看,有30.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45.7%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18%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6%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其中大部分学生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多集中在3小时以内。[2]
(二) 社交工具。网络社交工具是网络社交的必然途径,社交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网络社交体验,对网络社交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使用社交工具并不局限于一种,往往是几种工具同时使用,当前比较热门的社交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QQ、微信、微博、人人网,其中QQ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微信的使用率达到85%以上,这两种工具时效性强,使用体验较好,得到学生的青睐,而微信大有赶超QQ的趋势, 这与学生的年龄分布有较大关系。
(三) 交往对象。交往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学生为什么选择网络交往这种方式,另一方面交往对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或是刺激其继续通过网络这种方式进行社交,或是改变其网络社交状态。经过统计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所涉及的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群体:同学、朋友、亲人、陌生网友,其中同学的交往比例达到67%,朋友的交往比例达到24%,亲友的交往比例为2%,陌生网友的交往比例为7%。[3]
二、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社交展现出了超强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这是传统社交不可比拟的,但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有阻碍大学生的发展。
从有利的一面来看,网络社交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成长:其一,给大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其二,给大学生一个更加平等的对话平台。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都是由网络社交平台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如果操作不当,这些优劣也即刻会转化为劣势,而网络社交本身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因此,这些不良影响也时时限制着学生的发展,下面就比较突出的不良影响进行重点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社交要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4个小时,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必然会对学生身体健康产生影响。91%的学生眼睛近视,其中76%的学生有“干眼症”现象,需要滴眼液缓解眼部疲劳。由于长时间重复鼠标点击的机械动作,加以手臂长时间悬空,调查中有45%的学生感觉身体关节不适,部分学生出现头晕、恶心、心悸等现象,这些是长时间上网的显性危害。除此之外,长时间在电脑前接受辐射,正常的新陈代谢收到影响,身体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情节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压迫。因此,长期沉浸在网络中会使学生出现性格孤僻、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前期可能只是心理失调,但任其发展下去,最终会导致心理障碍。
(二) 迷恋网络社交影响传统人际交往
网络社交出现之前,社交关系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往来的基础上,面对面的交往使这种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但是网络社交出现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直接见面也可以建立社交关系,这给传统社会交往带来极大的冲击。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比之前更加紧密,对话更加平等,不受现实中身份地位财富等附加条件的限制,这些优势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群体的需要,也使某些学生沉迷其中。调查中有64%的学生表示在网络世界可以自由交流,但在现实交往中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在网络世界中得到的满足感使他们抵制甚至拒绝现实的交往,长时间脱离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对这个社会越来越排斥,最终在网络世界不可自拔。
(三)盲目网络社交影响正常作息
大学里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自由安排,由于自制力不够,很多学生沉迷网络社交,在网络世界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想,某些学生在这里找到自信,某些学生在这里发现新的自我,这些成就和发现使他们更加迷恋网络社交,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学生存在网恋行为,每天网恋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超过55%的学生每天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这些行为都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过多的网络社交会牵扯过多的精力,正常的作息时间必然会减少,身体心理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社交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社交主要的平台就是网络,离开网络这个平台就失去根基,因此,对于沉迷网络社交不可自拔者可以通过对网络的管理断绝其社交的直接途径,从而阻止其进行网络社交行为。网络管理可以分为校内网络管理与校外网络管理两类,校内网络管理主要是加强学校对学生上网时间的控制,每天上网时间超过基础量便停止网络,校内网络管理需要依靠学校的校园网络监管系统进行;校外的网络管理主要是指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管理,对社交网站或软件而言,需要实名注册,要求提供身份证明,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若学生在网站逗留时间超时,社交网站或社交工具自动停止对其开放使用,断绝其交流渠道。
校内网络管理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依托学校的网络监管系统,对全校学生进行实时网络监管,学校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是校内网络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学校网络监管系统完善,校内网络管理才能发挥功效。相比校内网络而言,校外网络管理则要困难一些,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确保社交网站真正对学生进行在线时长限制,否则,校外网络管理便不能达到其预期效果。
(二)完善实践体验
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人的思想转变为社会存在的现实,要帮助沉迷网络社交的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对于沉迷网络社交的大学生而言,实践体验就是让他们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现实生活、学习社会经验,不断的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对网络社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网络社交习惯。
实践体验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两者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校内实践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讲座、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其交流机会,改善长期沉迷网络所造成的人际关系淡薄的问题。社会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直接与社会的接触中了解社会,进而了解自己,最终真正理解和明白社会的本来面貌,远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建立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最终真正肩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四、结语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 PC 网民规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比率将会持续增长。[5]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接受力强,且易于受集体行为影响,网络社交这种新型社交方式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扩大。大学里环境相对宽松,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很多大学生心理还尚未完全成熟且缺乏相应的自制能力,网络社交的大学生人数还将持续上升,只有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大学生网络社交不良影响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