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组织;农民;增收

苏北地区地少人多,使各农户家庭所能耕种到的土地量减少,决定了农户不具备实现机械化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从而导致农户不可能成为实现机械化的基本经营载体。农户的价值取向使得即使具备了农业投资能力的农业大户,也不肯把资金放到回收率极低的农业机械上,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如何协调当前存在的矛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笔者经过调研,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组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引导农民结伴作业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机资源出现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加之农机大户急需有一个机构能引导他们有组织地实施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针对这一新情况,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农机系统的优势,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以协会这种民间组织的形式,将机手组织起来,通过详实迅速的信息服务将农机作业引向市场。切实加强作业市场调研,一方面组织农机人员实地了解全市作业量及联合收割机需要,逐镇建立台帐,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另一个方面积极开拓作业市场,组织若干个考察组,分赴安徽,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实地考察,签定作业合同,并将各地汇总的作业信息定期向广大机手公布,免费发放《跨区作业信息手册》。农忙期间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公布服务承诺,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维修配件等后期保障。

二、搞好管理与服务,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1.强化跨区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近几年跨区作业的实践使广大机手认识到,谁最先掌握跨区作业信息,谁就赢得跨区作业工作的主动。因此,应积极适应发展形势需要,加强市,县两级跨区作业信息网络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镇设立分会,牵头组织跨区作业,吸引机手参加,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邳州市碾庄镇农机跨区作业协会还自办网站,通过网络了解作业市场,定期作业信息,深得机手喜爱。

2.强化跨区作业规范化管理

随着跨区作业的不断推进,对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在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经常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促进跨区作业有序开展。按照部、省、市要求,制定严格的发证制度,做到“四不”,即:车辆牌证不齐全,技术状况不好的不发证;不参加培训,不参加检审的不发证;不参加跨区作业队的不发证;不属于辖区范围的不发证。强化镇级农机人员责任,要求对跨区作业的机手,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安排调度,统一维修保养,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欲参加本地跨区作业的机手必须首先到镇农技服务中心报到登记,由各镇按作业区域、种类,组织编组,联合作业。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免费发放作业证,对跨区作业服务中介机构收费的,严格执行“谁服务谁收费”政策,严禁只收费不服务以及乱收费。在收割机跨区作业期,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在各镇各主要交通要道、路段展开检查,发现未参加年检年审、未领取跨区作业证者,除批评教育,责令限期参加检审和领证外,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个体作业的机手一律就地整编,编入当地跨区作业队参与作业,着力打击“无证”或“散机”等扰乱跨区作业程序的行为,促进跨区作业的规范化管理。

3.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协会的组织和信息服务,强化农机监理的发牌、发证和保管保养。根据农机管理的要求,外出跨区的联合收割机必须“三证齐全”,即驾驶证、行驶证和跨区作业证。以往机手对领取三证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农机转制后,部分机手既怕麻烦,又怕花钱,给农机监理带来难度。现在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每年召开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户代表会议,既传达省、市跨区作业会议精神,又部署全年的农机跨区作业的工作。同时,严格把好《跨取作业证》的发放关,建立申请、登记、发放管理制度,对无牌证、无驾驶证和未经年度检审的机主,一律不予核发《跨区作业证》。这样既能强化管理,又可促进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手跨区作业的双赢。

三、拓宽农机服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1.在确保农机总量的基础上,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以发展带动调整,以调整促进优化,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依靠农业机械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多种经营,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积极用活现有的农机资产,提高机具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全方位提升农机化水平。要以跨区作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农机资源,扩大作业区域,提高跨区作业规模和整体效益,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农村农机运输和物流业

目前,农村80%以上的运输量靠农机来承担,农机在农村物流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要以乡镇农机站为依托,加速发展农机运销龙头组织。使农机运输和物流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4.扩大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

培植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全年农机销售总额和维修服务收入新的增长。同时,要努力研究和发展农机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新技术发展较快的今天,就必须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农机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学报.2010(6)

[2]王瑜才.农业机械化助农民增收.现代农业装备.2011(9)

[3]郭燕.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收.浙江农村机电.2011(7)

第2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摘要: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大陆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园区。基于苏皖两地的调查,发现台湾农民创业园往往难以吸引真正的台湾农民创业和台资企业。引进的台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园区发展对财政投入依赖较大,且普遍存在用地困难。本文提出要在科学准确界定台创园的功能基础上,统筹园区扶持配套政策并进行顶层设计,多管齐下促进园区发展,合理设定绩效考核评价方案激励园区发展。

关键词 :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业合作;台资企业

为了促进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向台湾释放大陆和平发展友好信号,国台办和农业部从1996年开始陆续在19个省份先后批准设立了29家台湾农民创业园。经过多年发展,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大陆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台湾农民创业园也成为两岸农业合作模式创新的基地、两岸农业人员交流互动的基地。各个园区成立之后虽然保持了良好势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如何进一步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促进两岸农业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江苏、安徽两地3家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调研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苏皖两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于2008年12月,淮安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马鞍山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于2009年5月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引导和管委会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三家园区都取得较快发展。

1.园区发展定位较为合理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将“台资农业集聚高地、都市农业发展典范”作为目标定位,以园区为载体,以农业科技创新为突破点,积极开展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以科技农业、生物农业、新能源生态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四大产业为重点,目标定位在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依托蔬菜种植基地、畜禽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打造台湾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地。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投资规模3亿多元,优化了园区交通架构,开工建设通讯和网络设施,兴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展览馆、高科技智能温室、古镇旅游购物街等一批重点工程。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投资5亿元,按照国家4A 级景区标准建设,完成了15万平方米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了道路、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区、生物农业产业创新区和新能源生态示范区等功能片区建设。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投入近5亿元,基本完成道路、电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建设了20.7万平方米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

3.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共累计争取资金2550多万元。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门在管委会下成立单独经济实体“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以独立运作方式承担园区开发建设任务,吸引江宁区政府1亿元平台建设资金。同时,管委会实行向园区倾斜的政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高效农业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近年来共争取各类资金累计达3000 万元。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争取和县财政支持,近年来累计拨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规模已近5亿元,并获得和县建设用地指标内调剂的600亩指标。

4.对台优惠政策不断健全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出台了《台湾农民创业园投资优惠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入园台资企业,在土地流转费用上提供补助,对台商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台资企业项目建设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台商个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免征个人所得税[1]。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对进入园区的台资重大农业项目,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并在税费方面提供优惠待遇[2]。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出台了《台湾农民创业园优惠政策》,对入园台资项目在土地租用、税费、资金上给予优惠。例如,对投资高效设施项目的台商,前五年可免交土地使用租金,由县政府投资建设的温室大棚可供台商免费使用五年,对投资涉农工业项目的台商,根据项目投资额度、科技含量和税收贡献等情况按比例给予项目基础建设补助,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3]。

5.对台招商力度不断加大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门成立招商小组赴台招商,共引进皇达兰花、台生源菌业、景台农业、三商农业等高科技涉农项目21 个,其中台资项目12 个,总投资2.5亿美元。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实施以台引台的招商策略,引进了台湾景台厨馀循环利用项目、果蔬植物工厂、台湾精品农业种植园等项目,园区目前已经落户18个项目,其中台资项目5个,实际到账台资1000万美元。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共吸引17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13家建成投产,园区内台资独资与合资企业共4家,全部企业年产值达到18亿多元。

6.对台交流更加热络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两岸乡村座谈会、台湾江苏周、两岸农渔水利交流会、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等活动,就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等内容进行广泛交流;先后接待南京台湾投资协会、台北市农业代表团、台湾南头农会参访团、海峡两岸农业促进会、台湾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等多家团体共1000余人次,其中不乏台湾知名企业家;园区还推动码头镇与台湾屏东县东港镇结为友好乡镇,并组织与台湾生态教育农园协会、屏东县农会等台湾8家民间团体结对。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充分利用台商分布密集的区位优势,开展赴台考察、两岸互访、节会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开展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台湾江苏周、海峡两岸食品展等交流活动,邀请接待台商考察访问,加强人员交流往来,近年来园区共接待台湾农业组织、台商、台资农业企业200多批。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与台湾高雄市国际休闲产业发展协会、屏东建农青果合作社、南台湾企业商事协会、台南市工商业发展促进会等企事业团体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了两届“皖台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与南台湾经济产业联盟、南台湾商事企业协会等建立了合作机制。

二、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真正的台湾农民

从名称含义理解,台湾农民创业园应当是台湾农民创业的乐园,但从调研的三家园区来看,吸引台湾农民难度较大,缺少真正的台湾农民。目前引进的所谓台湾农民大多是从建筑业、传媒等其他行业转行投资农业的台胞。园区缺少真正的台湾农民的原因在于:一是台湾岛内真正的农民经营资金规模有限,难以到大陆投资农业创业。二是台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十分健全,台湾农民离开该体系到大陆创业将面临一定困难。三是台湾农民在岛内的社会地位较高,各种福利待遇也较为优厚,很多台湾农民到大陆创业的主观愿望并不十分强烈。

2.吸引台资企业比较困难

台湾大型涉农企业数量较少,有的企业早期已经进入大陆投资发展,率先在一些优势区域进行布局,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布局。而台湾农民创业园是近些年刚刚批准成立,大多数位于新兴开发区域,区位优势不突出,难以吸引大型台资涉农企业入驻。台湾涉农中小企业资金规模有限,投资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且对园区优惠政策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园区对中小型台资企业的引进积极性不高。

3.台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高

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的台资企业对先进的农业技术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其经营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陆价格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为企业增产增效服务。台湾农业技术向当地农民辐射传播的比例较低,加之园区内台资企业数量偏少,台资企业对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等方面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调研的三家园区为了克服上述发展瓶颈、促进园区持续发展,不得不将大陆本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一定影响能力的企业也纳入引资对象。

4.对地方政府财政依赖程度较大

为了促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又好又快发展,地方政府对园区建设进行大量投资,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促使园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园区自身独立发展能力比较薄弱,对地方政府投资依赖性很强,一旦减少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园区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会明显受到影响。从企业角度看,园区内的台资企业都是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下获得较高的效益。例如,电费优惠、税收优惠。如果优惠政策执行到期,台资企业的利润空间将面临萎缩的风险,个别企业甚至可能出现撤资破产的情况。

5.园区普遍存在用地困难

虽然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农业性质的园区,但是单纯依靠农业,园区产业结构不仅变得单一,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也变得难以兼顾。为了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发挥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苏皖两地园区都将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这些产业的发展又会给园区带来税收收入,弥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受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影响,园区内加工业、服务业用地指标和建筑用地指标十分短缺,可容纳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数量有限,增加了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的难度。

三、完善发展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政策建议

1.科学准确界定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功能

台湾农民创业园从名称理解应当是台湾农民到大陆创业的乐园,是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大陆做好台湾中南部农民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台湾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短期内来大陆进行农业创业还有一定难度。但也应当看到,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发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平台作用方面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园区的发展不可回避其经济建设问题,园区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将能进一步促进园区品牌和影响力发挥,将更加有利于吸引台资企业投资和台湾农民创业。同时,也对两岸农业交流和合作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因此,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其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园区经济建设两个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2.统筹台湾农民创业园扶持配套政策并进行顶层设计

从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历程来看,各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初期采取以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发展。目前,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每个园区所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也不再像初期那样,能够通过园区自身和地方政府推动就可以解决。例如,工业和建设用地问题、融资问题、行政级别合理设置问题等。当前需要从中央层面出发,对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实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将各个园区面临的难题通过更加宏观的手段统筹安排加以解决。一要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作为国家级园区的影响力,在园区政策倾斜上与其他国家级农业园区同等对待;二要规范园区规划论证程序,促进园区规划更加科学,符合国家现行法律和政策要求;三要对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行政级别问题出台指导意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3.多管齐下促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

目前台湾农民创业园都面临吸引台湾农民和台商难度大的问题。如果单独依靠台湾因素和农业因素进行发展,很可能会导致园区发展后劲乏力。很多园区前期投入较大,建设运行成本较高,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每个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园区开始探索增强园区发展后劲的新途径、新措施。从政策调控上,可以考虑在完善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园区不同功能区域实行分类管理。例如,将每个园区的加工业核心区列入国家发改委工业园区目录,争取等同工业园区的政策待遇;将休闲农业核心区列入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区,享受同等待遇并配套用地指标;将科技创新核心区列入国家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而园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功能区域、辐射区域或带动区域等非核心区域依然保持农业园区特点,享受国家普惠农业政策待遇。

4.合理设定绩效考核评价方案激励园区发展

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起步时间有差别,园区工作人员发展理念不相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一致,主导产业存在差异,发展模式迥异,很多做法都处于探索阶段。合理设定绩效考核评价方案,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加以政策引导,能够促进台湾农民创业园更好发展,达到扶持较好的园区,激励较弱的园区的目的。在构建考核评价指标时,要突出台湾农民创业园作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将园区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农机情况,两岸农业人员往来情况,台资企业对当地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情况作为优先指标,促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在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淮安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投资优惠政策[EB/OL]. http://hatcy.com/news1.asp?ID=21&ClassID=11, 访问日期:2014-11-6.

[2] 江宁区政府. 江苏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基本情况[EB/OL]. http://jiangning.gov.cn/tcydwjj/100841.htm, 访问日期:2014-12-5.

第3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第4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不确定对于农民对于各项农业生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农业气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导致了气候预测和报道的不准确性以及不及时性都会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一定要对其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好的向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帮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的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领域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已经充分融入到各个行业,农业生产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因此,对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变得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在这之中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要求最高的要数粮食棉花和油料这3个环节,而这3个环节也正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他环节的对于农业气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气象服务对于这些方面的服务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虫灾害的发生以及农作物的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气象服务没有形成一套专业服务,总体来说就是我国的农业期限服务的范围不够宽广,不能够充分涵w我国农业生产的各大领域。

1.2 科技含量不够

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如何充分的运用好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优势是取得成功与进步的另一大特点。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虽然已经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农业气象的服务部门已经通过加入软件的应用帮助气象部门实现对天气变化的预测,但是软件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软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仍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充分的将软件与当地的特点结合,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影响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使得系统整体业务的系统化程度降低,给农业发展的道路带来阻碍。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建议

2.1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又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可以及时准确给农民提供天气变化的准确信息,帮助他们避免由于天气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完善这一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对农业设施提供的专项服务,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和解决办法,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区域特点的差异性做好特殊的气象服务的准备。

2.2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融入到农业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总体来看对于科技的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充分,据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从整体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贴近现代化的生活脚步,与时俱进。通过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气象部门的业务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对于服务产品的方向有着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气象服务的相关学科的特长进行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服务发展水平,促进科研以及相关新事物的开发工作,最终构建出一个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工作为一身现代化农业气象和生态系统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农业气象部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诸多有效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和发展活动中的一项核心,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报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农业气象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伟.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950-951.

第5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疆;设施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

新疆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与创新,设施农业从最初的小范围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能够将新疆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有效转型,构建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有效模式。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技术与资金的集约统一,是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1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状况

11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设施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步入90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各地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特征性为代表,进行示范引路,使得设施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底,新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7万hm2,与上年相比扩增了333多万hm2;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与食用菌等多达60几个品种,总产量达到了290万t,与上年比增多了172万t,其中辣椒、番茄与黄瓜等果蔬类占其60%。为新疆带来农产品总收入6688亿元,其中纯收入为4297亿元,农民依靠农产品所得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元左右,占据农民总纯收入的105%。新疆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离不开设施农业,它是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疆自治区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不断提高与创新,设施农业的技术发展从低水平迈向了中级水平,农产业带来的效益在与日俱增。设施农业已同“粮、棉、畜牧、林果”一样成为新疆自治区的重要产业,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12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21设施农业部分建设不合理

从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来看,部分温室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遵循老旧温室结构所占比例大;设施农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工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能实现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缺少专用的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供求问题会越来越紧张;有些地区的设施农业建设过于规模化,而忽略了温室的保温、水、电、设备等各设施的配套完善,忽视了日光温室的合理建设;在温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省成本、赶进度与轻质量的现象,导致温室的保温蓄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环境的可控制力薄弱,在深冬无法有效生产,致使温室生产效益低下。

122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不完善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高低不等;现有的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不够完善,较为分散;涵括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符合新疆设施农业特征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够系统,专业技术的普及范围小,当地农民很难掌握设施生产技术,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设施农业对栽培技术与设施条件有一定要求,而整个新疆的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别是南疆喀什等地,本地农民占据了主要的劳动力,再加上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技术与种植习惯落后等原因,造成温室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相当一部分温室的产值在45000元/hm2以下。

2基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建议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已得到迅速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以现代化工业技术成效为基础,以工程建设为措施,让农业产品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能够受人为的调控,保证水土资源与光热资源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达到农业产品的周年生产与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能将新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节约农村农业用水,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1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是新疆设施农业发展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须加强对新疆设施农业的科技资金支撑力度,建设适应新疆各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工程,开展特色作物的生产,提高对栽培技术的效益探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安全与高效的目标。注重设施结构的创优化与老旧温室的标准化,对建设温室的专用新型材料、设施控制技术、设施农业特用品种的选育、设施水肥结合的调节技术、集中育苗的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可再生能源沼气与太阳能等各技术的综合研究,以此逐渐完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创建一个拥有新疆地域色彩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实验室,组成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区域色彩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提升新疆设施农业技术水平,有效促进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扩大新疆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规模

新疆自治区对于设施农业主产区要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实现各具代表性的规模化,集中示范高效设施农业工程与栽培技术的效果,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示范的推广范围,增强设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打造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全面实行优质、可靠、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让新疆各地区逐渐向节能环保型、利益高效型与绿色生态型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能够促进新疆各地区农村的农产业经济发展,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有效发展新疆的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马彩雯,王晓冬,吴乐天等.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0).

第6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第7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第8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机化;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19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解放了劳动力,抢抓了农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国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要有新的突破,还需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下功夫,找到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不足,积极寻找解决对策,农机化工作者要万众一心,爱岗敬业,为我国农机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对于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农业大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是所有农机化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农机化部门工作者,从事农机化工作多年。为我国农机化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为百姓站好每一班岗是我们光荣的职责和使命。面对农机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自己的价值,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机化工作发展进程,是我们每一个农机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四点建议。

1 提高农机化团队综合实力

农机化工作团队的综合实力是保证我国农机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农机化工作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农机化工作效率和质量才会有进一步的飞越。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工作者培训力度,提高农机化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以定期组织脱产培训,聘请专业教师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室里讲理论,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要让大家有本质上的提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开展培训不但可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精神,为今后开展农机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提高农机化工作的地位

农机化发展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农机化部门工作效率不高,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民朋友不重视农机化工作,往往表现得不是很愿意配合,这些都是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机化工作重要性的表现。

农机化部门本身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建议可以定期举办动员大会,认识到农机化部门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作为一名农机化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定期到农村去开展座谈会,让大家认识和了解农机化部门和农机化工作宗旨,让大家知道,农机化部门实质是为百姓服务,为人们谋福利,百姓们要支持农机化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体、电视、广播以及杂志、报纸等,通过各种渠道,多方位,立体式的为农机化工作做宣传,提高农机化工作重要性。

3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抓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农机推广部门在农机化工作过程中落实责任,开展工作。要建立基层农机推广网点,调动人们对农机化工作的积极性,使大家积极主动配合农机化工作的开展。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机化部门要时刻关注农村农机化发展的变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目标。

4 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打造科技示范园区

紧紧围绕自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这一主题,选择区域经济明显的引大灌区,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使这些新技术在引大灌区发挥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科技示范园区为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民朋友提供了一个好的窗口,更是一个技术展现、实验与推广的优良平台,是开展站办实体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的基础。各农机推广部门要运用好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给农民树立一个样板,通过示范片的建设、经营以及较高的效益,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使高新技术尽快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让农民朋友实实在在的学到新技术,了解新机具。

5 结语

第9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将带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浅谈发展淳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 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闰平.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色农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18]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