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高标准农田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审计

第1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一、肯定成绩,认真总结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获得全省先进,具体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项目争资金成绩斐然。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得上级财政资金4.17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1.99亿元,增长91.3%。尤其是2010年,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1亿元;二是新增开发县实现突破性进展,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此外,全省新增1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中,我市就有5个,占29%。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通报表扬市农业开发办争项目、争资金取得的突出成绩。

2、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42.74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6.4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4座,拦河坝42座,修建排灌站31座,修建机电井238眼,衬砌渠道682.05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3185座,修建机耕路584.15公里,改良土壤2.23万亩。通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按照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与改善基础设施并进的道路,抓好土地治理。二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猪、麻鸡、毛竹、白莲、淮山、蜜桔、中药材和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4、项目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统一管理。我市“根据效益选择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坚持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创造性地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审计结算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千家万户,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统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要高出近3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政府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田,藏粮于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田水利化;对土地进行平整,建立纵横交错的机耕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人群,无论是技能还是体能,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排灌尤其是机耕路的问题,机耕、机插、机收和运输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实现在家务农人员省心、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和粮食增产增收的多赢目标。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做到“五个确保”,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确保建设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各县(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编制2011--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要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在灌溉水源有保障、渠系已配套的区域。

2、明确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开发办下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格实施项目。一要以田间灌溉支渠的开挖、衬砌、田间桥涵闸等建筑物的配套,以及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电井的修建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以农田的土地平整、裁弯取直和机耕道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农田土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以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的适时、适地、适树绿化为重点,抓好农田绿化工程建设。

3、健全制度,确保健康发展。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要全力推进更加严格的项目建设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

4、创新机制,确保水平提升。一要创新投入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其他相关支农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二要创新建设机制,改变传统思维,更加注重农田改造后的有效利用,力求将改造后的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创新经营机制,认真谋划治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各种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等适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5、加强宣传,确保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得到了省开发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互动,全面宣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经验,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切实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尤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转变作风,沉下身子,狠抓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要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按省开发办、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2、强化协作配合。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力量,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2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针对项目区“田块不整、沟渠不全,遇旱难灌、遇涝难排”的实际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清沟除杂,畅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为整;修路建桥,便捷交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渠相连、路通畅、田成方、林成网”的建设标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强化了科技支撑。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引进优质粳稻新品种“扬粳4227”,推广稻麦标准化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新扩良种种植面积400亩;注重与省里下河农科所、大学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等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1250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三是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增产增收方面,通过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万公斤,亩均增收达50元;在降本节支增收方面,通过衬砌渠道等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区节地、节工、节水、节电明显,按平均每亩20元计算,每年可节本20万元;在土地流转得益增收方面,通过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项目区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根据我区2010年—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累计达24.8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70%以上。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握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重点开发。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认真安排实施年度建设内容,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做大做强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多元投入、立体开发。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三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二、突出建设重点

一是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针对丘陵地区水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挖塘浚库,节水灌溉,新建灌溉泵站和衬砌渠道;针对沿江、沿湖地区雨季易涝的情况,疏浚排水通道,增建排涝泵站;针对田间交通不畅的情况,新建田间道路,配套田间建筑物。二是突出土壤培肥改良。针对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的现状,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土壤进行培肥改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理化性能,增强地力。三是突出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值保专业服务等形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突出合作组织建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为抓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区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资源开发局,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实施以及指导、检查、考核、验收等日常事务工作,统一管理调配人、财、物。各有关镇也相应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并依据区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强化考核激励,区政府每年与各项目镇签订农业综合开发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和职责,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3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一)组织机构健全,区上成立了以区委、区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头,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该项自查得分5分)

(二)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将示范区项目纳入督查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和通报制度。区目标办把示范区任务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该项自查得分10分)

(三)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农建示范区宣传,先后在省、市、区等各级媒体上发表各类示范区宣传报道篇。(该项自查得分5分)。

二、资金投入(该项自查得分10分)

(四)市级财政投入400万元,区级财政投入688万元,比去年投入890万元高22.2%。(该项自查得分6分)

(五)资金管理规范,实行了专帐管理和报账制度等,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该项自查得分4分)

三、机制创新(该项自查得分35分)

(六)投入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1、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优惠、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民营办水、社会兴水。(该项自查得分3分)

2、按照《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县级“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示范区建设实际,整合省、市涉农项目资金5770万元,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建设,整合方案科学合理,成效明显。(该项自查得分4分)

3、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采取“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引导群众筹资投劳。(该项自查得分3分)

(七)建设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1、严格按照民办公助的有关要求,以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变农民被动建为农民自主建,建设与管理并重,投资与投劳并举,用活用好财政资金,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推进示范区建设。(该项自查得分5分)

2、积极探索“竞争立项、公示透明、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建设新机制。(该项自查得分5分)

(八)管理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5分)

1、落实了工程管理主体、责任和措施;明确了水权划分、产权明晰、协会管理的管理机制和创新工程运营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2、及时组织项目自评和验收,竣工报告、审计报告和财务决算等软件资料齐全,数据统计准确。(该项自查得分5分)

四、实施效果(该项自查得分35分)

第4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一、统一组织领导,形成开发合力

一是统一认识。要改变当前支农资金种类繁多、使用分散、效益不高这一现状,必须整合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规模开发。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1+1>2”的规模效应。基于这一认识,武冈市在启动这一工作之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反复征求意见,广泛宣传发动,坚决破除遍地开发、“友情”开发等认识误区,把思想统一到资金整合上来,把精力落实到规模开发上来,从而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思路。二是成立班子。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项目区建设指挥部,明确为全市规模开发的执行机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经常深入一线调研,解决项目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各责任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确定了信息联络员。三是制订政策。出台了《武冈市整合支农资金和重点项目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整合支农资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合范围、管理使用、监管办法、重点项目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分解、考核奖罚等制度,为推进规模开发指明了方向。四是广泛宣传。在项目区组织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共商建设大计,让群众参与项目规划制订、施工建设的全过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定期编发项目区建设工作简报,制作宣传窗,及时通报工作动态,公布项目进度。同时,制作年度项目画册影像,及时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了系列通讯报道,扩大规模开发的知晓度。五是加强督查。采取专门督查组定期督查、工程技术组巡回督查等方式,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到位,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六是加强配合。在确保资金管理权限不变、补贴政策不变、部门职责不变的前提下整合资金,市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指挥、调度、协调项目区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了责任机制,把责任分解到部门,实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通过责任落实和奖惩激励,激发了部门动力,形成了工作合力。

二、统一规划布局,明确开发重点

武冈市坚持以规划选项目、定资金,按规划建工程、办实事,让涉农部门都有施展的平台,让支农资金都有为农服务的载体。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坚持把群众积极性和自然资源条件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尊重群众意愿和规模开发大局结合起来,同时,将规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并做出决议,确保了规划的合法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不因为人事的变动和个人行为而随意更改规划。在具体工作中,注重“三性”。一是注重规划的统一性。围绕规模开发项目区建设,明确了支农资金投放方向和惠农项目建设地点,做到惠农项目向规模开发项目区倾斜、支农资金向规模开发项目集中、技术力量向规模开发项目区聚集。2010年在转湾大垅整合涉农资金8800万元,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开发两个项目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9万亩。由于统一规划,从而避免了开发的随意性,增强了开发的全局意识,加大了整体推进力度。二是注重布局的科学性。按照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标准,筛选出有“全市粮仓”之称的“湾头大垅”、“转湾大垅”、“托坪大垅”作为规模开发项目区,优先立项开发。三是注重项目的完整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项目,做到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有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使每个参与单位都有施展为农服务的载体。同时,针对各类部门项目存在的内容交叉、标准不一的实际情况,对同类工程采取规划时地点结合、建设时工程互补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工程标准一致、质量可靠。

三、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开发行为

不同部门由于投入机制不同,建设标准各异,影响了群众筹资的积极性和工程质量标准的统一性。为此,武冈市在规模开发中努力做到:一是规范工程造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市场行情,在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下,全市同类项目工程实行同一价格,防止偷工减料;二是规范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制订下发了《项目区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标准》,统一规范了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选材用料和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同时,采取现场查看、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通过统一建设标准,各类工程建设顺利,质量优良,没有发生一起劣质工程,没有发生一起工程违纪行为,塑造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形象;三是规范管理程序。制定了《项目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责任单位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工程公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凡不执行上述规定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拨款;四是规范资金投入与监管。积极创新受益农户筹资投劳制度,调动农户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群众在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在项目建设开工之前,要求受益村交纳一定筹资投劳保证金,工程才能开工,完成计划规定的筹资投劳任务后,退还保证金。同时,创新项目单位资金集约投入机制,调动市直单位争资引项的积极性。对同类工程,实行投资由部门包干分摊,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投入模式;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制订下发了《项目资金管理操作办法》,规定了项目资金结算、审批、付款的具体程序,要求项目责任单位在市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整合支农资金”专账,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凡未经指挥部最后会审签字盖章的一律不予付款,杜绝了项目资金的挤占、挪用。

四、统一检查验收,确保开发成效

一是严把材料关。指挥部工程技术组对建设项目所需材料全程参与把关,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二是严把技术关。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队同吃同住,对工程施工进行全程监管,发现问题立即限期整改,从而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三是严把验收关。下发了《关于做好项目工程复核验收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复验内容,规定了复验程序,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复核工作小组,在各责任单位对责任项目进行自查自验的基础上,再严格统一验收,凡经复核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四是严把管护关。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移交所在乡镇、村管理和维护,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成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村成立管护委员会,制订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安排管护资金,进行经常性管护,并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五年不小修、十年不大修。

五、统一奖罚措施,落实开发责任

第5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1.75亿元,支持宝坻、蓟县、武清、静海、宁河等5区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其中,武清、静海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天津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扎实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的方案审查、资金整合、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各重点县也相应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落实、资金筹措、工程推动、施工监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工作。项目乡镇负责自筹款的筹措、施工协调,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足额落实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点县已累计下达资金28185.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100万元,市财政8000万元,区县财政4353.15万元,农民自筹5732.58万元)。第一批重点县宝坻区三年建设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并通过总体验收,累计完成投资827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市财政2400万元,区财政915.27万元,农民自筹2559.58万元)。第三批重点县武清区2011―2012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133万元。

(三)着力强化资金监管。宝坻区制定出台了《宝坻区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区水务局设立了资金专户专账,并设专人负责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财政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在项目建设期内分期分批及时拨付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乡镇自筹部分,由乡镇在工程开工前足额缴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单项工程竣工后,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拨款申请,经工程所在乡镇核实,经区财政局、水务局同意后,据实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拨付形式试行区级报账制,报账资金票据一律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经宝坻区审计局审计,重点县建设项目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天津市严格实施计划审查、严格遴选施工队伍、严格把好材料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宝坻区建立巡视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艺、操作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每个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然后由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复检合格后,局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及区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终验,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宝坻区将经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项目所在镇村管理,产权归项目所在村集体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层次落实管护责任,将农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确的机井、扬水点、地下管道、防渗明渠等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成立灌溉小组110个,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节约用水,部分项目区还结合工程建设,安装灌溉计量水表,积极探索水费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计量收费。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水务局、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项目区县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细则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以低压管道、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累计达到393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宝坻、武清两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宝坻区为例,该区通过三年重点县建设,共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亩均节水100方计算,共可节水1849万方,节电56.5万度;通过衬砌防渗渠道和铺设低压管道,减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积,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节地1.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6.5万公斤,新增粮食作物产值822.4万元,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64.06万元。此外,项目建设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储量和河道流量,稀释了排泄河道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改善了水体环境。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团结。

三、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资金项目实施顺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4500万元,全部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天津市财政局、水务局按照财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选择蓟县、宝坻、武清三区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4个村,新打及维修机井289眼,新建泵点60座,铺设低压管道350.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改善节水面积0.2万亩。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资金项目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通过市水务局、财政局的联合审查,并报水利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拨付三区县,累计完成投资900万元,打井15眼,建设井房25座,开挖管道沟30公里,购置低压塑料输水管材50公里。预计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议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亿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结构而言,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天津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此次调研的宝坻区和武清区都是天津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宝坻区耕地面积1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8.4万亩;武清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资源紧缺实际,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在建的蓟县、武清、宁河、静海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依托,积极统筹整合资金,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开展防渗渠、低压输水管道、微喷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对现在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连片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区建设“一个示范点、两个联系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示范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天津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二)以节水促发展,支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耕地增值,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6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历史有重量吗?

时间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答。从 2002到2012,从十六大到十,10年一个刻度。当我们从土地这个现代化源动力的视角回首潇湘10年奋发的历程,一串串火热的数字,随即扑面而来,让这段历史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十年间,全省年均审批新增建设用地30余万亩,各类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实现应保尽保。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科学划定并严格保护了全省504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近400万亩,全省耕地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下降却高达22%,亿元GDP新增用地消耗面积降低到10.85公顷……

这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化两型”富民强省战略,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着力破解资源保障难题的成绩,也镌刻着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探索的足迹。这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答卷。

保发展――芙蓉国里尽朝晖

加快发展,用地有保障吗?

世纪之初看湖南,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期,但全省经济人均水平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湖南最大的现实。加速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省的梦想,生动地诠释了数千万湖湘儿女奋起直追的焦灼。然而,正是这种加速度的赶超进程,催生了日益突出的发展瓶颈问题――土地供需失衡,用地缺口严重。

据统计, “十五”期间,湖南用地缺口约为10万公顷;“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下达湖南用地计划仅有1万公顷左右,而年用地需求在2万公顷以上,计划缺口很大;到了“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大量发展用地需求与刚性的土地规划计划约束及资源禀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2011年,国家下达湖南用地计划为1万公顷,与此同时,全省160个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为1.8万公顷,用地缺口达8000公顷,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国土资源保障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任务如此艰巨,怎么办?

“要以‘四化两型’为引领,为湖南经济腾飞倾力打造资源保障‘航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毫不犹豫地喊出湖南国土资源人决心保障服务科学发展的最强音,对国土资源能否保障支撑经济社会合理用地需求这一疑问做出了最好的实践诠释。

围绕保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湖南国土资源系统在历届厅党组的带领下,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优化各类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布局与时序。积极推行差别化用地,科学统筹区域用地需求,严格执行产业供地政策。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土地由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向有偿、有期限、有流动转变。出台了关于加强规划计划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审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意见,千方百计扩增量、盘存量、强管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实现应保尽保。2006-2010年,全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186万亩。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扭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赢得了发展主动权。十六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大手笔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业发展项目精彩纷呈,建设用地需求十分强劲。为此,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保障服务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作为年度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着力从规划、计划、占补、审批、服务等方面保障重大项目用地落实。每年年初都对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保障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统一部署,对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建设工程,省厅还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市县召开专门的工作部署会,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将任务分解到以天计、以时计,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对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改变以往的“下报上批”的工作模式,实行“主动服务、提前介入、超前部署、及时跟进”。 2006-2010年,累计落实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新型工业化等重点项目用地134.6万亩,占用地总量的72.4%,有效保障了全省重大项目等合理用地需求,为“四化两型”注入了强劲的资源动力。

守红线――桃花源里可耕田

地大物博,土地应有尽有?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在后发赶超中展示出惊人的速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劲头十足,城镇化率2011年达45.1%。在城市用地需求剧增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乱占耕地的势头时强时弱……在三湘大地从未有过的发展 “热度”面前,湖南强烈感受到土地危机――怎样既在短期内确保过去上百年未曾有过的用地需求,又避免碰触耕地红线?怎样既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又兼顾中国的社会基础和湖南发展的现实可行性?怎样既有统一的总体目标,又与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适应,实现富民强省梦想?

“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必须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千方百计保障科学跨越发展的必要用地。”对于这样的形势,方先知说,“这是一场只能胜不容败的耕地保护战。”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与各市州签订《湖南省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耕地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将耕地保护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加强部门联动与配合,与省农业厅建立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机制,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建立了共同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衡阳、株洲等地由政府出台了耕地保护奖励办法,永州、衡阳等地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监督信息员制度,隆回组建村级耕地保护协会,冷水滩推行村组耕地保护信息员制度。2011年在全国耕地年度占补平衡考核中排名第四,在国务院五部局组织的5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总考评中排名第5,获评先进级别。

红线要守,也更要建。十六大以来,湖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结合实际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积极探索“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新路子。

建立完善了农村土地整治法规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和《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高度予以明确。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确立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措施和要求,将农村土地整治列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层层严格考核,确保土地整治的数量和质量。

2010年5月,环洞庭湖地区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审批。由此上溯,十六大以来,湖南已全面启动全省600个村的土地综合整治,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287多个,整治土地441.58余万亩,补充耕地91.97万亩,平均每年7.66万亩,连续12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400万亩,新建和改造沟渠9.5万公里,新修和改善田间道、生产路6万余公里,做到了田块规整、集中连片,旱能灌、涝能排,生产运输方便,对提高粮食产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建设“四化两型”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抓节约――敢教日月换新天

用地无限制?

从2002到2012,在这10年间,湖南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仍然不减速度的经济增势,在为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来到一个关键路口:一边是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一边是发展方式转型步入关键期,资源环境瓶颈进一步加重……严酷的现实倒逼国土资源管理全面走上节约集约道路。

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湖南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推进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时序。积极探索土地利用规划进村工作。在长沙等地试点推进村级规划合一,通过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域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国土整治、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实行重大规划衔接制度、重大项目规划审查制度、规划动态管理制度和规划实施评价制度。

严格监管考核。全面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从2009年3月1日起,全省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运行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建设用地供应备案制度和用地核查制度,对建设用地审批、供应、利用和补充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实行全程动态监管。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充分运用现代遥感、信息等技术,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每块土地的类别、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完善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快速更新,对土地开发、利用、闲置等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作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的依据。健全国土资源、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协作配合机制,对违反规划计划、未批先用、征地补偿安置和补充耕地不到位的,及时制止,坚决查处,严格问责。

完善引导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十六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出台文件,着力从规划计划、标准控制、市场配置、考核评价、模式探索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一是加大市场配置力度,全面落实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省土地供应招拍挂出让比例由2003年的36%提高到2009年的89%,长沙、湘潭等地已实行网上招拍挂。二是积极探索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在长沙新河三角洲、武广客运专线黎托客运站等地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新河三角洲实施人车分流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与传统开发相比,总建筑面积由300万平米增加到600万平米,容积率由2.0增至2.8,开发强度提高了40%,相当于节约土地58.62公顷。黎托客运站将两个铁路编组安排在一起,进行立体叠加组合,利用地形高差实行人车竖向分流,按原规划需基础设施用地1093公顷,采用该节地模式,仅用地640公顷,预计节地率40%左右。

第7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1、耕地红线保护提出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防乱占滥用耕地行为发生。将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继续纳入县政府对乡镇考核,同时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并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制作了高标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图幅。目前,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和1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正在按照规划要求与时限积极推进。同时加强设施农用地备案工作,符合条件占用耕地的项目,必须在乡镇行政区域内实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设施农业占用基本农田,有效控制以往只占不补的局面。

2、耕地占补平衡力争有新突破。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动态监测监管系统的更新与完善。完成对全县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调查评价工作,数据库成果已上报省厅评审验收。

3、地质环境保护采取新举措。做好峰山后窑黄砂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验收后的维护工作。梅花镇赵庄和柳山湖废弃矿山两个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省厅待批。梅花金刚石矿野外调查报告通过专家组验收。坚持地下水监测常态化,完成2014年水情通报编制工作。加强采矿权管理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已启动编制《__下草湾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方案》,开展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前期可研工作。

1、土地出让工作严格规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管理的通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程序》等文件,土地出让严格更加规范。编制了201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2、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工作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全县已盘活存量土地1125亩。配合县经济开发区梳理了33宗。2014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通过专家验收。

3、用地报批新规范。严格按照要求,强化用经济手段配置用地指标,所有乡镇用地指标进行有偿使用,进一步规范用地报批,严格落实征地风险评估,严格实行征地补偿预存,严格执行省政府93号令。上半年共组织了东南片区区域供水、南互通至上塘垫湖路等7个批次用地报件,有力保障交通教育等民生项目及重大项目用地。

1.土地整治项目申报历史之最。积极加大省投项目申报力度,上半年申报了__天岗湖淙潼等村土地整治项目、__县青阳镇刘洞等6个村土地整治项目、__县曹庙乡盛圩村等5个村土地整治项目、__县太平镇许台等村高标准建设项目,4个项目建设总规模达5.766万亩。目前初步设计报告及预算书均通过省级评审,申报项目个数及资金总量达历史之最,将极大的改善当地生产基础设施,有力推进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加大对上塘土地整治项目监管力度,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加大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管,及时研究会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施工问题、权属纠纷问题、土地平整度问题。积极推进龙集、石集三个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积极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完成陈圩乡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县级审计工作,及时拨付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项目工程款,妥善解决青阳、陈圩泵站整改等问题。

2、规划修改工作超前谋划。经积极协调,抢抓机遇,在全省规划成果完善工作开展前,完成18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一般性修改工作,并于4月28日获得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同时在重点项目清单中增加了溧河洼大桥、东南片区区域供水、南互通至上塘垫湖路、窑河大桥等9个重点交通、水利、民生项目,确保了省扶贫及县重大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同时积极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前期工作。

3、增减挂钩工作稳步推进。针对目前我县挂钩项目库内结余指标状况,有效控制实施总量,全年计划实施2436亩。同时积极申报青阳、双沟、界集等

乡镇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整治试点,增减挂钩总规模约2026亩,目前正在编制方案。 1、切实做好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办公室成立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监察、国土、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组成。提请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__县2014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工作任务、检查对象,落实检查措施。

2、完善执法监管工作机制。提请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长效监管机制的通知》和《关于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通知》,建立共同防控、查处和消除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执法监管机制。

3、着力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局领导每月10日大接访制度,落实定期排查、开门大接访、带案下访等措施,着力化解各类问题。

1、“一张图”工程和不动产登记加快推进。我县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暨“四全”服务平台项目工程硬件设备安装完毕,正在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及基础数据整合,该项工程的建设运行,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安全稳定、覆盖全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学习外地不动产统一登记先进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计划制定可实施性方案。

2、做好服务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今年以来共办理土地登记2997宗,其中初始登记131宗、小区分割登记2080宗、注销登记9宗、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632宗、土地他项权利登记145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131宗。土地估价报告备案139宗,涉及评估价格约38.9亿元,抵押金额约27亿元。办理宅基地发证70宗,集体建设用地发证4宗。

3、测绘行政管理工作全面加强。稳步开展全县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制定了《2015年__县地图市场监管重点工作方案》,开展全县地图市场大检查工作。开展沉降观测市场调研工作,并将调研材料上报市局。完成了全县测绘单位资质换证和年度测绘成果汇交工作。完成了天岗湖高传风力发电、协和风力发电项目测绘项目备案工作。对全县具有接收GPS、北斗等卫星信号功能的卫星基准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完成了2014年省管测量标志保管员津贴的发放。

1、法治创建及平安创建和依法行政工作。及时调整了法治创建、平安创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15年度法治创建、综治平安创建、挂钩共建、安全保卫四个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2015年度法制宣传教育、政法宣传、挂钩共建年度实施计划。制定了矛盾大排查活动、管理、涉土维稳、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实施方案。

2、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工作。严格执行征地补偿制度,规范土地征收补偿和报批工作。做好宿扬高速公路__段、宁宿徐高速__南互通至西南岗垫湖重点连接线等重点交通工程项目、石集乡优质稻米产业区农机库及晒场、道路等征地补偿费进行测算工作。健全和完善了全县征地补偿台账和征地补偿图册。

3、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印发了《__县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完成《__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严格执行汛期零报告制度和值班制度,认真排查出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并落实整改措施。

第8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一、陕西省土地流转情况

土地流转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奠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建设管理体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截至2013年11月底,陕西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40.9万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1.8%,其中转包233.2万亩,转让38.5万亩,互换53.5万亩,出租163.2万亩,股份合作9.7万亩,其他形式42.8万亩。

根据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和典型调查,陕西省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转包、租赁、互换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97%;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农民收入主要以务工收入为主、不依靠农业收入的地区;三是从流转主体看,以农户间流转为主,农户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的现象还不十分普遍。

二、陕西省通过财政投资项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做法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提高土地流转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市场交易中提高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费。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商洛地区的商南县一个项目区面积4000亩,项目实施前不具备灌溉条件,一亩地流转费仅100―150元,有的地块甚至免费租用。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生产条件,2013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上涨到700―800元,每年为项目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约280万元,成为未来10余年项目区农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二是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持股龙头企业,获得股份分红收益。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者经营权的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入股龙头企业,企业根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其中,政府投入龙头企业的财政资金,按股份比例量化分配给合作社,增加农民持股数量,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如陕西省杨凌秦岭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该公司建设葡萄基地过程中,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生产管理成本和绩效管控等难题,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以3年的土地经营权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方式运作,依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2012年公司申报财政扶持项目13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财政资金70%(91万元)按照流转土地亩数量化,作为农民股金计入合作社入股资金。目前,基地已建成高标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014年将按照股份分红。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民持股涉及政策面广,有些问题超越了农发办职能。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化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及流转费确定、农民股权的利益表达与公司决策参与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法律界定权利和责任。

二是农民股权落实存在难度。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企业领办或村组干部组建较多,并不完全代表普通农民利益,财政投入形成的股权很难完全落实到普通农民身上。

三是农民股份权益保障机制还需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不具备行政执法权,不能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项目实施后企业是否按约定向农民分红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如果采取收取企业保证金方式分红,或者约定农民持股为优先股,定期领取固定股息,则需征得企业同意。

四是市场中介机构及市场环境培育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在土地流转、农民持股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注册、工商变更登记、资产评估、增资扩股等,需要借助市场中介机构的力量,促使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依据法律解决潜在问题。目前,市场中介机构对合作社业务经验不足,龙头企业对与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也存在一定疑虑。

四、建议

一是继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够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善创造条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让土地在租赁、转包、入股或自用过程中实现资产增值,也为入股龙头企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条件。同时,优先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进行立项开发,优先支持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创造条件。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为农民持股龙头企业打造更多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股份合作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负着直接扶持农民、服务农民的重要功能,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一方面帮助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为增加社员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只有产业作为支撑,有规范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农民才能够实现向股民的转变,增收才能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9篇:高标准农田审计范文

年种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以大宗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服务保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目标任务

年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夏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70万亩,油菜面积增加到45万亩;秋粮种植面积33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10万亩。力争夏粮平均亩产稳定在380公斤以上,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80公斤以上,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75公斤。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95%,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0%,优质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0%。全面应用轻简、高效、节本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0%,其中麦套稻推广80万亩,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80%,全面实现秸秆禁烧。

三、主要措施

年种植业工作围绕全委目标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工作上重点突出“五个提升”:

1、以推进水稻“三改一创建”为突破口,提升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水平。围绕粮食生产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以“旱粮改水稻、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高产增效创建”为内容的“三改一创建”工程,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高产作物和高产优质品种的比重,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丘陵籼稻产区继续推进籼稻改粳稻,提高粳稻在水稻中的比重;沿江、里下河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要做大做强,提升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竞争能力;积极引导农民采取麦油轮作等模式,稳定油菜种植面积。二是深入开展高产增效创建。认真总结近几年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的经验,科学规划万亩示范片,集聚各类项目资金,合力推进,增强创建工作的计划性,做到创建一片,成功一片。进一步加大高产增效创建投入力度,扩大创建规模,认真组织实施好部、省级万亩示范片,加大市、县(市、区)自建力度,加大整体推进工作力度,承担整建制创建任务的要加大地方投入,确保整建制创建取得实效。加强万亩示范片与龙头企业对接,加快建成一批农田基础好、标准化水平高、带动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升创建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商品化育秧。针对一些地区农民育秧困难或秧苗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直播稻比重较高的乡镇为重点,以一个或相邻几个行政村为单元,建立一批高标准的集中育秧基地,大力推进商品化育秧,加快直播稻改机插的步伐。制定并推广育秧技术规程,组织开展育秧人员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应用育秧新型基质、塑盘、无纺布、播种机等,提高秧苗素质。

2、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为抓手,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集成推广重大技术和高效模式,创新推广方式,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加快主推品种推广步伐。按照省公布的主推品种推介名录,加大推广力度,力争主推品种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立足稻麦周年高产,科学选用生育期适宜、产量潜力大、品质优、抗性好,深受农民欢迎的新品种。推进品种统一布局,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商品化育秧、万亩示范片建设等项目的导向作用,引导品种集中连片布局,加快形成一个乡镇以一个品种为主的格局。二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加大主推技术推广力度,水稻上大力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机插秧、麦套稻、抛秧技术;小麦上大力推广稻茬小麦免耕机械匀播技术、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技术等;油菜上积极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进一步配套完善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通过镇压、水浆管理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的出苗、发苗质量。突出抓好小麦拔节孕穗肥、水稻穗粒肥等高效施肥措施的落实,指导农民因苗适期施肥,挖掘产量潜力。三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突出重点作物和主要病虫草害,采取农业防控、物理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3、以推进耕地质量管理为重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和区域站建设,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质量预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与验收,努力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健全“五个一”科学施肥推广体系,开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实行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引导企业生产主推配方肥,指导农民用好配方肥。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好产能建设田间工程、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增强高产稳产能力。针对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特点,强化应急管理,减轻灾害损失。完善灾情调度与预警制度,加强农业、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准确掌握农情、墒情、水情、气象等信息,适时组织专家会商,准确判断灾害发生趋势,及时预警信息。完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突出抓好农作物抗逆栽培、灾后增肥、水浆管理、生长调节剂应用等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