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尔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2013年的《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调查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中国高尔夫设施数量达到521家,净增173家,增长率为49.7%,年均增长率为10.6%,国内目前大约有639家18洞球场,新建207个,增长率47.9%,年增长率为10.3%[1].在高尔夫入选2016年及2020年奥运会项目的新形势下我国高尔夫行业的势头将更加强劲,高尔夫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我国高尔夫行业内流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个学历层次和专业方向,大多没有专业性可言,且我国高尔夫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晚,普通高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无法胜任高尔夫专业工作的需求.对当今我国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高尔夫产业升级,提高高尔夫方向学生的教学质量,需要转变单一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和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办学为例,具体分析其在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方面的教学实践,得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启示,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尔夫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帮助.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法》曾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与鼓励高校间、高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活动,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高校的普遍教学模式还是以理论为主,不注重实践或者不安排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短时间适应社会的压力.高尔夫专业作为新兴的项目服务于社会,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21世纪高校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怎样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校企合作从字面意思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直接作用于社会,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1.2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2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教学实践过程分析
2.1教学实践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同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技术设备设施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组成的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开展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教学实践一直以来是高尔夫专业锻炼人才能力方面的重点内容,是用来验证理论知识能否运用于实际工作,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从以下三个方面安排教学实践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高尔夫方向班的教学实习包括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和学术活动三部分.按照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要求,在完成毕业论文外,高尔夫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以往在校学生注重在教室听从教师授课安排的特点,需要以大量实践教学为基础,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春季共参加两次实习,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注重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习的同时注重参加学术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增加知识储量.
3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特点
3.1培养方向定位合理,在高校内别具特色
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是培养面向亚洲,掌握高尔夫知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方向班从根本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像俱乐部运营与管理、高尔夫技术训练、高尔夫赛事与管理等高尔夫专业,并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与规划专业课程,合理有效匹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计划,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学院的积极组织下,高尔夫方向班于每年五月份在校园内举办“高尔夫文化周”宣传活动.利用发放资料、现场答疑、观看电影、老生座谈、球场参观和挥杆试打等方式,宣传并将推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同学们也通过类似活动锻炼了自己,融入班级群体,增强了参与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挥作用,迅速得到成长.通过参与及观摩国内外大赛的现场组织活动,方向班学生已充分展示了自己风采.
3.2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
高尔夫方向班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联合国内的赛事组织者使方向班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国内国际高尔夫大赛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就业及更好地承担今后的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每年北京举办“全国高尔夫博览会”上,方向班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制作视频,对学生的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向社会宣传,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在2002年4月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欧洲PGA巡回赛—JohnnieWalkerClassic,更有主办方IMG公司与方向班接洽,安排高尔夫方向班参与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高尔夫方向班,许多媒体如:央视体育频道(CCTV-5)、旅游卫视高尔夫频道、深圳电视台高球天下和新浪网、高尔夫时代网、唐高网及一些杂志等,多次报道方向班的相关活动与发展动态,使方向班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万柳》月讯每期都要开辟专栏,图文并茂地对方向班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其中有些文章由学生主动撰稿.
3.3借鉴国外课程设计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运作,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对个别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球技课练习时间,高尔夫规则增加了判例及场地实战,减少了高尔夫发展史课时等),使目前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及更加实用.与此同时,方向班在办学前3年,万柳高尔夫先后投入三百万元进行教材开发和国际交流,先后开发出《高尔夫草坪养护》、《球场管理》等教材,组织召开了“中国高尔夫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向”研讨会、“中国高尔夫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等国际、国内会议.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情景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紧密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高尔夫课程建设中,坚持“课堂理论”与“企业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注重及时获取高尔夫领域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以保持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3.4双方领导重视,部门合作愉快
超过了十年的合作,实践再次证明:校企联合是一个很好的办学形式,高尔夫方向班整合优势资源,面向社会需要培养高尔夫方向高等管理人才.北体大校级领导和万柳高尔夫俱乐部高层领导都对此项合作办学寄予厚望,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极大支持.北体大校办、教务处、管理学院、学生处、财务处等部门和单位对专项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随着办学的深入,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北京体育大学在高尔夫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开发、专业教师培养和提高高尔夫竞赛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发挥其在行业中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场地优势,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向及考核标准,把握高尔夫教育的方向,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4总结
近三十年来,高尔夫运动在国内迅速发展,再加上2016年入选里约奥运会带动了新一轮的高尔夫热潮.根据高尔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决定了高尔夫专业学生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对新经济形势的要求,校企合作若要长久良性地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合理定位人才方向,设计符合实情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并借鉴国内外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13年度)[M].深圳:朝向集团,2014.
[2]王幼莉.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14).
[3]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关键词:实用工具软件;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日益提高,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希望借助工具软件更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工具、文件管理工具、图像应用处理工具、网络常用、多媒体工具、磁盘管理工具等。我校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专业五年制高职的第三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围绕课程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探讨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课堂教学。
2 课程的特点及实施对策
2.1 工具软件种类多、重选择
日常生活中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功能的软件来解决,具备相同功能的同类软件又有很多,伴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换代,该门课程涉及软件数量非常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软件,可以选取下载量大、使用率高、最适用的软件。通常是选择最近最新版本的软件,但考虑到用户对软件功能的实际需求或是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的限制,也可以选择旧版本的工具软件。此外,一个软件的功能也相当多,教师应该重点选择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来教学,非主要的功能可以简单介绍。
2.2 课堂教学重实践、多操作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灵活性等特点,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会让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脱节,学生虽然记住了工具软件的名称、类型和功能,但是不能利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上要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借助机房安排大量的上机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解决,这才是领会、巩固知识的最好手段,也是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2.3 考核全方面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考核方面,不能单纯的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笔者对授课班级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了综合考核的方法,即综合考虑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给出的百分比分别是3:4:3。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不仅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同时也能体现学生操作应用水平的高低。
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课堂教学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还是看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下面与大家共同探讨该门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多种教学方法。
3.1 提问式教学法
提问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课堂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采用提问法。
比如在准备讲文件管理工具软件的时候,提出“同学们是否有过因失误操作而删除文件的经历,那么有没有办法将误删的文件恢复呢?”,给学生留下疑问,让学生围绕问题独立、全面思考,进而提出“数据恢复工具—DataExplore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误删文件带来的困扰。”再比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把喜欢的歌曲下载下来?”,“怎样从一首歌曲中间截取一段作为手机铃音?”等等,如果提问的设计和现实结合密切、学生觉得有趣,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2 比较式教学法
所谓比较就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多方面对比找出比较对象异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同种功能的众多同类实用工具软件,可以多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选择最适用的工具软件。
比如在讲授网页浏览工具时,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同样是网页浏览器,微软的IE、Opera浏览器、Maxthon遨游浏览器等,它们的使用界面、功能设置有什么异同?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下载安装使用这几款浏览器后来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学生通过对同类型的多个软件同时比较学习,了解各个软件的区别及优缺点,有利于指导学生对工具软件的选择。
在讲解磁盘管理工具时,会学习硬盘备份软件—Ghost的使用。同样是安装操作系统,使用原装系统盘安装与用Ghost硬盘复制安装时间相差2小时左右。通过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安装的优劣一目了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Ghost工具软件的使用,便于指导学生选择适用的方法安装操作系统。
3.3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比如,在讲授文件压缩工具软件使用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引出。第一步,提出当我们需要将很多张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朋友时,该如何处理?引导同学们得出压缩打包的回答。第二步,提出如何来打包和压缩文件呢?这时候有同学提到有WinRAR,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工具软件呢?第三步,同学们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如何压缩文件”的相关资料。得出常用的压缩工具软件有WinRAR、WinZip和好压。第四步,引导同学们使用已学的工具软件获取安装方法,下载并安装好相应软件。第五步,对于安装好的软件,该如何使用?鼓励同学们尝试自己做文件的压缩,并随时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工具搜索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全面讲解和总结该软件的具体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3.4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主题,学生则围绕主题进行课堂讲解演示,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讲授网络常用工具软件的内容时,将“常用的下载工具软件有哪些?你用的是什么工具下载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一个讨论主题,同学们当场就讨论开来。同学们有用迅雷下载的,有用网际快车下载的,也有用BT下载工具的……然后让使用同种下载软件的同学代表上来演示这款软件的使用,说说这些软件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讨论、演示和比较,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的特点有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鲁娜.计算机专业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与学[J].科技资讯,2010.4
[2]李彬.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3
[3]杨昌尧.专科常用工具软件教学探索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2011.2
关键词:综合性;自主性;生成性;过程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8-03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设置的课程板块之一。《标准》之所以设置这一板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实,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板块,“综合与实践”早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只是当时被冠以“综合与实践应用”之名而已。“综合与实践”被认为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在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或教师对这一课程板块并不重视,“走过场”或“搞形式”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课程板块何以备受冷落?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尽管我们可以把它部分地归因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其功能(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方面)以及恰当的指导方法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在新课标正式颁布实施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有关“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以深化对这一课程板块的认识。其中,本文所要探讨两个的问题是:“综合与实践”课程板块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看,“综合与实践”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课程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具体地说,“综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综合性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标准》尽管确立了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却并未具体规定教学内容。从所给出的“实施建议”以及所列举的问题案例看,“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与活动经验、各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融通与整合;二是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活动经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体地说,该板块的教学应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或跨学科、跨分支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为重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自主性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探究为主。换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放弃大包大揽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上;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确定研究方法,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可见,“综合与实践”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过程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通常是围绕一些研究主题展开的。这类主题或问题一般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综合性或现实性。因此,在教师“从前台退至幕后”的情形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调查、阅读、思考、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环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生成性
如前所述,本板块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这一原则性规定使得“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生成性主要表现在: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在内的诸多课程要素,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并不断演进的,而不是事先设定的。换言之,由于教师不再直接干预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有权决定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所以探究过程及结果往往都是事先无法设定或预料的;同时,这种以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或成长。例如,在“估算全班同学往返乘坐火车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所需费用”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或采取多种方式获来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自主制定多套活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究竟学到了哪些知识,积累了哪些经验,提升了哪些能力,往往都是事先难以预期的。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上述特点也是《标准》对本板块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中,切实落实这些要求是发挥该板块在育人方面独特作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走向极端。
(一)重视拓展,但也不能无限延伸
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标准》设置“综合与实践”板块的重要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设计或设置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及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按照《标准》的规定,本板块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学习主题统领或间接规定的,因此,其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综合问题。有了跨学科或跨分支的综合问题或实际问题,就有了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设计、提出问题时,师生所做的综合与拓展也应该是有限度和有所侧重的。一方面,应该确保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反之,如果问题的综合程度过高,知识覆盖面过于宽泛,以至于远远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望而却步”,自主探究可能就会“无功而返”。另一方面,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必须要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板块,“综合与实践”毕竟不是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以数学为核心,彰显数学学科个性是本板块教学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反,如果随意进行泛化处理,致使学习内容丧失“数学味”,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数学教学了。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研究主题:根据书籍的某些数量特征对学生所在城市的某大型书店中的书籍进行分类。实施过程中,在了解有关事物分类的常识以及测量和计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其长宽比、厚度、页数、封面面积等进行分类。显然,这是一个“数学味”颇浓的学习主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在本学段要求学生去探讨“适合高血压病人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医学或运动生理学问题,所用知识并不以数学知识为主。
(二)倡导自主,但也不可放任自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就学校教学而论,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就必须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去发现。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始终以接受和模仿为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那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己任,尽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展能力,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
但是,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自主性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及不完善性等特征,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背后,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就是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支持和帮助。”[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全面、深入了解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排除学习探究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和障碍,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权利和人身安全,既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也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
(三)重视过程,但也不可忽视探究结果
如前所述,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必须要以主体相应的认识或实践活动活动为支撑。在“综合与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全程参了每次探究活动,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必须做好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但是,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探究结果。事实上,如果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过程而不在乎学习结果,那么,由于缺乏目标的指引和评价激励,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就会逐渐减弱,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不良学风可能就会滋生蔓延。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外,教师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结论和完善的方案,并且依据评判标准对其研究结论或成果作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并深度卷入到探索活动之中。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并计算本校占地面积以及教学主楼的建筑面积。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弄清“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词语的含义,灵活运用多种测量和计算(或估算)方法,而且还要提出“结论应该相对准确”的要求。相反,如果不对结论的准确性或正确性作出要求,那么,学生绘制和分割平面图形、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能力训练就失去了保障。
(四)重视生成,但也不应放弃预设
何谓生成・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5]就学校教学而论,重视教学生成,即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从教学效果上看,生成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反复磨练和显著提升。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享受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和解决问题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重视生成并不等于可以摒弃预设。雅斯贝尔斯(K.T.Jaspers)曾经说过,预设是一种计划,它是实践者的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6]对于学校教学来说,预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预设性源自于教学永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全面的预测和规划,因为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生成没有了预设,那么就会蜕化为无的放矢的自发行为,同样也失去了教学意义。”[7]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探究主题的基础上,对探究活动及其指导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总之,“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方略应当有别于其他三个板块:既要突出重点以彰显板块特色,又要统筹兼顾以顺应教学规律;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才有望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黄德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1):53-55.
[3]斯苗儿.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数学教育价值观[J].人民教育,2006,(17):24-29.
[4]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131-159.
[5]吴玲,吴支奎.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阈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7,(7):13-17.
【关键词】工程制图;电气专业;电气制图;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刘瑜,女,1984年出生,河北吴桥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已毕业
工程制图作为电气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类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以突显其重要性、基础性和实用性。但是,目前的工程制图课程多是基于机械制图为基础,与电气专业联系较少,导致学生感觉课程与专业脱节,成为了制约学生认真学好这门课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工程制图的特点并结合电气专业特色来提高教学质量是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1,2]。
一、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多是通用性大纲,并没对针对开设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投影知识以及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掌握电气电路图的绘制和识读。学生对电气制图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气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3],但是这部分内容恰恰是目前电气专业工程制图课堂上很少涉及的。为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专业学生,应该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在电气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增加“电气制图”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上,把电气图的绘制与识读列入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电气制图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电气零部件的表达、电气电路图的表达以及电路图测绘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电气制图的应用能力。
二、明确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此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较少,无法理解该课程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而只有经过实际应用,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工程制图课程对电气专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填鸭式学习为需求式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以绪论为例,教师可以给出两张图纸,一张是机械图纸,另一张是与该部件对应的电气图纸,并对学生简单讲解两张图纸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机械与电气之间控制和实现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对本专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在绘制三视图阶段,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比如饮水机聪明座主要结构的三视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图技能和基本投影理论;到电气制图部分,则选择与三视图形体相关的电气原理图,比如饮水机电路图,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电路符号的画法和含义。
三、注重工程制图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工程制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电气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知识、绘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4]。但是,目前此课程的教学重点多在于投影基础以及国家标准的讲解[5],很少涉及与实际生产实践相关联图纸的绘制和识读,这就使课程与实际应用脱离,偏离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方向。为此,电气专业工程制图应该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的图纸绘制和识读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在电气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用绘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多展示电控机械,并从中拆卸一些零部件让学生进行绘制,比如电动割草机是城市绿化的必要设备,教师可以讲解其电控和机械原理,并让学生对外壳零件和控制电路进行测绘。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绘图知识。通过对电气专业相关设备或者生活实用品的绘制和识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和专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合电气专业制定课程设计内容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多配有课程设计环节,如果该环节只是针对投影理论进行能力提高和训练,而忽略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的应用,则会丧失课程设计为专业课绘图以及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基础的作用[6]。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结合电气专业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既与电气专业联系又不脱离实际生活的设计课题,课题要目标明确,内容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少量专业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比如课程设计题目“几何造型彩灯设计”,彩灯的电气部分比较成熟,学生可以参照资料绘制电路图,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新的控制电路,而传统制图方面则要求学生设计复杂的几何造型,并绘制其三视图,如果条件允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做成实物,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
五、结语
工程制图是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何使这门课与电气专业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其应用价值,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针对近几年的本科教学的经验教训,给出4点电气专业工程制图特色教学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杜秀华,吕亚平.试析非机类工程制图“一体两翼”的教学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61-163.
[2]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162.
[3]张旗.《电气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19-120.
[4]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
[5]白聿钦,莫亚林.现代机械工程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总体特征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进而具有技术性特征,决定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技术性内容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当然也可以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进行),因为这些技术性内容可以在实验室人为复制。与此同时,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决定了高校经济管理学科除了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进行技术性内容实践教学外还必须开展只能在现实社会中而不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人文社会性内容(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制架构)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对人文社会性内容进行感悟与认知),因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人文社会性内容无法人为准确复制,如果勉强进行,则只能将人文社会性内容进行机械的和形式上的复制,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则很可能被。因此,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总体上包括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完全真实的实践教学。
2具体特征
相较于高校经济管理理论教学而言,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具体特征:
2.1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本身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是综合性的,同时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对人的培养也是综合性的和全面的。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既重视学生经济管理操作技能、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和经济管理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行为模式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2.2开放性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队伍、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学生面对的不是概念化的、模式化的经济管理理论结论,而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经济管理现实生活,学生接受的是生动现实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具有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功能。此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之开放性还体现在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搞活,即减少对经济管理实验实践时间、内容、人员等方面限制,尽可能做到根据学生需求灵活安排,满足学生经济管理实验实践训练需要。
2.3情境性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现场教学与模拟教学。在现场教学中,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包括安排学习者到实际经济管理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参与到真实经济管理职业角色中去。在模拟教学中,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尽量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现实经济管理问题情境,创设与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真实情境相一致的职业情境。无论是在现场教学中还是在模拟教学中,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之情景性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些重要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体验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进而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综合职业能力。
2.4体验性在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动手独立完成一定经济管理操作任务。即使在分组的情况下,学生也应分工合作或轮流执行经济管理操作任务。在经济管理操作任务执行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以及眼、耳、手、鼻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经济管理客观现象并于感知过程中开动大脑思维机器,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经济管理理性知识,掌握某些经济管理实际技能,养成某些经济管理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当前,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66-03
资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的解释则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但如果仅仅将资源理解为天然的资财未免有失狭隘,因为实际上,许多后天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材料,如房屋、设施设备、品牌、声誉等,既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生活或生产劳动的重要资料。因此,资源应当是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需要或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材料。强调“一定技术经济、经济条件下”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资源具有相对性。某个时期、某种技术条件下不被人类所认识或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材料,当人类对其认识程度加深,或技术水平提高后,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它们除可以依据外在的物理形态区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外,还可依据其他不同的区分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其所有权的不同区分为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区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依据其可迁移性区分为固定资源与移动资源;依据其耗损程度区分为消耗性资源与非消耗性资源,等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中的资源一般指有形资源。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性、积累性、稀缺性等特点。
所谓教育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从物质层面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应用于企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源并无二致,但其教育特色仍然非常鲜明。举例而言,同样的机器设备,企业为生产效率考虑,在设备布局时注重紧凑,在设备标注上注重简洁。但当它们被应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践时,设备之间就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以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观摩、操练,设备上也应当悬挂或粘贴使用说明和操作程序等文字标示供学生查看。
所谓积累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持续累加的特点。虽然其中一部分资源属于消耗性资源,一些非消耗性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但绝大部分资源都是非消耗性资源,它们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建设完成,就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使用。因而,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资源在整体数量上必然不断累加。这种累加既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给独立学院带来沉重的管理压力,也妨碍了资源的更新换代等。
所谓稀缺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就其数量而言整体上呈现不足,就其质量而言永远处在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源配置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独立学院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是在原有的普通公办高校无力承担扩招任务后,由政府主导而建设起来的,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类型。它的举办初衷就是为了分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沉重压力,其诞生之时又适逢生源高峰时期,因而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而在规模飞速增长的背后,资源配置的速度却远未跟上。二是与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特点有关。独立学院诞生10余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也经历了10多年的艰苦摸索。创办初期,独立学院纷纷追随其“母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直到今天,独立学院才初步形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的相对滞后性,使得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难以配置足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三是独立学院建设的时间尚短,积累时间也短。因而,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普遍处于不充足的状态。
如何运用体制、机制优势,实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依托与自主并举,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一、依托与自主并举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依托”,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主要指独立学院对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度、合理利用。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1]这一规定是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法律依据。
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而带来的合法性,与申办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带来的便利性,与申办高校专业上的趋同性而带来的稳定性等。但必须注意的是,必须把握好依托的度。如果将依托变成依赖,忽视自身建设和积累,将严重损害举办各方的利益,给独立学院和举办各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依托与自主建设的关系。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独立学院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规模等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因此,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依托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在依托的同时,抓紧自主建设。申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学科和专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资源的余缺状况已经基本清晰,这就为统筹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申办高校富余的资源、独立学院短期内难以建设完成的资源和一些高端资源,应当以共享为主;而一些需求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资源,申办高校紧缺的资源,以及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特殊资源,则要立足于自己建设。
二、校内与校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立足自身,立足校园之内,也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闭关自守、固守校园的建设模式,主动走出校园,寻求校外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机会。
我们这里的“校外”,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校外”,这是就空间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拓展到校园之外,以解决资源配置的空间制约问题。二是“与校外”,这是就建设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改变仅仅凭借自身力量的做法,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外主体的资源优势和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校内与校外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这是由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现场见习、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出来。独立学院虽然可以在校内自行建设一些校内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教学,或购置一些设备供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但它终究是模拟和仿真性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有较大的差别,难以取代校外实训基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论从其完备性、先进性,还是从其系统性来说,一般也都远远超过学校为实习、实践教学所配置的资源。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作为实训老师,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收益更多。因此,企业既是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稳固联系,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也符合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原则。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它虽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2],但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从举办独立学院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3]。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也必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关注投资效益。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拓展办学空间,加快资源配置的进程,减少和降低资源配置的难度,是一条多快好省之路。
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其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租赁模式,即以付费方式租用现成的校外资源;共建模式,即独立学院与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新的资源,由独立学院单独使用,或定期、定量使用;免费利用模式,即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独立学院与其签订协议,以开放自身的相应资源,或向其提供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换取优先使用权。一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还可以尝试多家独立学院联合共建的方式。
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关系,统筹规划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规模、结构,协调好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对一些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资源和使用频率较高、共享资源缺少的资源,一般应当立足于校内;而那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建设投入较大、更新速度较快的资源,则应当主要以校外为主。
三、建设与管理并重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既要注重建设,也要注重管理。有效的管理能够使资源的投入最省、效用最大、耗损最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的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
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划地为牢、封闭办学的理念。既要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我所用,又要敢于敞开校园,将自身的一部分资源向社区、向社会开放。以体育场馆为例,独立学院的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投资大、设施新、质量高,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利用率不高。如果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安排,将体育场馆和部分体育设施适度向社会开放,并收取合理的费用,就可以在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解决一部分体育器材、设施的维修与添置经费,丰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为居民和学生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学院与社会的双赢。一些自身使用效率不高的资源,也可以与其他独立学院、其他高校签订协议,共同使用。
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要大胆打破系与系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将院内的设施、设备适度集中,努力提高资源在院内的共享度。有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全院统一的实验中心,学院的大部分实验设备都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每学期初,各系、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向实验中心提出使用要求,实验中心根据各系、各部门的需要作出初步安排后,与需求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协调,确定具体的使用档期。由于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周期性,所需的实验项目和实验设备也具有定时、定量、定点的特点,因而,除极少数特殊情况需要作出临时调整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按计划进行。这样,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再次,必须高度重视共享平台建设。特别是在资源分散管理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导致资源余缺情况、忙闲情况互相之间都不了解。各系之间、各部门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申购设备,往往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的分散度大、重复率高、使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在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困难。有的独立学院就建立了先进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仪器设备的名称、性能、图片标注得十分清楚,甚至连设备可供其他部门、其他单位使用的时间、收费标准、联系人等都有详尽的标注。实际上,这种共享平台还应当延伸到独立学院之间、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使用率不高的设备,如果没有共享平台作为支撑,其效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些设备往往沦为昂贵的摆设,奢侈的装点。
最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无论是资源的集中管理,还是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克服“经济人”的“理性”,集中管理就会异化为集中保管,共享就会变成“共想”。有的独立学院尝试对实验中心设备的使用进行量化管理,确定设备使用时间和使用率的基数,超过后由学院按量给予实验中心一定的酬劳。有的独立学院则对实验中心或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实行消耗材料定额管理。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主要矛盾是急剧增长的实践教学资源需求与有限的建设投入之间的矛盾。独立学院建设历史短,没有公办高校长期的历史积累;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使得资源建设的压力显得更加空出;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难以快速和直接转化为效益,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办学成本的压力下和投资回报的追求中,可能出现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理解、不重视、不积极的现象。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勇于舍弃部分短期利益,下大力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赢得长久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N].省略/jyzl/jyzc/gdjy/zh/t20080306_146626.htm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办学条件的优化,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手工教学,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也在逐渐的显露出来,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的成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分析
(一)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和直观。传统的课堂只能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即使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无法直观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怎样努力的讲解,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阶段,因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客观存在的事物多种多样,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总是选择其中的少数,作为直觉对象,并且能够从大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他们作出反应。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粉笔和讲解,很难使学生把知识从抽象的大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赋予具体的表达方式,把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学概念,物理化学上的宏观实体和微观粒子结构,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和声音,进行具体和直观的描述,加上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化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这是常规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信息容量扩大,课时容量扩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扩大了传统课堂的容量,它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内容用直观的图形和影响表达出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表达同一个内容,这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微观和宏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进行交替,能够彻底将知识进行分解并传递,化繁琐为简单,减少信息在学生大脑中的加工和转换时间,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无法进行信息的大量扩充,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授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接受比传统课堂多很多的信息,利用所节省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多媒体技术中包含了很多书本上不具备的知识,在对书本知识进行丰富和补充的同时,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加符合新时期信息型综合素质人才的标准。
(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上课之前教师己经做好了各种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就省去了大量书写板书的时间,把节省的时间用来演示不同的课件,这为教师的讲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利于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和声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地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清楚的展示出各种真实的事件,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判断,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它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程的编制时,要正确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有时很简单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并不比幻灯片的效率差,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记录和思考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课时是有限的,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要把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习效果,避免喧宾夺主。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更高的学习效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能够分清主次,不宜做过多过于花俏的画面,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丰富的画面所吸引,而无法专注于知识,往往使得学习效果适得其反。因此,采用多媒体技术时,要紧紧抓住主题,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关键词 香港 生物教材 实验特点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香港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经济文化繁荣,这与其教育的改革推进作用密不可分。香港的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使用的教材为《新编生物学概念与探索》(以下简称“香港教材”),由香港雅集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该教材是香港中四至中五年级(相当于内地高中)学生使用的,共分为3册,课程单独开设。
1 实验特点分析
1.1 实验数量大类型多
香港教材中有24个章节,共69个实验,每个章节平均有2.875个实验。香港的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实验量也较大,在实验的处理上注重循序渐进,安排较为细致系统。在一些章节中,如第八章光合作用一章中就包括了“绿叶的淀粉检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研究光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等7个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类型多样,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香港教材中的实验类型较为丰富,大体上可分为5种不同类型;(2)观察型实验所占比例最高,包括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以及装片的观察,常综合运用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玻片标本制作及解剖技术,此类实验难度较低;(3)探究型与研究型实验占据较高的比例,约占总数的1/3;而内地教材中的实验数量远少于香港教材,观察型、探究型实验所占比例较少,技能型实验较多,总体难度相对来说较大。
1.2 结构简单图文并茂
实验一般分为“实验步骤”和“问题”两个部分。“实验步骤”的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基本上都是由简单句构成;“问题”是对学生的实验结果的反馈,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多以表格和简答的形式出现。另外,教材设置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色彩柔和,搭配和谐,平均每个实验有2.373幅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通过动植物的照片、图片、操作步骤图和实验装置图等多种形式的图片,使实验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含有实验装置的实验中,实验过程都用简单明了的步骤图直观的表现出来。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要地位,比如有些实验直接以一张张连续的图片作为实验步骤,在每幅插图的下面给出具体的文字说明,更为直观化、简约化,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学生阅读的时间。这与国内教材有很大不同,内地教材在介绍实验时,往往有实验原理、材料选择、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分析和讨论等多个部分,而且插图多为示意图,详细步骤图较少。
1.3 渗透探究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内容中探究型和研究型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数的1/3,如实验“设计和进行比较叶片两面气孔分布的探究实验”,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思考的方向,并未限定学生要怎么做。这样可以充分引发学生思考,活跃其思路,具体怎么做要看学生自己的设计,开放性较强。在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中,实验“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中,给出4种温度梯度和具体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则只给出了教师会提供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而且有了之前的实验“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作为铺垫,搭建了桥梁,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内地教材中,该内容将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安排在了一个实验中进行,不仅梯度设置较少,而且条理不够清晰,学生容易将实验现象混淆,不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安排也缺少探究思想。
1.4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生物源自于我们的生活,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香港教材中的实验多与生活实际相关,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实验“探究进食糖果前后口腔内pH值的变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实验“设计并比较生物性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对除去衣物茄汁污渍的效能”,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反过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检验还原性糖的实验中,方法之一是使用尿糖试纸,此法较为简单,该试纸一般是用来检测是否患有糖尿病症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验的同时可以引发学生对糖尿病的思考,这些内容都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另外,香港教材的亲和力较强,语言风格活泼亲切,在使用到有毒试剂时,会在明显的地方作出提醒标识。
1.5 注重对照方法严谨
香港教材中的实验虽然是为中学生设计的,但其不乏严密。在使用本立德试剂检验还原性糖时,实验步骤强调了要使用蒸馏水加入本立德试剂作为对照,用作比较,这样的实验步骤更为严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探究实验中使用对照组的良好习惯,内地教材在这点上疏于考虑;在检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内地教材是直接将碘液滴入试管中检验淀粉。而香港教材是要求使用玻璃棒蘸取混合液在滴试瓷块上进行检验,且检验分时间段,每隔1 min检验一次,直至淀粉酶完全被消化,这样不仅可以测出酶活性的有无,还可以比较酶活性的强弱。这样的实验设计更加严谨,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
2 对国内教材实验的启示
2.1 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当今国际上广为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验证性实验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大力推行。随着内地教育改革的不断的深入,二期课改提出了“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要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内地教学还是主要以教师为主,探究性实验的内容过少,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更加贴近生活
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的对象大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高中的学生实验教材偏重于学术特色,较少关注生活实际。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方面入手,多开发一些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探究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有亲切感,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增强实验的亲和力
增强实验的亲和力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更加有兴趣,香港教材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很多实验中都有这样的表述:“老师会为你准备……”等,这样的语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其创造力。而内地教材在这方面略有欠缺,语言僵硬,过于学术化,插图也不够丰富。因此,应该增加实验内容的亲和力,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香港教材实验内容丰富,实验类型较多,实验设计比较严谨;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有亲和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国内教材在重视操作规范和合理的课时安排的基础上,也应当适当提高实验所占比重,更加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教材的亲和力,完善和严密实验设计。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修订;特点;启示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09–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实验是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教与学方式的重要途径。正如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所说“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不仅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真做实验,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