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监管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内部控制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意识的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载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广、经办业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社保经办机构面临的风险环节越来越多,这就对社保基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所谓社保基金管理,就是依据我国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各项社保保险待遇的及时足额拨付,实现各项社保结余资金的保值增值。要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健康运行,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社保经办机构向更加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全面提升社保经办机构服务水平。2017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青岛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青岛市社保经办内部控制工作的首个纲领性文件。《办法》规定,社保内控制度由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四大核心内容组成,对指导各区市建立一套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控有效的社保内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完善社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2.1社保经办机构咨询投诉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仅以城阳区12333远程平台2017年度5~8月的受理转办件数量为例(见表1),涉及社保中心的转办件包括社保征缴类、个人投保类、社保待遇类、医疗保险类四大类共714件,占比76.77%。咨询投诉热点主要涉及个人投保的续费、转移、补缴、社保转移进度、社保卡派生业务、社保缴费、生育保险政策、办事人员服务态度等。完善内控机制、提高经办服务水平,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树立社保工作队伍的良好形象。
2.2社保基金收支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城阳区2014~2016年社保基金收支规模分析可以看出,除去城阳区2013~2014年度进行大规模的农保转社保业务,一部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社保基金管理的因素之外,“五险”收支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保基金运行总量不断扩大,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3加强基金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重大社保基金违规案件频发,2002年至2006年,山东宁阳约1160万元社保基金被贪污,最终只追回340余万元;2006年上海约32亿元社保基金违规投资于高速公路,此案震惊全国;在2016年国家审计署对青岛市社保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黄岛区有12名人员多领社保待遇12.4万余元,黄岛区社保中心立即依法依规开展社保基金追缴工作,目前已成功追回大部分多领待遇。只有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促进内部管理和监督,才能规避和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3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办法》正式实施三个月来,各区市尚未制定适合本区市特点的内控管理制度,之前的内控制度已与现行政策及业务运作方式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低。在征缴及支付等业务环节中,部分操作流程不规范,未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进行业务流程操作,可能埋下隐患或产生新的风险点,甚至导致岗位之间相互脱节,影响了经办效率。
3.2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还需改造升级
一方面,现在运行的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在设置之初就拥有基础管理平台、核心业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基层信息管理平台、移动业务平台、机关政务和档案管理平台、基金监管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安全平台等九大平台,为全面实现青岛市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目前一体化系统尚未建立系统外部数据库,无法将一体化信息系统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对接、比对;另一方面,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档案、会计档案数量逐年增多,经办人员查阅档案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办事群众需要查阅档案也会遇到重重阻力,稽核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效率低下。
3.3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社保经办机构业务量大和经办人员相对偏少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经办机构的业务精英首先满足日常业务办理的需要。目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一般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工作经验丰富易发现问题,但部分人员年龄较大工作热情不高;有些监管人员缺乏社保基础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胜任社保监督检查工作。专门从事基金监管的人员严重匮乏,加之监管机构和设施不足,导致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4完善社保内部控制制度的举措
4.1内部控制流程“标准化”
(1)要构建标准化工作网络。各科室负责人为本部门标准化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内部控制标准的制订、实施、评价、修订等工作,科室各工作人员要按照具体标准办理相关业务。全局形成以标准化工作小组为领导、以基金监管部门为职能单位、以社保中心所有科室为一线组织的“三级”标准化内部控制制度网络体系。(2)制定标准化内部控制制度。研究制定本区市《内部控制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化审批授权、基金结算、财务预算、资金安全控制、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业务培训、考核奖惩、持续改进等工作机制,理顺社保基金管理各个环节,加强对社保基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推进内部控制标准化工作长期有效运转。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经办机构在组织结构调整、人员轮岗等变动中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4.2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系统外部数据库。如精算分析数据库、监管法律法规信息库、公安局死亡人数数据库、殡仪馆数据库、税务部门个税申报数据库等,将一体化信息系统业务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数据,从而有针对性的稽核,提升社保基金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实现社保档案“信息化”“影像化”。在新增社保业务受理的事前或事中,适时将业务表格和凭证资料通过扫描或拍摄的方法收集到信息系统之中,将当月会计凭证及时存储为电子档案;积极探索对往年的社保档案实行业务外包,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优质可靠的外包商,双方明确服务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社保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外包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工作,明确安全保密要求,对社保档案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门检查验收。社保档案全面实现“信息化”后,能有效降低原始资料和凭证被恶意篡改和替换的风险,为内控稽核监督提供完整的影像支持。
4.3建立问责机制,定期测评,责任到人
问责机制是提高内控制度在社保基金管理中的普及范围和效率效果的必要制度支持。(1)建立一套权责清晰、奖惩分明的问责管理制度。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只有层层工作人员感到压力,才能层层产生效能,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有效落实。(2)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鉴定。由基金监管部门或专门的考评小组按照问责管理制度对社保经办的各个流程进行考核评分,严格执行责任认定和奖罚措施,做到有责必究、责任到人,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03
[中图分类号] F239.45;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06- 03
邮储银行近些年先后发生了会计挪用客户资金赌博、储户存单变保单等事件。虽然上述事件都属于个案,但是也暴露了邮储银行内部控制方面的软肋。因此,健全邮储银行的内控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预防内部腐败的发生,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是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邮储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邮储银行与国内外主要的商业银行相比,在内控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一,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邮储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属于“总—分—支”三级架构的内部管理机制。这种组织结构下,管理链条过长,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下发红头文件、重大事项的审批、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免、经营管理指标的下达和考核等方面,而对于下级的具体经营业务和内部管理的督导较少。这样就可能导致下级机构盲目追求自身目标而偏离银行整体的目标。
第二,内控文化建设不完善。首先,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种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而不仅仅是规章制度。但是在邮储银行,相当数量员工甚至是管理层错误地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就是建章立制,实行内部控制就是上级对下级的日常管理,并未意识到自身在建立以及实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邮储银行建立、实施内控的有效性。
其次,缺乏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目前邮储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偏颇,重营销文化,轻内控文化。大多数情况下是将业务发展放在第一位,“以业绩论英雄”。对各级高管的任用、考核注重业务拓展能力,忽视对其管理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考察。也就是说高层未能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强调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
1.2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风险评估的覆盖范围有限。邮储银行对于业务活动过程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比较重视。比如信贷业务和柜台业务一直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但是对于业务活动以外的风险则缺乏有效评估和控制。比如对于银行的综合行政管理活动和支持保障活动中的风险就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些风险隐患的存在,都将影响邮储银行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第二,风险评估的方法比较简单。邮储银行缺乏强有力的风险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不高,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比较简单,主观性强,只有一些基本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和系统的识别、评价。比如,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使用传统的“打分法”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传统的“打分法”,即根据一定数量的财务指标和其他经营指标进行评分,从而确定其信用等级。 然而,由于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较低,指标设置存在偏差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经营能力评估以及发展的前景预测时,主观性占了很大成分,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状况,这就造成银行的信贷风险风险评估低效甚至失效。
1.3 信息与沟通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信息传递时的安全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信息的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银行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自然因素及其他无法预料的因素之外,内部工作人员的失误和有意破坏是导致信息安全问题隐患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邮储银行计算机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在某些基层分支机构常常出现一人身兼系统管理、程序设计、密码管理等多项职务的现象,这种潜在的信息外泄风险隐患,严重威胁信息的安全性。更严重的还可能因为内部职员的主观故意,利用信息系统的漏洞窃取信息。
第二,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虽然邮储银行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过程,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信息不同程度地通过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储蓄所等多个层级完成传递。被传递的信息在经过层层过滤后,必然有失其真实性。过于庞大的中层组织和冗长的管理链条,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导致最高管理层与基层之间难以进行准确及时的信息交流,进而影响高层的管理与基层的执行。
1.4 内部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仍然不足。整体来看,邮储银行的内控制度 “亡羊补牢”型居多,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跟不上邮储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公正的评价考核机制,部分员工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上消极、懒惰,缺乏主动负责精神,导致工作上不讲程序,操作上不讲流程,办事上不讲规矩,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这就给邮储银行的正常工作带来了极大隐患。
第二,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目前邮储银行的内部控制只是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一业务活动或管理活动环节做出的控制规定,而不是从整个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出发来制定内部控制体系。使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不利于银行进行内部整体调控。
1.5 监督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邮储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执行,它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具体工作环节上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比如,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足,缺乏权威性,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受到被监督对象的牵制,而无法将真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向董事会报告,从而导致风险的不断累加。 再如,内部审计力量有限,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与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完善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针对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银监会最新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相关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邮储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2.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邮储银行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并保障其得以有效实施,首先应优化其控制环境。
第一,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邮储银行须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使其股权结构多元化、银行资本社会化,使得邮储银行最终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营。在此基础上,邮储银行还要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选拔制度,适时设立独立董事,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强化对内控的认识,积极培育和普及内控文化。首先,邮储银行应加强内控相关的教育培训,使得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其高度重视银行内部控制,切实了解、防范本行的主要风险。其次,邮储银行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通过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持续的业务培训等方式,积极培育和普及内控文化,使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贯彻内控要求,形成重细节、重风险的工作作风。
2.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第一,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风险管理体系。邮储银行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使其能够覆盖所有风险点,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
第二,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评估技术。邮储银行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引进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先进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开发和建立一体化的动态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其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控;并在风险计量的基础上,将风险、效益回报、发展增长综合考虑,使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2.3 完善信息与沟通体系
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邮储银行必须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不断完善信息与沟通体系。
第一,完善信息沟通渠道。邮储银行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渠道。首先,应当确保相关从业人员充分了解信息传达与反馈的流程和制度;其次,应保证董事会和管理层及时获取业务和管理信息,以便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最后,在发现问题后,相关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报告与反馈。
第二,加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确保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邮储银行信誉的体现。邮储银行应当重视信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保密工作。比如确定信息系统不同层级的安全级别,并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制度、用户管理制度以及网络安全制度;对重要业务数据进行双重备份;严禁银行内部信息系统设备与外网的连接,以防止内部信息外泄等。
另外,邮储银行还要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定期走访各级监管机构,就监管通报、监管评级、合规建设等情况充分沟通。
2.4 规范控制活动
科学合理的控制活动是实现邮储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保障。
第一,立足全行,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邮储银行在充分考虑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前提下,构筑起面向全行、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全过程的内控体系, 从而增强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以实现稳健、谨慎的经营管理。
第二,以人为本、责权明确,切实提高内控的执行力。邮储银行必须明确每个人、每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把内控执行工作落实到位。具体来说,董事会应对全行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评价负总责;监事会应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活动的情况;高级管理层应具体负责建立内控制度并确保其有效运行;三者共同协作,有效提升企业内控的执行力,实现邮储银行的发展目标。
第三,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内控管理的科技含量。邮储银行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由人控转为机控,从而减少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5 完善内部审计监督
第一,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增强其独立性。邮储银行应当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针对性进行审计机构改革,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机制,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总行审计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撤销各分支机构的审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按区域设若干审计中心,负责本区域的审计工作。审计中心实行垂直管理,与驻地行不产生任何联系,其工作人员实行委派制,受总行审计部门直接领导。
第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首先,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内审人才。邮储银行可以采取定期培训形式,提高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丰富他们在衍生金融工具、国际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还需要建立奖惩责任制,严肃审计纪律,促进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安玉雪.基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2(2).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载体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果,中国银行、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国有企业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开始登陆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当前,外部监管不得力、内部治理不到位,不仅是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基本国情,也是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些会计舞弊、粉饰报表等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和资本市场的公信力基础。因此,公司治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系统,才能彻底解决舞弊、腐败和管理不当的问题。在这一系统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释义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目的是协助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控制成本费用,达到服务于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顺应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的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义,即“内部审计是用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7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根据该规范,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结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公司治理,从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解,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若从广义角度进行理解,是指包含法律、文化等在内的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决定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主要功能上来说,公司治理的范围可以包括:股东、董事会(决策者);管理阶层(执行者);审 计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及外部审计人员等监督者);其他利益关系人(如顾客、供应商、债权人及员工等影响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沟通公司治理各功能主体的重要工具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会计信息更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效用的高低。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内外部激励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是确保这一前提条件实现的关键。外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对其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从而起到增强会计信息可信性的作用。而内部审计处于公司内部,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经营活动、风险管理都有透彻深入的了解,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发挥的作用在层面上更为深入,在范围上更为广泛。
三、如何辩证看待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关系
第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命题。公司治理是相当严密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从股东到公司员工的层层授权和,就成为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最为核心的关系。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委托人与人的利益目标错位甚至背离,规避可能存在的人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即所谓“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各种对人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机制被设计和制定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机制”三者合一的公司治理架构。
第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了,并不等于现代企业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如果没有公司治理,或者公司治理不到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前审计长李金华在总结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的时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重监督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轻业务、重合规轻效益、重单项轻系统、重当期轻长远、重查处轻建议、重独立轻互动”等问题,多次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单位、部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提出了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体现中国特色为主”等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第三,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控制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治理初始,治理目标定位在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中介的会计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务的重任。
从中石化集团公司2006年审计工作会议披露的情况来看,目前中石化经营管理中出现了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反总部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不严、内部审计不力、内部监管不到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由此看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四、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目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控制仍然重要,但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决定内部控制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特定环境中内部控制的构成时,董事会应对诸多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执行风险控制政策是管理层的职责,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管理层应确认、评价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执行董事会所设计、运行的内部控制政策。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二是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上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外,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契约理论中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中提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理论中提及的问题,这些引发公司治理产生的因素究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因此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高层管理当局(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
显然,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在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时俱进的内部审计,应该围绕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完善,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为主线 , 以 促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坚持跟着风险走,哪里有风险,内部审计就跟到哪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五、结语
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和内部控制框架相协调,把控制目标的建立嵌入到某种形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公司治理方见成效。而在内部控制方面,将领域扩展到控制环境等“软控制”要素上时,就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交汇。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基本上未与公司治理相结合,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机部分,对风险管理也不够关注。为此,要逐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委托关系,培养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形成内部审计的需求市场,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的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从传统的强调关注风险因素,逐步转向关注前景规划。内部审计的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做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公司风险,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9).
[2]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信息管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06.
[5]王光远 .制度基础审计学:审计测试、审计风险、审计决策[M].湖 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陈汉文.审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通过制度建设化解内部审计与管理层、职能部门、被审计部门之间的冲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顺利。王光远认为,内部审计可以视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进入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等较高层级。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指出,内部审计的功能就是支持审计委员会实施监督职责,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下。布鲁斯•亚当麦克等认为,适当的文化基础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并促使其逐步增强,构成内部审计部门文化支柱的有信任、情商、业绩、勇气、支持和经验分享。还有很多学者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从以上观点来看,对内部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研究,学者们基本是从组织内部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如何解决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企业内部又无法化解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跳出组织层面,从企业外部找寻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发挥的解决办法,本文将对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的途径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监督来促进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二、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是国家实现良治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范畴,占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并受托对其拥有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不可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也难以阻止。企业治理是国家治理这一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提高其运行绩效是实现国家良治的基本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认”与“咨询”,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功能,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实现增值和有效运行。在中石化“天价茅台”等事件曝光后,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国有企业监管的呼声很高。由于政府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监督的时间间隔较长,加之政府审计是外部审计,不能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通过事后的审计监督,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不能起到预防的功能。可见,政府审计的劣势恰恰是内部审计的优势,但是二者的目标一致,因此,政府审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运行绩效的监督,就需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来实现。只要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国有企业的有效运行才有保障。2.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化解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所产生的内部冲突。IIA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不论受雇于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提供客观、公正的确认、咨询服务。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处于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的职责与整个组织有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须对董事会、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自己的部门等负责,其身兼多重角色,而且这些多重角色之间往往相互冲突,使其承受角色压力,从而制约或损害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目前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政府”格局依然延续,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与国有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出的表现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仍然是通过政府任命,还没有摆脱“准行政化”的治理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制式的管理不可避免,在实践当中,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管理层,发生的冲突主要是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很显然,这种由于压力给内部审计人员所带来的冲突在企业内部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准则等公共资源进行引导甚至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审计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由内部审计工作所产生的企业内部冲突,应当由既有专业性又有权威性的政府审计部门来协助解决,化解内部冲突,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3.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业标准和报告要求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按企业内部分工组织或参与组织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并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对本企业及其子企业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等”。尽管有内部审计准则等约束,但事实上这些都是“软”约束,是要求企业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没有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去做,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审计质量是否可靠,审计的职能是否得到发挥,外部机构没有实质性的审查与评价。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时,虽然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其审计的范围,是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服务的,不是对内部审计工作专门进行的评价。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导致了现实中内部审计的不作为,也就制约和影响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
(二)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为全民所有,其经营管理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追求社会效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政府审计对其监督,代表的是公众的利益。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行,除了自身内部审计监督之外,还需要政府审计进行外部的再监督,以形成审计监督链条。从理论上来讲,政府审计源于公共受托责任,有义务按照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从审计实践来看,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上,内部审计属于第一层次的监督,政府审计属于第二层次的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政府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可靠、有效,政府审计在再监督时就可以充分地信任、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结果,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李金华(2006)提出,希望学者、专家、教授要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理论,不要照搬国外的东西,借鉴是可以的,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在目前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形势下,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具体应用,既有法律保障,又有理论支持与实践需要,是现实可行的。
三、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制度鉴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实质性的外部审查与评价,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建立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制度。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水平和质量,使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其“免疫”功能。这样,也可以使政府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中解脱出来,转而评价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提高了政府审计工作的效率,也解决了企业制度层面的问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健全、有效,就会为企业良治提供了保障,政府审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督企业的目的。
(二)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向公众公布,通过社会舆论监督达到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刘家义审计长强调: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前提下,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推动公共资金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审计等情况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可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政府审计推动国家良治的一个重要途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腐败止于公开。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范畴,其财产所有权归社会公众所有,其对公共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情况,社会公众也应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效仿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有企业对公共资源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将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对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有着较强的威慑力,督促其及时整改,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中来,真正实现所有者权利;另一方面,使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同时,自身也接受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提高审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务操作中,首先,公告的程序: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需要经审计机关审核后才能予以公告,以保证不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秘密;其次,公告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应包括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方法、过程、审计查出的问题,以及作出的审计决议等,对于整改落实的情况也应在审计结果公告后适时予以公告。
(三)建立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 审计意见 客观性 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规模
一、引言
随着一些大型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公众对公司治理、财务报表编制以及审计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因此,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成为了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受到高度关注。内部审计建立于组织内部,是一种独立于组织的检查和评估活动,这种独立的核查是公司内部控制结构的一方面。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以及内部审计执行各种活动的有效性对外部审计师评估内部控制风险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其被出具的审计意见。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可以起到监督作用,通过减少经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在遏制盈余管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Brown,2007)。Davidson、Goodwin-Stewart 和 Kent(2005)使用澳大利亚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那些内部审计质量高的公司,降低了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我国学者王守海等(2009)使用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内部审计规模来替代内部审计水平,发现内部审计水平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进而减少获得非标意见的可能性。本文旨在对内部审计在提升财务报告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对外部审计所作的贡献方面进行检验,特别检验内部审计水平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虽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探讨内部审计质量,但是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孙昕,2009等)、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的关系(Douglas F,2010等)与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Jason L,2008等)。现存文献却很少关注内部审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尝试运用档案研究方法验证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期望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虽然我国学者王守海(2009)首次运用了中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所考虑是否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的三个因素来衡量内部审计质量,本文不同之处在于,对专业胜任能力方面以是否具有CIA或者CPA资格证书来衡量。同时拟扩展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首次检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与外部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部审计是高质量公司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IIA,2005)。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Prawitt,2009)以及增强对内部审计的信赖度(Krishnan,2005)。
关键词: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建设
一、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目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机关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其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导致部分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只是简单的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强,并且未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机关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整体下降。
(二)内控制度执行不够
在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着部门单位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虚于形式,未根据制度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真正的效用。
(三)财务基础工作较弱
在机关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其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在审批会计凭证、资金支付等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制度支持,使得财务资金存在较大风险。同时,许多财务管理人员未对会计凭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使得后续的审核工作难度增加,并且资金记录过于简单,未对其作详细的解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关单位资金预算工作的开展,使得预算资金的执行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下降,甚至出现占用资金、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阻碍机关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四)内部控制制度未完善
当前,在机关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岗位配置混乱,出现一人多职、兼职不相容的现象,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混乱;二是财务资金审核工作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资金的审核大多数都是在事后进行,未做好事前与事中的审核管理。
二、优化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如何做好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先是强化机关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其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发挥其执行主体的作用,为机关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然后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机关单位负责人做好示范作用,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时按照内部控制度进行。
(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优化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还需要机关单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依据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次就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目标,要求管理人员按照内部控制的角度进行执行管理工作;最后就是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并且合理配置岗位,要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避免管理混乱的问题发生,可以通过制度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细化,以此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做好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具体是从预算和计划两个方面进行:(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对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同时,要严格按照业务权限对财务内控人员进行责任划分,明确其工作职责,规范化其管理程序;(2)强化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计划性和可行性,做好审批工作、费用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机关单位执行和决策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增强内部监督管理
优化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还需要增强内部监督管理。这是由于机关单位如果仅仅只是依赖于内部控制进行管理,很容易存在管理漏洞,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对机关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全程的监督,为机关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机关单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关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实践工作中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促进机关单位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健全 内部控制 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当前我国各企业都必须要重视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就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现状而言,要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这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内部治理的客观要求,如果企业的内部治理工作不到位,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诚信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因此,企业必要根据其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风险、预算以及会计诚信体系的建立进行强化,以此深化企业的改革,帮助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意义,然后阐述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途径。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意义
(一)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外部环境松弛时对其内部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就不够重视,只有当外部环境紧张时,才会抓紧企业的内部管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以往那种依靠以个人素质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此时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能够有效的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在当前的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往往是分离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时会出现经营者为了获取个人私利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不完善所致。因此,为了保证企业投资人的利益,企业必须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三)帮助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
自我国加WTO(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是极其强大的。不仅有国内市场的竞争角逐,同时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企业要想从容发展,不仅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进行严密的把控,同时还要尽快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虽然进一步扩大,但是因为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导致我国企业在发展时捉襟见肘,困难重重。企业要想实现与国际接轨,立足于国际市场,就必须要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其首先必须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四)能够更好的落实企业的法律责任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管理工作,当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企业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企业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危害到企业的发展,同时还会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比如企业的决策失误会影响到国家的税收,使得企业的法律责任不能更好的落实到位等。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有效的经济活动,理顺财务结构
企业要对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市场分布等情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组织机构。企业的组织机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能力的增强而变化。企业在确立组织机构时,必须要遵循管理控制成本与效率相适应的原则,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工管理,以此确保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正常运行。
(二)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可以说,企业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时刻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防范和控制,同时要确保在财务风险出现时将其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建立完善的预算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
预算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重视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预算指标是企业奖惩机制建立的科学依据。全面的预算工作和科学的奖惩机制是企业提升内部财务管理层次的关键,对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四)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必经途径。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子母公司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如果母公司仅仅依靠人力往返于各地之间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管理话,是显然不现实的。而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便顺利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母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对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直接管控,这不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的支出,同时还提高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虽然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跨国公司那样大的规模,但是在内部进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当前我国企业必须要注重的工作,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做好了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合管理;内部财务监控;假设;监事会
一、统合管理:公司治理的一个新理念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产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郭道扬2004.2.会计研究)。在公司制企业中,产权结构多元化,不同产权主体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以追求其相应经济利益的,而且不同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更多的时候会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冲突,从而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信息披露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财务监控机制来保证不同产权主体在企业中的相关利益。从理论上讲,监控方式的确定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股权相对集中的应加强内部监控,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就是上市公司也是“一股独大”,所以内部监控更为重要;从实务上看,公司自身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仅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以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是既经济又有效的。然而,我国现行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在公司内部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监控的效率最大化,避免“大家都能监控,却又没人监控”的现象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大胆借用了一个目前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尚未应用的新理念,即统合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统合管理思想对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组织体系、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序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财务竞争能力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谓“统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其模式包括组织系统统合、业务执行统合、信息资源共享统合等。
“统合”一词,来源于计算机行业的统合伺服器。统合伺服器是组织用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以及达成更高可用性、延展性和价值的方法之一。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家族和。netenterpriseservers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环境,可以达成伺服器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2003年9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防卫厅决定将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各自拥有的通信、卫生、补给部队联合起来成立新的“统合部队”,这样做是为了使装备更加合理化、效率化。
将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以及使整体更加合理化、效率化的功能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中来,就会形成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的财务监控机制,即对公司内部不同的财务监控主体、权力、责任、职能、制度等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在组织系统、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若能实现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纵横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整体效率。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命题
(一)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概念的界定
监控不是简单的监督,也非一般的控制,而是在监督基础之上的控制。美国的安然、世通,中国的银广夏、蓝田,都是从辉煌走向暗淡,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不力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界,似乎存在着看重监督而轻视控制、或愿提监督而回避控制这样一种思维倾向”(蔡春2001)。正是这种倾向的存在,使得公司内部实质上的监控活动只停留在监督层面,达不到控制的高度。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指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不同主体对本公司的财务信息、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等内容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内源性财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监控主体、监控客体、授权或委托人。监控主体结构所要解决的是谁来进行内部财务监控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确定一个组织机构能否充当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主要标准是看该机构是否从事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组织所监控的对象为监控客体,终极授权监控或委托监控的应该是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在一个完整的内部财务监控关系中,应该具有监控主体、监控客体、监控委托人三方面关系人,这三方面关系人通过契约关系结合在一起,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监督并控制的手段有效地维护相关利益各方在委托关系中的经济利益,促进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协调和结构稳定。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延伸委托人的监督深度和广度,使自己成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权利的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不同监控主体可以从多个方位代表相关利益主体对人进行监督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财务监控制衡机制。
内部财务监控主体既要对各种财务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控制,又要对各种受托责任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监督评价,其监控功能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但是,从本质上讲,内部财务监控的监督控制功能只是维持某种经济形态,而无法直接创造出社会财富,从这种意义上讲,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使公司内部财务系统有序运转的保证机制。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财务监控始终处于复杂的委托关系中,是委托关系促成了财务监控机制(最为典型的形式就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经济组织的多级化,授权分级管理又使人内部出现了新的委托人和人,多层的委托关系形成了一条委托链。在这种情况下,本属于人范畴的新的委托人也需要财务监控,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其更需要内部财务监控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与公司利益相关、各方长期而稳定的责权关系。
2.会计寻租理论
在公司的财务信息处理中和公司经济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而在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信息,足以改变不同利益关系人的决策结果,从而引起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以及财富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非生产性转移,即会计寻租行为。这种资源配置结果和财富的转移往往是不公平的,由此需要一种来自公司自身的财务监控机制来防止这种会计寻租行为。同时,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对现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借鉴和发展,这又是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的。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
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中来,要遵循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的指导,即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统合管理的价值所在;要实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统合职能目标,还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互动互进的作用。协同理论认为:某一些要素在一个系统中发挥各自作用时,必须借助于其他条件,假若能得到其他因素的配合,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削弱其效能。
(一)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理念
1.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操作原则
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目标导向,整体联动、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模式的操作原则应为:(1)效益性原则。实行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管理改革的效益主要是体现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各项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监控队伍是否优化、监控质量是否提高等等。(2)互补性原则。在统合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强调一方优势而排斥其他,也不是兼收并蓄,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主体,互相补充,有机结合,使监控质量不断提高。(3)和谐性有序性原则。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和谐、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改革功能。在统合管理过程中,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各部分要素之间要配合得当、和谐运转,要尊重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总目标,整合一致、统分结合地有序进行。
2.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中的主导力量
在我国现实的公司治理中,关于财务监控的规范很多,比如,《公司法》规定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1997年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会计法》规定有总会计师制度,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同时还有《审计法》规定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这些规范大多站在监督而非监控的角度行使其职能;其次,这些规范使得我国目前公司治理中存在多重财务监控制度,而且各项财务监控制度都是本着最优制度的原则设计的。但是,系统论认为,局部最优不能保证系统最优。所以,为了保证监控职能的充分发挥,非常有必要探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统合管理问题。因为统合监控主体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和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更好地发挥监控职能。
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中,监事会的监控与董事会等的监控不同,它是负有特定任务之监控机关,置身于主营业务执行机构之外客观地对其进行监控,能够对业务执行进行客观的判断,能够克服董事会自我监督的“短视”效果,改变董事会“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于一身”的状况。应该说,如果发挥正常的话,监事会的监控效果是董事会内部的自我监控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独立董事与总会计师的监控力量存在着非专职性、非常设性、非独立性、监督成本高等自身难以回避的弱点,只有监事会是一种独立于董事会的、足以与董事会行政权力抗衡的专职监督力量。所以,对公司内部现有财务监控机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统合与突破,建立一套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做到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其他监控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是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根本之道。
(二)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的前提假设
1.独立性假设
所谓独立性假设,就是财务监控主体中的监事会独立于被监控对象,能够排除干扰和个人利害关系,客观公正地实施监控并提出监控报告。监控者的独立性假设要求监督者与被监控对象的活动没有利害关系,因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显然是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被监控对象的。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监事会内部财务监控独立性的特征,并成为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监控行为的基本依据
2.正当怀疑与可确认假设
正当怀疑是指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的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确信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就有必要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监控;可确认是指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该项假设明确了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直接原因,为监控标准的制定和监控程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3.监控有效假设
所谓监控有效假设,是指假设监控主体与被监控的对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害内部财务监控行为的有效实施。该假设是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的基础。
4.不同监控目标的区别与功能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等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的监控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行使的财务监控功能也存在差异。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的财务监控职能是寓于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的监控,而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专门行使监控职能的组织,比较而言,在所有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中,只有监事会最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进行监控。从功能上看,独立董事大多具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的商业经验,能够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有助于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因而独立董事并不囿于监控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战略功能。比较而言,监事会的功能则限于单一的监控功能。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其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这是一种事前的监控;而监事会则是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并行的公司监督机构,主要是一种事后监控,因为监事虽然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但其对董事会决议没有表决权,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决议。所以,该项假设为监事会应该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主导力量这一论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要素安排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促进与制衡的协作与分工。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行使财务信息监控(财务审计)、经营风险监控(经营审计)、财务决策监控(管理审计)。独立董事的监控是寓于管理之中的监控,其独立性次于监事会,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成立财务监控委员会,取代原来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该侧重于公司财务决策监控。cfo(包括内部会计人员)的监控内容主要是财务风险,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中心。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急需解决的其他问题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表现为缺少相关统计数据来支持结论,相关论点尚未通过实践检验,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未可预知因素的限制。
相对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而言,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指标研究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际上一些著名公司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证券等都已推出自身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但均未单独涉及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问题。我国国内一些机构在对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对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评价几乎没有涉及。对于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状况评价研究的欠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困惑[j].审计研究,2004,(2)。
[2]王春平等。强化监事会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j].山东煤炭科技,2003,(3)。
[3]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3,(1)。
[4]唐跃军,肖国忠。独立董事制度的移植及其本土化[j].财经研究,2004,(2)。
[5]刘长翠。公司股东委托监督机制:监事审计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审计研究,2002,(4)。
[6]张兆国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2)。
[7]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
[8]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
[9]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美]詹姆斯。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建设银行内部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绩效考核,不仅涉及基层网点管理层,也涉及基层网点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完善建设银行基层网点的经营和管理,不仅需要从宏观层面开展经济环境分析,还要从微观层面开展管理制度建设、人员考核、绩效管理、信贷审核、会计监督等层面的基层网点内部管理制度模块的研究。
二、建设银行基层网点内部管理现状分析
(一)绩效考核指标主观性太强
在目前的建设银行员工绩效管理中,基层网点的业务考核指标较为突出。这与建设银行基层网点的业务经营管理相匹配。对于建设银行基层营业网点的员工而言,其具备了一定的公关能力,但是对于建设银行的信贷风险意识却不容乐观。制定建设银行基层营业网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往往是由基层营业网点的支行行长掌握。对于建设银行而言虽然存在固定的KPI考核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体系相当宽泛,其具体执行还要依赖基层网点的实际负责人的主观设计。
(二)监督体制不完善
按照相关规定,建设银行基层营业网点必须配备专门人员开展纪检和会计监督,上级行虽然向各营业网点派出了营业主管,但并未向所有基层网点派驻纪检监察特派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基层网点人员相对紧缺、员工工作量大,有的营业主管兼职太多,无法全身心投入会计监督岗位的工作,经常出现内部监督岗位人员和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的局面。由于营业主管和纪检监察特派员,人员编制在基层营业网点,部分绩效工资由基层营业网点考核发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监督和纪检监察在基层营业网点的力度。
(三)内部管理独立性较差
建设银行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主要依靠相关管理层,特别是依靠基层网点负责人即支行行长的执行。基层网点在实际执行管理制度过程中,既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身兼数职,不能很好地管理。当前社会经济增长乏力,银行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基层网点负责人职务的升迁、收入和网点员工的收入,主要取决于业务指标的完成程度,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讲发展的多,强调内控的少,讲营销的多,强调风险防范的少,讲建章立制的多,强调执行的少。使得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受限于一定的业绩指标要求,不得不降低内部监督管理的实际标准,造成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致使案件的发生和银行坏账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内部管理的问题探究
(一)专门性人才较为缺乏
在绝大多数的基层网点内部管理中,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监管机构人员并不能时时刻刻监督基层网点的业务运作。由于基层网点工作量大、工资水平较低、绩效考核不尽合理等因素,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商业疑难专门性人才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员工把基层网点当作跳板,导致基层网点的专门性人才相对匮乏。随着员工年龄的不断增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不如前,许多员工希望获得薪资更高、工作更轻松的岗位,而不愿意留在基层网点岗位工作。
(二)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基层网点管理的主观性较强,基层网点的审批权限和实际审批观念落后。比如部分基层支行行长的管理理念唯业绩是从,放松了对基层机构关键环节操作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导致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的出现。尽管银行监督管理部门针对基层网点出台了不少的监管要求、办法,但大多基层网点负责人对现代商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深刻,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且从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管理疲劳。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建设银行基层网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建设银行基层网点的经营管理而言,部分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信贷审核部分的审批权限,基层网点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存在审批能力和审批权限不匹配、审批独立性差的问题,这对于改进基层网点的实际运行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部分支行行长的审批权限和审批项目所要求的权限之间往往呈现出较高的不匹配性,经营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四)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业务量不断扩展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影响下,社会创业热潮不断涌现,直接对资金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银行基层网点的内部监督管理过程中,一定的社会背景是资金提供的前提和条件。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业务量的扩展不仅增加了建设银行基层网点员工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风险。业务量的不断扩展是基层网点员工维持生存获取绩效奖励的主要途径,但也给增加不良贷款的比例留下了隐患。
四、改善建设银行基层网点内部管理的路径依赖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改善建设银行基层网点的内部管理制度,首先要从管理更新入手。加强基层网点的目标考核的合理性,同时也加强管理的更新。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建设银行基层网点的管理思路,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建设银行基层网点普通员工的关心,要更加体现出基层支行管理层,帮助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基层网点的工作环境。
(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层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和制度建设的可及性。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基层网点而言,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一定层面的银行监管体制障碍性问题,并对银行监管构成了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设银行内部监管首先要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端正经营思想,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健全的员工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是稳定基层网点员工的重要保障。要形成员工流动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提高不同岗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也从另一个层面保障当某个岗位出现空缺时得到及时地补充。对于基层内部管理者而言,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快实现内部管理的重要步骤。对于绝大多数的管理者而言,这些管理措施的推出,不仅有助于改善基层网点经营管理上的可持续性,更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基层网点管理的主动性。
(四)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建设银行员工的生存保障,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建设银行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要从业务主导型向实际绩效型过渡,对于一些绩效管理者而言,要避免主观性思维模式、重视客观实际标准的推行、完善内部管理中的实际绩效指标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