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语言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

第1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从写作课堂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写作是英语学习中薄弱的环节。写作通常只当作是一种练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方面,教师认为写作难教,课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而教学效果却不如意;另一方面,学生反映写作难写,虽不断练习,写作能力仍进步不明显。尽管写作已经不是中国英语教学的重心,但是,写作对于中国人学英语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写作进行过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国外二语写作研究

(一)写作研究概况

国外的写作源自于修辞学,关注所谓的“写作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写作目的)是国外写作教学的传统。笔者认为写作应当源自于人类交际的实际需要。二语写作过程、写作结果、写作环境和写作教学等四个领域是当前国际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有学者指出,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存在“失衡”现象,二语写作在外语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且在以英语国家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上较为集中。二语写作师资培训,母语写作能力迁移和写作语料研究等将是未来写作研究的主要趋势。对于二语写作在21世纪初的发展情况,Tony SILVA认为,提供多语研究成果支持是主要的研究任务。但是其对二语写作教学研究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并没有提及。由此可知,有关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非英语国家的教师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写作理论和实践研究

William H. Roberts认为,教师在写作中应注意语言的存在,将修辞方式转变成写作手段,认为关注语言问题能促进学生学习写作。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体裁教学法,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难以掌握所有体裁的种类等不足。2000年的过程体裁教学法,所要求的特定的体裁,特定的语篇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ichael H. Long指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脑子里的模糊概念。我国的EFL写作评估能从“教师反思-启发性-转化-对话”的反馈模式中得启示。Edward P. Bailey认为,从练习写作个人的经历、熟知的人和事等独特的视角出发,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Jean Wyrick坚持写作教学要分阶段和分解写作任务,逐步让学生独立写作。Flavell强调可从“主体知识-任务知识-策略知识”来对学生的写作认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二、国内英语写作研究

(一)英语写作特点研究

关注写作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化学习主体和语料库的认识,从影响写作的因素、写作评估与测试,以及写作错误等视角进行研究是当前我国英语写作研究的特点。写作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但仍存在重复研究等问题。母语思维影响,语体意识不强,写作练习频率等情况,是我国学生英语写作的不足之处。

(二)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认为可以通过“写长法”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语言的内在化。清华大学的杨永林倡导“体验英语写作”,后将其发展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写作教学新模式,认为可以实现学生从痛苦写作到学术写作的跨越。有学者从安德森的ACT模式和哈默的ESA语言教学理论视角探讨写作流利性和其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学者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模因式二语写作法。但总体而言,关于我国英语写作的研究总体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缺乏系统、全面地论述,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语言输出、整体语言观、学生需求等视角进行论述。

第2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已成为各大高校和社会的热点关注问题。理工科大学生是创业教育所服务对象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创业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创业中主要是以“技术创业”为主,其不仅要掌握本专业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管理

1.1.1 专业的组织机构

国外多所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创业教育,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工学院科技创业计划组织(STVP),配有专职人员对创业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1]这样有助于跨学科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体系化的理工科创业教育。

1.1.2 创业服务的开放性与网络化

将施教者、受教者、管理者、资助者、服务者、学校、社会、政府等各种校内外相关资源全方位高度整合,提供一站式理工创业咨询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共享创业教育资源,搭建高效、便捷、准确的信息交流桥梁,为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2]

1.2 教学

1.2.1 体系完备的课程设计

将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从创业知识普及、专业创业教育、创业研发教育等方面,系统地设计课程。

1.2.2 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实行开放互动式的教学和研究方式。另一方面,理工科的创业教育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以特色课程、研讨会、创业项目、企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依托,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不同需求。

1.2.3 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知识掌握能力,从浅到深,循序渐进。从基础性实验教学、创意性实验教学、社会性实践教学、合作性实践教学四大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2.4 多层次化的教育模式

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想初步了解创业常识的学生、想系统学习创业知识的学生、想加入创业研究的学生等等,多种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创业教育活动。例如美国多所高校有五种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创业教育模式,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研发教育全面开展。[3]

1.2.5 借助校友力量联合教学

国外高校注重增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和企业家和优秀校友之间的的互动,如创建专门的组织,定期举行见面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生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分享创业创新成功经验,创造大学生创业机会,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等等。

1.2.6 “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实践应用和基础科研之间的相互转换,提倡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要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相处的社会环境,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规划整个教育模式。

1.3 保障

1.3.1 政策扶持

国外高校为师生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如允许学生以创业实践的形式修学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校外创业或在企业兼职;科技成果所形成的利益实行学校、学院、课题组“三三”分配制等等。

1.3.2 科研支撑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理工科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和学术研究,并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创新。理工科的创业是一个对知识与技术的转化过程,有力的科研才能推动理工科创业教育的良性开展。

1.3.3 资金来源

斯坦福大学利用校友的捐助,为本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另外,各大高校还设有专门的创业基金和激励机制,为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和老师提供资金支持。

1.3.4 师资保障

国外高校的理工科创业教育,设有多名专职教师负责,同时配备有相当数目的助教及全职教员。这些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创业教育知识,而且有一定的创业或管理经验,并可以利用自己的企业资源为学生带来实践机会。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政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教育、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2 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通过创业竞赛、模拟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3 机构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在校级层面成立校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在院级和专业层面成立若干学科或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基地,在学生层面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协会。

2.4 人员

设立专门的教学人员,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并聘请成功创业者、杰出校友、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推进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2.5 场地

学校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实习基地。向学生全面开放各种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等等。

2.6 经费

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杰出校友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2.7 服务

各大高校致力于简化各项创业手续,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解读、信息流通、在线咨询等多种服务。

3 我校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具有浓厚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理工科学科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比较典型的包括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我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良好,但专门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创业教育还处于几乎空白的阶段。

3.1 管理

3.1.1 缺乏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理工科的创业具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有机过程,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更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来跨学科管理、整合全校的教学、师资、实践、保障资源。

3.1.2 缺乏相关的学生管理团体――社团

我校现有学生创业团体有许多,从正规校级社团到自发创业小组都已存在已久,但针对理工科学生的创业互助团体还没有。因此需要一个理工科学生的创业团体,来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创业,互通消息与资源,实行自我管理。

3.2 教学

3.2.1 缺乏良好的创业意识

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投入了相当大一部分精力在参加科技竞赛中,而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另外,创业知识零散、实践时间断层、社会家庭不认同、创业风险大、老师不重视等,也是影响理工科学生培养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

3.2.2 缺乏专业的创业课程

我校理工科学生的创业创业课程没有形成常规,大多以选修课、创业竞赛的形式存在,很少针对工程类大学生专门开设此门课程。而且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内容也很随意,没有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3.2.3 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

理工科学生的技术创业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具有技术更新周期短、要求高的特点,需要多人在团队中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来完成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和走向市场的转化过程中不同的工作,因而特别强调创业者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因此,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将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高度融合,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3.2.4 缺乏全面的实践机会

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但学校能提供此类实践性学习的机会、实践的场地、实践的资金有限,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也就有限。有些创业竞赛虽然也面向理工科学生开放,但“先天不足”的创业基本功使得理工科学生很少能从创业竞赛中获得自信与认可。

3.2.5 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学校虽然开设了部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课程的考评机制也不完善,多数局限于写企划书、考试、创业竞赛等等,而缺乏对于理工科学生技术创业能力的测试,因而不能培养学生能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科学的检测现有的创业教育效果。

3.2.6 缺乏深入的教育研究

目前,我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急需上升至理论学科层面,因此需要相关的教职人员投入到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中来。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统计,篇名包含“创业教育”,作者单位为“重庆工商大学”的文章一共22篇,近三年成逐年递减趋势。而涉及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

3.2.7 缺乏精品的示范项目

一个好的创业示范项目不仅能极大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示范宣传作用,也能为以后的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而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是需要精品示范项目来带动整个创业教育团队的积极性,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技术创业的经验。

3.3 保障

3.3.1 资金

我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来源渠道窄、资金额度小、缺乏实践基地、创业条件受限制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资金的保障,才有将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基础。

3.3.2 师资

目前,我校尚没有针对理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团队,工程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缺少优质的师资,要么是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实际创业经验缺乏或创业研究背景单薄,要么就是缺少有着良好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课程参与。

4 结语

真正的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创业技能与开拓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使之能够适应新时代全球化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使之能够将创业作为以后职业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安宁,王宏起.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68-72.

[2]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0-51.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4]高婷,高坡.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7-89.

[5]邓蕊,赵泽铭.欧洲高校创业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启迪[J].价值教育,2014,10:245-246.

[6]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7]重庆工商大学网页:http://[OL].

第3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趋势分析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应用”为核心的,跨计算机、管理、贸易、信息、物流、法律等众多学科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在专业建设中,不能简单的将商务与技术方面的课程堆砌罗列在一起,尤其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更是要注重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不能理论至上,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实践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商专业实践能力。尤其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岗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更好的结合与协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1 国内研究现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齐向明提出电子商务专业“五三一”实践教学模式:五个实践教学环节、三个实践教学层次,一个实践教学宗旨(理论与技能相长),通过五三一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质量。

南京邮电大学徐润森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任务)、情景创设、学习资源(相关实例和信息资源)、认知工具、自主建构等,使学生投入到真实情境中,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亲身经历知识发生过程,让他们通过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成都信息学院熊小元提出了CDIO电子商务创新式实践教学模式,将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n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这种国际知名工程教育模式运用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来,形成“观摩认知、实验体验、课题参与、社会实践 ”四位一体的电子商务实践体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按目标有序安排电子商务的实践认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应用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 ,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及定位目标从认知开始 ,在一系列的实践体验、课题参与、社会实践环节后 ,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职业取向 ,培养贯穿学生大学阶段全过程的实践培养体验过程。

盐城工学院原娟娟经过多年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由课内到课外,由模拟到创新,由基础到内核,由共性到个性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模拟类实验主要是通过实务模拟的形式将抽象的、形式化的理论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化的感性认知,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视化和可操作的知识内化途径。电子商务实践与创新平台则以自由开放的课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的创业与创新意识,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知识专长和个性潜力的基础上,使其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以及身心发展均逐步趋于完备。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美国

美国多所大学较早就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和相关电子商务研究所,如澳斯坦汀得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坦普商学院等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情况看:美国的计算机学院和商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占绝大多数。

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来说,美国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大多数具备经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丰富的专业北京,同时美国高校经常聘请一些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公司的知名人士到学校来兼职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很强的事务处理能力。

在实践教学手段上,美国高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他们还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很先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美国高校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2.2 欧洲

欧洲电子商务教育起步也相对较早,各大著名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研究课题,联合计算机方面和管理类师资力量共同主办课程。

欧洲很多高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更加高效的研究电子商务管理和运营的新模式,所以大多数学院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在了管理学院,同时与一般专业相比电子商务学时较短,主要集中在一年到两年之间,剩余时间则是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出课程,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去感知社会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

3 山东省研究现状

山东省有多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为首,通过各种调研、校企合作等渠道研究与探索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形成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却停留在自身阶段,尤其是山东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较南方学院差距很大,电商专业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

第4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81-03

外语教育在当今经济、市场、文化以及资源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安全和战略的发展及导向,因此各个国家在外语教育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多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国民掌握多种语言更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移民数量高达3400万,占总人口的12%。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外语库”。尽管美国是世界强国,在全世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但由于美国人普遍对国际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美国中心论”的心态,再加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确立更进一步削弱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美国民众学习外语热情不高。美国的外语教育起步晚,对外语教育重视不足,其外语教育质量和普及率都偏低,外语人才也比较匮乏。20世界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外语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进行改善。

进入21世纪,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创建了一个新时代。技术的进步和贸易壁垒的消减为市场的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也给美国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政治体制和运动的全球化对美国的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正在改变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要应对新世纪带给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挑战,美国的教育体制必须加强学生的外语技能和文化意识。美国要继续领导全球将主要取决于美国学生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为充分迎接新世纪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积极推行了全面的外语教育改革,真正使美国政府认识到自己外语教育危机是9・11恐怖袭击之后,它使美国清晰地明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美国的影响如此巨大,外语人才的匮乏极大威胁到了美国的国防安全,从此掀开了美国外语教育新篇章。

一、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外语教育状况是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培养全球化公民的重要指标。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项目、应用语言学中心(CAL-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每十年会出资和数据调研组织Westat对全国中小学的外语状况进行调研,为美国政府提供最新的全国和地方性外语教育全景图,该项目始于1987年,于2008年CAL完成了三次全国调研。这个调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量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的比重和人数、外语语种和所开设的语言项目、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师资质和职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调研的对象有超过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参加,选取的学校地理位置既有市区的、郊区的和乡村学校,调研对象涉及的人员有学校校长、外语教师和部门领导,通过回答CAL的问卷调查表,然后提供科学数据让公众了解美国外语教育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规律。每次调研数据要同往年数据进行对比以凸显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和问题。2008年的美国外语教育调研报告显现了一些值得欣喜的趋势和特点,但凸显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1.外语教育的比重。提供外语教学的小学和中学数量从1997―2008大幅下降,小学从原来的31%降到25%,中学从原来的75%降到58%。小学的外语比重下降主要发生在公立小学,私立小学却在过去的十年很好地维持了外语教学,开设外语的学校的量与1997年基本保持一致。开设外语的私立小学从1987―1997一直是处于上升势态,从34%增长到53%;1997―2008年稍微下滑,从53%下降至51%。公立小学却大幅下滑,从1997年的24%下降到2008年的15%,而1987―1997却增加了7%,从17%增加到24%。高中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大约91%。只有少量没有开设外语课程的学校表示在未来的两年有兴趣开设外语课程:8%小学和17%的初级中学有可能在未来开设外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外语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接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学校不大可能提供外语课程。提供外语课程的私立小学的比例(51%)是公立小学(15%)的三倍。

2.语言课程的类型和安排。在过去的十年,西班牙语作为广为传授的外语语种增幅巨大。在小学层面,西班牙和法语继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语种,其中西班牙语的比例从1997年的79%增加到2008年的88%,中学阶段持续保持稳定93%。然而,法语和德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大幅下滑,小学阶段法语从27%降到11%,中学阶段从64%降到46%。德语在小学从5%降到2%,中学从24%降到14%。提供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比例尽管低,但在中小学阶段与以往相比都有增长。在2008年有3%的小学,4%的中学提供中文学习课程。1%的小学和0.6%的中学提供阿拉伯语的学习。拉丁语在中学阶段有所下降,从原来的20%降到13%,但小学阶段却有所增加从3%增到6%。俄语和日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所下降。公立小学提供最常见的外语课程基本上是探索类的初级课程,47%的公立小学提供介绍类/入门级别的语言课程,39%的公立小学提供听说读写和文化类的综合型的语言强化课程,剩下的14%的学校采纳沉浸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外语水平。绝大多数中学(95%)组织常规的外语课堂,将外语课程分解为听说读写与文化课程。中学提供的高级语言课程的比例从1997年的16%增加到2008年的21%。

3.课程设置和教学。大多数中学的外语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设置体系,外语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考核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有固定课程设置的小学在过去的20年里比例逐步增加,从1987年的64%上升到2008年的78%。教材的使用方面,在过去的十年间(1997―2008)使用目标语的文学类作品作为教材的比例在中小学层面的增幅显著。技术作为辅助外语教学手段也出现大幅增加。以网络资源作为外语教学素材的小学增加了三倍,中学增加了两倍。计算机辅助教学素材和教学类技术手段,诸如卫星广播、互动电视、视频会议,在中小学的使用增长迅速。中小学采用以熟练使用外语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包括个人当众演讲、口试以及学生学习档案,同时中小学外语教育中学生自评方式的使用也在上升,这样学生可以在监督自己语言提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008年调查显示有75%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目标语,而在1997年只有22%。关于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有39%的小学声称小学和初中的外语有一定的衔接。59%的高中称其学生有清晰的初高中外语的内容衔接,与以往相比有大幅提升。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外语在中小学内容和程度的衔接上不够紧凑,缺少连贯性和递进。

4.外语教师。在美国,有25%的小学外语教师没有任何的资格证书。小学里没有资格认证的外语教师从1997年的17%增加到31%。至少拥有一个具有K-12外语资格证的教师的小学数量也从19%增加到34%,具有小学外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外语教师的小学从19%增加到34%。但在中学,绝大数学校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师是经过认证的专业教师,77%拥有中学执教外语证书,44%有中小学外语执教证书。有的外语教师拥有不止一种证书。外语教师在中小学阶段在上一年都参与了与学科相关的职业发展培训,小学:63%,中学:73%。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的外语教师参与职业发展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的外语教师。25%的小学和30%的中学受缺乏合格外语教师的困扰,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村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他们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都比城市要差。

5.教育改革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层面,语言教师将全国和州立标准融入外语教学的学校比例从1997到2008年翻了三倍。公立小学标准的使用从25%增加到76%,公立中学从31%增加到89%。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学受到联邦《一个孩子不拉下NCLB(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的负面影响,因为该法案强调数学和阅读技能,将资源和资金从外语教育挪开,转到其他学科上,外语没有包括在教育问责中。

二、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问题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对外语教育重视的程度偏低,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尽管政府在各个层面进行了推进和鼓励。欧洲许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以取得中等学校文凭或职业技术教育学历。美国许多的贸易伙伴都将英语作为最通用外语学习,许多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规模空前,可是美国能娴熟说外语的人数却不多。尽管美国20%的家庭使用非英语交流,但这些语言资源没有在学校加以培养和利用。因此,美国中小学需要重新定位和审视其外语教育教学,以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读写水平。目前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美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联邦语言政策。语言学习是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没有统一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将语言学好。美国外语教育一直以州层面的课程框架为指导,但由于美国是教育分权的国家,美国外语教育没有统一的官方政策。由于美国对外语学习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教学质量和普及率偏低。

第二,外语教育在很多州还不是核心课程。外语被认为是同艺术、音乐、体育一样处于边缘地带。每当财政吃紧或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外语这种所谓的“边缘类课程”往往被取消或消减预算。例如,2002年,政府出台的《一个孩子也不拉下》(NCLB)后,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的外语课程受到冲击,因为该法案鼓励学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课程上。

第三,外语教育差距加大。美国外语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加剧。美国城乡外语教育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社会经济背景决定学生是否会接触到外语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孩子接受外语教育的机会很少。此外,公立和私立学校提供外语的差距增加,私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公立学校,这使得私立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第四,课程体系的连贯性有待加强。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的外语学习严重脱节,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正如美国教育家R.D.Lambert所说的,如果纵向地看我们的外语教育体制,学生们和老师们如同聚集在两座不相关联的金字塔里,一座在高中,另一座在大学,而我们试图在小学创建第三座孤立的金字塔。每座塔中的师生们都极力专著于前一二年级的外语学习。当两座塔衔接之时,便出现一个很大断层,高中毕业生无法顺利地继续大学外语学习,美国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不具有任何关联性。

第五,师资的短缺和质量。教师短缺和质量层次不齐。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各州外语教师的短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现在高需求领域包括双语教师和外语教师。最新数据显示2013―2014年K-6年级有36个州缺乏外语教师,7~12年级有39个州缺乏。

外语教师的行业标准是由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但其标准中对外语教师的口语考核的量很少要求也低,要求外语教师只要取得中高级下或中高级水平即可,但最新调研发现只有一半的外语教师口语达到高级下的水平。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测试中只有大约一半达到高级或更高水平,另一半人处于中高级水平或更低。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因为美国国家K-12语言标准要求其学生达到高级下的水平。如果外语教师的水平处于低水平,很难实现国家制定的外语学习的目标。外语教师的短缺促使一些学校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教师短缺,诸如通过中介机构从其他国家引进外语教师,商业性语言培训学校或外国政府外派语言教师来美任教,导致了中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发展。

三、结论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美国一直作为孤立的世界强国屹立,但其外语的整体水平和对世界的认识明显落后国家,美国要想继续发挥其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其外语教育。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创建一个多语言文化社会对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促进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尽管2008年的调查凸显了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可喜的进步:小语种外语教学在小学层面处于上升势头,各个层面的外语教师也越来越倾向将国家和州立的语言学习标准融入日常的教学,外语教学有许多革新内容:更多项目采用浸润式教学,教学内容更倾向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技术手段更多地在语言教学中采用。

美国要想与其他国家站在平等的位置,首先要改变对待外语的态度,外语是基本的技能,不能将其作为辅助学科,可有可无。其次,立法机构、管理机构和教育法规的制定者要充分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要制定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语言政策,要将外语教学普及到所有小学,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学习外语。要将外语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给予足够的资金资助和提供充足的资源帮助其发展,这是确保美国外语教育成功的关键。美国也要重视和利用其丰富的移民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并鼓励移民学习并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有助于外语教学取得成功,有助于营造宽容的多元化社会环境。此外,美国需要改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美国需要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在职和职前培训,如何留住高水平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同时对外语水平的考核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flsurvey.

[2]pAbbott,Marth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 in K-12 and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Needs,Shortages,and Directions.2014.

[3]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oreign Languages Enrollment in K-12 Public Schools:Are Students Prepared for a Global Society?(2010).

[4].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2006.

第5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语块”与外语口语流利度、准确性及恰当性的相关研究——基于COLSEC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请求”策略的认知过程探究

词汇中心教学法的交际观——理论溯源与反思

建构主义与教师信念:一项个案调查

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案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于我国21世纪的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初步设想

《二语练习:应用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视角》评介

创新培训模式推动科研发展——语料库与外语研究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首届全国学习者语料库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信息技术环境下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自我调节学习对英语专业学习者EFL写作影响的模型

英汉笔译教学: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尝试

大学英语语音音段和超音段的教学先后顺序——一项基于大学生语音学习实践的实证研究

外语教育专家的实践知识个案研究

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难度的社会文化因素

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参考文献的内容分析

架起语言教与学的桥梁——《语言教学的在线交流》评介

践行形成性评估,促进教、学、评结合——“形成性评估:理论、科研与实践”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的得与失

语料库如何走进课堂教学——原则和方法探究

香港教育体系和语言教师能力测评体系:介绍与启示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征文通知

影视字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大学英语低起点学习者情景小品教学研究

背诵输入驱动下的外语学习:问题与反思——基于背诵语篇延时回述文本的个案分析

大学英语学习者元认知意识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创建Wiki翻译语料库的构想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评介

2008回首展望2009

英语听力研究:现状与问题

美国研究生院“外语教学法”课程中体验教学法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为例

专栏引言

口译中的用户反应与用户期望——矛盾与原因

跨学科视野下的口译能力研究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理工科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探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口译教学中的“身份培养”——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

通过互动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互动发展研修班”心得

第八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征稿通知

第6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摘 要】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于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为迎合知识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外语教育政策。

关键词 高校外语;语言教育;政策探究

结合新课改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于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为迎合知识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吸收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经验,与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和实施进行对比分析,给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在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带来很多启示。下文阐述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设立专门规划机构,发挥规划主体作用

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一般由官方主体规划、制定并推行。教育部组织成立的高校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实施了统一的规定,并且对教材编写与审核、统一考试、教学方法等统一负责。这可能造成管理范围过大而导致失误。可以参照美国国家外语中心的做法,由我国国务院委任外交部、教育部、国防部等部门组织相关人员以及外语专业院校院长,共同组织成立专门的外语教育规划机构。也可以建议国家级外语教育统筹委员会,负责专门调查外语教育需求、人力资源以及使用等相关情况,为国家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不管成立何种专门规划和管理高校外语教育的机构,都必须真正发挥专业教育规划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外语教学专家的作用。

所以,政府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宏观上对高校外语教育进行战略指导,技术层面上关于课程评估方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应该广泛吸收教育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意见,给予高校外语教育规划更多自主权,使得外语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生产需要,为高校科学合理的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奠定基础。

二、合理设置语种布局,重视英语兼顾其他

高校外语教育实施语种设置时,应该合理设置外语教育语种布局,重视英语兼顾其他语言。合理布局语种理由出于这些方面:首先,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高校语种教育设置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国家外交、军事、政治方面的安全问题,设置多样化的语种,全面考虑国家宏观利益。其次,外语教育应该重视英语以及其他语种的价值,如俄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这些所谓的“小语种”如阿拉伯语,其全球使用人数突破4亿,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国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并且近年来中阿博览会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阿拉伯语人才稀缺。所以,高校外语教育应该科学合理规划外语语种配置,不能忽略其他语种的实用价值,应该适时多层次、多元化语种配置。

外语语种配置应该这些层次:第一、英语实用范围和影响力最大,但不必过分强调其教学目标。第二、同属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的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以及与我国经贸往来频繁的日语、德语、韩语和阿拉伯语等。第三、国家安全方面考虑需要重视泰语、马来语等的学习。所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对外合作交流与发展以及汉语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升都需要科学设置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教育语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外语语种设置应该由过分强调英语单一语种转化为多样化的外语语种配置。

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学术能力

为提升学生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外语学习能成为今后学生工作、学习和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就需要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交际能力提升方面着手,明确外语教学专业和学术能力培养目标。现阶段的教学目标都是以提升基础语言技能为主,特别是听说能力,而简单流利的外语对话能力却被忽视。学术界的同行学术论文撰写、会议宣讲等能力也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应该明确定位教学目标,不能满足于基本听说技能。应该参考国外高校外语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实际国情和社会应用需要的外语教学目标。将非英语语种高校外语教育目标定位在基础技能和高级专业外语能力培养层次,并且强调一定的阅读、听说能力。如阿拉伯语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贸易合作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专业型外语人才。另外学术方面,重视搜索、组织材料和表达观点,撰写阿拉伯语学术论文和在国际上交流和探讨研究成果等技能的培养。

四、赋予高校自主权力,有效培养应用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现阶段是其他非英语语种学习的参考,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是统一的安排忽视了专业、生源差异,二是将英语与其他语种摆在了不同的层次。不符合实际社会需求。所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应该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将英语与非英语语种课程一视同仁,都作为选修课来供给学生选择,如根据《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结合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方案与考核评价根据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给予高校外语教育管理充分的自主权,促进高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目标的学习需求。

总之,从充分发挥专业规划主体的作用、设置多元化外语语种配置、明确学专业和学术能力培养目标、赋予高校自主权力等方面着手,大力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相明.从西方外语教育特色看我国外语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第7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育科研的主导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Kramsch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目前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文化教学中,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引言

目前许多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所有文明国家共有的“世界性风格”,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正显示出一种“大同”的趋势。但同时,我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各国为寻求本土文化认同和维护文化独立所作的努力,不仅在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其它洲传统的或新兴的移民国家都可以观察到这种倾向。因此,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与科研的主导理念。

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语言学界对语言文化教学的各种理论,主要介绍Kramsch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中去,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

西方语言学界对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努力,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三十年来,受各种哲学思潮与语言学,心理学,人种学和后起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影响,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应运而生,探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也成了当今世界语言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东西方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总体而言,他们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Hymes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出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Byram&Morgan也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强化学习者原有的文化—一级社会化,也不只是让学习者完全去接受目的语文化—二级社会化,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念—三级社会化。

LouiseDamen提出“尽管文化导人很少被列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大纲的一个部分,然而,文化学习确实是一个隐藏的议程,它无处不在但又很难辨认,它无时不刻在影响着读者的期待值,洞察力,反应速度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它经常会在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G.Robinson提出“文化教学多面性”(CulturalVersatility)的概念;任何真实的文化学习结果总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即导致变化,就此而言,即文化的变化,叫做“文化多面性”。可见,语言文化教学的结果最终会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多面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之后,学习者本身会起变化。

中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比如在20年代曾强调:“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人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戚雨村也提出过’文化错误的性质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

三、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及其主要观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文化语言学”为旗帜的理论探索,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语言外的文化因素都同时进人语言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教学策略由单一对教学内容的考虑扩展到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兼顾,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取代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在这些理论中,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的多元互动模式颇引人注目。倡导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ClaireKramsch教授。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接连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与专著,讨论外语与文化教学问题。其观点新颖,独树一帜,在西方的语言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Kramsch的代表作是1993年出版的《语言教学中的上下文和文化》(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在该书中Kramsch教授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化观受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极大影响。后结构主义(post一structuralism)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西方兴起,发展并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该思潮反对固定模式,提倡冲破结构框架的束缚,强调世界的多元性,怀疑所谓绝对真理的存在,从而促进人们思想上的解放。这种以多元共生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对语言教学的冲击也难以估量。

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Kramsch提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她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两分与多元:她认为就外语教学而言,把“语法与交际”,“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等等人为地列为一对对矛盾阻止了我们采取多层次与多维的眼光去观察一个问题的整体。其危害在于让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她认为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语言与文化这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更有利于把握语言文化教学,使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第二文内与文外:Kramsch一反过去语言教学中仅注意文本(text)的倾向,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文外(context)。她指出:“教授一种语言就是教怎样塑造一堂课的上下文:这堂课既是单独的个体学习事件,又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教学场景,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话的课题,互动的规范以及各种任务的类别都统统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外语而塑造上下文的各种途径将决定学生被允许探讨,发现和交流的意义。越是鼓励他们发现更多的潜在意义,他们学习的机会就越加丰富。"(Kramsch1993a:67)

第三:桥梁与界限:Kramsch认为以国为界的文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区分,“架桥”为焦点的教学可能会强化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stereo-types),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征”便是事实本身,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忽略具体的交际情景和个体。这样,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所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Kramsch1993a;225)。

第四:一致与冲突:Krarrnsch要求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局限的交际能力而努力,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达成一致。相反,她要求学习者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因此她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

四、多元互动模式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为了试验多元互动模式是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积极作用,也为了了解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描写性的调查与研究。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三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共104份,其中有4份问卷学生的回答不完整,已从整个样本中剔除,有效问卷为100份。经过调查,我们发现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能拓宽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首先,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外语教师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还是倾向于语言教学。这在问卷调查的第一和第二项中有所体现。第一项:“你认为目前的英语课程能满足你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吗?”仅有2%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高达68%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调查第二项:“在英语学习中,如果你遇到文化词汇而导致理解困难,通常会如何处理?”仅有9%学生选择询问老师。这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解答学生文化困惑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与我们的考试制度相关,但也不能否认我们把语言和文化放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教学中也一分为二地看待语言和文化,并且有所侧重。针对这种现象,Kramsch强调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把它们视为一体,而不是把它们看作一对矛盾,会顾此失彼,这无形中拓宽了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使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综合考虑,整体教学,不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其次,Kramsch提倡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主张教师创造课堂的文化环境,师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这一点切中了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弱点。根据问卷调查第三项:“你认为目前学校的英语教育能使你将来在工作中与外籍同事及上司顺利交往吗?”仅有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能够,选择不能够和没把握的占96%。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用英语与异域文化的人士进行交际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仍然成为他们的障碍,他们仍不能成功地将教室里学到的知识转移到真实世界的交际中去。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众所周知,交际时双方的文化背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懂对方的文化,使用再规范的语法和再优美的语言都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是因为长期以来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造成的。虽然各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对文化教学的内容没作具体规定,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因而《大纲》中没有文化因素细目表,我国也没有建立起与跨文化交际相配套的考试体系。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忽略和无纲可循,这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而有必要在现行的《大纲》中增补文化因素细目表,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依据,在各级外语教学中明确文化因素的地位,确定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各类考试如高考,四六级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文化内容,也可单独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在课堂上实行“文化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第三,Kramsch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文化的双向互动离不开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一点,恰是当今很多学生所缺乏的。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对异域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大有来者不拒的胸襟,倒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学生中普遍存在厚今薄故,厚西薄中的现象。

根据问卷调查第四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感兴趣吗?”42%的学生选择了A项即很感兴趣,56%的学生选择了B项即比较感兴趣。选择这两项的学生占了样本总数的98%。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问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不大了解。问卷调查第五项“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你自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7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一般兴趣,一般了解”。4%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不太了解”两者相加,占样本总数的76%。选择“很感兴趣也十分了解”的仅占13%。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输出母语文化存在困难。调查表第六项:“你能够用英语表达并解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现象吗?”仅有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5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把握”,还有42''''%的学生选择了“不能够”。

我国学生母语文化的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症结之一。知识经济并不意味降低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传统人文素质对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精神有很积极的影响。如何教导学生把本国文化清晰,得体和准确地介绍给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异域文化,及其所蕴涵,表达和象征的意义以尽可能为其所用,又能使他们理解异域文化,及其所蕴涵,表达和象征的意义以尽可能为其所用,从而克服以往教学中单行道的做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对话,是Kramsch提醒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最后,Kramsch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她指出在外语课堂中进行多元互动文化教学,语言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语言材料应依据不同阶段的语言教学和学生的语言水平体现不同程度的文化内容,语言中的文化内容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文化互动交际的可能。但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外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的提供方面,较为欠缺。仅限于作者的介绍或简单的历史背景知识,较少涉及Kramsch所说的意识,态度介绍。缺乏价值观,人生观,文学和艺术等更深层次的文化介绍。有些教材甚至完全忽略了文化因素。

举例而言,我们目前使用的英语专业泛读教程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泛读教程》一共四册书,通篇没有涉及到任何文化背景知识,课后练习也仅限于语法,词汇等语言技能方面的练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众所周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习得目的语,文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而言,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也多是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错误期待和假设造成的,因此建议加强文化类教材的建设,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扩大文化知识面,使语言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实现Kramsch所说的文化互动。

五、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对当今中国的外语教学而言并非是现搬现用的,首先她的理论是针对美国大学中来目世界各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学习外语而提出来的。这些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能组成一个微型的多元化社会。而针对中国国情而言,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绝大部分教师在内,只有单一的汉语言文化背景,在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立场的情况下,很难形成Kramsch所谓的文化冲突,更谈不上冲突的避免和理解的达成了。

其次,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解决教师自身的文化归属问题,使教师既能保留母语文化身份,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现象,成为两种文化的沟通者,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针对这些在我国外语教师中存在的问题,Kramsch的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

第三Kramsch提倡在外语课堂中创造文化环境,教师学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但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为了使她的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国国情下更具有可行性,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针对我国学生的单一文化背景而言,双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外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了解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和吸收,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根本点。通过文化对比和文化学习,形成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及时觉察目的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种文化意识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以便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举例而言,本人在听力教学中曾使用《中级听力》一书,该书第九课谈论毕业生的理想,主人公最大的理想是毕业后成为兽医,职业咨询顾问说有很多人竞争做这项工作,鉴于该生的成绩,建议她另做打算。课后就有学生前来询问,很难理解兽医是理想的竞争激烈的工作选择,并且认为主人公应该下决心作医生才又士。这就牵涉到东西方对动物的不同理解。西方社一会普遍认为动物尤其是猫狗是人类的伴侣,其地位与家庭成员不相上下,作为为宠物治病的兽医自然也是受人尊重的,与普通医生并无区别。而在中国以及亚洲社会,尽管目前宠物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根据传统观念,人们始终把动物视为低人一等,甚至还有以它们为食物的习俗,因而兽医的地位也始终不能与治病救人的医生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结合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教学传授一些常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而不仅限于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专业文化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做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掌握目的语文化,更深地理解母语文化。

其次,针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外语教师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经常关注本国和目的语国家发生的一切,从而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双语文化意识。此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也极大的帮助了外语教师学习和传输目的语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从而使Kramsch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成为可能。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把异国世界生动地传输到教室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语言材料及其背后的目的语文化,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参与程度,也提高了比较不同文化的效率。网络还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工具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图书馆等,通过它们可以查询最新的文化资料,及时更新文化信息。外语教师还可以利用(LISTSERY@CUNYVM.CUNY.EDU)这一全球性的英语教师电子论坛,就教学中涉及的文化信息,向全世界的同行请教。

第三:针对在外语课堂中创造文化环境而言,进行文化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方法如下:1>文化旁白:上课时结合语言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人文化的介绍和讨论,如介绍人物,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2)启发联想法:可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子,重要历史时间,人物等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3)图式法:根据课文中有关的文化知识组织学生列表或用图式表示清楚。4)课堂讨论法:可采取两人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5)中西文化比较法: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6)角色扮演:根据课文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中西方婚礼的不同程序等。

第8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测试 外语教学 反拨作用

一、引言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了检验大纲的落实情况和推动英语教学改革,1987年9月国家教委高教司主持推出大学英语测试,即人们常说的四、六级考试。每年举行两次,测试对象是完成基础阶段学习的在校大学生,命题依据是《教学大纲》,内容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1986,1999)。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是西方现代语言测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张新元2004),基本上属于结构主义类型的测试模式(刘润清,戴曼纯2003:129)。这项测试论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结合国内外有关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对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予以述评,并提出几点建议。

二、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是一种“伙伴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测试既为教学服务,又直接影响教学。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欠缺的重要环节,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实际的外语能力,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但测试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语言教学,这就是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即语言测试的后效。Hughes(1989:1-2,44-48)指出,语言测试会对语言的教与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太注重测试,则可能导致所有教与学的环节都只是为测试作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与教学的目标相悖,则会产生有害的反拨作用。

在对语言测试的反作用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Alderson和Wall(1993:116-129)提出的反作用假设。Alderson和Wall从两条基本假设入手,提出了测试可能反作用于教学的15个假设。Alderson和Wall的假设实际上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以及精神、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精神上的影响指对教师和学生对语言教与学的态度、动机等的影响;内容上的影响指的是对教师上课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内容的影响;方法上的影响指的是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影响(束定芳2004:270)。

三、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从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关系中可知,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具有二重性: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正面的反拨作用;反之,不科学的测试会制约和影响教学,起到负面的反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很大,当前我们外语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利用四、六级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正面反拨作用,从而对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根据Alderson和Wall提出的语言测试反作用的假设,从精神、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一下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对英语的教与学的反拨作用。

3.1大学英语测试为英语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动力和精神压力。

自从198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全国范围实施以来,它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杨惠中(1998)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回顾与展望》中指出:“大学英语测试对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叶翠英(2001)于2000年10月对广西大学98级本科学生和外语学院二系的教师进行大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9.5%的学生认为考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9.1%的学生认为有较大促进作用;30.8%的学生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认为它是最能促进自己学好大学英语的主要因素;51.2%的教师认为四、六级考试促进了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其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很重视学生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刘润清和戴曼纯(2003:129)所言该测试的最大贡献是使全国高校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学习。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适当的动力会对教与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动力变成了压力,而且是一种大到让人产生恐惧和厌烦情绪的压力,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不少高校为了体现对四、六级考试的重视,盲目追求通过率,主张实行应试教育。他们认为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可以衡量各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有的还制定了种种土政策,重奖通过率高的班级、任课教师和主管人员,大学英语教师的晋升与通过率挂钩,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与四、六级证书挂钩。这给师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3.2大学英语测试内容对英语教与学的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欠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但语言教学是第一性的,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服务。从逻辑上看,应是先教而后测,教什么就测什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完全可能是逻辑倒置,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反而成了教与学的唯一目的,教与学是为四、六级考试服务的。这可以从刘润清和戴曼纯(2003:133)在《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中关于测试的理解的调查报告中看出,应试教学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46.7%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停课复习备考有一定用处,20.7%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只有19.9%的人指出复习备考没有必要。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四、六级考试的强烈冲击。尽管很多时候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只要看到他们的学生丝毫不关心这些新的知识和营养,而是全力以赴准备四、六级考试,他们也会不可避免地为学生着想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与考试紧密相关的内容上。这种脱离教材、脱离课文去教那些脱离上下文的、语言别扭的、靠揣测作答的试题汇编,是对师生宝贵时间的巨大浪费。

3.3大学英语测试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四、六级考试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采取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少教师忽视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考试的教学活动和内容,只侧重讲解、传授近乎“八股文”式的“三段论”写作方法。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所谓的四、六级范文、模块、套语等。这种教学模式极易导致写作的片面性,禁锢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发挥想像力,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Alderson和Wall提出的语言测试反作用的假设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大学英语测试在高校师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确实起了一定的负面反拨作用,误导教师和学生,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测试和教学密不可分,只要对测试及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测试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下去,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性建议:首先,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各院校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不得将大学英语统考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不许停课备考,自愿考试者也不排名次,鼓励各省市甚至各院校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及专业需要,自己开发考试系统或联合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新系统。改变将测试作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的现状,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估方式对外语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其次,教师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多与学生沟通,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整体上有所突破。最后,从学生方面入手,教学实施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

参考文献:

[1]李炯英.中国现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问题与思考――兼评国内外相关研究.外语教学,2002第5期.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第2期:140-143.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回顾与展望.外语界,1998第3期:28.

[4]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叶翠英.大学英语考试对教学反拨作用的调查与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3期:58-60.

[6]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外语界,2004第2期:65-69.

[7]周利君.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后效作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2期:65-67.

[8]Alderson & Wall.“Does wash 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129.

第9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政策;《课标》;教育实践;衔接性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一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原因,外语教学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刻不容缓[1]。实际上,外语教育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外语课程政策上,高中英语课程政策主要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教材政策及高考英语政策组成,其中《课标》是核心[2]202[6]。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的衔接还关注不够。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衔接性研究是以问题驱动的,基于语言教育实践并以政策为指向的研究,中国当前以语言教育规划为核心的衔接性研究正当其时。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分支[3]28。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终结,其中实施过程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关键环节[4]8,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在于其对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这又依赖于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效果[3]125。鉴于此,文章主要以《课标》为政策对象,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3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研究

(一)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由中国教育部基础一司和二司制定[5]248。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娅玲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缺少自下而上的意志上传[3]176-183。教师是《课标》客体的重要组成,是将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群体[6],同时,教师也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考察对政策的落实尤为关键。从既有文献来看,此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罗桂秀通过问卷考察了40位教师对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的态度与认识[6],研究发现:在《课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过高,最难实现的课程子目标是语言技能目标与文化意识目标,《课标》的制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0%的教师认为《课标》中最难操作的实施建议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教材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缺陷,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英语方面,多数教师认为选择题题型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徐冠兴调查发现,天津市部分参与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贯彻存在偏差[7],对其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张曦元也发现,教师对《课标》认识不足[8]。不过陈芳发现,教师理解和实施《课标》的能力自评在多个方面与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关系[9]。这些研究显示,尽管《课标》政策引导着课程教学,但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教育政策的认识相对不足,评价褒贬不一,进而可能影响政策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

政策的实施是政策过程的最关键环节,事关政策成效的达成。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就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衔接好坏体现在教师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在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是政策的主体,但教师才是真正把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实践,政策就只是文本而已,如果忽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忽略外语教育实践本身,无疑会为外语教育践行制造障碍[2]126。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至关重要。从既有文献来看,涉及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目前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障碍,如政策脱离实际、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严重等[3]193-196。整体上,实施《课标》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评价难、评价方式单一、老师负担过重[10];某些课程目标前后矛盾,要求过高,不易实施;对《课标》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的疑问造成的困难;现存的高中英语测试体系对其实施带来的阻力;其他因素如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等[11];《课标》未兼顾阶段性、地域性差别和城乡差异,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应当贯彻多模态教学,解决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12];教材使用期限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更改课程时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13]。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方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标》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第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遵从《课标》规定的5个方面的目标,是检验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好坏的依据。语言技能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厚此薄彼,对于学生听力、阅读技能的训练远超对口语、写作技能的训练[7]。申丽调查发现长沙3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均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于教师仍侧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科学阅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学习动机不强[14]。张曦元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低下等[8]。邓兆红发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未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普遍较低[15]。语言知识方面。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自己发现语法和词汇规则,因此学生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7]。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学,学生也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16]。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深入、系统地引导[7]。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文化意识目标缺失,实施难度大。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欠缺,对文化教学不重视且教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化意识及批判思维能力[6][17]。既有研究显示,《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课堂对《课标》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三)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

作为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客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与需求。如果教师并未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反而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育政策的目标相背离[2]127,间接表明政策目标的不合理。而涉及该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罗桂秀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约3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高考,而60%的教师秉持“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与高中阶段学习和考核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不相符[6],这说明语言教育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郎雪调查了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能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很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平时不会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等课堂活动情况,期末成绩仅由考试分数构成[18],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实现,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孙勇发现,高中生对目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兴趣不高,认为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低,希望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19]。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其态度对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在学习需求、方式和手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亟待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成果也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主要不足与反思

既有研究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也丰富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但成果仍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从理论支撑来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建构不足。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是以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的不完整性,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27。因此,如何从理论高度构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系,还需更多的关注。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诸多研究对外语教育政策(如《课标》)的内容介绍和描述居多,但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是探究教育政策与实践衔接状况从而进一步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却鲜有见及。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传达者传达效度如何、接收者学习需求的达成度如何,每个环节都紧密相关,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此领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邹为诚指出,研究外语教育政策,应采取定性调查、补充式定量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20]。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好坏与政策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建议各学者加强此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既要有理论的分析,又要有实践的探讨,关注课堂教学,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来反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可借助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第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看,中国的外语教育,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21]。长期以来,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实践深受“费时低效”的困扰。从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角度来看,“费时低效”是对外语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判断,主要是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2]208。而政策的有效性又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不应仅仅归结于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而应当审视中国整个外语教育政策制度。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不足并不能简单归于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问题,更关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政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环节,更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需关注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施和评估环节,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探究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状况,在研究政策本体的同时,更要关注政策主体及客体,并探析影响其衔接性的各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科学化。

三、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近年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反思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学界目前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研究关注还比较不足,需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荣华 董云云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鲁子问,等.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罗桂秀.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徐冠兴.关于天津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张曦元.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陈芳.教育评估中的情境效应分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估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10]陈琳.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有关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7-29.

[11]何旭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困难面面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6(6).

[12]杨家勤,刘金菊,金仁慧.浅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模态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3]孙书京.当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问题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问题的历史比较[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申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长沙市区实现状况研究———基于课堂教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5]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刘社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一项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调查[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郎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21]束定芳.关于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