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诗句的语言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句的语言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句的语言特色

第1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一、让园徽成为物质文化的首要标志

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标识,它代表学校实体,表达独特含义,突出个性特征,具体的标识能假物托志,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内涵,我园的园徽就是如此。

“开启希望的钥匙”是园徽的名称。园徽主色调包括:国际蓝、希望绿、活力橙。园徽由图案和文字构成。图案部分构成元素包括长城、树叶、钥匙、人。

长城:采用希望绿色,代表延庆。八达岭长城是延庆人民的骄傲,也是延庆形象的代表,将长城形象艺术地设计在园徽中,凸显幼儿园的地域特点。

树叶:采用深绿色,代表生命。教育的事业是叶的事业,我园全体教职工甘做一片树叶,呵护每一朵花蕾。

人:采用橙色,代表活力。站在长城下、叶片上,动作充满活力,代表幼儿、教师在体验中快乐、自主地成长。

钥匙:主体采用蓝色,代表国际视野。整体采用组合色,代表这把钥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整体图形像一把钥匙,代表幼儿园教育是开启幼儿快乐童年的钥匙,是开启智慧人生、幸福人生的钥匙。

“开启希望的钥匙”凝聚着我园的发展内涵,是我园校园文化的核心,承载着我们的希望。

二、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

我园教学楼共有三层,在“体验,让发展更快乐”办园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围绕孩子的生活空间创建了楼层公共环境,成为孩子自由体验、自主探究、表达发现的广阔平台。

一楼的主题是“出发”,到温馨家园去感受。主要体现小班幼儿的家庭生活情境,以孩子们最熟悉的进餐、睡觉等生活内容为载体,引导幼儿在“玩一玩”中形成“我不挑食、我爱洗澡、我爱睡午觉”等良好生活习惯,体现了“在活动中体验,感官参与;在生活中学习,养成习惯”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懂得了自理、爱和表达,感受幸福!

二楼的主题是“出行”,到和谐社区去体验。主要体现幼儿熟悉的延庆知名社会场所,如妫川广场、中踏商场、延庆书店、延庆县医院、影剧院、康安小区等等。幼儿在各社会场所中体验互动游戏,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引导幼儿懂得了观察、规则和交往,感受快乐!

三楼的主题是“出游”,到奇趣自然去探秘。以挖掘本土资源为途径,主要体现延庆自然资源中的实践体验与感知。大班幼儿走进延庆的风景名胜,在实践活动中真体验,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如“走进松山”“游览龙庆峡”“古崖居探秘”“登长城、寻找硅化木地质公园的恐龙脚印”等,引导幼儿懂得了欣赏、合作和创造,更加自信。

三、创设具有园所特色的体验专室空间

体验式课程的深入开展,需要幼儿园提供更加适宜的课程实施空间。根据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园所特色打造的需要,我们创设的体验活动专室成为幼儿发展的新空间。

1.“宝贝当家”社会体验馆

里面设置了贴心小超市、开心小餐厅、爱心小医院等游戏区域,孩子们可以作为职业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可以作为顾客去各个游戏区消费,在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协商中体验真正当家做主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社会体验馆一角 幼儿在小超市自主购物

2.“宝贝当家”科学体验园

这是一个大型沙水泥游戏区。这里模拟了雨水形成和循环的过程,孩子们可以玩水,用水浇灌植物;可以玩沙,进行沙雕游戏;可以玩泥,感受泥的特性。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和真实感知,感受科学现象,增强合作能力,体验科学的无穷乐趣。

3.“图书王国”幼儿阅览室

里面一次性投放经典童话、心理故事、科普知识等图书千余册,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每班每周至少去活动一次。在阅览室,孩子们与各种图书零距离接触,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能引发幼儿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幼儿阅览室一角 教师和孩子一起看书

另外,我们还在西院开辟了“小小种植园”,全园幼儿都参与了种植活动。小班幼儿种植观赏性强的花卉,中班幼儿种植收获相对较快的蔬菜,大班幼儿种植生长期相对较长的农作物。孩子们自己播种、浇水、除草、除虫……在与植物的互动中,孩子们增强了对大自然的感知,养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的品质。

四、创设立体化、互动性强的园本课程墙饰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环境布置应与当前的教育内容相配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1.激发体验行为,在创设环境中引发互动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的过程,孩子通过思维和行为的参与与环境发生互动,从而拓展经验,获得发展。

(1)追随兴趣生成环境内容

在师生互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教师关注、追随幼儿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改变环境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我们常说幼儿的兴趣是主题生成的基础,要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及时生成主题。同样,兴趣也是主题环境创设的基石,孩子的兴趣点也是孩子想了解、想表现的焦点,教师结合教育目标创设主题环境,将目标物化到环境材料中,利用主题环境及时再现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也使主题环境创设更有益于孩子兴趣的再激发。

(2)关注过程引发幼儿参与

主题环境的创设要具有发展性,蕴含教育契机,引发孩子的思考,使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不断深化,生成新的活动。

①记录幼儿体验过程。主题环境有记录的功能,在记录的过程中能够再现孩子探索的过程,并能在记录中引发孩子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索兴趣点,不断推动孩子的探究行为。

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讲,孩子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创设主题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同发挥主题环境的符号记录功能,一同运用主题环境记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孩子的探究经验,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我的小书包”主题活动中,引出如何更快更好地整理书包的问题,孩子们通过尝试体验,共同探究出整理书包方法,并运用图示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将探究结果展示出来,起到指导和提示作用。在绘制图片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不同符号的运用以及对不同笔的功能产生兴趣,引发了新的探究。

②变化多种呈现形式。不同的呈现形式能引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在创设主题环境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以前环境呈现的模式,将平面的东西立起来,将静止的东西动起来,将欣赏的东西玩起来,通过呈现形式的变换,使孩子始终对环境感兴趣,达到与环境充分互动的目的。

在小班“亲亲兔宝宝”主题环境中,我们将给兔宝宝准备的食物用筐子装好,为了不被“大灰狼”发现,在教师的引导倡议下,将筐子用松紧带吊在空中,创设一个能够上下活动的立体环境,孩子可以将筐子拉下来,随时将在美工区为兔宝宝做的食物放在里面,还感受到了不同的拉力。一些欣赏的图片和照片,我们采用活动的相框进行呈现,不定期变换内容,吸引孩子一直参与。

③材料物化教育目标。结合孩子发展的目标,将目标物化到相应的环境材料中,引发孩子与环境材料发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地摆弄探究,在探究中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例如:小班针对幼儿生活技能的提高,投放扣扣子、帮娃娃整理衣服的玩具材料,使孩子在玩中获得经验和技能。大班在各个区域中投放计划板,孩子通过制订计划更好地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学会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

2.拓展体验经验,与环境互动中引导行为

主题环境与孩子的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相呼应,由始至终记录了孩子的学习过程。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的经验不断扩展,主题环境的创设结果是孩子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使孩子更完整、更全面地获得经验。

(1)看一看、说一说,共享经验

小班孩子在与主题环境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引发对活动过程的回忆,并常常把自身融入交流中,成为交谈的对象和焦点。创设互动主题环境,注意环境展现的内容要相互关联,像故事情境一样,对孩子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提升,使孩子能通过情境式主题环境,像看连环画一样整体地认识事物。

在“快快乐乐过新年”主题环境中,结合在户外堆雪人的经验,教师和幼儿利用餐巾纸布置了大大的雪人、夸张的红鼻子北风爷爷、漫天雪花等,以冬天作为主题环境的主背景。为了让孩子了解新年,还布置了划着雪橇背着新年礼物袋的和蔼的新年老人,与漫天的雪花和可爱的雪人相呼应。在雪地里,教师将和孩子一同制作的礼花布置在其中,增加浓浓的节日气氛。这些使整个主题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变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孩子通过参与创设,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和联想,对新年有了整体的认识,拓展了生活经验,环境发挥了引领提升的作用。

(2)玩一玩、试一试,指导行为

教师一般会把互动主题环境分为隐性互动环境和显性互动环境。其中隐性互动环境的作用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提醒幼儿到环境前看一看,自己找到答案,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而显性互动环境创设的结果能直接引领孩子的行为,发挥环境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进行“小手真能干”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将穿衣服、叠衣服、整理衣服的方法拍成照片布置到墙饰环境中,当幼儿不会自己做这些事情时,可以到墙饰前看一看照片,根据上面的步骤提示,自己动手尝试。

五、结束语

第2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关键词:扬州地域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80-02

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作为行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兴起于中世纪,后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日益发展壮大,学徒制逐步走向衰败最终被职业教育所取代。现代学徒制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与国情相符的不同形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于起步、摸索、试点阶段,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而解决就业市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魍逞徒制与现代学徒制

(一)传统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训练方式。是指近代职业教育出现之前,在手工作坊或店铺等工作场所内师傅在劳动过程中指导徒弟获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活动。传统学徒制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有别于传统学徒制是由企业、学校、政府、行业等多方面共同推进的一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企业的员工。学习者从入学开始就具有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其作为“企业的人”享有“企业学徒”应有的权利与义务。

二、西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现代学徒制

(一)西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将西方现代学徒制分为两种不同的系统。

1.北欧系统: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代表,在瑞士、奥地利等国被广泛应用。这些国家注重学徒制的历史传承,在原有学徒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相关立法较为完善,企业参与的责任感与热情较高,企业培训强大,学徒制与全日制教育结构脱离,学习者具备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分工合作、职责明确,社会认可度较高。

2.盎格鲁一撒克逊系统: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这些国家在传统上更注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地位相对较低。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一般遵循企业“自愿自助”,企业对学徒制的态度比较负面,责任感较低,企业培训相对较弱。但从上世纪末开始政府通过一些学徒制项目大力推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徒制与全日制教学结构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现代学徒制有了巨大的发展,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度较高。

(二)中国现代学徒制

中国的现代学徒制现在已被视为国家发展战略。在2014年8月教育部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单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的范围和规模,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三、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体系构建

江苏省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大省,在“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造就一批“现代鲁班”和“大国工匠”群体。扬州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也应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自身地域相契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一)发挥政府的导向性,邀请优质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院校招生过程中来

政府作为企业和高校的桥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校招生,给参与企业一定相关政策扶持。选择关联度高的专业与企业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点带面。具体可以按照邀请相关企业学校招生宣传企业招生宣讲合作企业参观提交申请笔试、面试体检确认录用组建现代学徒制班的流程进行。

(二)转变传统学生学习身份

从入学开始将原来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企业学徒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确认学习者的学徒身份,是“企业的人”应该享有“企业学徒”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学徒”身份应获得的是津贴。

(三)明确企业、学院、学徒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学徒与用人单位及学校签订培训合同或协议,明确培训目标、内容以及各自的职责承担,建立相关合作保障机制,明确参与各方的合理利益及责任。

(四)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应是职业能力标准的主要订制者,是学徒制培训的主要场所,通过本专业的学徒制试点试行“以企业为主”的现代学徒制,使企业从“配角”转为“主角”。

(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政府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完善法律支撑体系。学校、用人单位共同起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相关专业的《培训条例》、《理论教学大纲》。企业、学校、学徒、行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六)改变传统教学场所

由单一的学校教学变为企业实践教学加学校课堂教学。以企业为学徒制培训的主要场所讲解、演练学徒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以学校为学徒制培训的辅助场所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实际工作情景下培养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

(七)加强学院师资建设

构建由企业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企业实训教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实地技术的讲解、传授任务。专业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内容的讲授。对企业实训教师及专业教师要定期考核、测评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八)完善现有教材

学校、企业共同规划制定实训教材以及符合企业需要的理论教学的教材。

(九)调整在校和在企业学习时间所占比例

增加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初步设想占应占总学时的60%以上,具体按合作企业及学习情况而定。)

(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制定新的考核标准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根据扬州实际情况制订同一行业的统一地方性标准。对学徒的考核应加入过程性评价,学徒只有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的实践技能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的基础上符合过程性评价标准,才能顺利获得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W校、企业、行业、学徒等多方面共同携手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扬州经济发展需求系统的规划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相关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监督检查机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试点院校的示范性和辐射性,进而逐步增加试点规模、丰富培养形式、扩大试点范围,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高素质现代学徒。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振军.多元化“学徒制研发室”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4]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Yangzhou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XU Xing-hua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第3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关键词: 古诗词语言鉴赏题 诗歌语言 肩上要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近年来高考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几种。下面以几道题目为例,就常见古诗词语言鉴赏题的鉴赏要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

一、鉴赏“妙字”的巧用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许多诗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使全诗增色不少。如:周邦彦诗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张先诗句中“云破月来花”的“弄”,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炼字”题是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中主的打题型,考查最多的为动词、形容词。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会以这两种形式来考查:“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针对诗句中的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诗,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对于这种考查方式,我们一般从这几个角度考虑:①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要求从诗歌的整体内容来观照具体词句,结合全诗来理解该词句的意义指向;②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③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类考题作答时要重点着眼于分析字句涉及的修辞或手法,要通过分析字句意思来展示意境,联系主旨。例如:

江 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

有了解题思路,我们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一个“扑”“护”字,把“风”“花”人格化,写得很有情意。花落时,风去扑救,柳絮有情护春寒,却绵软无力,寄寓了诗人想要留春而不得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诗人正是通过炼字来寄寓情感。

二、赏析“特殊词”的妙用

诗歌的语言在强调字句锤炼的同时,还讲究音韵的和谐。而诗歌的音韵之美离不开拟声词、叠用词。如古诗中常用表示时间的叠音词“年年(岁岁)”、“日日”、“朝朝”、“暮暮”、“夜夜”、“时时”等抒发强烈情感。如柳中庸《征人怨》中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和“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时间上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还有许多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写出相隔很远的村庄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之态,画面给人平静安详之感。

因此叠词、拟声词等这些特殊词成了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重点。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叠音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语意的表达效果。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问:叠词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发现:本诗通篇都用叠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同时增强了感情。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此外,叠字还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和谐流畅,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统一,把本来分散的景与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特别是最后一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之悠长。写出了诗人年年岁岁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序变化、岁月变迁的孤寂心境,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

三、述评“诗眼”的作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如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闹”在诗句中起到画龙点睛传神的作用。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的“喜”便是诗眼。八句诗中未用到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一个“喜”字就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抓住“诗眼”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所以鉴赏诗歌语言,“诗眼”题,备受出题者青睐。那么这类考题该如何作答呢?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三、四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词?为什么?

答案: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护”和“送”。绿水护田,青山送色,这一“护”一“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得极富感情,水“将绿绕”,山“送青来”,化静为动,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诗人寄情山水的性情也体现其中,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从该题答案可以看到,答“诗眼”题时首先要先找准“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然后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还应重点考虑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四、评析语言风格特色

语言特色指的是一首诗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语言风貌,或一个诗人整个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倾向,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如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是清新飘逸,杜甫则是沉郁精练;白居易通俗晓畅,李商隐则是绵丽典雅;陶渊明的诗风朴素自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语言则为“含蓄”,意在言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诗歌语言讲究含蓄婉曲之美,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需反复咀嚼,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因为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学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所以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明确答题要点。下面以一首诗为例,看答题要求: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问: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第4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2、教学过程名句对接,激情导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3、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5、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第5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应考的难点。其实,它只是一道题。既然是一道题,就有答题模式。纵观2009-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答题,可以看出有如下几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析,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李益,题2、请从意境赏析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又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分析技巧型。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指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模式——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此种手法的体现;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析,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钱珝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元好问,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析语言特色。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基准是,品味整首诗歌。

答题模式——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这一句(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种题,一般选中的字词是动词或者形容词。

答题模式——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义;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析,2012四川卷《子规》曹伯启,题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然无奈、难以抑制的惆怅之情。

例析,20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题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以触觉写视觉,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柔和、细腻,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涌”运用比拟手法,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一词领全诗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基准应该为全诗,或者结构,或者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的作用。

例析,2012山东《吴松道中二首》晁补之,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思乡、孤寂之情。六、情感主旨型。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模式——诗歌各句(相关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诗歌抒写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析,2012福建《望江南》李纲,题2、下阙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评价题型。这种题,一般都是诗论引入,一语点化巧引导,方向明确。

答题思路——认真审题,深入阅读理解,结合诗歌,评论答题。

答题模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分析:紧扣评论关键词,阐明理由。

比较评价题型。比较阅读两首诗,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思路——通读诗歌,把握两首诗歌的写法以及思想内容,包括作者,背景等。找出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或者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等。点面结合。答案表述要有条理。

分析形象型。诗中第几句(联)描绘了怎样的事物(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明确诗歌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析,2012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题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第6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欣赏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79-01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导入

导入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三、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

四、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4、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以上是关于古诗歌教学中欣赏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7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I)针对具体的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如:这两句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赏析某句在写法上的特点。(2)针对整首诗分析表现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比较鉴赏,如:两首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例1(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6分)

[解题指津]首先要明确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哪种角度作答,是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兼而有之。其次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再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最后解释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答案要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要点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要点二)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足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3分,要点三)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例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象、物象、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组成的画面,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形象类”解题步骤:

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喻己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看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作者并没有把木芙蓉看作愁苦,写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例3(2008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二要概括意境特点,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类”试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题作者笔下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1)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或“诗眼”: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赏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某词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这里本可以用某字,为什么用了另外一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整体鉴赏诗词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9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其中,前三种考查类型尤为常见。

例4(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弹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语言赏析类试题解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人诗句中描绘形象;

③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点出该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四、思想情感类

[命题形式](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某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某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比较不同诗歌中作者的感情:两诗中均有某相同内容,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例5(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乌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知人论世、明察诗情,把握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其次要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进行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步骤:

①纵观全诗,抓住体现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

②分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

③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思想情感的;

第8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一、古典诗词,情美志远

中国古典诗词中,由感觉的经验层次与精神的超越层次所构成的情与志,是诗词的精魂。她常常与事、物、景妙合无垠而成为鲜活的生命体。

从内容上有为公、为私之分,形式上有情显志隐和志显情隐两种。从外部观照诗词,有耽溺于人事和纵情于自然两种情怀,相应便生出“入世”和“出世”

的不同志向,即儒道二家为主的人生价值体系。抒写与人事相关的情志,为公则是对国民命运的喜与忧,对王事政治的美与刺,经行历史和人生思考,如咏史诗,感怀诗等。

为公的情志,从《赤壁》《泊秦淮》《示儿》《春望》等都是反映爱国精神,忧国忧民情怀和推己及人的责任心的典范。透过心怀天下,悲悯苍生之情,我们体会的是洋溢着“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执着的儒士是志。

为私的情志则多表现为游子羁旅,离愁别绪,乡思情重,亲恩难忘之类,在诗词中表现世化,人间冷暖悲欢的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朋友至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兄弟情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的母子情浓等等,这些送别诗,羁旅诗在相思的愁苦中反映人间真情的美好和温暖;儿“蓬头稚子学垂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等等表现日常生活小事,描写生活小景的诗词则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情趣,人情韵味,表达出个体生命平凡朴实的志趣。

二、人格教化,诵辩结合

首先谈谈以诵体情。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对“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中学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通过对诗文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通过老师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动情地读,动情地品,读出诗境,品出诗韵,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再说说“以辩明志”。

“辩”是一种双边的阐说。在品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阐说。在教与学的双边交流研讨中,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难以言说的感悟逐渐明了化,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情节的空白处想象着“说”,如学习《雨霖铃》下片想象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启发学生去进一步想象那种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也可以在学完诗后总结性地“说”,如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引发的对全诗及诗人的认识。这些阐说理所当然地就成了语言和情志的结合点,都能使学生从诗词最动人处领悟诗歌蕴含的情志,收到刻骨铭心的感化。

三、写好诗评,归于情志

在中学古诗词鉴赏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那就是无论是鉴赏形象,鉴赏语言特点,鉴赏艺术手法,还是鉴赏结构技巧,最后一个答题点都会归结到古诗的情感上。可见,领会古诗的情志是诗词鉴赏过程的必要环节和落脚点。

下面分类列举答题步骤

(一)赏析人物形象:1.写了一个……(性格)……(身份)的人。2.结合诗句分析怎么写的。3.分析诗人在形象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

(二)赏析景物形象:1.描绘了一幅……(时间)……(地方)……(特点)的景象。2.结合句子分析。3.分析诗人在景中寄寓的情感及原因。

(三)炼字:1.释字义。2.描述所在句中的景象。3.点出此子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语言风格:1、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表达技巧:1.指明技巧。2.分析该技巧是如何运用的。3.点明此技巧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

在给诗歌写诗评时,很多同学意识不到“诗词赏析归于情志”的规律,大多只是问技巧答技巧,问形象答形象,导致整体把握不够,鉴赏过程不完整。

怎样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情志呢?

首先,借助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其次,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捷径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再其次,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似箭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第9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3. 通过想象,品味诗歌描写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壮美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受

1. 师:同学们,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学生读课题,正音。

3.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反复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初读中,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这样一幅天然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想象诗境,赏读共悟

1.(课件播放名家吟诵的录音)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莲叶 荷花)

2. 赏读莲叶。

(1)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辅以课件体会莲叶的多。

A.品味“接天”。引导理解“接天”的字面意思;想象“接天”的壮美画面。

B.品味“无穷”。“无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数不胜数,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把这两个词送进诗句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抓住“六月中”“碧”来想象体会莲叶的绿。

师:读着,想着,谁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想象一下,此时的莲叶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教师相机板书:碧)

小结:对呀,六月西湖的莲叶是那样的碧绿、青绿、深绿、墨绿,还带有点黄的绿,它们互相辉映,互相重叠,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这样的画面多么——壮阔,多么——有气势!把这种感受带到诗句中读吧。(指导读出诗句的壮美)

3. 赏读荷花。

(1)默读描写荷花的诗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理解“别样红”及“荷花别样红”的原因。

师:什么是“别样红”?为什么此时的荷花会这般——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不一般的红呢?(引导学生体会是无穷碧的莲叶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是太阳的映照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

(3)句式训练。

师:瞧,火红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话,细细地想。待会儿请你来说——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内容:

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

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引导学生抓住“别样红”“映日”读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美。

4. 辅以课件引读感受古诗的对仗美。

5. 欣赏荷塘,激情诵读。

(1)欣赏荷塘美景。(多媒体播放荷塘画面)

(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西湖荷塘美景。(课件出示:?摇西湖景)

(3)激情诵读。

师:此时,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才能读出这番的美景?自己练练,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味呢?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化象为画”“化象为情”,就能走进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中去。因此,紧扣“莲叶”“荷花”这一“诗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平面的诗句就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

6. 对比研读。

师:同学们,诗人杨万里一生特别爱荷,而且爱荷爱到痴狂的地步,老师能查到他描写荷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难怪人们称他是“全方位描写荷的第一人”。我们曾经就学过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又学了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同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如从时间上、内容上、地点上、静态与动态、形状与色彩等方面去感受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突出西湖荷塘的壮阔美。)

7. 品读前两行诗。

(1)引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前两行诗的意思。

(2)链接播放西湖四季风光和诗句,深入感受西湖六月风光的特点。

(3)指导朗读。

8. 整体回归,配乐齐读古诗,欣赏古诗的特色吟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教学,设计了两处比较:同一诗人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同个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把这些从内容到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诗歌优化组合加以对比,既加深学生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三、巧妙质疑,升华主题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疑问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想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

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送别名句?(生交流)

2. 教师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出示同题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引导学生抓住“月尚残”一词理解“晓出”是“清晨很早的时候”,从而领会短短的路程诗人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

3. 借助课件链接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样红”。(课件出示并播放录音: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

师:听了这些介绍,你还觉得诗中的“别样红”仅仅是指荷花的颜色特别红吗?(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情景交融)

4.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通过质疑问难,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教学中链接了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从而感悟本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古为今用。

2.教师总结:同学们,同一首古诗,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愿经典诗文能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在生活中的运用,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