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经济学科研课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科研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科研课题

第1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科 考核体系 启示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体系已经实现了从政治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的转变,但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师资水平和考核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借鉴美国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的做法来提高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学科课程性质与考核原则

1.经济学科课程性质

经济学科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学科,其课程性质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首先该学科课程在资源配置、供给需求、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它是一门不断创新变化的学科,包括建立新模型,得出新结论等理论方面的创新和找到新数据,使用新方法等应用研究的创新。此外该学科课程中的理论常用数学模型、图表、公式来表达,抽象难懂。特别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讲,相对不足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理解起来更为困难。

2.经济学科课程的考核原则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科课程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而设置。因此在考核这些课程时不仅需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而且还要评判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考核此类课程应体现出以下原则: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平时的教学和考核中注重调动学生关注经济动态的积极性;二是被动变主动原则,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单纯阶段性学习转变为兴趣学习和自觉学习;三是能力培养原则,考核要把握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探求新知识、新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的特点

1.让考试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手段

一般来说,考试是择优劣汰的最终极、最权威的教学行为,其功能是要有效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而在美国高校却把考试赋予了新的功能,即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美国的经济学教授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在网上公布课程的全部教学安排,包括全部的考核方式及具体实施措施,同时公布固定的办公时间和地点,并在平时的小测验后安排一次辅导与答疑,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做的好处便是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让考试成为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

2.注重过程化考试

过程化考试更注重平时基本功的训练,与期末总结性考试评价方法比较而言,更能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美国,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一般都会有2—3次小测验;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和课堂发言、讨论等)是学习态度的反映,也是考核内容。除此之外,不同的课程由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各种作业如案例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文献检索或写小论文等,最后在期末有一次统一考试。这些都成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且不同的课程所规定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会不一样,多数为40%:60%或50%:50%。这种过程式考试使学生不惧怕考试,形成了健康的考试心理,并深知如果平时不努力,是不可能侥幸过关的。

3.考试内容不拘泥于课本

在美国,考试是考察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书本。任课教师有权选择教材,教师讲什么就考什么,有书本上的,课堂上讲的,更多的是应用的、发挥的内容。教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通过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考核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华提供机会。就这方面美国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培养的是学生(即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而不是考生(即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答案者)。

4.考核手段现代化

在美国,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评价。任课教师可以为每一门课程设置一个交互式的学生开放平台,学生除了能看到课程的大纲、进度安排、考核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单元测试题被打开的时间及提交的期限、参考答案开放和关闭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最后一次上网打开平台的时间,以及测试题的自动评分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用邮件方式去督促长期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学生,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手段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定期学习的好习惯。

三、美国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试的主要弊端表现为,国内多数高校将经济学科(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与考试环节标准化、期末考试范围给予限定、期末考试分数成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这种考核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缺乏,更谈不上从事学术研究。因为标准化考试方式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死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活学活用。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改革现行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学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推广并细化过程化考核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甚至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首先要改变采用期末考试分数成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大力推广过程化考核方式。

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过程化考核内容的细化。具体可采用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课堂讨论提问)、课堂小测验、期中考试、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等五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值比例分别为5%:5%:20%:10%:60%。首先是平时的考勤,学期中随机抽取几次进行课堂点名,记录学生到课情况,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第二部分是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提问时学生的发言表现,一般可分为A、B、C、D四档进行打分。布置平时作业可以督促学生复习,帮助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其次是课堂小测验。教师可以对本堂课所讲内容安排一两道题目进行小测验。这样可以及时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间接的点名,减少学生逃课的机率。再次是期中考试可以减轻学生放任的程度或机会,提示学生本课程学习内容已过半,通过考核结果可告知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第四是提交课程论文,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进行期末考试。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内容全部结束后的复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2.多种形式进行能力性考核

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为了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锻炼他们收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各种形式的经济学读物,撰写读书笔记;或精心安排题目,设计贴近经济生活实际的选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制作PPT,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个人表达能力会有显著的成效,能提高学生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3.拓宽考核内容的覆盖面

考试内容既要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也要包括学生课外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内容。当然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应该为学生介绍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辅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填鸭式教学和考试前背答案这种做法是我国目前多数高校在经济学科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而恰恰与上面美国高校的做法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我国仅培养的是考生,而并没有培养出学生。

4.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美国大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而我国多数高校,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甚至有的学校也仅限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已,至于网上答疑、网上指导学生学习等尚未开展,而这些还需我国各地方高校相关学院的领导首先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注重此方面资金的投入,从而积极创造开展其进行网络教学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阚兆成.从中外教育比较看我国学生创造力不足的原因.山东教育,2003(1):20一24.

[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核体系.中国教师,2004(2):1 6—1 9.

[3]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 09—1 10.

第2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一、会计环境是现代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会计环境论是现代会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指人和事物周围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人和一切事物,必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一定的平衡关系,才能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人虽有一定影响或改造周边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限度的,一旦过度,向自然或社会强取豪夺,必然遭受严重的惩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要得到生存和发展,也必须适应其客观环境,与其相关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相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对会计环境的重要性,当前人们已有认识,但对它的地位,尚有不同认识。有人主张,把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开端;有人主张把会计环境作为处理会计事务的一个客观条件;也有人认为会计环境不应包括在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之内。为了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以取得共识,本文对会计环境的内容、地位与作用作以下探讨。

二、会计环境的内容

研究会计环境论,必须对会计环境的内容及其与会计模式的关系做一些分析。

(一)会计结构体系

会计环境是会计模式周围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会计模式一般指会计活动诸要素及其基本结构的有机组合,又可称为会计结构体系。对其组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①会计结构体系是由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工作体系、会计管理体系等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基本框架。②会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职能结构、会计行为的基本特性、会计管理体制及其诸因素综合表现的总称。③会计结构体系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工作方式、会计组织三要素。④会计结构体系是指会计主体对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帐务处理方式和方法。

以上四种表述方法,前两种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结构体系及其组成内容;后两种主要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结构体系及其组成内容。但对会计结构体系中所包括的内容要素,也是各不相同的。笔者认为,会计结构体系和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虚实两个方面。会计结构体系既有宏观的一个国家的会计结构,又有微观的企业内部的会计结构,还有中观的一个部门或地区的会计结构。如果把会计结构体系分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工作体系和会计管理体系三个部分,虽然在理论上说得过去,但把它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则难以分别表述其结构要素的内容。因此,可以把会计结构体系表述为:会计结构体系是由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法规、会计方法、会计技术和会计对象有机结合形成的会计模式。

(二)会计环境的内容及其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

1.政治环境。在各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对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政治体制的不同,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区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全部固定资产、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很少有甚至没有企业财产的私人占有权,政府成为企业所有者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规定的会计任务就是企业的会计目标。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企业会计目标自行决定,但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政府法规为前提。

2.法律环境。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也是影响会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设置会计组织和配备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事项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我国西周时期的会计规范都规定在《周礼·天官篇》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官吏的职掌之内。我国历代王朝的会计规范,均散见于政府的行政法规之中。进入民国以后,才制定颁布了单独的会计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秩序靠法律来规范,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群众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也要靠法律来保护。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有些国家还颁布了商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税法以及投资、保险、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企业的会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会计法、政府财政部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的需要,拟定企业会计制度和内向型的管理会计制度。会计人员还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律来维护企业权益。如果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还要熟悉国际法和外国有关经济法规。

3.经济环境。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没有经济业务活动,它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会计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起来的。会计既反映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要求,又反映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经济愈发展对会计的要求愈高,这已被会计发展历史所证明。所以,会计人员特别要注意和关心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企业制度,而不同的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不同的企业会计模式。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就要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要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提供会计信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还要向社会公众。商业秘密与会计公开的存在,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的发展,境外分支机构的创办,多种形式的投资保险业务的兴起,房地产事业的开发,科技开发区的出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在扩展经济业务领域,都要求会计人员去学习,去适应。

4.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设备和收款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使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有了很大变化,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满足了多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工作予以适应。因此,现代财务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的发展;而现代管理会计,则是电子计算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可以断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会计信息输入、传送和使用方法的深刻变化。

5.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由于长期孤立地上建设项目,很少考虑水源、大气、废物或噪声等环境因素,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于是环境保护法规纷纷出台,环境会计、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自然环境虽然和会计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对企业投资效益会产生巨大影响。推行环境会计已成为国内外会计界的共识。

三、研究会计环境理论,搞好会计科学体系建设

会计环境是客观存在,如能顺应环境变化规律,抓住机遇,处理好各种关系,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变小利为大利。反之,如果逆境而行,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目前对会计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国内外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1. 要正视会计环境与会计的关系。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把会计视为一种应用技术,或称管理经济的工具,会计环境常被忽视。事实上,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是不能脱离社会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企业是会计的主体,没有企业和其所从事的经济业务,也就不需要会计。以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中,起基础作用的是经济,它是企业、也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会计搞不好,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制约经济的发展。如企业违法经营或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或破坏,就会被关闭,会计也因而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所以,要求得会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运用整体观,处理好与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2.要从发展观点分析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法制建设的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际交流领域的扩展,必将引起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运用哲学观点,关注会计环境,采取正确措施,搞好会计工作,当好领导参谋,促进企业发展。

3.要以人本观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为国内外管理学、会计学界的有识之士所共识。会计部门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必须依靠会计人员处理好各方人际关系,做好会计公关。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必要时,还要调查了解企业经济往来单位的经济实力和信誉状况,密切会计人员与各部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单位的关系,和企业全体成员一道,共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

第3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本科教学;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王海良(1966-),男,河北定州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沈洪旭(1969-),男,天津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与概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G-1182)、“结构实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180)、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编号:C05-0810)、“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B01-0810)、“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施”(项目编号:C03-08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43-02

普通本科工程院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科研经费来自科研及服务社会,即一般意义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普通本科工程院校不同于“211”、“985”高校,其纵向课题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及厅、局级科研计划,经费来源渠道较少,纵向课题经费数量有限;横向课题主要来自院校为企业、社会提供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是普通本科院校提升科研经费的主要途径。[1]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为例,近三年学校科研总经费中70%以上来自横向课题,理清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关系,探索提升横向课题经费数量的途径及对本科教学工程素质的影响,对普通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对学校今后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长远意义。

一、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关系

纵向课题一般是政府下达的偏重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项目,其核心是研究内容的前瞻性,横向课题是针对企业、社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强调的是应用,其主要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过分区分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笔者以为,两者有各自的针对性,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纵向课题所强调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必须针对行业或社会需求中的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即纵向课题的研究意义也脱不开应用,没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是不可想象的。横向课题虽然是针对企业、社会需求结合实践而开展的,但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理论基础或先进技术手段支持,在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对共性问题进行归纳,针对行业背景提出前瞻性的问题,提出纵向课题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可见,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是相互依存的,过分夸大纵向课题不利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横向课题经费的途径

如上所述,横向课题是结合企业、行业、社会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的研究工作,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承担横向课题的人员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多是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承担横向课题的院校不但在人员素质上有一定要求,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从业资质。[2]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普通本科院校提升经费的途径。

1.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由于我国人才培养制度的限制,高校教师大多从校门进校门,未真正走进企业、行业和社会,虽然具备一定或较高的理论基础,但十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影响对现场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3]

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加大承揽横向课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何培养教师的工程素质,应是目前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笔者原工作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新工作教师鼓励其到企业锻炼一年,在企业工作时保留其相关待遇,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校科研骨干主要来自当时在企业或相关单位锻炼过的教师,这些教师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正作出重要贡献。

笔者目前所在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针对天津市近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的实际情况,将具有一定素质的教师派到企业,作为学校科技特派员,在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对学校横向课题的承揽作出了贡献。

因此,结合各学校具体情况,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校今后横向课题承揽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平台建设

根据国家要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承担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如CMA计量认证等,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对资质准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是高校开展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承揽的敲门砖。为提升高校横向课题的承揽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有针对性的加大设备投入及环境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服务社会平台,利用学校人员优势,是普通高等学校提升横向课题经费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著名高校中,除开展纵向课题研究外,有很多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平台,结合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大量的服务社会的工作,对学校科研经费的承揽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均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管理机制

第4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各位考生:

现将我校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成绩(附件1)上网公布(“-1”为缺考)。英语、政治、数学、法律硕士联考及管理类联考等非我校自命题科目,其成绩栏表示为“0”,待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下达我校后再及时公布,请关注。

附件1: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成绩

第5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 人才培养目标 实验课程体系

1 构建经济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1.1保证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架是不一样的。根据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应用型”的人才,也就是培养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因此要研究经济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根据研究发现,经济学人才的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需要的是既能够做实际工作的人,如从事营销、文秘、管理、会计等具体工作的人,同时又希望这些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撰写经济分析研究报告。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普遍需要“既能做又能写”的双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市场供需矛盾特别突出。然而按照经济学专业的老培养模式,是着重于培养宏观理论型或者研究型人才。它根本不能满足“既能做又能写”的要求。另外,老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写作能力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实证分析能力比较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及方法手段进行分析论证,导致撰写不出具有一定深度的经济研究分析报告。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缺陷,正是我们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突破口。因此,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应当围绕着培养“既能做又能写”的应用型人才去探索的。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保留必要的传统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之外,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设置好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以保证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构建经济学人才素质和知识的需要。人的基本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实践中的潜移默化不断形成的。作为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大体上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品德、心理、创新和协调。首先是品德素质,品德是指人的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高校的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无论是毕业后继续深造也好,或者是从此开始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也好,乃至设计自己的未来前途也好,都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实践证明,凡是建功立业者,无不是树立了宏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而换来的。其次是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经济学应用型毕业生口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从事每项工作都有好有差,结果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变化的考验。然而目前高校的学生往往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在挫折来临时报容易走极端。因此,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不断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再次是创新素质。就是要培养擅于发现问题的头脑。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流动无国界,跨国文化交流频繁,作为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捕捉有效信息的头脑。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其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是协调素质。就是要培养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经济生活成就的基本保证,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独往独来、缺乏交往的孤辟环境里,性格比较好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为此要对他们加强协调合作素质教育,向他们传输沟通、宽容、合作、协调和双赢的团队精神理念,为他们今后的发展铸造成功的基石。以上这些素质的形成,除了加强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经济实验课程,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提升他们的基本素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具有基本素质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应当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政策法规知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要求培养学生拥有基本的经济素养和经济学视觉,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表象把握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必须根据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有选择、有区别、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就是培养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我们认为,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是培养经济应用型人才的“三剑客”。如果学生缺乏这三种技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研究、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数学模型看不懂,外文文献不能阅读,计算机不会操作,如何去捕捉经济学学术前沿知识?如何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经济管理技能,了解经济运行过程,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了解政策法规是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学生对国家法律法规、不同时期经济方针政策以及地方的经济状况应当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判断和分析。以上知识的集合,往往是集中体现在实际工作之中。因此要通过开设经济实验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消化、巩固和提高各种知识水平,使知识的合理构成转化成为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硬本领。

2 经济实验课程体系构成的设想。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核心,强调的是专业知识面宽又厚,研究能力强又深,适应性广又范,几乎没有考虑去研究开发经济学实验课程问题。因此,对于去研究探索开发经济学实验体系的构成问题就更加无人问津了。而在当今高校大力提倡培养“四种能力”的背景下,实验课程在全国高校呼而欲出,文科类专业要向理工科专业看齐,纷纷开出各种各样的实验课程,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管理类专业模拟实验蓬勃发展,而与经济学类相关专业的实验也逐步开始起航。但唯有经济学专业的实验问题使各高校成为了难题,因为至今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实验课程的确是不知从哪个方面去开拓为好,经济理论课实在难以谈及实验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都在摸索之中。根据前面述及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今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经济学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这种能力是贯穿于每个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活动之中,最终体现在每个劳动者工作的成效上。因此,学生在学校就应当通过实验对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

如何构建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呢?在既没有前人经验

的借鉴。也没有现行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只有靠我们在教学中去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去完成或者去开创先行,这是一项既艰苦又神圣的事业。经过我们研究。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离开它本身固有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关于资源配置的高度抽象的学问,又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说。之所以说它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学问的学科,是因为资源所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既有自然资源,如矿山、天煞气等,又有人力资源,如劳动力等,还有信息资源,如经济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这样经济学就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研究经济人对资源的选择行为及其经济后果;之所以说它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说,是因为它既能够帮助我们治理国家,推进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管理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进行家庭理财,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经济学理论是既能解释经济现象,又能被经济现象所证明的真理。这样,我们认为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大体可以由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经济验证性实验课程和综合经济分析实验课程三大类构成。

2.1 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是指利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经济现象的一种实验课程。这种实验课程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找经济理论依据,说明经济现象存在的道理。比如一张百元人民币掉在路上,在没有人看护的情况下,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过路的人捡走。这个现象至少可以用两个经济学原理去解释它:一是用需求定理去解释,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人民币进行消费,而且当路人捡走人民币时也不用花费什么代价,就可以使手上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所以他把人民币拿走了;二是用稀缺资源原理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人民币对于一般人来讲是属于稀缺资源,多胜于少,人人都想得到它,而且所拥有的人民币越多越好,所以在没有别人看护的情况下,第一个路过的人就会把它捡起来占为己有了。

根据老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师在组织这类经济实验课时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教学组织方式;一种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经济现象去探索经济理论,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另一种是教师在讲述经济理论原理之后,列举出与原理有关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去找出经济现象的本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原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通常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因此又把它称之为同步实验课程。

第6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所谓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给予相关策略。

一、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方式的含义分析

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或是设置具体的场景来提问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创设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上所要传授的知识,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建立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视频、图片等来渲染创立情景的氛围,并且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艺术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的框架,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创设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创造一种欢快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1]。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体性。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数学知识,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效率不断下降。(2)缺乏结合生活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学,没有结合现实生活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阻碍了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3)缺乏对数学问题的精心设计。在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虽然一些教师设计了一些课堂问题,但是设计的课堂问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之中,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采用问题情境创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主体性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2]。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教师给学生展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将其分成两大类,并提问学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回答数学教师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分类情况提问学生,在你们所分成的两大类中,我们应该怎样根据他们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给学生提示,观察立方体每个面的边长,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然后让学生总结回答问题。通过上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高年级创设问题情境中结合现实生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应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合理存款时,教师将存款的一些方式和利率计算方法教给学生之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现在我有1000元,要存5年,我应该采用哪种存储方式,既可以减少风险,又能够使获得的利益更多?教师让学生以4个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的最佳方案,将存款方式和最后的收入计算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小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还可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3]。

3、在问题情境中精心设计问题

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式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样的图形呢?让学生在教室里把以前学过的图形找出来,并将这些图形的特征、计算方式写出来,然后数学教师提问学生教室中还存在什么图形没有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圆,从而开始进入讲解圆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学生圆和刚才学生所找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区别是什么?圆具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对比思考、分析、总结,这样更能够学好有关圆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有关圆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结束语: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霞.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中国问题教育技术装备.2011,02(25):45-46

第7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指的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教授的内容和学生吸收内容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就是45分钟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也就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收获和长进,或者学生的付出和学到的知识很不成比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表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8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学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3-03

一、信息技术课堂学情研究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一)学情分析研究虚拟化

学情分析研究要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要围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知、理解及学习进程综合分析,切忌凭空想像,任意推断,有些教师从当前学生家庭的电脑普及情况,主观推断本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些教师依据其它劳动实践课程中的学生操作水平,推想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等等,这些现象在新教师和转行教信息技术的教师中经常出现,类似这种虚拟化的学情分析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

(二)学情分析研究简单化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简单化、表面化的学情分析时常出现,譬如: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经常这样描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但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表面上看似乎分析比较到位,但仔细想想,这仅是对全班学生一个整体描述,没有对部分群体学生的特点、学生个体的特质及他们各自具有的信息能力水平进行具体分析,不难想像,如果仅凭简单化的整体分析,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时是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的,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学情分析研究经验化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时间较长,自认为对学生已了如指掌,满足于对学生的感性认知,将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理解为学情分析。比如:有些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说:“以我对学生的了解,这些操作学生是没有问题的,哪些学生能较快地完成,哪些学生需要帮助,我心中是有数的。”这种对学生的认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但他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视角去审视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有目的、有方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学生,所以,对学生的学情了解至少是不全面的,从而无法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四)学情分析研究片面化

这里所说的片面化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就事论事,不从学生的发展进程去分析,譬如: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针对这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忽略了学生长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学习历程及表现状态,不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作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思考,最终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次,有些教师仅局限于分析部分学情内容,如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作重点分析,忽视了认知能力、学习动机与期望、情感态度、个体生活体验及潜能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于是教学设计中就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学生的真正学情,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有折扣。

二、信息技术课堂学情分析研究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目的研究,形成学情分析的自觉意识

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研究,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就无法形成学情分析的自觉要求和意识,更不会去尊重学情分析。

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价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即满足“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成长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懂学生,欣赏、鼓励、尊重学生,将他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生成者,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学情分析。

其次,有人认为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发展”状态,分析学生的教学起点,从而组织教学内容,预计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教师如能真正运用好学情分析,充分认识学生认知特点、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那么,学生将学得轻松、高效。

(二)加强内容研究,明晰学情分析的重心

1.研究并把握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状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状态反映了学生们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所积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前要确定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技能及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等,并将这些要素综合考虑作为新任务学习的起点,分析学生的起点与所要学习的新任务的目标和内容的距离,从而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与难易程度,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譬如:进行初中程序设计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认识,知道哪些设计知识使用过哪些开发工具,生活中对程序设计的体验,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确定了学生的起点后,就可对整个程序教学作出合理的规划并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分析并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潜在需求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论处于哪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有他们的愿望、动机、兴趣、追求,我们如果能善于发现并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使教学任务更能贴近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需求各具特点,譬如: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学段中,学生除了对学习信息技术有兴趣,从内心里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外,他们的需求还是有差异的,小学学生可能关注于能做好一个喜欢的作品,而初中学生开始关注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作品,高中学生可能在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特点、有创意的作品,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分析,每个学段学生具体的需求,甚至同一学段内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都有待我们去仔细研究分析。

积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关注差异,了解差异,就是要让学生群体或个体都有一个适合的学习和发展的起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观察,寻找学生群体或个体间的差异及不平衡点,分析总结其中的现象及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既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更能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譬如:有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指令,习惯外力的促进;有些学生活跃,喜欢发表观点,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不高;而有些学生比较沉闷,但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善于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关注并掌握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寻找适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效。

(三)加强方法研究,探寻学情分析策略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课堂内外的活动,通过调查、交流、访谈、观察、作业、检测等方法,把握学生学情。

1.学生日常信息调查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泛,调查学生日常生活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现状,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譬如:调查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情况,了解学生平时使用了哪些电脑软件,最喜欢用信息技术做些什么,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什么愿望,家长对学生使用电脑持什么样的态度等。这些信息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能从侧面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态度和学习品质。

2.教学前学生认知分析

课堂教学前,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分析学生,如根据学生课前时间的充裕程度,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或提前设计通俗的、有主题的简单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既获取学生当前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本课的基本认知,又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期盼,学习动机、基本的学习能力等。有了对学生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调整或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也能反省原来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有效进行教学进行充分准备。这对于借班上课或外出优课评比的教师尤其重要。

3.教学时学生信息捕捉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状态是实时的、鲜活的,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内容的理解、操作的熟练程度与习惯、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自主或合作的学习能力等,因此,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可渗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洞悉学生的学习需要,敏锐地获取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学生学情的获取与分析,也能为后续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

4.课外学生活动观察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或相关团队,进行专项训练,如:程度设计、机器人、动画制作、多媒体创作等。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技能习惯、操作水平、信息认知、思维特点、创新举措,反映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真实能力与状态,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认真观察,能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情。

5.及时分析总结学情

无论是学生日常信息行为的调查,还是教学前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分析、总结。这不仅因为学生的学情具有变化性、多样性、动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客观、规律、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通过调查、交流、访谈、观察、作业、检测等方法,记录、思考、分析、整理,真正发现学生、了解学生,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13.

第9篇: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 公共基础课 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计算机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工具,被得到普及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水平和信息素质也被视为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近年来,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部也已规范并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文字处理能力。而另外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高校中各专业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步或已经增加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以上分析的诸多因素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于财经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建立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内容,应涵盖相当广泛的内容,不仅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还要包含计算机使用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等内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知识模块,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系统构建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为基础。比如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金融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软件工程、数理语言学、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等。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灵活,其中主要是转到计算机或信息系统行业上来,因此对这个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选择就比较全面,要着重增加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以及Matlab和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层次性

课程体系应体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先序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知识、网络及多媒体知识、网页设计和常用工具的使用等,这些知识点之间有的有前后限制关系,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这种层次性。

3、立体化网状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体系也日渐庞大,所以课程体系应该是立体的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从纵向看,这个体系成层次性,体现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最新技术及专业应用等三个层次,从横向看,每个层次又可根据专业需求和知识组成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派生出不同的课程。

4、前瞻性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学习纯粹的理论,而是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而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在第三层次计算机最新技术的教学设计上,要力求所学知识与市场、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们目前试行把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三个层次1+X+Y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其中的15个模块,同时又加以扩充。

第一个层次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Internet基本应用、网页设计基础等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实际应用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机房边讲边练为宜。

第二个层次为一组计算机必修课程,目的是深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体来说,这个层次应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系统概论等知识模块。选课时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1、文科类

包括外语专业、法学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具备一般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初步具备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建议课程是《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2、财经类

包括国际贸易和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专、工商管理、审计等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去进行企业信息的挖掘和处理,并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建议课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开发》、《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Basic 数据库应用开发》等。

3、理科类

包括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有较强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能力。建议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VisualFoxpro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第三个层次由若干门课程组成,课程性质是全校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从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除了具有其专业本身的基本性质外,更应体现在财经类院校这一大背景下专业交叉的特点,计算机公共教学任重而道远,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瑞银;龙全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