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嵌入式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
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
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
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
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
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
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虚拟化领域的巨头VMware、在移动领域牢牢占据着领先优势的诺基亚,近期纷纷加入了开源组织Linux基金会,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7月和8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开源大会(OSCON 2008)和LinuxWorld 2008大会的召开,业界围绕开源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
Ubuntu Linux创始人Mark Shuttleworth认为,Linux在桌面领域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微软,而是苹果,并大胆做出预测,两年内Linux必能超越苹果。而更多的人则并不热衷于桌面Linux的发展,而是将传统的桌面Linux与移动计算设备结合起来,并指出这将为Linux开辟一片新的蓝海,配备Linux的移动计算设备也在这两次大会上出尽风头。
此外,关于Web 2.0和云计算的开源活动也正在激增,云计算对传统开源概念的冲击将在网络时生改变,这其中既有挑战,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桌面Linux步履蹒跚
最新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指出,在桌面领域,Windows 91%的市场占有率仍牢牢占据绝对优势,Mac OS X为8%,而一直处于“小数点位”占有率的Linux终于突破了1%,因此,有人将2008年称为Linux桌面系统年。
无疑,Linux操作系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服务器端,由于其开源的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更适用的二次开发功能,在服务器市场,Linux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口碑。然而,桌面Linux领域却还处在不稳定期,技术不够成熟、不符合真正的商业应用,也缺乏一些商业的软硬件开发商和国家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因此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这样看来,对于一直停滞不前的桌面Linux来说,这一突破确实值得肯定。
记得在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预装正版化操作系统”的通知,这为桌面Linux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大OEM厂商纷纷携手Linux厂商,预装Linux操作系统,并掀起了一波桌面Linux的预装浪潮。作为国内两大Linux厂商,中科红旗和中标软件分别表示,2007年在OEM市场的成绩喜人,分别达到了400万套和500万套的数量级,这一方面得益于桌面Linux应用的逐步成熟,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方面的扶持。
OEM的预装量上来了,但是否就可以认为桌面Linux已经得到认可和普及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OEM预装Linux可以被看成是政府正版化的一项强制,也可以被看做是OEM厂商在与微软利益博弈中的第二种选择,但却肯定不是来自于用户主观意愿的驱使。因此,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用户在选购预装Linux的电脑后,卸载Linux重新安装盗版Windows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就曾表示,Linux PC的卸载率相当高,真正被使用的Linux PC可能不足5%。
这一方面是因为用户长期使用Windows养成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因为桌面Linux发展比较缓慢。桌面Linux一直停留在OEM预装、行业应用及定制化等方面,在桌面的OA系统,尤其是Office领域,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大家都非常清楚,如何有效解决桌面办公问题将成为桌面Linux发展的关键。
可喜的是,微软的OOXML和Linux下的ODF在互操作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而中文文档自主标准UOF也可以很好地兼容ODF和OOXML,这为Linux Office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中标软也推出了藏文Office系统,并与东华大学一起举办了“中标普华藏文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班,这是对桌面Linux定制化道路的深入,也是扩大Linux桌面用户群的一次尝试。
桌面Linux的发展虽然随着开源应用的多元化而不断深入,但很多开源人士还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桌面Linux最终绝对不可能达到今天微软Windows的垄断水平,即使能达到今天Linux在服务器市场占到30%左右市场份额的水平,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此,在桌面Linux发展缓慢、前景仍旧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更多开源业界人士将目光投入到一些新的领域,试图发掘一片新的蓝海。
移动开辟Linux蓝海
在去年的LinuxWorld大会上,摩托罗拉推出了Motomagx下一代Linux平台,宣称向全球发货的Linux手机已经达到了900万部,并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发货的手机中将有60%采用Linux平台,摩托罗拉此举率先将Linux从桌面迁移到了移动领域。紧接着,由Google、高通以及T-Mobile、HTC、摩托罗拉和其他公司组成的开放手机联盟(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宣布开发了首个为移动终端打造的真正开放和完整的Android平台。
可以说,Android平台的推出,引爆了人们对于在移动设备上开发和使用开源软件的热情。今年以来,随着Intel低功耗Atom的问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小电脑”(易PC、UMPC、MID、Netbook等)的热潮。人们发现,很多日常的应用完全可以在“小电脑”上进行,而并不依赖于传统的PC或笔记本电脑。与传统的移动终端相比,新的移动计算平台MID、Netbook等迅速崛起。
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在最近指出,2013年全球移动网络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而该市场将由Linux操作系统主导。ABI Research认为,MID市场将是第一个真正让所有移动操作系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平台,这就摆脱了智能手机市场所存在的历史包袱,使Linux操作系统得以取得大部份的市场占有率,这无疑为Linux在移动设备下的应用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小电脑”的兴起,还拉动了软件领域的一场革新,在这个领域,开源软件成为了新的主角。桌面Linux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用户长期养成的使用习惯,这不仅包括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依赖,也存在对Windows上应用软件的依赖。而“小电脑”定位于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便携的办公应用环境,在这个层面上,Linux就成为了Windows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消除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终端用户并不需要感受操作系统的差异,甚至都不需要感觉到操作系统的存在,用户只需要在这个平台上享受丰富的应用。
此外,Linux开源的特性在“小电脑”上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优势,丰富的应用是“小电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Linux正是这些应用诞生的温床,开发人员能更好地基于这个开放的平台构建各种不同的应用。
移动计算将成为Linux的突破点,这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共识。一些激进的开源社区人士更是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Linux在传统的服务器和桌面领域已经达到了饱和,尤其是在桌面市场,Linux想要有爆炸性的增长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移动设备市场则不同了,由于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Linux很有爆炸性增长的可能。尤其是随着新的移动设备的兴起,Linux展现出了定制性强的优势,坊间就流传MID第三代将弃用Windows,而完全投入开源的怀抱。”
当Intel展开Moblin计划的时候,就在亚太区与中科红旗合作推出了专门针对MID平台的Midinux操作系统,作为一家传统的Linux操作系统厂商,中科红旗相关人士表示,随着MID业务的开展,今年在Midinux操作系统的收入将有望超过服务器和桌面端的收入,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移动计算对传统桌面Linux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机遇。
当然,移动计算的发展不仅为平台厂商开辟一片新蓝海,一些传统的应用软件厂商,也纷纷嗅到了MID巨大的市场价值,将触角伸向了这一全新的领域。国产Office办公软件厂商红旗2000就推出了RedOffice for MID。这款功能丰富的办公软件,将PC机上常用的办公软件平滑移植到了MID设备上,使用户感受到了移动办公的便捷。RedOffice for MID的推出吹响了传统软件厂商进军MID的号角。随后,腾讯也在今年的IDF大会上推出了QQ for MID。在这么一个全新的市场面前,软件厂商都在不断地调整策略,或将其“for PC”的软件平滑移植到MID上,或开发一些针对MID的新应用。
同时,伴随着众多“小电脑”的发展,闪存软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法国的Mandriva了自启动U盘、Ubuntu也推出了SD记忆卡,这些都将Linux操作系统预装进了闪存中,用户只需要插入U盘或SD卡,就能立即使用预装在其上的Linux操作系统及众多的开源应用软件。现在,闪存的容量不断增大、价格也不断下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便携电脑的不断发展,闪存将成为开源软件的新载体。
开源头上的“那片云”
移动领域是开源软件寻求突破的一个重点,而最近喧嚣尘上的“云计算”也蕴含着开源软件发展的巨大机遇。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业界争论不一,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云计算是基于Web的一种服务,它消除了用户在传统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投资,可以完全脱离技术与部署中的复杂性而轻松获取,这与SaaS也有些异曲同工。
在今年Gartner最新的报告中就认为,削减成本的压力将推动大多数软件服务提供商以某种方式采用开源软件的创新技术。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90%的软件服务将以某种方式以开源软件为基础,软件服务提供商将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层面上使用开源软件以降低成本。开源软件一直提倡软件免费、以服务的形式付费,这从某种角度上说与SaaS是雷同的。
对于谁将成为“那片云”的问题,业界一致的观点就是云计算将架构在开源软件之上,并且大部分基础应用都将基于开源软件。因为大家都知道,作为集中式的服务平台,开放性永远是其关键要素之一,同时开源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也完全吻合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也正因如此,众多开源社区人士反而开始担忧云计算的兴起将给开源软件带来一场巨大的危机。因为互联应用不需要采用传统的方法软件,这就忽略了诸如GPL等开源软件许可证的要求――即修改者必须返回代码给社区。
而最终可能会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在互联网应用上利用了开源软件的优点,并将他们所做的任何修改当成了自己的财产。因为Google的商业模式不需要基于开源软件所做了修改后的软件,而只需要在此基础上提供Web应用服务。从形式上看,Google的做法没有与开源许可证相抵触,但从实质上说,Google的确使用和修改了开源软件,并因此得利,但他们的确也没有向社区返回相应的代码。
因此,如果基于当前主流的开源许可证(GPL),在10年内,90%的软件都以服务的方式来运行,都采用Google的方式而不返回代码,那么开源软件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这不仅将阻碍开源软件的创新,长久下去甚至会导致开源软件的消亡。
那么,是否云计算就是洪水猛兽,它的出现将让开源软件丧失生机呢?云计算的兴起,使开源软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个危机是可以通过完善目前的开源许可,甚至出台一些新的开源协议来解决,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云计算为开源软件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开源成功或者赖以生存的几个关键要素,许可证鼓励对于开源软件的再、修改乃至发展其分支;一个体系结构要使程序能被作为组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重用,以及可以被扩展,这包括代码的重用和模块功能的重用;最重要的一点是低门槛,不仅用户可以轻松使用,对于开发人员,能在此平台上轻松地修改与分享代码。
云计算作为一个可以基于开源软件的平台,可能并不开源,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开放性,或者说该平台可以作为一个可重用的组件存在。开源倡导代码的可重用,云计算提倡的是服务的可重用性。比如Google Maps并不开源,但是其足够开放,以至于其成为了整整一代新应用的关键组件,上的一个总结显示,Google Maps支持了差不多90%的地图mashup,从这点上看,云计算完全能够延伸开源软件的应用,只是将代码封装成了模块,或者是一个子系统。
开源的成功来自于用户的开发和使用的低门槛,而云计算的发展必将带来大规模的开源应用及部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源软件进入的门槛,也活跃了开源社区的二次开发及应用推广。同时,云计算的平台可能会是私有的,但其上运行的软件可以有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的选择,来自Rightscale的Eicken甚至认定云计算平台上的所有软件都将是开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私有软件许可证没有支持云计算部署的方式。
尽管开源协议不能防止云计算提供者的封锁,但至少允许开发人员在云计算中部署开源软件,而且,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发展,也将带动更多新的开源软件及应用的产生。最近,雅虎、Intel和惠普就宣布结成了一个研究联盟,共同创建一项名为“测试平台”的云计算研究项目,以推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云计算概念的不断清晰,各大厂商在此领域将会加大投入,势必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开源项目诞生; 同时也将会活跃目前的开源项目,在应用广泛展开的时候,使其焕发第二春。
以Linux为核心的未来移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