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苏教版初中化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教版初中化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进入课堂。苏教版新课程化学教材呈现出各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意,对之前以传统教材教学为主的教师无不是一种挑战。鉴于此,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新课程化学教材的使用策略做了一定的研究。

化学新课程进入课堂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由于新教材注重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易于记忆,更易于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那么,对之前以传统教材教学为主的教师来讲,怎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工作实践,作者对此问题做了如下思考。

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根本保障

充分使用新教材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根本保障。我们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应该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材的教学惯性,主动接受、研究新课程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学体会告诉我们,新教材不单单是为了达到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时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指导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体验化学知识的运用,形成对化学的积极情感。以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二氧化碳提取课题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药品,如块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硫酸盐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实验结论;最后,组织组间讨论,选择最佳药品。

二、以理解新课程标准为重要前提

化学新课程标准是提供给教师参考的培养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考试评价的根据。所以,兼顾育人和备考,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理解新课程标准并非是阅读多次条条框框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感受和体会,要求我们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来感悟。因此,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做到阅读、讨论、实验及探究的有机结合,不能走形式,忽略实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转贴于

三、以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为重点

使用好新教材不是以拥有知识为标准的,拥有知识不一定能驾驭好教材。所以,教师应该在全面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基于学科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理解新教材内容。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理解教材不能局限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教材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程上举一反三,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传授、解惑。

四、以倡导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关键

教师用好教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将来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科学探究就是一种优越的学习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所以,苏教版新教材的第一版第一单元就介绍了科学探究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并以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对话等形式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比如,在物质性质一课中,对氧气、金属等物质性质的学习,新教材都是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课堂上,我发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其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来,新课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得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材具有注重实践、结合实际等一系列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发挥的关键又在于教师使用好教材,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诚然,这些在新课标中都有所说明和体现,但是充分地使用好教材还有赖于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化学教学 培养 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改变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多年,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使用中,结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一、合理利用苏教版课本上的栏目设置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及课程实施的媒介。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资料卡”、“信息提示”“科学史话”、“拓展视野”等多种栏目,内容新、功能多,体现新课改理念,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的技能。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各栏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你知道吗”和“交流与讨论”栏目一般出现在新内容之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熟悉的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设置有关的学习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资料卡”、“信息提示”一般出现在“活动探究”栏目旁,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相关资料、数据和方法思路。“问题解决”、“练习与实践”、“本专题作业”等栏目的设置,学生可利用此栏目提出的问题或者介绍的方法来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每一个栏目设置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前预习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读教材内容、再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理解教材所描述的化学原理,变化过程,规律和结论。在上课时用提问或学生讨论的方法检查预习情况,并完成该课教学,通过授课后与学生预习笔记比较的方法查找学生预习不到位或不足的地方,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

掌握好的预习方法,就使听课由被动而转为主动。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学生听课的兴奋点则比较集中,不至于在整个课堂内思维皆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疲劳,对知识的接受产生自然抵触。如在“物质的分离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中,都是以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基础,根据物质典型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和特征的化学反应(伴随沉淀、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等)来选择分离与提纯、检验方法的,因此,在新课学习前,必须认真复习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复习回顾初中涉及的重要实验操作技能(如药品取用、过滤操作等)和实验安全规则、注意事项等,这些内容的复习将提高新课学习的效率。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虽属高中化学的新内容,但是熟练掌握初中关于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实验技能,对该内容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课前如能及时加以复习,必将促进新课的学习。

三、运用化学实验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平时观察到的、偶尔发现的奇异的化学现象要探索它的实质就要动手作实验。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在实验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身边或生活中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划火柴时气味了解二氧化硫的气体的气味,在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将书本中将“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品红溶液”,改为将红色的鲜红花瓣放入盛有饱和的二氧化硫水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褪色后,将褪色后的花瓣放入另一个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花瓣恢复红色。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作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还要作为学习方法的“引路人”;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农村中学教学中,要挖掘可利用的条件,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第4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衔接;教学策略;学案;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衔接,无论在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讨论,探索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1 初、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问题

弄清衔接问题的由来,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从教学的“上游”查起。

1.1 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类型只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提出要求;仅在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活动与探究建议⑤中提到了“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出现了“还原”二字。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化学1”内容标准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规定:“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下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来展开。

1.2.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2氧气”中介绍了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出现了氧化性和氧化剂概念。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介绍了还原反应,出现了还原性概念[1]。

人教版高中《化学1》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接着,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然后指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对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要想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课本中结合实例分析总结: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最后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

1.2.2 苏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出现了氧化反应概念。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化合价。在“第5章 金属与矿物”的“第二节 铁的冶炼合金”的“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金属的氧化与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概念[3]。

苏教版高中《化学1》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后半部分总结了化学反应的常见分类方法,并且首次介绍了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专设“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元素化合价改变之后,从电子转移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介绍还原剂和氧化剂概念,随后附有题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的“拓展视野”栏目[4]。

1.3 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衔接困难的由来及对策

从课程标准看,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没有提出要求,从理论上说,不会产生衔接问题。

从教科书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只是渗透性地提了一下有关概念,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更少,要求更低。这两个版本的氧化还原内容都是主要安排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应该“从头做起”,所谓衔接困难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错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没有衔接困难不等于没有教学困难。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中阶段(主要是必修1)既安排了氧化还原得氧失氧认识的补充、完善、整理,又安排了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快就涉及复杂的实际应用,内容较多、较集中,教学任务较重而教学时间较少,各阶段间的缓冲时间太短。

(2)说存在衔接困难的人,对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安排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旧的内容体系阶段,或者跟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比较,觉得初中学的太少太浅了,高中的任务更多更重了,因而是“衔接困难”。

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在“下游”方面,在于设法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2 教学探索与作业设计

我们认为,在高一必修模块《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摸底与诊断工作;必须巩固、拓展学生对原子得、失电子与元素化合价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关系的认识。我们还认为,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得氧失氧理论、化合价变化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第5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1. 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结构上看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及简单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在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中学习了化学键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本质原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为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说明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能够对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展示】(投影)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景观;青香蕉、熟香蕉的对比图。

师:日本福岛核电站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和香蕉的成熟,请对比两者反应过程的快慢。

生: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很快,瞬间完成;香蕉的成熟较慢。

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

方法1:用单位时间内物体经过的位移来描述;

方法2:用经过相同的位移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3:相同的时间所经过位移的多少来表述;

……

师:很好。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2′88的成绩获得冠军,就说明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那么,我们化学上怎样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呢?

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

方法1:用相同时间内反应掉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2:用相同时间内生成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3:用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4:用反应掉相同的量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

……

师:很好。由此看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方法有很多,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生:是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师: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样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生:不一样,我们需要指明物质的种类。

师:化学反应速率能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吗?

生:不能。固体的浓度不会改变。

【投影】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

①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均取正值;

④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

第6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一、该实验原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因为贴近生活,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实验的原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诸多的体现。例如,石灰墙的粉刷: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碳酸钙和水,“冒汗”后更加坚硬;再如,石笋林、钟乳石等的形成:碳酸钙吸收空气中CO2和H2O后生成碳酸氢钙而使石灰石溶解等。教学中如果能将本实验的知识原理的生长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势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化学实验源于生活,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藉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该反应在初中教材中的体现、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在沪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有大量的呈现。从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呈现频率和呈现方式不难看出,本实验的知识原理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好本实验的知识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若能加以充分利用,足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实验的知识原理必将根植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脑海中,对今后继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该反应的原理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意义

在高中教材中“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该反应的原理又有哪些深入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呢·首先,在高中教材苏教版化学1第四页中有“CO2、SO2等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通常称为酸性氧化物。”紧接着,在“问题解决”中出现了以下题目“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已经引入了多元酸或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通性——“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以及此类的典型反应过量问题的方程式的书写。其次,对该反应的深入研究,从初中粗浅实验现象的观察到高中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让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必须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科学的认识发展观。再次,从初中的定性实验进一步深入到高中的定量实验问题。进入高中后,该实验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有关过量和定量的问题。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即把学生从初中的定性实验引入到高中阶段的定量实验,必然对学生在能力上有进一步的要求。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加上学生对已有实验的现象已经有所认识,前后现象的对比,也势必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更深的印象。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每当我们提起这一实验,学生印象深刻。所以该过量和定量的典型反应实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让学生亲历实验,充分发挥教材实验功能

化学的知识原理对九年级化学课来讲,无法探究得非常清楚。但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探究,这也完全符合科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九年级课本中对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实验的探究,几乎都停留于“石灰水变浑浊”。高中阶段,对于反应或知识的原理我们必须做进一步的探究。逐步的总结、归纳规律性和差异性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大重点。此时,为了完成“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有必要归纳总结“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反应规律。因此,回顾实验“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并进一步的探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化学1第四页中即出现了“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同时将CO2和SO2作为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并要求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若单纯给予学生“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的结论,恐怕课后多数学生很容易遗忘。鉴于这一实验原理在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重要的意义,所以有给予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必要。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功能,我们选择了分组实验:

实验试剂、仪器:澄清石灰水、长饮料吸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1)试管中加入1/3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2)试管内插入长饮料吸管,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即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有白色的不溶性物质生成】

(3)继续向试管中吹吹气(即二氧化碳);【混浊的溶液又变澄清了】

(4)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澄清溶液复变混浊】

第7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一、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整个化学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序幕”,对引导新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在上化学课之前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趣的导入,让学生的目光在上课伊始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例如,我在讲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时,就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了两块面包,其中一个已经发霉,另一个还可以食用。我把这两块面包拿出来,然后说:“同学们,今天希望你们能够给老师解决一个疑问,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面包,生产日期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还能吃,而另一个则已经发霉了,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很多学生纷纷在下面发表意见:有的说是因为包装得不一样,有的则说是因为储存方式不一样。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把面包储存在温度较低的地方,比如冰箱里,就不容易变质。这个时候,我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原来如此,这个发霉的面包我的确没有放到冰箱,而另外一个则放在了冰箱里!”接着我又问:“为什么低温的时候就不容易变质呢?如果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进入了讨论探究中。这样一来二往,就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并且在探究讨论中逐渐掌握了这些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化学学科缺乏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化学学科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在他们看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与他们有很大的距离,无法使他们对化学知识产生认同感。事实上,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就有一个专门的模块《化学与生活》来介绍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懂得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努力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际用处,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金属的腐蚀”时,就围绕着这部分的知识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铁容易生锈,那么是不是任何条件下铁都会生锈呢?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铁不生锈或者延缓生锈的速度,以保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呢?同样是金属,为什么铜和铝就不容易生锈呢?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了起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三、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原电池的原理时,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拿出了几种常用的原电池。有锌锰干电池、纽扣电池、手机电池等,这些电池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电池。然后我就针对这些电池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不同种类的电池为什么都可以作为电源来使用呢?电池由哪些物质所组成?电池能够作为电源来使用是不是跟这些物质有关系?待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纷纷开始在下面边思考边讨论起来,就这样通过几个问题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语言艺术的发挥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项基本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能够学会把握语言的技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一些生动的比喻解释抽象的知识,等等。这样在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感染下,原本枯燥的知识会变得更加有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兴趣是最重要的内部驱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把化学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视为一种乐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会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因此,作为高中化学老师,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们的化学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志萍.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A,2009,(8).

第8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失败的实验设计,如实验活动和教学目标不符、师生实验活动无序、实验操作过于繁琐冲淡了教学主题等情况。究其原因,是设计者未能很好地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3个问题。成功的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基石,它包含以下3个要素。

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

2.1 要素一:实验目的要明确——为什么做

实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即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这是实验设计的灵魂所在。教师必须在领会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实验内容。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化学实验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它可以是简单、朴素的,但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出现,否则就会有哗众取宠之嫌。

案例一:《离子》新授课第1课时实验设计(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

[教学目标]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与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

[操作]教师将棉线浸在KMn04(aq)中,拿出后放在湿润的滤纸上,如图l所示。通电,通过实物投影观察现象。

[现象]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后出现模糊的颜色移动。

[设计意图]说明KMn04(aq)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离子。

[实验效果]现象模糊,实验完成总共花费了15min;而且学生不能理解,在通电条件下带电微粒发生定向移动(高中电解原理)。

[点评]教师试图通过用实验来引出课题,但是这个实验费时费力且脱离教材,对于《离子》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这个费时费力的设计效果不好。

在学生理解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增加了一组学生实验。

[操作]取少量NaCl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水,搅拌后取部分于试管1中待用;向盛有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aCl溶液,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现象]溶液的导电性在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说明离子很小、肉眼看不见,能自由移动。

[操作]取少量CuCl2固体于2号试管中,加入水后振荡,对比1号、2号两支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不同。

[设计意图]说明离子的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操作]取少量KCl固体于3号试管中,向1号、3号试管中分别滴加AgN03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白色沉淀。

[设计意图]说明离子之间可以相互反应的。

[反思]教师试图通过这一组实验,实现打通上教版初中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目的,从而将离子的性质与盐的性质联系起来。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而言,这种联系无疑是空中楼阁,大大增加了化学学习的难度。在教师完成这组实验后,同学们交头接耳,一时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

上述两个实验设计的共同问题是实验设计脱离教学目标,上教版9年级上册第3章中关于《离子》在教材中未出现实验教学内容,执教者为了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盲目增加实验活动,却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实验成为摆设,因此明白“为什么做”是实验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

2.2 要素二:实验内容要简约——做什么

在确定了实验目的之后,教师接着要思考的是“做什么”,这是实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不同的实验内容可供选择。我们不赞同“为实验而实验“、“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观点,一旦盲目的追求实验的数量,实验内容是“丰富”了,却有可能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收获甚微。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的实验,太过复杂、安全系数不高、污染环境的实验不宜在课堂中出现。

案例二:《分子》的新授课教学磨课过程(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

[教学目标]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为分子。

[磨课过程]在教材中,《分子》是在《微粒的性质>之后出现的,学生对教材中“微粒的性质”的3个相关实验已经熟悉,在不考虑简单重复完成过的实验的前提下,笔者感到《分子》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很难找到突破口。

在设计“分子也具有微粒的3个特性”的实验时,首先考虑完成N02(红棕色)与空气的扩散实验,但又因N02有毒,且实验现象不明显而只能放弃。接着有教师提出做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却因为红墨水成分复杂,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到“分子构成的物质”范畴而放弃……最后想到了干冰汽化实验,经过尝试及讨论,形成了最终的实验设计。

[操作]教师取出热水瓶中保存的少量干冰,将其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套上气球。

[现象]干冰汽化,固体消失,小气球鼓起来。

[目的]说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操作]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试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目的]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反思]在这节课的磨课过程中,围绕《分子》的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上述实验设计,并利用一套装置完成了两个不同目的的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一举两得。

2.3 要素三:实验方式要创新——怎么做

同一个实验内容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杜威说:“如果今天我们还像过去那样教学,那么我们就是在掠夺我们孩子的明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实验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3.1 教师真人视频秀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污染大、时间长的实验,教师往往是采用播放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实验视频的方式。“教师真人视频秀”则主要以化学教师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验为素材进行制作的,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尤其是在表现实验细节方面效果尤其明显。

案例三:从海带中提取碘(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2第1单元《溴、碘的提取和性质》新授课)。

[实验设计]这个化学实验耗费的时间较长,其中海带的浸泡就需要2h。在这个实验的处理上一般有两种方式:文本描述型、视频演播型。前者指的是在PPT上直接用文字描述实验流程、现象、原理及相关化学方程式;后者就是下载现成的视频。但是任课教师另辟蹊径,选择了自己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经过后期剪辑,有效地将一个时长为4h的实验压缩成10 min的短片在课堂上播放。

[反思]同样是实验视频,任课教师的“真人秀”相比网上的现成视频显得更为真实可信,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更灵活机动,也更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2.3.2 学生的微电影秀

微电影在百度上的定义为“既可以指专业的小成本制作或者使用数码摄像机、在电脑上剪辑并到网络上的业余电影,也可以指时间短的电影”。

案例四:《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新授课实验设计(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

[教学目标]①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②掌握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③了解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教师提前选择了一个学生小组作为小演员,通过数码摄像机记录下学生在校园中探究金属锈蚀原因的过程,教师将其编辑后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配以学生旁白,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反思]熟悉的学校、熟悉的同学,小演员们穿梭在校园中,教师以微电影的形式记录下学生对校园内车棚及自行车等金属制品锈蚀原因的思考及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网络查找等方式了解了废金属回收的价值,整节课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真正贯彻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3.3 数字化实验科技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建立,通过传感器实时测量、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实现了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使得教材上的一些传统实验“旧貌换新颜”。

案例五:模拟钢铁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的电化学腐蚀(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3单元》)。

[操作]将事先称量好的2.5g铁粉和0.1g碳粉(按照钢铁中铁碳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包裹在棉花内,并放置在具支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后记录试管中的温度和压强;用滴管吸取2ml左右的醋酸溶液快速浸润棉花,塞紧塞子,观察实验并通过传感器记录每5s的温度和压强。

[现象]温度持续上升;压强先升高后降低。

[分析]温度升高的原因是:金属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的腐蚀是放热的。压强增大的可能原因有: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铁与醋酸反应生成氢气,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导致压强增大。后来压强又减小的原因是:铁粉和碳粉在潮湿的环境里发生了吸氧腐蚀。

[目的]电化学腐蚀是放热反应;吸氧腐蚀的普遍性。

[反思]学生在认识金属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上有一个思维定式,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只有析氢腐蚀,而没有吸氧腐蚀。教师利用压强传感器快速直观的探测出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金属腐蚀过程中压强的微弱变化.从而分析得出金属在弱酸性起始条件下也能发生吸氧腐蚀。实验数据真实可信,说服力强。

3 结语

第9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小高考”实习策略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08年,我承担了两个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担了一个班的“小高考”教学任务,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认识,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