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环境污染的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污染的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投融资状况

 

本文研宄中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45.77亿元,占全国GDP3624.1亿元的17.82%,到2008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65185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09%。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长江沿岸、长江口及近海海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信息共享和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排污交易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发展循环经济。

 

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618.6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当年GDP56710.44亿元的1.09%,并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18.3%。从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构成来分析,长三角地区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占47.67%,而全国同项指标为43.32%;其次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占37.54%,比全国同项指标的40.36%要低2.82个百分点;再次是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14.79%,比全国同项指标16.31%水平要低1.52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环境保护投资额状况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浙江显得低一些,仅为40%左右。3个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基本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左右,其中江苏(1.24%)略高一些。

 

作为节能减排重要措施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007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为552.4亿元,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16%;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1.5亿元,占该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14.79%,同时占全国环保投资中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16.6%。其中,上海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13%,江苏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16.7%,浙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12%。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总体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区域内江苏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方面相对投入较多。

 

予以肯定,建议上海已在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策略与发展了垃圾填埋和机械生化处置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制定更为综合性的固体废物减量化战略;在确保为市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可持续的能源、高效的交通方面不断努力,并在处理这些问题逐步积累经验为世界许多城市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珠三角地区①环境保护投融资状况

 

为提高研宄样本之间的可比性,本文将泛珠三角地区中地域相邻、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作为珠三角地区研宄样本。2007年该地区研宄样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312亿元,占该地区当年GDP47512.46亿元的0.66%,并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9.21%。从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构成来分析,该地区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占50.61%,比全国同项指标占比43.32%要高出7.29个百分点;其次是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25.22%,比全国的16.31%要高8.91个百分点;再次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占24.17%,比全国同项指标40.36%要低16.19个百分点。在该研宄样本中,环境保护投资额投入最多的是广东省,但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年GDP比重指标来分析,最高的是海南省达到1.22%,最低的是广东省仅占0.49%。

 

珠三角地区研宄样本的财政支出中的2007年环境保护支出总计55.83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的地方财政支出和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的0.15%和5.81%。在各地区比较中,广西2007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地GDP的1.10%,该比例与上海同时期相近。而在统计分析年度上海GDP达到12188亿元,而广西GDP仅是5955.65亿元;上海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中财政投资为20亿元,而广西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属于财政投资的为14亿元,比较这两个地区,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额相对较高。

 

三、环渤海湾地区②环境保护投融资状况

 

本文研宄的环渤海湾地区样本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从表3的数据分析可得:2007年,环渤海湾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736.1亿元,占该地区当年GDP54079.13亿元的1.36%,并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21.73%。从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构成来分析,环渤海湾地区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占56.69%,比全国的同项指标要高13.37个百分点;其次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占28.11%,比全国的同项指标要低12.25个百分点;再次是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15.22%,比全国同项指标要低1.09个百分点。环渤海湾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各省市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例平均在55%左右,该情况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基本相同。其中该比例最低的城市是天津(33.6%),最高的是北京(73.5%)。

 

环渤海湾地区各地的工业污染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重差异较大。其中,北京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仅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4.37%,而天津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25.3%,山东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20.98%。这种现象明显与地区的产业发展与结构密切相关:北京的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值当年为2082.76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2.26%,而山东的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值当年为25965.91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1.66%。因此,对地区的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一般是随着该地区第二产业中工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增加而增加。一个地区的工业,尤其是污染型的重工业发展程度越高,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所占比重越高。

 

2007年环渤海湾地区的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总额为113.24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的地方财政支出与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的0.30%和11.78%。比较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经济圈,可以看出,环渤海湾地区的财政支出中环保支出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环保支出的比例最高(11.78%),其次是长三角的地区(10.38%),再次是珠三角地区(5.81%)。

 

四、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投融资状况

 

近年来振兴东北地区与开发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振兴与开发的进程中环境保护投融资也成为十分重要的配置方式。东北地区是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构成,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从表4可以看出,2007年东北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234.7亿元,占该地区当年GDP16315.83亿元的1.44%,并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6.93%。从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构成来分析,东北地区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占64.04%,比全国的同项指标要高13.37个百分点;其次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占18.11%,比全国的同项指标要低12.25个百分点;再次是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17.85%,比全国同项指标16.31%要高1.54个百分点。

 

2007年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791.06亿元,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98%。该比例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1.36%。相比较,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1.09%,由此可见,地区平均生产总值高的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略高些,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其环保投资相对所占的比例要高些。同时,环渤海湾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上述指标均高于东北地区同类指标。另外,2007年东北地区的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总额为105.5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的地方财政支出与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的0.28%和10.97%。

 

从表5中可分析出,2007年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336亿元,占该地区当年GDP31694.86亿元的1.06%,并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9.93%。虽然环境保护投资额绝对数较低,但占GDP的相对比例略高,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和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需要所致。从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构成来分析,西部地区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为157.4亿元占46.85%,比全国的同项指标要高3.53个百分点;其次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108.6亿元占32.32%,比全国的同项指标要低8.04个百分点;再次是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70亿元占20.83%,比全国同项指标要高4.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各省市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例,除了西藏地区之外,平均在46%左右。2007年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总额为271.26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的地方财政支出与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的0.71%和28.22%。

 

五、结语

 

(1)本文的统计分析数据佐证和分析了,环境保护投融资的运行状况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包括区域环境污染状况、经济总量与结构、政府投入和其他投资者的偏好等。

 

(2)环境保护投融资的资源配置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是当地社会资本形成和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投融资主体行为选择的结果。

第2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1.染色技术

染色技术则是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后,对微生物进行观察检测的一种技术,不过由于染色后微生物标准基本是死的,其形态和结构会在染色过程中发生一定变化,无法切实反应出活细胞的真实情况,因此通常只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在实际操作中,整个流程也较为繁琐,染色、脱色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将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分离纯化技术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通常是杂居混生的,在微生物检测中需要对混生微生物群体进行分离纯化,以对纯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常用于菌种鉴定中,分离纯化技术是微生物检测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基础。

3.其它技术

在微生物常规检测中,通常对微生物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方面的观察,再利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物,以鉴别一些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以更好的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近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运用方法较为广泛,如运用细菌总数和粪便污染指示菌监测水质,运用发光细菌检测环境有毒物质,运用水中藻类生长量监测水质或物质霉性等等,这些方法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操作手段和检验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二、环境监测中常用微生物检测技术

1.微生物群落监测

微生物群落监测是一种较为经济、快速、有效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废水、土壤、空气监测中。如重金属、农业、石油、化工、冶炼、食品加工、制药、绵纺、化肥、生活污水等方面,即大量运用了微生物群落监测技术。由于环境污染物的含量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会随着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且变化,因此对一定区域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能更好的将一定时间范围内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环境污染历史情况更好的描述出来。目前,急需运用现代微生物群落监测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的群落生态、个体生态进行监测,对微生物进行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对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等。

2.环境污染细菌学监测

环境污染对硅藻生物、丛生植物等生物的影响较为明显,对细菌等异养生物的影响不太生长感。不过环境污染依然会对细菌等异养生物造成巨大的影响,在环境监测中进行细菌学监测,也能获得丰富的数据。在实际环境监测中,通常会利用检验细菌总数的方法,来间接判断环境污染程度,为水污染、土壤污染提供细菌学指标,如通过检验总大肠菌群、烘大肠菌群、粪链球菌、肠道病毒等,能有效判断出水的卫生学质量。虽然空气并非是菌群生长繁殖的天然环境,不存在固定的菌落群,但随着土壤、水、人体等进入空气中,依然可以对空气中的菌落群进行检测以获得环境污染的监测数据。在空气污染监测中,也可以通过对细菌的分布、生长状况、变异特性、生理生化指标、细菌群落系统变化等来研究空气污染情况,测定空气中的污染物毒性。包括如敏感菌群的消失、抗性强菌群的保留和发展、菌群个体的发育状况、菌群适应性的变化、菌群生化反应等等。

3.微生物毒理学监测及其它检测技术

环境污染物除了对人体、动植物造成影响外,对微生物也会造成影响,通过监测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进行污染物毒理性质、作用机理、损坏现象等检测,用以探明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造成的影响,把握环境中污染物各项指标情况,为环境监测提供早期敏感性指标,判断环境状况和寻求治理路径。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近两年得到迅速发展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技术、PCR技术、酶免疫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微生物传感器,如甲烷生物传感器、氨生物传感器、菌浓度检测器等对环境进行自动、连续检测,能准确及时的获取环境污染信息,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灵敏度。PCR技术利用微生物异性DN段,对微生物进行序列分析、基因克隆等获取环境污染信息。

三、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化学、物理分析法的对比

传统的化学、物理检测方法大多集中针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分布状态等进行检测,所需仪器和设备通常较为复杂,并且部分检测方法存在缺陷,如重量法在环境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会产生较大误差,容量法虽然操作方法但灵敏度不高,光学分析法多适用于水和液体试样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方法存在不少不足和缺陷,无法较全面的把握环境污染数据。

第3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关键词】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对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促使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继续应用传统的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无法为环保局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可行性。要想符合现阶段环境检测的要求,环保局需要对环境检测系统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提高我国环境的质量。

一、我国针对环境检测进行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工业治理工作存在缺失,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所以,我国一定要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想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环保局首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监测环境污染源,从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仅是发展初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因子种类繁多,在环境检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系统的正常作业以及数据的准确分析,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仅如此,传统监测系统总的有线传输功能与现阶段环境监测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以期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能力,实施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二、在实际作业中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压缩传输与处理

应用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环保局提供具有准确性的污染源数据,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微型传感器。科技的创新在增加传感器设计种类的同时,对传感器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使用故障频发,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搜集、检索以及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处理过程中,还导致数据出现准确性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为环保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有线检测与处理

随着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环保局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要具有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准确采集污染源的数据信息以及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系统还要具备准确分析、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功能。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只具备有线监测的功能,可以对近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与数据传输。对于较远距离的污染源却无能为力,对环保局的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性,无法与现阶段环保局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三)远程监测体系存在缺失

在我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因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面对大范围的污染状况,环保局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监测污染源,并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传统的系统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多是利用模拟传感器,对A/D进行转化,最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传统的监测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距离较近、布局简单以及分布集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无法对远程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环保局也无法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对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解决,就需要有效且准确的对压缩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FAST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以及压缩等。传输、存储、处理所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以及相应数据,是FAST协议的主要功能,应用该协议可以为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数据流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长的信息,利用传输编码实现数据的序列化,可以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促使数据的压缩效率稳定提升,并确保信号持续准确,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无线监测与远程控制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积极引进无线通讯技术,例如,CPRS、SMS等。虽然这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促使监测系统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但无法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传输,所以,环保局在引进上述两种技术后,还应该开设GIS短信业务,并制定GPRS环境系统方案,促使上述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有效结合,最终满足环保局对监测系统提出的无线传输远距离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处理数据等要求,确保可以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分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参考信息,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环保局还可以建立健全远程控制体系,改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提升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结语

环保局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技术,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源复杂化与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原.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施及改进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第4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地方政府;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采取必要的手段,比如工业三废排放、尾气排放、粉尘污染等。作为城市中居民,也应该加入到环境治理的行列中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地放政府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与监督的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主要四项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23.7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53.6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1.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337.8万吨,这主要四项指标与上年均同比下降。

但是,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面对环境问题,虽然地方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且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得到民众的肯定,但是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与民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法律赋予政府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其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优劣。

为了给民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政府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切实做好环境管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完善法律

由于环境保护涉及的面广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特点, 而政府管理社会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处理环境工作只有依法行事, 才能克服行为上的任意性、盲目性。据统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这些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限制破坏资源环境、加快治理污染、综合利用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应该看到,这些法律法规中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部分,特别是社会发展快速的形势下,出现新的环保问题,而法规政策又跟不上,形成执法难。因此,地方政府应及时的制定和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并予以细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 目标控制

2012年,国家了《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地方政府都将分担重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环保指标任务,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将目标控制分解到企业、单位及政府各部门,予以细化、量化,制定实施措施,监督落实和严格考核。在经济发展上,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行严格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和审批制度,从源头防范区域性、系统性环境风险。

污染治理

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开展污染治理,一是督促企业落实治理主体责任,制定治理方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筹措资金,开展污染治理。二是政府承担的公共环境的污染治理,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生活废水、垃圾、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城镇雾霾、生态保护等等方面,需要政府制定污染控制措施,组织落实。三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

(四) 监督管理

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效能是政府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环境质量的优劣显现出政府管理效能的高低。其一,政府必须要有较强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时提供环境质量信息,让公民知晓环境状况。其二,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影响民众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民众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其三,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

(五) 资金投入

环境治理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政府资金的积累、充裕程度各异,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各个方面中,政府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是面临资金的严重短缺问题。但是,政府融资的作用是很大的,单就环境治理上,政府的融资渠道是很多的,一是银行方面的环保低息贷款。二是民间资本的利用。三是政府出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只要措施得当,政策保障有力,监督完善,将会使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上能有较大的改善。

三、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

无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主体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经营业主,缺少了民众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程度。公民的力量是推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源泉,环境问题本就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与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息息相关。

政府应大力鼓励民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监督管理,应该看到,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政府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时有滞后。民众的积极参与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倡公民主动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配合地方政府将污染源的防控工作做到位,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激发公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从而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在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有效防止政府环保决策的失误,提高政府决策落实的效率。在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广泛听取民意,在对一项政策或者一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让民众参与进来,因为环境污染治理也与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政府制定污染治理决策的目的也是要让民众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让民众各抒己见,有助于决策制定者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去制定政策。

其次,可以帮助公民树立环保主人翁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地方政府要开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将政府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信息与策略公开化、透明化,增进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民众参与到环境污染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使政府的决策在落实的时候就更加容易,因为人们总是会比较珍惜自己付出努力的结果,且在政府决策的实行过程中,民众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觉行动的力度。

第三,可以加速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促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统一。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是以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作为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而较少考虑到这种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颇有“先污染,后治理”的倾向,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受到损害最严重的群体还是广大民众。地方政府从现在开始,把转变经营方式当成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各项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计划与效果与公民分享,把社会发展的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性,又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四,完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乡村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而对污染的治理力度远远不及污染的程度,同时环境污染事件或群体冲突时有发生,受害者也往往难以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权利,不会挫伤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环境治理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环境治理问题涉及多方面。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公民参与等等政策,履行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积极、真诚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528.

[2]刘国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J].社会科学文献,2011(16)

[3]徐伟敏. 环境影响评价与我国公众的参与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5)

[4]兰雨云. 我国转型时期公众对环境污染治理冷漠的社会学现象的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5]辛本禄.地方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与公众环境政治的参与视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16)

[6]万本太.异地开发生态补偿的尝试与公众参与的影响[J].城市环境问题,2012(16)

第5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济宁市交警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及环境污染对其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在济宁市区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交通路口执勤点,监测其PM10、SO2、NOX、CO、Pb 5个污染指标,并选取在5个执勤点上工作的120名交警和作为对照组的98名大专院校学生,按统一表格进行一般健康状况调查,统计分析污染对交警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济宁市区5个有代表性的交通路口执勤点所检测的5个污染指标有不同程度超标,结果远高于对照点,调查问卷所涉及的患病情况交警远高于对照组。结论:交通警察工作场所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交通警察;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lace in which traffic police worke.Liu Huimin,Liu Jun,Wang Yuning.(Jining institution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Shandong 27200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place in which traffic police worke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Methods:5 representative traffic posts in Jining city were selected and PM10,SO2,NOX,CO,Pb were monitored.120 traffic police working in the posts and 98 undergraduates in a college were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And at the same time w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he condition and the follow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 on the health resulted fro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sults:PM10,SO2,NOX,CO,Pb in 5 representative traffic posts in Jining city exceed the standards more or less and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significantly.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health conditions of traffic police were worse than the control apparently.Conclusion: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e place in which traffic police worke is serious.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raffic police’s health.

【Key Words】Traffic police;Environmental pollution;Countermeasure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急剧膨胀,城市大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汽车尾气排出的气体(CO、CH、NOx、SOx、臭氧等)与颗粒物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因城市不断扩张,从业人数不断增长,受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为此笔者于2007年10月对济宁市交通警察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监测,旨在了解大气污染与交通警察健康状况的关系,为近一步防治大气污染,提高交通警察的健康水平提出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警龄在1年以上,年龄小于50岁,在济宁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执勤点值勤,无肝、肾、心脏等的严重疾患的120名男性警察为调查组,以本市区离交通要道较远的某大专学校的98名学生为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状况调查。选取济宁市区5个有代表性的交通路口执勤岗点作为5个污染指标的监测点。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日常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史、感觉症状、每天值勤时间和居住环境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

1.2.2 大气样品采集及检测: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规范进行采样和实验室检测,一氧化碳、可吸收入颗粒物采用直接读数法,SO2、NOX现场采取样品后及时送实验室检验;NOX测定采用GB/T15436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SO2的测定采用GB/T15262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PM10采用HJ/T93 PM10采样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1.2.3 测定仪器:江苏建湖电子仪器仪表厂生产XQC-15E型电子时控大气采样器,北京天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TY-9500型CO检测仪,LD-3C型微电脑激光粉尘仪。

1.2.4 资料分析:所有合格问卷电脑录入,并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现场测定的分析数据统一以算术均数和检测范围表示。

2 结果

2.1 济宁市城区部分交通岗点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监测:为了解济宁市区交通警察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在济宁市区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交通路口执勤岗点进行职业有害因素污染水平调查,指标包括PM10、SO2、NOX、CO、Pb监测结果见表1。

2.2 济宁市区交警身体健康状况调查:选取120名交通警察和98名大学生,按统一方式、统一表格进行一般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项目分别为:呼吸系统:咳嗽、咳痰、鼻干燥、鼻塞、咽疼、气喘、支气管炎;消化系统:腹疼、腹胀、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牙龈出血、厌油、胃疼、口有金属感;骨骼肌肉系统:腰疼、腿脚麻木、关节炎;神经系统:头晕、头疼、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暴躁、失眠多梦、紧张、心慌、精神压抑;感觉症状:耳鸣、眼睛发黑、眼睛流泪、眼睛有异物感。对所得问卷进行统计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统计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

3 讨论

3.1 交警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济宁市区5个有代表性的交通路口执勤岗点所监测的5个污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且结果均远高于对照点结果,说明交警长期工作在不良的环境中,受到多种职业危害的影响。

PM10即为粒径≤10μm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大于5μm的多滞留在上部气道,小于5μm的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颗粒物越小,进入的部位越深。铅等许多有害物质便随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CO与Hb的亲和力比其与O2的亲和力高200~250倍,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NOX与光化学烟雾形成有密切关系,对机体眼、上呼吸道刺激作用增强。SO2可以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损害肺部功能。

3.2 工作场所环境污染对交警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症状等疾患情况的问卷调查,交通警察组明显高于对照学生组,说明交通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健康状况受环境污染因素的损害是严重的,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8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对下属单位的1627名交通警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4%~89.9%的一线执勤人员有流泪、眼发干、喉痛、咳嗽、疲劳等自觉症状,有近1/4的被调查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远高于当时城市人群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这与笔者本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3.3 交警工作场所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有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成分非常复杂,有100种以上。本调查所监测的PM10、SO2、NOX、CO、Pb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其致突变、致癌效应,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综合治理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对交警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多使用现代设备,尽量减少交警在站台指挥车辆的时间;每月少开一天车,实行单、双号限行等,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合理进行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对交警的职业性健康监护。

【参考文献】

[1] 曹力生等.汽车尾气对交通警察肺通气功能的影响[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18(4):253~254.

[2] 范秀英等.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状况及其控制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1999,20(5):102.

第6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关键词:应急监测;工作方法;取样;监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P18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污染和降低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危害性在逐年加重。因此,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1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及产生的影响

相关部门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污染的物质以及事故的表现形式将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分成了4类:第1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这类事故主要是由于在生产、运输、储存以及使用和排放的过程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所引发的;第2类,毒气污染事件。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主要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第3类,爆炸性污染事件。这类事故是指由一些易燃易爆的物体引起的火灾或者是爆炸所形成的污染事件。此类物质主要有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木材、油漆以及硫磺等;第4类,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因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形式有很多种,所包含的污染因素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普通的环境污染属于常量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放方式和途径,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规律性。而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没有固定的发生方式,难以预测,有较典型的偶然性和瞬间性。并且相对于普通的污染事件来说,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破坏性更强,若没有事前采取相关措施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

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发展中过度追求高频经济回报,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频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破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事故的应急监测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当然发生事故的原因还有,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老化、交通事故等等。据相关部门统计,1993年发生在深圳市的危险化学品库燃烧大爆炸时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亿元,其后期长时间的整理和回复花费巨大,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除了经济损失之外,对于污染区和污染区以外的居民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压力,对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会有不利影响。特别是造成了人员伤亡的,还会引起纠纷甚至某种混乱,从而危害社会治安。

2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方法

突发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之后,在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监测需要简单有效的工作步骤,以便实现快速、准确、有条不紊的应急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的工作方法如下。

2.1 准备工作

应急监测工作一定要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在事故发生时手忙脚乱,对于常见的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列于表1。

表1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监测准备工作表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基础是要建立应急监测组织,环境监测站务必对应急监测这项工作引起重视,要制定监测责任制,配备专人、专用的通讯工具以及交通工具,监测人员要配备专用区域污染事件隐患分布电子图,专用的取样设备以及有效的防护设备等。对应急监测工作要设立专用电话,并且配备专人值班,当接到上级下达的应急监测任务或者是接到社会污染事件举报后,要迅速作出反应,根据举报情况立刻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勘察,对污染区域做好防护措施,然后通过分析现场的情况作出应急监测的方案,并迅速展开对污染物质的采样和监测。

2.2 现场的取样和监测

当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监测人员要迅速携带专用的取样工具。仪器和设备赶往事故现场,然后根据污染事件现场的状况立刻布点取样和监测,尽量在事故现场就得出监测的结果,其余的项目则应立即送到分析检测室进行分析,并且要及时、准确的报告分析结果。由于事故发生的现场,污染物的分布极其地不均匀并且没有规律,因此采样的点位要慎重选择,这是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级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检测中,点位的选择要根据以下几点来分析:第1点,事故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影响到的范围。第2点,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人口密集区等。第3点,事故发生现场的天气状况,特别是主意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布点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样点在事故发生点及其附近、主要附近人群的生活环境、合理设置参照点等。

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会逐渐地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在进行应急处理之后,污染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所要监测要根据污染物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监测频次。频次的确定原则见表2。

表2 监测频次确定原则

对于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问题,目前我国由于还处在应急监测质量保障体系的初建阶段,所以还没有针对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相关文件。因此在此初级阶段,加强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工作是获得准确、有效监测数据的关键所在。这种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监测人员培训、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现场检测以及采样、实验室分析、结论记录、应急演习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在实际的应急监测中,监测人员要保持镇定,切不可应为事故情况严重而不知所措,盲目增加监测的频次,反而会有不好效果。要在保障监测质量的基础之上,去增加监测的频次,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3 处理监测到的数据并对分析污染的趋势

在现场监测到数据之后,监测人员将监测到的数据迅速输入计算机,从而进一步得到监测结果,并且根据气象条件和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用计算机分析出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以及影响范围,从而推测出有可能的造成的危害。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是对前期监测工作的提升,将原始的数据经过分析成为可以参考的科学依据,对后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除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监测工作之外,在进行分析前在可以对数据进行一个简要的检验,然后再进行数据的分析。

2.4 根据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监测报告

在监测得出结论之后,要将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监测报告,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领导机关,以便领导机关及时作出批示,对污染事件进行处理,尽可能的抑制污染物的扩散。这是应急监测的最后一步,是对所有监测结果的归纳与总结,是一份实质性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报告。

3 相关建议

突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是非常难以预料和防范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通常在事故发生之后要经历一段时间污染物才会进入环境,所以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扩散速度,甚至有可能完全阻止污染物进入环境。

首先,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相应的宣传,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教育,增加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当污染事件发生时,只要能利用污染事件处理的方法和紧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也能减少事故现场的破坏程度,方便随后的应急监测。

重视档案的重要程度,虽然大气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每一次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记录存档,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相关应急监测的经验。这一方面可以对今后建立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预案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也能将其投入到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当中。建立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预案要根据污染源影响程度和范围、气象条件、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监测的能力和条件来确定。对于监测人员来说要有非常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事故发生之后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准确的监测污染源及其污染物、受污染的程度及范围;根据大气扩散模式预测事故发生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通过现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现场分析污染源或排放口所排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及时的整理出应急监测报告。这些工作对于整个污染事件的处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报告可以作为政府等领导机关及时控制和解决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可以作为档案保存,可以对日后发生的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4 结语

总之,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环境监测人员在短时间内科学、客观、准确地报告污染的实时情况,使政府部门及时高效地判别污染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确保环境质量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大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研究,尽快完善应急监测处理机制,以降低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7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关键词:利用外资;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3-0042-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2年,我国成为全世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且最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究竟是恶化还是改善了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或者二者之间有没有相关性?对于二者关系的考察以及由此所作出的基本判断,对于全面地评价和改善我国的引进外资政策和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积极探索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进外资影响东道国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

1.污染避难所假说及其检验

环境保护和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在1972年联合国发展与环境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家间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关系,最流行也最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是由Walter和Ugelow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

Waiter和Ugelow在1979年提出了“污染擗难所”假说。该假说的理论依据是纳入环境要素的H-O理论。由于环境保护程度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环境要素禀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状况不同,环境保护程度低的发展中国家,环境要素较为充裕;环境保护程度高的发达国家,环境要素较为稀缺。发展中国家将充分利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环境要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而环境保护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必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此,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污染避难所。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污染避难所”假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证明。Feioek和Rowland(1991)认为,环境因素的介入使得生产的边际成本发生了变化,而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尤其是新企业的区位决策,那些环境保护标准高的国家或地区将会日益失去其投资的吸引力。Dua和Esty(1997)提出了“向底线赛跑”规则。他们认为,由于自由贸易会赋予环境标准低的国家以竞争优势,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和产业国际竞争的加剧,发展中国家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保护标准以维持或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出现所谓“向底线赛跑”规则,这给“污染避难所”假说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证明。Ulph(1999)和Markusen(1999)则用生产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象。他们认为,环境标准造成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所产生的“拉力”无疑会吸引污染产业到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安家落户。尤其对于环境敏感型产业,这种影响会更加强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该假说所作的实证研究更是成为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热门研究领域。Mani和Wheeler(1997)、Eskeland和Harrison(2003)、Wagner和Timmins(2004)、Hoffmann,Lee,Ramasamy和Yeung(2005)等所做的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低收入国家确立。尽管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污染性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完全符合经济学上的效率原则,但是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显然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甚至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担心:污染性产业的转移可能使得发达国家担心产业竞争力的下降,从而产生放松环境污染监管的可能。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各国竞相放松环境保护标准以防止污染性产业的转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这种环保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竞次现象”将会导致全世界的环境保护水平降低到最低标准。

虽然上述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所发生的污染性产业转移带来的全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标准的下降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一致支持,即使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外资的流入一定伴随着污染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象,仍然缺乏足够统一的经验研究的证明。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复杂性

比污染避难所假说更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环境库兹涅茨假说。该假说源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利弊得失的争论和考察。人们普遍认为,美墨之间更自由的贸易政策和直接投资可能会恶化墨西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降低美国的环境管制标准。为了检验这一点,Grossman和Krueger(1993)利用简化型回归模型首次进行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均收入与环境退化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随着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环境质量首先出现恶化状况;但是,当收入水平持续上升到一定阶段,空气质量就会开始改善。借鉴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的经典论述,人们将环境与收入水平之间呈现出来的倒U型的变动轨迹界定为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或环境库兹涅茨假说。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贫困和收入水平低下,为了满足温饱的基本需要,人们更加关注收入增长、产出增加和就业机会的改善,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必然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排放物的增加,从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但随着经济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最终将会趋于好转。因为环境质量属于高档消费品,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而且。人们不仅有意愿,也有能力增加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这时环境状况就会出现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和收入水平之间这种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一种经验概括,也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选择提供了某种依据。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解释力所进行的讨论引发了人们更大的担心。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存在污染与收人间的倒U型关系,那部分或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污染产业分配效应。一些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污染密集型生产下降的同时,其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并未同幅下降,说明发达国家生产结构的变化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并非同步,发达国家环境改善和中低等收入国家环境恶化部分反映了这种国际分工的结果。这种解释显然构成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的佐证。在特定条件下,污染密集型产业从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向环境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促成了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改善。但是,现在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提高的过程中,无法如发达国家那样从其他国家进口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强化其环境规制时,也无法将污染产业转移出去,将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的挑战。

环境库茨涅茨假说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大量的并且经久不衰的关于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Hilton和Levinson(1998)以及Livison和Wilson(2002)等的研究都获得了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某些特定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但是同样存在争议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绘的现象只反映出经济增长和环境状况之间的一种形态,未包括二者之间关系的全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绘的现象,可能是部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但不一定是环境污染和治理的普遍规律。

二、外资流入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经验依据

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且最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环境恶化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和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所提供的理论分析思路。结合我国外资和环境质量状况的观察,我们可以从外资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收入效应三个方面得到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清晰判断。

1.外资流入的规模和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

从总量上看,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导致了生产活动的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的大规模流入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持续恶化的原因。这一结论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是完全吻合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1990年大约为2.28%,1999年为24.74%,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29.52%。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同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以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考察我国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和工业污染排放水平的变化可以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联动效应。如上图所示,1998年以来,随着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的持续增加,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2004年到2005年以后,二者都呈现出相对轻微下降的变动趋势。

2.外资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资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外资流入的行业结构来看,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制造业是外资流入的首选行业。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比重高达70%以上。2008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11568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42%和54%(见表1)。

进一步观察外资在制造业中的投资分布,近十年来,三资企业在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资产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均大幅增加。2008年,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如造纸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等,单位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达到160.32吨、48.46吨和55.17吨,三大行业中三资企业资产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则分别高达45.69%、35.09%和45.5%(见下表2)。

3.外资流入加剧了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外资流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分析路径,采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改革开放30年来。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进一步考察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众多的经验研究表明,外资并未推动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入下降通道。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91年我国人均GDP约970元,2008年增加到4690元。然而,在人均GDP的持续上升中,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体上保持了一种持续下降的变动轨迹,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却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则呈现出明显的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轨迹。这说明,对于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而言,外资流入加剧了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趋势,甚至使得污染加剧的上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

三、外资引进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非促进经济增长所能完全解释的。在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影响因素中,外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外部力量,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某种警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状况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综合考察并科学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内在统一,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外资政策和促进外资经济增长效应的环保政策。

1.严格的环境政策是减缓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最为重要的手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出现向人们展示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道路。然而,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成立,在部分程度上是通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来实现的,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没有通过转移污染产业来达到环境改善的路径选择。在此前提下,政府的环境政策是减缓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最为重要的手段。

环境物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一方面,环境质量很难通过私人投资者加以改善;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对环境公共物品的过度消费。公共物品所具有的这种“搭便车”现象只能通过政府的集体行动加以约束。所以,治理我国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政府的环保政策。严格的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可以弱化发达国家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制度诱因,也可以改变和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动轨迹。使环境污染持续上升的趋势变得更加平坦,或者使环境质量尽早出现改善的拐点。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外资产业政策

首先,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相结合。一方面,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程度高的外资项目的进入。在详细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手段。对外商直接投资中潜在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从严评价审批。另一方面,加大对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企业的环境效应有关信息和数据的搜集和,提升对外资的环境监管能力。我国有关环境污染的信息和数据收集工作还不十分完善,尤其缺乏外资企业各行业的环境污染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资企业环境效应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可运用税收等其他经济杠杆对环境友好的外资企业实施奖励,提高外资企业主动维护和改善东道国环境质量的动力。

其次,加大服务业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力度。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上,第二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一半。从行业结构来看,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而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并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我国服务业开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已经使我国具备了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更多的跨国公司有意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这使得国际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也给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服务外包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所以,加大外资进入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力度应成为我国未来外资政策和国内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

再次,适当引导外资进入我国环保产业。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已明确提出加大环保方面的投资,并正在编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我国环保产业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发展前景,加大我国环保产业的开放力度,鼓励外资进入环保产业,特别是积极引进外资中包含的知识与技术要素,尽快建立起我国高技术水平的环保产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第8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关键词:污染物 环评 试生产 竣工验收

一、环境监察的概念

环境监察要突出“现场”和“处理”这两个概念,即环境监察是在环境现场进行的执法活动,环境监察不是“环境管理”而是“日常、现场、监督、处理”。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环境监察按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

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对辖区的一切污染源,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从而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简而言之,是运用法律与经济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工业企业污染,抓住了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就是抓住了控制整个形势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仍主要以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被动模式为主, 我国现行管理制度如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中的常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风险,“一刀切”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对具有不同环境风险区域或流域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科学评价和管理,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和浓度限值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规模逐年扩大、数量逐年增多,环境污染的新账、老账正在叠加,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诉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处于“环境问题凸显期”。 环境执法作为维护环境安全强有力的工具,这时候显得更加重要。由掌握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又经常深入现场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和排污状况的环境监察人员从建设项目建设初期到建成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将企业的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延伸到事前监察和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监察,将会有效推动企业增强主体责任,全面减少污染排放。

三、如何进行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的前置监察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办理环评以前,环境监察人员主要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为指导方针检查企业是否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 ,项目是否开工以及开工时间,是否属于“未批先建”的项目。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1.1项目建设地点周边环境状况

1.2项目建设情况

1.3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2.试生产批复前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试生产阶段,环境监察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监察主要通过现场听、问、查、看、测等方法,检查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按审批意见要求建设完好、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设施运行记录是否规范完整等。检查防治污染设施是否已全部按审批要求完工并能投入运行,运行效果如何,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否满足要求。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企业污水治理设施,排污管网进行全面了解及实地查看。同时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监察。

2.1项目建成地址

2.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2.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2.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情况

2.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2.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2.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2.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2.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2.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

2.4.7排污口规范情况

2.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2.4.9建设期间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2.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前置监察报告的内容

在对竣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时,监察人员应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设施是否能全面、正常运转,运行效果如何,全部污染物是否都经过处理并在指定的总排污口达标排放,核实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环保审批材料上是否一致,包括生产规模、生产量、产品种类、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对企业生产状况进行了解,重点是检查生产规模有否改变,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有否变化。在试生产阶段发现的治理污染设施要求整改的事项是否落实。也有项目基本情况的简介

根据本项目的环评报告、环评报告批复、试生产申请复函等有关文件对该项目进行现场监察。主要检查内容有:

3.1项目建设地址

3.2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情况

3.3主要生产工艺落实情况

3.4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试运行情况

3.4.1废水污染防治设施

3.4.2废气污染防治设施

3.4.3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3.4.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

3.4.5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及落实情况

3.4.6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情况

3.4.7排污口规范情况

3.4.8关停淘汰要求的落实情况

3.4.9建设期间和试生产期间的环境违法问题的处理情况

3.5检查发现的问题与意见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项目不向环保部门申报和不经环保部门审批进行开工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环境监察人员依据环境监察工作的职责定位即“三查二调一收费”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也是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仅仅依靠单纯的行政命令解决环境问题已不适宜。通过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对建设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验收前置监察的现场执法, 这种部门的联动机制把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到审批阶段,而不是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后果后再去检查、解决污染问题。对于解决好多竣工验收后披着合法的外衣却在大肆污染的企业能起到利剑作用,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第9篇:环境污染的状况范文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1 环境检测类型

1.1 研究性环境检测

研究性环境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研究某个科学项目所做的检测。例如某个地方需要确认是否适合某种生物制度生存,或者确认某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对于动植物生长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对该地区进行环境检测,然后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以上问题的答案。研究性环境检测基本上都是环境科研单位进行,这些单位都会有国家认证资格,会出于自身的目的进行研究,还可能是受到了委托进行研究性环境检测。

1.2 监视性环境检测

监视性环境检测主要目的是为环境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监视性环境检测是定期和长期性质的。监视性环境检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污染物的成分含量,从而推断污染物的增长趋势,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环境治理方案。监视性环境检测使环境污染治理更有针对性,通常由环境监测站进行。

1.3 带有特殊目的的环境检测

带有特殊目的的环境检测主要指的是环境检测的目的较为特殊,例如需要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治理,就需要立刻对污染现场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污染源和扩散范围,并且采取治理措施。这种环境检测不是长期的,也不是处于研究目的,因此环境检测的方式和技术等都比较特殊。环境检测之后,还需要根据事故严重性进行事故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责任划分,并且对个人和部门进行考核,政府部门也可以据此实施咨询。以上的评估、考核咨询等都是环境检测的特殊目的,针对这些目的采取的环境检测就属于特殊的环境检测。

2 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分析

2.1 智能化检测系统得到推广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复杂,无论是污染物还是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危害等情况都比较复杂,传统的环境检测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用于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发出智能化监测系统,这种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动态化以及即时性的环境监控,对于所在地区的水质、土壤以及空气等污染情况都能够进行监测。并且能够通过智能化系统将监测数据结果及时进行分享,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制定科学的环境治理方案[1]。

2.2 实施区域化环境治理

环境检测工作基本上都是具有区域性质,也就是都是针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进行检测。针对某个区域采取一定时间的环境检测,能够对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类型进行确认,并且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同时还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的源头。这种区域化的环境检测能够为该区域的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系统性和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且还能够据此对后续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防治[2]。

2.3 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

环境治理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治理技术落后基本上很难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现代环境污染情况更加复杂,治理难度更高,传统的环境治理技术的治疗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环境检测确定污染源以及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通过分析污染物成分类型以及含量等信息,就能够判定何种治理技术能够对污染进行治理。如果传统的治理技术无法进行有效治理,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这就提高了环境质量的技术含量。而且环境治理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也会使我国整体的环境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2.4 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环境治理工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保护。而以开展技术性检测为核心的环境检测,无疑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如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在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治理决策有效性、实用性的提高和检测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所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性作用[3]。

3 应用环境监测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3.1 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

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基础。在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区域环境污染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所使用的环境监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必须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以及环境治理方案,才能使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

3.2 遵循区域对待性原则

众所周知,各个地区污染源不同,环境污染类型也不同。因此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区域对待性原则来展开各项工作。通过准确全面分析监测区域的实际污染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合理选择应用监测方法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促进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环境监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监测人员必须要明确检测重点、难点以及主次检测内容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做好对严重污染区的监测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环境治理方案和环保对策,有效控制污染源,避免环境污染。

3.3 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开展

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能够加快环境治理进程。在环境监测之前,首先要对监测区域的污染状况形成一定的认知,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该方案展开布置各项监测工作,在确保其合理有序开展的同时,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3.4 针对人为污染进行重点监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部分人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活中存在乱排乱放行为,其中主要以工业、生活废物为主,这些废物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甚至会影响生态平衡。部分企业受到经济利益、资金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乱排乱放行为,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在农业发展中,很多农户过度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给水源及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环境监测部门要重点做好对人为污染行为的监测工作,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人为污染。通过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所发现的乱排乱放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使更多企业及个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环保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就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环境检测措施,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贞宇,路伟,李静,严彦.浅谈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 (1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