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

第1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关键词 设计色彩 课题式教学课题设置

自从包豪斯课程体系引进我国以来,设计色彩教学研究一直是设计教育界的关注热点。在课题式教学中,课题是课程及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是课程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的媒介。教师围绕着课程内涵,可以将相关综合的课程内容整合为一系列课题,并合理设置实施程序。课题之间既可以具有前后因果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并行的关系。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课题语境中,学生会进入到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会主动对隐含其中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找寻和探究。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就是教师设置课题的关键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是学生在课题作业过程中,独立思考并主动探求得来的。它不强调学生是否掌握某些具体知识,不过分注重结果,强调的是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课程中注重“过程”与“结果”关系的体验。可见,课题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累积,注重的是学生对课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

从1998年教育部本科新目录的颁布实施以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首次在全国明确提出通过课题设计对课程教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叉”等多元、多维、多样化方法进行课题设计,体现出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形式。

首先,南艺学院设计学院在基础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课题”的多种存在形式:形式之一,课题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的,在一段时期内的某种专业方向、主题意旨与综合性内容,它反映了学科与专业的制度、风格、特点;形式之二,课题可以反映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由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它是训练方式、方法、资源、内容、程序关系的体现;形式之三,课题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它直接说明了训练的具体题材、来源、素材、手法、技法等。

其次,他们还发现课题在课程实施中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由教师提出的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提条件;或在教师设计出主题、性质、方式等要素后,由学生再次进行题材选择、方法选择、媒介选择等作业设计,并进行作业的完成等。

最后,他们认为课题的设计要求通过练习来形成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避免为学习者准备一套固定的和现成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对基本的形式要素、视觉形象和表现策略的研究,达到对视觉语言形式的理解,最终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些视觉语言。

笔者设计出“色彩的限制与整合”课题设置,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现在此简要说明,以期为多元化的设计色彩课题设置提供一些参照。

“色彩的限制与整合”课题设置将设计色彩课程内容凝练为两大课题,即“色彩的限制”和“色彩的整合”,它们又分别下设若干个子课题。在课题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对色彩内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探寻和求证,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色彩的组织和分析产生具有个性体验的思考和行为,最终建立起初步的设计思维和色彩的创造意识。

课题一,“色彩的限制”,包含“色彩的分解”、“色彩的分阶”和“色彩的限色”三个子课题,“色彩的分解”的表达主线是一色生多色,“色彩的分阶”则是多色归纳成少色,“色彩的限色”则是在限定色彩条件的前提下进行色彩的组织。这三个子课题成为一个系列共同在“限制”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色彩的“加减”训练,使学生体验色彩自身间的和谐关系,从色彩的自然属性方面对丰富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具备对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使学生达到理性地认识色彩。

课题二“色彩的整合”,包含“色彩的平面整合”和“色彩的抽象整合”两个子课题,而“色彩的平面整合”又包含了“客观平面整合”和“主观平面整合”两个子课题,通过这些课题,从视觉表达形式上完成对色彩具象到抽象的训练。“色彩的整合”课题能使学生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方法上发生质变,是从立体到平面、客观到主观、具象向抽象造型的过渡。“色彩的抽象整合”是在对色彩加减训练的基础上,将客观原形进行分解、打散、肢解,然后重新构成,生发出更为多元的视觉形式,我们将之称为色彩的“乘除”训练。它更注重主观意识情感的表现,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客观原形进行分解以及之后再进行重构,在直观感受和理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着力于分析研究事物内在结构,了解局部或元素变化对整形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

第2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情景;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76-01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提倡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共同提倡的教学新理念。由此看来,新时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追捧。因此,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依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学情,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知识的体验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探究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据,挖掘教材中的激趣点,以各种教学媒体为手段,设置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掌握并体验知识,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情境问题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为例,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名词术语,还出现了相当多的知识点,教师单纯讲解可能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惑。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实际的科技生活中,用现代化手段展示已有的科技成果,或者是让学生回想并列举影响我们生活的科技成果。多媒体的直观展示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明白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世界,而知识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通过设置悬念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

设置悬念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教材内容和问题悬念有效链接,让学生在探索合作中解决问题,掌握教材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实质性的意义,又要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调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陶冶学生情感的同时还要渗透它的教育性。以“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局势,教师可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欧洲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为什么发生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哪个国家表现得最为积极,为什么?除了亚洲之外,为什么是非洲而不是美洲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在对世界的瓜分过程中,帝国主义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矛盾的产生又促成了什么结果?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一步步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步步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知识系统也在知识体验中得以建构。

三、通过强化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发展

实践出真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问题,二是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会运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知识,在知识体验的过程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保护我们周围的文明”为例,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物的保护现状,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的认同感。为了让学生对文物保护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应设计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寻找他们周围的文明遗址,寻找文物。可在课前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查阅,也可以采访一些文物的知情人。通过调查,学生们发现有些有价值的文物或多或少地有所损坏,甚至还有一些文物因损坏而消失了。通过调查与研究,学生们得出结论: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有时存在矛盾,人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教师继续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文物保护小组、城市建设小组、旅游开发小组、商业规划小组等。要求这些小组成员从自身利益和文物保护两方面,分别给出文物保护的相应措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人类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发展现代文化。还指出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以后的长远利益,人类应该保护文物,尊重文物,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自己的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提倡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提倡的教学新理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究知识,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综合及其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1(02).

[2]赵亚夫.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第3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关键词】可靠性设计;机械产品;设计原则

机械产品大多是众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的载体。能否保证产品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是机械产品竞争的焦点,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可靠性的竞争,可见“物美、价廉”必须以可靠性工程作为后盾。我国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的瓶颈,造成企业开发的产品质量的先天不足,使“质量第一、质量取胜”的经济战略方针在机械产品中难以充分体现。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械产品强制认证制度的推行,企业应该保证投放市场产品的质量,这种激烈竞争的状况将使政府部门和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可靠性工程在机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1.机械可靠性简述

1.1定义

可靠性的定义: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

1.2发展

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20 年代,在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可靠性技术最早应用在二战末期德国 V- Ⅱ火箭的诱导装置上。德国火箭研究机构参加人之一 R.Lusser 首先提出了利用概率乘积法则,把一个系统的可靠度看成该系统的子系统可靠度的乘积。自从 1946 年Freuenthal 在国际上发表“结构的安全度”一文以来,可靠性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当前,在确定性有限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机有限元法已成为对随机参数结构进行不确定分析的十分有效的数值方法。张义民等应用随机有限元法和一阶可靠性技术对随机结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开辟了以一次二阶矩法、摄动技术、有限元理论和实用概率统计学为基础的现代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理论的新途径。

2.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的特点

所谓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指的是设计时就使机械产品具备于规定的时间中,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所规定性能的能力与性质。

2.1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预计困难

机械产品具有复杂且多变的失效机理和准确、完整的数据尺寸要求,这导致了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较难预计;由于建立机械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多数依据机械系统可靠性模型的预计手段也难以运用于机械系统可靠性的预计之中。

2.2机械系统故障模式多样化与复杂化

机械制造的材料、具体的结构、载荷的性质与大小对机械系统的故障具有极大的影响,故障模式彼此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为了实现一致的功能,机械结构常采用不同的形式,以达到改变机械产品中关联零部件应力的目标,这就使机械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形式多样化。机械故障可引起机械产品损坏、失调、泄漏、老化、堵塞等状况。由此可见,机械的零部件可出现多种故障模式,同一种故障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部位出现,这大大增加了机械系统故障模式分析的难度与复杂度。

2.3机械零部件通用化与标准化程度低

多数零部件的非标准化导致大部分零部件存在功能与结构上的差别。机械系统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当依据其具体的结构、负荷性质及几何尺寸等要求进行零部件的设计。但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由于缺乏制造材料与载荷分布的准备数据,无法编制出具有实用性的机械零部件故障准则。

2.4机械零部件的故障具有不确定性,既有偶然性故障 ,又有耗损性故障

机械零部件故障分为偶然性故障与耗损性故障 2 种类型。耗损性故障多与机械的磨损、疲劳以及侵蚀和老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机械的故障率可以用时间的函数表达出来,机械渐变性的失效一般是以极限状态准则加以判断的。电子元器件则以偶然性故障为主,与耗损性故障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用故障率作为常数构建数学建模,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描述也受到了一定局限。所以为延长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应当对其进行耐久性设计。

3.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原则

3.1传统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相结合

机械系统传统设计具有安全系数直观、设计简单、易于掌握和设计的工作量较少等优点,且多数情况下能够确保机械系统的可靠性。所以,在对机械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时不可完全摒弃传统设计方法。目前,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较为实际的操作方式是先以传统设计方法对机械的零部件材料、结构、尺寸等加以确定,然后依据与之相应的模型对其可靠性进行定量计算,倘若还不能满足预计的可靠性需求,则可修改机械的结构、尺寸甚至是更换材料,最后再对其进行可靠性的校核,直到能够满足需求。

3.2定性设计和定量设计相结合

由于定量设计无法完全解决机械系统可靠性的问题,故对那些难以定量计算的机械零部件要进行可靠性的定性设计,以获得更加合理与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工作中,必须将定性设计和定量设计结合起来,先对其进行FMECA(FailureMode Effectand Criticality Analysis)和FTA(Fault Tree Analysis)等分析,找出机械系统当中的关键件与重要件,对产品和零部件存在的重要故障模式以及失效机理进行确定,而后根据不一样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进行定量抑或是定性设计。

3.3可靠性设计与耐久性设计相结合

机械系统应当具备可靠性与耐久性,所以在进行可靠性设计的同时,也应当进行耐久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机械的偶然性故障,而耐久性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机械的渐变性故障。

4.结语

现在可靠性设计技术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同样可靠性设计技术也应该是我国机械工程学科与行业迅速发展和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这种研究可以帮助工程设计人员合理地建立产品的安全容限和控制随机参数对产品安全的影响,使产品的预测工作性能与实际工作性能更加符合,得到既有足够的安全可靠性,又有适当经济性的优化产品。我国在机械可靠性设计领域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吸取了其他学科可靠性工程的优秀研究成果,如:数学力学,土木建筑等。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对机械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提高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周期,对合理安排试验项目,验证可靠性设计的合理性,指出产品的薄弱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节省材料,加强质量,减少能耗,降低成本,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团队应用所提出的广义随机有限元法和广义随机摄动法等方法,结合现代数学力学理论,给出了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动态可靠性设计、可靠性优化设计、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和可靠性稳健设计方法,并研制出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实用软件库,可以为机械行业提供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可靠性设计、试验与设备[J].电子科技文摘,2006,(12).

第4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课堂教学中,问题创设得好,创设得巧,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架设桥梁,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问题”设计的本质所在.然而,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不一,因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化学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例如,初中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蛋黄派,并提出相关问题: (1)蛋黄派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 它有什么用处? 该气体应具备什么性质? (2)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学生按3~4人分为一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面对手中的蛋黄派会充满疑惑、好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回答问题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和“答”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产生“问”和“知”的欲望,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置化学问题于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去解决化学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去研究、探索、钻研.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渴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时,打开啤酒瓶的瓶盖,即看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就此现象教师向学生设问:啤酒瓶里装有什么气体?为什么盖子一开它们就跑了出来?谁有办法使汽泡少些或使汽泡更多些呢?还有平时喝完汽水、可乐后为什么老打嗝?教师从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以激发起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好奇心.这样,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会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通过提问和解释,回答了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及气体本身的性质,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化学知识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通过问题实例,激起学生的“质疑”和“解惑”,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弱势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化学问题

第5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基层社科联是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涵盖范围广、集聚人才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它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因为一些原因,部分基层社科联未能借助优势充分挖掘出自身应有的潜能,特别是研究能力偏弱。如何提升基层社科联的研究能力,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基层社科联研究能力呈现弱势及原因分析

(一)“发育不全”。

1、社科联组织机构不完整。一些基层社科联没有完整的组织机构、相应的科室和人员。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聘用的一些热爱社科相关领域、热衷于社科研究事业的人士,但工作人员的职责边界不清晰。

2、社科研究阵地匮乏。不少基层社科联社科研究的基地与平台建设没有起步或者刚起步,没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社科研究体系,在承担研究项目、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缺乏载体,不能履行社科研究的基本职能。

3、社科联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团管理松散。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规范社会团体行为的单行法,未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社科联管理社团缺乏法律依据。有的基层社科联也没有制定任何规章制度,对社团管理基本上属于“放羊式”,各个社团“各自为政”。许多社团多年不进行换届选举,社团的会员管理等方面不作为或者乱作为。

(二)“气血不足”。即社科联自身的研究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社科类社团的独立性差。他们不能自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受制于相关的行政机关,开展活动要办的手续相当繁琐。有的虽然也能成功组织开展一些学术交流研讨会,但基本限于经验交流,档次低,学术水平普遍不高。

2、社科联缺乏新鲜的“血液”。很多青年学者不愿加入研究队伍,更不愿兼职从事社科研究工作。青年学者在本单位是脊梁,工作任务繁重,客观上精力有限。主观上,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没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因此,基层社科研究发展后劲不足。

(三)“腰包干瘪”。发展经费匮乏、来源不足,甚至每年组织举办一般学术研讨活动的经费都很难筹集,这是制约基层社科联发展壮大的瓶颈因素。他们的经费来源无外乎几个渠道:

1、靠财政拨款,但数额有限。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摊子大,要用钱的地方多,撒到社科联的就只有点“毛毛雨”了,解决不了问题。

2、会员缴纳的会费。这个也很少,而且还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才有这种可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会员是不交会费的。

3、挂靠单位资助。

总之,筹资方式单一、经费奇缺是普遍现象。加上一些基层社科联没有建立起适宜的经费运行机制,财务管理非常混乱,真正用到“刀刃上”的费用就打折了。

(四)“不善借力”。

基层社科联在研究理论的高度上,不及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在针对实际问题具体施策等问题上,又不及乡镇政府等部门、社团组织,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有的基层社科联不积极作为,有点“自暴自弃”,不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提高研究成效。

二、提升基层社科联研究能力的路径

(一)完善组织机构,打造高水平的社科研究队伍。

1、强化组织建设,搭建研究平台。一是设置相关的组织机构。对于基层社科联来说,最起码应设置综合办公室、理论研究部、社科普及部、学会部、组织联络中心、杂志社等科室,配备相关人员。区(县)编办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由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二是培育发展乡镇基层社科研究基地。以乡镇文化站、乡镇社科普及站为依托,建立社科研究基地,加强指导。比如,可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等。三是强化基层社科联内部管理。制定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学术交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财金制度等一系列内部制度,以制度管人、管钱,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制定专门的法律,明确社科类社团的职能作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权限等,规范社科类社团的行为。

2、吸收新鲜“血液”,充实社科研究队伍。基层社科队伍应由几个部分组成:一是本地社科研究者。由基层社科联出面,以区(县)人力社保局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按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把热衷社科研究事业、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纳入本地社科研究者数据库,这是基层社科研究的核心力量。二是省级高校的专家、学者。可以采用聘请的方式,作为基层社科研究团队的名誉顾问,建立专家学者库。三是社会人士。对有志于社科研究事业的社会人士,也应囊括其中,作为基层社科队伍的有益补充。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快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

(二)搭建平台,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1、科学制定社科研究规划,出台调研项目指南。一是邀请专家、学者制定长期和短期社科研究规划,避免盲目性。二是出台近期调研项目指南。让各种社团把本行业、本片区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焦点、实际难题、网络热点等集中起来上交社科联。社科联据此制定课题研究指南,确定社科研究方向。

2、搭建平台,善借“东风”,提升研究档次。积极探索建立区(县)领导、党政部门、专家学者对话交流平台,形成经常性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性研究的关系。上可以“借鸡下蛋”,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优势,下可以利用乡镇干部熟悉地方情况、经验丰富等优势,对地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研究,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同时,科学回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消除意识形态“雾霾”,成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本地报社、电视台、下属各社团等联手,开办中国化论坛、中青年社科论坛、周末大讲堂等活动,营造热爱社科研究的氛围。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与周边区(县)兄弟社科联联谊,共同举办或者轮流举办高质量的社科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切磋技艺。

(三)多渠道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建立激励机制。

1、多渠道解决基层社科联科研经费问题。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支付力度。基层社科联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融洽关系,以实绩让政府增加科研经费。成立社科类社团发展基金会,将其归入每年的财政预算里。二是争取社会捐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社科类社团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捐赠的激情。打好“乡情牌”,积极和本地在外的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工程老板、商人等)联络,让他们注资,分享科研转化效益。三是鼓励各种社团出资。

2、出台激励政策,发挥社科资金的引领作用。一是资助科研项目。每个科研项目列出具体要求、评估验收标准、经费标准等,可以项目打包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中标者签订合同。项目完毕按照合同对承办社团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借贷和奖励。这是郑也夫教授的观点,即科研费用采取借贷的方式。项目结束,主管部门交由同行专家匿名评审验收合格,就注销借款。如等级为“优”,则另外给予一定奖励。如验收不合格,借贷人须偿还借款本息。这种方式值得借鉴。

(四)推动载体建设,打造品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第6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察,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只要问题情境设置得当,就完全可以将先秦诸子文本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自主深入的思考。

鉴于此,再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将属于“定篇”的人教版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进行“主问题”的课程设计开发。

“主问题”导学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还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本来局面的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实践更应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广阔的天地中运用推广。以下结合《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的教学课例,来对主问题设计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的运用推广做一说明。

人教版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为《论语选读》,《论语选读》又编列了七个专题,其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和《当仁,不让于师》虽然都是语录形式的短章组合,但是人物形象却是饱满丰富,呼之欲出。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问题设计:

选文中直接写了哪一类人,间接写了哪一类人?

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类人的特点。

两类人中,你更欣赏哪一类?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节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命题,立意鲜明,但对于学生来说不免深奥乏味。何不从学生已经习惯了的人物形象分析,来入手解读文本?选文虽然寥寥数语,同时是以语录体呈现,人物形象却众多而鲜明,其中孔子的形象却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借他人之口来写,显然仪封人和石门晨门是不能归入问题答案中去的,长沮、桀溺、接舆和荷丈人作为一类人也是为了反衬孔子。至于哪一类人更值得欣赏,只是搭建一个脚手架,见仁见智的讨论之后,就能顺理成章地回到本节的主题研讨之中。

《当仁,不让于师》的主问题设计:

你认为在学生眼中,孔子是怎样一位老师?

在孔子眼里,他的学生又是怎样的学生?

你是怎样看待孔子师生关系的?

设计说明:本节所选语录文段,极富生活画面:师生们就是这样相识而相知,成长而成熟。师生眼中的对方,这样的命题似曾相识,那就是新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题目:父亲眼中的我。这样设计问题,既降低了难度,又能够让大家依据文本都有话说,还能设身处地联系到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当然主题是不可忽略的,因为我们无时不刻不感受到孔子那博大的胸怀。

第7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 练习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Design Study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Practice

FANG Zhengjian

(Hangzhou Greentown Yuhua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Classroom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exercises design directly impact on students' knowledge mastery and students' learning. The author on the cause of the error in the student test statistics, put forward five effective practice design patterns and experimental way to verify whether the practice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s and practic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exercise; design

1 现状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实际课堂中,老师把某道题讲了好几遍,但学生在课后练习或测试中还是做错。那么什么原因使学生做错呢?为了找出学生练习或测试中出错的原因,随机抽取初一和初三学生共978人的12851题次错题的错误原因进行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做错题的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记忆不深和看错,三项合计达56%。

“看错”在失分中排第三位比例高达14.2%,看上去是学生粗心引起的,实际上是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引起的。另外“知识点完全不懂”、“回答不全或步骤不到位”和“看不懂题意”很大程度上也跟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为了找出其原因,做了调查,在一堂课结束后有89.4%的同学表示课堂上已经听懂,但自己做练习的时候就不会做或做错。但实际上,从听懂到会做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即感知、比较、联想、概括、抽象和升华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和注重学生的建构过程以及记忆的转化条件,实实在在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五种练习形式

为了进一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入探讨并概括出了以下五种设计有效练习的形式:

2.1 比较练习

比较练习是将两个相近、相似、相反或容易混淆的原理、概念设计练习后同时呈现出来,两个原理或概念可以在同一练习中呈现,也可以在不同练习中呈现,但必须同时呈现。然后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理解,串联相关知识,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还可在比较中进行筛选和吸收,将知识内化。例如:

练习1:研制抗非典药品的过程:将非典病人的SARS病毒灭活(杀死)后注入马体内,使马体内产生SARS病毒的抗体。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SARS病毒分别是 ( )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练习2: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免疫属于( )

① 特异性免疫;②非特异性免疫;③自然免疫; ④人工免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以上两题对比的练习高度的概括了一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并把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都放在了一起,可以让学生对相近、相关的知识点比较后而内化。

2.2 递进式练习

递进式练习是指各练习题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题(或前一问)是后一题(或后一问)的基础,最后来达到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目的。递进式练习的好处主要可以解决差异显著的学生的概念的理解问题。例如:

练习1: 定量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方法是( )

A.用紫色石蕊试液 B.用红色石蕊试纸

C.用蓝色石蕊试纸 D.用pH试纸

练习2:在测定雨水的pH值时,应用____蘸取待测溶液滴在____上,显示的颜色与 ____进行比较。

练习3:某同学在用pH试纸测定某酸性溶液的pH值时,先用水湿润试纸,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这样测得的pH值将比真实值( )

A.偏大 B.偏小 C.一样 D.无法确定

以上练习从知道到会用,再到深化;从练习目的出发,细化要求,层层递进,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3 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对科学概念、原理、性质、应用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作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

练习1.已知铝的比热比铜大,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热量以后相互接触,则( )

A.温度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B.温度从铜块传递到铝块

C.热量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D.热量从铜块传递到铝块

练习2.已知铝的比热比铜大,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铝块和铜块,放出相同热量以后相互接触,则( )

A.温度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B.温度从铜块传递到铝块

C.热量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D.热量从铜块传递到铝块

练习3. 已知铝的比热比铜大,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热量以后相互接触,则( )

A.热量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B.热量从铜块传递到铝块

C.热量不会互相传递 D.无法判断

练习4.讨论:初温相同的两物体甲和乙,吸收相同热量后相互接触后不发生热传递,甲和乙两物体的比热谁比较大?

这一组变式针对这个知识点除了变量之间的变式以外,最好的是练习3,在缺少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练习,更能加深学生对热量公式和比热概念的理解,练习4的讨论放在这里恰到好处,起到了巩固和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2.4 发散型练习

发散型练习是指针对某一知识点,从概念、原理、性质或应用等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中练习。发散型练习应该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 。这种练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知识和问题,打破“章”或“块”的局限,做到能上挂下联,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知识和问题这种对知识和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仅能使孤零零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在一个较宽的视野中理解各个知识点的作用和联系,而且也会形成一种开放灵活的思维能力,从而使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位一体。

例如:图1中A和C代表血管,B可以代表人体的很多部位:

(1)如果B为臀大肌内的毛细血管网,那么在B处进行物质交换时,血红蛋白质与氧____,C内流动的是____血。

(2)如果B为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那么C中____含量明显增加。

(3)如果B为肾脏,A血管是____C血管是____,C中____含量明显减少。

(4)如果B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那么在A、C内流动的都是____血。

(5)如果B为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那么A血管是____。

(6)如果在进食后,血液流过B处血糖含量下降,而在饥饿时,血液流过B处血糖含量又会上升,那么B处指的是____处的毛细血管。

以上例题发而不散,紧紧围绕一个图对人体上各不同功能的器官中的血液成分变化融合在一道题中,能够全面的巩固对循环系统的深入了解。如果是复习,这个图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练习,可加入某些化学反应装置如洗气瓶、其他除杂装置,还有如冷凝管、蒸馏器、用电器以及各种转换器等等所有有输入输出的装置。这种练习的设计符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理念,内容超越学科的界限,体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2.5 组织结构式练习

组织结构式练习是为了掌握某一科学概念、原理或综合技能,先设计与这些概念、原理或技能有关的已学知识的练习,在相关练习的基础上再设计新概念、原理或综合技能的练习。组织结构式练习特别适合学新知识时需要用到较早时间学到的旧知识的教学。主要的好处就是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连起来的同时,为解决新知识铺垫了基础,既可以使学习保持连续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两部分知识之间逻辑关系。对深刻理解概念、原理,掌握综合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如图2所示电路图:

(1)请在电路图上标出电流方向并说明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的连接方式。

(2)请在图中标出各电表的“+”、“-”接线柱;电压表V测的是____的电压,电流表A1测的是____的电流,电流表A2测的是____的电流。

(3)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____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4)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1的示数将____,电流表A2的示数将____,电压表V的示数将____,

此例题先把电流方向、电路连接、电表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和阻值变化等知识先做了铺垫,然后解决综合的第(4)小题。四个小题也正好是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所以此题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无意中”教会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结论与反思

以上类型的练习在所任教班级(实验班)实施半年,与其他同层次班级(对照班)比较,取得以下成绩(见表1):

表1

其中前测1卷面满分150分,135分及以上为优秀,是实验半年前测的;前测2卷面满分为180分,162分及以上为优秀,是实验前测的,;后测卷面满分180分, 162分及以上为优秀,试卷均来源于区教师进修学校并采用区统一网上阅卷。

前测1到前测2过程(即实验前)中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异,前测2到后测过程中实验班的优秀率显著提高,而平均分的提高并不明显。采用这样的练习设计能提高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记忆的转化,但对少数理科思维薄弱的学生来说,由于操作时受理科思维较强学生的影响,练习的速度过快等因素,成绩反而下降了,造成了两极分化,这是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的。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第8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许钢(197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俞晓峰(1978-),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00733)、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产学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J2011A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45-02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接受全面的专业训练,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壮大,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却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仪器设备和实习基地的配备也略显不足,同时学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情况对毕业设计的完成和指导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本科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开办相关本科专业,以产学研项目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道路。

1.产学研结合构建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选题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是决定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从近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来看,存在着题目雷同、内容陈旧、理论性课题偏多、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新模式下,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提前至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初开展。指导教师可根据承担的研究项目,提炼出若干子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教师参考安徽产学研合作网的企业需求,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参数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院下属电子协会中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鼓励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自行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务求做到“真题真做”。另外,选题也可由指导教师设计不同的实现方案,即“相同选题,不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设计的产学研选题工作结束后,课题统一上报至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创新性及相关工作量进行审核后,在学期末和普通毕业设计选题时同时下发,供学生选择。

2.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职责

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设计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鼓励校企合作,课题的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校内指导教师长期工作于教学第一线,理论水平高,知识体系完备;企业指导教师长期工作于生产第一线,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两者在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交集,可以取长补短,便于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在毕业设计的不同阶段,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也会发生变化。

(1)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综合性课题的实际开展工作,多少都会有些茫然和不适应。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阅读与消化,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相关资源查阅所需文献。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课题要求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订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并依据生产实际进行完善和修改。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发挥主要作用,企业指导教师作为辅助。

(2)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的一对一指导时间。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对于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自参与研发,并联合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攻关。企业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进行把关,主要进行可行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指导,并对设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同时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在毕业设计收尾阶段,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进行综合性调试。调试是实现系统设计目标,降低运行成本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调试环节通常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有时候甚至被忽略。产学研毕业设计强调“真题真做”,调试通常分成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在学校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功能验证性调试,其次是进行工业现场调试。验证性调试由校内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工业现场的调试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工业现场环境复杂、干扰较多、参数变化较快,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直接参与调试,学生在协助教师的过程中,同样会接受一次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在这一阶段,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同时参与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3.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和成绩评定模式

在论文的撰写阶段,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和完善论文提纲,并对论文进行审核,确保学生论文格式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论文撰写紧密围绕设计内容进行,对于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概念、芯片介绍一笔带过,将重心放在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调试上,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很好地保证了论文质量。同时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还实行了灵活多样的毕业论文替代机制,对于已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论文的学生,或毕业设计成果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或毕业设计研发产品已经通过相关企业的验收并投入实际应用的学生,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后,可以将其论文、报奖材料、设计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进行提交。

毕业设计的成绩参考学生的考勤情况、论文撰写的规范程度、答辩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定,由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共同确定,其中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各占30%,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给出的成绩各占20%。

4.加强制度建设,保证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毕业设计需要在学校、企业间交替进行,其指导工作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整个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对新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进行规范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过程监控。

指导教师要结合毕业设计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目标、督促工作进度、协调学生团队之间的衔接等,督促每一位学生都按时完成课题任务,确保毕业设计按步骤、按计划进行,从而保证课题的设计进度。

学院要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强化过程管理,除开题、中期、后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常规检查之外,院系两级的教学工作委员会不定期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抽查,并由学院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各阶段检查情况和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汇总表”提交至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学院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评价、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教学工作委员会监察工作的评价,以此理顺关系,确保责任到人。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实践

从2009年开始,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鑫龙电器、海螺集团、鑫科材料等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难题进行选题,直接参与了产品设计、研发和技术改造,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奇瑞集团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小组,联合申报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按照校企全程合作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参与设计的“网络化车用仪表机芯电路”和“汽车仪表液晶显示屏”已装备于奇瑞汽车。2011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电动叉车停车行车电磁离合制动器的研发”,由大中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和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了“制动器力矩的数字化控制”、“电磁离合制动器的设计”、“高压吸合低压保持电路的设计”、“电磁失电启动器的设计”等多项课题,有8名学生依托该项目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有2名学生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就职于企业的研发部门。2012年,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与所在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达18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达11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达12人,通信工程专业达6人。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真正做到了“在产品上写论文,在工程中做设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的反馈良好。

三、结语

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顺应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校企联合、互补双赢,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形成了安徽工程大学“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设计,依托相关企业,充分利用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以企业的需求为自主创新的导向,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凝聚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地方性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创新的成功与启示[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3-4.

[2]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21-27.

[3]吴亚男,毛有虎,石怀伟.校企合作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68-69.

第9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C程序设计 教学设计

1 引言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它既可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编写应用软件;既能完成高级语言的功能,又能直接访问硬件。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严谨的系统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其实践性环节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为以后有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软件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传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大都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手段,教师边讲边写,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虽然近几年已出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但课件内容大多是教材的翻版,学生觉得上课枯燥、乏味,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面对繁复的教学过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只能是保证重点、删繁就简。教学效果离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基于上述教学问题,笔者提出对本课程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研究的方法,愿与同行商讨。

2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多媒体教学也符合一般教学的规律,要清楚地认识它,必须有正确的学习观,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系统的实效性研究。

2.1 教学设计的理论思想

教学设计必须植根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媒体传播理论等观点,它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明确以哪种学习理论为指导。可供选择的学习理论主要有:“外界刺激――条件反射”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动选择信息而感知――迁移(联想)式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学习情境――相互讨论协作――完成认知理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把教学观念进行如下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为实现这四个转换多媒体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2.2.1 目标性原则

全过程的教学设计,首要环节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要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每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依据教育学原理可分为课程总目标、章节分目标和授课单元目标以及再细分的知识点,形成系列的学习目标系统;教学目标由了解、知道、理解、分析、掌握和技能(归纳和设计)等术语要求构成。教学目标从抽象到具体化的详细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成为教师施教的依据。

2.2.2 内容制定原则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授课提纲和学习指导书,是应用好多媒体上课的前提。

决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1)整体优化。根据专业特点,知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需要,分析C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点核心、主次、并列、从属等关系,以达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2)可接受性。内容设计与课程教学一样,知识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处理教学内容。(3)实践性。C程序设计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具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而且要求其具有动手能力,因此必须精心遴选作业、例题和案例。

2.2.3 媒体应用的适当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表现载体是设计教学课件,课件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设计、制作好课件是上好课的关键,课件制作要形象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不要频繁翻屏或使用太多的超文本连接,要便于学生思考和记笔记。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教学媒体应用的选择余地较大,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作出决定,合理选择并对其实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特长”,这样,才能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4 交互性原则

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活动,课件设计中必须注重运用教学策略,通过静态内容的构成,如设问、实例、案例等和动态教学活动,如问题讨论、习题练习等,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动机,力求将单纯灌输和死记硬背枯燥知识的教与学转换成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C程序设计教学多媒体组合设计,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是单一媒体或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是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规划。

3 C程序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做好C程序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设计,对提高课程讲授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设计应以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依据,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提出符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组合设计如下。

3.1 教学设计的目标模式

根据C程序设计课程特点,我们探索了以学生需求和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目标模式。

3.1.1 知识目标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提高编程能力为目的,重点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设计中让学生逐步熟悉语法和应用语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 技能目标

通过对各种基本语句的学习,能够为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语句和相应的算法,编写出程序,并上机调试。

3.1.3 态度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2 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分析是以教学需求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把握课程特点和知识点,同时与选择多媒体载体结合,完成教学活动展示。

3.2.1 内容结构分析

课件的基本内容确定后,由课程内容划分出基于课程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的结构关系,再根据这 个结构列出教学层次顺序。

3.2.2例题、练习题选配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必顺选配具有典型性、针对性、训练性的例题、练习题和作业题目。

3.2.3课型选择分析

根据内容分析,结合目标模式选定课型。课型基本上可分为:讲授课、自学课、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等。

3.2.4预设学生反映问题

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学习体验来设想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

3.3才学多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设计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选择,由于各种媒体的表现力、再现力、创造力、参与性和控制性等不尽相同,教学课件设计别注重多媒体组合,合理选择,并对其实行优化配置。我们根据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系统地设计了以PowerPoint为基本平台,多媒体动画、投影仪、黑板才学为辅助的教学媒体群。其教学功能如表1所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依据多媒体课型,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完成其设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使课件符合教学规律,取得理想的才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C程序设计课程不断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更好地体现出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丁桂芝.课程开发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计算机教育,2004,11.

[2]孟宪平,李宾.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职教论坛,2003,10.

[3]倪筱琴.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开发.职教论坛.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