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第1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对于超文本(hypertext),Andleigh和Thakrar曾经阐述过它对互联网的技术意义,指出它“将信息用更自然的方法连接在一起,而不和纸写文书那样将结构简单机械的分层归类,进而以这种方式实现对无序数据的管理”。网络化时代超文本文件格式最大的优势体现在,超文本不仅能在internet上传播而且具有超级链接功能,这项功能使文档中的各个部分通过关键字得以建立关联,信息以用相互交叉的方式进行搜索,形成了一种全局性的全新结构。现行的互联网代码里,中英文的网页大多数均采用采用超文本的格式,这种格式不仅为各个网站设计者所通用,而且转换为超文本格式以/!/用于各种文本编辑软件平台也十分简单。更让诸位文学研究者欣喜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超文本在保存文学研究的功能并不是首屈一指的,超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资料更加多样化,从技术的角度解释,超媒体(Hypermedia)和超文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非线性的信息连接,除此之外,超媒体还包含有(Image)、声音(Audio)、视频(Movie)、动画(Animation)等离散或连续的多媒体信息(Steinmetz258-259)。得益于超媒体的庞大功能,我们在研究外国文学时才能够更快捷的获取所需要的资料,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更包含了各类音频和视频资料,而这在过去完全是不可能发生的天方夜谭。互联网超文本、超媒体在外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巨大助力主要体现在:快捷、全面地获取进行研究的各类信息。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资源站点之间搜索到不同国家文学巨匠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手稿、学术作品甚至通信记录,真正做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迅速搜索到研究所需要的音频、视频等非文本类信息。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着经过技术处理被改变为戏剧、电影,这些影像资料以超媒体形式存在网上并可以下载传播,给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多元的参考资料。

二、互联网时代下庞大网络专题

资源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无限资源支持信息承载量巨大的超文本、超媒体固然对外国文学研究着有着不可抗拒的推力,然而个体分散的大量资源若在短时间内找到并且有顺序的整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计算机技术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更突出的贡献体现在它存在的各类智能型多媒体数据库上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样丰富的数据库,学术研究者们才能有效、快捷的对所需文档进行搜集、整合。网络数据库的存在形式主要以囊括电子期刊、专题网站的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论坛两种形式存在。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它的优势在于能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区域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图书馆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换句话说,数字图书馆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就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为全世界的研究者跨域研究有限学术资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如我国运行相对成熟的数字图书馆有超星图书馆、维普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有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影视等一系列优秀的学术资源可供学术研究者查询。相对于数字图书馆这类比较成熟的网站运营模式,专题的文学网站也是外国文学研究者搜索资料的一大助手。外语网站和中文网站内置多样的文学分类,作家从属流派、作品归类、文学性质等一应俱全,这些细致入微的分类为文学研究者找寻相应信息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是读者很快就能进入自己所想要找到的信息分支,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

第2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摘 要] 虽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已经合并为一个专业,但外国文学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文学的思维并没有渗透到课堂中来。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何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的课堂,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只有通过更新教材、转变教师观念、强化“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意识,才能使外国文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 比较文学;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5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28[本刊网址] http://省略

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1997年,我国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合理和进步性还是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至今日,从理论上看比较文学俨然成为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比较文学依然徘徊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之外,比较的方法和意识没有真正渗透到外国文学教学中去。针对外国文学教学模式落后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课堂很好结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外国文学教学效果,真正将比较文学纳入外国文学的学科体系当中。

一、比较文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比较文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比较”一词的使用。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比较”由来已久,但当把“比较”与“文学”联系起来时,人们就会顾名思义的把“比较文学”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所进行的文学研究。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比较文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的比较,也并非任何用比较方法所进行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从方法论上讲,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实证方法和审美批评方法两种。前者是法国影响学派的做法,注重事实的考据,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探微索隐,搜取各种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事实,用确凿的证据来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后者是美国学派的做法,运用审美批评的方法,致力于发掘文学现象之间,主要是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美学价值。这两种方法不可避免各有其弊端,今天有很多研究者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使比较文学的方法更为完善。

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美国比较文学大师亨利•雷马克在文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中说:“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越方法论意义之上的两重理解。首先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文学比较研究,其次比较文学还涉及了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中“比较”的真谛就在于跨越。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开放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文学与音乐”、“佛教对中国诗词的影响”等都属于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二、如何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的课堂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教材和教材中所涉及的名著是讲课之源。外国文学在进入课堂之前,经过了名著翻译家和教材编者两重过滤,在呈现给学生读者时到底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得而知。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的外国文学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文学,这种说法虽不十分恰当但也有一定道理。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或讲授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具备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

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方法带入外国文学的课堂,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一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较早的一批从事外国文学的专家就开始呼吁在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中进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时至今日,30年过去了,比较文学虽然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了大学课堂,但依然徘徊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之外,两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使外国文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笔者认为应该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之道。

(一)按照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写权威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备课以及安排授课计划的重要依据。要想彻底打破旧的教学体系,首先就要从教材开始。现在各大高校通用的教材基本上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学子检验过的精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纵观各教材,不仅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学发展呈现的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交融性特征,也体现出民族生活习俗、、社会体制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这也是很多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基础。比如,在古希腊文学中孕育出的“人”的观念对西方文学影响深远,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体现为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学思潮中教材都有涉及,体现出了文学发展的联系性特征。这是传统教材所具备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科本身的新要求,传统教材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却无法理解各国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影响,更不能考虑到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和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而这才是多角度、多方位关照外国文学、真正理解外国文学学科意义的关键。

近几年来,东西文学的比较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文学现象,东西方文学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也不乏互补和交融之处,比如《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之大不可估量,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有目共睹,这种情况在传统教材中没有或很少提及。因此,编写一部具有比较意识的适合各层次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当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及题库的设置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为外国文学学科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在讲授中渗透比较文学的方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不仅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当中,在文学领域中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时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缩减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致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先介绍本时期的历史背景、文艺思潮、代表作家作品,再做重点作家作品赏析。要颠覆这一教学模式,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角度出发,就可以看到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中,不同国家涌现出共同的文学倾向性;共同的文学思潮又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内涵。例如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先后在法国、英国、俄国等地兴起。在本部分讲述时,首先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比较,概括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其次,通过对各个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揭示各自的内涵特征。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在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中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人道主义和改良色彩特别浓厚;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19世纪上半叶,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巩固和发展的时候,俄国还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首先从批判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并表现出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开始,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由此,我们才看到了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这样风格迥异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除了概述部分,作品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一般习惯于从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这种将作品孤立化的理解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更无法深入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以但丁的《神曲》为例,这部作品产生于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可以使我们将其与中国的《红楼梦》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同样是表现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矛盾,《神曲》采用了上至天堂,下至地狱这样一个宏大的结构框架;《红楼梦》则采用了以小见大的结构方式,通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家庭衰落的展示出封建社会解体的必然。结构的不同反映出欧洲和中国历史的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特点的不同。我们恐怕很难运用《红楼梦》中家族没落的结构反映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和近代文化的冲突。

既然是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当中,以中国文学作为参照标准自然就能拉近中西文化的距离,因此可以适当加入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神话时,可以与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得出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则充斥着“尚德”思想。通过在课堂上实际运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在“第二课堂”中强化

“第二课堂”一般是指一些课外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针对文学课,我们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设计这样一些活动,比如原著阅读、专题讲座、话剧彩排、诗歌朗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原著阅读缺乏是近年来文学课普遍遭遇的一个新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于书本之外。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在第二课堂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并且专门布置中外文学名著进行对比阅读,以开阔学生视野,从比较中寻找阅读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法国作家司汤达有部著名的小说《红与黑》,其中最典型的是于连的形象。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这一人物悲剧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因素,可以要求对比阅读中国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将其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与于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以作业或讨论的形式阐释自己的学习心得。

另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中来,促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比较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总之,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介入不仅有利于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学优势及不足,更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胸怀,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的世界兴趣日益增强。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脚的时候,我们也不能闭目塞听,只有很好的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才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具有学术研究无法取代的价值。在于国外的学科碰撞当中,外国文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科,他为高校学生打开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容,因此,外国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学主线往往被分为两条线,而教学内容则被分为三个不同的模块,在教学方法上一般还是遵循文学史的发展历史。从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往往倾向于西方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1]

一、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歌德于1827年所提出来的,根据歌德的观点,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学的本质属于一种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不管是民族文学还是世界文学,都体现出了人类在文学方面的重大进步。[2]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之后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互相融合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沃伦在对歌德进行研究之后,世界文学除了歌德所提出的内涵之外,还指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学的总和,另一方面也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沃伦也进一步指出了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意义。[3]根据沃伦的相关理论,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出发对所有的文学进行的研究。但是在我国国内的研究当中,世界文学在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当中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是文学关系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文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研究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同时研究是以一种跨学科与文化的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研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比较意识与兼容的特色。[4]但是对文学关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关系是一种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概念,在对文学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国家、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的强调消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同质关系。我国高校根据国外文学教学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文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同时对不同作家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发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冲击,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外国文学的教学对于每个外国文学教师来说都是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既然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们也必须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现阶段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深入的调查,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往往过度强调学生知识的传输,而并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往往采用一种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大都整齐划一地依据世界文学发展的先后年代,分国别地逐一讲授不同国度的文学。从时间上,漫漫数千年;从空间上,纵横跨度辽阔,涵盖全球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文学。旧模式制约了我们讲授的全面性和应有的深度,没有真正从世界视野的角度,讲授和指导学生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在研究各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综合出人类总体文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了。[5]

二、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一种都呈现出一种不太景气的状态,大量外国文学的教学课程被严重挤压,有关外国文学的相关研究与会议也大幅度减少,许多教师都没有了解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信息的途径。[6]另一方面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的办学经费被严重挤压,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图书馆无力购买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外国文学阅读量不断下降。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授课当中由于需要介绍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导致许多课时被严重浪费。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校园的人文精神被严重削弱,许多大学生都出现较为功利的心态,许多学生都积极参加勤工俭学与各种商业活动当中,这种较为浮躁的状态使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安心学习。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成年,都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许多来自于贫困地区的本科生在城市当中感受到现代文明对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一方面有感于自己家乡与家庭的贫困,从而迫使自己产生较为功利化的心态,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当中往往将精力放在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当中。这部分学生由于家乡的贫穷落后,在大学之前基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学,在大学阶段虽然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学,但是由于心思并不放在学习方面,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但是却不会过多的进行相关的学习。[7]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中古传统文学的影响而走上文学学习的道路,在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在思维方面往往并不是很适应,这也使得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课程重点内容

外国文学的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介绍。在进行文学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以文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向学生讲述外国文学的发展变过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文学特征,同时讲述各个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与特征。[8]在文学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科学以及艺术等。在文学史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根据时间的发展将脉络理清,让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并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在进行作家作品的介绍教学时,教师除了需要注意学生学会了什么之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即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名家作品的赏析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作品分析的具体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进行观摩与赏析,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鉴赏与评析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阶段外国文学的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学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采用举办专题讲座以及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开设以针对不同国家与文学流派的文学选修课,吸引那些对于外国文学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挑选部分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在教学方式多样化拓展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水平对教学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以及学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教学水平,同时引进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9]

(三)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并不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文化形式,任何作家在创造的过程当中都必然会受到其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外国文学与政治、经济、艺术、哲学以及自然学科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不同民族文学的融合,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正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环境,因此必须要对外国文学的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研究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并对我国现阶段本科院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最后总结了对应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卉.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2,02:145-148+175.

[2]支斌生.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教学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2:74-76.

[3]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中学外国文学教学调查分析[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91-93.

[4]潘利锋,张能泉.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3,06:92-97+113.

[5]刘意青,邹赞,聂凤芝.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2,04:3-7.

[6]李安.外国文学教学中经典作品的解读策略———以《哈姆雷特》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2,11:65-69.

[7]田晓宁.“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6,01:173-176.

[8]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2-8.

第4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欧文・肖;文学伦理学;婚姻伦理观

在2004年6月南昌举行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术语,它“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聂珍钊,2006:8)”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从伦理意识、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三个方面来分析《穿夏装的姑娘们》中蕴含的的伦理观。在婚姻生活中,幸福美满的家庭不仅需要爱,更需要责任,夫妻之间应保持忠诚。

一、文学伦理学的应用

(一)伦理意识

文学伦理学批评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评,它认为研究文学作品必须回溯到当时的伦理环境。《穿夏装的姑娘们》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迅速l展,但传统观念却只承认妇女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大部分妇女把婚姻看成生活的中心,热衷于小家庭生活。因此,处于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中,妻子一心求得丈夫的喜爱,想得到丈夫的肯定。

“我是一个好妻子、好管家、好朋友,只要是为你的事,我死也愿干。(陈许,1990:147)”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是文学的起源。(聂珍钊,邹建军,2008: 5)”弗朗西斯虽心有不满,但她坚持向丈夫诉说内心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她内心深处的伦理意识。正是在伦理意识的驱动下,弗朗西斯才勃发了强烈的表达爱意的冲动。她希望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爱。

(二)伦理身份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分析,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聂珍钊,2010: 21)”妻子对丈夫的爱专一浓烈,而丈夫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却心泛涟漪,“我爱你,但我还要得到她们。(陈许,1990: 147)”由于丈夫的伦理蒙昧,他破坏了自己婚姻关系中原有的伦理秩序,他把妻子推进了一种两难境地: 放弃婚姻违反当时的社会伦理规范,继续婚姻则违反自己的婚姻伦理观。

由于以自我享受为中心的婚姻伦理思想,使得这种婚姻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丈夫对自己的伦理身份和应尽的家庭责任不甚了解,他的心不安分,缺乏和妻子的感情交流。如弗朗西丝说,“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应付人情世故,不是喝人家的威士忌,就是喝我们的威士忌。(陈许,1990: 143-144)”

(三)伦理选择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当个体与需要遵守的伦理规范发生冲突时,就会陷入一种伦理困境。在《穿夏装的姑娘们》的历史背景下,妻子要遵循的伦理规范是相夫教子。当她发现丈夫的忠诚不再,传统伦理规范和自己的婚姻伦理观产生了冲突,她陷入了伦理困境,“‘将来总有一天,’她潜然泪下地说,‘你会变心的……’(陈许,1990: 147)”

当人们处于伦理困境时,会做出怎样的伦理选择?这个选择可能让人摆脱困惑,也可能让人继续挣扎在迷茫中。“‘你要我给史蒂文森家打电话吗?’她问,‘乡村一定很不错。’(陈许,1990: 147)”尽管妻子是如此地沮丧,作者在最后却表达了女性的宽容,即继续接纳丈夫,恢复以前的生活。这种做法或许可以帮助丈夫摆脱伦理混乱,唤回伦理意识。妻子的选择也让她走出了精神困惑,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二、结语

作者在《穿夏装的姑娘们》中通过妻子的言行举止表明,她对丈夫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有一颗敏感而忠诚的心,努力保卫自己的婚姻。通过强烈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女性对感情的专一和执着,歌颂了她们的善良、坚忍等优良品质;暗讽了男性对感情的不忠和滥情,鞭挞了他们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不良品行。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目的是“阐释那些建构在伦理与道德基础上的种种文学现象,客观地研究文学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并讨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聂珍钊,2005: 10)”在今天看来,这位妻子的选择会给一部分人带来启迪,为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提供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2): 8-17.

[2]陈许.穿夏装的姑娘[J].当代外国文学,1990(3): 143-147.

第5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字: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历史;现状

语文已走过了百年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它作为一个载体,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来袭,外国文学逐渐走上了语文课本的历史舞台,为我们中华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另外,它也在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精神文化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地位更是越发重要。然而,受长期以来中国固有的教育观念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的作用与地位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外国文学步入高中语文的发展历史

外国文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专业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外国文学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它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却一直是不可动摇的。而且,随着大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提出,外国文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然而,相对于大学的外国文学而言,高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的地位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国文学进入高中语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岖的。

清末民初时期,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是文言文,还没有外国文学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间,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话文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课本中。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语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选编进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尽管选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毕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种种原因,外国文学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开放,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才被较多地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就这样冲破了重重阻碍,从数量和范围上都有所扩大,囊括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总的来说,外国文学总算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是我们培养高中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弊端,现状令人堪忧。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文学教育减分

由于受中国本身社会体系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审美观念均逃不出用阶级观念图解外国文学并加以批评。尽管后来一些教育政策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文学性,新版的课本在选文方面也有挣脱以往局限的趋势,教师用书中也提供了相关文化知识与多向解读课文的角度,但是外国文学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因为一些旧有的观念依然没有被摒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遵循着政治理念而忽视外国文学的文学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观念使得原本生动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外国文学作品变成了单一的政治说教。这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外国文学,更可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定了政治思维模式,从而使其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大大减弱,失去了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沦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

在新教材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10%,这表明我们在强调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在力求兼顾外国文学。而这其中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高中语文不仅仅要让学生吸收和消化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更要让他们立足世界,了解各国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思想,培养外国文学素养,从而提高人文素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外国文学似乎没有起到这些作用,相反的,它仿佛沦为了高中语文附庸。就以高考为例,虽然高考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就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它似乎变成了阻碍因素。我们都知道就目前而言,高考升学率是许多高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到底都是为了高考而各司其职。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就是高考,而不是文学本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外国文学不是高考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比如,教师以高考为标杆,在所编排的外国文学中随意取舍,或许本应该是由教师重点分析的文章也被设定为让学生自学,而那些本被定为自学的文章就更难逃被忽略的厄运。

总之,外国文学作为各国文化的代表,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文学修养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基于我国社会背景以及教育体制与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困境,使学生能在高考体制下最大程度地接收外国文学中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于所有外国文学工作者以及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找到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大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09(05).

2.宋德发.高校文科教学十大关键词――以《西方文学史》的教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第6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第7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教学实践

0 引言

外国文学作为文学专业院校的主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学外国文学时,常常强调文学史的知识积累,而对文本的解读相对忽视,这显然是不利于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提出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分析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实在2011年刘心武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本细读发现了“日月双悬”的这种政治悬案,从而显示了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和鉴赏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文本细读概念分析

1.1 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有的院校又称为外国文学史,目前的主流教学模式是结合外国文学所体现的思潮流派的文学史,并根据外国文学史中每一个流派中,提出相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外国文学作品仅仅成为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案例。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就认为:“我国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或者脱离文本讲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学术刊物发表外国文学方面的论文的导向也与此相若。”其实刘教授探讨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文学教学都存在着类似的困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要不断的记忆文学史的各种思潮流派,然后记住每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每个思潮流派常见的艺术表现方法,就能够完成这门功课的学习。

但是这种教学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够机械的背诵文学史的常识性问题,却很难实现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很难提升学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断积蓄外国文学的精华,帮助自己创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创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以及其他的文学教学方面,应该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突出文本细读教学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创新的教学模式。

1.2 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英美的新批评文论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细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学评论中,要求注解每一个单词的含义以及词句之间的细微联系,通过对文本的细微分析来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只有通过慢慢的品读才能够体味作品的精妙之处,很多文学作品前面的一个词语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代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这篇评论文章中就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文学的研究就离不开对这四个要素的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够得出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和文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仔细研读才能够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的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细读教学实践

2.1 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

文本细读对于外国文学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国文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汗牛充栋,要想在课堂上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文本细读式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材,并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来安排具体的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步老师要展示解读文本的问题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全文细读;第三步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文细读;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细读。在第一步中,老师应该选择一段文本,并向学生展示如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种角度的解读其细节的关注点是有差别的,学生就能够从多个角度细读文本并体会到细节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文本细读是最佳的引导方式,这种方式更合适对短篇进行细读教学。

比如在教学《变形记》这部作品时,老师在课前可以布置“请准确描述格里高尔的房间”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对这部作品进行细读,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格里高尔的房间竟然有三个门,从这个门的数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尔所处的空间是没有私密性的,这个空间并不属于主人公自己,当学生细读到三个房门都在传来急促的声音时,根据上下文又能够联想到外界对主人公的紧逼,通过这种文本细读就能够充分领略到《变形记》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层哲学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阅读《变形记》只能够感受到荒诞不羁的表面。

另外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还应该将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的文本结构转向文化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学举例,可以引入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鲁德》进行对比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史学的思考。老师根据这两种文学作品设置这样的问题:葛特鲁德和奥菲莉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以及说话时和独白时的频率,通过学生认证研读可以明显的发现葛特鲁德要比奥菲莉出现的频率更高,在独白和说话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莎翁的男权思想,正是通过对比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化史的发展也会改变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创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应该随之创新,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文学史和文学思潮内容的考核。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应该重点突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方面的考核,这样才能够凸显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能够更好的释放学生的所思所想,开拓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比如暨南大学张世君在考核学生学习时提出的一道题目:“请描述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学生要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细读,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答案。这样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相融合,才能够有效的推进文本教学模式的开展。

3 总结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始终以文学史和思潮教学为主,那么教材会变得越来越薄,学生只要凭借记忆力就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下,将外国文学回归到作品本身的教学上,那么教材就会变得越来越厚,无论从思想还是内涵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立.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J].文教资料,2011(22).

[2] 胡珂,布鲁克斯.“文本细读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2(05):1315.

第8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外国文学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102013), 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06XSYK22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已然成为现代媒体的主流。语言文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用传统的甚至是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为学生讲授外国文学课程,明显已经陷入教学困境。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可以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的阅读方式、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开始发生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客、虚拟社区、电子邮箱、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快捷性和超时空性。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外国文学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全面。一直以来, “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都是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该怎样上,学生又该如何学?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国文学概念性知识几乎都能在互联网获取,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受到极大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式。

1.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对外国文学教学而言,课程体系主要涉及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由于人文学科自身的复杂性,单独开设外国文学实践课并不现实。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外开拓多种途径,如组织同学参加外国文学专题知识讲座、成立外国文学经典研读社、建立外国文学博客群等。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讲授时都采用两大板块模式,将外国文学分为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两大部分,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所以授课内容往往很难深入。因此,需要构建新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即以欧美文学为经,以亚非文学为纬,在突出欧美文学的同时,将两大模块融为一体。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外国文学,平衡教学中东与西、史与论等多重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围绕外国文学开设“中西文学比较”、“中西小说比较”、“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专题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等专业选修课,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

2.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教学内容侧重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且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无疑,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地拓展教材内容,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拓展教学内容: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信息的辐射中心,进行跨学科教学,挖掘外国文学的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很多年,但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知识面狭窄,对国外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文化习俗等知之甚少,所以学习外国文学困难较多。走进外国文学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中西异质文化的碰撞。如讲授中世纪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时,都会讲到基督教的《圣经》,讲授《哈姆莱特》时可以从精神分析、道德哲学、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二是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形象而直观的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读图语境中,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的结合成为一种倾向。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这就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把学生“召唤”到文本中来。如通过播放电影《特洛伊》(2004)与《奥德修斯与迷雾之岛》(2008)的精彩片段,与《荷马史诗》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讲授外国文学,打破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的二分模式,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机的内在联系。比较文学所强调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把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能够宏观地把握世界文学的本质,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诗心”。如把“多余人”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来讲授,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比较俄国“多余人”、日本“多余人”与中国“多余人”的异同,探讨“多余人”的悲剧成因、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四是引入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也重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并融入教师自己的评价,力求使课堂充满思辨色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讲授20世纪欧美文学时,通过介绍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文学流派,在课堂上讨论“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期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之后”。

3.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走出教学方法的困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实践性。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变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外国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但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网络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原本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也需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的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得信息更加及时、便捷,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当堂上网查询资料,当堂展开对话、讨论。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建适合外国文学教学和当代学生特征的视、听、读全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现代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在新媒体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在利用多媒体上课的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如《哈姆雷特》、《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等。影视作品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影片,并将文本和影片进行比较分析,以弥补教材知识和课堂学习的不足。

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信息化,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既可以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又可以在新浪爱问、芦笛外国文学论坛等校外网站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专题讨论,还可以通过外国文学网、文贝网等网站及时掌握学术界的最近动态。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局面,从而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协同学习。我校虽然已经于2008年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视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虽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筛选网络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新媒体时代,经典文本经常受到戏仿和消解,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男歌手海鸣威为例,海鸣威是其艺名,不少学生竟其将与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海鸣威的歌曲《老人与海》的歌名和意象,均来自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显然,前者是对经典的戏仿和挪用,“硬汉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场过往爱情的见证者,寄托着男女双方分手后的怀念之情。

四是组织学生听网络公开课,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拓展知识视野。在新媒体时代,不出国门就能听到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知名高校在网上免费提供了课堂实录的录像,其中有不少是与外国文学相关的公开课,如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础I:从荷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础II:文艺复兴到现代性》、《中世纪文学:但丁、薄伽丘与乔叟》、《莎士比亚》、《重要英文小说:阅读浪漫小说》、《二十世纪小说》等。

2011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建设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并在“爱课程”网集中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但遗憾的是暂时没有与外国文学直接相关的公开课。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均未开设公共课。浙江大学的开放课程虽开设了《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但也仅仅不过十讲。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免费共享,无疑这将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结 语

面对着浩瀚如海的知识信息,如何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一方面为我们走出外国文学教学困境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外国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还要当好网络世界的导航者,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总之,只有深入思考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改革和完善外国文学教学体系,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

[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相对其他西方批评流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的时间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国人对“Feiminsm”一词的中译文“女权主义”的普遍误读。“当时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一字眼有着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如果说,许多词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的女人。”因此,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关涉到的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的过程。在中国20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它不断地被中国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近20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一、“译介引进"阶段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3年,她选编并附有序言及作者简介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进行了译介。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较大的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处境的一个转折点。l980年至1987年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外国文学动态》,1986年第3期)、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6期)以及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外国文学动态》,1987年第7期)等文。

2.第二时期:1988年前后进人到第二个引介活跃和深化阶段。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引介更系统化和专业化,更注重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的介绍和评述的文章,如《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引介的步伐。一些学者编译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集、汇编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论文集以及出版的一些相关学术论著,如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罗婷等编写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等等,都曾通过积极地译介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引介者还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对自身缺陷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对该批评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批评实践勃兴”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学界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而是积极地将相关的批评理论运用于对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解读,进入到一个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的批评实践的勃兴期。其批评视角主要来源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提供的性别视角和重读策略,这一批评实践使得中国的女性文学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考察对象。同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拓宽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研究视野,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如1989年出版的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刘思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徐岱,学林出版社,2002)、《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王立、刘卫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空前之迹l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王绯,商务印书馆,2004)、《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王艳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火凤冰栖一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王纯菲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学术论著均对中国女性文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三、“研究深化"阶段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到研究的深化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脉,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大多供职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启发和带动了一批批年轻学者。再者,一些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也在许多高校成立,如1987年由李小江发起在郑州大学成立的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妇女研究中心。目前,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大、首都师大等10多所高校均成立了妇女研究或性别研究文化性质的机构,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立项研究等等。这些均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研究提供了保障。

至此,在“拿来”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研究实践,来自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扎下根,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完成了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畴的转变。

但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甚至仍然面临着被再度边缘化的境遇。杨莉馨认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过度偏执于性别文本与性别价值,以至因批评的格式化与概念化而陷入自说白话的境地,忽视对女性美学的总结,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本土性别研究资源的整理等”…;陈顺馨也在其《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论著中指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研究环境下的三重困难问题:(1)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的问题;(2)一些男性批评的曲解或抗拒的问题;(3)来自女作家或女批评家对其的不能理解而导致的理论、方法和评论对象相疏离的问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