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计量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量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量经济研究

第1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两门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充分顺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以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对现实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判定经济形势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本文主要思考如何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相互融合补充,结合漓江学院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用各种定性、定量统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与预测,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能力。

1.教学目标

1.1基本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与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用各种定性、定量统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与预测,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能力。

1.2具体目标

1.2.1理论目标

掌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2.2能力目标

实践调查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2.教学依据

时刻围绕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特色,以“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大一大二从经济理论和数学基础方法的讲授开始抓,将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强调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用数字去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在大三大四以“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主。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讲授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如何解析现实经济问题,如何寻找和整理经济数据,同时学会用各种功能丰富的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将整个大学课程教育整合成一个紧密的体系,有目的有计划的灌输实践教学理念和执行实践教学过程。

3.教学思路

4.教学实践方案

4.1课堂教学实践

4.1.1环节一:理论教授,思维渗透

本环节主要在大一、大二实施,重点围绕学生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经济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扮演、调查与访问等方式进行课堂实践,逐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维。

4.1.2环节二: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将经济现象具现化、简单化

本环节主要在大三上学期实施,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数字化,同时从数字表现出的关系、特点、变化趋势中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的现状。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统计年鉴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内在结构特点的分析、数据的测算为主线,针对《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包括的内容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薄弱的特点,以《中国统计年鉴》、《经济统计年鉴》、《旅游统计年鉴》、《交通统计年鉴》等各类型统计年鉴作为研究的范本,将年鉴的主要模块、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各模块包括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内容和测算方法以及所反映的经济现实作为研究案例,有针对性地将课程中涉及的公式、原理对照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不是枯燥的数字、公式和理论,而是一些生动的现实的经济数据和经济事实。在讲解的同时穿插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统计年鉴的分析,既能让学生将理论进行实际转化,也能解决同学在写毕业论文时关于数据难找难分析的问题。

第二,以实践调查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准备、实施、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环节为基线,结合《统计学原理》的相关章节内容,将整个学习过程分解成六个学习任务,具体有: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与实地调查、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汇总、研究对象的历史数据汇总分析、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同时以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强化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领悟和学习统计学的有关内容和方法。

4.1.3环节三:实证分析,检验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本环节主要在大三下学期实施,旨在让学生掌握两三个计量分析软件,能够用环节二中掌握的数据结合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1)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重点专注于计量软件在实证研究中的使用,结合现实经济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软件进行计量操作分析,并理解计量结果所表示的经济学意义,从而将计量结果用于验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

(2)针对实际运用方面,结合政府、金融机构、公司等所涉及的计量领域,以案例说明、角色扮演、情景设计、专题研讨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知识和使用的方法,让学生在出校门前对本门课的应用领域有所认识。

4.2课后实践教学

4.2.1课后辅助练习

以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强化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领悟和学习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和方法。

4.2.2暑期实践调查

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暑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方法联系调查实施的过程,切实在实践调查中掌握调查工作的准备、实施、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各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最终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认识某个现实经济问题,学会如何将理论见诸于实践。

5.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课程评价是保证理论和实践性课程实施质量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介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计划改革传统理论考试模式,设计创新性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按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写的学习实践日记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其成绩纳入总成绩,结课后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汇报时,每个学生们走上讲台,通过演讲的形式,把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工作过程展示给大家。考核没有统一答案,通过学习成果的评价表,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参与评定成绩的做法,可以更加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教师教学的质量。具体评价指标有:第一,调查问题、对象选择的新颖、时效性;第二,调查实施方案的完整性;第三,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第四,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第五,实践调查参与的主动性及贡献;第六,调查团队协作能力;第七,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八,Excel、Eviews、SPSS等软件的操作能力;第九,数据的总结分析能力;第十,文字的组织和文章的撰写能力;第十一,成果汇报的现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真.计量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缘[J].科技与经济,2006(13):16-18.

[2]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29-230.

第2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经济增长;Cobb-Douglas生产函数

1.引言

当今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生产生活从以农业为主转换到以工业为主,再到许多发达地区的以服务产业为主,每一个转变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为生活物质基础,以工业为生产物质基础,才能够达到稳定持续的增长,才能够满足进军后工业时代的基本条件。

当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接连十年以上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以上的高速率。而北京作为环渤海京津冀的中心城市之一,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肩负着成为世界中心城市的重要责任。2009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上,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转变,是中国最先一批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之一。研究其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促进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运用规模报酬不变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利用EViews5.0软件,建立数量模型,并对其进行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检验,对北京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北京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1 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从总供给的角度建立计量模型,研究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利用经济学中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1)式表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是如何决定生产能力的。

(1)

Y——产出

K——资本存量

L——劳动

?——资本的产出弹性

ε——随机扰动项,表示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因素对产出的影响

A——特定时期的技术结构特征

然后,将(1)式左右两边同除以L,得出人均产出函数:

(2)

再另y=Y/L ,k=K/L,得出规范式:

(3)

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统一组成经济结构,因此所建模型应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如何通过影响资本效率或经济规模刺激经济增长的。设定模型如下:

(4)

x1——产业结构特征,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100代入

x2——投资结构特征,用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00代入

x3——消费结构特征,用北京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代入,即北京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100

y——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k——人均资本拥有量

a1、a2、a3 ——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对资本产出效率的边际影响参数

b1、b2、b3 ——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规模的边际影响参数

最后,将(4)式左右两边同取对数,得出模型:

㏑y=㏑A+(a1x1+a2x2+a3x3)㏑k+(b1x1+b2x2+b3x3)+ε (5)

2.2 数据与初步模型计量结果

根据《2010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并整理得到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和EViews5.0软件,对(5)式进行最小二乘法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变量x1*log(k) 、x2*log(k)、x1、x2在5%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t检验,模型存在自相关等缺陷,接下来要对其进行检验与改进。

2.3 模型检验

用怀特法(White)检验异方差,结果表明在60.29%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M)检验序列相关性(Obs*R2=10.12122;Probability=0.006342),LM统计量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序列相关性。

用ARMA模型消除序列相关,结果如下:

表1 模型计量结果eq11

变量 t值 概率

C 4.71 0.0001

X1*LOG(K) 2.21 0.0386

X2*LOG(K) -3.04 0.0064

X3*LOG(K) 9.44 0.0000

X1 0.06 0.9524

X2 3.56 0.0020

X3 -6.50 0.0000

AR(1) 8.77 0.0000

AR(2) -6.36 0.0000

MA(1) -9.40 0.0000

LM统计量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的原假设。

通过表1可以看出x1的t检验的概率大于0.05,为极不显著,先去掉这个变量,(5)式变为:

㏑y=㏑A+a1x1*㏑k+a2x2*㏑k +a3x3*㏑k+(b2x2+b3x3)+ε (6)

得出如下回归结果:

表2 模型eq12计量结果

变量 t值 概率

C 10.99 0.0000

X1*LOG(K) 8.90 0.0000

X2*LOG(K) -3.62 0.0016

X3*LOG(K) 11.71 0.0000

X2 3.82 0.0010

X3 -8.11 0.0000

AR(1) 9.04 0.0000

AR(2) -6.58 0.0000

MA(1) -9.93 0.0000

表2中,常数项、各个变量的t检验的概率均小于0.01,通过显著性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相当高。

F检验的概率约等于0,说明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该方程有意义。

观察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用Klein判别法检验多重共线性,不存在,即没有多重共线性。

再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多重共线性,vifx1lk=22.79>10,vifx2=3.02,vifx2lk=43.82>10,vifx3=1.29,vifx3lk=9.05。x1*ln(k)与x2*ln(k)存在多重共线性。

结合testdrop检验:eq12.testdrop x1*log(k) : p=0.000;eq12.testdrop x2*log(k) : p=0.002。两个变量都不能去掉。

用逐步回归法筛选解释变量(下式中c为常数项),

log(y)= c + x1*log(k) ---eq01,;

log(y)= c + x2 ---eq02,;

log(y)= c + x2*log(k) ---eq03,;

log(y)= c + x3 ---eq04,;

log(y)= c + x3*log(k) ---eq05,;

由于eq01的回归系数最高,所以先选定变量x1*log(k),然后逐渐加入变量。

Eq01+x2*log(k),,AIC=-0.4660;

eq01+x2*log(k)+x3,,AIC=-0.5425;

eq01+x2*log(k)+x3+x3*log(k),,AIC=-1.4139;

eq01+x2*log(k) +x3+x3*log(k)+x2,,AIC=-1.4262。

但使x2*log(k)的系数变负,说明x2与x2*log(k)相互严重影响。若单独去掉其中一个,回归结果不如模型eq12。若都去掉,建立回归方程eq13,与模型eq12作比较:

eq12 AIC=-2.314 DW=2.64 MAPE=9.80%

eq13 AIC=-1.927 DW=2.21 MAPE=9.72%

通过比较得出,两模型各有优劣,难以决定取舍。

用ADF检验各个变量,发现lny、x1*lnk、x3*lnk、x3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x2与x2*lnk为0阶单整。舍去x2与x2*lnk之后,lny与x1*lnk、x3*lnk、x3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x1*lnk、x3*lnk、x3对Lny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检验残差的单整性,uroot(n) e13:p=0.08

表明以上变量之间存在(1,1)阶协整,不是虚假回归。

(6)式变为:㏑y=㏑A+a1x1*㏑k +a3x3*㏑k +b3x3+ε (7)

用Chow检验验证回归模型结构的稳定性。结果显示,F统计量的概率接近0,说明存在显著的结构变化。但结构变化后的判定系数为0.988,并没有提高。1978-1992的MAPE=4.72%,1993-2009的MAPE=3.61%,优于原来的9.72%。所以,回归模型需要分段。

我们主要需要后半段的回归方程,所以只研究1993年-2009年的部分。回归结果如下:LM检验p=0.668>0.05,不存在序列相关性;DW=1.9955,近似于2,不存在自相关;各个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检验;回归定义错误检验(误设定检验),RESET(1)——F检验的p=0.5678,不存在误设定;,拟合优度较高。

最终得出体现北京市经济结构特征的生产函数的估计模型:

其中,A==22.7544

3.结论

产业结构x1对资本效率k的弹性为0.00529,表明北京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资本效率成正相关,也就是北京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大,会导致资本效率的提高。x1对经济规模的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近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再依赖规模扩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密集度与资本密集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投资结构x2 对资本效率k的弹性影响不显著,表明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与资本效率没有太大关系。x2 对经济规模的影响也不显著,表明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与经济规模无太大相关性。这是因为政府的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府投资无法直接进入到实物的生产中,不能立刻产生效益;其二,政府资金的投入会导致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源,造成挤出效应。且该效应的影响过于广泛,使得基础设施投资实际应带来的影响被掩盖了。

消费结构x3 对资本效率k的弹性为0.012525,表明北京食物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与资本效率成正相关,但由于食物占比越低,消费结构越优化,所以消费结构的优化与资本效率成负相关,即食物消费占比下降、消费结构优化,反而会降低资本效率。x3 对经济规模的弹性为-0.04588,表明北京食物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与经济规模成负相关,即食物消费占比下降、消费结构优化,可以扩大经济规模。

当北京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1%、食品消费占比增加1%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将分别增加0.529×10-2、1.2525×10-2个百分比,消费结构调整对资本效率的影响最大;食品消费占比减少1%时,经济规模将扩大4.588×10-2个百分比,消费结构调整对经济规模影响最深。

当前应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食品以外消费品的资本效率,优化消费结构,扩大经济规模。

参考文献:

[1]北京市2010年度统计年鉴.http:///tjnj/2009-tjnj/.

[2]段霞.建设世界城市要注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城市发网,2010-03-25.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

[4]龚仰军.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05.

[5]李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唯实,1998(8,9).

[6]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新闻通稿.

[7]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强力推进[N].深圳特区报,2008-09-03.

[8]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a/20100803/000077.htm.

[9]汪红丽.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上海为例的研究1980-2000[J].上海经济研究,2002(8).

第3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产生,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该学科成为经济学中一个较为活跃的分支学科。随着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才逐渐得到高校经管类教师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各专业一门备受关注的课程。但是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众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感到困难和吃力,尤其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是特别困难。而在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材选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国内外《计量经济学》发展概述

大多数《计量经济学》工作者都致力于客观的分析认识经济现象与科学准确的阐述经济规律。但是,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一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活动的多因素性、随机波动性以及事件发生的不可逆性,等等。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研究中能够建立实验室和创造出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的理想状态和环境,其变量往往会遵循特定的函数关系,而经济学研究则不同,它不能遵循既定的函数关系,只能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计量经济学》以“经济平稳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数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运用上的不断深入,为《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数理基础,如19世纪初高斯(Gauss)提出最小二乘法概念,19世纪末高尔登(Galton)提出“回归”概念,20世纪初费雪(Fisher)提出抽样分布理论。之后,尼曼(Neyman J.D)和皮尔逊(Pearson)相继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随着数理统计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人们逐渐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从而诞生了《计量经济学》。1926年挪威著名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名称,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S·穆尔(David.S.Mull)描述了工资波动,并决定从1933年开始出版《计量经济学》杂志,这一举措标志着《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第二阶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的建模都是以“经济平稳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而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变量大都呈现出非平稳性特征,因此在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对非平稳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和预测时,常常出现伪回归现象或预测失败。从70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问题和伪回归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来提高经济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Granger-Newbold首先提出伪回归问题,引起了计量经济学界的关注。之后,Box-Jenkins于1967年出版了《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时间序列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一定的区别,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种较为全新的建模方法,它往往通过依靠变量本身的外推机制来建立相应的模型。由于时间序列模型客服了变量的非平稳性问题所带来的伪回归,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此时,《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济变量非平稳性的检验方法;如何把时间序列模型引入经济计量分析领域,以及如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等等。

针对《计量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Dickey-Fuller于1979年首先提出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的DF检验法和应用更为广泛的ADF检验法。Sargan于1964年提出误差修正模型(ECM)概念。之后,Hendry-Anderson(1977)和Davidson(1978)的论文进一步完善了误差修正模型,并尝试用该模型来解决和分析非平稳变量的建模问题。Sims于1980年提出用一组内生变量作动态结构估计的联立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虽然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但却具有较强的预测力。以上研究成果为协整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Engle-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协整概念。Granger定理证明若干个一阶非平稳变量间若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些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反之亦成立。1988-1992年,Johansen对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检验协整向量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协整理论。协整分析理论为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强有力工具。近些年是《计量经济学》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对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1982-1985年出版了一本《计量经济学手册》,为三卷本,含有35章讲解内容。虽然当时计量经济学者们大都知道大多数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囿于知识面的局限性,手册中没有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问题进行任何的分析和讨论;1985年在波士顿召开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大会上,上百篇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为数很少的几篇论文讨论了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当今在世界主要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几乎没有一份、没有一期不刊登有关平稳性检验及协整问题的文章。

1960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组。主要搞投入产出、优化研究。那时在大专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还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1984年定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并办有一份杂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0年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首次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邀请Klein等七位美国教授讲课。自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迅速展开,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国家信息中心为参加联合国的“连接计划”研制了我国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制了“国家财政模型及经济景气分析系统”。1998年教育部第一次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列为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的8门必修课之一。多数学校已经把《计量经济学》列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已经有14个《计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点、42个硕士点。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缺少在世界上知名的学者。

二、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4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计量经济学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有较大帮助。独立学院(如紫金学院)有一部分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生能撰写质量较高的论文,且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毕业论文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并屡屡获奖。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工作后反馈,在工作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经济现象效果颇佳。

然而,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开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仍亟待提高。能较好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并且运用的学生比例居于少数。独立学院如紫金学院经济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前期预备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掌握的参差不齐,在后期的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如何提高更大比例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掌握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和掌握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供有效依据,对于激发独立学院经济类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样本选取及基本信息描述

样本选取。本文于2016年2月-6月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为紫金学院经济类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由于紫金学院经济类学生在大三(即第5学期)上计量经济学,进入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又有部分学生会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进行实证分析,所以本文选取大三、大四这两个年级。

调查问卷涉及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入校前文理科等)、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课程兴趣、教学评价、上机实验、学习状态、学科竞赛、预备课程掌握等部分,设置共37道题。

此次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共641份,回收578份,回收率为90.2%,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80.4%。运用SPSS22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信息见表1。

从表1调查问卷可靠性统计的Cronbach 系数为0.778,比较高,符合研究要求。调查问卷的回答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较强。

基本信息描述。调查问卷回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信息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中,女生比例大于男生;大四毕业生的人数约是大三的两倍;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当;文科生的数量占绝大多数。

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

基本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中设置第8小题考量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满意度,频率及百分比如表3,选择“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这两类的累计百分比为66.7%。说明目前紫金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总体可以,但还是有提升空间。

因子分析。表5是调查问卷的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KMO统计量为0.818,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同时卡方统计的显著性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也说明,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效度可以。

对问卷设计的37道问题按照相近性进行总方差分析。因子分析中设定旋转方法为最大方差法,使得对每个因子有高载荷的变量数目达到最小,简化因子的解释。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默认标准提取高载荷公因子,确定公因子有10个:教学质量、前期基础、年级、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案例讲解、教学资源配套、考试安排、师生交流互动、学习态度和教材难度。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846%,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基本解释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从表6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子载荷表可以看出10个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因子载荷值。

从表6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子载荷表可以看出10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与因子载荷值:

第一个公因子是教学质量;第二个公因子是前期基础,调查这5个小问题是为了分析前期课程掌握情况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个公因子是年级,调查发现学生进入高年级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竞赛时候会尽量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建模分析经济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运用Eviews软件增多;第四个公因子是专业能力发展,其中3个小问题是考量学生对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期望与需求;第五个公因子是专业案例讲解;第六个公因子是教学资源配套;第七个公因子是考试安排,其中2小题调查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考试的主观感受;第八个公因子是师生交流互动;第九个公因子是学习态度;第十个公因子是教材难度。

以上因子载荷值均超过0.5,10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846%,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基本解释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所提取的10个公因子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推之改进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应该着重从以上方面入手。

回归分析。为进一步考察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教学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以前期基础、年级、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案例讲解、教学资源配套、考试安排、师生交流互动、学习态度和教材难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见表7。

从表7得出,模型一中的前期基础、年级、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案例讲解、教学资源配套、师生交流互动、学习态度和教材难度都显著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满意度,但是考试安排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很可能是由于这一项与其他因素存在多重共线性。

调整模型,删除“考试安排”项得到模型二。模型二的调整R2有些提高,表明拟合优度有所提高。从表7中可以看出,前期基础、年级、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案例讲解、教学资源配套、师生交流互动、学习态度和教材难度都显著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满意度。各因素的显著性程度同模型一,最为显著的仍然是前期基础、年级、教学资源配套,其次是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案例讲解、学习态度和教材难度,最后是师生交流互动。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前期基础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显著。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交叉学科,所以调查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高等数学、经济学五门课程的成绩。调查发现,前期课程的掌握情况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同时,此次调查学生中68.6%为文科生,这些文科生数次向教师反映他们为文科生,数学、统计学基础不扎实,听计量经济学课程有一定难度。

高年级运用计量经济学撰写论文增加。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年级也会显著影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参加学校、省级各种竞赛增多,其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作为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也相应增加;同时,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时也尽量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建模分析经济现象,在此过程中运用Eviews软件增多。高年级学生随着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应用增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增多,对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性更加肯定。

学生希望配套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完善。从前文分析可知学生非常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配套,如增加Eviews软件使用讲解、应有与教材配套的Eviews学习指导手册;同时还认为教材(紫金学院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量经济学》)略微有些难度。

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能力及应用能力提升。在考量学生对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期望与需求方面,学生希望计量经济学添加自主设计、案例实验环节能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启发、激发做定量分析的兴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并希望增加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实际案例讲解。

师生互动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比较显著。在众多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师生互动环节亦是不能忽视。实证分析发现计量经济学课后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以及与教师沟通。同时,由于课时紧张(48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板书,但是调查发现学生还希望增加板书的过程,有利于难点的理解。

建议

强化前期基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初,很多学生对数学、统计学相关知识已经淡忘,甚至大一大二时就没有很好掌握,那么在计量经济学开课之初,便可开设数学、统计学专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关知识。

提升计量经济学学习积极性。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之初,多介绍高年级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撰写论文并在毕业论文环节获校优省优,以及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经济研究并参加校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的例子。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临近结尾之时,多给学生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撰写论文,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且助于端正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态度。

丰富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源。适当增加Eviews软件使用讲解、编写教材配套的Eviews学习指导手册;同时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材。

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实际案例讲解,针对金融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别设计讲解案例。同时,添加学生自主设计、案例分析等实验环节,对今后专业研究有启发、激发定量分析兴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课堂上,增加对重点难点的板书、提问、学生演示自己进行建模分析的过程;课后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设计学生分组完成建模分析小论文,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第5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应用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ment

Economics Proficiency Training

WANG Junh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Econometrics is a very practical subject; students applied econometrics ability is the basic task of teaching the new colleges. Articl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t forth in the econometric model, sampl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ata, estimates and four test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applied economics students' proficiency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计量经济学依据理论和观测到的事实,运用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实际经济规律。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把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使之成为在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一门硬科学。在我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本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研究由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无不显示出与所观察的经济现象的密切联系。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是指在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对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定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模拟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科学地设定计量经济模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对经济活动做个别的或特殊的观察,形成对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了解具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熟悉具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相互关系和决策依据。其次,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经济理论,概括出影响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第三,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概括出经济现象的总体回归模型。在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把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视为一个事先确定的问题,认为模型设定应依据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又众所周知。其实这完全违背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宗旨。计量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活动数量关系的模拟,现实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活动所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经济理论只是概括了经济规律的一般性而不能揭示其特殊性。例如,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同样研究某个区域经济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全国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进行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需要注意其实践性。在实践中观察经济活动,不但是科学设定计量模型的要求,也是模型估计、检验和应用的基础,还是进行模型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基础。

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加经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察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从2013年开始我们与洛阳商报社联合开展了洛阳商圈指数的调查和,该项活动由我院组织百余名学生组成的调查队,在全市的6个主要零售商圈开展每月2次的现场商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商圈内顾客的流量、构成、收入、消费、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等,还包括商圈内商场和店铺的规模、经营种类、经营状况、租金水平、经营评价和意见建议等,以及商圈的交通状况等。通过商业调查,把学生从一个理想的理论世界带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在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购物消费看成一次次的经济活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商业调查使学生了解到了市场上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交易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多变形、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等,为经济研究和分析培养了直观的感觉,为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在样本数据收集整理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模型中参数的求解需要使用研究经济总体的全面调查数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调查的总体数据,通过对总体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数据用于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样本数据不但关系到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应用结果。此外,样本数据的类型还关系到设定的计量模型的类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含有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被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离散选择模型。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是选用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还是非对数模型,还需要通过对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分析后作出选择。

一般认为,数据收集和整理是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当交由统计学课程教学来完成。这一观点前提是统计学课程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需的全部经济统计知识,而现实的情况是在19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统计学教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以数理统计为核心的推断统计,之前以描述统计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内容被大幅删减,对统计调查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只作一般讲解,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学生甚至不知道产量是生产的合格有用产品数量,又能如何让他们评价产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产量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呢?即使统计学课程把系统完整的内容教给学生,也不能指望统计学老师能够教会学生数据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因此,数据问题不是统计学的任务,而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必要的加工处理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专门的训练。否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掉入“数据陷阱”,被已有的数据所左右,脱离开所研究的实际经济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数据搜集和整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借助于商业调查项目让学生承担样本数据的调查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独立完成现场观察客流量、采访顾客和访问商铺等具体收集商业数据的工作。在完成数据收集任务之后,对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对缺失数据进行有根据的补充和合理推算,最后对审核无误的数据进行分组、汇总和系统存储,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得到的系列数据进行比较,编制商圈指数。通过商业数据的调查和整理等统计工作,使学生对样本数据的生成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看到统计数据后不再把它们仅仅视为一些阿拉伯数字和文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样本单位选择的随机性、客流量的观察误差、访问调查中问题表达是否准确易懂、顾客和经营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一些设计中未考虑到的因素等等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数据的因素也正是计量经济模型必须认真对待,想方设法在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在经济研究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得到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数据的背后会隐藏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3 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设定好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需要用合适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求得样本回归模型。然而样本回归模型能否代表总体回归模型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计量模型最终的应用前提是它必须经过经济理论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同类型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和统计学检验方法,不同研究问题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检验方法,解决不同的随机扰动项假设偏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因此,计量经济学被称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正确选择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是学好和用好计量模型的关键。然而,正是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数据的复杂性,造就了计量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的博大精深,计量经济学研究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可能涵盖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也不可能太多,那么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这一工具。

可用于计量经济分析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Eviews、Stata、SAS、SPSS等。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Eviews软件并辅以Excel软件。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主要是基于它具有全面的普及性,易得性强,学生操作基础好,用它处理数据方便快捷,而且能够直接与Eview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对计量软件的应用我们安排了课内验证性实验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两部分的内容。验证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案例分析相对照,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建立Eviews文件,如何正确使用Eviews命令完成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在掌握基本Eviews软件操作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实际问题。无论哪一部分的实验,都要求从数据的统计特征、估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严格Eviews的软件操作,杜绝不加思考随意选用Eviews操作命令。例如,在对回归参数作F检验和t检验时,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是大样本数据;如果用小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t检验要求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Eviews的JB检验),否则检验用统计量可能不服从F分布或不服从t分布,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将不再有效,检验将毫无意义。又如,如果模型的等式右边存在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时,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不符合古典假定,应当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

对各种估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估计式虽然复杂难记,但计算机软件为我们一一化解。这时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对输出结果的准确解读。对Eviews软件的估计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样本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用经济理论检验回归系数的符号。对Eviews软件进行各种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统计检验要求能够准确写出检验用的模型、检验用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检验用的统计量以及进行决策的基本准则。对检验的输出结果强调能熟练地掌握p值的阅读识别和p值的决策准则(即如果p值小于检验用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的使用。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强调把检验用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进行检验决策(即临界值决策法),而忽视了在用计算机软件估计和检验模型时最简单易行的p值决策法的使用。其实,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决策中,临界值法、p值法和区间估计法所得出的检验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用Excel软件进行经典回归模型估计的输出结果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4 在计量经济模型应用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是在对正确设定的模型进行正确估计和检验之后,对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以及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等工作。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用所估计的样本回归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比较静力学分析等定量考察,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经济预测,要求研究者综合利用各种经济原理,深刻洞察经济现实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把握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正确判定模型外生变量的数量,代入经济模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数量。进行政策评价,要求研究者对经济系统中决策主体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可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评价各种决策方案。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要求研究者对已有经济理论的形成条件和环境有深刻的理解,用计量模型模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关系能把握其核心,所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整,模型估计和检验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如果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就验证了既有理论;如果与理论不符,就可以修正既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由于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全面掌握计量模型的应用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工作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基本的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应用抓起,培养学生计量经济模型的综合应用意识。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是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训专用周来完成的。在实训专用周内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以消费经济问题为专题的计量经济研究,要求学生查阅关于消费的基本经济理论,收集特定区域的居民消费的相关变量样本数据,设定计量模型,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研究用已有经济理论模拟该区域居民消费行为的适用性,对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作为一项综合研究,实训过程并非简单的教材案例复制过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扩展综合。例如,学生对河南省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不但建立河南省全体居民的消费模型,还要建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和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型,进而比较3种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规律有什么不同,从而提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而对于洛阳市消费模型的研究,学生利用商圈调查数据建立不同商圈顾客的消费模型,通过不同商圈模型的结构分析、预测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调查中对各个商圈的区位特征、经营定位、业态布局、服务水平等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商圈经营的管理建议。

计量模型的应用是以模型的正确设定、估计和检验为前提的。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各章节讲授的内容都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安排的。例如,简单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章只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它们都假设随机扰动项完全符合古典假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各章只假设存在一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而在我们实际设定的经济模型在估计中各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设定模型进行包括经济理论检验、统计检验、多重线性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设定误差检验等各种可能的检验,在检验中验证模型设定的适用性,进而调整和优化计量经济模型,以保证最终所应用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性质。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计量经济学在它的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和整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基本环节,都强调与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让学生参加教师实践性科学研究项目,使他们实际参与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收集和整理经济统计数据,思考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系统掌握各种计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应用条件和要领的前提下,把握好计量经济软件的应用技巧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从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过程,在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洛阳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同三,王丽.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J].科技促进发展,2010(5).

[2]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 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第6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是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2003-2012年间辽宁省的GDP从6002.5亿元增加到24801.3亿元,年均增长17.07%。人均GDP从14257.72元增加到56507.86元,呈增长趋势。其中,2003-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22.5亿元增加到2155.8亿元,年均增长14.80%;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852.6亿元增加到13338.7亿元,年均增长18.69%;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527.4亿元增加到9306.8亿元,年均增长15.59%。为了合理地反映辽宁省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实际情况,从辽宁省环境主要污染物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5个环境指标。借助SPSSPASW18.0统计软件,分析辽宁省2003-2012年人均GDP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运用SPSSPASW18.0软件,对各个环境指标对应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在SPSSPASW18.0统计软件中具体操作如下:在“分析”菜单“相关”中选择“双变量相关”命令,在“相关系数”框中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并标记显著性相关,得到各个环境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性。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对辽宁省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进行回归模拟,在SPSSPASW18.0软件中的具体操作如下:在“分析”菜单“回归”中选择“曲线估计”命令,并在“曲线估计”对话框中分别把人均GDP添加自变量框,各个环境指标添加因变量框,“模型”中选择需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三次曲线模拟曲线类型,即在“模型”中选择“立方”项,模拟了辽宁省5个环境指标与人均GDP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中的结果,表明辽宁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指标与人均GDP相关,其中氮氧化物与人均GDP显著相关(见表1)。2003-2012年辽宁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呈弱相关关系,即经济的增长与环境恶化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学者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1989-2004年辽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进行模拟分析,认为辽宁省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但是由于辽宁省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辽宁省环境质量情况仍然处在急剧的变化过程之中(刘小琴,2006)。工业废水排放量:Yi=5.146-0.168X1+X2+0.017X3;R2=0.095;下降式(1)COD:YCOD=1.410+4.294X1+X2-0.743X3;R2=0.741;倒U型式(2)氨氮:YNH3-N=3.687+0.629X1+X2-0.168X3;R2=0.293;下降式(3)二氧化硫:YSO2=2.679+4.311X1-1.385X2+X3;R2=0.763;倒U型式(4)氮氧化物:YNOx=-24.018+38.581X1-12.354X2+X3;R2=0.793;倒U型式(5)根据拟合模型相关系数及检验结果确定了式(1)-式(5)5个最优方程,辽宁省人均GDP与环境指标的拟合模型是三次多项式。除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氨氮外,其余指标拟合模型相关系数平方均大于0.7,拟合模型可以解释各个环境指标与人均GDP两者之间的关系。CO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人均GDP拟合后的曲线呈现“倒U”曲线,工业废水排放量、氨氮与人均GDP拟合后的曲线呈现“下降”曲线。辽宁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环境指标的模拟,进行了三次曲线回归模型模拟,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的“倒U+下降型”曲线结果。辽宁CO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关系为倒U型的指数曲线关系,工业废水排放量、氨氮与经济增长则是下降的三次曲线关系,即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先退化再改善,最后随着经济的增长进一步退化,可见辽宁环境质量的EKC关系形式并不统一,不同局部环境质量存在不同的曲线关系。这与2006年刘小琴(刘小琴,2006)对辽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拟的分析,要求辽宁省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优化产业机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协调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庞大复制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3.结论

第7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功能;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模型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中。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要能够很好的模拟实际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几种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本文就是以此为目的来展开分析的。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简述

1.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而做出定量分析。而在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时,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是研究者首先要做的工作。这一设定工作包括选择相关的经济变量,以及确定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其中,模型变量涉及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数学关系涉及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计量模型只不过是在对现实经济现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复杂的经济问题的简单化,因此在设计计量模型时,往往会为了突出主要经济变量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此,模型的建立要遵循客观科学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方法,务必保证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现实情况。

2.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1)静态分析功能。静态分析是指给定解释变量的数值就可以求得被解释变量的数值。这可以直接由计量经济学模型所确定的数学关系式得到,只要把已知的解释变量的数值直接代入数学关系式即可。(2)比较静态分析功能。比较静态分析是指在其他变量的数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解释变量的变化会引起被解释变量的变化大小。只要将两组不同的解释变量数值代入到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关系式中,并作差,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3)动态分析功能。动态分析是严格区别于静态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要求确定被解释变量随着解释变量连续变化的具体变化过程。这是分析的高级形式,可以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关系式画出对应的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判断被解释变量的实际变化过程。

二、几种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根据所使用数据的类型不同,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型:

1.横截面数据模型:横截面数据模型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是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横截面数据是一组同一时点上不同指标的数据集合。例如:某一年各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一时点上不同家庭的消费。这类数据是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经典模型中。横截面数据模型要求解释变量和随机扰动项满足几项基本假定,比如:要求随机扰动项均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某一定值的正态分布,同时各扰动项之间互不相关。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假定没有被满足,就会出现诸如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等问题,从而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更好的拟合现实情况。

2.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种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解决的是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时间序列数据是同一指标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出的一系列数据集合。比如:近几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某厂逐月的主要营业收入和主要营业支出。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分析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过这一模型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序列满足平稳性和正态性等要求。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规律是固定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会发生伪回归问题,从而使计量模型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对这种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前提是通过单位根检验来测试数据是否平稳。

3.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模型之一,这一模型中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数据。比如:全国各省份2001-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某医院各心脏病患者逐年的治疗费用。这类数据能够增加各变量的多样性和自由度,减少了共线性,从而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它可以同时提供同一样本随时间推移所得的指标数据信息和同一时点不同样本的指标数据信息。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方法。其中,前者要求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关系式中的截距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后者要求面板数据模型的数学关系式中的截距是对某一固定值的偏离。这两种方法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进行区分。

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比较分析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处理数据最有用的手段。由于同属于计量经济学范畴,各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目的一致:各模型的建立都是为了将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和抽象化,进而定量分析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满足假设:各模型都是对实际问题的简单模拟,因此在模型设定前首先会做出一些严格的假定来保证模型的解释力;有侧重点:各模型的建立宗旨是:研究问题的本质,屏蔽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因此在其设定时都会为了突出某些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将其他变量排除在模型之外。

当然,不同的模型也有其独特之处。使用数据不同:根据它们的定义就可以知道,这三种模型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这三种数据的维数不同,第一种数据只涉及指标这一个维度,第二种数据涉及时间和指标两个维度,而第三种数据增加了第三个样本。层次不同:第一种模型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范畴,而后面两种模型属于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范畴。研究侧重点不同:第一种模型侧重于相对简单的实际情况,第二种模型主要研究与时间相关的问题,而第三种模型研究的是相对复杂,信息量较多的问题。

四、总结

总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横截面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之间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充分认识各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分析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2]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4.

[3]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3(3):3-14.

第8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煤矿测量;地面测量;井下测量;工作流程;测量精度

煤矿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在煤矿勘探、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的各个阶段进行测量,对矿区地表面的地形进行测绘,对地下的巷道布置和采掘方向测量定向,为煤矿设计、生产运营提供依据。煤矿测量包括地面测量和井下测量两部分。煤矿地面测量与常规测量方法相同,控制测量一般使用静态GNSS测量或GPS(CORS) RTK方法;地形图碎部测量多使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方法,使用GPS RTK结合全站仪进行测量 ;由于免棱镜全站仪或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进行远距离非接触测量,对于测量人员难及区域及危险区域有较大的优势;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一般使用S05型号的高精度电子水准仪按照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测量。受观测环境影响,GNSS技术无法在井下测量中应用,井下控制测量一般采用全站仪导线方法;受到累积误差影响,很多时候需要加测陀螺边。可以看出,在煤矿测量中,对于不同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可以提高测量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1 煤矿地面测量工作

1.1 控制测量

1.1.1 平面控制网布设要求

煤矿地面控制网是煤矿测量的基础和依据,要统一规划、综合考虑:从当前需要和长远要求两方面决定控制点的精度和点的密度;充分顾及煤矿的地质和开采情况,使主要控制点尽可能长期保存。由于采用国家坐标系很多时候无法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即1/40000)的要求,需要建立独立坐标系。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如下:

(1)采用选取矿区中央子午线的方法,建立独立坐标系;

(2)采用选取矿区抵偿高程面的方法,建立独立坐标系;

(3)以上方法无法满足投影变形要求时,采用综合选取矿区中央子午线和抵偿高程面的方法,建立独立坐标系。

1.1.2 工程实例

某煤矿测区范围约10平方千米,工期紧任务重,使用静态GNSS测量方法布设E级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网。

(1)设计依据:

设计主要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00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控制网网型布设及测量精度

控制网共28个点使用边连式方法布网(如图 1所示),其中联测已知控制点3个,采用 5台GNSS接收机、按照E级GNSS控制网要求观测,控制网的平均边长、点位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应满足相关规范及技术设计的要求。

(3)控制网选点、埋石

GPS点位选择方便,图形结构灵活,但考虑GPS 测量的特殊性,并顾及后续测量,选点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站点之间最好通视;

②点周围高度角15°以上不要有障碍物;

③点位尽量避开高压电线、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④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视野开阔、易于保存、有利扩展的地方;

⑤选点结束后,现场浇注混凝土桩作标石,并认真记录。

(4)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方法及要求

根据GNSS作业调度表采取静态相对定位法进行观测。观测时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各项技术参数见表1。

图1E级GPS控制网控制点分布及网型布设图

表1GPS 测量外业观测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项目 要求 技术参数项目 要求

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6 卫星高度角/° ≥15

数据采样率/s 20 平均设站率 ≥1.6

有效卫星观测数/颗 ≥4 时间段长度/min ≥40

(5)GNSS测量的内业数据处理

GNSS网数据处理为基线解算和网平差2个阶段。解算前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观测质量不好的数据,对不理想的解算成果采用改变卫星高度角、删除观测值残差比较大的时段、选取不同的参考卫星等方法进行干预,并重新解算。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目的是检查基线向量的内符合精度、系统误差和粗差,评定GPS控制网的内符合精度,选择控制网中间区域控制点的WGS84坐标为起算数据,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进行精度统计。最后使用3个已知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经统计,最弱边相对精度为1/108000,最弱点位中误差为±0.8cm,均满足《工程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要求。

1.2 全野外数字化测图

在煤矿的勘查设计阶段需要大比例尺地形图。目前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该方法测量效率高,成本低;但大部分煤矿范围较小,对于小范围区域,一般使用作业时间更加灵活、作业方式多样的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

目前全野外数字化测图一般使用GPS RTK与全站仪结合的方法。对于满足GPS RTK的区域,可以直接使用GPS RTK进行测量;不能满足GPS RTK测量要求的区域,可以使用GPS RTK布设图根点,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为了便于全站仪测量,RTK布设的图根点一般以控制点对的形式出现;经过内业成图,质量检查后最终得到大比例尺地形图。

使用GPS RTK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精度随着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需要控制RTK的作业半径。另外由于RTK的置信度达不到100%,可能存在粗差,需要测量已知点,进行精度检核,保证成果可靠,满足精度要求。

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点数据采集时,应严格注意输入测站点与后视点。外业测量时,应详细记清测点点号、点的属性、连线关系。全站仪测距精度较高,但在野外测量时,不能盲目扩大测程及测站的覆盖范围,由于测角误差不可避免,因此应严格注意仪器的对中、整平、后视瞄准的精度。数字化测图等高线的勾绘完全取决于野外的测点,在地貌测绘时,立尺员应合理选择地貌特征点,并认真观察地形,复杂地区应简单绘制地形草图,以便勾绘的等高线更加符合测区情况。

工程实践表明,只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GPS RTK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平面精度可以优于±2cm,高程精度可以优于±5cm;作为传统测绘仪器,全站仪精度稳定可靠。GPS RTK与全站仪结合,满足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精度要求。

1.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即由三维激光扫描仪内部的一个发射体发射激光脉冲,再通过两块反光镜有序快速旋转,把由发射体发射的窄束激光脉冲按一定次序扫过目标区域。通过测量每束激光从发射到物体表面反射回仪器的时间计算相关距离,并且编码器还会测量脉冲的相关角度,最终得到目标的真实三维坐标。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规划设计、野外扫描工作、内业数据处理、质量检查等步骤。前期规划设计主要完成现场踏勘、控制点及扫描站点布设等工作;根据地形特点,确定扫描分辨率,保证获取的数据既不缺失,又不过度冗余,每测站扫描结束后现场检查数据,判断是否有遗漏扫描区域,检查标靶的采样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无误后对每一测站的扫描数据进行命名,包括测站名称、扫描顺序等,然后保存;内业数据处理包括点云数据滤波、平滑、不同站点间数据的配准及融合及地形地物提取绘制工作;完成后,需要使用传统测量方法对扫描结果进行精度检查。

使用全站仪等常规测量方法检查,以全站仪测量数据为真值,计算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测量精度,平面中误差为±4.2cm,高程中误差为±6.1cm。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采用“面式”测量方法,精度较高,且测量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无需接触即可进行测量,在难及区域及地形复杂区域的地形测量项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1.4 高精度水准测量

在进行煤矿矿区采煤塌陷监测时,一般使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S05)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基准点需要布设在变形范围以外的区域;为了测量方便,工作基点一般布设在测区附近;监测点一般垂直于工作面或巷道布设。测量时需要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时需要注意检查i角。项目开始前、测量中、结束后均需检查电子水准仪的i角,并尽量控制前后视距相等,减弱仪器i角对水准测量精度的影响,保证成果的可靠性。

进行高等级水准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

(2)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3)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仪器只能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工作;确信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

众所周知,S05型电子水准仪测量精度高,观测结果稳定可靠,完全可以满足煤矿矿区塌陷监测精度要求。

2 煤矿井下测量工作

2.1 全站仪井下导线测量

煤矿井下贯通测量多使用全站仪导线的方法。以某煤矿巷道贯通为例,介绍全站仪导线的精度及质量控制方法。

2.1.1煤矿井下贯通测量方案介绍

巷道贯通工程属一井贯通,巷道沿煤层底板掘进,井下控制测量按15″级导线的精度要求施测,测量仪器选用尼康452防爆全站仪。其中角度测回差不大于12″,边长一测回内读数较差不大于10mm,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大于15mm,往测和返测边长水平距离的互差不大于边长的1/6000。

2.1.2全站仪贯通测量误差预计

井下导线测角中误差为±15″,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为±(2mm+2ppm)mm,全站仪测角中误差为±2″。本贯通误差预计重点考虑贯通点K在水平重要方向X′轴上的误差预计。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水平方向上的误差主要由导线的测角误差和测距误差引起的。由误差预计结果得出:贯通点K在水平重要方向上的预计误差为0.158 m,小于规定的允许偏差0.3m;由此可见,根据±15″精度井下导线网,使用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mm+2ppm)mm的全站仪可以满足贯通测量要求。

2.1.3 贯通测量的精度

本开拓工程成功实现了贯通,经实测纵坐标闭合差为0.105m,横坐标闭合差为0.176m,远小于相关规范及技术设计要求,精度可靠。

2.2 陀螺仪全站仪定向

陀螺全站仪是将陀螺仪和全站仪结合在一起的仪器,采用陀螺寻北本体与全站仪共同配合来测定任意测线的陀螺方位角。陀螺仪可以通过惯性技术测量敏感地球自转角速度的水平分量获得地球的北向信息。

陀螺全站仪定向采用中天法进行观测,定向程序为:(1)先在地面任意点上测定仪器当地的比例常数C值。观测6个测回,计算出3个C值,取平均值作为当地本仪器C值,在一定时期内,50km范围内可以使用同一C值;(2)在地面已知边上观测3个测回,计算仪器常数;(3)在井下待定边上用2测回测量陀螺方位角;(4)返回地面后,在原已知边上采用3测回测量陀螺方位角,再求得三个仪器常数。根据以上测量成果来检验仪器的稳定性和测量的精度,确保陀螺定向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目前陀螺仪精度较高,精度可以优于20″,在井下测量中加测陀螺边,可以提高井下导线测量的可靠程度。

3 结束语

煤矿测量工作涉及地面测量及井下测量两部分。其中地面测量常用GNSS控制测量、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高精度水准测量等方法,井下测量常用全站仪导线测量、陀螺定向等方法。井上测量项目中,在国家坐标系无法满足精度要求情况下,可以建立独立坐标系,选点、埋石及网型设计必须遵循《工程测量规范》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要求,平差后需要进行进度统计,检查能否满足技术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全野外数字化测图一般使用GPS RTK与全站仪相结合的方法,GPS RTK测量时,需要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做好精度检查统计;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可以快速的获取海量的点云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可以进行三维建模,成果直观形象;在煤矿塌陷观测时,一般使用S05型号高精度电子水准仪,测量时需要严格执行《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相关规定,且需注意仪器i角、测站等问题。井下测量时,井下贯通测量前需要根据导线长度及仪器的精度,进行贯通误差预计,贯通后需要进行精度检查,验证精度预计的结果;使用陀螺仪定向,加测陀螺边,可以提高井下导线测量的可靠程度。工程实践证明,只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质量控制,落实检查制度,以上方法完全可以满足煤矿测量工作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2]GB/T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

[3]尚亮,赵春阳. GPS 在矿区地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2(2).

[4]孙伟,乔炜.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GPS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分析[J].测绘工程,2011(6).

[5]宁黎平.GPS RTK技术在矿区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9(4).

[6]马立广.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第9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6-15

作者简介: 孙东生(1964-),男,黑龙江克东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龙江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易加斌(1978-),男,四川阆中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201132;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项目(2012-2015)资助。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既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除了有形的物质资本、生产技术与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人力资本的有效累积、改善和充分运用。而人力资本的投入与运用,除了需要通过不同教育水平与训练方式的配合之外,还需要诸如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等其它条件的支持。由于人力资本构成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本的测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成为人力资本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纵深发展,中国经济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收入也向中等发达国家稳步迈进。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自然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投入,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限。未来中国经济要想完成从“制造型大国”向“创造型大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改善和充分运用。本文对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现实状况做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描述,并通过对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国际比较来洞悉我国人力资本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各维度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构建促进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发展的对策机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维度划分

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后天取得的智力与体力资产,包括知识、能力、技术、智慧与创新等,主要通过教育、训练、经验累积、终身学习以及劳动力流动等方式获取。在组织系统中因人力资本的发挥使得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提升,并进而带动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尽管人力资本被视作促进组织发展与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但对人力资本的度量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比如,胡鞍钢(2002)用人口受教育年数来表示人力资本,计算了1982-2000年中国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及人口受教育年数,来分析人力资本增长情况。钱雪亚和刘杰(2004)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三层面构成,并将人力资本存量区分为“人力资本资源总量”和“人力资本运行总量”。周德禄(2005)以人口规模、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工作年限和平均预期存活年限作为群体人力资本的核算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在业人口的群体人力资本积累进行了实证分析。朱平芳和徐大丰(2007)基于Casey B. Mulligan和Xavier SalaI-Marti的人力资本估算思想,借鉴教育年限法和收入法,构建了中国城市人力资本估算框架。李海峥等采用了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J-F法),构建了中国人力资本测度指数,并对1985-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年度总量及相应的年度人均人力资本进行了度量。上述对人力资本度量的方法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人力资本理论所阐明的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工作变动与人口迁移等构成要素。

本文综合学者们度量人力资本的层次与指标,结合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发展署、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在测度世界各国人力资本存量中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考虑到国际比较的通行性,将人力资本存量划分为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3维度共计16项测量指标,来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与其它国家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总第437期

孙东生: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

商 业 研 究

2013/09(二)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Schultz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学者们开始采用定性分析与计量实证等多种方法对人力资本存量与一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enhabib和Spiegel(1994)基于主要发达国家横断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向国外的学习能力这两个中介变量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效应。Engelbrecht(2003)对25个OECD国家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机制。Fleisher(2010)等对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提升中国经济效率和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灿平(2009)构建了基于经济增长内生理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研究了教育所引致的人力资本产出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微弱,而在短期来说,这种效果又比不上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刘帆(2012)建立了以 GDP 为被解释变量,物质资本和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为解释变量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利用1998-2010 年我国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的统计资料,对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就业人员总体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并不高,因而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除了从整体上研究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外,学者们也从人力资本存量所包含的各维度出发,研究了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教育性人力资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贡献:一是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二是通过教育促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观念的改进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学校教育提供了劳动力进入社会之前的资本存量,而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则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构建终身学习投资从而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健康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也有正向贡献。Edward 和Wolff(2000)将预期寿命作为健康性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代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结果显示健康性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将健康资本从人力资本变量中剔除,则会产生估计上的偏误。罗凯(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健康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联,预期寿命每延长1岁,GDP增长率相应提高106%-122%。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优质的人力资本已成为国家、地区以及组织间竞相追求的重要资产,从而带来了人力资本的流动,这种流动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而是全球性的跨国流动,由此劳动力流动成为新形势下人力资本的重要维度。林季平(2005)对台湾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在1962-1969年间的劳动力流动与转移促进了台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做出了921%的贡献,这表明流动性人力资本具有提高劳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段平忠(2007)对1985-1990年间我国分地区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就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约7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同时,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也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综合以上对学者们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无论是在人力资本存量的总体效应上,还是在人力资本所包含的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3维度要素效应上,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都大致具有正向的影响机制。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a:教育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健康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流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人力资本存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除了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之外,人力资本各维度之间还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并由此形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关系和教育性人力资本与健康性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1.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关系。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劳动力流动的程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又与健康状况、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密切相关。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传播借助于网络呈现倍增的全球化时代,劳动力自身养成终身学习习惯,通过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知识分享以及系统性的学校学习等多元化、弹性化的管道来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累计自我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市场的流动效应,来实现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和增值,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张利萍(2007)等认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已有的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对劳动力流动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当前存在着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流动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机会不相适应等问题,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顺利流动。吴克明和田永坡(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提高了教育收益率23%。因此,提高教育收益率的有效途径在于进一步深化劳动力流动制度改革。Makenzie和Rapoport(2007)对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会明显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意愿和方向。Judith和Gordon(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人才流动的过程中,高收入国家常常通过罢免低收入国家缺乏健康的劳动者来确保生产效率的稳定性;而那些健康且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往往成为发达国家人才引进的主要对象。综上分析,对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教育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之间显著正相关。

H3: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之间显著正相关。

2.教育性人力资本与健康性人力资本的关系。随着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深入,对人力资本中所包含的健康状况与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Grossman(1976)认为个人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助于个人增强健康意识,并加大对健康的投入,从而提升健康的生产效率,最终增加健康性人力资本存量。因此,教育对健康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1997)等基于199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上升,人口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同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呈现出伴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而延长的规律性。张纯元(2001)基于中国老龄人口的经验数据,对受教育程度与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教育程度可以显著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许军(2006)等采用自评健康状况量表,对深圳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深圳市居民的健康状况随着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而增高。其中,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居民健康状况低于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健康状况。余祖伟(2010)对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控制了其它变量的影响后,教育对健康有着显著的直接的作用,接受教育的年限越多,健康状况越好。综上分析,对教育性人力资本和健康性人力资本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教育性人力资本与健康性人力资本之间显著正相关。

基于上述理论回顾、文献梳理与假设推演,形成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概念模型 二、研究设计与实证方法

(一)变量设计与测量指标

1.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因生产技术改进、资本量增加以及劳动生产力增加等缘故,使得一个经济体系(通常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以货币或劳务衡量的生产量在一段时间周期(通常以1年为单位)内持续、稳定的增加。为了确保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计算的精确性,本文对经济增长的操作型定义是计算一个国家人均GDP产出的情形,即以2011年各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人均GDP)为经济增长的计算指标。

2.解释变量: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是指个人通过教育、训练、经验累积、终身学习以及劳动力流动等方式获得的包括知识、能力、技术、智慧与创新等资产。按照人力资本获取的途径和包含的要素,本研究将人力资本存量划分为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3个维度。

第一,教育性人力资本。教育性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所包含的通过教育而获得的各种知识与智慧资产。按照获得知识与智慧的途径,教育性人力资本包括学校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成人教育三层面。其具体的测量指标包括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高等教育在学率、中等教育在学率、职业教育在学率、专业研究人员比率、员工培训重视度、员工培训范畴、知识转移程度、合作研究程度、高等教育适应程度10项指标。

第二,健康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所包含的先天存在以及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卫生、健康等资产。本研究对健康性人力资本的测量指标包括医疗保健支出经费占GDP的比例、医生从业人员比例、预期寿命3项指标。

第三,流动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所包含的通过人才在组织间、区域间甚至国家之间的流动与转移而产生的资产。本研究对流动性人力资本的测量指标包括人才外流程度、人才吸引程度、人才净迁移率3项指标。

借鉴李信兴(2007)的做法,本研究对各个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综合指数的计算,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人力资本存量三维度的单一指数;其次,为了避免分数出现负值而不利于比较分析,再利用数学公式PR=100/(1+e-pc),将之转换成百分制分数;最后再将人力资本存量三个维度转换后的百分制分数加总后求其平均,即为各国人力资本存量综合指数的分数,分数越高,表示该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越高。

(二)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2011)”、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1-2012)”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0-2011)”中各个国家关于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存量的相关数据。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1)”。世界发展指标(2011)了全球主要国家在经济规模、人口、环境、经济、政府与市场、全球联系六方面的发展指标。本研究对教育性人力资本中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高等教育在学率、中等教育在学率、职业教育在学率和流动性人力资本中的人才净迁移率测量条款的数据来源于此。

2.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2011-2012)从制度、基础建设、总体经济、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训练、市场效能、技术灵敏度、企业成熟度以及创新等9方面共89个测量指标对125个国家与经济体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排名。本研究对教育性人力资本中的专业研究人员比率、员工培训重视度、员工培训范畴、知识转移程度、合作研究程度、高等教育适应程度测量条款的数据来源于此。

3.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0-201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的评测的指标主要分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国家基础设施四大类共计323个指标。本研究对健康性人力资本的医疗保健支出经费占GDP的比例、医生从业人员比例、预期寿命和流动性人力资本中的人才外流程度、人才吸引程度测量条款的数据来源于此。

通过对上述三个国际组织所的与人力资本相关的统计资料的统计与整理,剔除掉缺乏数据的国家,最终形成了55个有效的样本国家数,这55样本国家成为本文对人力资本存量国际比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对样本数据有效性的分析,主要是通过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和流动性人力资本各测量条款的主成分加权系数和特征值来体现的,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性人力资本特征值为6516,解释变异量为81436%;健康性人力资本特征值为1927,解释变异量为68395%;流动性人力资本特征值为2179,解释变异量为71467%。这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人力资本存量三维度指标对人力资本存量解释的变异性方面,教育性人力资本可以解释81436%的变异量;健康性人力资本可以解释68395%的变异量;流动性人力资本可以解释71467%的变异量。由此表明本研究所建构的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和流动性人力资本三维度指标能够有效地解释各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异性。

(二)人力资本存量的国际比较分析

本文将55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数的计算结果划分成三个梯队。鉴于篇幅问题,本文仅仅从55个世界主要国家选取了每一个梯队的部分国家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综合指数及其各维度指数的排名情况,如表4和图2所示。从表4和图2可以看出,在主要的55个国家排名中,我国教育性人力资本指数值为5808,排名第29位,位居第二梯队;健康性人力资本指数值为4028,排名第38位,位居第三梯队;而流动性人力资本同样位于第三梯队,但指数值最低,为2598,排名第46位。加总平均后的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综合指数为4145,也位于第三梯队,排名第38位。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在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和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分项指标上,与其它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数相比,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排名前列的瑞典、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在流动性人力资本方面,基于目前中国二元化的社会发展格局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对劳动力流动的阻碍,未来要提升我国的流动性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本研究以 Amos70 为主要分析工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模型拟合值结果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χ2/df)为2356,小于建议值3;拟合优度指标GFI为0928,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AGFI为0912;基准拟合指数NFI值为0930,比较拟合指数CFI值为0925。其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因此,本文假定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图3所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概念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假设1的3个子假设H1a 、H1b和H1c都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到了验证,即教育性人力资本(γ =0665,p

假设H2提出了教育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之间的正向关系,但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结果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即教育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之间存在负向关系(γ =-0486,p

图3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概念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假设H3提出的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之间的正向关系(γ =0460,p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全球55个主要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总体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产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全球55个主要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我国的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综合指数排名第38位,位于第三梯队。在人力资产存量的各维度表现上,我国教育性人力资本指数排名第29位,位居第二梯队。健康性人力资本指数值为排名第38位,流动性人力资本指数值最低,排名第46位,两者都位于第三梯队。

第二,人力资本存量(包括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和流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存量、教育性人力资本存量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教育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即人力资本存量中的教育性资产越多,反而不利于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促进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通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人力资本的素质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和潜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关键性指标。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在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存量性人力资本各指标上,都还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此,我国要基于人力资本存量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通过注重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均衡发展、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理念、加大对医疗保健的投入、重视劳动者的健康质量、形成良好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研究和知识共享机制、构建顺畅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和政策、提升国家软环境以充分吸纳国际优秀人才等途径,来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水平,从而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制造型”向“创造型”的转型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2(5):1-10.

[2] 钱雪亚,刘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39-45.

[3] 周德禄.基于人口指标的群体人力资本核算理论与实证[J].中国人口科学,2005(3):56-62.

[4] 朱平芳,徐大丰.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7(9):84-95.

[5] 李海峥,梁玲,Barbara Fraumeni. 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J].经济研究,2010(8):42-54.

[6] Fleisher,B.,Haizheng.Li.,Minqiang Zhao.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2):215-231.

[7] Edward N.,Wolf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xploring the cross country evidence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4):433-472.

[8] Judith,B. M.,Gordon,M.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health workers:a human rights analysis[M].London: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