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第1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途径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这一概念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它和其他语言的概念一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很清晰的职业定位,它的应用性也比较弱。社会化分工建设的逐渐精细化使这一情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汉语言文学被细化成了多个类别,这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汉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科学,因此,它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同时,汉语言文学也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它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作出众多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将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趋势问题的理解,并且这还有助于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创造。社会地位发展与进步给技工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成为了各大技工院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如此,它必需尽快提高专业的应用性。目前,社会学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就业竞争,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尽快实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提高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这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地位创新,还包括教学思维的创新,并且教学思维地位创新比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要。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突破固有限制。由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十分活跃的思维,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广的就业面,这本身是汉语言文学地位优点所在,但这一优点也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不佳。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会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为此,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教学局限在课本最终版,教师要对当前社会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很多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演变而来的,例如新闻、文秘专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还要打破专业限制,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独有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教师可以口向学生教授文秘、新闻等由汉语言专业演变而来的专业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加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要培养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行动是由思想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改变学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专业特性,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要求较高,这一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东方文化底蕴与中国文化底蕴。所谓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但在于对于文字等与汉语言等直接相关的文化的了解。更在于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相信有了良好的政治观、历史观和地理观的铺垫,汉语言的学习者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汉语言最最原始和基础的力量。由于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汉语产生感情,并且学生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进行创新的动力,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在探索中开创未来,从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要加强实用性

文秘、编辑等职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但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都在企业、新闻出版等单位就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房地产、律师等行业就业,这说明有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但尽管如此,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了减少冲击,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所包含的课程多达十几门,过多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尽快精简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同时,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

三、结语

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本文通过对于汉语言学科特点的描述,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的思维和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入手。将汉语言文学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体会文化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这也将是未来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真正将我们传统的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安慧玉.浅谈提高《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56-157.

[2]曾庆敏,杜曼,李争鸣.浅谈提高“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效果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7,10:116-117.

[3]苏永红,羊健.浅谈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114-115.

第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创新能力 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3.3 关注心灵感悟,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炼,力求做到“精”,用词要精练,语句精辟独到。再次,加强辞章修养,除了在结构上缜密外,语句力求做到“活”。

3.4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汉语言文化专业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秘书和助理工作人员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养,除了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走向璀璨的明天。

第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为提升电大汉语专业的教学效果,改善电大汉语教学中的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同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迅速,逐渐影响着人们对于人才和教育的传统认知,使人们传统观念发生改变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对于毕业生分配方面,我国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发生变革,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尤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不容易成功就业,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自由发展。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人文的基础,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能够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由于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范围广泛,不利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因此,如今的汉语言文学被细分,越来越详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下文主要介绍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在课程中的教学优势

汉语言文学作为东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对高中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核心素养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汉语言文学中内涵的重要哲理和实践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汉语言文学在目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和发展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健全道德价值体系,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创造渊源不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我国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侧重点过于片面

之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这个课程,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对汉语文学的知识点和体系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片面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无法达到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所学的理论只能作为基础,市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刻不容缓。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灵活性,增强师生互动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育观念滞后

一些秉承传统应对考试的教育理念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创新,一直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观念,教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完全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思想落后,一直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中心,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即一直传授学生大量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不仅不能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缺乏与老师及时交流沟通,而且缺少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仅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而且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导致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率低。

(三)心理惰性影响

由于教师们常常有惰性心理,习惯性的在教学过程中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认知,也没有进行教学改革的意志,因此,尽管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积极关注课程改革的动向,但是教师们依然没有尝试将课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要想成功实施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师们应积极主动寻求新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完全熟悉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此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是因为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支持教学改革,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教学改革没有得到全面开展。

三、探究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改革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改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包含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些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研究现状为基本出发点,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出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方式不断强化核心内容,从而通过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文学素养能力,加强自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分析,在这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兴趣性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构的改善方面,教师应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以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高度为基本参考点,不断以学科基础为依托充分设计课堂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让每一门课程的开展和进行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课程结构的改善和设计中教师更应当依据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掌握情况,不断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将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一步紧凑化,帮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尤其是一些选修课程中,应当对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不同地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发展不同学生对汉语专业和方向的兴趣和研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的熏陶,增强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根据课程的开设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提升,在这里,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步骤,教学手段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和学是课堂上两个主题的良性互动来进行体现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初入大学的学生在接触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开始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的探索、发现问题,并自主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形成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引导来强化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认知和系统结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自身的观点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因此,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四、结语

第4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一、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二者既有相互融通的一面,又有诸多差异性。一方面,由于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另一方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学习者需求、教学形式等各不相同,两者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又存在诸多差异。厘清二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对于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一致性的角度看,两者具有相同的专业属性,所以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及专心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更应当注意的是两者的差别,即高等继续教育属于职后教育,这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职前教育是不同的。换句话说,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选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当从职后教育的成人实际需求出发,体现成人特色。相比之下,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教育对象不同。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一般为在职人员,来自不同行业,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参加该专业学习属于职后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他们还没有参加工作(随着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也有少量在职人员参加普通高考取得学籍的),属于职前教育。

其次,教学形式不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多以函授、网络教育等在职学习形式为主,很少有全日制学习的。其主要学习形式是平时自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辅之以短暂的面授和考试。这样,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全日制教学,教学规范有序,学习效果有保障。同时,学校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可保证教学质量。再次,学习需求不同。据了解,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为职业生涯充电之外,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往往是学习的直接动因。也有少数学员是为调整工作而参加该专业的学习。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同时为就业、深造做好准备。二者虽然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学习动机、个性化需求有一定差别。

第四,学习基础不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一般是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专升本学员,他们在专科学习期间(或跨专业报考复习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或接触到该专业的主要知识内容,对于参加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高中直接进入专业学习,专业基础应当不及前者。当然,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具有全日制脱产学习等后发优势。

基于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上述特点,在实施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时,既要考虑到专业属性,又要兼顾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决不能照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有成果。我们认为,这些特点应当成为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依据。

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时称成人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学以来,一度蓬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一大批青年学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国家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为应对人才匮乏问题,及时恢复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有函授、全日制脱产等学习形式,后来又逐渐发展起了电大远程教育,以及再后来的网络教育。这些教育形式圆了一批学习者的“大学梦”,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本专科专门人才。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很低,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二的选择。当时的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函授两种,分为专科、本科两个层次。本科须专科毕业生方有资格报考,就是通常所说的专升本。本科层次多采取函授学习形式,平时边工作边自学,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面授、考试,这种办学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笔者调查得知,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当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延续了当年成人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更新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高等继续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缺失,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专业也不例外。即使有,也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照搬或模仿,方案归方案、教学归教学,方案流于形式,没有对人才培养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教育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继续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看来,继续教育属于一种职后教育,学员能学多少是多少,加之国家对成人教育质量管理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严格,缺乏严格的评估监督。因此,高等继续教育从业者往往对教学质量不甚关心。更有甚者,为吸引生源,追求办学效益,有些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学习纪律不严,考风考纪松弛。有些教师,为迎合学员,任意降低考试要求,降低评分标准,或通过出复习提纲变相漏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成人特色不明显。目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少有自己的专门教材,主要选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由于我国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新思想、新成果、新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不能及时编入教材。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职后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一般并不缺乏,他们需要的是知识的深化、更新,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知识教学,很难引起学员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是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目前,由于合并、转制,成人高校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普通高校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各类继续教育管理任务;而教学则由普通高校相关学院(系)承担。就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其教学一般由文学院(或中文系)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临时受聘,由继续教育学院支付讲课费,一次一结,教师难免有雇佣思想,教学上精力投入有限,“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等课堂情景时有出现,或者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案、PPT稍做调整应付教学,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设计、教育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直接制约了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学习者满意度低,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状况亟须扭转。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为切入点,以“金课”建设和核心能力锻造为着力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全面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整体提升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水平。

一是创新专业建设理念,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从过去讲讲课、考考试、打个成绩、发张文凭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给学习者提供发展价值,让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释放。要了解学习者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从学习者的“学”出发,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成才成长。要创新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从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学习效果去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创新型特质。要克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科学制定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把应用性、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质,体现时代性、国际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立德树人,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推进知识深化、能力提升,以“大类基础课程”拓展专业素养,以“个性选择课程”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从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出发,统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论文,以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专业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三是打造“金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课程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能力的生长素和营养剂。有国外学者说得更为直接,专业是课程的集合。因此,课程质量决定专业建设水平,进而决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金课”建设,可谓抓住了教学质量的“牛鼻子”。笔者认为,所谓“金课”,就是教学内容反映了课程所属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法融入了现代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受到学生认可、称赞的课程。它不仅是“高质量课程”的代名词,更是一种课程教学质量文化。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打造“金课”为引擎,激励教师树立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品牌意识,针对学员的实际,注重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淡化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紧扣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对课程内容“吐故纳新”。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激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第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第6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笔者在本文中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试图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关键词:

成人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1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

1.1成人继续教育

随着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本单位员工素质的提升,这就使得大量已经受过中专以上学校教育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进行知识的扩充、拓宽和提升,因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就是在这股东风下蓬勃开展的,他在为全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的提升,完善专业技能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2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专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主干内容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一直肩负着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

1.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的重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由此建立。但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的引入,现今的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作为处事工具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对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进行改革。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考试的内容大多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3.1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仍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主。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讲求专业的实用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字阅读能力、汉语言写作基础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教育方式的陈旧使得中国高校提倡的“应用性人才教育”流于形式,大多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就应扬长避短,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寻求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

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电大的教师应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相结合,让汉语言的应用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我们每一个电大人都应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融入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将时下流行的网络媒体的运用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又能够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得到更深入的开展。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工作的实际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当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继续学习必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自身的工作实际,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前景展望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一专业一直都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一直以来它都充当着承载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对于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应以理论培养为基石,以实践活动培养为助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全面终身学习的这股春风的引领下,成人继续教育又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关于他的应用性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慢慢摸索。

作者:唐瑛霞 单位: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第7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1.1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本文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讨论,所以我们要先理解什么事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而言的。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特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是指我国在宪法大纲以及教育法律法规上确定教育必要性和对教育的具体规范,从中体现出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国民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由广大第一线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经过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用于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

1.2 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认识功能,对现代教育产生最基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遇见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让人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掌握了教育思想就等于认识了教育规律从而实现其预见功能;导向功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功能,通过认识教育思想进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行为;评价功能,为教育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尺度;反思功能,教育思想课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总结等,使教育工作者能客观理性的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和的素质。

2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学工作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运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主张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加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技能的运用。另外作为汉语言文学在系统的学习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其理论性的东西多,导致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有枯燥之感,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上应有所改变。

2.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名师才能出高徒”就是最好的体现。“师本位”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是围绕老师来进行的,老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2】。这种观念在现代来说必须加以改变,“师本位”的观念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按照现代的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的观点,事物的内部因素才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肯学,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老师只是客观的推动因素。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2.2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地广泛。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大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尽量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2.3创设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情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较为复杂,例如文秘岗位和新闻工作岗位以及广告策划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创设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新闻会的情境,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提高整个新闻会的效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记者的形式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的魅力和作用【3】。同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对未来的展望

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单是理论型的人才,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当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不但要有知识的广度,还要有相关专业的深度;理论知识要扎实,实际技能的应用也要过硬。汉语言文学作为时下的“冷门”专业之一,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表上并不受待见,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设立和创建,汉语跟随着孔子的影响已逐渐的被广大国外人民所熟知,并在国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学习的浪潮,因此,未来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成为热门专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实际技能的应用。

第8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

(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热莞鲂曰?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2)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缺乏统筹和整合,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会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把握自身优缺点,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其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类型是多样的。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实践体系在实际安排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面面俱到。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性,就是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及相关行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阶段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需要,以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第9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