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汉字文化的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的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文化的传播

第1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关键词]汉字听写 文化危机 电视创新

在当今泛娱乐化时代,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娱乐节目充斥荧屏,然而,2013年,在各种综艺节目扎堆的情况下,汉字听写类节目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并迅速成为“注意力黑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期节目播出就迅速登顶微博话题“热门榜”,点击率超过18万余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共计2万7千余条。[1]《汉字英雄》也在2013年暑期收获了高达0.9%的收视率,跻身中国卫视同时段收视率前三名。[2]两档汉字听写节目,能够引起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并取得收视率与好评率双丰收的佳绩,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又存在怎样的隐忧?面对这些隐忧,节目应该采取哪些办法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在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汉字听写节目的成功:适应社会与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

汉字听写节目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诞生的,因此讨论此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应当从当前的社会语境出发。实际上正是在社会现实、媒介发展与受众需求三个层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汉字听写类节目得以诞生并取得成功。下面对汉字听写节目的现实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1.传统文化危机亟需现代媒介的拯救。

近些年来,汉字陷入危机的现象昭然若揭。一方面,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输入,人们渐渐忽视了汉字书写,提笔忘字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我们的调查中逾九成的人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现象(图1)。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在我国大肆扩张,与此同时,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却日趋衰微。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符号与载体,它承载着我国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化。[3]汉字的危机正是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衰微的症候表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失落。

汉字危机的忧思意识已深入人心,拯救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媒介进行传播,而在诸多现代传播媒介中,电视对几代人的影响力最为广泛,因此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汉字听写类节目正是要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媒介,拯救汉字危机,复兴传统文化。此类节目借助电视传播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对汉字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慰藉与传统文化隔绝已久的电视观众,从而使遭遇危机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2.电视媒介的发展亟需寻求创新之道。

当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一方面,过度娱乐化已经成了当今电视生态的显著特点,不仅娱乐节目不断走向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就连许多新闻节目也大有娱乐至死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匮乏。目前选秀类节目、相亲类节目、明星跳水类节目等都已被模仿到泛滥,观众大多已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逆反心理。可见,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已经深陷娱乐化、同质化的困境。

在此情境下,汉字听写类节目为电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文化亦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文化内涵可以提升娱乐的品味和品格,另一方面,当下的媒介环境呼唤全新的原创节目形态,汉字听写类节目就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式。虽然有关单词拼写的竞技节目在西方国家已盛行多年,但汉字书写节目在我国却未有先例,在此情况下,《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弥补了这类文化节目的空缺,它借助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电视这个现代传播媒介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3.文化综艺节目形式满足受众诸多需求。

汉字听写类节目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可归类为文化综艺节目,它吸收并融合了文化、综艺、益智等各种类型节目的形态要素。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汉字听写节目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它以文化内涵作为节目内容的支撑点,将汉字解说与文化延展融为一体;其次,从综艺精神来看,汉字听写节目在坚持汉字立意的同时增加适当的娱乐性,由此拓宽了传统文化的综艺边界;最后,从节目赛制来看,其设计类似益智游戏类节目,将知识性内容与有趣的游戏竞赛紧密结合。

汉字听写节目通过全新的形式综合了各家长处,也正因此它才具备了兼容并蓄的属性,从而能够满足当代电视受众日益丰富的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该类节目除满足了受众观看文化类节目增长知识的需求外,还满足了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自我评估、娱乐休闲、文化认同、自我实现等。其中最能获得满足的三种需求依次是“增长汉字知识、人文知识”(82.35%)、“测试自己的汉字知识水平”(66.01%)、“休闲娱乐、放松身心”(52.29%)(图2)。

二、汉字听写节目的隐忧:繁荣发展之下的潜在问题

汉字听写节目适应了当前的社会现实需求,成功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典范。但是,我们仍应从节目繁荣发展的表象下,看到其潜在的隐忧,而这些隐忧日后可能威胁到节目的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汉字听写节目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足。

1.消费主义逻辑下汉字文化传播面临异化问题。

汉字听写类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形式,其消费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目高度关注内容的“可消费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凸显娱乐选秀性因素以及过于强化竞争形态。为吸引观众眼球,舞台上出现过不少表演唱歌跳舞等才艺的娱乐选手,还出现过不少如“轮椅男孩”这样的煽情选手。为使比赛竞争更加激烈,节目中生僻字不断增多,出现了为认字而认字的现象。节目竞争性的强化也使参赛者之间火药味渐浓,由此产生的唇枪舌战被设置为节目的看点。另外,各种类型的植入广告频繁出现,节目作为载体有如消费主义的“兜售器”。节目在消费主义逻辑之下的种种运作,可能导致汉字符号的“异化”及汉字文化的“异化”,从而消减了节目的文化意义,解构了节目的文化精神。

2.汉字书写的传播效果显现一定的局限性。

相对于拼音文字,汉字的听写形式在电视传播中有其局限性。一是听写形式难以获得很好的视觉传播效果。英语单词可以用拼读竞赛,汉字只能以书写进行竞赛。而汉字听写也叫默写,书写过程没有声音。没有声音的场面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是致命的缺陷。[4]二是汉字题库的有限性,单纯的听写形式很容易走向重复性和同质化,这将极大地影响此类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当观众的新鲜感退去、模仿者涌来时,汉字听写节目将可能面临危机。三是汉字的笔顺问题。汉字书写正误,除了字形还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那就是笔顺。但是放到节目中,很难写的字若因笔顺有问题判为错误,会让有的观众不认可。但笔顺明明错了,却依然判其书写正确,则无异于向广大观众传播错误的写法。另外电视画面反复出现重放、示范正确的笔顺的过程,令很多观众感到繁琐和枯燥。

3.受众的互动及参与方式不够丰富。

从前期宣传到节目播出,汉字听写节目一直都十分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对微博的利用。如前期利用认证微博宣传节目理念,节目播出时制造微博话题引起观众热议,节目播出后通过微博评论与观众进行互动。不可否认,节目在微博上与观众的互动十分积极。但是在当今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仅仅运用微博这一种方式,还难以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感和能动性。一方面,微博的属性更加倾向于点对面的宣传,因而不太适合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及节目与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除微博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互动渠道,如微信、百度贴吧、QQ群等网络虚拟社区。这些参与性更强的渠道没有得到汉字听写节目官方的关注。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只依靠微博进行互动的方式略显单一,以致受众的能动性与参与感较弱,在此情形下,节目的持续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汉字听写节目的发展对策:以创新的方式传播与传承文化

虽然汉字听写节目发展存在上述隐忧,可能威胁到节目未来的持续发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前电视媒介发展趋势,针对隐忧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更能促使节目走向进一步完善。下面我们具体讨论几种可以采取的措施。

1.节目适当引入体验形态。

为避免节目在消费主义逻辑下步入异化之途,消除其过度娱乐化和竞赛性质的隐忧,可从改善节目规则与赛制入手。目前,这类电视节目的赛制规则是以竞争形态为主,比赛的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名次的输赢,而忽略了体验过程的精彩与收获。因此该类节目可适当融入体验形态,竞争形态与体验形态的融合有利于娱乐因子的自然化呈现,促进理性元素和感性元素的平衡。此外,体验形态还有利于植入广告的自然呈现而不影响节目氛围。

具体来说,节目可以通过各种充满文化内涵的新奇体验来传播汉字知识与文化。比如可以由城市的选手到农村去体验,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古文中常常提到的农具、农业生产方式等相关文字。还可以请一些具备一定汉语知识的西方人来体验中国,以客位的视角,体验的方式,观察和感受中华汉字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通过体验者这一特殊路径,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汉字文化,从而达到传播与传承文化的主旨。

2.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汉字听写节目来说,为克服汉字书写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摆脱单一的听写形式走向多元化发展是其必然之路。综艺节目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意的竞争,因此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核心仍在于节目内容与节目形式的创新。

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因此,汉字听写节目完全有条件以“汉字文化”为核心,从单纯的听写形式延展到朗读、背诵、造句等相关形式,从“汉字”拓展至诗词、成语、歇后语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图3)。

观众也非常希望汉字听写类节目能够更加丰富多元,其中诗词、成语和造句最受他们关注。当然,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的最终指向仍在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实现多元化可以增加对观众关注问题的覆盖,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再促进节目的完善,由此使得汉字文化类电视节目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受众参与式文化。

汉字听写类节目在构建更加丰富的参与渠道方面仍存在很大空间。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构建受众的参与式文化日益便捷,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可更为主动积极地利用新媒体渠道,如微信、网络社区平台,进行话题延展,构建更为多元丰富的受众参与形式及参与渠道,激发更为广泛的青少年受众的能动性。这在提升受众参与的同时,也扩展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利于电视节目的长远发展。

正如詹金斯所言,参与式文化发生在“消费者个人的大脑及与其他消费者的社会互动之中”[5],汉字听写类节目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统一口径定期推送节目信息。同时,微信面对的粉丝是观众、节目工作人员等,可以将之统筹在“朋友圈”,观众可从微信处获得第一手的节目讯息,导演和工作人员也能根据观众反馈调整节目的制作。微信是资讯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网络社区,因此节目还可以借鉴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的办法,开展线上及线下的粉丝互动活动,以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总之,汉字听写类节目力图借助现代媒介的影响力来应对传统文化危机,与此同时,汉字听写类节目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为当前面临发展困境的电视媒介注入了创新的活力。汉字听写节目综合吸收了文化、综艺、益智等节目的优点,全新的节目形式满足了当今受众日益复杂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诞生是当前社会与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汉字听写类节目的成功固然令人欣慰,但是节目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警惕潜在的隐患,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要持续进行创新,以创新的方式传播和传承文化不仅是汉字听写类节目当下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将是这类节目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注释:

[1] 央视网:《首播受捧》http:///2013/

08/09/VIDE1376047564077877.shtml,2013年8月9日

[2] 马驰:《:网动的共振效应》,《新营销》2013年第9期

[3]王志强:《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文明》,《传媒》2013年第10期

[4]关正文:《形态 研发的体会》,《电视研究》2013年第10期

第2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汉字 书写危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汉字书写危机”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年龄段的人群中。从2014年7月至今,我调查小组立足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旨在研究“汉字书写危机”普遍存在的症结,并寻求解此症结的良方,同时以此为契机,弘扬汉字文化,宣传汉字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汉字书写危机现状

(一)汉字的魅力与遭遇的危机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几千年来,中国人用笔书写方块汉字,这就使得汉字从实用性走向审美性,从工具演变成一种文化,进而内化为一种思想,在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中根深蒂固。汉字书法用线条勾勒世界,因此便有了书法艺术,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

所以汉字很美,而这种美需要书写去践行。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传播方式由单向的印刷出版走向双向甚至多向的网络交流,书写方式也随之由落实字纸演变为拇指在屏幕上来回滑动,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汉字书写都在大幅减少,人们好像离动笔写字愈来愈远,而一旦提笔,又常发生各种错误。“汉字危机”现象在当下的生活中愈来愈严重,是整个中国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二)当下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现状

针对大学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汉字危机”的调查,全面调研了大学生的汉字使用现状。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是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转向互联网,一方面,大学生的生活时间已经大幅度的被网络占据,收回的调查问卷中表示大部分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记录生活的人达到46%,几近一半;另一方面,在和朋友的主要联系方式的选择中,有74%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工具。其次是对错别字的态度上,有30%大幅度的人表示不介意错别字的出现。最后是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54%的人选择打印作业。调查说明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汉字危机”现象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汉字书写并没有完全被网络取代,在平时上课获取笔记的主要方式上有80%的人选择手写,在学习方式上,依然有很多大学生坚持手写汉字,这是可喜的。“汉字危机”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但是我们充分相信有化解的可能和途径。

二、汉字书写危机原因

(一)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大大改变,这是汉字书写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键盘输入看似是书写习惯的改变,更深层次的是书写思维的变化。书写思维指引着书写行为,这就使得我们每次想要写字的时候,首先想到是不是字纸,而是键盘,而在脑海里的检字方法也由一笔一划的思考转向各种键盘输入法的思维。现在最常用的汉字键盘输入法的是拼音输入法,人们在习惯了键盘输入思维以后,原先直接在大脑中搜索字形的思维,转化为先搜索拼音,接着再去寻找字形,拼音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便于键盘搜索的同时,也割裂了思维和字形的直接对应关系。

(二)汉字教育的缺陷

当前我国汉字教育、语文教育的缺陷也是导致汉字书写危机的重要原因。书写危机的出现折射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汉字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缺陷。这种缺陷一方面存在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阶段教育广度中,另一方面存在于各个教育阶段汉字教育、语文教育的深度中。在全方位教育的广度中,学生接受着诸多学科的教育,由于汉语是母语,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各种利益诉求,导致大多数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这种语文学习态度从小学延伸到大学,以致在大学生中语文素养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深度中,学生受到的语文教育大多停留在由背书到考试的层面,应试教育的顽疾并未完全根除,学生的语文实践仅仅停留在语文考试以及准备语文考试,课外阅读贫乏,写作训练缺失,对汉字的学习与理解在识记的生命线上原地踏步,而未能对我们的文字有更深的情感理解。汉字本应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根源,却未能受到充分重视,也未能在不完善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传承,这才是造成汉字书写危机的深层原因。

(三)其他方面的原因

汉字书写遭遇危机,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这种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侵蚀语言纯净性的同时,更使汉字书写遭遇危机,而且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严重;还有外来文化的侵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等外来文化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外语的过度滥用对汉字的纯洁性构成威胁;更有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虽然天天都在使用但重视程度不够,我们使用汉字时常出现随意化,缺乏对汉字的敬畏之心;等等。

三、汉字书写危机的对策

(一)完善汉字教育体系

首先是完善语文教育与汉字教育。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在非中文类的学生中仅有大学语文等很少的选修课,对语文的教育也侧重于文本品读与赏析,而对汉字的专门教育几乎没有。我们要呼吁政府、学校以及多方面的力量,让语文学习与汉字学习成为一种日常。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汉字识记和文本赏析,要深挖文字的来源与情感寄托,让原本冷冰冰的汉字学习充满温度;同时学习的形式要丰富多样,要着重增加汉字学习的参与感、互动性和实践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字学习、语文学习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次的研究对象在于大学生,但我们的研究范围与成果应用却不能局限于大学生,更要扩展到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社会的全方位人群。从教育的层面予以多方面立体化的重视,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才是应对汉字书写危机的根本之策。针对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不同,我们要制定各具特色的教育方针,对小学生以识记汉字为主,对中学生在识记汉字的同时还要更正网络的不良影响,对大学生要全面开展语文学习的必修教育,在树立正确的规范汉字观的前提下,对汉字的渊源及流变进行讲解,让大学生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校园内也要经常开展以汉字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比如汉字书写大赛、汉字书法比赛等,让汉语和汉字成为日常的学习,成为融入学生们血液中的一种文化力量。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许多部门正在努力推行汉字书写的普及工作,教育部已建立了389座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并连续组织开展“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全国性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3]各方对汉字书写的努力尚在进行。

(二)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大众传媒,深挖汉字的文化内涵并广泛传播。诚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引发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之一,我们要从原因中发现价值并加以利用,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大潮中利用大众传媒,对汉字以及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加以传播。近年来,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汉字书写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等节目,都是利用大众传媒传承汉字书写的典型范例。正如媒体所言,这些电视节目“听写的是文字,关注的是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我们必须借助大众传媒,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引爆汉字书写的热潮,激发汉字书写的反思,从而引起人们对汉字背后深藏的中华文化的重视。回到大学生群体,应多举办类型多样的汉字活动,并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网络新媒体等校园内外的传播平台,让汉字规范的教育、中华文化的传承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复归校园、复归到每个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维护汉语纯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要扭转外语滥用的局面,积极维护汉语的纯洁性。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应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情形,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以保证汉语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不仅如此,我们更要依托强大的文化产业和先进的传播手段,促成汉语走出去,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今后我们还要拓宽渠道,以文化传播的各种形式促成汉字走向世界。

最后,还需加强呼吁,对网络语言予以规范,不在书写中使用不规范的汉字,维护汉字的纯洁性;同时,对推广汉字书写的方式加以拓展,集思广益,促进汉字的规范化书写,弘扬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最有希望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我们以大学生为研究切入点,希望唤起更大范围的人群对汉字危机、中华文化的重视。汉字危机的现象存在日久,改变这个现象对于大学生、对于中华儿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张|.“汉字狂欢”后的思考――写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面[J].东南传播,2014(2).

[2]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4.

[3]牟玉华,叶冬连.数字时代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4],徐宛芝,王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何这么火[N].新华日报,2013-10-12.

第3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汉文化,作为对外汉语传播的核心始终影响着汉语教学,汉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众多璀璨文明中的一员,有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和魅力。在日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是不可少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刻地理解汉文化并且传播汉文化,就必须了解汉语传播在传播对象国家的传播历史,这样就能深刻理解汉文化在对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汉文化的传播。 

汉语在日本得到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对汉字和秦汉典籍产生了极大兴趣和学习热情①。由于缺少本民族文字作为记录载体,日本借用汉字文言书写宫廷文书。公元9世纪初,由留唐学生与僧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开始步入商品经济社会。应中日贸易之需,长崎地方行政长官选拔汉归化人任唐通事,担任中国语口译官兼商务官员。唐通事重视汉语口语学习,他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方式为子女传授“唐话”,还在“通事会馆”中教授汉语。自唐通事始,日本汉语学习由阅读经典转向实用目的,对此后的日本汉语教育深具影响。 

由上述历史证明汉语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是很长的,无论是官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还是民间的互通学习,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无时无刻不在吸取着中华文明和汉文化中的精髓。在日本的汉语教学也是发展成熟,无论是隋唐时期日本兴办的“大学寮”,还是当代的“孔子学院”,可见各时期日本对学习汉语必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汉语的热情,虽然中间经历坎坷和曲折,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学习汉语的需要。 

二、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正面影响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自身完善成长起来的亚洲强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是在汉文化的滋养中生长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学,接受群体对汉文化的理解是促进汉语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催化剂,不断地在汉语教学中进行入汉文化的渗透会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寓教于乐,在学习中掌握教学对象的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日本,这个曾经热爱并依赖汉文化的国家对汉语或者说汉文化的理解层次一定比其他国家要高,这对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有利的条件又是挑战。如何正确地在汉语教学中输出正确的汉文化知识是每个对外汉语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传播的根本动因之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汉语曾是亚洲最具文化价值的语言,是东亚乃至中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日本主动学习传播汉语是出于对当时优势文化的崇拜,引进汉字是为了直接摄取中国文化。即使在假名产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仍通过中国典籍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家家永三郎所言:“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考虑,其影响最大的则在于文字(流传下来的文章典籍)的世界中,我国原来没有文字,借用汉字后才开始能够记述语言思想。敬重汉字汉文的观念之所以在国字国文诞生以后还能永久地存在下去,就是基于这一原始的事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自然就被视为低层次的语言,在日本文化教育界的地位跌至谷底。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并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将其翻译为日语,称为“和制汉语”。和制汉语词大多创造于明治时代,在清末民初大量传入,而这种和谐的文化传播却被战争所打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左右日本的汉语学习则是为了战争目的。“近代日本的汉语不是从现实中国吸收文化所需的文化语学外语,而是服务于侵略中国的政治的”。 

三、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负面影响 

(一)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中汉字、词汇的差别的影响 

外国学生进行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在这点上日本学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日语中存在不少汉语词汇,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所受到的母语的影响比欧美学生更大。同样适用汉字,给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提供了方便,但是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词汇不尽相同,极容易引起误会,甚至会造成学习障碍②。 

(二)日语和汉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别的影响 

第4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一

关于汉字之美,在传统文化中是以有关书法的思考和论述来体现的。书法主要探讨汉宇书写的内在规律,即创作的手法、技巧、情感和心灵如何融人乃至指引汉字书写的临场实践;而汉字之美,则旨在探讨历代已经生成的汉字形式和具体感性形象,是如何在其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促成历代汉字书写艺术家和制作者偏向于何种美学观念、艺术手法和技法,而实际地感性显现为各个时代的汉字形式和形象的。换句话说,所谓书法,所强调的核心要素是书写,即如何有功力、有个性而又“玄妙”(艺术性)地书写。但汉字之美则主要考察汉字造型之美是如何形成的,包括社会、技术、文化环境和审美意识等要素的配置和如何发生影响的情形。书法主要探讨的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及书法作品的具体审美特点;而汉字形体美学则研究各个时代的汉字形式和形象,是如何在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技术和媒介特点、文化环境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由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的汉字书写艺术家和各种实际运用汉字的人创造出来,制作出来,从而实际地具体地呈现出来的。

对汉字之美的衡量标准同时也应该综合各时代、各社会阶层的理想而陈述之,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人趣味作狭隘的理解。因为在传统社会生活中,虽然运用汉字的事业主要由士大夫文人承担,但用到汉字的却不仅仅限于士大夫文人阶层。社会上层用汉字竖立权威、颁布法令、记功颂德,社会中层运用汉字表意抒情、修身养性、格物致知、传播文化艺术知识,下层社会则在民间文化的层次上,既接受上述两个社会层次以汉字文化所宣教的各种知识、道德和文化艺术的信息,也凭借自己的生活、愿望及自然的禀赋而创造一种民间自身的特定文化,由此汉字经由在不同社会层次的应用和体验而将社会各阶层凝聚成一个整体。

这其中,历代让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具体感性显现为各种物质媒介形式的直观汉字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这既表现为汉字的各种不同字体,如篆隶草楷行等等,同时也表现为在各种物质媒介上、以各种工具和技法所呈现的具体存在状态,如甲骨上刻写的汉字峻拔挺劲,青铜器上的铭文典雅流丽,汉代墓碑或经文石碑上的碑文端庄厚重以及它们同时作为后世风格化汉字书写之前的古典字体的“金石味”等等。晋唐宋明时期,又有楷草行字体“书法”的创造和辉煌成就,或刻碑,或刻帖,或呈现为手札、团扇、条幅等的原本状态,它们是以士大夫文人汉字书写的复制或手迹的“书法”形式,广泛流传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给人以书卷风流的文雅印象。此外,从隋唐发轫而成熟于宋明的印刷术,则发展了从汉代封泥以来的复制汉字的技术。宋体字作为一种典型的印刷字体和一种汉字传播文化的经典字体,则以其特有的明快而清晰的感性形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性的一种征兆。清代的汉字应用及其汉字之美的呈现,展现的是一种汉字文化集大成的总结,不光有帖学书法的延续发展,还有作为传统金石书法之再生的碑学爆发,应用于书籍印刷的复制性汉字也向更深广多样的形式发展,汉字之美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样态转换的前夜。

如此,我们谈论汉字之美,便不能仅仅着眼于已进人艺术范畴的书法,以及由书法概念而确认的相关作品遗存及其相关理论话语,而应该将我们的视野展开,从汉字的应用领域和审美表现的艺术领域,全面地检视汉字之美在其形体呈现方面的状况,而这正是传统的书法理论话语和书法思维所较忽视的。

在传统社会,汉字本来是应用性极强的文化表意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形式,而文人的审美性改造则将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并在自己日益丰富的历代书法理论中逐渐使之脱离了应用领域,而成为士大夫文人个人情感表达的象征形式。于是我们看到许多谈论笔法功力、线条韵律、字体结构和章法筹谋等书法艺术的文章,但对于汉字之美,尤其是以毛笔、纸张来做经典传统式书写之外的,其他物质媒介性的汉字应用性呈现方式之美,则较少予以关注。因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士大夫文人们亲身实践着的主流表意和表情方式,而汉字的各种媒介性制作形式,则主要在公共性事功和工艺制作领域,是士大夫文人的情感表达艺术所较少涉及的。但在今天,当我们已经处在相当不同的文化时空之中,当我们的汉字应用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毛笔纸张手写的状态占主导地位,且文化人的情感表达也不再局限于笔墨的形式时,我们确乎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汉字之美本应具有的含义了。

     二

汉字之美是怎样的美?回顾一下历史,应该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线索。

商周之前的时代,汉字还没有确定的踪迹,只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一些陶器、玉器刻符,它们是汉字的萌芽,其表意的确切内容现在还未能确定,但其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商周时代,人们有卜问、记录夭意和记述战争、会盟事件、记录和感恩赏赐心情等公共表意的需要,于是甲骨文和金文应运而生。其材料是甲骨和青铜这样的坚固材料,工具则是青铜刻刀和铸造模范,技法是刻和铸。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制作之外,也有以竹木为材料,以毛笔书写的文字记录活动的,这不仅有出土的带有墨迹的甲骨、玉、石文物为证,有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笔”字为证,也有文献记载的旁证,所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多士》)。可见有大量的文献是用竹木的简牍以毛笔书写的,可惜竹木年寿有限,殷商时代的简牍墨迹已经难以见到,而在甲骨上确实有留存的墨迹,也确是毛笔书写的形象。但是,与绝大部分制作而成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起来,这些毛笔墨迹大都显得草率、粗陋,是写在甲骨的反面及边缘上,所表达的也不是占卜活动所涉及的祭祀与军事等重要事项,而是日常活动的一些记事。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制作的甲骨文具有瘦劲、峻挺的刀味;金文由于可以从容加工模范,或因为加工困难也增加了修饰的需要(铭文多数是阴文,可以采用较高效的刻模而后翻制阳文陶范再铸出阴文的工艺,也可以采用较费工的直接在陶范上堆塑或刻制出阳文,再铸出阴文的工艺,实际上后一种工艺反而占绝大多数。容庚在其《商周彝器通考》中指出:“余所见古器及铭文无一同范者。”或者作为贵族做器者,一般皆以鼻器为礼仪重器,不能容忍以模作手段来复制器型及其上的文字?),从而带来工艺性的装饰意味(方的圆的点或团块以及笔画轮廓的几何形状),也由于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圆润的笔画特征(青铜器铸后刻铭的情况除外)。这两种制作的汉字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更多的是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的功能和形式构成的美,纯粹的个人风格还无从谈起。

从春秋战国到秦代,汉字的书写和制作在继续发展。书写的形式是在简牍材料上以毛笔进行的,而制作则继续在青铜材料上延续,同时随着统治阶层生活中理性因素的扩大,其汉字公共表意的呈现载体也从青铜礼器而逐渐扩展至建筑和石碑,从而使碑刻成为汉字呈现的又一重要媒介形式。这一时代的书写有出土的战国、秦代简牍可以见证,当时的书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它们是实用、快速的书写,其字体是从篆体向隶书发展的古隶,而非表情的艺术(像赵壹批评的汉代的草书)。这是一种实用的、功能性的美(那种笔画的摆动和向一个方向的倾侧的趣味),而非艺术的美。在制作方面,青铜上的金文呈现出地方化、装饰化的特点’而石碑上的汉字制作如《琅琊台刻石》和《峄山刻石》,则呈现出典雅端庄的美。

秦代一统天下,将各国不同的制度和典章加以统一,并传播其权威性以稳固统治是其重要任务,于是车同轨,书同文,刻石碑,铸权量,颁布政令,记功宣威,改变象形为主且形无确定的大篆字体为小篆。小篆字体具有严谨华丽的美,但与战国、秦代隶变后的书写比较起来,它还是更类似西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象形文而颇具描绘意味的制作。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其中有四体是制作性的,即刻符、摹印、署书和受书,其材料是竹、木、玉、铜、牙、角、石、砖等,多数都不是适于书写的材料,其工具仍是刻刀和铸造模范等,技法则主要还是刻和铸。其目标是公共表意,其美仍由国家、群体理念和形式之和谐、典雅来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鸟虫篆,则是一种强调世俗趣味的创意性工艺,是我们今天美术字的祖先,可是历来不为书法研究话语所重,以其较少书写性而多手艺性,无法体现士人所看重的内在品格特性故也。

从汉代到魏晋,汉字之美更广泛、深人地在公共表意和个人表情、工艺制作和笔墨手写、现实应用和艺术创造两个方面展开。同时,从汉代开始的有关汉字书写艺术(书法)的理论,除了赵壹所提出的“非草书”涉及社会公共事务以外,所讨论的则大多是如何书写及欣赏书法作品的话题,有关公共表意的汉字制作事宜则少有涉及。汉字呈现正在向着个人艺术风格的建立这样的方向发展。

汉代,国家久乱而后治安,行政管理的信息传播需要和记事、教化等统一思想的需要,使得秦代的汉字隶变趋向得以充分实现,汉字告别了象形的形貌,而趋于抽象化、笔画结构化和书写快捷化。典型书体是隶书,材料是简牍,书写者多是低层官吏。儒家思想的统治,使得汉代厚葬风气盛行,刻碑立传需求旺盛,而儒家思想的传播需要,则使石经刻制成为公共表意传播的一种典型例证。汉碑开阔宏大,尤其是摩崖石刻,无名书家奇肆的想象和辽阔天地之壮伟给刻制的助力令人印象深刻。“《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的书写者,带着这种‘天汉雄风’的时代精神的体悟而运笔挥毫:字与字之间不讲间距,不讲大小,只要能表达出这雄浑气势就行;字的间架结构不注意勻称和对称,笔画不加修饰与雕琢,只要表达出不拘一格的豪情就行。”④社会公共表意的需要使汉字的工艺性制作在中国文化的前期发展中一直处于旺盛的状态,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媒介性文化遗产(大多以拓本形式留存),让我们今天能够直观地感受汉字着重于和谐、端庄、群体性理想之表达的风韵。

另一方面,文人在实用性笔墨运作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书写节奏性多变线条之汉字以求审美的需要,而汉代纸张和毛笔、丸墨开始完善的客观现实,则为这种艺术冲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在汉代,汉字呈现的材料和工具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金石材料和刻、铸工具,一类是竹帛(帛当然极少)和纸张(纸张还没有普及应用)、毛笔及丸墨。前者延续汉字的制作性鲜明的传统,有墓碑和石经、摩崖,后者则开始了书写性张扬的汉字呈现的新方式,有草书经典的流畅书写性作品(张芝)以及楷书、行书的结构和线条追求。这是汉字艺术化、个性化的开始。传统汉字实用的理念受到时代审美追求的冲击,赵壹的《非草书》反映了这样一种汉字运用理念的变迁过程的关键时段。

在汉代,隶、草、楷、行书体已基本形成。但这只是强调书写性的一个开始,其总体的汉字之美印象,仍然是公共表意的制作性的汉字呈现方式提供的。因为汉代的书写及其相应媒介物质形式,强调的是庄重典雅内容的宣示和传播,而非汉字形式的书写艺术性,其审美价值是汉字呈现实践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进行艺术追求的目标,因此显得本真而质朴。赵壹辨析了汉字书写的传播信息功能为其首要任务,蔡邕则强调了主体之心的随意所适与字的形势自然而立的重要性。汉字之美此时大致是其自然之形所展现的功能之美,汉字的艺术性书写尚未来到自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人们需要从玄学和佛教中寻求安慰。士人们抛弃了儒家的名教传统,转而信奉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开启了中国文艺的审美自觉时代,诗、书、画都逐渐从实用领域进人审美世界。汉字的应用,此时完成了由实用所主导的字体演变过程,进人到个性和情感之表现所主导的风格演变时代。汉字呈现的材料工具也主要以完善的纸笔为主了。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的不同政治和文化态势,其汉字美学的进程也不尽相同。南方是士族文人所主导的笔墨流畅的书写性汉字的发展,而北方则保留了汉代以来的刻碑传统,其汉字呈现也较多地与刻凿制作的过程相协同,而表现出与南方书写性极大不同的工艺性,所谓“魏碑”的名称下展现着强烈的民间书家和工匠手艺的乡野趣味,是难得的民间书写制作汉字的典范之一。华人德说康熙十八年(1629)北魏《崔敬邕墓志》在河北安平出土,其书即为士人所重。当时学者何焯曾评论曰:‘人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未可概以北体少之也。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所局。”但魏晋以后的时代毕竟是文人的、个人性情多于国家共性而被欣赏的时代,因此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得到极大的推广,而汉字制作性工艺呈现则作为无文的标志而退居边缘。

隋唐时期,在汉字书写方面仍呈现为两种方向,其一是极其风格化的草书艺术,如张旭和怀素的作品,将书法艺术的审美向度发挥到极致;其二是极具法度的楷书艺术,如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应该说后一种路向保留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中和审美原则,将国事和个性、审美与实用、汉字与笔墨等因素处理得协调而均衡,书家的个性在法度中体现出来,这是唐楷的审美观,也是作为中国历史的鼎盛时代之一的唐代的主流汉字审美理想。然而承载这些公共表意汉字的唐碑,虽然制作精良,碑体巨大,但其汉字呈现方式的制作味已经被模仿墨迹的精湛刻制技法所消解。

与此同时,从隋唐开始,汉字感性具体呈现的另一种影响深远的方式登上中国文化历史的舞台,这就是印刷术的发明。从此汉字应用开启了为广大公众而非仅仅是文化精英服务的法门,其产品有佛经、历书、农书、类书等等。这对汉字之美的发展是划时代的,它改变了汉字之美只是手工书写的历史,或者更狭隘地只是书法艺术家天才之产物的历史。它使得汉字的呈现手段不再非书写而不能,不再非个人乃至名家而不能(在唐宋时代,印刷所用的字体主要还是模仿唐代楷书大家欧、颜、柳的书体,元代则赵孟頫的书法也成为印刷字体取法的对象,至明代横平竖直,不模仿任何书家风格,专用于印刷的宋体字才得到了完善和定型©)。它使得汉字的呈现可以成为一种工艺,一种常规的技术,而使信息传播的任务得以利用工具和机械而大规模地实现。由此它可能是令人悲哀地排除了汉字书写名家、艺术家的天才和性情的灵韵,但它也使以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匠的手艺感觉和由民间生活赋予的灵感成为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实用艺术的美),这一点越在接近现代的时代越得到公众的承认。这种美的确是一种具有现代感的美,它打破了单一的汉字手工呈现方式,是一种可以在工艺、技术的支持下发展的汉字呈现方式。它可以支持更广大公众更多样的文化需求,并且也可以更广泛更快捷地从受众需求中得到更多创意灵感。这是从战国时代即已出现的汉字之美——美术字设计和汉字设计的世俗趣味之美,它的发展几经波折而在当代正方兴未艾。但在整个传统时代,它们并未得到适当的关注,有少数的评论也是负面贬抑性的,这是历史和文化的时代局限性使然,也正是当代的汉字创造可以有所作为之处。

宋代的书风尚意,注重主体情怀的抒发。随着宋代文人的文化权力达到高峰,汉字书写也更多地偏向于个性表达的路向,从而与唐代尚法的书风形成鲜明对照。一些著名的文人书法家,如苏轼和米芾的书写个性颇为鲜明,以自我情意之抒发为主,而又颇能综合前代大家之优长,从而成为其时代引领汉字书写个性之美的先驱。

此时藉由宋代皇帝的文化雅好和纸墨材料、拓印技术的完善,历代名家的书迹开始被广泛收集而加以精心拓刻,像《淳化阁帖》这样的经典刻帖盛行,所取的都是书写名家的作品,其标准是书写艺术表现的美丑,而非其文字内容的高下优劣。加之其时刻工们技艺精湛,书家墨迹的精微之处无不纤毫毕现,由此而使晋代以来以“二王”为代表的精致文雅的书写性汉字之美的趣味大播于天下,而晋代以前汉魏碑版的制作性的汉字之美,则被视为趣味粗拙而难登法帖大雅之堂。金石学在宋轫,但当时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以金石材料“证经补史”,对金石文字审美特点的真正兴趣要到清代才被较多提起。如此,在宋代文人文化极度繁盛的氛围之下,汉字之美几乎等同于书法之美,而书法历来强调主体内在德性之高下对作品格调高下的决定作用,于是汉字的内在人格象征的书写之美益发高扬起来了。

元代的汉字应用,在技术上没有特别的突破,只有一些延续上代的工艺改进。在书写艺术方面,则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综合、回归和复古的态势,其代表人物是赵盂頫,他在书艺的各个方面皆有不凡的造诣,但本质上是一种继承、梳理、回归和综合,似乎是在宋代文化高峰之后和元代异族侵略之痛的时代环境之下的一种喘息、潜沉和积蓄。

明代的汉字运用实践,在公共表意应用方面的成果是宋体字的成熟。经过长期的刻写实践,明代刻工们将宋代印刷字体发展为今天所见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阅读舒适醒目的经典样式。这种工匠创造的字体后来传人日本,成为其现代日文字设计的基础。今天,也成为中国汉字现代设计和应用的基础。可见,工匠的创意,也可以有巨大的实用艺术的审美价值,而它们也无疑是汉字之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汉字形体美学研究有待挖掘和阐发的一部分。

在书写艺术方面’书法继续着宋代的文人书风,既有文徵明的娴雅谨严和董其昌的清淡简远,也有祝允明的激情和徐渭的狂放,后者更有猛烈发展的趋向,一直延续到清代。这应该是汉字书写在明代日益被承认和归为艺术活动乃至富有文化气息的经济手段的原因©。因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就是个性,而在前辈书家林立的情况下要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似乎非走极端不可。于是汉字本体的字形、结构之美,在此时代一些书家那里往往不是主要应考虑的事情,其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个性如何才能更显著地表现出来。汉字之美的追求,往往就是以汉字传统的中和之美规范的破坏来实现的。如果不是从汉字之美的角度,而是从书法艺术创作和适应文化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汉字形体创意实践也是无可厚非的。

清代的汉字应用和书法艺术两方面乃是前代汉字实践的集大成。为巩固统治,满人在清初销毁大量不利于统治的书籍,稍后开始编纂和印刷各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丛书、类书、套书,而在清统治者的文字狱高压下,民间研究各种古代学问的“汉学”以及有关各种日用知识的书籍也开始繁荣。这些出版总体上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类。官刻出版皇帝著作,各地官方文件、大型文化丛书、字典等等;私刻出版文人自己的著述或前贤的诗文集,或前代的各种文化、艺术和学术名著;坊刻则喜好搜集、校勘和重新出版历代的各种书籍,从经史子集到民间日用,应有尽有。

就汉字的应用来说,清代的印刷不拘一格,使用各种字体,从宋体字到各种名家楷书和行书皆有运用,一些大型丛书则使用活字技术以提高效率。但是可以看到,各种精致的官方出版机构和私人书坊的精致刻本,还是喜欢采用著名书家的手写汉字(所谓“软体字”或“写体”)作为印刷字型来印书。“清代的写刻精本,起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当时的殿本,包括扬州诗局所刻的书,大部分是手写上版。在其影响下,私刻也兴起了精写上版的风气。”⑧宋体字因为缺少精妙的笔墨韵味而被称为“匠体”,显然是文人的雅趣和怀古情绪使然。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书法艺术对印刷字体发展的强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中国社会还未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前,传统文化的古典趣味氛围是极其浓厚的,现代的机械复制的文化趣味还很少可以进人文化人的法眼。汉字之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书法所带来的汉字艺术地书写而产生的美。

清代汉字的书法实践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对圆熟的“二王”书写传统的不满,希望以“金石学”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古代汉字资源来改变这种状态,从而创新书法艺术的面貌。这种以“碑学”为表现形式,以“金石学”为艺术支撑的书法变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汉字字体创立时期的各种实用汉字形式的重新发掘和利用,初期汉字字体的很多呈现方式或多或少受到了公共表意应用的目的及其制作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了较大的不同于书斋手写汉字的面貌和趣味。

清初的书家通过学习碑版金石的汉字呈现方式,而变革习以为常的帖学面貌,如傅山,初学钟繇、“二王”,其后精研金文和碑刻中的古代文字,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草书创作中,从而产生纵逸流畅的风格。在尊碑抑帖氛围曰渐浓郁时扬州八怪”这些非正统的文化人对传统书法规范发起了剧烈的反叛行动,其中典型的是金农的书法实践。他与名士交游,博学多才,尤喜汉碑,而“耻向书家作奴仆”,在参悟汉碑的基础上自创“倒薤”写法等非传统笔法的汉字书写方式,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散发浓烈金石气的“漆书”风格。清末碑学兴盛,帖学式微,吴昌硕的书写风格表现出强烈的金石学功底的影响。他大器晚成,早年就对古砖器物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后辗转师学于诸金石学大家,遍观其所收藏的金石书画,眼界大开,由参悟古碑刻金石而来的汉字造型思维使其书法创作面貌奇异而高古,这尤其在其篆书创作和篆刻的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

.清代的书家倡导宁丑勿媚的汉字审美观,而碑学的理论家从阮元、包世臣到康有为,则大力地鼓吹碑刻尤其是北碑的审美优长,并最终在清代颠覆了“二王”的书法传统,使尊碑的审美倾向发展到极致。这在表面反映了人们对刻帖辗转失真的不信任和对帖学传统萎靡的失望,其实内里应该说是人们对书法艺术长期禁锢于文人程式化书写格式的不满而力求突破。人们在惶恐和迷惘中借由清代的“金石学”成果,而发现了往古金石文字的美,于是不由自主开始尝试回到汉字之初,从其造字、字体形成的原初状态来探求汉字之美的根源,同时当然也是以这种资源来为自己的个性化书写寻求灵感(其“丑学”书法,大多是利用对各种碑刻书法特点的参悟而融汇综合成自成一体的个性书风,往往呈现为非和谐理性的、非中和的、相当质朴、稚拙乃至丑怪的汉字书写形象)。清代的碑派书家们从原初的汉字形体呈现方式中得到了启发,但或许少有人意识到,其所得恩惠并不全部来自书写者,其制作者也是有很大贡献的。限于篇幅,有关民间汉字的应用情况从略。

通过上述对中国历史上汉字应用状况的概览,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汉字之美并不局限于传统书法话语所涉及的范围,因为书法讨论的主要是与艺术有关的话题,如线条的节奏和章法的安排等等,而汉字应用的范围则不仅包括艺术性书写的汉字(书法作品),也包括那些主要出于实用目的而写就或制作的汉字。如此我们关于汉字之美的考察范围就应该扩大,它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的书法话语所论及的历代名家墨迹和魏晋以前的公共表意书写和制作,诸如金石碑版等的汉字书写兼制作品,也应该包括那些不被认为是书法作品的汉字应用形式,比如印刷字体和美术字,等等。如此我们才能从汉字应用和呈现方式的视角,全面、完整地来审视汉字呈现为各式各样具体的物质媒介形象的美,如武丁时期的某片甲骨文的美,某块汉碑所呈现的符合其功能应用的形式的美,以及它们作为具有共同制作因素的汉字所体现的某种类型的共性美,等等。

其次,从汉字物质生成和具体呈现的方式及其美感的特点来看,汉字之美也不局限于毛笔书写的方式,尤其并不局限于名家以毛笔在纸张等软性材料上书写汉字的方式。历史上谈论书法艺术的话语是在汉代文人热情地投人毛笔书写的审美活动之后,此前汉字以各种媒介方式存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们仍然闪耀着独特的美,如甲骨文的爽利挺劲,金文的雍容华丽,而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以审美目的创造出来的,也主要不是以书写的面目呈现的,虽然其中有书写的因素,但最后的汉字形象却是甲骨刻辞或青铜铭文的制作品形象,后世对这些“甲骨文”或“金文”的印象(所谓“金石味”)主要都是由这些汉字制作品的形象所建构的,而对于制作因素在汉字之美形成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制作性对汉字之美的贡献,还往往体现在非文人的制作者的本能想象力的发挥上,这也是我们以往的汉字书写艺术研究所常常忽略的。

第三,从汉字出现的场合和书写或制作的目的来看,在唐代及其前代,汉字许多时候是为了国家的大事或共同精神规范的宣示和传播而书写和制作的,其呈现出来的材料是能够保持久远的金石材料,其保存或呈示的地点往往是国家或群体生活的公共场所,其书写者和制作者往往是不知名的巫官或史官以及无名工匠,所有这些因素都体现为公共表意的特点,而其汉字书写和制作的形象呈现,也往往具有中和、典雅、端庄的审美趣味。宋代以后,汉字的具体书写形象往往是士大夫文人个人性的情感交往和文化学术交流的产物,它们没有庄重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拘束,而其呈现方式往往是以具有广阔表现空间的纸张、笔墨为手段,以长于表现个性、天赋的手札或尺幅为媒介形式,于是其汉字书写形象往往呈现为个性十足而又极富书卷气的笔墨性线条构形模样,即如唐宋明清的一些大书家的作品风貌。可见汉字之美往往由于其应用场合及目的以及其书写或制作者的不同身份及趣味,呈现不同的美,这也是汉字之美的研究视野应较为关注的方面。

第四,唐代兴起的印刷术和印刷字体创制的实践及其中国书籍、版本文化的巨大遗产,使我们对汉字的技术性呈现形式的审美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如宋体字的审美特性问题,在传统时代对它的研究就比较罕见,即使有之也是较为负面的评价,与传统文化对工艺的态度较为类似。但在现代的文化现实中,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对工艺性汉字的忽视和负面评价的倾向,则不仅与现代学术对现代性文化审美特性的判断不甚相符(如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成果),也与当代人的现实审美观感颇有距离。就宋体字的阅读感觉和在文化、商业领域的精神、品牌特性的标示应用来看,它的简洁明快的现代性美感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与西方拉丁文字作比较时,它又颇具有东方的神秘和难以言传的韵味。这样的汉字之美,我们怎么能局限于传统的书法论述话语而轻易地错过呢。此外还有美术字问题,限于篇幅从略。

第5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关键词: 韩日留学生 汉字 儒家文化 佛教文化 母语正迁移

引言

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韩日两国留学生母语正迁移作用非常显著。他们即使从来没有学过汉语,也能看懂中国街道上的各种汉字标识。在来华留学生人群中,韩日留学生在数量占了绝大多数,因此探讨韩日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韩日留学生母语对学习汉语正迁移作用巨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韩语日语究竟在哪些方面起到正迁移作用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掌握韩日留学生母语正迁移的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韩日留学生母语正迁移元素

1.汉字

朝鲜半岛在十三世纪以前也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记事都是使用汉字,各种文化书籍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直到1446年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以后,朝鲜半岛才开始使用自己的文字。虽然朝鲜半岛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仍然使用汉字。现在51万多个韩文单词中,70%的单词是纯汉字或混杂着汉字的单词。汉字已经融入了韩国的语言文字中,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汉字,韩国人就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难以理解透彻。韩国政府目前也逐渐重视汉字的学习,1972年确定恢复中学、高中的汉字教育,1974年确定学习1800个基础汉字,2000年韩国教育部公布调整后的汉字教学用基础汉字1800个。

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大约公元三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成为纪录语言的符号。日语对汉字的使用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保持汉字的原有字形,另一种是利用汉字的局部偏旁创造出了片假名,借用汉字草体创造出了平假名。目前日语中保持汉字原有形义的词在日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了《常用汉字表》,日本教育部规定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应该掌握常用汉字表中的1945个汉字,加上人名地名,合计要掌握2229个汉字。

韩日留学生在母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将近两千个汉字,这些汉字与我们目前使用的汉字形义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字形上,韩日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这些在母语中掌握的汉字,对学习汉语起到巨大的正迁移作用,因为汉语词汇由汉字组成,只要掌握了汉字的字义,一般情况下就可自然掌握词义。

2.词汇

韩日留学生与同班其他留学生相比,掌握汉语词汇的速度明显要快得多。韩国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掌握上具备优势,因为韩国语中也存在大量汉语词汇,直至现代,韩国语中的汉源词汇仍占60%~70%,尤其是实词,绝大部分来源于汉语。韩日留学生母语中存在大量从词形到词义甚至到发音都与汉语词汇相同或相近的词,这使得韩日留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可以借用母语中相对应的词汇、词形及词义,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汉语新词。

3.儒家文化

儒家典籍无疑是最重要的儒家思想载体,这些儒家典籍不仅传播了儒家思想,而且对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学典籍通过汉字在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典籍中的一些词语还进入了汉语以外的语言系统,丰富了这一地区的语言词汇。

朝鲜半岛在纪元前后开始使用汉字,其时儒家经典既是儒家思想读本,又是汉字学习教材。朝鲜三国时代的高句丽于372年设儒教最高学府——太学,传授五经、三史等儒教经典;百济同时建立了儒教教育制度;6世纪儒教在新罗广泛传播。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在首都设立国学,讲授儒家经典。八世纪中将国学改为太学监,将《论语》、《孝经》定为必修科目,将《礼记》、《左传》、《尚书》等定为选修科目。韩国留学生虽然不可能像古人那样熟读儒家经典,但留学生从小就浸润在儒学氛围中,对儒学及儒学典籍中记载传播的知识多少有些了解。韩国现在仍有儒学私塾,在这些私塾里,先生教授儒学知识,现代韩国的尊师传统一定程度地说明了儒家对韩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来自儒家著作的词语同时进入韩语系统中,部分词语与汉语有细微差别,例如汉语成语“世态炎凉”在韩国语中写作“炎凉世态”,汉语“居安思危”在韩国语中写作“安居危思”,汉语成语“走马看花”在韩国语中写作“走马看山”,汉语成语“同舟共济”在韩国语中写作“同舟相救”。这类成语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也不会有任何困难。

日本最早从朝鲜半岛传入儒教,百济的王仁将《论语》传入日本。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共计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访问,带回了大量文化典籍。日本奈良时代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国的古代典籍。日语中有些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或文学作品的词汇,其词形、词义与汉语词汇相同或相近,日本留学生在汉语中见到这类词时,一见词形便可根据母语大致猜出该词的词义。例如:卧薪尝胆、一望千里、一气呵成、一石二鸟、温故知新、四面楚歌、百发百中、千差万别、豪言壮语等。

4.佛教文化

朝鲜半岛自公元4世纪70年代从中国传入佛教,自此一直到14世纪末期,有大量韩国僧人来中国求法,有文献、碑碣记载的就有270多人。至今韩国佛教徒占总人口的35%,达1300万人,韩国佛教各宗教团体开办的大专院校有76所,初高中22所,以及大批小学和幼儿园等。这些佛教团体开办的学校对学生在宗教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公元458年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根据1991年日本文部省文化厅在《宗教年鉴》中发表的数字,佛教徒总数达到84005633人,佛教团体为85318个,佛教大学31所,大学院17所,短期大学51所,高中113所。这些佛教学校不仅讲授一般的文化知识,而且传授佛教知识。

汉语中有些词汇来源于佛教,这些佛教用语通过佛教的传播也被周边国家的语言所吸收,例如有很多日语的佛教用语与汉语中的佛教用语相同,有些汉字因为简化的原因,在字形上有些细微的差别,例如:爱(愛)、通达(通達)、慈悲(慈悲)、菩萨(菩薩)、流通(流通)、变化(変化)、附属(付属)、天眼(天眼)、分别(分別)。韩日留学生在母语中掌握了这些佛教词语和佛教文化知识后,在学习汉语中佛教词语和文化知识的时候,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比较容易掌握这些词语和文化知识。

5.其他正迁移文化元素

中国古代的服饰、历法、官制、礼仪、纪年、生肖等诸多方面都被周边民族吸收使用,有些传统汉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日本现在采用阳历纪年,也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但是多数汉文化元素依然保留着,例如生肖、服饰、端午、七夕、重阳、汉字等。韩日留学生对这些文化元素非常熟悉,在汉语中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时会感到很熟悉。韩日留学生虽然母语不同,但他们的语言文化都与汉语言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素对留学生的汉语言习得产生巨大正迁移作用。

二、教学对策

1.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韩日留学生母语正迁移作用,鼓励韩日留学生将母语中掌握的相关汉语和文化知识运用到汉语学习中,迅速扩大汉语词汇量。尤其是在汉语初期学习阶段,教师更应该注重利用母语的正迁移,迅速提高韩日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2.教师对留学生的语言文化差异要有所了解。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还要了解留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掌握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规律。教师如果学过留学生的母语,掌握留学生母语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不但能知道留学生运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还能对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出预测,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留学生。

3.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留学生对汉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能更好地发挥韩日留学生母语的正迁移的作用。学习汉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只有掌握了中国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掌握汉语。

结语

韩日留学生在母语习得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大量汉语及中国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这些知识的存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知识为汉语教学服务。

韩日留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与汉语言文化有很多相同性特征,这些语言文化元素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正迁移作用较大,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类留学生的母语背景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都要考虑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在教学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秀文,关捷.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

[2]邵毅平.黄海余晖——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及韩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0.

[3]陈景富.中韩佛教交流源远流长.中国宗教,2006(1).

第6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1 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史介绍

汉字在我国就是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中最早且最广泛使用的文字,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及语言表达需求而产生的汉字。汉字在我国的发展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存在着不同的字体设计展现阶段。在我国的汉字发展中由于人们对当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体会,在汉字的字体设计中也融入了不同的概念和元素,故此我国的汉字发展至今也经历了不同的字体,包括早期的图画文字,后来的在龟背上刻的甲骨文字,以及再后来发展到篆书、古文、隶书和行书、楷书、草书等,直至发明印刷术后逐渐也派生出来了各种的印刷字体。

在我国的汉字发展史中,甲骨文就是在商朝后期书写或是刻在龟甲以及兽骨上面的文字,至今安阳殷墟还保留大量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居多,可谓是中国汉字的鼻祖。汉字中的金文就是雕刻在青铜器皿上,或是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篆书的产生式汉字字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篆书又可分为大篆与小篆。而汉字中隶书的出现,因其种类繁多而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故此有着很长的发展和使用过程,在当时得到了很广泛的使用。汉字中楷书字体,由于笔画端庄而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还被世人视为标准的字体。行书在汉字字体中也就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可以自由运笔的一种文字书写字体。在我国的汉字字体中,草书也被成为破草和今草,草书也有着今草、狂草、章草之分,它是沿袭了多种古文字的变化从汉代而形成的。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中,为了适应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需求,文字也开始向适于印版和镌刻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开始出现方方正正、横平竖直宋体,这是为了方便印刷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体汉字在百年文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扁宋、长宋和仿宋等多种宋体汉字的变体。并且我国的汉字字体在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黑体以及美术字等多种新的汉字字体。但是由于宋体字的使用会更加方便我国的印刷刻板应用,并且还适合于人们的视觉阅读需求,所以现在,我国的宋体字还是在出版印刷中主要使用的字体。

2 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历程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中,字体设计已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汉字是我国智慧文化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中国文化的视觉效果,汉字字体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做好汉字的字体设计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字体也就是汉字的文字符号的视觉形式类型,汉字字体设计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也衍变出宋体、仿宋和楷体等字体。在我国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字体的不同演变也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过程,是人们在设计思维中对我国字体设计的创新和巩固。[1] 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汉字字体在新时代下也发生了更深层的变化,出现更多的汉字字体设计形式,使得汉字这个信息载体可以将民族文化保存和传递下来,并且使汉字字体可以更充分的融入各行各业中,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也得到更高的地位。

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汉字中的基本元素,汉字字体在设计者的创造思维中也展现了多样的变化,汉字字体设计在信息发展的今天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汉字字体设计者可以在已有汉字字体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更多的汉字字体以满足当今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有一个沟通的桥梁,将民族文化和汉字文化共同发展传承。

3 国外的字体设计发展历程

在字体的设计发展中,国外的字体设计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可以从商品包装的字体设计中看出,字体设计在这个国家中有着广为迅速的发展。国外的字体设计中,不仅体现出设计者的广阔思维创新能力,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字体设计方面与国家的文化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 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在追求美观个性的同时,也会将各自国家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文字的字体设计中,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产品和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广出去,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字体设计的创新。

在经济危机之下的外国产品经营中,我们从各个国家的产品字体设计中就不难看出,韩国以及日本的经济就在强调民族特色,在字体的设计中加入显明的民族特色,为产品的销售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不小的推广作用,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受益。在字体设计中加入对国家民族正面的设计,也将对国家的发展带来正面能量,在字体设计的视觉冲击中也必将给国家的商品经营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4 我国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字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也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了解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必将带动我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和解决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3] 汉字字体的设计多是趋于表达象形字的方向,为保障汉字传递时的功能意义,设计师在对字体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融合心理上的感受还要结合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汉字字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得汉字具有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视觉审美需求,使得汉字字体的设计更能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对于文化的传播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设计师在进行汉字字体设计时应更加关注。汉字是书写符号也是我国汉语文化的信息载体,记录了我国的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故此,汉字与民族文化之间也有着多种的关系。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汉语基础上 人的思维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的智慧总结。[4] 民族文化中的方言就比较多,如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方便方言文化的保留,汉字在此时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会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字字体与民族文化之间,是承载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方便我们认识和查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字记录了民族文化也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5 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

汉字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起来,有助于我国的汉字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我国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也必将推进艺术平面的设计能力,下面就介绍汉字字体的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

汉字的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设计领域中,会因为不同的作用方式而体现不同的设计。[5] 在视觉艺术的传达设计中,对于汉字自提的设计就要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韵味,可以在设计字体时从形态的设计方式出发,从海报、企业标识、书籍封面以及产品包装等,来更好的推广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汉字的字体设计此时也要多多的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

汉字字体设计在环境艺术中,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汉字字体中就体现出了很强烈的环境艺术。比如门的字体设计就可根据实际民族文化的应用要求,设计出符合当时环境的汉字字体,使字体的设计体现出汉字的风格味道。

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漫设计领域中,在作品中加入汉字字体设计,以发挥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对于宣传和推广我国的动漫设计事业,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和推动作用。[6] 毕竟在动漫中的字体设计模仿国外作品的设计元素,对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动漫事业是极为不利的。

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在装饰设计领域,汉字的字体设计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作用,在装饰作品中会因为表达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设计展现。不仅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此时也要体现出民族特色才行,是装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当今的数字媒体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影视片头的制作上,更实用充分体现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态表现与影像结合的设计表现。汉字字体设计在这个新的艺术载体上,必将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这对推进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着不小的助力。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服装设计领域,也越来以突出民族特性为潮流趋势,服装的纹样上也出现或多或少的汉字字体设计作品。他们将此作为品牌标识的同时也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形式,这样的结合使得企业的发展之路更为长久。

6 结论

由上可知,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功劳,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又能更加体现出汉字的表现力,使我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也是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将汉字字体设计的课程中加入民族文化的渲染和讲解,让平面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将民族文化运用与汉字字体设计的思维中,使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更能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性,使我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书籍整体设计中的字体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 刘可为,李伟.现代汉字字体设计中的图形化趋向[J].南方论刊,2009(12).

[3] 李卉.图形化文字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J].运城学院学报,2010(05).

[4] 辛斌.漫谈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6).

第7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1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历程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中,字体设计已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汉字是我国智慧文化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中国文化的视觉效果,汉字字体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做好汉字的字体设计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字体也就是汉字的文字符号的视觉形式类型,汉字字体设计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也衍变出宋体、仿宋和楷体等字体。在我国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字体的不同演变也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过程,是人们在设计思维中对我国字体设计的创新和巩固。[1]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汉字字体在新时代下也发生了更深层的变化,出现更多的汉字字体设计形式,使得汉字这个信息载体可以将民族文化保存和传递下来,并且使汉字字体可以更充分的融入各行各业中,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也得到更高的地位。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汉字中的基本元素,汉字字体在设计者的创造思维中也展现了多样的变化,汉字字体设计在信息发展的今天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汉字字体设计者可以在已有汉字字体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更多的汉字字体以满足当今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有一个沟通的桥梁,将民族文化和汉字文化共同发展传承。

2国外的字体设计发展历程

在字体的设计发展中,国外的字体设计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可以从商品包装的字体设计中看出,字体设计在这个国家中有着广为迅速的发展。国外的字体设计中,不仅体现出设计者的广阔思维创新能力,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字体设计方面与国家的文化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在追求美观个性的同时,也会将各自国家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文字的字体设计中,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产品和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广出去,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字体设计的创新。在经济危机之下的外国产品经营中,我们从各个国家的产品字体设计中就不难看出,韩国以及日本的经济就在强调民族特色,在字体的设计中加入显明的民族特色,为产品的销售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不小的推广作用,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受益。在字体设计中加入对国家民族正面的设计,也将对国家的发展带来正面能量,在字体设计的视觉冲击中也必将给国家的商品经营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3我国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字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也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了解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必将带动我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和解决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3]汉字字体的设计多是趋于表达象形字的方向,为保障汉字传递时的功能意义,设计师在对字体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融合心理上的感受还要结合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汉字字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得汉字具有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视觉审美需求,使得汉字字体的设计更能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对于文化的传播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设计师在进行汉字字体设计时应更加关注。汉字是书写符号也是我国汉语文化的信息载体,记录了我国的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故此,汉字与民族文化之间也有着多种的关系。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汉语基础上人的思维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的智慧总结。[4]民族文化中的方言就比较多,如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方便方言文化的保留,汉字在此时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会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汉字字体与民族文化之间,是承载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方便我们认识和查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字记录了民族文化也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4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

汉字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起来,有助于我国的汉字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我国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也必将推进艺术平面的设计能力,下面就介绍汉字字体的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汉字的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设计领域中,会因为不同的作用方式而体现不同的设计。[5]在视觉艺术的传达设计中,对于汉字自提的设计就要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韵味,可以在设计字体时从形态的设计方式出发,从海报、企业标识、书籍封面以及产品包装等,来更好的推广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汉字的字体设计此时也要多多的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汉字字体设计在环境艺术中,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汉字字体中就体现出了很强烈的环境艺术。比如门的字体设计就可根据实际民族文化的应用要求,设计出符合当时环境的汉字字体,使字体的设计体现出汉字的风格味道。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漫设计领域中,在作品中加入汉字字体设计,以发挥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对于宣传和推广我国的动漫设计事业,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和推动作用。[6]毕竟在动漫中的字体设计模仿国外作品的设计元素,对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动漫事业是极为不利的。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在装饰设计领域,汉字的字体设计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作用,在装饰作品中会因为表达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设计展现。不仅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此时也要体现出民族特色才行,是装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汉字的字体设计在当今的数字媒体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影视片头的制作上,更实用充分体现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态表现与影像结合的设计表现。汉字字体设计在这个新的艺术载体上,必将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这对推进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着不小的助力。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服装设计领域,也越来以突出民族特性为潮流趋势,服装的纹样上也出现或多或少的汉字字体设计作品。他们将此作为品牌标识的同时也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形式,这样的结合使得企业的发展之路更为长久。

5结论

第8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交互方式;交互技术实践;汉字交互原则

1 汉字交互原则

汉字交互原则从文化传播、人机交互、设计心理三方面可以归结为三条原则,分别是汉字文化解码、对话自然含蓄和生活态度外显。

1.1 汉字文化解码

解码,指译出代码符号的消息。是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受话人分析理解话语意义内容的一种方式。[1]汉字文化解码,在笔者理解就是用交互设计的方法把汉语言文字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者将汉语读音、汉字符号、读写的行为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的过程。解码的过程是完成文化格式的更新,为本时代传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文化格式。因此,解码的重点是交互格式的选择:移动端、可穿戴设备、交互装置艺术等。选择的标准在于汉字文化与交互技术的匹配程度和具体的实践条件限制。

1.2 对话自然含蓄

对话,在人机交互(英文HCI)领域一般区分为人与机器对话、人与系统的对话、机器与系统的对话三种。现代交互技术的研究趋向于更为自然的对话与交互设计,将对话的语言从程序、字符、图形、声音等拓展到肢体语言、脑电意识语言等更广阔的语言范围。因此,语言表达的技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汉语言文字表达技艺的核心总结为“含蓄”,即指委婉而非直言,谦虚灵活应对。这种表达更容易被别人接受,也更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达到有效交流,沟通思想的目的。

1.3 生活态度外显

生活态度,是人们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通过生活实践而形成的。汉字交互中通过将用户内在稳定的心理和意愿等情感表现为交互行为方式、交互视听语言和交互技术实践等,提高了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外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和沟通,其优势在于满足用户超越语言表达范畴的精神品位追求。生活态度的外显的重点应着眼于交互方式的研究,难点在于对于生活态度的解析和行为重构设计。生活态度外显的需求,来自于不同用户群体多方面水平的差异,例如,经济条件的限制、情感化需求、社交认同的需要等。

2 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2.1 交互方式的选择

交互方式的选择,是完成从问题研究范畴到设计研究范畴的转型。因此它是汉字交互设计的关键步骤。交互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以活动为基础的交互,如指令、交谈、导航与操控、探索与浏览;第二,以对象为基础的交互,通常基于对物理世界物体的模拟,如一本书、一个工作台等场景。在完成交互设计时,经常是两种类型的交互方式的综合运用。通常,交互方式依据用户需求、设计预算、支持用户行为的适当的交互技术和其他限制等因素进行选择,进而成不同风格的交互格式。

2.2 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的内容

交互方式的继承是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尊重和满足本民族或当地文化继承需求,这也正是汉字交互设计存在的意义。例如,中国人对于打开卷轴或扇子的动作并不陌生,这来源于人们有相关的生活经历或具备基本的汉文化知识。那么在汉字交互设计中采用“平移展开”或“扇形滑动”相关动作行为设计,这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会得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文化认同感、减少行为学习的负担。

交互方式创新的对象是客户旅程,[2]它涵盖了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各个阶段中的体验感受:客户的情感、目的、交互、障碍等。创新的难点在于避免设计与客户体验格格不入的孤立的接触点(touch point)或产品的特征。客户在使用一个较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时,往往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分多个步骤或多个渠道对不同的接触点进行操作。因此,高水平的交互方式的创新是阶段体验层次分明、不同接触点自然过渡、产品功能从整体到阶段,执行力好的设计。

2.3 汉字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之术

日常生活的处处可见可闻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社会化交流的必须,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但体现为口头语言,还可以包括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等。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作揖,双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以示敬礼;西方人见面时握手、拥抱或亲吻脸颊表示友好。 交互行为会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当下开放的中国社会中西文化交汇、传统文化行为与流行文化行为交织的状态下,交互方式既要也要创新,这融合之术在于“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习俗会变迁、中外有差异,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无论见面时作揖、握手、拥抱或亲吻脸颊……不同动作都是表达“您好!”之意。交互设计随着科技更迭和文化差异,在信息传递中的编码和解码方式不断变化。“编码和解码”理论,最早出现在80年代的美国电视传媒领域研究中。在汉字交互设计中的理解,编码,是按照一定设计思维方式的将承载信息的汉语言文字转换成计算机程序语言,方便传播和交互方式的创新。解码,则是目标用户通过一定的交互行为从计算机程序语言获取信息的过程。例如,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万文杰和葛一汉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交互有声脸谱》,几十个京剧脸谱面具背后暗藏玄机。用户轻轻叩击京剧脸谱,不同角色的京剧脸谱就会发出对应角色的京剧唱腔唱词。京剧角色的信息如性格、语言特征和情感等以“唱”的语言形式和京剧脸谱视觉形式被重组编码,用户以“叩击”的交互方式解码并获取信息,得到全新视、听、触等多元体验。这样,使得京剧的艺术魅力不再局限于舞台或广电等传统传播平台,交互设计让它有了新的展示平台和观众的交互方式也日渐多元化。

3 汉字交互技术实践与趋势研究

3.1 汉字交互技术实践

汉语言文字交互设计项目的实践开始于2014年,在广博的汉语言文字中,交互设计团队不断从新角度选择题材、尝试不同交互技术应用、借鉴相关交叉学科的设计思维方法、理论和设计形态,完成多种类交互技术实践,不同交互格式的设计作品。笔者将按交互格式分类、选择典型案例介绍汉字交互技术实践案例如下:

第一,增强模式网页体验。网页,受到交互智能产品多元化冲击,需要转型为能更好适应不断更新的智能交互设备的新形式――增强模式网页体验。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林荒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书法艺术体验》选择HTML5交互技术应用,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欣赏网页交互体验更具美感和。HTML5语言的应用,也让跨平台展示更具便捷,文本、图片和视频,可以自适应不同平台的尺度变化,极大地保持了设计的一致性和高效率。

第二,移动端交互(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从智能手机诞生以来,移动端的交互设计一直是交互设计的重要领域,技术革新快、商业应用效果好,因此是交互专业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4年毕业设计作品《方言地图》以平板电脑作为交互体验和展示载体,用户通过手指触摸屏幕及语言指令互动方式感受了以官话为代表的汉语方言的特色。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无处不在的交互体验。在这类的设计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在于谁是用户、用户用设备做什么、怎样拿着设备等。

第三,交互游戏。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陆娟娟、庄慧敏二位同学作品《汉字生肖》(见图1)是一款基于图像识别技术,为儿童早期语言学习服务的交互设计。游戏方式是利用立方体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把汉字通过动物动态的方式展示。剪纸画风交互视觉设计展现了中国味道的十二生肖动态形象与汉字造型及读音。

图1 交互游戏《汉字生肖》作者:陆娟娟、庄慧敏,指导教师:杨志麟、杨洁、王可

图2 交互作品《颜文绪字》作者:王宇,指导教师:杨洁

第四,多屏互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王宇同学作品《颜文绪字》(见图2)是基于智能电视和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多屏互动,运用表情识别技术认识偏僻文字的实际应用。平板电脑通过摄像头识别表情、并表情解码,再通过无线网络将内容传输到智能电视完成展示互动。多屏互动基于DLNA协议,通过WIFI网络,在不同多媒体终端进行传播内容传输、展示、控制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跨平台(智能家电、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多媒体等)和内容的整合,可以创新的交互方式和体验,打破了单一交互终端交互体验上的局限性。它代表了一个新的交互方向“智能生态系统”的交互设计,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交互技术方向。

第五,展呈交互。博物馆、展览馆、博览会及各类展览活动中能越来越多看到新潮的交互技术应用。汉字博物馆、汉字语言知识竞赛等活动也会伴随着交互技术的应用。因此,我们团队也尝试着运用软硬件结合和VVVV语言的编写,完成了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6年毕业设计作品《时节味道》。本设计以机械拉线开关和拨动开关两种方式控制屏幕上多媒体播放,从操作方式复古性角度完成对展览呈现方式的创新。

第六,无边界交互(活动和体验)。随着技术发展,交互不再局限在屏幕里和指尖的滑动。人们身体发出的多种信息都可以被智能交互设备识别产出互动。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郑萍萍和冯婷同学的交互作品《甲骨文》运用体感交互技术,通过单人或双人的肢体语言实现甲骨文欣赏体验互动。再如,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王宇同学作品《颜文绪字》通过用户表情变化完成与智能设备互动,表情识别技术,不但解放了双手,也让用户体验了新的交互方式带来的乐趣。最后,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专业万文杰和葛一汉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交互有声脸谱》用声控技术完成的京剧唱腔体验交互设计。身体语言、表情语言、语音控制等多方面的交互技术尝试也为汉语言文字的交互设计应用拓宽了设计的边界。

汉字交互设计不断实践应用多种交互技术,追求体现多种风貌的汉字交互设计作品。汉字交互作品或者学院风,或者有商业应用前景,都是对汉字交互设计形态的不断尝试。通过不同技术的应用,不得不说,交互技术对汉字交互设计形态、交互方式和体验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交互技术的新浪潮也不断涌现,推进汉字交互设计的研究深入,对交互技术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

3.2 交互技术趋势研究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即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仿真的、沉浸式的人机交互手段。但支持这项技术的硬件如VR眼镜尚存在一些体验欠佳的问题。但对交互设计师而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技术浪潮本身,VR概念早在80年代初就被提出,今年这一技术却被炒地火热的背后,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好的交互设计师会考虑交互技术如何应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关注技术趋势中,不可忽视行业应用的研究。行业不同、用户不同、交互内容与交互技术研究的结合,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等相关思维方法。

4 结语

从点头之交到点赞之交、远程互动替代面对面交流……交互技术革新改变着我们的交互方式。交互技术的应用也受到行业、文化和用户差异等限制。因此汉语言文字的交互方式与技术实践研究是一个互为补充的研究,从人的行为与计算机技术两个角度寻求交集,为创造更好的汉字交互设计探索最佳解决方案。首先,明确三点汉字交互原则:汉字文化解码、对话自然含蓄、生活态度外显。其次,掌握汉字交互方式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之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再次,通过多项汉字交互技术实践与趋势研究总结教训摸索规律。最后,笔者将汉字交互设计任务总结为:创新交流方式、丰富语言形态,创新地传承弘扬汉语言文字的优秀文化。希望以此为目标,继续完成汉语言文字交互设计项目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绍克,阎俊杰,刘中富,孙永选,张树铮,等.汉语知识词典[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第9篇:汉字文化的传播范文

关键词:汉字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68-01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过程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它是人们在长时期的生产与劳动实践中,出于实际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图形符号的简化文字。可以说,汉字是从图形与符号中分化、演变出来的。汉字产生之前,人们一般采取结绳、契刻、画图的方式记载事件。现代汉语中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历史痕迹依然有所保留,这同样体现了汉文化的一脉相承的特色。

(二)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产生之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甲骨文、大传、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为代表的字体类型,具有较高的规范性与艺术性。下面作简要的介绍与说明。

商代后期,在王室的占卜与记事过程中,可在龟甲与兽骨上的象形文字即为甲骨文。延至西周后期,鼎文与石鼓文的产生标志的大篆的形成。到了秦代,大篆逐渐演变为形体修长、匀圆整齐的小篆,小篆也称秦篆。在篆体的基础上,出于书写便捷的需要隶书逐渐形成。随后在西汉与魏晋时期,人们在对隶书进行用笔波折删减的过程中,融汇了撇、捺、钩、挑等笔画特色形成了楷书。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由于有连笔草写的现象,作为一类自由洒脱、变化多端的书写字体,草书由此诞生,并成为了汉字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运笔也较为自由,同时强调一定的规范性,在印刷术大力推广之前,行书一直是日常书写使用最广泛的字体。

二、汉字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与版式装帧设计

版式设计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手段,具有高度的艺术特征与鲜明的技术特色。它既是关于编排的学问,也是一项设计专业技能。汉字字体设计在版式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汉字的符号特点为装帧版式设计的传播媒介、利用价值、应用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这类设计应用中,与汉字有关的文字版式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不断地以新的视觉理念与外在表达冲击着观者的内心。

(二)汉字与数字媒体设计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已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到今天,与数字媒体有关的设计工作已经成为了设计界的发展潮流。汉字字体设计的重要作用在此处也有着鲜明的体现,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便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字体与版式设计相结合而组成的。汉字字体与版式设计的融合,为网络数字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帮助。网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性,整合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资源,为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三)汉字与招贴广告设计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产业设计水平的飞速提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广告设计与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制作技巧、设计理念、传播方法、载体形式充斥在广告招贴行业的各个流程之中,但万变不离其宗,汉字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广告中依然发挥着主体作用。好的招贴设计可以展现出恰当的形式美与艺术美,文字与图案的组合也同时体现出了设计的变化与统一,并在韵律对对比之中向广告受众传达出醒目的传播信息。

(四)汉字与产品包装设计

商品的外包装设计是商品设计生产的重要一环,优秀的包装设计能力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带动产品的销量。文字设计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包装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汉字的字体结构、书写方式、编排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魅力,体现着东方文化的内涵与韵味。汉字的寓意性与象形性特点能够增添包装设计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具体而言,纯文字搭配简单的包装底纹,可以体现出简雅的造型风格,迎合了消费者的格调诉求;古老字体搭配浓重的中国风图案,可以反映出商品的典雅气质与悠久历史,适用于老字号商品;彩色字体搭配活泼的卡通图案,体现出产品迎合幼儿的童趣的特点。综上所述,在字体上考量得当,设计上精益求精,产品的包装样式将会焕然一新,可以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三、结语

汉字具有悠久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作中,应用汉字字体设计,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传播信息的内涵,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客观上提升了商品包装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拓展了版式装帧设计的发展空间,大力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发展。在海报推广、企业标识、宣传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汉字同样有着广泛的运用。另外,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