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世界贸易全球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贸易全球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贸易全球化

第1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成为世界贸易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4%提升到2011年的47%。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南南贸易实现其世界贸易份额的突破性增长。1980年,中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011年猛增到11%,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

报告指出,世界贸易变得越来越区域化,在亚洲,1990年区域内出口占42%,2011年上升为52%,同期北美区域内出口由41%上升为56%。报告没有深究区域内贸易发展的原因,但显然其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迅猛发展有关。

到目前为止,向世贸秘书处通报的区域性自贸协定有546个,其中已生效的有;354个,这对世贸组织是个严峻的挑战。

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为各国提供了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机会,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竞争者,对传统的主导者产生压力,改变现存的国际竞争格局,也可能会加深富足社会的贫富差距。这可能就是富足社会存在反全球化、反对国际贸易,更准确地讲,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背景。

报告的结论部分对当前世界贸易现状作了五点概述。(1)过去三十年来,国际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国际产业链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2)最近几年,全球市场出现了新主角如中国、印度、泰国等,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份额猛增,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5)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加多样化,不再单靠出口少数专业产品;(4)发展中国家区域内贸易更加盛行,这同中国进出口贸易跃升有关,这必然会推动亚洲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但真正的推动者是占支配地位的全球性大企业;(5)生产任务分割趋势的加强要求建立新的统计制度以准确反映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最终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必然会继续,它们之间的贸易必然增加,开放和具有活力的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尽管存在贸易区域化,但多边贸易体系不大可能失去其重要性,相反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2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欧洲联盟(欧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经济实体)。1993年,欧盟(经济政治实体)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会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又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会议在上海举行。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其宗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

第3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一、贸易自由化的内涵

贸易自由化是指限制和取消一切妨碍和阻止国际间贸易开展与进行的所有障碍,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等。

贸易自由化原则也写入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当中,世贸组织要求各成员国逐渐削减关税,弱化关税壁垒,取消和限制非关税壁垒,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这样国家与国家之间商品、货物、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移动,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的目的,就实现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一)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

从1948年到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运行的47年中,它制定了一整套规范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贸易政策行为的准则,成功地组织了多次多边贸易谈判,维护了世界贸易秩序,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从1948年到1973年,是贸易自由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从1973年到1986年,贸易自由化趋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石油危机和经济衰退等;1986年以后是贸易自由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继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世贸组织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组织取代了原关贸总协定。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地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为此,世贸组织规定各成员应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消除歧视性待遇,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扩大市场准入程度及提高贸易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等,这些都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技术、信息、货物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广泛而自由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也指由于这个过程的深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形成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甚至制约关系。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市场变得越来越大。由于各国间市场对外开放的加速,国际间合作的加强,从全球看,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帕雷托效率的改进。在信息革命蓬勃发展的今天,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国际间的商务活动空间距离将迅速消失,国家间技术差距将会更快缩小。另外,国际垂直分工不断深化,水平分工不断加深。

贸易自由化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这是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也是首要目标,乌拉圭回合谈判是这种自由化寻求制度保障的开始,是自由化贸易体制法制化道路的开始。

三、贸易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代,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纽带,其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生产的增长速度,据统计1960-2003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9.9%,比世界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同期世界货物贸易规模扩大了57倍,而世界经济总量只增长了26倍,导致贸易依存度的大幅提高。

(二) 推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变化

表现在国际贸易规模扩展,战后初期,世界贸易额仅为500亿美元,而2003年全世界货物贸易额为7.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8万亿美元;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多,目前约有230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贸易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生产国际化的催化剂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媒介,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子公司,不仅可以绕过东道国的许多贸易壁垒,迅速掌握当地需求状况,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也可通过内部贸易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便促成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使经济具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全球化。

(四) 推进了全球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

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上,像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这样世界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就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而区域性经济组织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也加速了经济协调和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和组成部分,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四、贸易自由化面临的挑战

贸易自由化最终的实现还有很长道路。不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道路还只是刚刚开始,而且商品贸易自由化还有很长的路,还有大量事要做,与20世纪末期相比,速度加快,而且大多会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框架下实行。而现在世贸组织的规则还不太完善,所以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还遇到一些问题。

贸易自由化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

(一)反倾销

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至2004年6月以来,各成员方共发起了2537起反倾销调查,预示着世界进入了贸易摩擦的多发期。 贸易摩擦增多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贸易摩擦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给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伤害,其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伤害。例如,世界银行估算了1995年各国关税带来的福利水平,其中,发达国家的关税壁垒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是431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壁垒给发展中国家自身造成的损失却高达651亿美元。

(二)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两级分化的不良后果

就总体表现而言,当今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事实:南北差距扩大,马太效应加剧。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是极不均衡,也是不合理和不公正的。西方强国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行不平等贸易,进行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垄断了国际金融和科技成果,转移高污染、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落后的产业,以致造成南北鸿沟日益扩大,使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三) 区域主义的挑战

一般而言,区域贸易协议能促进伙伴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总体上看来是有益的。但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机制也有阻碍,表现在:在经济上最大冲击是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带来的损失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失去了与非成员的高效率企业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非成员丧失了进入原来市场的机会;在一些贸易法规、条例上与世界贸易组织原则不一致,从而使多边体制监管变得复杂;地区主义可能影响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也会削弱多边谈判的效果。

     (四)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则以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措施开始盛行。wto成立以来,争端解决机构受理的由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达100多起。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和技术方面较落后,成为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原因在于《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等“例外”条款本身为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现有的绿色壁垒标准和法规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歧视;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优惠待遇的承诺落空。

(五)劳工和环境标准

无论如何,环境标准存在着跨国界的外在性问题,这使得国际谈判更具合理性。例如20世纪污染的空气和水可能扩散到国外,由此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然而,进行国际贸易制裁只有在世贸组织成员国签订了多边协议之后。况且,尽管可能有一个跨国的环境问题协调性的规则体系,但各国将有权合理地要求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资源情况制定本国的环境优先权和环境标准。

五、如何推进贸易自由化

完善世界贸易组织的中性规则。主要是以补充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容易滥用、并且对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不利的规则,特别是争端解决规则、tbt、sps和反倾销规则,以尽量减少这些规则中存在的漏洞,避免各个国家利用规则的漏洞来限制他国产品出口和挑起各国间的贸易摩擦。

完善约束发达国家的规则。首先是约束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以往开放市场的承诺,特别是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开放以及削减农产品补贴方面的承诺;同时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扩大发展中国家优势产品的市场准入,如农产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问题等等;强调发达国家应负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发达国家应尽量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待遇;另外在贸易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新议题的谈判中,尽量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不能简单地将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扩展到所有成员国,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和技术水平。

完善发展中成员的规则。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行为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要促使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开放;在wto贸易与环境谈判中,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立场,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义务,给予发展中成员差别和更优惠待遇,并对发展中成员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援助;在wto框架中,要善于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应对绿色壁垒,抵制以隐蔽方式出现的各种绿色壁垒,反对发达国家将国内环保法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反对将与环保无关的标准用作绿色壁垒、或滥用环保权利而单方面使用强制措施。 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多边贸易框架机制内解决争端,应对绿色贸易。也要加强环保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争取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相互承认环保和技术标准,以减少争端;逐步将各国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引导国内企业积极适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水平,加强国际竞争力;注重国际标准的追踪、制定、协调,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参考资料:

[1]伍贻康,张幼文.世纪洪流:千年回合与经济全球化走向[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刘 力.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第4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贸易自由化体现了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市场目的,因此它与生产全球化相伴而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已经出现了几大特点。

2.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2.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2.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2.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2.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使得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份额的同时,又不断提高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弱小,竞争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国企业的冲击,一些民族名牌产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国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名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

二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5%左右,显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如果从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本国GNP的比重却很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但又无力支配国际市场。

三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实现本国顺差,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稚嫩,工业化时间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扩大对外开放,逐步下调关税,减少贸易障碍。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由于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率先发起并积极倡导的,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因此建立在以这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性影响建立起来的世贸规则为基础上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比如发达多家对夕阳工业的保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合法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一些双边合地区贸易协议更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为维护既得的利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却采取了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等。这说明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经济增长率向前发展。这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的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是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多边贸易体制中,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以后,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这些国家贸易体制的不稳定和不透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迫使他们建立起稳定透明的贸易体制,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他们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好处。并且,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受到多边规则的保护。

4新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第5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1992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受到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投机失手造成银行倒闭,以及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后发生的。这充分说明,在以金融资本国际化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加大加重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金融风险,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更为严重一点罢了。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波及,并不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叶稳如泰山的安全之舟。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之所以能避开金融危机的灾难,其中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保护了不甚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银行拥有大量储蓄资金,抵销了银行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会不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迟早会完全开放,这也会导致居民投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选择自由度逐步加大,因而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运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和健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机制,不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19世纪中晚期就已出现,当时经济、贸易、投资甚至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活动就相当频繁。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尔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刚刚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被迫中断。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重新发展,特别是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世界贸易重新展现自由化的新趋势。如果说过去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交易国双边协定来实现的话,那么,今天贸易自由化则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来进行的。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促使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被逐步联结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加上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国际性组织,在驱动经贸自由化方面不断给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如加快开放国内市场、修改某些贸易规则等,这也不仅使关税壁垒大大调低,而且也使非关税壁垒大大削减。这也不仅使物质产品贸易进一步向自由化发展,而且将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也纳入了贸易自由化的框架内。即使目前有许多国家为了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展开竞争的需要,设置了“绿色壁垒”的贸易障碍,但它还是不能阻止世界贸易越来越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同时,金融资本进一步国际化。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即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猛。据有关资料统计,1970年全年投资额为400亿美元,80年代末迅速增长到1700亿美元,如今每年世界的平均投资额为2000亿美元。[1]不仅发达国家之间跨国界兴建厂矿、兼并企业已蔚然成风,而且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开始对发达国家投资,比如韩国最近几年来在西欧、北美的投资呈上升势头。当前,在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同时,金融投资即在证券、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更趋活跃。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金融资本的交易额1980年为5万亿美元,1992年增加到35万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83万亿美元,相当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3倍。[2]

第三、跨国公司成为贸易、资本等经济因素流动的重要桥梁,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力量。跨国公司,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开始产生,二战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1995年,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3 9万家,在国外的子公司达27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总额达到6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跨国公司销售达千亿美元以上。[3]目前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它们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高新技术的80%。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正以其资金、技术、管理和高科技的优势,不断扩充其发展规模,日益支配和控制许多发展中国的部分产业、市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经济全球化日益强劲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国际金融具有积极的影响。它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可以借调整换本国产业结构,引进一批先进技术,获取较多的经济信息,吸收大量外资,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对各个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发展中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归纳起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消极影响主要有:

第一、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国内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民族国家调控本国经济的作用和能力日益缩减。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使资本能够以光一样的速度从世界某地转移到世界他地,而且将国际金融融合成“网络金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稍不谨慎发生某方面失误,都会威胁到其金融安全。一旦某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极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暴,并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及至政治动荡。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势必会向被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救助。国际经济组织在对这些国家进行“援助”或贷款的同时,必定提出诸多十分苛刻的条件,比如调低经济增长速度、削减财政预算、取消对农产品的补贴、实行国企私有化、提高利率、降低进口关税、大幅度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或持股的限制、关闭或兼并部分金融机构,等等。显然,国际经济组织的“援助”,集中体现了少数发达国家的意志,使受援国出让或丧失了相当大一部分经济主权,削弱了这些国家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第二、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而且绝大多数初级产品是面向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市场。在冷战结束后日益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科技基础薄弱,在研究开发中投入不足,加之自主研究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知识和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创新能力越来越集中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从而导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越来越大。此外,国际贸易的一些新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不利,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金融与贸易密切相关,逆差逐步扩大,外汇收入大减,外债负担加重,导致本国货币币值不稳定,从而引起资本大量外流。这样就使发展中国家无力偿还债务,信用制度崩溃,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债务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影响这些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一些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贸易条件明显恶化。[4]

第三、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频繁。资本所追逐的就是利润的最大化。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套利交易机会。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投资者能够无风险地获得高额利润。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随着发达国家将竞争重点转向金融领域,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取消对资本进出口的管制,对金融市场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下,许多“新兴工业国家”也纷纷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显著加快,国际资本市场骤然扩大,资本流量急增。特别是金融工具不断衍生和创新,使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外汇等各种传统的或派生的金融资产交易额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并在绝对数上成倍地超过了相应的实际社会财富。这既能给全球投资带来更多便利,又会形成大量游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游资高达7 2万亿美元。如此高额的游资必然对一国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力。而且,国际垄断资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已经不再满足于商品贸易的盈利了。还投机于国际金融市场。如果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问题,就会被投机资本冲击成功,酿成金融危机。需要指出的是,投机资本的冲击往往体现少数发达国家的政治意图,是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制裁某些“不听话”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比冲击其金融更隐蔽、更致命的了。

二、确保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持金融安全的措施建议

第6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走出负增长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战”后首次负增长,世界贸易也呈现70年来最大跌幅。自2009年11月起,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主要贸易品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月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主要贸易国的外贸也几乎都在12月转入正增长状态。此后,国际贸易进入稳步增长期。据WT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世界贸易名义增长23%,彻底摆脱了上年名义增长-23%、实际增长-12.2%的阴影。可以说,世界贸易已经走出2009年负增长的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上半年的增速快于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同比增幅达25%。而下半年,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先扬后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外溢、各方纠正失衡进展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世界贸易额增长放慢至18%。

二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外贸均增长迅速美国2010年1~10月出口增长15.1%,进口增长19.3%;欧盟分别增长22%和23%;日本增长28.4%和18.1%。

三是“金砖四国”依然是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从2010年前三季度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4%、35.4%、37.6%和37.9%。特别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口增长均超过了40%,为世界贸易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迈进

据WTO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世界上已经签署的双边以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有187个(包含关税同盟)。其中2000年以后签署的121个,占全部FTA的64.7%。从地区上看,亚太地区是FTA最为活跃的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亚太国家的FTA覆盖率都在50%以上,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的FTA覆盖率更高。

日中韩三国是FTA覆盖率较低的国家。但近些年,三个国家均加快了FTA谈判的步伐。截至2010年7月,日本已经与10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墨西哥、智利、瑞士)和一个地区(东盟)签署并实施了11个自由贸易协定。到目前为止,日本的FTA覆盖率达到16.5%。

目前韩国的FTA覆盖率为14.4%,低于日本。但由于韩国加紧了FTA谈判的步伐,2007年与美国签署了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由于美国国会内部有争议一直未能实施,但最近奥巴马表示要敦促国会尽快批准并实施)。2010年9月16日,与欧盟的自贸协定已获欧盟27国的一致同意,该协定将于10月6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韩国峰会上签订,于2011年7月1日起生效。如果加上这两个协定的话,韩国的FTA覆盖率将上升至35.6%。

亚太地区的FTA正逐步向无税化迈进。自2010年1月起ASEAN+1的FTA(ASEAN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间的FTA)均已进入实施阶段。其中,东盟(ASEAN)原加盟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文莱)自2010年1月起。几乎全部品目(品目总数的99%)实现了无税化,ASEAN和中国的FTA也于2010年1月起对大半品目开始实行无税化。ASEAN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FTA以及ASEAN与印度的FTA也于2010年1月起生效。

通过FTA的实施,亚太地区的关税不断得到削减,域内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09年ASEAN+6的域内贸易比率达到43.8%,比2008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与2000年(41.9%)比上升了1.9个百分点。随着域内贸易比率的不断提高,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环境产品贸易在全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于对环境产品进行界定存在很多困难,多哈谈判已进行近九年,各成员对环境产品的概念仍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目前WTO的成员国大多采用的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环境产品清单方法,包含了HS6位码中的153个产品,也有成员国采用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43个品目。

尽管WTO在探讨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产品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的世界环境产品出口额达到1825亿美元,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1.5%。如果以HS6位码中的153个品目为对象的话,出口额为685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6%,比2004年增加了一倍。其中,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关联制品(发电机、太阳能发电装置等)也占碱。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产品贸易增长较快,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37.6%和28.9%。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的环境产品贸易虽然下跌了,但下跌的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环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其占世界环境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快速上升,由2006年的占比23.7%快速升至2009年的30%。相信随着人们对低碳、环保认识的不断加深,世界环境产品贸易将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世界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展。

国际自然资源贸易备受关注

自然资源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有五大鲜明特性: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可耗竭性,市场漠视资源开发的经济后果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一些经济体对其高度依赖性,市场价格的高度波动性。正是由于上述特征,使国际自然资源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技术环境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自身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部资源,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加入到国际资源关联与贸易的网络之中。世界资源贸易一旦出现阻滞,就会引起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给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

由于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自然资源贸易越来越受到关注。2010年7月23日WTO的《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以资源贸易为主题,报告了全球自然资源贸易的发展状况,表明自然资源贸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第7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01

一、自由贸易的出现及单边向多边的过渡

虽然自由贸易的思想早在18世纪就由亚当斯密提出了,但是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落后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明确,自由贸易一直难以实行。19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成为工业霸主,为了扩大市场,追求高额利润,英国开始推行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武力保障下的经济商品的暴力输出。到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为了对外扩张,美国也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此时的自由贸易已不同于英国的单边贸易。

1947年10月30日,以美国为代表的关贸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这份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协议,正式宣布了世界多边自由贸易政策的出现,关贸总协定实施以后,即开始进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截至2016年,在GATT/WTO的组织下已举行了9次多边贸易谈判。

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

GATT的出现,使得全球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贸易增长率只有0.27%,这个数据是极低的。到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GATT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更为频繁,贸易壁垒逐渐减少,贸易摩擦能够得到有效协商,使得全球间的贸易进入极大的发展阶段,世界贸易增长率相较于工业革命以前翻了200多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全球多边自由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自由贸易效益的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GATT,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宰的世界贸易格局,现在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重要桥梁。GATT成立最初只有1个发展中国家,占比不到5%,而1973年发展到56个发展中国家,占比68%,1995年占比更是接近80%。

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崛起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GATT/WTO,全球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由于WTO成员的庞大,成员国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同时WTO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弊端,使WTO多边贸易谈判日益艰难。加上一些区域性自由贸易区计划未能如期实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这种多边贸易体制之外的安排。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立关税主体依据WTO的相关规则,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相关问题所达成的协定。新一代的双边FTA以其涉及范围广、灵活性强、操作简单方便时间短、见效快和约束力强等比较优势,赢得了各国的青睐。另外,双边FTA在促进协定参加国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乃至发展双方政治关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符合了各国促进自身经济贸易增长,实现更广泛利益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WTO多边贸易谈判阻力不断增大,双边自由贸易以其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优势,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双边自由贸易热在全球局部出现,到90年代末开始全球盛行。

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负面影响

双边贸易协定的发展也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构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毕竟这种以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贸易协定只在两个或少数国家内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关税减免,而其它 WTO 成员国无法享受同等优惠政策,造成了成员国之间的差别待遇,违背了WTO的宗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国家有可能在签署双边贸易协定之后,由于本国福利的提高与本国企业利润的增加,最终不愿再继续履行 WTO 成员国义务,从而阻碍了多边贸易进程。早在 1996 年,WTO 就意识到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双刃剑特征,成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专门用来审查区域贸易协定是否与多边贸易自由化原则相一致。

五、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近些年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的观察,我们清晰的知道自由贸易协定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蓬勃发展,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和涉及的合作范围将会进一步增加,也许以FTA为基础的多种区域经济合作方式的兴起最终不仅会导致全球贸易完全自由化和促成世界共同产品市场,而且还将进一步促使世界共同要素市场、共同货币形成,乃至再对世界统一政治架构的产生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些影响在未来仍然难以预见,自由贸易协定有着天然的缺陷,如资源分配扭曲和贸易、投资牵制,所以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朱信娟.论双边FTA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樊瑞.全球自由贸易协定(FTA)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3]谭序丹.自由贸易协定(FTA)投资规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第8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随着这几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自身存在着缺陷,我国跟世界贸易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发展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国,在世界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也就日益明显。在 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0.78%。到了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10%。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已经是一个,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贸易强国,在世界贸易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把转嫁危机作为其基本策略,贸易保护成为常态,不断的上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就是上升了外贸企业的成本。同时,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外贸企业为世界打工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出口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

 

国际竞争力较弱,利润率较低,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类、玩具类等,这些产品的出口主要依赖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资源。如果我们这些比较优势被其他的新型国家所取代,那我们的对外贸易将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品牌意识不强

 

我国的很大的一部分出口企业都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生产的大多数都是那些贴着外国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而我们民族自有的品牌却屈指可数。《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世界著名品牌中.中国只有四个品牌进入名单,这足以看出我国在品牌竞争力方面的劣势。

 

(三)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中国未能形成一批拥有高水平管理能力,较强的综合实力,能够深度参加国际竞争的企业。能够进入2009年《跨国公司排行榜》榜单的中国企业仅有18个。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指数仅仅只有15%。世界经济的趋势是全球化,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激烈的竞争。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不能及时跟上世界经济形势的脚步。其竞争力和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不适应。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在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对外贸易要想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有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个转变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根据我国国情,有以下途径:

 

(一)注重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够改变对外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在国际贸易中,把科技创新结果和国际贸易相结合,让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来替代我国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直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要在外贸企业中形成一种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理念,政府也要制定一次额鼓励、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

 

(二)升级贸易结构

 

完成从量到质的提升。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相比具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等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以机电产品、纺织品、轻工业产品等为出口主导商品,成为世界工厂。虽然我们占据世界贸易的大量份额,但是我们的话语权比不强硬,那是因为没能有效控制高端市场。我们必须加大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转变比较优势,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结束语

 

中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后,成果和问题并现。首先,我们要肯定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拉动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创造大量外汇,稳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次,我们更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贸易结构不合理,缺乏科技创新,品牌力量薄弱。正是有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我们要紧随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实施我国对外贸易强国的政策,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话语权、增强竞争力,我国终会由贸易大国转化为贸易强国。

第9篇:世界贸易全球化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际商事仲裁日趋国际化和统一化,出现了仲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对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从19世纪末,便开始了以此为目标的努力。仲裁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仲裁全球化趋势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国际商事仲裁所解决的争议范围非常广泛。在国际民商事领域,仲裁最初适用于海事争议,以后逐渐扩及到货物买卖及其运输、保险、支付中所发生的各项争议。本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在国际上兴起了各种引进外国资本的形式,仲裁又扩及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领域。与此同时,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商事、租赁、咨询、工程许可、融资、银行、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的转让等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也逐渐采用仲裁的方法加以解决。

第二,世界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日趋统一。各国的经济贸易体制尽管千差万别,但在仲裁制度方面是趋于一致的。特别是在1985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市场经济各国的仲裁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国家按照示范法的规定代替了原有的仲裁立法,有的国家甚至以示范法为蓝本只对其稍加修改而直接移植使用。从1985年到现在十几年间,世界上有二十多个国家修改或制定了仲裁法,掀起了仲裁立法的。

第三,有关仲裁内容的国际公约逐渐增多。一国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能否得到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直接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影响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国际社会首先从统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入手,联合国在1958年6月制定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统一了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条件和执行程序。该公约组织截止到1998年9月己有145个缔约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该公约已经成为国际私法领域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也为全球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仲裁领域比较重要的公约还有1961年的《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1965年的《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1975年的《美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

第四,仲裁机构及其仲裁规则、仲裁员的国际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国际商事仲裁机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修改并制定了具有国际性的仲裁规则,或者允许当事人选择其他仲裁机构的国际性仲裁规则,聘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仲裁员,以解决不同国籍、不同法律背景当事人之间的国际仲裁案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