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心理教育

第1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智障孩子 心理疏导 心理教育

智障孩子是社会中一大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智力上与身体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家庭贫困、周围环境影响及家长缺乏正确认知等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人员,教师应对智障孩子展开积极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1.智障孩子概述

智障指的是智慧相较于一般水平明显较低,且在成长时期有适应行为方面的诸多缺陷。按照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相关标准,在十八岁之前智障者即可被评出智力比普通水平低,也就是智力低于七十,且相比于同龄、同文化水平人而言,在自我照顾、健康、安全、余暇、认路、头痛、家居生活、社区资源使用、社交、工作、学术中有两项或更多选项发展明显迟缓,导致有一定适应困难存在。智障这一缺陷具有永久性,并非一种疾病,无法通过药物治愈。然而智障孩子一般经过一定教育与训练即可将其有限潜能充分发挥,使其独立生活与正常交往的能力显著增强。

2.智障孩子心理特征

因为在智力方面存在缺陷,智障孩子一般在感知、认知活动上较为迟钝,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他们在心理上缺乏期待、需要与追求,因此在知觉与感觉的主动选择能力上较为薄弱,知觉范围较小,知觉速度相对缓慢,思维水平比正常孩子低,同时还表现为语言功能薄弱且发展迟缓。在部分可以展开语言沟通的智障孩子中,通常会存在发音困难、发音不准与口齿不清等问题。智障孩子情绪变化快,具有严重的惰性与依赖性,做事时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冲动,很多时候难以有效控制自身行为,敏感多疑且思维能力较差。在对智障孩子展开心理疏导与教育时,应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3.对智障孩子展开心理疏导与教育的策略

3.1对智障予以充分尊重与关爱,培养自信心

一般来说,可参与学校教育的智障孩子都属于轻度或中度弱智,这些孩子通常具有一定潜能与特长。在对智障孩子展开教学工作时,很多老师缺乏耐心与爱心,甚至对这些特殊孩子缺乏必要的尊重,所用教育方法常简单而粗暴。智障孩子在心理上更需教师爱护和关心。教师应在对智障孩子心理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感情上予以亲近,从生活上予以关爱,使孩子感知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以便将其对抗、自卑或恐惧的心理消除,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3.2营造舒适而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智障孩子因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缺陷,导致感知、听觉或心理缺乏通畅的发展渠道,往往存在害羞、胆小或害怕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致力于创造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同时教师应促进班集体的和谐与温馨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而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教师的关心呵护对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以潜在影响,给学生创造一种“校园如家”的感觉,使这些智障孩子喜欢学校,喜欢班集体。长此以往,智障学生会逐渐树立自信心,乐于到学校中学习,并且可以积极展开学习。

3.3对智障孩子的长处予以充分挖掘

成才这一概念对于智障孩子而言,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他们的智慧与各方面才能加以最大限度开发与培养,二是通过训练尽可能培养他们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技能。诸多实践表明,智障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虽有障碍,但在其他某些方面往往具备一些长处。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其长处作为教育突破口,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对未来更有信心。

3.4对孩子情感表达愿望予以充分满足

人都有表达欲,智障孩子也不例外。智障孩子因自制力差、情感外露、情绪不稳等原因,常会将自己的开心、烦恼直接、鲜明的表现出来。为协助他们保持良好心境,教师应鼓励他们将内心想法加以充分表达,满足其表达情感的愿望。

3.5教师与家长展开密切配合

对智障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仅靠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予以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展开经常性沟通,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形式对家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很多家长因智障孩子的存在表现出较大心理压力,这无疑会给孩子的正常成长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应对家长予以正确指导,争取家长对智障孩子心理疏导与教育发挥巨大助力,最大限度促进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莉.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J].新疆教育,2013,18(5):114.

第2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长春市安阳小学于今年6月初创建了吉林省首家未成年人“道德银行”,“道德银行”由“总行”及各“支行”组成,其中“总行”包括“行长”“副行长”及“监督员”各一名;全校28个班级各为一个“支行”,有一名“支行长”及一名“监督员”。“道德银行”由学生自行管理,其章程、工作细则、“储户须知”等相关规章制度都是由学生们起草完成的,“行长”及“支行长”等也是学生们通过竞选选出来的。安阳小学政教处主任王卉欣介绍说,“道德银行”的一切工作职务都由学生来担任,学校成立了学生“道德银行”办公室,为“道德银行”提供办公场地,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道德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是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事迹,如主动为人让座、主动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都可以“存”到这个银行里。学生把做过的好人好事记到“存折”上,由“行长”计分并记录。在“存”的同时,银行也可以“取”,“储户”如需要帮助可向所在“支行行长”提出申请,“支行行长”根据“储户”信息安排所辖“储户”向学生“道德银行”办公室申请,为其提供服务或帮助。

小学生“道德银行”的成立引起了社会许多方面的关注。王卉欣说,学校应该大力提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但有时孩子不知该如何去做,后来受到社区“道德银行”的启发决定成立小学生“道德银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怎样做的具体方式。她表示,学生们对“道德银行”比较接受,以前做好事没有具体形式来记录,现在通过“储蓄”记录可以激发他们做好事的积极性。现在社会要求人自我展现,自我推荐,通过“道德银行”“行长”等的竞选也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该校学生基本都参加了“道德银行”。

一个类似于银行“存折”的小红本就是安阳小学“道德银行”的“活期储蓄”本,上面有年月日、“储蓄”内容、被服务人及“储蓄员”等项内容。王卉欣说,这个“储蓄”本既是孩子自我表现的记录,也是其成长的见证,对其他孩子也是个触动。

安阳小学校长王国学说,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相比,意识独立,有自己的见解,接受新信息快,教育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前的教育是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也有,但很少,留名能做好事就已经很不错了。通过“储蓄”这种形式,有“储”有“取”,记录下学生所做的好事,学生有困难时还可以申请取得帮助。王国学表示,小学生“道德银行”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与学习雷锋精神有些相似之处。上个世纪60年代学雷锋与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学雷锋的意义是不同的,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以长春市的“雷锋出租车队”为例,如果是雷锋的话那肯定是不收费的,而司机却要生活不能不收费,出租车司机学雷锋更多地体现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王国学表示,该校的“道德银行”只运行了一个多月时间,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经验可学。

第3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沟通 爱心 细心 耐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22

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苗发芽;爱是太阳,能让坚冰融化;爱是奇迹,能点石成金。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基本资料

李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1.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散漫,我行我素。

2.上课爱说话、接话,爱和老师顶嘴。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该生性格自由散漫,不受约束,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特别宠爱他,从不约束他的行为。他的父母教育孩子讲究“民主”,遇到事情允许孩子发表见解,和长辈争论。因此,孩子逐渐养成了接话的习惯。每次家长教育他,他都能为自己辩解,他们认为孩子很有主见,很高兴,甚至得到亲友、同事的赞许。孩子引以为荣。长此以往,孩子认为,大人说话自己能接上,或者长辈训斥能辩解这是好事。另外,这孩子在家是独生子,长辈们视为掌上明珠,从不舍得打、骂,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一笑了之。因此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

四、教育的策略

(一)和家长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首先找家长谈话,让家长改变教育方法。起初,家长并不在意,只是随口应付。我并不灰心,经常和他们沟通,并汇报孩子在校表现,尤其是让老师尴尬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升旗中,作为主持人的他因不拘小节在全校师生中留下话柄,听到全校师生的议论,家长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和我达成了共识。

(二)做孩子工作

1.多点爱心。我首先采取包容的态度,用心发现他的闪光点,用爱去关心他,帮助他,感化他。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我经常找他谈话,表扬他的长处,同时也指出他的不足。我说:“如果你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一样好,那你就完美了。”

2.多点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作为老师,应用赏识的目光迎接他们。他的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塑造,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

3.多点关心。平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给予关爱。让他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有温暖的家的感觉。我尊重他,听取他正确的意见。渐渐地他也尊重我了,不再顶嘴了。

4.多点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多给孩子鼓励是促进孩子进步的最好方法。但也做到鼓励有度。鼓励中有建议,表扬中有批评,这样孩子不至于骄傲自满。

5.工作细心。细节决定胜败,工作中的事情无大小之分,事事都要做好。平时对该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细心观察,处处留意。遇事及时说服教育,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他那次升旗留下话柄以后我是这样做的:

(1)找家长谈话。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散漫造成的严重后果。家长后悔地哭了。一再表示一定配合我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

(2)找孩子谈话。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这次对你的影响太大了。一时之间你成了全校师生议论的话题。这个议论让疼你的爷爷、奶奶伤心,让爱你的爸爸、妈妈流泪,让全班同学和老师抬不起头。难道你的心里不难过吗?”孩子听了眼泪围着眼圈转,低下头哽咽着说:“老师,我错了。”

(3)为了让这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从网上找了和他类似的视频让他和学生看,学生看后把目光一齐转向他,这回他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确实与当时的场合不搭,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下课,他找到我说自己真的错了。还说:“老师,您放心,今后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让您骄傲的学生。”我和他都开心地笑了。

第4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我们知道,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都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也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儿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教师也可采用一些贴红花、插红旗、鲤鱼跳龙门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

2.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3.赏识与随机教育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4.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某男孩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郁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有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但偶然间他的图画画得比以前进步了,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在同学们面前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时,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 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100 分没了兴趣,缺乏信心。而教师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6.赏识不能过度

第5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第6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一、勤于挖掘,用受挫的体验来磨砺学生

著名学者黄学规说过:“人生的成功往往是挫折的恩赐。”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保证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耐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尽父母宠爱的他们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总是缺乏恰当的处理方式。在班级、学校这个小社会团体中,不知谦让,满足和关心他人,在自己过分的需求不总能轻易得到满足后,变得极其小气、冷漠、自私自利,甚至变本加厉地狂妄。这种太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实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正是由于家庭的过多溺爱造成的,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障碍,对孩子以后进入社会,面临大困难时,就很难适应。

作为班主任,应该注意平时的教育方式,有时需要有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挫折,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培养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如经常在班级举行班干部选举、各种活动竞赛等等,让孩子既得到成功的喜悦,又得到失败的体验,以提高学生耐挫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二、善于发现,解决孩子的过激行为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如有一次,我们班一位男生用脚猛烈地攻击同学的胸部,其动作十分残忍,幸好我及时赶到制止。待我与他教育谈心后,方才知道他这些攻击方式是在电视上模仿的,他这一阶段特别迷恋江苏体育频道播出的世界摔跤比赛(WWE),模仿上面的运动员的暴力动作。接着我就在全班级所有男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喜欢看这一节目的学生占90%,想模仿一下的占有55%,如此高的比例让我们惊讶。我们接着便号召全校学生不要看这一类具有暴力的节目。

攻击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发现并且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在家庭、社会等方面配合下,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以身示范,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能成为优秀的心理辅导师的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学生也就愿意与班主任交朋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班主任,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往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首当其冲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第7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饭巯蛏系那樾魅ジ腥竞⒆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第8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

在我的记忆中,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着“培优”,从没有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点走,晚上11点休息。经常晚上八九点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开始我和妻子怀疑是遗传性“少白头”,可我们两家祖上都没有呀。你看我都40多岁了,一根白发都不见。

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着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儿子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一周7天他要当成8天用。放学后学校要补课,7点钟回家做作业做到11点,周六学校补课,周日参加“语数外”三门功课“培优班”。

6年来,儿子上的“培优班”不下30个,每个月花费至少800元,找外教、阳光屋、新东方、新概念英语……有时我看到孩子可怜,和他妈妈发脾气让他退了班,但过不了多久,妻子又给他换了个“培优班”。

有一次儿子对我说,他在学校课堂上哈欠连天,“培优”的作业已让他筋疲力尽了,哪还有心思去听老师的讲课?他人坐在课堂上,眼前看到的只是一个幻影。

儿子称他妈妈为“王老师”

每天早上6点钟,妻子就会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是在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说:一看到英语书就恶心,就想起“王老师”。儿子在家戏称他妈妈为“王老师”。

妻子让儿子参加了创新、楚才等各种竞赛,尽可能多拿一个本本(证书),也不管这些本本是真的假的,有用没用,多拿一个,总觉得儿子比其他孩子的起点似乎就要高一些。

家长之间有一个特殊交际圈,最远的家长甚至在远城区的新洲区,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妻子就会替儿子报名。

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点半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点钟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点钟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儿子写作业经常要到深夜11点多,有时候妻子在旁边都熬不住睡着了。我专门就这件事问过儿子,儿子偷偷地告诉我:如果加把劲,晚上9点半就可以把作业做完,可做完后,“王老师”的作业又来了,干脆拖也要拖到11点钟。

武汉市最近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有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可以说是妈妈们扭曲了自己的形象。

我抗不过这个社会环境

前年,我带儿子到张家界玩了一次,孩子很高兴地说:“老尹啊,我们今后每年出来玩一趟。”回家后,妻子说,游览了祖国美好山河,写篇作文吧!儿子的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只苍蝇。我后来说带儿子出去玩,儿子死活都不愿去了。

夫妻俩常因教育观念不同,发生争执。到底该如何教育儿子?我们夫妻俩只要吵架一定是为这事。我总说,孩子就是一个弹簧,压得太久或是拉得太久,弹簧就失效了;孩子的教育就像开车,不停地“轰”油门,车子很可能会被呛熄火……可妻子认为我这是歪理邪说,她虽然看到“白发苍苍”的儿子也很可怜很痛心,可总担心孩子不“培优”,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执著地采取高压政策。

第9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教育已经开始走进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轨道。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偏弱。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中学教育课程结构,也没有相应的目标体系、教材和人员编制。许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或是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临时调整;或是没有专任教师随意指派。这样既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引导和治疗。其次,“应试教育”带来的误区。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为准绳,评价学校优劣,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也按传统思路进行“苦教”,要求学生按老方法“苦学”。这样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升学大战”,与接踵而至的各式试卷频频交手。程序化的应试现象,不仅淡化了素质教育,而且对许多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亲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因此,他们不惜重金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培养,千方百计开发孩子的智力。到了中学阶段,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购置了大量的辅导材料和学习设备,而且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他们在高度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长与孩子之间连一点交流和沟通都没有,更不用说解答孩子心理发展中萌发的问题了。父母的这种重智力轻心理的教育结果,使孩子变得自卑、胆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知识单一。

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构建

2.1 开设心理教育课。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教育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容纳自己,调控自己。心理教育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收集自编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师参考书、定教育人员、定课时(每周一课),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知识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作品交流、小组讨论等。心理教育课以中学生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