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人体解剖学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解剖学综述

第1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临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组成,实验课基本上还是按课程孤立设置,学生按照编好的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学生都是在“接受性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医学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的模式,我们初步尝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进行整合,在前期系统解剖学验证性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安排,分不同层次、由浅入深提出实验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老师审核后开始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到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并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标本制作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实验进行独立的设计,改变原来的实验依托理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手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尸体和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课程实验、课外第二课堂等实践形式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新苗计划等活动延伸,不断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层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1.拓展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层

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讲解对尸体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标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术、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实验对学生进行解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堂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解剖学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撰写,布置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掌握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并与临床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结合起来。将实验课内容分为骨学、节学、下肢、上肢、头颈部、脊柱区、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十一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章节(如上肢、躯干、头颈部等)实验开始和结束都由教师进行15min的结合临床案例的前言和总结的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临床结合。以颈部为例,我们通过和临床医师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把颈部的内容提炼成以下几个问题:(1)简述颈动脉鞘内结构的排列关系;(2)甲状腺切除术时,从皮肤切口到暴露甲状腺依次有哪些层次结构,术中需特别注意对哪些重要结构的处理,为什么?(3)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4)左、右喉返神经的来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颈部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有何特点?颈部局部麻醉宜选在何处?(6)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上课时先由带教教师介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步骤、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然后将问题一一列出。

3.以创新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该部分实验分为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实施过程,教师全程指导、启发和评价,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比如教师结合某些知识点或关键的实验技术,提供一些与临床联系较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第一、第二阶段已掌握的理论和的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并根据完成情况提交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学术论文。

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形式为:给定有关题目;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验指导书修改为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查找资料,设计综合实验,正确记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一步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正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决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安排临床病例讨论课,提供相应的病例设计问题和相关的参考书籍书目,让学生围绕病例,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常见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虚拟人、医学仿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的BB平台、已经建好的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平台和人体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把虚拟实验、医学仿真实验和临床实践问题想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与创新和临床应用接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将尸体上的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网络化远程互动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虚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验教学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性和常见手术操作的前瞻性,促进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课外开放实验。在开放性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提前设计的,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也可以完成课外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设计制作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大赛。开展“解剖学实践大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设计方案,拟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师和实验师指导下,完善方案,独立完成解剖学标本制作和实验报告。如学生制作阑尾炎手术的解剖学入路。

4.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实验中有创新。(1)实验报告为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能力。此部分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2)以实验考试、考核成绩反映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考核的内容除解剖、观察标本外,还应包括X光片、螺旋CT图片阅读及相关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等)。此部分成绩约占40%;(3)学生设计方案及实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情况、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此部分成绩占30%。

五、结语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与临床课程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是学生巩固和深化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发现和解决临床应用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实验教学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不断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第2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1改革的主要措施

1.1缩减学时,减少操作的局部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这意味着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课程,使其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捉襟见肘。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对解剖学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缩减了学时,以便空出时间供其他新兴学科使用。此外,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对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而减少了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剖学的学时被一减再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学院的解剖学总学时不足160,而局部解剖学仅在70学时左右。

1.2PBL教学

目前多数医学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灌输式”教学严重固化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针对传统授课方式的种种弊端,很多高校都尝试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养成。

1.3其他措施

除了上述缩短学时、减少操作局部以及PBL教学等措施以外,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

2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医学院校就已经对解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其措施也包括缩短教学时间、减少操作局部、应用PBL以及实施多媒体教学[1]。目前国内进行的改革与美国的做法大同小异,基本上照搬了美国模式。然而,Cahill于2000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对美国过去30年的解剖学教学状况进行了评价。文中指出美国立法委、大众媒体对这一时期培养的学生质量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阶段培养的医生,大多因为基础知识缺乏而不称职。美国已经对先前的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值得引起广大解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学时减少,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并相应减少操作的局部,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内容。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局部解剖学学时数在70左右,但解剖完一具尸体,这点时间显然不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解剖学的唯一方法就是“解剖”,学生只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及近距离观察,才能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减学时、去局部这样的做法,将使学生不能完整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无法全面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制约其今后在临床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调整课程学时的时候,应该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简单的“一刀切”式做法值得商榷。其次,目前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主要有PBL教学的运用。PBL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理论的正确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的问题;第三,它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为其今后开展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BL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然而国内做法是,仅在解剖学课程中设置几次病例讨论,并未以问题为导向对该课程乃至跨学科进行讲解。因此,大多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Cahill在其论文中,对PBL进行了评价[1]。文中指出PBL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全面了解,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教学方法。而且PBL还受到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PBL教学模式可谓有利有弊,在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时候不能盲目照搬,对于解剖学课程而言,应从该课程整体教学架构与计划等方面深入思考,根据自身条件及办学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3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的医学院已经意识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结合解剖学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以协和医科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为代表的高校,秉承“小系解、大局解”的优良传统,从解剖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并未对学时进行大量缩减。具体做法是将少量的学时用于讲授系统解剖学,让学生构建完整的人体概念,然后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局部解剖学的教学,通过实地解剖的方式来学习解剖学,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这种方式具有学时设置合理、且内容详尽丰富、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同时也是笔者最推荐的一种方法。

3.2拓展性学习和继续教育为了弥补课时不足

带来的影响,以第四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以及重庆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将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计划以外的局部解剖学实验。通过拓展性学习,既保障学生能完整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校,课题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LCD教学模式[2,3]。其包括三个环节:L指学习(learning),即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学习、课余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基于专题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4]。C和D(com-munication&discussion)指在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不同的专题,阅读临床相关教科书/专著、浏览视频、上网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数年的教学实践表明[3],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解决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学相长。LCD教学对于那些招生数量多而师资力量却相对不足的学校,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因而具有推广价值。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数量众多,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受到局限,实验室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思维固化,参与拓展性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因此,LCD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等自身条件,灵活运用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如今,生命科学已从分子、基因水平来认识人体,但迄今为止,大体解剖仍不能少。解剖属于大体形态学的范畴,有着自身的特点,虽然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但是传统的实地解剖操作仍不可取代。如今由于微创和介入等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对解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着力探索,摸索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解剖学教学模式。

作者:卓飞 孙善全 杨美 邱国平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CAHILLDR,LEONARDRJ,MARKSJrSC.AcommentonrecentteachingofhumananatomyintheUnitedStates[J].SurgRadiolAnat,2000,22(2):69-71.

[2]邱国平,孙善全,杨美,等.LCD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61-1063.

第3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关键词】 创新型教学; 研究生教育; 临床应用解剖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81

《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自笔者所在院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以来,深受广大在校硕士研究生和临床医师的欢迎,每年约有上百人次选修该课程,主要是外科、妇产科、放射科、五官科等十余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临床医师来选修此课程。由于这些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背景不同,掌握与临床相关的解剖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员虽然在本科阶段学过《局部解剖学》课程,但对所学内容大多已印象不深,部分学员虽然具有多年临床经验,但对解剖知识尚不系统和全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学员反映,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和缺少临床联系等问题。如何教好临床应用解剖学,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临床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多年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系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按专业划分重点,实行了“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能强化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模式,为学员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教学,主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学员所从事的专业,要求他们在尸体上按照他们所学专业划分不同局部区域来进行解剖操作。每具尸体的各个区域可由数个学员同时进行解剖,在解剖操作期间,鼓励学员之间进行互相观摩与交流,使学员对除自己解剖区域以外,对其他区域解剖结构也都有较好的观察与学习机会。在学员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临床相关问题,同时还注重引导学员去发现和思考问题,组织学员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手术应用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综合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注重于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员能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和理论学习,把局部区域的解剖与全身整体形态结构和临床应用有机地相结合,使之能全面而完整地掌握临床解剖学知识,为今后临床实践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采取以器官为中心、解剖与手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按学员所从事的专业来确定其重点解剖部位[1],如骨科学员侧重四肢和脊柱区解剖,普外科学员侧重腹部解剖,胸外科学员以胸部解剖操作为主,神经外科学员侧重头颈部和脑的解剖,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学员侧重男、女性会和盆腔内容的解剖,烧伤整形外科学员侧重全身各部由浅入深的皮瓣和肌肉的解剖。同时实行“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所选取的中心器官或结构按照局部解剖的重点教学内容,如颈部以甲状腺为中心;腹前外侧壁解剖以腹股沟管为中心;腹部结肠上区分别以肝、胃、十二指肠、胰和脾为中心;盆部以膀胱、直肠为中心。要求学员在尸体上把局部的器官或结构作为中心进行解剖操作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疾病的手术病例,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尸体上做“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胃大部切除及吻合术、胆囊切除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椎间盘手术和椎管内手术入路、肌皮瓣移植手术等。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完整和系统的解剖知识体系,其优势在于学以致用、重点突出、由浅入深、以点带面。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全面掌握解剖专业知识及与临床知识的应用。

3 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临床应用解剖学理论教学上,充分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2,3],要求学员在操作前,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并紧密结合局部解剖理论知识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进行解剖操作的同时,学员经过查阅文献和资料,从网上下载有关手术视频和解剖图片,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通过PPT形式在讨论课上进行交流。通过相互的讲解和充分的讨论,使学员加深了对临床应用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种互动性理论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PBL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自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员的教学要提倡主动学习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应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临床手术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临床应用解剖学基本操作和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应涉及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1 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对相关解剖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还要在教学别注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研究生在解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些结构难以寻找,某些找出来的结构难以辨认和确定正常或变异。教师通过启发式讲解,去引导学员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员遇到问题要善于联系临床应用,查阅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2 培养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今后临床手术技能的高低、手术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对解剖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运用程度和解剖操作时动手能力的水平。因此,要求学员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把解剖操作作为动手实践的好机会。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解剖每一个结构,弄清楚每个层次的重要结构特点和与临床上的关系,尤其是头颈、胸、腹、盆部和四肢等各大局部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体表投影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引导学员联系临床手术去思考手术入路和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当切除某一病变器官可能会影响到此器官的哪些附属器官和毗邻结构,如何来预防、减少和避免损伤这些结构,启发学员积极思考,有无改进传统手术的入路和手术方法。通过引导学员积极主动的思考,加强对学员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防止和杜绝学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性学习记忆方式。

4.3 提高研究生知识表达能力 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中将临床上最常用的解剖知识,如颈部的甲状腺区、腹部的结肠上区、腹股沟区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员更加系统、全面、完整地掌握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指导学员解剖操作的过程中,通过PBL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员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认真解剖尸体的同时,又能条理清晰、完整全面地讲解自己所解剖结构的步骤经过和相关理论知识,使之在加深对解剖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4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提高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4]。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员主动地去学习,在尸体上进一步探索新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方法,按应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设计临床专业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横向扩展与联系,充分利用尸体和标本资源,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生命科学馆”中所陈列的特殊标本和断层标本的观察,把整体与局部、形态与功能、器官的表面和三维断面结合起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器官及其毗邻关系,实现局部解剖、断层解剖与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使临床医学研究生从多层面、多角度上对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加以理解和记忆,从而建立起科学和完整的解剖知识体系。通过《临床应用解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更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能从本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但获得大量解剖和临床学相关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本系任课教师的坚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临床应用解剖学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模式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努力,为笔者所在区医疗战线培养出更多的不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而且具有较强科研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刘培党,李涛,朱建宁,等.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5,28:727-728.

[2] 张阳.PBL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90-93.

[3] 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05-106.

第4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摘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与多种疾病混淆,难以即可确诊,病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文章综述了交感神经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诊断及治疗情况。

【关键词】交感神经;解剖;颈椎病

1相关解剖

1.1交感干位于椎体两旁,颈部交感神经干位于颈长肌的表面,分为颈上、中、下神经节及椎神经节。最大的颈上神经节一般位于2、3颈椎横突前方。颈中神经节位于第六颈椎高度,形状不定(三角形、梭形或星形),在颈交感神经节中是最小的,通常位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颈下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前方形态不规则,较颈中神经节为大,常与胸1神经节合并而成为星状神经节。椎神经节分布在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的前方或前内侧,出现率78.9%。

1.2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①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即八对颈神经并随之分步到头颈上肢的血管、腺体和竖毛肌等。②在动脉表面形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如瞳孔开大肌、上睑板肌、泪腺唾液腺、血管,甲状腺;③离开交感干直接到达所支配的脏器,颈交感神经节还发出咽支参与咽丛发出心支进入胸腔参与心丛。[1-3]

2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①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表现:颜面出汗、眼睑无力,瞳孔扩大眼球胀痛,流泪,视物不清。②颈交感神经麻痹表现: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干涩,颜面充血、无汗,上睑下垂。③血管症状:血管痉挛或扩张肢体发凉、无汗或指端发红烧灼感出汗过多。④心率变化,血压忽高忽低等。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靠临床表现,通常较为困难,难以即可确诊。有时患者被长期误诊为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疾病。需与多种疾病鉴别。这里主要谈一下与椎动脉型颈椎病鉴别,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脑供血不足表现:头晕、复视、眼震、耳鸣、耳聋猝倒持物失落、转颈受限等MRA:观察椎动脉受压部位及程度。[4]

4治疗:

在门诊经常出现患者在多个科室反复会诊而仍不能确诊。目前为止,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理疗、颈神经节封闭、中医手法按摩等保守治疗方法,多能缓解。颈交感症状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于泽生等通过高位硬膜外阻滞及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稳定颈椎不稳节段,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5]。

5 临床研究

目前解剖学研究已明确,C2-6颈神经的相应脊膜支和颈交感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吻合,共同形成窦椎神经进入相应椎间孔,其分布的范围主要是包括后纵韧带在内的椎管内、椎间孔周围组织[6,7]。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出现霍纳征是由于瞳孔开大肌、上睑板肌、泪腺、汗腺受累。出现心律变化的原因是还发出心支进入胸腔参与心丛.脑供血不足的原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动脉表面形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神经节分布在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的前方或前内侧,神经丛反射性引起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收缩。目前交感型颈椎诊断及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原因之一便是其表现多样性,需与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胸科等多专业疾病鉴别。存在诸多争议,颈椎病波及颈段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节神经根和椎动脉等组织可以反复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又称Barre-lieou综合征[4]。有些学者认为颈部没有白交通支,但是灰交通支存在于31对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白交通支可以进入交感干,并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到达颈部或下腰部及骶部椎旁节[8]。有些学者认为是交感神经作用于椎动脉系统和颈内、颈外动脉所引起,所以将其归入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起因是椎动脉本身病变或受压所引起,以脑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转颈之时,可有猝倒表现。而颈椎病致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脑缺血症状应属于颈交感型颈椎病。此外颈交感神经切断术被广泛开展,已经应用于手足多汗症,痉挛性脑瘫、灼性神经痛、烟雾病治疗效果确切[9,10]。

综上所述交感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揭示其发病机制、解剖学基础,以及和临床表现的联系。临床工作中需排除多专业疾病,多专业合作。减少误诊,争取早诊断。对于交感型颈椎病多可采用保守治疗缓解对于症状反复,合并压迫或不稳征象者可采用减压及固定手术。

参考文献

[1]滕红林,杨胜武,肖建如,贾连顺,等.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时颈长肌和交感神经干的相关解剖.[J]临床骨科杂志2005,8(2):169-171.

[2]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中预防交感神经干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J]2004,14(3):153-155.

[3]吴先国,陈金源,丁士海,等.人体解剖学第四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31-334.

[4]赵建华,金大地,李明.脊柱外科实用技术[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113-118.

[5]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

[6]Johnson GM.The sensory and sympathetic nerve supply within the cervical spine:review of recent observations[J].Man Ther,2004,9(2):71-76.

[7]Ohtori S,Takahashi K,Chiba T, et al.Sensory innervation of the cervical facet joints in rats[J].Spine,2001,26:47-50.

[8]郭世绂.骨科临床解剖学[M]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01):336-338.

第5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LIDP属“腰腿痛”、“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侵袭及肝肾亏虚三个方面,且三者常常相互夹杂、互为因果,只是在某一个病人或同一个病人不同病期以其中一个方面作为首发或主要病因而已。

    1.1 气滞血瘀 多于腰部劳累后因不正或扛抬重物,不慎致腰部用力不当,或跌仆外伤,腰脊闪挫受伤,致局部经络损伤,导致局部及至全身气血阻滞不通,均可使瘀血留着腰部等部位,经络气血闭阻而“不通则痛”。正如《索问》中所说“中路之脉令人腰痛,不能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此外,《景岳全书·腰痛》也有论述:“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

    1.2 风寒湿邪侵袭 风寒湿邪侵袭也是LIDP发病的重要原因。LIDP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1.3 肝肾亏虚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年老体衰所致。后天失养包括不节、劳累太过及久病体虚等。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肾精亏损、体弱身衰,筋骨失养而致腰腿疼痛、活动不利及麻木。《黄帝内经》中指出:“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因此当进入中年以后,肝肾渐衰,骨髓生化无源,不能濡养筋骨,故出现腰及下肢痿弱乏力。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酸重及麻木症状。

    总之,LIDP的发病是以肝肾虚损为本,跌仆闪挫及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为标,本病日久常常虚实夹杂。肝肾亏损属内因,外感风寒湿邪等外因与内因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论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2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原理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推拿是通过手法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刺激性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平衡人体失衡的阴阳关系,使人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对于推拿治疗LIDP这一具体病症来说,推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及理筋整复三个方面。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人体的气与血周行全身,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无所不达。推拿治疗LIDP所体现的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作用实质上是一致的。推拿手法通过对腰局部及其与之经脉相关的远部进行操作与刺激,可以达到温热的目的,从而推动气血运行。《黄帝内经》中有两段文字,其一是《素问·血气形志》中所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还有一段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推拿按摩可以治疗因经络不通之“不仁”及寒邪致血行不畅、局部血虚之“相引而痛”。此外,推拿还可能通过经络系统来调和气血以滑利关节与理筋整复。正如《灵枢·本藏》中所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也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说明推拿具有滑利关节和理筋整复的作用。

    3 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6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建议代码083002T)

一、专业简介

     为满足国家生物医药新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需要,面向具有生物基础的相近学科设立特色生物药学微专业。本专业是由办学十六年的原药学专业发展而来,至今已形成完备药学科学知识体系,包含现代药剂学、基础药物化学、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制药等分支方向;具有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良师资,12名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海外经历教师、具有硕士招生资格教师比例均为70%以上,专任理论教学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已建设技术设备完善的科研教学平台——生物研发中心占地面积800m2,已被评为威海市重点实验室,能够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级生物药学专业人才。近五年来,原药学专业一志愿率和就业率一直高于本院其他专业,且约50%应届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读研深造。为进一步增强相近学科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该专业以本学院生物雄厚师资为依托,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以生物药物研究和药用生物技术为主要方向,追踪国际药学新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完备的药学、生物医学等能力体系的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药物开发、生产与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生物医药新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遵循“以应用素质教育为方向,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以专业培训为核心”,生物药学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生物药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并具备生物药物研制的实践能力及基本专业素养。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生物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在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流通以及药用生物技术研究相关的复合型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结业要求

结业要求1: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

结业要求2:专业知识要求。掌握生物药品分析、现代药剂学、现代药理学等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技术;掌握生物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熟悉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生物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生物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结业要求3:专业技能要求。掌握生物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和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药物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结业要求4:专业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并且具备初步处理安全突发事件和消减环境污染的能力;能够在生物药学研究领域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的角色,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针对应用生物药学技术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从事生物药学学科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了解国际前沿动态,从而能够适应生物药物行业发展的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

 

四、核心课程设置

具备生物学和普通化学基础的本科生均可选修该微专业。本微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生物药品分析及实验、现代药理学及实验、现代药剂学及实验、基础药物化学、生物制药技术和人体生理解剖学。

 

五、结业学分    

“生物药学”微专业共设9门课程,共20学分。

 

六、结业方式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在学制3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由学校颁发生物药学微专业证书。

 

七、生物药学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号

课  程  名  称

总学时

分配

考核方式

开设学期

上课方式

课内教学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周数

28135530

 

人体生理解剖学

2

32

32

 

 

 

考试

1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40

 

生物药品分析

3

48

48

 

 

 

考试

2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50

 

生物药品分析实验

1

32

 

32

 

 

考查

2

线下

28135560

 

基础药物化学

2

32

32

 

 

 

考试

4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70

 

现代药理学

3.5

56

56

 

 

 

考试

5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80

 

现代药理学实验

1.5

48

 

48

 

 

考查

5

线下

28135590

 

现代药剂学

3.5

56

56

 

 

 

考试

7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600

 

现代药剂学实验

1.5

48

 

32

 

 

考查

7

线下

28135610

 

生物制药技术

2

32

32

 

 

 

考试

8

线上线下结合

合计

20

384

256

112

 

 

 

 

 

 

八、课程(项目)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

人体生理解剖学

L

H

H

M

 

 

生物药品分析

L

H

H

M

 

 

生物药品分析实验

L

H

H

H

 

 

基础药物化学

L

H

H

M

 

 

现代药理学

L

H

H

M

 

 

现代药理学实验

L

H

H

H

 

 

现代药剂学

L

H

H

M

 

 

现代药剂学实验

L

H

H

H

 

 

生物制药技术

L

H

H

M

 

 

 

 

 

 

 

 

 

第7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和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叫xxx,任教学科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科学中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经过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正确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充血、淤血。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和教材

本次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编:xxx、xxx。

该课程针对的是高中起点三年制护理、康复、助产等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讲授该课程时,这些大学生一般处于第二学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经过之前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她们已熟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正常器官组织结构及生理解剖位置等专业知识,由于学生大多基础较差,整体素质不强,所以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二、教学目标

根据《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常见重要脏器淤血如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熟悉:充血的类型,充血、淤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充血、淤血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充血、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的病理变化。

3.素质目标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准确理解临床病理现象,对疾病状态作出初步判断,如为什么不能快速大量抽腹水?发绀是怎么一回事?

三、教学思路

案例导入新课                     10分钟;

充血、淤血的概述                 10分钟;

充血类型及充血的病理变化         25分钟;

淤血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35分钟;

病例分析及讨论                   10分钟;

课程小结                         10分钟;

总共是100分钟。

在这100分钟内,我主要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组织讨论法,借助PPT课件、动图文件、黑板板书、画图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四、具体教法方法

1.案例式教学

详细来讲,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中正常心脏射血和静脉血液回流的动态文件。结合临床的真实案例(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病人,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快速大量放腹水?),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充血、淤血),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运用讲授法

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追求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大量形象的PPT图片以及适量的动态文件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充血、淤血,同时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3.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讲授及引导的的基础上,回顾课程开始时那个比较常见又深刻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最后进行课程小结,布置作业、预留复习及反思等。

五、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1.重点

A、对比理解充血、淤血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B、临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肺淤血、肝淤血等)的病理变化

2.难点

A、充血、淤血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B、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类型相对来说具有多样化,不易区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而且机制较复杂,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疾病(肝肺淤血等)的病理机制和病理变化,有些生疏,很难记忆,我主要借助于形象的动态文件、临床病理图片以及反复强调的方式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六、综述

第8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关键词】颈椎椎弓根;解剖;研究进展

人体颈椎骨共有7块,根据它们的结构可以分为上颈椎(C1-C2)和下颈椎(C3-C7或T1)。上颈椎具有其独特的解剖特点,下颈椎在形状和结构上相似。颈椎由于其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复杂,椎弓根直径狭小,可允许的操作误差范围小,潜在血管、神经根和颈髓损伤的危险性高,所以颈椎一直被认为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使用的。直到 1991年,日本学者Panjabi等人首次报道人类颈椎椎弓根三维解剖形态学研究,才证实人类颈椎椎弓根能够接受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这项技术发展至今天,已经十多年,但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颈髓、椎动脉、神经根等,操作空间小,危险性高,使得该项技术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应用。但由于其独特的三维稳定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它们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本文就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研究

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椎弓根的解剖结构;②椎弓根的径线和角度参数;

从颈椎骨的解剖结构上看,椎弓根为椎弓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椎弓根外层为皮质骨,中间围有少量松质骨,呈筒状。独特的管型结构,内部松质骨的支撑作用,使得椎弓根有很好的抗折弯、抗扭曲能力,是椎骨中最强硬的部位。Shin 等通过对26 节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椎弓根影像学测量发现:①大多数标本的椎弓根沿其长轴的横截面多数是椭圆形的外形,宽度小于高度,少数为三角形或矩形,并且沿着其长轴截面的形状会有变化;②椎弓根髓腔左右的骨质并不是对称的;③在所有的颈椎标本中外侧皮质与内侧皮质相比总是薄一些。颈椎椎弓根结构复杂,内部的三维变化大,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椎体间都有较大变异。

下颈椎椎弓根常用解剖参数包括:①椎弓根高度(pedicle height, PH):椎弓根上下皮质外缘之间最短距离;②椎弓根宽度(pedicle width, PW):椎弓根内、外侧皮质外缘最短距离;③椎弓根松质骨高度(PSH):椎弓根内径松质骨直径的高;④椎弓根松质骨宽度(PSW):椎弓根内径松质骨直径的宽;⑤椎弓根横断面角(pedicle transverse angle,PTA):椎弓根轴线在椎体横断面的投影与椎体正中线夹角;⑥椎弓根矢状面角(pedicle sagittal angle,PSA ):椎弓根轴线在矢状面上的投影与椎体冠状面垂线的夹角;⑦椎弓根轴线长度(pedicle axis length, PA):椎弓根轴线在侧块后缘起点到椎体前缘止点的长度;⑧椎弓根长度(pedicle length,PL):椎弓根的椎管长度,即椎弓跟起点到椎体后缘的长度;⑨椎弓根骨管长度(pedicle length, Pl)。测量工具包括:经X线、CT测径器,游标卡尺、三维形态测量仪等。傅一山等对7具保留有完整脊柱三柱结构及相关的韧带和椎旁肌的尸体,分别摄取颈椎标本的X线片及CT断层扫描,测量其高度、宽度;并将 7具标本全部进行实体解剖肉眼观察测量,对比影像学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影像学测量结果与实体解剖测量比较有效率为100 %,颈椎实体测量数据与X线、CT测量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刘景堂等用游标卡尺和CT测量了54具尸体的干燥下颈椎标本和100例健康成人的解剖参数,发现干燥标本的高度、宽度、长度均比CT测量的值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差异。提示干燥标本可能发生了皱缩,临床影像学测量值更接近真实的解剖数据。解京明等使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2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C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骨性椎管长度、轴线长度、内外侧皮质厚度及轴线夹角进行解剖学观测。并分别计算以上各节段左右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Zhu?Ruofu等对国内60例颈椎损伤病人的CT扫描进行重建并测量。国内外学者测得的解剖学数据略有差异,可能标本的人种,采用的工具、以及对解剖部位的理解的差异有关。但取得的共识是,下颈椎椎弓根结构复杂,内部的三维变化大,不同性别、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椎体间都有较大变异。各学者测量的数据可供参考,具体置钉需要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个体化置钉。

2下颈椎椎弓根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颈椎椎弓根内邻脊髓,外邻椎动脉,上下有神经根跨越,潜在的颈髓、血管、神经根损伤的危险性很高。Xu等对20 具尸体颈椎椎弓根与神经和硬膜位置关系进行了解剖测量,C3~C7椎弓根与硬膜和上位神经根无间隙存在,与下位神经根间隙在1.4mm~1.6mm范围内。因此椎弓根钉从椎弓根上方和内侧穿出比从下外方穿出更易损伤神经。Ugur等对20具尸体标本进行了C3~C7椎弓根的毗邻结构测量。结果显示,在16个标本中椎弓根与上位神经根间,椎弓根与硬膜囊间几乎没有间隙,另外4个标本显示有少量空隙。 椎弓根与下位神经根的平均距离为1.5~1.7mm,与Xu报道的结果接近。神经根出口平均角度为69°~104°,最大处在C3最小处在C6;C3~C6神经根的平均直径由上向下逐渐增大,C3为2~7mm,C6为3~8mm,C7水平又变小为3~7mm。另外,需考虑变异的存在。校佰平[12]等对20具中国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并测量结果显示C3~C7椎弓根与其上侧方之神经根及其内侧硬膜囊之间没有间隙。椎弓根与其下方之神经根之间的距离为 1.4~1.6mm,与国外测量的结果一致。目前研究均提示在下颈椎段的椎弓根置钉时,不能穿破椎弓根的内壁和上壁,下壁轻微的穿破可能不会刺激或损伤神经根。应尽量避免向内上方的不恰当穿钉,但椎弓根的解剖学研究显示椎弓根的中外侧皮质比内侧皮质要薄一些,置钉时太靠外下侧容易突破皮质,螺钉的握持力降低,也可能损伤周围的结构,所以置钉时螺钉应处于椎弓根的中部通过一条安全的轴线到达前方椎体,还需考虑变异的存在。置钉之前一定要术前行X线、CT等检查,根据每个椎弓根的三维形状,测量必要的参数,采取个体化置钉方案,才可避免损伤邻近的结构。

3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优势

Jones等使用 56个新鲜 C2~C7椎骨按随机化原则设立对照组,用3.5 mm皮质骨螺钉作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把持力测定,结果显示椎弓根钉拔出力为 677N, 侧块钉拔出力为355N,椎弓根钉拔出力大于侧块螺钉。Barnes AH等,比较了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在拔出强度和稳定性上的差别,试验显示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强度时侧块螺钉的2倍(椎弓根螺钉为503.4+/338.3N, 侧块螺钉为254.3+/142.3N),但在各方向运动稳定性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两者都会提高椎体的稳定性,但椎弓根螺钉能更好能耐受拔出力。谢宁等用4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C3~C6)测试侧块螺钉、自设计螺钉及椎弓根螺钉植入后的最大拔出力。结果显示,椎弓根钉拔出力最大,优于侧块螺钉和作者自己设计螺钉。研究结果还表明,最大拔出力与钉道长度存在相关性,而椎弓根螺钉钉道最长,长于另两种置钉方法。Sutterlin等研究颈椎生物力学性质,结果显示:颈椎前方椎体骨结构不如后方的骨结构坚强。因此,前路钢板固定的稳定性较后路钢板弱。Kowalski等对50具新鲜颈椎(C3~C7)的每一椎体的两侧椎弓根随机化进行标准置钉和切除侧块骨质后置钉的方法进行椎弓根钉固定,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在椎弓根钉抗拔出力方面,切除侧块骨质的方法与标准置钉法间无明显差异,不同节段之间也无明显差异。王东来等用8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C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用钛制带锁螺钉钢板、钛制带锁螺钉钢板加棘突间钢丝、棘突间钢丝、Roy-Camile钢板和椎弓根螺钉钢板5种方法固定,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能。结果单纯钛制带锁钢板和棘突钢丝固定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尚不及颈椎完整模型的稳定性;钛制带锁钢板加棘突间钢丝联合固定和Roy-Camile钢板固定具有较好抗前屈、侧弯和旋转稳定;椎弓根螺钉钢板固定各种运动稳定指标均最好。对颈椎三柱损伤不稳,前后路联合固定和后路钢板内固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椎弓根螺钉钢板的三柱固定提供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明显优于其它4种内固定方法。刘景堂等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钛板系统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他们用18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C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用长度为20mm、28mm的椎弓根螺钉,以及AXIS侧块螺钉钢板系统三种方法固定,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20mm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显著高于侧块螺钉固定。颈椎经椎弓根固定,选择20mm长度的螺钉,即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安全性相对较高。Liu GY等用7具尸体研究了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的拔出强度,显示经关节椎弓根螺钉有比传统椎弓根技术更高的拔出强度,经关节椎弓根技术可能是后路固定的另一选择。但目前研究资料尚处于初步阶段。

4椎弓根钉置入技术

国内外的学者的试验都证实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上面比其他内固定方法有优势。从解剖上看,椎弓根是椎骨中最强的部位,在椎弓根与椎体交界处还有一层结构致密的密质骨,其前界相当于椎体后部骨骺环前缘处,该部分骨质是椎弓根坚强的支持结构。此外椎弓根皮质骨呈筒状,中间有少量松质骨,这一结构对螺钉有很好的把持力。椎板、横突和上下关节突在椎弓根处汇合与椎体连接,从椎体后部传递到椎体内的力都经过此位置,这为椎弓根固定提供坚强的解剖学基础。脊柱具有三维六度运动功能,脊柱病变时骨的位移是三维的,因此简单的面的固定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而根据脊柱的三柱理论颈椎椎弓根贯通后柱与中柱,通过椎弓根螺钉即使脊柱三柱贯通固定。椎弓根的解剖位置使其具有控制脊柱运动和传作用力于前柱的功能,通过椎弓根螺钉贯穿前、中、后三柱,对整个脊柱都有固定作用,而且两侧椎弓根相互成近似直角,这种立体结构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较强的抗侧弯和轴向扭转作用,此即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基础。由于颈椎椎弓根内有脊髓、外有椎动脉、上下有神经根的特殊毗邻结构及其椎弓根本身直径狭窄,个体差异较大等形态特点,螺钉的置入有很大风险,其关键在于螺钉的置入必须位于三维空间的一个正确通道上,要按照正确的矢状面角和水平面角,沿椎弓根的长轴穿过椎弓根到达椎体内。螺钉向任何方向损伤椎弓根壁引起的并发症都是严重的。而椎弓根的结构又使得手术中缺乏适当的误差缓冲空间,要求精度较高,给手术的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椎弓根置入涉及植入点的定位、植入方向的确定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等方面。根据目前文献报导的置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Abumi法椎弓根螺钉置入点定位:关节突中线略外侧侧块外缘向内5mm处,与上一颈椎的下关节突下边缘临近.进钉点确定后,通过侧块后方皮质及松质骨,去除进钉点处的骨皮质,显露椎弓根的入口,制造一个大小适当的圆孔,孔的直径刚好与螺钉颈部一致,目的是能直视椎弓根管的入口。再用一个小的探针,缓慢钻入椎弓根。与椎体矢状线成25°~45°,C5~C7与上终板平行,C4 略向头端倾斜, C3 较C4倾斜再稍大一点。具体的角度根据术前CT片测量确定,平行相应节段椎体的上终板。术中用侧位或斜位X线透视监测,证实探针位于椎弓根内,然后沿探针钻入的方向攻丝,再拧入螺钉,进行直视下或X线透视下置钉。Abumi对180例患者实施颈椎弓根钉置入术,共置钉669枚,术后45枚(6.7%)穿透椎弓根,其中一例损伤了椎动脉,2例引起神经症状,其中一例是向骨折的椎弓根攻丝时发生椎动脉损伤,出血经向钉孔内填塞骨蜡得到控制,最后采用单侧固定。术后未观察到神经并发症和脑缺血症状,椎动脉造影显示损伤侧椎动脉通畅,最终植骨融合牢固。2例术后发生各由一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引起的神经刺激症状,去除螺钉后神经症状消失。

4.2王东来法 以颈椎上下关节突背面中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针点为:C3~C6在外上象限的中点;C7在Y轴上、上关节面下缘略下。进针方向:C3到C6与矢状线呈40~45°夹角;C7与矢状面呈30~40°夹角,平行相应节段椎体的上终板。

4.3 吴战勇法 将关节突背面画3条垂线分关节突为4等份。进钉点:C3~C5为外1/3垂线上,距上位椎节的下关节突下缘3mm处;C6~C7在中间垂线上,距上位椎的下关节突下缘2mm处。进钉方向与椎体矢状线夹角为C3~C5,为40°,C6~C7为35°与椎体水平线夹角(水平线为零度,以上为正,以下为负。为C3~C4、C5、C6~C7分别为:-5°、0°、5°。

4.4 孙宇法 于上关节突关节面最低点下方3mm处为进针点,C3~C5与椎体矢状面呈45°、C6~C7与椎体矢状面呈35°夹角。与椎体水平面C3~C7分别呈-9°、0°、8°、15°、13°。

4.5 Ebraheim法 于上一椎体左右下关节突下缘连横线,再于相邻椎骨侧块外缘连纵线,进针点为横线下1.6~2.6mm、纵线内4.5~6.4 mm处;水平面上与侧块表面呈90~100°,矢状面上与侧块表面呈53~94°夹角.

4.6 椎板部分切除椎弓根探查法 该法最早由Ebraheim等人于1996年提出。术中行椎板部分切除开窗以暴露椎弓根的上、下及内侧面,探清椎弓根,直视下穿钉。但Abumi对部分椎板切除直视下椎弓根穿钉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虽然部分椎板切除有助于确定椎弓根的位置,但是部分椎板切除后脊髓直接暴露在外,一旦器械失手将会损伤脊髓,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并发症。另外,部分椎板切除术后会造成椎弓根内侧壁结构薄弱,植入螺钉时会造成椎弓根内侧壁骨折。因此他建议,如果需要椎板切除减压,应在椎弓根螺钉植入以后进行。

4.7 管道疏通法具体方法是:用咬骨钳或磨钻去除侧块骨皮质,用直径小刮匙顺着椎弓根轴线方向,以旋转方式刮除骨松质,显露喇叭口状的椎弓根管口。再用小刮匙紧贴椎弓根人口内侧壁旋转刮除椎弓根管内的骨松质,直视下显露椎弓根管约3~5mm。然后将克氏针置入椎弓根管内, C型臂透视,按导针方向扩孔、置钉。若遇阻力可稍调整方向旋入,如仍不能旋入,应放弃该处置钉。国内谭明生[27]等人将管道疏通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了32例颈椎失稳症患者.随访的9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成功率为94.8%.其中4枚穿破骨皮质在1.0mm以内,未造成周围组织损伤,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大于1.5mm,出现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

4.8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法20世纪90年代Steinmann等将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CASNS)用于脊柱外科,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主要原理是术前将手术部位脊柱的CT资料输入导航系统中心控制器,系统软件对脊柱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前后位、侧位、额状位、和3D 图象, 在此基础上医生确定每个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理想轨迹、长度和直径。并可采用带有发光二极管的标准钻头,可以解决实时定位问题。

目前椎弓根置钉方法较多主要的方法有以上几种,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Abumi法,解剖标志定位法如王东来法、吴战勇法、孙宇法、Ebraheim法等,解剖标志加开窗显露椎弓根法如椎板部分切除椎弓根探查法、管道疏通法,计算机三维导航法。各学者的方法有所差别。毛广平等实验评价了 Abumi 法、Ebraheim 法、颈椎椎弓根三维定位器法,结果显示颈椎椎弓根三维定位器置钉准确率较 Abumi 手法置钉高,而 Ebraheim 法不适用于中国人。Ludwig研究比较了解剖标志定位法、解剖标志加开窗显露椎弓根进针法、计算机辅助成像定位法的进针准确性, 发现计算机辅助成像定位法最精确、解剖标志定位法和解剖标志加开窗显露椎弓根进针法易穿破椎弓根皮质, 也易并发邻近结构损伤; Ludwig后又研究比较了Abumi法和计算机辅助成像定位法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计算机辅助成像定位法52% 完全未穿破椎弓根皮质, 30% 部分穿破椎弓根皮质, 但未引起邻近重要结构的损伤(noncritical breach) ,18% 穿破椎弓根皮质,并累及邻近椎动脉、神经根等;而Abumi法59.1%完全未穿破椎弓根皮质, 28.4% 部分穿破椎弓皮质,但未引起邻近重要结构的损伤,12%穿破椎弓根皮质,并累及邻近椎动脉、神经根等。两方法的进针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两者抗拔出力的生物力学测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而Abumi法仅需C形臂透视定位,相对于CT 引导下定位法设备要求低,相对易于推广应用。刘亚军等,对X线透视下和计算机导航系统引导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精确性进行对比研究。X线透视引导下145枚和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置入的159枚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或术后C型臂透视3D重建,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结果X线透视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为91.7%,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为97.5%,两组满意率有显著性差异,CT三维导航系统效果较好。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导航技术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但其技术要求较高,价格昂贵限制了其普及。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生物力学固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也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但在其安全性上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椎弓根螺钉穿透椎弓根骨皮质的发生率仍较高,这将会增加患者及术者的手术风险虽然计算机导航系统已经应用于这一领域,但它并没有显著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手术的风险,况且导航系统价格昂贵,也让其不能大范围的普及。因此,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仍有待于一种安全性更高,操作更简便,价格更便宜的技术出现。

5椎弓根螺钉选择及进针深度

椎弓根螺钉不能过大,过大容易穿破皮质,造成神经血管损伤;也不能过小,过小不能切入骨质,无法提供牢靠的稳定性。理想的螺钉的大小是螺纹能够切入皮质骨中,但不穿破皮质,螺钉的直径应该大于PSH和PSW两者中的较大值,小于PH和PW中的最小者,当然还要考虑其在轴线上的变异。根据解剖的数据椎弓根的宽度可以接受3.0~4.5mm的螺钉,据此涉及的椎弓根螺钉的有3.0mm、3.5mm、4.0mm和4.5mm四种规格,理论上这样的螺钉直径略大于松质骨的宽度,小于皮质骨的宽度,螺纹可以切入皮质骨,能最大限度增加抗拔出与抗折弯强度。Abumi和Jeanneret分别报告采用4.0 mm和4.5 mm的松质骨螺钉,据他们的研究椎弓根螺钉可以切入骨质,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大多数椎弓根并不能容纳这么大的螺钉。Jones等研究3.5mm和2.7mm的皮质骨螺钉抗拔出力,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Ludw在其实验研究发现直径小于4.5mm更容易出现损伤,在实验条件下直径大于4.5mm更有安全性。谭明生测量了成人C3~C7干燥骨42套,共210块椎骨,在实体及CT片上,测量椎骨的相关参数发现6.67%(28/420)椎弓根的宽度小于4mm,不适宜做椎弓根钉内固定。鉴于椎弓根解剖变异较大,个别椎弓根内径极小,无松质骨腔,因而在使用椎弓根钉前宜行CT扫描,了解椎弓根的直径等参数,避免术前估计不足。在不影响整个颈椎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小直径的螺钉可能为更安全的一种选择,考虑到椎弓根轴线不完全与终板平行,为预留缓冲空间,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直径3.5mm的螺钉。刘景堂等,测定了内径锥形螺钉、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三种螺纹设计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三种螺钉平均拔出力存在差异,平均拔出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松质骨螺钉、内径锥形螺钉、皮质骨螺钉,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与皮质骨螺钉的平均拔出力存在显著差异。螺钉的长度根据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其长度应在植入点通过轴线到椎体前缘的轴线长度以内,测量值有20~32mm不等。国外学者研究指出进钉的深度为轴线长度的80%时,螺钉的固定强度已经足够,再增加深度,固定强度也无明显增加。学者刘景唐等以5具新鲜颈椎作标本,用28mm和20mm的皮质骨螺钉置入椎弓根,同时用20 mm的螺钉行侧块双皮质固定,比较螺钉的轴向拔出力。结果显示:椎弓根长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650N,短螺钉为585N,两者无显著差异;侧块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360N,与短螺钉比较有显著差异。他认为长度20mm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是较好的选择。

6展望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是90 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颈椎内固定器械,目前国外对此研究较多,国内也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通过近几年来颈椎椎弓根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临床医生的不断总结完善,颈椎椎弓根螺钉以其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和广泛的适应证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并逐步在临床广泛运用,与传统的后路钢板钢丝技术及侧块螺钉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由其发展而来的经关节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也开始应用与临床,成为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内固定以外的又一选择。另一方面其毗邻关系的复杂以及个体化差异使得其安全性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报道的并发症不是很多,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所以如何在临床上普及推广椎弓根螺钉技术并减少并发症应值得关注。相信随着颈椎椎弓根实验解剖学、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实用、应用方便的脊柱立体定向导航技术的成熟普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会不断扩大它的临床使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福音,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Roy-Camille R, Saillant G, Mazel C. Plating of thoracic,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injuries with pedicle screw plates.Orthop Clin North Am. 1986 Jan;17(1):147-59.

第9篇: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关键词] 视网膜 光损伤

光是一种能量,是电磁波中的一部分,它的单位是光量子(photon)也叫光子。近三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可见光不仅形成视觉,促进视器的发育,过强时还可导致视网膜损伤,光子的能量和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损伤就越大[1]。光污染这个词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比如高强度人工照射、高强光源仪器(如眼科的:裂隙灯、检眼镜、手术显微镜等) 的使用、激光检查治疗仪器(HRT-Ⅱ YAG激光、眼底532倍频激光等),都可对视网膜造成损伤。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医学临床观察,总结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视网膜光损伤的成因至少包括3个方面:热损伤、机械损伤和光化学损伤,大量文献证实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防止视网膜光损伤是我们眼科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近年有学者报道:观察到在显微镜手术下所导致的光损伤[2],可见光损伤无处不在。如今屈光手术和人工晶体等技术日趋完善,但术中及术后视网膜光损伤问题也明显暴露出来,目前已为许多眼科工作者所重视,并且提出了采用一些办法防止术后光损伤,我院针对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屈光间质改变后,眼睛对光损伤防护功能下降等进行临床研究,并尝试用偏光镜来防止术后光损伤,提出了研发偏光型人工晶体的构想。

1 视网膜光损伤的实验研究

近年可见光对视网膜损害的体外培养实验研究:由东北师范大学遗传学细胞研究所对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光照30分钟后得出结论,一定强度的可见光照射可导致培养的RPE细胞凋亡,细胞受损具有非同步性及不可逆趋势[3]。锦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用酶消化法分离后培养色素兔的RPE细胞,用可见光照射后凋亡,得出结论可见光对色素兔RPE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4];锦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还成功模拟了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观察到在光损伤的早期,即出现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随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渐加重,具体表现为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内外核层排列列发生改变[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直接动物实验,用可见光照射大鼠视网膜,结果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动物头部视动跟踪反应逐渐消失,说明光刺激后,视神经细胞传导受到破坏[6];美国休斯敦大学华裔学者郭晓霞博士曾用活体恒河猴做实验,光照前眼底荧光造影未见异常,荧光光照后3天,光斑下方荧光素渗漏,光照后2W,荧光遮蔽与荧光并存,已有恢复[7]。以上研究均证实可见光对视网膜的损害,以及对视神经细胞传导的影响和视网膜的病理变化;锦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用活体大鼠在暗环境中饲养,然后进行间隙光照射,摘除眼球后观察到大鼠光感受器丧失,其性质为细胞凋亡[8];山西省眼科医院对活体大鼠光照后做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FERG的a波、b波振幅于光照后持续下降,得出结论:光对视网膜的损伤形态计量指标与视网膜功能变化正相关[9];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导光纤维插入兔眼内,关照3天,进行眼底检查并拍片,剪下照射部位,做光电镜检查,发现:导光纤维可引起兔眼的视网膜光损伤[1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通过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观察SD鼠置于弥散白色冷荧光灯下,第2、5、7d的变化,结果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SD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进行性变薄[11]。

2 视网膜光损伤的人体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眼科利用2400Lx白色荧光灯建立原代培养的健康成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光化学损伤模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结果光照后线粒体肿胀,核模结构模糊不清部分重的细胞细胞器减少或消失,胞质空化,并见髓鞘样变性等改变,光照使RPE结构损伤变性,细胞内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减少 [12]。

3 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光对视网膜的损伤是肯定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而造成损伤的条件是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但造成视网膜光损伤的光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以及其机制、病理改变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目前,光学仪器在眼科的应用相当广泛,近视眼激光手术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开展的也相当广泛。为了避免医源性光损伤和防止手术后视力减退,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Van Kuijk FJ.Effects of ultraviolet light on the eye: role of protective glasses.Envi ron Health Perspect,1991,96:177-184.

[2] 王健利.手术显微镜致视网膜光损伤[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1998,20(5):443-144.

[3] 宋忆淑等.可见光照射致培养的视网膜上皮细胞调亡的超微结构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69-70.

[4] 侯瑞鹏等.TUNEL法检测Vc对光照射后兔RPE细胞凋亡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25(6):33-36.

[5] 刘学政,等.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6):1-4.

[6] 陈晓勇,等.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行为观察[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5,15(1):10-13.

[7] 郭晓霞,等.裂隙灯致视网膜光损伤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J].眼科研究,1993,11(1):9-11.

[8] 刘学政,等.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5):1-5.

[9] 李光玲,等.光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动态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0,29(3):204-205.

[10] 孔玮,等.导光纤维引起兔视网膜光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研究,2003,21(3):221-22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