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审计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从事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在不断感受着战略管理会计带来全新冲击的同时,也不断地享受着它带来的美的感受。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磅礴大气之美
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之美,源自气势磅礴的市场竞争环境。战略管理会计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因为: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仅以企业内部为视点,未能把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环境变化联系起来考察,缺乏诸如质量、可靠性、生产弹性、顾客满意程度、时间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对企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分析,不能提供和分析与企业竞争地位相关的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以及资源需求等方面的会计信息。总之,传统管理会计仅仅定位于“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上,而忽视了企业之外的市场因素,特别是竞争要素及其变化。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控制手段;在分析、判断企业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会计信息方面,诸如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占有率和现金流量的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分析与评价等方面,有着超越传统管理会计的突出优势。
可见,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传统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窠臼,将视野拓展到传统管理会计之外更为广阔的领域,结合对竞争者的分析来考察本企业的竞争地位,立足战略高度、以新颖的理念和磅礴的气势,全方位审视包括企业的诸如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会计信息,为企业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规避威胁、提供信息和创造条件。这些研究及相关实践,促使战略管理会计开始形成,并把“小家碧玉”式的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超级巨人”式的、雄浑刚健、气势磅礴的战略管理会计崭新阶段。
此外,从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来看,其首创者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西蒙斯的这一界定,从根本上把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区别开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所在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亦即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西蒙斯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其视角的转移,而是以一种“大将之风”,把传统管理会计从“战术低洼”引领至“战略高地”,把传统管理会计的“自我审视”带入到“俯瞰河山”的全新境界。在此过程中,使人们在叹服西蒙斯果敢思维的同时,也切实感受着战略管理会计带给的壮美,不禁要高呼:状哉,战略管理会计之父!美哉,战略管理会计!
二、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凸显决胜之美
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的制胜利器。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建立在相对成本对比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战略管理会计视域下,企业需突破会计主体的限制,获得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相对成本。例如:战略管理会计在传统预算编制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本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信息,将竞争对手的支出及其本量利条件予以反映,从而使自身的预算管理建立在宽阔的视野之内,显示出迈达的气韵之美。又如,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企业主体的视野,着力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提前采取相应的进攻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凸显出纵横驰骋的气势。
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在对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运用货币和非货币指标,借助战略性业绩取得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从而呈现出一种“决胜千里”的壮怀之美。
三、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补白与超越之美
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战略管理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最为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管理所需的信息范围得以扩展,主要体现在战略环境、非财务信息、相对竞争地位和战略思想四个方面。分析这些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美学意义可归结为三点:
首先,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与此同时,突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战略管理会计对信息的提供和对评价尺度的改进,使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变得丰富、充实。这样,战略管理会计就如一位中国画大师,在他人丹青(传统管理会计)的空白之处,略加点染,整个画面便风生水起,既有补白之美,又起画龙点睛之效。
其次,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要时刻面对外部环境这一最大挑战,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资讯,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战略管理会计对外部环境特别是对竞争对手的关注,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藩篱,实现了对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其过程本身即充满了跨越式的美感。
再次,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战略思想在业绩评价中的贯穿和运用,凸显了对企业竞争地位或战略竞争力的重视,实现了对传统管理会计质的超越。
简言之,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强调对外部因素的重视”和“强调长期性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使管理会计充满了张力,从而更具美学韵味,也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最高升华。
四、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涵之美
审视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发现它充满了丰富的内涵之美。下面择要分析其美感:
(一)战略决策信息支持,前瞻之美
战略决策和一般决策的主要区别是,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视以及是否具有长远目标,关注外部市场中顾客需求及竞争者实力的有关信息及变动趋势,从而拓展了战略决策的信息来源,为降低决策风险提供了保障,充满前瞻之美。
(二)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之美
一般地,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事物,就会呈现不同的映像,进而获得不同的审美情趣。
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企业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二是与企业战略相关的成本动因。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为企业通过调整投资规模、开展市场调研、实施研究开发策略等,实现降低战略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视角的变化,既拓展了成本管理的空间,也把成本视野引领到战略高度,从而使成本的动因一览无余,显示出辽阔的视角之美。
(三)经营投资决策,艺术之美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这既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艺术过程,体现在:
一是战略管理会计以务实的精神,着眼于现实的现金流量,并以此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审视这一过程,仿佛看到一位朴实的花匠,修枝剪叶,去芜存菁,其宽厚的背影连同他所劳作的那片绿色的田园,骤然升华为一种美的意境。
二是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而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这就意味着,思维的转换,带来了视野的转变,犹如战略家从埋首苦思到极目远眺的变换,带给我们豁然开朗般的审美意趣。
三是在经营决策方面,战略管理会计摒弃了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将其决策视点着眼于长远,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把决策带入了辽远的经营时空,犹如巨人般的挥手,展示出粗犷而崇高的艺术特色。
(四)人力资源管理,人性之美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最为根本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对员工的年度绩效评价。
审视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可以采撷到它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 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3.3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摘要]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并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51-51免费-网-欢迎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51-51免费-网-欢迎您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51-51免费-网-欢迎您
2006年2月以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上。为了给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开展逐步创造条件。51-51免费-网-欢迎您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二)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
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
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
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四)两种模型的比较
以上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指引,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风险分析,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初次审计时首先进行战略风险分析,得出该公司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很可能,一则会把握重点审计领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二则会在未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上述案例还证明,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必须时刻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在审计时不能为了审计而审计,不能单纯追求审计底稿做得有板有眼工整而全面,形式上的合规实质上可能存在着对重大问题领域的忽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工具。运用该模型执行审计,既能挖掘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功效,发现并消除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又能够从整体上发现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而导致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国内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更显得尤为迫切。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意义在于:“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由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审计的方法。审计行为是一种有风险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只要实施审计就存在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别与控制风险。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只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控制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策略所确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较低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只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对固有风险难以做出准确评估,往往将该风险设定为高水平,直接进行控制测试,评估控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之内。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就会失效。此时,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改进。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即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来确定检查风险,审计起点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从而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二、传统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比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重心前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从企业的战略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新的方法建立在企业财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满足了战略管理思想的要求。
(二)强调审计程序要具有针对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的是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相同的审计程序,限制了审计人员的临场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采用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这样审计测试程序能够克服传统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三)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四)对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也可以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后,由于审计重心转移,审计结果需要依赖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现代管理知识,这就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训练。
三、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行性思考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缩短审计期望差距。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还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
(一)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注册会计师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相关行业,不懂得管理、行业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二)相关数据积累不够,信用体系不尽完善。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掌握宏观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信息,判断企业的诚信,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很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严重不足。另外,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信用指标,很难判断企业的诚信。由于数据积累不足和信用指标的缺乏,影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要作出审计判断首先要识别相关风险,然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采取应对程序。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等重要因素。识别和评估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作为或不作为而导致的风险,或由于制定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而导致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和经营流程风险。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后的第一阶段就要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注册会计师要了解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并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影响企业有效执行战略的潜在风险因素来识别战略风险。在识别战略风险后,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有无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执行的有效性,以此来判断战略风险。2关键经营流程风险的确定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战略风险后,应判断其重要性,如果是重要的,那么它所指向的经营流程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重要交易类别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也即先确定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交易类别,再判断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是否重要,如重要则说明这一重要交易类别所处的流程为关键流程。然后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等方面对企业所依赖的关键经营流程进行了解分析,以此评价流程风险。评估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通过职业判断确定哪些内部控制与审计有关,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必要时进行穿行测试,以评价这些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确定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以此评估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一认定是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它与控制风险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单独进行评估,可视注册会计师偏好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及实务上来考虑评估方法。关注特别风险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包括:舞弊风险;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及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的风险;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交易的复杂程度等;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的风险;以及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计量结果涉及广泛的计量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提供基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各要素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应考虑这些风险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因为控制环境对报表的影响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测算各项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增长率等,以及利润表中的毛利率、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等,并实施分析程序,将这些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相比较,了解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审计项目组的胜任能力、对专家工作的利用,以及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2.2.2基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有些重大错报风险直接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相关,而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因此,要将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解到账户认定层次,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最终都归集到认定层次。首先,将各风险要素分配到业务循环层次,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某一风险要素如何影响客户某一个或某几个业务循环产生,影响程度怎样及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其次,分析影响该业务循环的风险因素对具体账户的影响,即将重大错报风险归结到账户和认定层次;最后,综合各单个账户可能受到的各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最终确定该账户认定层次上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人员估计水平,如果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新信息,与注册会计师之前作出评估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修正,以此来确定检查风险,并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检查风险的控制
从审计风险模型可以看出,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由于审计业务是一项保证程度较高的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当足够低,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注册会计师就必须将检查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以使审计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所以,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在评估了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之后,要做的就是如何控制检查风险。简言之,对检查风险的控制就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这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前的风险控制在业务承接阶段,注册会计师要综合考虑客户各方面情况,对是否接受新客户或保持现有客户关系实施必要的程序,从而决定是否接受业务受托。这些程序包括:初步了解审计业务环境、考虑胜任能力、评价独立性、分析和评价客户风险因素。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并且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后,在实施审计前需要做的是针对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审计人员安排;对业务的督导;对不可预见因素的考虑及进一步审计程序计划的修改等。总体应对措施会影响到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包括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为高风险水平时,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往往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是针对认定层次重大的错报风险而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即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涉及到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中性质是最重的。控制测试的选择控制测试不是必要的审计程序,只有认为控制设计是合理的、预期控制有运行是有效的,或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才有必要实施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可以采取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审计程序,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频率、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及预期偏差等来确定控制范围,以获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对控制有效性的信赖程度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越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控制测试时更适宜选择在期中进行,但应考虑针对期中至期末这段剩余时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是必要的审计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适用于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有披露认定的测试,尤其是对存在、发生或认定的测试,而实质性分析程序更适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性质选择实质性程序的类型,并根据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控制测试的结果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实质性审计程序更适宜在期末或接近期末进行,如果考虑到多方面因素需在期中进行,注册会计师应权衡成本效益,并将期中实施的结论合理延伸至期末。如果拟利用以前获取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这些审计证据是否具有持续相关性。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控制在完成实质性测试后,注册会计师已经掌握了较充分的审计证据。此时,注册会计师要综合考虑各风险要素,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与评价,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审计测试结果和审计差异,以此对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并与期望审计风险比较,以判断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接近水平之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得出结论,审计风险处在一个可接受水平,那么则可以直接提出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风险不能接受,那么他应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或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必要调整,以使重大错报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并得出恰当的审计意见。
一、规划会计师事务所的总体发展战略
(一)明确使命会计师事务所使命的确定非常重要,它是会计师事务所长期发展的基础,是事务所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指引事务所经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树立员工的敬业精神。
(二)确定目标会计师事务所目标的确定可以结合市场机会和自身资源,在维持并扩展对现有客户服务的同时,努力争取新客户,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服务成本,从而实现自身盈利水平的稳定增长。
(三)整合业务在业务整合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充分考虑所处的市场环境、发展前景和自身资源等内外因素,明确哪些业务应该大力拓展,哪些业务应该努力稳定,哪些业务应该主动放弃。
(四)规划功能性战略会计师事务所功能结构的调整思路应重点把握市场,注重顾客需要和市场分析,以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趋利避害,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繁荣。
二、分析市场环境。选择目标市场
(一)分析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环境是抓住和利用机会的前提,在分析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提高服务质量,维系老客户。有效维持现有客户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的质量,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回头客”。这种策略相对比较保守,但对事务所来说也不容忽视,必须通过老客户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价值。
(2)更新服务内容,吸引老客户。在维系现有客户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客户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努力更新服务项目和内容,尽力避免现有客户资源的流失对事务所的不利影响。这一策略要求事务所提高综合素质以满足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项目的要求。
(3)发挥传统优势,争取新客户。在维系老客户的同时,事务所必须通过自身长时间的积累和凝聚,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以争取新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策略,事务所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项目争取更多的业务合作机会,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4)拓展新业务,服务新客户。同样针对新客户,这种策略更加侧重新业务的吸引力。通过调动客户潜在需求,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如电子商务、业绩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等都属于此类。
(二)选择目标市场会计师事务所目标市场的选择取决于其自身的资源特点。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结合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寻求适合自己资源特点的市场机会,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选择市场。因此,营销管理人员在发展和评价市场机会以及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中,除了要广泛地分析研究营销环境,了解客户市场、政府市场外,还要进行营销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市场测量和市场前景预测工作,以此决定会计事务所人力资源的最优分布,并选定哪些企业为目标市场,为之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制定有特色的营销组合策略
(一)产品策略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产品策略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行业特点和客户对审计服务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际著名会计公司亦加入国内市场的竞争行列,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该领域的边际利润和所占收入呈下滑趋势。因此事务所在加强传统基础产品――财务审计的前提下,应保持高度的市场敏锐感。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AICPA指出会计事务所应在以下六个领域内开展新业务:即老年服务、电子商务、业绩评估、健康服务、为内部决策者提供风险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在具体制订产品策略时必须实行重点集中战略和差别化战略的结合。重点集中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集团购买者提供特殊产品和服务的战略;差别化战略,是指企业为满足顾客特殊的要求,形成自身竞争优势,而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战略。针对差别化战略,会计师事务所要研究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差异,再根据其需求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另外,由于审计供需矛盾的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在拓展业务时要着重分析研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现有的社会结构、具体的经济环境等为依据了解和把握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同时根据关系营销的客户忠诚度阶梯理论,事务所应在认真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在新老客户之间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期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可持续发展机会。
(二)价格策略审计服务收费有其一定的刚性,会计师事务所不能随意地确定审计收费标准。但价格作为审计营销战略中最复杂多变的因素,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慎重考虑、仔细权衡。一般产品的价格组成要素包括成本和利润,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产品的价格也应包含这两个要素。会计师事务所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供求关系和服务质量为基础,确定自己的收费水平、付款方式等。在审计收费确定的情况下,事务所在提供服务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可以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等途径科学合理地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三)分销策略分销策略是指设计合理的分销渠道。其中,分销渠道则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时有效地将审计产品输送到客户所经过的路线。合理的分销渠道可以减少审计产品提供中不必要的费用。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一是对客户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审计实施驻地审计,通过与客户间相互联系的不断加深,逐步在业务多的地方设立事务所的分支机构;二是在若干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建立联络信息网,相互交流,促进工作;三是与当地的事务所合并,扬长避短,走规模化、联合化发展之路。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分销领域的确定和分支机构的设置也是分销策略的重要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在制订自己的分销策略、设计适宜的分销渠道时,应注意自身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地缘的可达性,否则就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交流、合作的可持续性。
(四)促销策略促销是指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多种推销方式引导或说服客户接受其提供的产品,从而使客户产生需求和购买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营销手段。促销策略的合理运用有助于事务所扩大客户群,增强竞争力。但是审计服务产品专业性强,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可能全盘套用企业的促销方式,而且我国相关法规明文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得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务所促销行为的开展。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包括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公关、沟通等在内的促销活动。
(1)人员推销。会计师事务所营销管理者应注意聘用人员的斟选、培训、激励和约束,全面考虑职员的专业素质和公关等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职员能够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地协调好与客户的关系,有利于维持双方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但是人员推销策略的运用要注意消除负面影响,不得有损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积极利用公共关系提高知名度,为服务促销奠定基础,如参加商业会议、公益活动,进行民意测验、问卷调查等。
(3)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有特色的主页,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信息。它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事务所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事务所与客户的交流。以便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
关键词:合并 审计收费 做大做强
一、引言
近年来,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逐渐进入显著改变我国审计市场竞争环境和格局,国际“四大”合作所的业务收入在中注协公布的历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排名中占据着前四名的位置,业务总收入占整个审计市场总规模的半壁江山,国际“四大”合作所的强势地位已严重威胁到本土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信息安全产生了巨大的潜在风险。为此,中注协于2007年5月26日在京举行会,隆重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拉开了本土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序幕,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战略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本土事务所值此契机于2008年至2009年纷纷进行合并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抢占有利竞争位置。如表(1)所示,合并后的事务所在中注协的历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的排名在剔除国际“四大”合作所后大都挤进了前十位,说明事务所通过合并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实力及业务收入水平,然而做强主要表现为承接大客户审计业务的能力、审计质量的高低以及获取审计溢价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本文选择审计收费为视角重在检验合并所获取审计溢价的能力,进而从此视角对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后果进行总结。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文献卷帙浩繁,但对直接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为事务所合并行为不常发生,而且在时间也并不同步,导致很难收集足够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合并会提高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从而使得会计师事务所获得市场势力,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合谋,共同控制价格。然而,这种观点却未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Simunic(1980)运用美国的审计收费数据研究了“”在20世纪70年代是否实行了垄断定价,并首次创建了审计收费模型,发现无论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与“非”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差别,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垄断定价行为,合并并没有影响到审计市场的竞争性。Copley(1991)研究了“”合并为“六大”对地域性审计市场的影响,发现合并没有对局部审计市场的价格产生显著影响。Iyeretal(1996)研究了国际“”合并为“六大”后对英国审计市场收费的影响,结果也没有发现合并后审计价格有明显提高。Sulivan(2000)的研究结论与上述一致,即合并并没有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收费,而只是使其获得了在地理位置占优势和多样化大公司的必要资源。与此相反,Francis and Simon(1987)实证检验表明“”和“非”在审计服务收费上有很大的差别,“”事务所在审计服务市场上获得了审计声誉溢价。由上可知,国外大多研究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点与我国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二)国内文献 随着本土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所引致的合并浪潮,对于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国内对此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刘尔奎(2008)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收费的对比,发现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并入国际大所之后,执业人员基本未变,审计质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其审计收费却有了较大提高。刘尔奎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是品牌效应。他提出的“品牌溢价”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相同”的会计师事务所“身份”转换后,其前后审计收费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蒋力、刘尔奎和崔宏(2009)研究了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发现合并促成了事务所的规模化和审计市场的集中化,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也改变了市场供需力量之间的平衡,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表现是审计收费的提高。通过内资所与国际四大所的合并,直接将内资所的收费水平提高到了与国际四大相当的水平,凸显了事务所品牌价值的巨大威力及品牌培养的重要性。李晓燕(2009)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和由此导致的规模扩大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合并使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中能支配更多的资源,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房巧玲、李晓燕(2011)研究发现,事务所之间的合并行为和由此带来的事务所规模的扩大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有关事务所合并的经济后果的经验证据。以上研究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无疑都积极呼应了相关部门所积极推动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然而他们对合并前潜在将要合并的事务所与非合并事务所在合并前审计收费是否已经存在显著差异都未加关注,如果两者在合并前就已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单纯的通过比较合并所合并前后审计收费的提高以及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审计收费的差异并不足以证明合并导致了审计收费的提高。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的上升,审计市场的整体收费水平也必然会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审计收费差距在合并前后的变化来考察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更有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个思想进行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本文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中所论及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在控制合并前潜在将要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已有差异的基础上,本土事务所的合并行为拉开了与非合并所的审计收费差距
H2:在控制合并前潜在将要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已有差异的基础上,本土事务所的合并行为未拉开其与非合并所的审计收费差距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0年审计意见表及资产负债表中相关数据。在数据筛选过程中首先做了如下筛选: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主要是由于其业务比较特殊不具有可比性。剔除创业板市场股票和B股市场股票。由于创业板于2009年10月23日才正式开市,相关数据较少而且无法进行合并前后的比较。剔除国际“四大”合作所所审计上市公司。剔除缺乏各变量数据的公司。此外,由于本文研究过程中要区分追溯样本与非追溯样本,合并年份的不同导致对追溯样本的认定会产生冲突,因此,本文将只选取表(1)所列2008年合并的事务所进行研究,在研究2008年合并事务所时把所有与2009年将要合并的事务所有关的数据全部剔除,将2006年至2007年数据作为追溯样本,2009年至2010年数据作为非追溯样本,不考虑2008年当年的数据。同时将2006年合并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2006年至2010年间的数据一并剔除,把研究重点放在2008年合并的事务所与2006年至2010年从未进行合并的事务所的比较上。经上述筛选后,针对2008年合并的事务所,2006、2007、2009和2010四年分别得到756、735、960和1034个样本。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根据上文文献述评部分的论述,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LnFee=?茁0+?茁1Merge+?茁2Retrospect+?茁3M*R+?茁4LnAsset+?茁5Leverage+?茁6Receivable+?茁7Inventory+?茁8Quick+?茁9Opinion+?着
上述变量含义及取值如下:Merge为事务所合并与否的虚拟变量,无论是在追溯样本中潜在将要合并的事务所还是非追溯样本中已进行合并的事务所,其值均取为1,其他事务所均取0;Retrospect表示样本是否为追溯样本,本文以2006年至2007年为追溯样本,其值取为0,以2009年至2010年年为非追溯样本,其值取为1;M*R为Merge和Retrospect的乘积;LnAsset表示客户规模,用公司年报审计年度会计截止日期资产总计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规模越大,涉及业务就会越多越复杂,同时公司的内部管理、运行工作也就越复杂,审计成本也就越高,进而事务所会提高审计收费水平。其系数预期为正。Leverage表示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用被审计公司会计截止日期负债合计与资产总计的比值表示。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发生财务、经营危机等的概率往往要高于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进而对于高资产负债率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事务所往往会收取更高的费用以弥补将来潜在发生的损失。其系数预期为正。Receivable表示被审计公司的应收账款比率,用被审计公司会计截止日期应收账款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表示。应收账款比率衡量了被审计公司审计业务复杂程度。因此,应收账款比率越高,审计收费理应越高。其系数预期为正。Inventory表示被审计公司的存货比率,用被审计公司会计截止日期存货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表示。同应收账款比率一样,存货比率也侧重于反映被审计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因此,预期其系数也为正。Quick表示被审计公司的速动比率,用被审计公司会计截止日期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存货净额后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表示。速动比率反映了公司短期内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速动比率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审计费用理应越低。其系数预期为负。Opinion表示审计意见类型,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取1,其他意见类型取0。审计意见类型往往与被审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密切相关,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往往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加大了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因此,事务所往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其系数预期为负。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合并与否及样本是否为追溯样本对审计收费LnFee的总影响为?茁1Merge+?茁2Retrospect+?茁3M*R,在非追溯样本中即Retrospect取1时,合并事务所与非合并事务所的差异为?茁1+?茁3,而在追溯样本中,Retrospect取0,两者差异为?茁1,因此在控制追溯样本中即合并前也有差异?茁1的基础上,因合并所导致的净差异为?茁3即模型中M*R的系数,通过其系数检验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利用Eviews 5.0对合并前后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审计收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在追溯样本中即合并行为发生前潜在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在审计收费上就已存在显著差异,除审计费用中位数差异较小为50000元左右外,其他如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均相差100000元左右,两者差异非常明显;而在非追溯样本中即合并行为发生后,只有最大值之间的差距扩大了,中位数几乎未发生变化,而审计费用均值之间的差异则出现了显著缩小,由原来的100000元左右降为20000元左右,此外合并所审计收费的最小值已低于非合并所。最后通过观察标准差项,合并后相对与合并所而言,非合并所审计收费的标准差发生了更显著的增长,即在审计收费均值出现显著增长情况下审计收费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二)回归分析 利用SPSS 17.0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R2和调整R2均为0.4左右,拟合效果较好;方差膨胀因子(VIF)均显著小于5,显示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德宾—沃森系数接近于2, 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F值为191.380, 说明回归模型总体显著。 在变量系数及其显著性方面, Merge、 Retrospect、 LnAsset、 Leverage、Receivable、
Quick和Opinion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LnAsset和Opinion系数的正负性均与预期相同,其他变量如Leverage、Receivable和Quick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均趋于零,未对审计收费产生实质性影响,此外Inventory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亦表明其对审计收费未构成显著影响。在关键的M*R项系数及其统计显著性方面,回归结果显示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说明在控制了合并前潜在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在审计收费上已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合并所通过合并行为不仅没有拉开其与非合并所在审计收费上的差距,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变小了,即假设H2成立。这无疑与前面样本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产生了共鸣:审计收费的提高不只发生在合并所身上,同样也发生在非合并所身上即所有事务所的审计收费都发生了提高,而且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在审计收费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在中注协所积极倡导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引导下我国本土事务所在2008年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合并重组行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通过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潜在将要合并的事务所与非合并事务所审计收费已有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事务所合并后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审计收费差异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变小了,如果以合并所与非合并所审计收费价差为做大做强战略实施经济后果的衡量标准,那么做大做强战略并未取得显著性成果,仅仅是提高了事务所的规模而已。综上所述,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做大做强战略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中注协所要求的“统一品牌、统一执业网络、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财务制度、统一信息技术平台”等六个统一,实现内部资源和管理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在财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执业网络和风险控制的统一方面要狠下功夫,积极树立“人合、事合、心合、志合”的事务所治理理念,推动形成诚信、合作、平等、协商的事务所合伙文化,同时狠抓人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准则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做大做强战略早日取得重大突破,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蒋力、刘尔奎、崔宏:《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品牌和规模效应》,《财会通讯》2009年第5期。
[2]房巧玲、李晓燕:《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2期。
[3]洪剑峭、方军雄:《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质量的改善》,《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4期。
[4]D.A. Simunic.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5]Iyer V. M. and G. S. Iyer. Effect of Big 8 Mergers on Audit Fee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