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安全管理类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内涵,提出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促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内涵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管理科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渗透,提高实验教学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在布局上打通专业的实验教学界限,为相同的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共同的实验教学平台;同时从专业特殊性上,针对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各自特点,建立不同的功能实验教学平台。

围绕大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上需坚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狠抓素质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托购置的经济管理类模拟教学系统,增加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方案和教具,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实验课程内涵,革新实验教学内容:运用模拟软件操作、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实战演练的特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做应用能力大大提高,达致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实行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最常见的管理模式有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两种。

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是集中管理模式,因为它有更多的优点:首先,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软硬件资源充分共享的目的,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建设资金。其次,有利于统一协调和实现规模化教学。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各个专业实验室各自为政,课程的安排、资源的调配和利用需要在各个系之间进行协调,在时间和资源上都是一种浪费。集中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则可以在学院的框架下进行统一的调度,有利于实验课程的统一协调。

(二)强化实验室硬软件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是经管类实验室的基础设备,对其管理应从采购环节开始人手。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应派专业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前往,并对硬件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保证设备质量过关。注意签订合同并妥善保管,以便事后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有据可依。购买安装后更要管理好硬件设备。学期初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所有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转无误。遇到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要做出标记,及时解决。学期中,遇到试验设备出现故障时,也应及时解决,保证试验设备的完好率达到98%以上,以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

软件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套教学软件往往贵则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便宜的也要上千元,所以,要加强对软件的管理,放置在安全防潮的地方妥善保管,防止出现软件丢失和损坏现象的发生。购买软件时应该注意软件的升级功能,有些课程内容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会有所变化,例如,会计学实验软件,会计制度每年都可能有变化,学生实验内容最好也能随之更新,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软件及时更新,满足教学需求的目的,又可以达到节省建设成本的目的。

(三)注重学生管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课程的主体是参加实验的学生,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参加实验学生的管理。经管类实验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网络资源,例如电子商务实验课,如果实验教师对学生实验课堂纪律管理不好,势必会有学生偷偷摸摸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有些实验课程可能不需要网络,只要计算机设备即可,但是,因为现在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加大,上课教师如果看管不严,也可能出现学生看电影、打单机游戏等与实验课内容不相关的动作,如果这类事情发生的话,实验课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避免上述事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加强实验课监管力度。可以利用安装的电子教室设备不时查看学生屏幕,提醒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实验内容上面,掌握课堂基础知识,熟悉试验流程与内容。也可以在试验过程中流动巡视,既可以随时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起到监管学生的目的。

(四)加强卫生环境管理,营造优良教学环境。环境管理,重在教育。实验室是学生做实验的场所,优雅干净的学习环境要学生自觉维护才是根本,所以,在上课之前实验指导老师一定要提前强调,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卫生维护要求,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卫生环境靠大家的重要性。实验室工作人员还要制定相应制度,按期打扫实验室卫生,保证实验室的卫生环境。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条例,以便提醒学生注意和学习。

(五)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管理。随着先进实验设备的不断增多,电的耗用量也在不断加大,要时刻注意用电安全。要经常配合学校电工检查电源接口是否老化和松动,查看灭火设施是否健全有效,摆放位置是否铭记在心,紧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利用每年的消防演习熟练消防设备的功能和用法,做到知识熟在口,技能熟在手。

经管类实验室以计算机设备为主,所以价值较高,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重要的猎取对象,要对设备安全加强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安装摄像设备。

数据的安全保管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一些重要数据是某些事件发生后查找线索的重要依据,比如监控数据、学生上网数据等,要按照主次定时备份这些重要的数据。制作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制成挂牌悬挂墙面,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等院校,应该以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以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毕业生为宗旨,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第2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高职教育监理医学课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不同行业各类生产企业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术运用型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定位,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掌握,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所学专业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职业能力的构建,学习与现实的工作紧密联系,能够解决现实工作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大多是按照专业学科理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导致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进入岗位角色,难以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达到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不断改革与创新。

监理医学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交通事故理陪人员等人才,其岗位职责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能够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迅速初步判明人员损伤情况,根据伤情判断预后,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残鉴定,为进一步理赔等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从业者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高职生以上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安全管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通过监理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学习积极性及工作主动性,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本专业学生明确安全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事项,明确岗位职责、懂得如何处理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事项,熟知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各具体工作、事项、流程的技巧和方法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学生具备从事安全技术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具有较强的安全技术管理岗位竞争能力。打破管理类专业学科体系的理论教学模式导致的学生理论知识有余,专业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严重缺乏,难以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的现状,使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真正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保险公司的车辆交通事故出险理赔部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业务中,均会涉及到交通事故的人员伤亡,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按专业要求需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但应有别于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专和精。监理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按照高职教育“必须、够用”的原则,从应知应会角度出发阐述基本理论,即“理论够用”,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用一致。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将监理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交通事故人员损伤的伤情判断、不同伤情的预后判断、交通事故中人体伤残等级的划分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残鉴定、交通事故人体损伤赔偿五个学习情境。以上教学内容就是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人身伤害,从事故发生到事故处理结案的一个完整工作过程。

二、按照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监理医学课程的教学要符合安全技术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突出技能,强调实际工作流程与岗位能力的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监理医学课程以交通安全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把交通事故中人员的损伤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安全管理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学习情境给出工作任务(如:交通事故中有人员腹部遭到撞击,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哪些工作)学习情境既是安全技术管理具体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又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即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紧密衔接,完成本课程学习行动的目标。

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为导向,做学教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的组织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根据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课程推进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资讯、指导,对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教师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课前做准备,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中涉及人员伤害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设计课堂教学计划,计划本单元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提出引导问题,设计工作任务单。第三,将任务单给学生,组织学生完成该任务。学生接到老师的任务单后,根据任务要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归纳,用所掌握的知识(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潜力得以挖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第3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由原来较为单一的设置发展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与完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课题。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受到本专科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课教学而未能体现出自身实践性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专科教育的翻版。

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干扰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把实验室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强项,而对于文科或管理学科,传统观念认为实验室建设不太必要,故而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显得不足。

实验实习条件相对不够成熟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影响,实验实习配套的指导教材、应用软件等不规范、不系统,来自经济管理一线的实践指导教师也相对缺乏。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经济管理越来越与社会、企业相融合,对实验室条件、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从经济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系统规划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可以分为实体实验室、依托网络平台的软件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室三类,在规划时要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考虑,并应具备随时可以更新的可扩充性。

实用实效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体现实用实效性,以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在满足正常实验实习教学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

集中使用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要进行通盘考虑,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小而全、功能结构达不到要求的状况,实验室建设要以集中使用为先决条件,资源统筹配置,集中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先进优化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贴近时代的脉搏,体现出先进性,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软件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开拓创新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摆脱由学校统包的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探索一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建的新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优化实验室建设,建设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实体实验室可操作性强,如手工的会计模拟室,实验室配备如同会计人员工作场所一样,可对学生进行出纳、会计主管、财务科长等角色分工,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原始票据,学生可以在学会审核原始票据的基础上,制作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编制科目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进行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体实验室建设应以“够用”为尺度,以专业特色为主要方向,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身份”,消除今后工作中的陌生感觉,通过实地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实验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软件模拟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室主要依托计算机与网络,但又有别于单纯的计算机和网络中心,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专业学科及其应用软件经济管理实验活动。一是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同时要面对企业管理、外贸、市场营销、物流等多专业、多课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较高,且需要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例如可选用性能好的CISCO交换机,联想、同方等品牌商用机,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加强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为每台服务器设置实时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等。二是软件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软件平台包括基础平台与专业平台。基础平台主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中文Office 2000,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 5.0,VisualFoxpro 6.0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模块(根据我院的相关专业而列):

1.电子商务单元。以信息流、资金流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新理念,为经济管理活动架起思维空间的桥梁。

2.ERP企业资源计划单元。模拟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集成管理,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集企业的各项管理功能于一体,并对供应链上所有资源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

3.市场营销单元。模拟企业在竞争条件下的营销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模拟公司营销主管的身份,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对公司的营销策略随时作出调整,根据学生的销售业绩给予评价,通过市场营销的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纵观全局进行调度的本领。

4.物流配送单元。模拟货物运输与配送的整个流程及国际货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对供应商、购买商、运输配送中心等各个角色的模拟,明确物资流及资金流的运作状况,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及要点。

5.国际贸易与单证单元。国际贸易以单证为基础,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通过整个贸易流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全过程的认识,明确贸易过程中各种单证的制作,培养学生细致、周到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

6.会计电算化单元。会计电算化实验实习是手工会计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重点学习用总账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

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与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软件高度一致,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校外实验室一方面,随着专业更新速度的加快,实验室建设任务愈来愈重,为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年以后,随着有些专业的淡出,建好的实验室又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地进行模拟仿真,将模拟企业搬进课堂,但是与企业实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校外实验室就显得相当重要。根据高职突出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实验实习的评价指标是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衔接性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实现这些评价指标的突破,必须不断创新,为学生创造在校外实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加强产学合作,寻求社会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多方面支持,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可以与一些大型酒店和旅行社开展校外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兼顾企业的利益,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实验室的综合利用

建立经管类专业实验公共平台如手工会计模拟室、电算化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这些可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基础平台,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室的使用率。

保持与强化专业特色如企业管理专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模拟、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专业的贸易软件与单证等,每个专业对体现自身特色的实验内容必须进行强化突出,确保专业特色。

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各专业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在一个专业是专业主干课,在另一专业就是一门辅助课,如企业管理专业也会用到物流配送与国际贸易方面的软件,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

实验室建设配套的几个软资源

实验项目、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的规范实验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实验实纲和指导书)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必须规范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实习项目与基本文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应有详细的实验实习的指导文件,并体现侧重点,对于个别相互交叉的实验实习内容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选择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要根据专业特色,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并会使用专业应用软件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特别是对校外实验室的师资管理,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加以辅导。还要聘请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进行硬件、软件的维护和调试。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实验室要上水平,必须发挥科研功能,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科研能力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但是通过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晓.关于经管类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4,(6).

[2]高祥宝,董寒清.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

[4]李成,范晓荣.论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9).

第4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1.建设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项目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当前,我国建设项目总体来说投资效益低、投资失控、工程质量问题严重,工程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2]。建设项目是否成功不在于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或造价绝对值较低,而是项目全寿命周期总费用与收益相比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工程管理水平高低体现于工程管理者是否为用户创造了较高的项目价值。各类建设项目均具有全寿命周期(LC,也称“全生命周期”)的特征,一个完整的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包括了项目从构思、设计、招投标、施工、营运直到项目报废拆除的全过程[3]。项目价值需要置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才能衡量,要求工程管理者具有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掌握全寿命周期基本能力。实施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LCPM)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4],建设行业亟需掌握全寿命周期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掌握全寿命周期能力是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多数工作于建设项目的某个阶段,如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但其必须具备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视角和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整体认识,才能提高其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2.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既懂土木工程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一般工程类专业和一般管理类专业相比均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5]。按照“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从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建设工程管理相关的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或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3.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知识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贯穿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管理、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及使用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以获得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实践经验,这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潮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让学生参与从工程构思(Conceive)、工程设计(Design)、工程实施(Implement)和工程运作(Operate)的全过程,从而获得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全面认识,在毕业后能更快融入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6]。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CDIO的教育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以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系统地学习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全寿命周期实践能力构成见图1,各阶段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全寿命周期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组成。为了使学生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应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结构模式,制定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该课程体系体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2.以LCPM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本专业核心专业课,见图3。各核心专业课以全寿命周期活动为主线形成各课程间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LCPM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根据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要求设置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史哲等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基础课的设置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考虑本专业人才毕业后大多服务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某一阶段,如项目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营运阶段等,应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突出有关建设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咨询项目管理能力的训练,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项目管理等方向设置了专业方向课,从而体现人才个性发展的理念。专业方向课主要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拓展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地基与基础、道路与桥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工程管理实务等,房地产管理方向课包括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法律等。3.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忽视实践教学和缺少实践环节是造成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缺乏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从学生LCPM能力培养出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继而构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其目的是让让本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关于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的系统训练。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按能力类别,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按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分为项目决策管理能力、设计管理能力、招投标管理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项目营运(物业管理)能力构成;按能力的重要程度,分为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按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类别,分为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能力、造价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等。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按实施场合,由理论课课内实践环节、专项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构成;按实践形式,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和上机等多种形式。以强化课内实践环节、突出专项实践环节、开发课外实践环节为原则,构建基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

以LCPM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此为基础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予以贯彻实施,逐步形成基于LCPM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明确每门课程的作用。每门课程必与其他课程组成某一课程群,在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时,除了说明其先修课外,还需说明其能够影响的后修课程。(2)突出核心专业课的地位。各核心专业课除系统地介绍理论知识外,特别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展,突出学生LCPM能力的培养。各核心专业课除安排一定课时的课内实践环节外,一般都配备专项实践环节,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2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2周)、工程计价训练(2周)、施工组织设计(2周)、招投标文件编制训练(1周)。各专项实践活动针对同一工程项目进行,可以形成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系列成果,使各项实践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LCPM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得到更好的结合。(3)利用各类实习培养学生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意识和理念,在实习中尽量接触项目业主、监理、施工、设计等各参与方,熟悉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4)毕业设计选题涵盖项目全寿命周期,学生可以组建毕业设计团队,该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LCPM实践能力,并增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我校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基本涉及了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内容,如2012届毕业设计部分选题见表1,选题一般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5)信息化是LCPM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教学特别是核心专业课教学中应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建模环节。根据LCPM各阶段的先后关系,可以使前一阶段所建模型成为后一阶段所建模型的依据,即在一个软件中完成的模型可以在另一个软件中直接利用。该做法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建设项目全寿命的理解,有效提高LCPM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必将较大程度改善实践教学效果。(6)以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提高。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内实践学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产学合作活动、学生科技竞赛、参加科研项目等形式。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借助企业的力量,能够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接触了社会,积累了专业工作经验,对提高LCPM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结语

第5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 绪论

西方发达国家已证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职教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体化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的相互融合,边学习边实践,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和帮助实训操作,通过实训操作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同时还将素质教育融于人才培养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的形式,它是让专业知识更具延续和深入的空间。国内也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行业和专业支撑,致使一些教学做一体化研究更多的停留在了宏观方法论层面上。

2 课程建设的研究目标

2.1 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同步更新

为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201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各类事故明显下降;推进企业全面达标。《方案》的出台为建立全面、科学、系统的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行业标准。传统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运输安全标准化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项目研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主动适应道路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高技能专业人才。

2.3 建立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理在考察职业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教,教、学、做是一件事”。职业教育就是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通过构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岗位任务的能力、素质的提升。

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宽泛,缺乏有力的落脚点,使学生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本课程着力于打造基于真实职业岗位任务的教学情境,通过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真实感,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 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内容的滞后,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脱节

传统课程内容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编制,内容陈旧、宽泛,不够具体,实际应用性不强,已经不能满足运输安全标准化的要求。通过本教研项目,紧密结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满足当前道路运输行业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的要求。

3.2 课程资源匮乏

一体化教材应按照“案例引入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技能考核”的模式进行设计,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来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资料和指导文件。由于专业特点,专业课程资源匮乏,缺乏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实训等课程资源。好的一体化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同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训任务紧密相联,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模式落后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和创新的空间,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课程、任务及社会认可的考核评价标准,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 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

4.1 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道路运输行业、企业调研,充分了解目前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人员配备、岗位职责,以及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岗位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的编制提供职业岗位的真实依据。

4.2 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融合

严格按照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注化建设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重构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标准要求实现高度统一。

4.3 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安全标准化为落脚点,通过运输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任务,同时通过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真实职业岗位任务设计教学任务,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5 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就成了高职高专教师必须要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也做过多种探索,如: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建立校企联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但就总体思路上都没有突破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平而不尖。不可否认上述几种方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但两者在时空上难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脱节的,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展边教边学边做是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洗牌和变革。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旺,学生报考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热度逐年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偿试招收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至今,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院已招收696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工程类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群,2014年我们在去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申报了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

1.1专业定位的基础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为高职。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1.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建设单位(项目投资业主方)、工程咨询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建设项目评价等工作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一般从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建筑材料选择、检测的能力;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具有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实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知识; 具备工程监理及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知识;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和相关专业软件的基础知识。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办学层次与建立专本衔接直通车为依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构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相关课程

建筑工程绘图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建筑制图

建筑结构与识图

建筑CAD

造价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工程经济

工程造价控制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员 江苏省建设厅 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土建质安员 江苏省建设厅 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建筑工程资料员 江苏省建设厅 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制图与识图

建筑施工组织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员 江苏省建设厅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3职业岗位剖析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设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内容;进行合同分析,实施合同控制。 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预算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准确应用各种计量计价文件;编制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土建工程的工料分析;参与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软件算量与套价。 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

工程施工管理 绘制、识读施工图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绘制、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阅读和编制工程图技术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存放及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及检测;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

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CAD

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

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4加强校校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构建专本衔接直通车

我校工程类专业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加强校校合作,深入开展助学自考等多种专本衔接形式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将自考课程纳入我们的高职课堂体系,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同时可以参加这二所学校的统一课程学习与考试,考试后各门成绩合格后大专毕业一年后可以拿到相应的本科毕业文凭,核心课程与英语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本科阶段课程采用相近课程教学法纳入课程计划中,以确保直通车的顺利通畅。

3、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

3.1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对于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我们在大专的课程体系中按照要求采用完全嵌入式,本科阶段承认学分,可以免试这二门课程。

3.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工程经济、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CAD、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3.3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材料实训与市场调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与组织见习与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工程管理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

3.4同时设置了三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校公共选修课)和三门专业必选修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建筑电工实用技术课程相当必要且具有时代需求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了建筑电工与楼宇智能常用工具及材料、建筑电工知识、配电装置安装、楼宇智能等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含楼宇智能化基础知识)课程注重突出应用型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简要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其性能与具体应用。

4、课程体系教学措施的创新思路

针对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4.1以“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宜采用实训现场教学法。加强了实训室建设的建设工作,学校配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建筑结构实训室、建筑测量仪器室。以“实用”“现场”“感知”促学。对于建筑测量课程,以校园实地测量实训为重点。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我们按照现场1:1的比例建成不同形式的结构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为案例设计、策划和辅导学生认识结构,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装饰贴砖、抹灰、砌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2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4.3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识读建筑施工图这门课分解成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CAD,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软件使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4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第7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由教育部199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试点专业升级为2012版的正式专业,2012年时国内开办此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38所,2014年全国开办此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19所,数量上增加了2倍多。该专业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在饭店、餐馆等旅游接待服务行业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虽然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是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仍有偏颇。

(一)理论教学与酒店实际情况脱节

专业课程的设计通常是由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确定的,但往往是基于他们个人对酒店行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而设定,很少有院校去关注和探寻业界的期望和需求,行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期望是怎样的,并没有人关心。酒店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旅游管理学科下的三级学科,课程体系源自管理学,管理类课程所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专业课程主要有饭店管理、餐饮服务、酒吧经营与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前厅服务、客房服务、康乐服务等,但是讲授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大多并没有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照本宣科的讲授再加上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酒店实际情况完全脱节,对于学生未来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多少实际指导意义。另外,由于专业师资的紧缺导致一些对学生有益的课程无法开设,或是一位教师主讲多门专业课程。以吉林省为例,现有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就其目前的情况来看,都是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真正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的教师人数不多,毕业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数则更少,对于中外餐饮文化、主题宴会设计、酒店设备管理、酒店物品采购、酒店安全管理一类的课程都难以开设。可以想见,国内很多院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设备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各高校纷纷投资建设了校内实习实训室,如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茶艺实训室、酒吧与咖啡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等,专业教师通过实训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摆台、折餐巾花、斟酒、调酒、做床、结账等基本的服务技能,甚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酒店管理师、调酒师、咖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很多院校受制于学校场地和资金的限制,实习实训室建设或是落实不到位,或是设施设备不完善,样式陈旧,款式不全,规格不标准,根本不能跟上酒店设施设备的快速发展与更新,缺乏实践教学的环境氛围,无法向学生真实展现酒店场景。以餐巾折花为例,在酒店实际操作过程中,餐巾折花已逐渐趋向于选择线条简洁明快的花样,因为这种花样折叠所需时间短、速度快,且这些花样放开使用时餐巾的褶皱较少,符合宾客要求卫生的心理,所以餐巾折花已经由杯花发展至盘花,目前逐渐趋向于使用餐巾扣。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仍以讲授杯花,或是繁复的花样为主。

(三)校外实习疏于管理

许多院校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但是对于任何一家酒店而言,接收实习生是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解决用工荒,实习生通常被派遣至酒店的一线服务部门,从事最简单机械的服务工作,并不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在实习单位不安排带队教师,疏于对实习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错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而酒店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导致不少高素质人才游离于酒店行业之外。

(四)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忽略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是中职、高职院校培养的能够从事中餐、西餐、调酒、前厅、客房服务的服务人员。各院校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开设了大量的管理学科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起到助力作用,如何让学生运用管理能力,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真正的酒店管理人员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服务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管理技能。一位优秀的餐厅管理人员可以胜任餐厅内任何岗位——如迎宾员、服务员、吧员、收银员等,同时需要掌握餐厅的物品采购和成本核算、员工岗位设置和班次安排、岗位职责和技能培训、餐厅运营、产品销售和客情处理等。以承办大型宴会所涉及的服务管理为例,环境的布置、人员的安排、餐具的准备、工作的进度等所有事项,管理人员都应该熟稔于心。但就目前的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几乎无法学习并掌握上述管理能力,知识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专业教师也几乎不具备管理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多数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教学水平普遍较低,应用技能型师资普遍匮乏,而受政策条件限制,高等院校通常会把学历作为引进人才的先决条件,把既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又具备实际管理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这从无形中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们无法真正接触到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益的管理知识。当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不具有优势时,那么学生在毕业后将何去何从?

二、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积极寻求与酒店行业的沟通,了解当前行业对本科毕业生的期望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既有的教学和研究方向,那么教育的结果只能是与现实“脱轨”。建议课程决策者与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生或校友———一同参与决策过程,设计更加灵活、合理、可行的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以应对酒店行业的需求与变化。教育部鼓励职业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角度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够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直观了解,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酒店管理专业绝不适合“闭门”研究,教师们必须打开眼界,开放思维,去学习和吸纳国内外先进的酒店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各院校应该注重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对酒店行业实践的感知能力,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进入酒店部门做实习和调研来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从而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教师掌握了酒店行业的先进服务理念和管理理论才能将其传递给学生,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与酒店行业实现真正的“接轨”。

(二)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把行业的最新知识、最新工具和工作方法传递给学生,改变重课堂理论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势在必行。酒店管理专业是十分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训室是进行校内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各院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构思如何实现实习实训室从单一型向多功能发展,传统型向现代化过渡。通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信息化、网络化功能,将原有的单一功能的实习实训室整合、改造成更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功能综合实习实训中心。从酒店的角度来看,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为酒店所用,如果院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酒店人才将极大地节约酒店的人力培训成本,所以应该探讨引入酒店对院校实习实训室的投资。酒店更清楚地了解行业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应行业所需而培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更加专业、符合行业实际的实习实训室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酒店行业岗位核心技能,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院校、学生、酒店行业三方的共赢。

(三)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环节的管理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国家旅游局特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有关要求,于2014年5月1日制定并颁布了《旅游类专业学生饭店实习规范》。在《规范》中明确了学校、饭店和实习生三方的职责,以及对实习生的实习岗位要求。学生在饭店实习,是饭店、学校共同完成教育与管理的过程。学生在实习中,应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校纪律与饭店规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积累实习经验。学校应定期看望学生,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饭店则应通过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在顶岗服务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旅游类专业学生饭店实习规范》虽然是为了规范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在饭店的实习安排与责任而颁布,但是同样适用于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习活动,对于规范饭店顶岗实习管理,切实提高学生操作服务水平提供了标准和参照。参照《规范》中的条款,院校应提前制定合理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按期安排落实;在实习前与饭店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组织实习生与饭店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与岗位;确定校方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安排人员赴饭店走访;对实习生加强思想、安全和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实习动员与实习辅导,让学生熟悉实习管理规定;与饭店定期联络、会晤,相互协调、配合,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综合饭店与学校对实习生的评价,对校外实践环节进行成绩评定,评选优秀实习生;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分。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控,事后有总结,结果有奖惩。

(四)加强并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8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工程管理;电力建设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01―02

电力建设企业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指发电、输配电、供用电设备设施的建设及安装企业。电力建设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生产经营程序化程度高、操作规范严密、安全第一和牵涉国计民生等诸多特点。因此,必然要求电力建设企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懂技术、善于管理等素质。显然,建设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高的高质量的电力发供电企业,没有大批既懂建设安装知识,又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电力生产建设知识的人才,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的。这就给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电力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1.1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电力建设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专业性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新建电厂或企业的自备电厂,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与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多数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多数学生仍然是理论知识胜于实际能力。从工程院校的角度看,缺乏与企业的内在联系,缺乏开放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学生从步入工作岗位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而发展成为优秀的企业核心管理骨干,难度就更大。因此,工程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环境,政府、社会要给予政策机制的支持与鼓励。

1.2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拓展性”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电力建设企业管理人才质量的提高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实践要求,因为对一些新环境下产生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运用,电力企业往往快于高校。因此毕业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往往不足,需要投资,进行必要的培训。而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一般无力做到。因此面向电力建设企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应以面向电力建设市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2依托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学院秉承“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优势的学科体系,围绕能源和电力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充分依托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管理人才的人才”目标定位,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具体说,以面向电力建设工程领域为主,涵盖工程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按照“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较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体系,适用对口、技术含量高的方向”的基本思路,确定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结构框架。

二是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以为指导,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培养目标与国家注册师接轨,积极寻求并培养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增强方案的实用性。

三是突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国家注册师的考试要求接轨,开设其它监理、咨询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从业喜好选择考取监理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四是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由于我院电力行业的背景,与电力行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必将成为学生就业的新领域。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电力行业的优势,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培养符合电力建设行业需求的电力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特色优势,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五是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建立,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重新规划。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和了解实际用人单位的职业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电力建设企业、其他单位的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构建依托电力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式过程中,贯彻“以工程科学为基础,以实践性、综合性教学内容为主干,以电力建设行业需求为依据”的原则,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此,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过去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相应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的原则。

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建立“按学科大类统一基础、按专业模块分流”的教学体系。

二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轻素质培养的状况,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建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培养方案。

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所有课程按照学分制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

四是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施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在此基础上,学院在构建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3.1全面修订完善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口径要宽、工程科学基础知识要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强、综合素质要高的要求,采用上下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全面修订了培养计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实施不同专业模块的教学。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加强基础、强化实践、面向行业”的思路,本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合理衔接,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突出了重点骨干课程,增添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课程。经过调整,专业理论教学时数控制在2100学时、180学分以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不超过30周提高到40多周,增加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

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取消升留级制度,实行重修重考、滚动淘汰、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多种适合学生特点的较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事故档案等制度,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采取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开展校际联合与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推动教学工作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导师制”,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高年级学生中因材施教,参与老师的科研、教研等工作,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从决策、可行性研究、施工到项目竣工后评价整个工程管理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都有所体现,课程体系侧重于管理和技术平台。

二是实践环节。专业方向模块课,按照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能力培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验室里,利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软件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学生到施工一线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结合具体工作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安排到建筑工地实习,以熟悉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是模块课程。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设备实训等课程。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使课程具有针对性。按照职业能力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安排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以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四是能力培养。以能力训练为轴心,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增加专业课门数,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进一步推进适应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班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辅修等事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与老师的教研、科研。

对于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通过案例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两名或更多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这些教师本身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并各有所长,因而能给学生更实际、更丰富的知识。

此外,针对某些课程,我们还取消了传统的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建立了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法。

3.3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以电力企业为重点建设实践创新基地

(1)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注重把自身融入电力建设行业和企业之中,把电力建设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开门办学,培育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与电力企业联系,建设了辽宁省电力公司第一电建公司等十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2)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1年左右的生产性实训。邀请电力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体现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着力点。我们适度调整课堂教学的学分学时,增加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活动时间,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包括专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论文(设计)、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年贯通不断线。同时,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践,提高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比例,注重实习前的教育和实习后的总结,突出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4结语

总结几年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面向电力建设领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遵从以下三个要求:

打牢“基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能胜任一般技术性工作。尤其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这样才能有较大的专业发展空间。

强调“实务”。工程管理是应用型的交叉工程学科,既强调理论研究,更重视工程建设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建设实施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以综合素质见长,同时又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否则,专业没有生命力。

重视“拓展”。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要求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除立足于电力工程建设服务领域外,还要兼顾相邻领域业务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9篇:安全管理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0 引言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举措。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有着如下特点:

1)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必须执行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文认为行业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本文将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定位、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等方面,探索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路径。

1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目标

在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各式各样、不断变化的,因此参与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学校的类型、学校的行业背景进行专业领域的选择。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由参与高校的多样性和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来决定的,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高校的服务面向。分为面向全国的,面向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的,还有面向所在省、市、自治区为主的,也有主要服务所在地级市的。

2)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所以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为博士、硕士和本科三个层次。

3)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的行业背景。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上应该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学校都有其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所以应该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满足市场对各类工程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重点培养本校最具特色、优势的人才,而不求面面俱到。

参与的高校应该遵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和未来需求的原则,准确地找到适合本校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最终体现在该校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上,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打下夯实基础。

2 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它对所要完成的课程和各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安排。依据教育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及各专业的行业标准,制定能体现出学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标准。按照“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与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可以分为校内部分和企业部分,也可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2.1 全面发展、突出特色

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学校标准必须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学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

2.2 注重实践、创新方法

课程内容要强调面向工程,重实践、重应用,增加工程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占总学分1/3以上。

专业课程注重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引导教学等方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际的思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锻炼工程综合能力。

2.3 方案完整、逻辑清晰

试点专业要根据学校标准重点做好课程体系设置,明确每门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做好校内课程学习与企业课程学习的有机衔接,保证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导,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体,以“培养目标―学校标准―知识能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整合―标准实现矩阵”为主线,科学设置校内学习及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

2.4 人才培养国际化

国际化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它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时,要注意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创建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针对国外建设项目需求达到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3 培养方案的实施

“卓越计划”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选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以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构成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经费保障、管理保障、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

3.1 经费保障

“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要求参与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研究、教学条件、教学组织、考评奖励等费用。

3.2 管理保障

“卓越计划”重点强调的是加强实践教学和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参与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构建校企共同管理限额的教学管理机制。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承担着至少一年甚至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他们应该直接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制定的过程中,重点是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确保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成立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构建高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和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卓越计划”试点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职责。试点学院要做好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教学任务落实、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考核评价、信息反馈,特别是企业学习安排及安全管理等常规管理工作;与国际交流中心协作,做好国外教师、工程专家来校讲学,国外学生来校访学的安排工作;学校与协议企业的相关部门合作,落实好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授课教师安排和考核管理等工作。

3.3 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的实施取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卓越计划”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行业企业工程师拥有的基本专业素质。所以对“卓越计划”的教师要求可以分为教师基本要求和工程能力要求两部分。教师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五个方面。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欢迎,所以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对认真规划、逐步实施和不断积累,从而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30-3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2):47-55.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01-14.

[4]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28-29.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