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减法变化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首先,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其次,设定目标堂堂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重视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又具有好动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在教师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计算方法,以指导计算。例如:学生学习9加几的头一节课时,我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凑十方法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多种教具反复地在桌子上摆出凑十的过程。再在学生大量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计算方法,用以指导计算。
三、坚持口算天天练
学生每人备有一本口算本,每节课前3分钟为视算或听算的时间,学生难于掌握的试题就结合各有关联的算式利用卡片反复地对比练,开始视算15题,后来逐渐增加到40题。这样,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都相应地得到提高。
四、有规律地练
例如:当学生学完9加几的加法后,教师把9加几的加法算式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题的变化,从中找出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9加几,得数十几的“几”要比加“几”的“几”少,原因是分一个凑十去了。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计算时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寓练于游戏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经常开展送信、夺红旗、对口令、开火车、唱儿歌等游戏活动,把单调、枯燥无味的20以内加减运算放入游戏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差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说:“我最喜欢上数学课”。
六、利用竞赛活动,定期检查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
一、探索题组中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案例:
这些题组练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后展开的,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加减法计算中的规律进行思考解题,更好地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如上述第3页的练习,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先让学生做一做第一组计算题。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题目,你发现减号前面的数和减号后面的数,还有你算出的结果有什么小秘密吗?
生1:减号后面的数一直是9。
生2:减号前面的数在慢慢变大,结果也在慢慢变大。
师:减号前面的数每一次大多少呢?
生3:减号前面的数每次增加2。
生4:老师,我还发现结果每次也增加2。
师: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那第二组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小秘密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减号后面一直是9,减号前面的数在慢慢变小)
师:小了多少呢?(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每次少2)
师:猜猜结果会怎样?(大多数学生很顺利地说出结果会每次少2)
我马上让学生来算一算,验证自己找出的规律是否正确,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口算的方法:只要先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答案,然后根据题目中数据变化的规律来找出答案的规律,并记录下结果。学生在领悟算式变化的规律后,对这一类题目就能在计算中自觉地对算式进行整体观察,从而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或对计算结果的大小做出简捷的判断。但这一方法对于后进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强化。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题组教学中探索算式的变化规律时,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感悟算式变化的规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可能仅仅借助一组算式,通过一两次感悟就理解加减法算式的变化规律,这也正是教材多次安排类似题组练习的目的。学生感悟加减法算式变化的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教师借助题组算式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二、拓展题组的训练广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案例:“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中有一个题组练习如下。
105×2×4 350×3×3 267×3×2
105×8 350×9 267×6
1.观察猜测,初步感知规律。
师(出示105×2×4 和105×8):请大家从中任选一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仔细观察这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结果可能会相等。
2.计算验证,建立数学模型。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题的结果果然相等,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老师这里还有四道题,你能说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吗?
出示:350×3×3 267×3×2
350×9 267×6
师:你能自己举例来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3.简单运用,自由选择算法。
(1)连一连,把结果相等的两题用线连起来。
156×2×4 156×6
156×2×3 402×6
402×2×4 402×8
402×2×3 156×8
(2)选一选,不计算,下面哪个算式与1216×6的结果相同?
A.1216×3+3 B.1216×3×2 C.1216×3+2
4.拓展延伸。
师(出示376×16):这是一道三位数的题目,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学生先尝试,然后汇报交流)
师(出示376×17):同样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学生经过交流,竟创造性地用“376×16+16”来计算)
……
一、相加减,点对齐
虽然小数只不过是加了个小数点的整数,但小数点非常重要,小数点点错位置,可能导致重大的错误甚至灾难。小数在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时候,需要以小数点为中轴线,将两个小数上下对齐。
在讲“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去算四位数的加减法。对于“4521+5124”这样的加法,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了。小数点的后面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先确定小数的位数,将两个数上下对齐,再用整数的加减法定则来进行下面的运算,最后点上小数点。我给学生的例题是2.54+12.11,这个是小数位相同的计算,把点对齐,1211+254=1465,再在倒数第二位点上小数点就是14.65。对于减法,我特地选了一道十分位减不过的题目11.2-3.85,被减数有两位小数,但是减数只有一位小数。被减数扩大100倍,相应的减数也要扩大100倍,最后就变成“1120-385=735”,由于扩大了100倍,所以735缩小100倍就变成了7.35。在小数和整数的混合加减运算中,可以认为整数也有小数点,只是小数点后面是0所以省略了。对于小数点的加减不仅要考虑将小数点对齐,还应该从位数的最低位开始算,最后将所得的数结合到一起,但是一定要注意相加大于10时要进位。
小数的加减法是小数运算中最基本的,也是在小W中应用很广泛的算法。只要在算的时候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将两个数对齐,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整数乘,点后点
小数的乘法和整数的乘法其实是相通的,经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应用这个定律,将小数的小数点去掉,用整数相乘的定律算完之后,数一数两个乘数总共的小数位,再将所得的数点上小数点。
在讲完“小数的加减法”后,学生初步了解了小数的性质。我再讲“小数的乘法”,先让学生练习了一下整数乘法,对于“1.2×0.8”,我们就可以将1.2和0.8化成12和8,原先的数小数点累计有2位,在算的时候去掉,即扩大了100倍,所得为96,把乘积还原,必须把96缩小100倍,变成0.96。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达到正确算数的目的。我将整数口诀推广到小数乘法,对于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整数都很适用。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看了一道应用题,题意是:“小明到商店买风筝,店里有4种风筝,单价分别是4.6元、3.5元、7.8元、6.4元。小明买了4.6元的风筝2个,问花了多少钱?”开始我让学生用小数的加法去求,然后我让学生用小数的乘法去求。虽然刚开始学生不太熟练,先扩大倍数再缩小倍数,学生算得虽然慢,但是这种算法可能要跟随他们一生。
小数的乘法也遵循“一 一得一……九九八十一”的规律,它与整数的不同是小数点导致的,只要把小数点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小数乘法的问题就会解决。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
三、整数除,点谨记
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除法都是最难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法则。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让学生谨记小数除法的法则。学生将法则记准后,通过练习,就能够熟练地掌握小数的除法。
小数除法应该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应该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的时候,就在余数的后面补零然后继续除。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道应用题方便他们理解:“蜗牛每个小时爬行0.3米,一共爬行了6.12米,问蜗牛爬行了多少小时?”6.12扩大100倍成为612,0.3扩大100倍成为30,于是得出“612÷30=20.4”,此时商不用变化,除数和被除数同时增大,在相除的时候就将倍数除掉了。对于有些学生比较难理解商里有小数,教师就应在这里慢慢讲解,612除掉30,先出来600,612-600=12,此时12不能将30整除掉,所以12现在要扩大10倍达到120,120就可以将30整除掉。由于在计算的时候扩大了10倍,所得的商就应该缩小10倍成为20.4。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这些计算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们感到很枯燥。在新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应用来铺设有趣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做好对新知识的储备,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其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点的梳理,结合课堂中落实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把握探究点:
一、知识的生长处找寻“探究点”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呈螺旋上升态势,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小学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某一新知一般都是在一定旧知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于方百计地寻找知识的生长处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最常用法宝。
例如《三、四位数的笔算减法》是以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为基础。教者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受到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原型启发,积极模仿,主动探究与尝试,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获取新的知识。开课时教师出示习题“买一个28元的书包,付出50元,该找回多少元?”学生通过此题复习两位数的笔算减法,为知识的迁移做准备。然后教师出示“电扇原价60元,现价18元;洗衣机原价628元,现价498元;彩电原价2389元,现价1928元”随即提出问题每种商品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呢?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一案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数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准确把握了此刻的探究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前面所学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作为原型启发,将计算方法的普遍做法运用为知识的生长点。接下来再经过学生的交流、质疑和评价类推出三、四位数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向相似情景的迁移,同时也使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强化。
二、知识的重点处找寻”探究点”
探究教学多以知识的重点处为探究点,这是由子重点知识的内涵具备丰富、深刻的特质,将其选为探究的问题,以它为中心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突出重点,抓住本质。
笔者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首先设疑激趣,“如果八戒要吃一个西瓜,有三种吃法:吃一个西瓜的1/2;吃一个西瓜的2/4:吃一个西瓜的3/6。八戒愿意选择哪种吃法?”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教师适时激问:到底那种吃法吃到的西瓜最多,或者是一样多呢?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发现1/2’2/4’3/6;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教师再次激问: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随意怎样变化,其大小都不变呢?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出示小组探究教学的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分数与分数之间,分子和分母是如何有规律进行变化的?”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生生与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探索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设疑激趣、合作探究这两个环节充分的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让学生积极而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理解的难点处找寻“探究点”
理解的难点处也常常作为探究点。任何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之间都有难易之分,在难点知识中筛选探究的问题,能使探究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具有高质量思维生成的空间,具有探究的价值。
《掷一掷》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探究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教师首先从学生熟知的街头游戏切入主题,提出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数字之和都有哪些情况?接着师生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探讨掷出的两数和最大是几,最小是几。为什么?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最后才得到结论。
四、学习的关键处找寻“探究点”
粗看之下,似乎学习的关键处与知识的重点处、理解的难点处并无区分,实则不然。学习的关键处既可以建立在知识的重难点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关节处。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首先复习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类型。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再画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中要有两个直角。学生在试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无论怎样画都画不出这样的三角形。这说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大有学问。在学生困惑之时,教师提示:“这其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探究规律。”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围绕“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究竟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有的学生分别测量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记录;有的学生将每种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凑在一起;有的学生通过折叠,将各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叠在一条线上。学生通过以上的测量、实验与验证,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的关键处在活动中迎刃而解。
五、新旧的比较处找寻“探究点”
比较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或者“异中求同”,“同”就是探究点,确定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进行抽象概括;或者“同中求异”,“异”就是探究点根据某些标准将事物分类,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里没有分数的基本陸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等观念起固定作用,他们就根本不可能形成有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认知结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类似的分数加法后,再通过约分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12与13直接相加?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六、思考的方法处找寻“探究点”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不仅要有“乐于思考”的习惯,还要有着“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学生“乐于思考”问题要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而“善子思考”问题就是要有科学的思考方法。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人智力素质的具体表现。科学地思考问题不仅与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且还与思考问题的方法紧密相连。因此,教学中思考方法也成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当学生碰到要求一个不规则小石头的体积时,同学们用转换思考的方法,把小石头在盛有水的规则容器里,利用水位升高的办法,计算出不规则小石头的体积。我国很早就流传“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都体现了用转换思考的方法,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首先出示数方格的方法,测量三角形的面积,经过学生的分析否定这种方法的精确性与简涪陸,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及时提出疑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随即答道,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而如何转化?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方法。在这里教师找准探究点“你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利用转化的数学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找到转化的关键之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堂课的学习也就迎刃而解。
1、会姿势正确、灵活的躲闪跑。
2、会双脚前后跳、单脚连续跳、交替转身跳。
3、能连续跳绳、能助跑跨跳。
4、能边跑边接球 、边跑边接球。
5、灵活的向前翻滚,会靠手肘移动身体双脚用力蹬地向前爬行。
6、能单手托提适量物品走、跑。
7、学做韵律操,动作协调、节奏准确。
8、初步养成用眼卫生习惯,阅读绘画时,身体姿势正确,能控制用眼时间,不在强光、弱光下阅读、绘画。
9、初步知道并注意保护牙齿。
10、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1、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
社会领域
1、知道四季变化与人、动物、植物的密切关系,主动探究人与四季变化的规律。
2、初步了解人类、动物、植物都生长在地球上并相互依存,萌发“地球是我们的家”,应该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知道自己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能做的几件事。
3、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知道应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
4、认识小学校,了解小学生的情况,激发入学学习的愿望。
5、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助人为乐的愿望和情感,关心他人,积极认真的协助成人劳动,愿为弟弟妹妹做事。
6、愿意为集体做好事,懂得个人的行动不应妨碍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语言领域
1、会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朗诵诗歌、散文。
2、能有顺序描述人和事,根据图片线索自编、续编故事。
3、能用连贯的语言有顺序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4、正确运用反义词,掌握易理解的成语。
5、能自然、大方地在各种场合、用适当的音量、速度、表情讲话。
科学领域
1、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正确的书写数字1-10。
2、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会自编10以内及加减应用题。
3、 学习20以内加减法。
4、认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5、会进行图形的分割和拼合。
6、认识人民币,并会兑换。
7、认识钟表、会看日历。
8、能主动探究各种科学、自然现象。
9、种植、观察、记录几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都是有规律的。
艺术领域
1、喜欢各种音乐,体会不同音乐的特点及优美旋律。
2、能独立的、有表情的唱歌。
3、能正确协调的随歌曲演奏乐器,有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
4、会根据音乐节奏准确地做动作。
5、培养幼儿合作绘画、制做的乐趣,能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会较合理的布置画面。
一、抓基础,掌握运算法则
又如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则是:“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数位对齐,指的是同单位的数位对齐,只有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满十进一,指的是同单位的数位对齐,只有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满十进一,指的是较低单位的数满十,要转化为一个较高单位,而退一作十,指的是把一个较高单位转化为一个较低单位。象0.775+0.31,0.775里的7和0.31里的3都是十分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十分位上的单位是7个和3个,合并起来是10,把10转化为一个较高单位的数,表示个位上是1。这样,学生在计算时,才不出现由于数位对错而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
二、抓难点,促使计算准确
准确又是计算的核心,要提高计算能力,就要设法抓住计算中的难点,各个击破。在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切实掌握分析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难点部分。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哪些算理、算法似懂非懂,哪些在平常教学中只强调了法则的运用,忽视了法则的逻辑推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机械地应用了法则,对于一些稍加了变化或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计算题,在计算时,哪些容易错,哪些又是粗心大意出的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这是一道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减法计算题,涉及到整数化假分数与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并再进行计算的带分数减法题,涉及到整数化假分数与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并再进行计算的带分数减法题,这样的题错误率大。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错在哪里,及时按错的原因来对症下药,使学生能正确地叙述出计算过程和运算原理。同时还要加强类似题的练习,使之得到巩固。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变通书本例题。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补充书本习题。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总结法则―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搜集、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加强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就围绕下面两点进行教学:
1、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天天练,课课练。口算常用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我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设计制作形式多样的口算卡片。如:填数、组合、分解等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加强口算训练。我将写有1―10数字的卡片三四十张,分成相同的两叠,学生一人一叠,每次同时各出一张,口算加法或表内乘法,算得又快又对的将卡片收进,得卡片多的就得胜。。也可以开展“找朋友”、“接力赛”、“计时赛”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口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口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三、 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我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能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四、立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口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口算教学要克服思维定势,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灵活地安排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有其合理性的,就加以鼓励,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学习的兴趣。 此外,我还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如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口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在特殊的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要重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学生计算一道题,常常要综合运用几方面的计算知识。比如计算76.5×0.62,就涉及到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乘法口诀、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不进位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多位数加法、运用小数的性质去掉得数末尾的零等计算基础知识,其中某一项计算的错误,就会影响整道题的正确计算,更谈不上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形成能力。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抓住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1)要重视各种基本的口算训练,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乘法口诀等;(2)要重视除法试商,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等基础训练;(3)掌握1和0的运算特性;(4)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的单项计算……这样为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打下了基础。
复习时不要着眼于学生会不会做题,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应(1)要着力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算理,指导正确计算。比如,一个数乘以小于1的小数(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这样求得的数为什么比这个数小的道理。(2)要重点指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规律。例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后,让学生知道:整数加、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时,要注意当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生懂理会法,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要重视比较,沟通联系
总复习是为了使学生重温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讲授。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师生一起把分散在一至五年级逐步学习的四则运算整理成表格(如课本102页的表),就可看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整数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根据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或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减法和除法分别是加法和乘法的逆运算。
分析比较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内容,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三、要重视培养计算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反映在运用运算定律、性质以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上。要举出实例授之以法,告诉学生拿到一道题目要观察题中各数有什么特点?数与数之间、运算与运算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运算定律、性质和运算技巧进行简便运算?(比如能不能凑整?能不能写成整百数与几的和或差……)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这是计算能力的突出表现),练习中要避免出现机械指令性的“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而强调凡能简算的就要简算或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有时不妨在计算过程中间孕伏简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后自觉地进行简算。如:2(3/25)-0.83-1/2÷2(16/17),学生算到2(3/25)-0.83-17/100时,要求学生观察题中数据,从而发现0.83与17/100可以凑成1,很快算得结果为1(3/25),以此来培养学生在任何一步计算中都时时有“能否简便些”的意识,提高计算能力。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全部计算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中在计算的某一步如何合理地确定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算,直接反映计算能力。这个关键问题学生往往不易把握。复习时,要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规律: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题中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化成小数来算比较简便,题中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则把小数化成分数;在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中,一般把小数化为分数来算较简便,但当小数与分数的分母可以“约分”时,直接“约分”比较简便。要选择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在计算每一步时都要瞻前顾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化”的意向,如计算5(2/5)×[(1.6+1/9)÷0.84-1(7/18)],可问学生:
(1)小括号内应怎样算合理?让学生看出1/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应把1.6化成分数来算;
(2)算式中((1(3/5)+1/9)÷0.84=)1(32/45)÷0.84这一步怎样算合理?让学生看出分数1(32/4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时分数除以小数,一般把小数化成分数较为简便。
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细心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运算符号,观察数的特点及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考虑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能不能简便运算?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估计题目的结果在一个怎样的范围内?
2.认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3.认真检查和验算。抄题后要检查有无错误,计算后通过估算和验算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五、加强反馈,注意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