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第1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国家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第2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训基地 项目

为了促进我校积极探索和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学校制定了《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方案》,白师院字﹝2012﹞130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

1、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营造高校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2、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创业最根本的就是在创业之初就要充分认准和把握自己创业领域的市场饱和度、市场动向和社会环境,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又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使风险最小化。在创业项目的实训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如何创业,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定目标与执行,如何制定营销策略与销售产品,如何谈判,如何吸引投资,如何控制成本与获取利润等等。

3、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行业危机意识

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要预测当前行业状况的走向和可能导致的危机,创业者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并对潜在的危机做出相应的预警才能够真正独立于竞争的大环境中不败。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通过这种高度的思维,创业者可以通过各种以实际为基础的动向来变换自己的策略,并对区域同行业者经营动态的整合分析,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形成对自己一个较为合乎实际的优势规划,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原则

1、自主创新创业。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学习创业者案例,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

2、浓厚兴趣驱动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3、创业实施过程

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创业需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够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变故与风险,坚定地继续创业之路。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平台

实施创业计划、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个过程。

1、设计创业计划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创业之星软件、ERP软件的商业背景环境与数据规则,完成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创业者首先对背景环境进行商业机会分析,组建经营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撰写公司名称,制订公司章程,并编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热转印自制化艺术品,在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制作出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特点的产品,满足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按需求者个性定制产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意,产品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亲睐。

2、培养从业技能做好创业准备

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训,对企业经营全过程一目了然,仿佛置身于企业经营活动现场。实训中会遇到企业实际经营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和求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优选,优胜劣汰,形成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经营决策。

3、经过创业测试感知职业领域

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业者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试,帮助创业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创业能力等,使创业者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好的做好创业准备,为将来的创业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职业领域,尝试在该领域遇到哪些问题,初次感悟职业,它涉及工商、法律、税务、财务、营销、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

(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着教育、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1、创业教育功能

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出版大学生创业教材等。评选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在地方高校推广。

2、研发创新功能

创业实践基地基地通过项目选择,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服务及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的辐射作用。将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

3、学生实训功能

首先,开展公益性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指导大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其次,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

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锻炼了创业者实践操作的能力,学校要加大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力度,为有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自荣.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暨创办大学生创业基地探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第3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

作者简介:张学英(197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支撑项目“天津市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创新创业机制研究――基于美国高校的经验借鉴”(编号:15ZLZLZF00520),主持人:张学英;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编号:RC14-04),主持人:蓝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87-05

美国高校促进创新创业的工作起步较早,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一方面注重推动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贯穿整个学生培养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同时注重学校的社区服务功能为社会人员创新创业做好服务。不同学校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和措施因学校定位不同而有差异,但均是围绕社会需求来鼓励创新创业。比如,注重应用型研究的强校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其他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社区学院则更强调服务社区的功能,往往是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及低端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基地,旨在为劳动力拓展在职场上的上升空间。本研究团队在2010-2015年间两次赴美对近20所美国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归类梳理的基础上,旨在为我国高校助推创新创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创业孵化园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主要功能是将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出去,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定位为应用型研究的高校对创业孵化非常重视,也很注重创业孵化园的建设。

(一)马里兰大学创业孵化园概况

在本次调研中,隶属于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创业孵化园(Maryland International Incubator)的成功运作机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里兰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是一所研究型高等学府,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约为5亿美元,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公立大学排名第18名,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研究强校。学校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高新科技企业研究院和国际创业孵化园,旨在帮助教师、学生以及校外企业在校园里创新创业。至今,该创业孵化园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创新成果孵化机制,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其中有3家企业从孵化园以20万美元起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上市公司,产值高达144亿美元[1]。在马里兰大学的辐射和带动下,其所在的地区已经成为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最快的地区。

(二)孵化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1.国际创业孵化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国际创业孵化园内孵化的项目一般是由孵化园牵头,将市场上好的创意跟学校内相关领域科研团队相结合,促进企业和学校教师合作。启动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主要经费由美国政府资助,企业提供10%的配套经费。孵化园每年共资助40个创新创业项目,每年每个项目资助10万美元,连续资助两年。

2.创业孵化项目的遴选机制。由孵化园牵头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拟孵化的项目进行遴选。为了保证可行的好项目不会漏选,项目评审委员会成员必须由行业专家组成,这里的行业专家主要指企业界精英、成功校友、风投界业内人士。此外,项目遴选标准非常严苛,主要关注项目的技术难度和商业价值。首先,评审委员会要评估项目的技术难度,保证该创意本身不会很容易就被其他人复制,保持一定的领先性;其次,要看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被顺利卖掉,保证该创意的商业价值。

3.创业孵化园对政府资助经费的监管。由孵化园负责政府资助资金的使用,一是要保证政府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到科技成果转化中,二是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切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早期孵化园将政府资助经费直接拨付到创业项目所在公司账户,实践证明这样做的资金使用效果很差,因为缺乏跟踪和监管,大多数项目在后期用完了资金还没能将项目转化为商业价值。目前孵化园积累了经费监管的经验,政府资助给40个项目的资金不是直接拨付到合作企业账户,而是拨付到作为合作方的学校账户,由学校成立管委会负责监管孵化资金,将资金以支持教授创新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形式使用,逐渐提高了项目孵化的成功率。此外,经费使用严格执行预算,可适度微调。

4.创业孵化园的职能定位。创业孵化园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创新项目,比如,在项目前期风险最大的时候,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可行性的结论,给他们信心;创业孵化园有自己的中试工厂,一旦有些创新项目进行到中试阶段发生困难,可以使用孵化园的中试工厂将项目继续开展下去;每3个月由孵化园牵头组织一次校方和企业的碰头会,督促项目进度,并及时进行协调、调整;监督资助经费的使用。在孵化园孵化成功的企业,学校并不参股,因为学校创办创业孵化园以及政府资助经费的主要目的是让公司赚钱从而为政府缴纳更多税收。偶尔也有学校参股的,大多是因为创新项目的创意很不错,但做到中期缺乏资金支持难以为继,学校会以参股的形式进行经费支持,但一般参股比例不超过14%。

5.创业孵化园的优势。创业孵化园内的创新创业项目一般是由学校代表教师从政府寻求经费资助,再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教师用现有仪器设备与研究生一起帮助企业运作,将政府经费资助、大学人力资源供给、企业出资及创新需求(或企业的点子)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表现为:其一,解决了创新项目所需的适切人力资源问题,减少了投资风险。学校教师对企业的创新需求(或创意、点子)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对前沿技术的理解抛弃无解的或太过简单的创意,因为太过简单的创意即使在商业上运作成功了,其前沿性和科学性也无法保证项目团队内的研究生顺利毕业,从而保证了所资助的创新项目的高质量;其二,解决了创新创业项目前期投入中的仪器设备问题,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即可,节约了投入费用;其三,国际创业孵化园自己成立了中试工厂,可以解决批量产品生产问题,缩短了创意项目与商业化之间的距离;其四,国际创业孵化园的工作机制使得学校可以雇佣学生在学期间工作,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同时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二、高校社区商务合作中心

美国的社区学院普遍以社区服务为己任,通过各种途径与社区建立联系,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另外,社区学院实际上是美国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及低端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促进社区居民就业、再就业以及创新创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调研中发现,美国有些社区学院成立了专门机构服务于社区的创新创业工作,为带动社区居民创新创业发挥孵化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种机构在扶持社区居民创新创业时,根本目的是解决社区居民就业、再就业问题,创业项目的创新含量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要低很多。下面以乔治梅森大学(GMU)的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Community Business Partnership, 简称CBP)为例,透视美国高校类似机构的工作机理[2]。

(一)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概况

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服务对象是所在社区的青年创业者、退伍伤残军人和女性等弱势群体。1997年,该中心成为乔治梅森大学的下属机构,其工作人员由大学雇佣,且接受乔治梅森大学的考核。该中心独立运营,雇员工资由乔治梅森大学发放,中心获得的来自各个领域的所有经费资助都直接进入中心的独立账户,乔治梅森大学并不参与分成,但中心每年要将大学预先支付给中心的员工薪酬返还给大学。与乔治梅森大学的附属关系不但使得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能够在几十年中对外树立了良好的机构公信力,也使得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中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州政府拨款、捐助、创业项目服务收费,其中创业项目服务收费占总经费的25%左右。

(二)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的工作内容

中心的主要业务涵盖开展创业培训、“一对一”创业咨询、小型企业孵化、商务社交活动、退伍军人就业培训、创业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在创业工作中,中心承担着本社区小微企业及创业者的技术服务、培训、咨询,同时也为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创业者在中心进行创业孵化,并指导帮助其成功创业。成立20多年以来,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各行业的大力支持,在资金预算、工作人员配备、志愿者招募等方面建立了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在促进本社区弱势群体创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心成立了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负责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来源,旨在为创新创业项目解决融资难题。中心扶持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州政府拨款、捐助、银行的免费资金和低息贷款。中心向创新创业项目发放的小额贷款的利率在7%左右,是银行利率3%再加上4%,这额外的4%主要用于补偿中心的成本耗费。尽管听起来7%的贷款利率并不低,但仍比个人向银行直接申请的商业贷款利率要低很多。

(三)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遴选创业项目的标准

如前所述,中心会为创业者提供小额低利率贷款,基于中心的非营利性特征,为减少中心的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最大化发挥贷款的效用,中心在遴选拟资助的创业项目时非常谨慎,会从从业经验、信用记录和还贷能力三个方面综合立体考察创业者的资质。其一,中心看重创业者的从业经验,一般要求创业者有10-20年的从业经验,以此规避创业者因不熟悉行业而潜在的创业失败风险;其二,中心看重创业者的信用记录,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创业者排除在中心的资助范围之外,以此规避贷款回收困难的风险,尽量减少呆坏账;其三,中心看重创业者的还贷能力,中心所提供的小额贷款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成功扶持创业项目解决青年创业者和弱势群体创业就业困难,根本目的是解决社区的就业难题,遴选还贷能力强的创业者能够同时规避创业失败和产生呆坏账的风险。

(四)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的培训标准化建设

弗吉尼亚社区商务合作中心注重培训的标准化建设,其培训教材均选用美国杜克大学开发的创业培训教材,教材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这套教材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且经常改版以适应创业形势的发展需求,在本次调研中培训教材已经修订至第五版。除了教材的选用,在培训工作的准备中,也处处体现出标准化的意识,比如,其用于培训学员的各种案头工作文件、教师教案、教材使用等都分解得非常详实,每个细节和步骤都写得很清楚,这样的标准化培训工作能够保证在工作人员变动时培训工作不会因为换人而走样变味,培训的精髓都能按照现有文案非常标准地执行下去。中心的培训工作与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很神似。

三、高校专设管理部门促进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让

除了创业孵化园和社区商务服务中心这两种形式的创业扶持机构,有些高校专门设立教辅部门负责教师和学生的专利申请、专利推广应用等相关工作。通过这个部门的工作,学校能有效促进对学校师生的专利保护、商业化推广应用等。

(一)弗吉尼亚大学

为了激励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弗吉尼亚大学设有专门的机构U.Va. Licensing & Venture Group,负责教师和学生的专利申请与专利转让工作[3]。该部门一方面将师生从繁琐的专利申请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为教师和企业搭建技术转让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能专心于科学研究工作,还能避免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该部门注重营造专利保护和技术转让、商业化的氛围,动用一切可动用的人力,为学校师生提供全员知识产权培训,鼓励教师、学生、管理者搭建校内外合作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该部门充分利用专利权归属和经济收益分享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就专利权归属而言,通常研究生和教师的专利权归属于学校,本科生的专利权归学生个人所有;一旦专利转让成功,专利费的十分之一划给教师所有。U.Va. Licensing & Venture Group使得该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助力。

(二)斯蒂文斯理工学院

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是一所重视创新创业的私立大学,认为现在大学已经发展到了教学、科研、企业家精神并重的发展阶段,非常鼓励并帮助学生和教师进行技术转让和创新创业[4]。在教务长领导下设有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办公室(Office of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专门负责两项工作:其一,将创新创业结合到教育过程中,培育学生和教师的企业家精神;其二,帮助师生进行成果转化。这两个部门工作的核心理念为:激励、培育和培养未来技术领域的精英,旨在使其能为解决挑战性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办公室为师生提供从技术进步、知识产权保护到成果转化并商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主要工作内容为:帮助师生申请专利、订立许可协议,对创新知识进行保护;管理知识产权资料;协助师生进行商业合同谈判。学院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成熟的技术转让模式,即联合几个学校一起推动一个专利集群的转化,通过凸显专利的转让优势和商用价值吸引风投企业的眼球,提升专利转化的成功率。目前学校已经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并成立且成功运营了80多个企业。

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美国高校,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浸润着校园每一个角落,学校会以不同形式将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整个育人过程,通过选修课程设置、毕业设计、实习项目、就业指导、社团活动、师资配备等多个环节,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化。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学业各环节

1.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培养方案。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向创业教育倾斜,将创新创业融合到课程教育中,旨在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和培训,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所需的技能。四年的课程设置分为技术知识和创业知识、发明体验和创业体验两类,四年学业的中前期(1-3年级)以技术知识和发明体验为主,后期(3-4年级)则偏重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

2.专门设置创业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很早就开设了工程类创业选修课,并有一套成熟的学生创业辅修课程管理办法。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工程学院专门成立了工程与社会学系,专门负责将工程学院各系别的专利和技术方案从实验室拿到市场上实现产业化,由此孵化出更多创新项目、创业公司[5]。

3.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训练创业能力。弗吉尼亚大学充分利用本科生第四学年的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创业。教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通常选用如下模式:由学生界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产生Idea并与老师共同遴选出可行的候选项目,接下来探索可行的商业化路径,最后形成报告或者建议。

4.提供切实有效的实习项目。在大学二年级课程修完后,达到一定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校推荐的实习机会,通过参与实习项目能够触及到所学专业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使得学生获得对专业和行业实际运作的整体认识,在督促学生学业的同时,为创新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二)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学业以外的其它各环节

1.就业指导工作早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通常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按“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的实习中心通过实习和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就开始建立与未来职业的联系。体验式学习流程贯穿整个大学四个年级的学习过程,在一年级对学生进行有指导的自我评估,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二年级帮助学生探索自己可能的职业领域,学校会聘请相关领域业内人士参与职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的清晰轮廓;在三年级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经验和技能;在四年级帮助学生为就业做准备,比如简历制作和模拟面试,组织就业市场、招聘会等。

2.基于创新创业的丰富业余活动安排。马里兰大学周末有“企业家时间”活动,聘请企业界精英给学生做创新创业报告,或帮助学生甄别创意的商业价值。暑假期间,学校把空出来的宿舍留给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使用,并集中组织学生交流创新创业思想,模拟商业化运作等。

3.配备创新创业师资。美国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但非常注重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同时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比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均为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了经验丰富指导教师。乔治梅森大学还非常注重年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校方出面为年轻老师联系企业,促使其撰写真实的案例用于教学;通过企业协会等给予教师向实践专家展示观点的机会,与实践紧密结合。

五、启示与借鉴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高校在促进创新创业中需要做到“两个精准”。

(一)宏观定位精准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之一即不同学校特色鲜明,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也是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找准定位和发力的领域。马里兰大学注重应用型研究,其创新创业定位在中高端技术的转让与商业化,所以开设了国际创业孵化园。乔治梅森大学是一所社区学院,注重服务社区,其创新创业定位在中低端社区人才的就业和再就业。弗吉尼亚大学和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注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为促进师生创新创业专设管理部门,定位于为学校师生申请专利保护和技术转让提供技术支持、搭建平台。

我国高校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推进师生创新创业、大展身手,亦应依托自身发展优势,选准定位,或是选择高端技术转化应用,或是关注职业培训、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尤其是职业院校,更可以在发挥学校技能优势的基础上推进中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

(二)微观机制精准

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的微观举措上更要精准到位,即要有切实有效的推进机制。马里兰大学通过严格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所孵化项目的成功率;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吉尼亚社区商务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保证创新创业的培训质量;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到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之中,从毕业实习到毕业设计,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创新创业的理念;弗吉尼亚大学通过实习中心贯彻就业指导早进入的工作理念,从入学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马里兰大学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在课余和假期举办多项活动帮助学生展现创意、实践创新创意;乔治华盛顿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均从助推创新创业的角度培养新入职年轻教师,为创新创业培养师资。

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机制和举措的设计中亦应做到“招招精准”。其一,从专利申请到技术转让成功的整个推进机制要精准到位,路径明确,举措可操作。其二,创意项目遴选机制要科学精准,目标是把可商业化的好创意留下来,尽量规避创新创业失败风险。其三,调动学校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机制要精准,他们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创意的源泉,只有源源不断的好创意,才能使完美、精准的创新创业推进机制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也只有精准的创新创业推进机制才能将好的创意推向成功的商业化。

参考文献:

[1]马里兰大学官方网站(University of Maryland)[EB/OL].http://umaryland.edu/.

[2]乔治梅森大学官方网站(George Mason University)[EB/OL].http://gmu.edu/.

[3]弗吉尼亚大学官方网站(University of Virginia)[EB/OL].http://virginia.edu.

第4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双创”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32-02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我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w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 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 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 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 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 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7] 王玉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2)

[8] 袁媛,何叶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第5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竞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3日

随着社会创业环境日趋完善,辽宁科技创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93家,其中国家级28家,孵化场地面积4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62家。为进一步弘扬创业文化和扶持创业型企业,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工作,辽宁省科技厅牵头启动了主题为“科技创新,成就大业”的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赛区)暨第二届辽宁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一、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分析

(一)参赛项目数位居全国前列。大赛于2014年6月5日正式启动,吸引了来自先进制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243家创业团队和企业报名参赛;经形式审查、资格确认,全部通过初审,其中企业组139项,创业团队组104项,企业组和团队组项目数分列全国第15名和第9名。

(二)辽宁24强团队和企业脱颖而出。本次大赛分报名、资格确认、初赛、决赛和颁奖仪式等阶段进行。初赛采用网络评审方式进行,将243个参赛项目按照企业组和团队组2个组别,聘请18位创投专家担任评委,依照评审分数由高到低,各评选出12个项目,共计24个项目晋级决赛。大赛决赛,将晋级的24个项目分成企业组和团队组2个组别,采取现场答辩方式进行。每组由2位创业导师、2位创投专家、1名技术专家担任大赛决赛评审专家,根据抽签排序、公开打分、当场公布的原则,按评分从高到低评出企业组和创业团队组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各3名,总计12个项目。其他未获一二三等奖的12个项目获优秀奖。

(三)参加全国总决赛成绩优异。按照国家大赛组委会参赛项目各省分配名额,辽宁省共选派22个项目(企业组13项,团队组9项)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总决赛。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总决赛中,辽宁省企业组6项、团队组2项获得优秀奖,总计8个项目。

在参与省级大赛和全国行业总决赛过程中,参赛企业和团队诚心接受创业导师、创投专家指导建议,认真学习观摩其他企业和团队比赛,认真答辩。通过比赛,参赛选手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感受到了政府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以及科技在企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辽宁立德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全国行业总决赛参赛项目取得了88.233分的好成绩,在展现和宣传企业自身的同时,也获悉了科技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实现了进一步学习推广。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刚好发展到了需要进行第一轮融资的阶段,通过参加省级大赛和国家行业总决赛,获得了投资机构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贷款优惠政策。大连鹏迪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经过省级大赛及国家行业总决赛的历练后,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进一步明确了专职人员对产品装置、产品参数掌控与职责,同时引进技术人员,充实了研发中心的研发力量。

通过参与省、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将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整合并进行系统展现,在增强企业核心团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从不同高度、广度、深度上增加了团队成员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度,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步伐,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辽宁大赛特点。辽宁大赛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本届大赛共受理参赛项目243项,比上年的181项增加了34%,特别是创业团队组项目,各地共推荐104项,比上年的32项增加了225%,创新创业氛围高涨;第二,项目主体年轻化。参与本届大赛的70%的项目负责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下,团队组超过半数的是大学老师和刚毕业的学生,整体呈现年轻化、高素质、高水平的趋势;第三,项目创新性强。每个参赛项目至少拥有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第四,省市县联合推动。采取省市县三级部门联合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相关部门的积极性,组织更多优秀企业(团队)参加比赛。

二、创新创业大赛运营模式

(一)遵循原则,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评价机制。遵循国家大赛评选要求,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建立了评审专家库,为大赛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结合辽宁省情,积极探索新型大赛评价机制。一是采用以创投专家为主的评价方式。评审小组从参赛项目的技术和产品、商业模式及实施方案、行业及市场、团队、财务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二是现场公布比赛成绩。在决赛环节中,采用比赛成绩现场公布方式,有效提升了比赛成绩公信力;三是对参加决赛的项目全部进行尽职调查。为确保评审的质量,组织创投机构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的同时,还会同相关市科技局对创业团队的真实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核查;四是采用创业导师和评审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决赛现场,大赛采用创业导师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分别同步打分的办法,两项评分汇总,最终得出参赛团队和企业的决赛成绩。

(二)拓宽渠道,多维宣传,扩大大赛影响力。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成就大业”的主题,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推广策略,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扩大大赛影响力,开启“创业辽宁”大赛品牌打造的良好开端。一是利用网络传媒手段宣传大赛,开通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大赛QQ工作群等网络平台;二是采用电视录播、新闻报道等形式记录、报道大赛,对参赛团队和企业进行实地采访,制作了大赛专题片;三是邀请平面媒体对大赛进行广泛宣传,决赛阶段特别邀请多家平面媒体对大赛组织工作及参赛团队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宣传报道,使大赛始终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和关注度;四是按照国家大赛要求,结合辽宁省大赛特点,精心制作参赛手册,设计推出大赛Logo。

(三)搭建平台,路演项目,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一是吸引省内外创投机构积极参与。锦联地产集团、辽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知名创投机构热情参与大赛的辅导培训、路演评审、尽职调查、专家点评等工作;二是获得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招商银行作为大赛特别支持单位,为参赛企业提供融资咨询。

(四)明确职责,省市互动,确保大赛顺利推进。大赛启动前期,辽宁省科技厅正式下发《关于举办2014年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赛区)暨第二届辽宁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辽科发[2014]29号),明确各市科技部门及承办单位的工作职责和时间进度安排。各市科技局按照要求,广泛发动,积极组织本地区内符合参赛条件的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较好地完成了报名确认、初赛评审、项目推荐等组委会分配的组织工作。在大赛组委会的指导下,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中心作为承办单位根据大赛组织工作需要,分别成立协调组、宣传组和会务组等,定期召开协调会讨论相关工作,并与其他联合承办单位通力合作,不断沟通对话,为大赛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三、强化竞赛模式对创新创业引导的对策分析

(一)打造辽宁赛事品牌,推进创业大赛常态化举办。开设专门窗口,重点面向全省初创企业,面向海内外创业团队,常年受理商业计划书,征集科技创业团队项目、企业项目,选拔优秀创业项目。同时,寻求行业协会、高校、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外机构等优质单位进行合作,不断探索“常年季赛+每年度总决赛”的可持续、常态化的大赛运作机制。同时,加强宣传,积极与媒体合作,开设“创业辽宁”相关专题、专栏,宣传创业政策,报道创业故事,打造赛事品牌。

(二)开展创业辅导培训,推进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启动大学生科技创业训练营项目,组织大学生创业项目、人才进行创业辅导培训,针对创业资金缺乏、创业中介服务稀缺、创业信息平台建设不力等大学生创业各类情况,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逐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能力,引导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创业;二是通过调研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引入国际先进创业理念,为科技创业人员提供量身定制、系统化、实战性的创业课程;三是围绕科技创业项目路演流程、路演服务内容、路演评价指标等方面开展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构建科技创业项目路演标准体系框架,推进科技创业项目路演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四是以示范服务窗口建设单位现有服务能力为基础,依托平台网络“辽宁科技创新”服务资源,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品牌,面向区域内科技企业开展创业服务,做好创业项目落地孵化对接工作,打造一批优质科技创业区域示范服务窗口。

(三)加强科技金融对接,促进创业主体健康发展。辽宁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加大科技和金融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速度。在此基础上,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发展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首投”、“首贷”、“首保”业务,推动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同时,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媒介,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和服务,开创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即时信息与实时服务良性互动、天使投资与孵化服务密切结合的投融资模式,吸引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天使投资,建设创业项目天使投资服务系统,促进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四)落实大赛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一是落实大赛专项政策,扶持大赛优胜项目。对获得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创业团队、初创组企业和成长组企业给予省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二是辽宁省各市应加强制定落实地方配套支持政策,重点为参赛的优质项目给予地方科技计划支持、提供科技园区落地孵化、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辽宁省科技型创业项目与人才的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新一轮就业高峰的冲击下,高职学生面临着职位供不应求、人才市场饱和的严峻就业形势。当前国家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倡导“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大形势下,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与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涉及创办企业、融资投资、税收优惠、创业指导与培训等多个方面,鼓励和帮助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战略层面布局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大环境。2.地方政府的政策与措施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随着中央的号召以及政策的出台,各地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器,极大地优化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地方政府拿出大量资金,作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人才公寓以及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奖励资金;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开通“绿色通道”,对申请注册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提供简化申请材料、缩短申请程序、调低注册资金额度、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便利条件;就业、科技、团委等部门积极实施创业补贴、创业资金扶持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争取多方面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平台。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2009年,国务院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探索。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按照国家工作要求,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拓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全过程开展。另外,高职院校逐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立自己的创业园,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逐步构建分层次、全覆盖、体系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虽然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创新创业利好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诸多优惠条件,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还基本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推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选择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的意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自主创业的意愿、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的调研。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存在创新创业意愿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参与率较低等现状,具体情况如下:1.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较高。受调查的学生中,68.6%能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感受到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中。8.9%感觉创业和自己今后的就业没有太大关系。其余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较为模糊。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较高,这对今后在高职院校深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有利的。2.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总体水平不高。受调查的学生中,51.2%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只有2.7%选择毕业后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并表示哪怕遇到困难也会坚持;16.7%选择毕业后可能参与创新创业,但是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话可能会选择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其余学生没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调查结果显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处于观望的状态,参与的意愿和热情不是很高,求职一次到位的观念比较严重;喜欢到薪酬稳定、福利较好、工作轻松的企业就业,不愿选择风险高、有挑战性的职业。3.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在毕业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76%选择启动资金少、易开业、风险小、易操作的项目进行初次创业,例如餐饮、咨询、零售业等。这类创业项目相对层次较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要求也不高。调查显示,虽然在高校里专业教师会指导学生做一些高新技术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成绩,但是学生毕业后,脱离了学校的支持帮助,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同时,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存在前期投入较大、风险较大的情况,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不愿意将资金投给刚毕业学生创办的公司。高职学生创业项目存在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的情况。4.高职学生的创业基金相对短缺。在受调查的学生中,69.8%认为自主创业中前期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经济基础薄弱,且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其创业资金多来源于家庭或同学朋友的拼凑,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创业前期资金短缺的现状是导致学生创业意愿不足的原因之一。5.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受调查的学生中,10.6%认为高职学生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他们的创业相比社会人士来说更富激情,更富理想,也更有干劲,在创新创业方面有较大优势;62.9%非常客观地认识到高职学生年轻,缺乏市场意识、商业管理经验及心理脆弱,这些是在创新创业中的短板。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是比较客观的。单纯由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实际管理的经验,市场观念较为淡薄,所掌控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一旦涉及公司的实操运营,常常不知道如何制定确实有效的发展战略,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提高效率。6.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效果的评价。受调查的学生中,92.7%认为学校开设的“创新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14.6%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认为通过课程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今后投入创新创业打下一定基础;53.3%比较重视课程,能做到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但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27.6%认为课程重要,但是由于自身懒惰、有其他事情等原因出现过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其余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指导课过于理论化,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几乎没有上过课。受调查学生建议,增加课程的课时数,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授课方式,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同时,希望学校多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自己的创新、创业计划书,以期为今后自己创业打下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我院”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从深化教育理念、营造教学环境、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国家坚持把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就业,实现全国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围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政府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鼓励扶持政策,介绍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案例与教育模式,以及高职学生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帮助高职学生及其家长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创新创业观、就业观。2.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我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由多名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创新创业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全员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加强教育监督、指导、管理与评价,大力系统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形成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参加实训实习为手段的创新创业工作思路。3.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希望从中获得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院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把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有效纳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健全针对性强、多层次、真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普及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提高课程,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4.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立一支有良好人格魅力、丰富教学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一,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环节进行教师公开选拔,筛选出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以及较高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的教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经常性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等校外人力资源到校开展讲座、培训,以弥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第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提高,并通过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逐渐建成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第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科学评价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5.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形式活动。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仅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多形式活动为主战场,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操能力。我院积极备战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体验不断得到丰富。

四、结束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提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作者:张志艳 徐智策 赵宏伟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2]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德育与文化,2015(2).

[3]熊政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纵横,2014(4).

第7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一、创业管理学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化了创业管理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管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创业管理学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集成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市场调研与预测、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更强调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如何将所学知识得到直接的体现和实践,这在传统的更倾向于理论教学法中并没有兼顾,导致课堂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及演练,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通过各个子项目模块的亲身参与和演示,强化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创业管理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创业管理学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酝酿到创业机会的把握自主完成一个创业项目规划,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尤其是在创业机会的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等方面需要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去发掘、探索,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挖掘创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自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符合该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创业管理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各子项目理论模块的学习去进行模拟创业的运作,使学生进入“商业实战”状态,逐步完成一个创业项目的体验式过程。而创业本身可以说是整合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等多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创业团队构建、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发展战略规划、财务分析等规划和实施能力,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多课程的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查漏补缺自身知识储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公司”的名义模拟创业,全班同学在团队数量的限制下自行分组,先产生各组组长,然后由组长“招聘”成员,锻炼组长的组织执行能力,各成员在创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分工及协作,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各展所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子项目模块给学生留出通过PPT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的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灵活应对能力。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竞争和风险分析亦是在不确定性下考查学生的应对能力。因此,学生整个创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其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过程。

二、创业管理学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总学时45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8学时,一周一次课,一次三节课,共15周完成,先修课程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等,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基于项目导向的创业管理学以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模拟创业,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实训进行整合,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经过多方面对比之后,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张玉利主编的《创业管理》(第三版)。该教材每章包含引导案例、案例分析、行动指引,正文中还穿插相关专栏和创业聚焦,适合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培养具有创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定位需求。同时,教学参考教材有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时椿等主编的《创新与创业管理》(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雷家骕等主编的《创新创业管理学导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创业管理学培养目标、学时限制等,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为创业概述、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计划、新企业生成、新企业生存与成长管理等子模块的内容。这些模块理论授课共27学时,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对创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另外,18个实践学时用于随着模拟创业项目的推进对应子项目模块的展示及交流。

(二)项目团队的组建。创业项目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2014级共46名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7人,在团队构建过程中,强调每组人员构成不能太过集中,要求每组包含一定比例的男生和女生,进行成员学习积极性的权衡,并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角色分工。每个创业团队为自己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团队名称和响亮的口号,激发各团队的学习热情。组建创业团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后续学习的协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奠定基础。

(三)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上述确定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和项目实践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进行展开。首先,创业概述通过创新创业、创业精神、创业伦理等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创业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其他模块内容,要求各团队针对项目进行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商业模式设计、新企业生成、新企业生存与成长管理等具体各子项目的设计和策划,各团队结合这些内容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要求各创业项目的子项目基本应与教师教学进度同步完成。模拟实战过程中,各团队根据对应子项目的要求于课后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项目成果制作成PPT选派成员代表或整个团队进行汇报。每组汇报完毕,其他各组和老师针对该组汇报情况提出2-3个问题,问题主要是针对其可行性及阐述不清晰的方面,问答的过程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项目有更清晰的认识。最后,老师会指出成果的突出方面,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各团队课后再继续完善相应的项目模块。各项目模块的完成让学生体验挑战性和实战感,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提升其创造力。

(四)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与展示。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和项目实践,各团队根据前面所有模块的内容,结合其他师生的修改建议,最终形成并提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各组提取其创业计划书的精华部分制作成PPT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进行最终成果展示,邀请2-3位相关专业老师做评委,根据创业项目的产品与服务、市场与营销分析、财务分析、经营规划、可行性等方面综合做出评价并进行打分。对于好的项目推荐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并鼓励进行商业实践运作,对于相对低分项目给出改进意见进行修改。该过程既检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考核了各团队的专业素养。

(五)考评方式的变革。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也体现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因此,相对传统的“卷面考试”评价方式,进行了考评的变革。平时成绩除考勤、课堂表现外,根据各小组每次子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汇报表现、回答问题表现、团队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期末考核根据最终撰写的创业计划书由上述评委和任课老师综合给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考评方式的变革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创业项目实施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到课率、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到课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该班级有三个团队积极报名参加了正在举办中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些同学已开始进行创业活动。例如,有学生开展快递包裹代收并送货到宿舍的业务、开展滴滴电动车业务等;有学生利用闲暇及周末时间到企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等。

三、完善创业管理学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教师应注重自我提高,不断强化自我综合素养。项目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需要明确项目导向教学的目标任务,然后围绕目标任务讲授项目实施所需的知识点,再布置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执行,最后对各组展示的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策划与组织能力,且创业项目本身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及应用性也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强化相关的理论素养外,应多和社会接触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学习,强化自我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设置激励环节。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学习与探索,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非常关键。如何设计教学项目使其具有吸引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能让学生持续完成整个项目。强调各团队根据其观察与兴趣点去寻找创业机会,对于创业项目如果各组无类同情况是不会被限制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各个团队把本组创业项目看作真实的项目努力去做。如为了考查项目的市场需求,有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潜在客户积极设计调查问卷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为了保证各项目的后续工作能持续开展,各组一旦确定具体创业项目就不能够改变,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为了调动学生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考虑设置激励环节,把各组当次成果和表现与其考评成绩挂钩。如各创业团队展示之后,让学生根据各团队表现评出最佳团队给予加分奖励,能激发该团队更加努力,其他各组为了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亦竞相追逐。

(三)强化其他实践环节。创业活动本身的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数学生反映实践经验欠缺,为了保证项目导向教学效果,需要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形成相对真实的企业运营认知;校企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邀请已创业人员开展创业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与教训,回答学生存在的疑问等都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陶蕊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侃.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第8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电子商务;创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创业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创业的活动,并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1.6%到2014年的2.5%,2014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总计预计达到17.5万人。随着4G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不是简单发挥通讯功能,更具备了娱乐、消费、商务、办公等功能。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用户的移动购物习惯也在近几年逐渐养成。2014年我国移动电商交易规模将达4124亿元,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9亿,其中手机浏览器用户将达到4.9亿。

一、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现状

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目前大都是传统电商的延伸,PC端和移动端的有机结合,当然也有纯粹基于移动端的,譬如微店、微营销,还有很多特色产品和服务的APP开发与应用。移动电商创业有同传统电子商务创业同样的问题,表现在项目的选择,平台操作的知识技能,创业团队,创业资金,创业环境,创业政策支持等。但也有特殊性,移动电商有其自身特点,需结合移动电商的特征,随时随地随心,移动定位,线上与线下互动等,分析移动端用户群体的构成与需求,做好创业项目的分析和调研,研究移动端的技术应用开发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做好市场定位,进行项目组织,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二、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4G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高校4G网络的覆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丰富,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移动智能终端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创业条件已经成熟。接下来将从移动电商创业人才培养,移动电商创业项目培育,移动电商创新创业竞赛参与三方面谈下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改进对策。

(一)完善移动电商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根据当前电商发展和电商就业岗位需求设置和调整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移动电商应成为未来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移动电商的技术与运用,移动APP开发,移动电商的网络营销等。目前移动电商相关的教材较少,更新较慢,作为任课教师要积极编写相关的教材,收集移动电商的经典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时时关注移动电商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参与移动电商项目,积累教学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生进行集中教学,采用创业论坛、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可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尝试建立特色班,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层面建立相对灵活的学分机制。

(二)培育移动电商创业项目

培育移动电商创业项目。在原先电商创业项目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尝试移动电商创业。坚持立足本校,面向校外,先期可尝试在学生群体和校内开发移动电商市场。针对一些成熟的电商创业项目,可以有计划的增加移动端的营销与推广,包括移动端的平台活动,利用社交工具微信、手机搜索、手机端应用软件进行广告推广。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项目,目前大量的企业需要移动端网站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合作,进行手机端APP开发与应用,微营销,微店经营等等。在企业项目管理上,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做好企业和学校的协调工作,既考虑提供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同时兼顾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扩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广度和深度,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项目,做好学生组织与协调工作。

(三)参与移动电商创新创业竞赛

移动电商是未来电商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众多电商企业推动移动电商的应用与发展,为整个移动电商市场培育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同时给技术、商务模式和营销方式方面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在移动电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移动电商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包括省市级的电商大赛,国家级的挑战杯大赛等,有条件的高校可申办和组织相关竞赛,学校应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师生参与竞赛积极性。通过竞赛组织,孵化出真正有价值的移动电商创业项目,作为学校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树榜样学生,做标杆项目,真正通过竞赛和项目培育让移动电商创业深深扎根于学生心里。

三、大学生移动电商创业建议

随着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时代,许多电商企业仅仅把WEB网站换成APP客户端,经营模式上仍沿袭PC互联网时代的做法,这是一个思维的误区,观念的问题。站在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转折口,每一位移动电商创业者都该问自己一句话:“我如何才能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步伐?”大学生选择移动电商创业,不仅需要自身勤奋努力,同时也需要来自学校、企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与帮助。在4G无线网络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定能在移动电商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移动电商创业人才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项千.关于以移动电子商务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思考[J]. 经济论丛,2014(10)

[2]潘冬青.无线网购增长迅猛移动电商开发者创业正当时[J].财经,2014(12)

[3]冯向荣,潘建林.探寻大学生创业新路径[J].电子商务,2013(01)

[4]冯向荣.基于4G无线网络构建高校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贸易,2013(11)

作者简介:

第9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关键词] 四个融入; 创业工作室; 能力; 提升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当前,全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部署,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采取多样措施,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1]

1.创业工作室的构建思路

本文所提出的创业工作室并不是以指导某个特定的创业项目或某个创业团队为发展创业项目而建立的单一的专业工作室,而是培养学生以创新创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创业工作室这个载体,从创业基地建设与发展、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创业项目管理与指导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现状,通过创业工作室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种教学模式。

1.1理论教育内容

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主要针对全体在校学生的,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学生各自的情况及特点,对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目标以及实施的整体方案进行有效规划。第一阶段是培养意识,重点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的理解、熏陶和普及,这主要是对新生人群或是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的,可通过渗透于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生涯规划设计等多种途径实施。第二阶段是知识渗透,对创业学生开展比较专业的创业知识、业务知识、创业关键点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对创业学生开展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知识的渗透,如公司管理模式、市场调研、财务管理等业务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同时,给创业者提供详细的信息服务,如各类新的政策、竞争对手的分析等内容。

1.2师资队伍建设

较强实力的创业导师队伍,是创业工作室的核心。积极培养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专业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自觉的将创业内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课堂中去。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资源,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专职创业指导教师,应进一步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实践的锻炼,并积极吸引社会上有影响的技术专家、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讲座讲学,避免创业教育指导课程及创业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师资队伍结果单元化的现状。

1.3创业工作室的实践教育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注重实践性,所以组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搭建创业见习基地。能让大学生通过亲身感知从而培养创业意识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目前较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缺乏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体会的创业见习场所,无论是模拟的还是实体的。创业见习基地由创业工作室牵头联结创业社区、科创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企业等,了解这些基地、场所所蕴涵的创业精神,进一步帮助创业者理解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完善创业精神。

(二)建立创业实习基地。通过创业工作室,联系、构建校企共同体,如校企合作单位、校办企业、合作办学单位等校企共同体,构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指导性具体和具有完备计划性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将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课,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开展,提高实习场所的利用率。在实践基地和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业的能力,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活动。

(三)支持创业性社团发展。工作室积极扶持创业社、创业论坛、创业协会等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型机构,并通过工作室的衔接、协调,指导其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的实践指导工作,大学生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较多高校在校内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场地,但大多是是零售店铺为主的普通创业项目,真正能体现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发明类、专业工作室类、工业设计类等含精量相对高一些项目却很少。创业社团实践基地通过帮助创业社团开展项目引荐、项目指导、财务指导、甚至融资及资本运作服务等服务,吸引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研究能力的师生来开拓创业。

(四)开拓创业岗位基地。积极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实践岗位的校内外活动场所,这种形式具有“三个特征”,即:个体性、实际性、效益性特。个体性是指要求创业者独立面对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实际性是指学生创业者要独立承办各项创业活动和工作,完成相关任务;效益性是指创业者完成工作,获得报酬。通过实践锻炼,创业学生不但能拓宽视野、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创业能力,而且能更早的了解到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提前接触社会,提升沟通能力,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自觉性和自制性等品质,养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2.“四个融入”,实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2.1融入第二课堂活动

当前,传统的第二课堂创业教学模式仍有缺陷存在:主要是培养模式不灵活。教学模式老套,习惯制定“统一模式”的教学计划;创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内容狭窄;教学模式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缺少学生主动求知的体系和机制。工作室应积极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多样的的各类学生技能比赛、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通过活动开展,引向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工作室给创业社团提供尽可能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锻炼能力的途径,并积极探索在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将创业理论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2.2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正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竞赛和社会责任感。 新生入校起就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结合,帮助大学新生入校之日起就充分接触创业教育和创业探索。创业工作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明确的创业意识,分析正确的创业路径,最后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及职业决策。指导教师作为促进者应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与活动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摸索、反思中学会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2.3融入专业教学

将创业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有计划的进行适当整合和相互渗透,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领域,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间内,努力完成与此紧密相关的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但这要求各专业的教学人员要有进行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注重有机渗透或融合,要在传授普通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点拨、渲染、提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等体系中,树立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

2.4创业工作室融入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企合作建设,把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集合起来,实现校企共建创业项目、共建创业基地,为更多的学生创建更多的创业实践锻炼机会,实现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同时,学校要积极将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送到企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培训和锻炼,当前很多高校中,创业、就业的理论指导教师不缺乏,缺少的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经验的“双懂”指导教师,只有教师懂理论会实践了,才能更实际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淑玲,张占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 [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