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小学德育基本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基本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基本途径

第1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方法;质量观

要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从小学基础抓起,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加以培养,以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之需要。作为小学最主要基础课之一的小学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性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这此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借助这些方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第2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索图形与几何的相关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能体现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研究图形与几何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一、活动研究的背景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活动中总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在“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因为几何图形不能直接动手操作,再加上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不能解决,更何况难题了。这样的死循环给教学带来了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不能在解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就会导致小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都不喜欢枯燥乏味的知识。几何中的大部分知识正好是乏味的,比如,旋转、平移求角的度数等。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只能被动学习,做不了学习的主人。小学阶段正好是打好“图形与几何”基本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加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小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带动手、脑、眼多个感官一起分析图形,理解核心概念,自主获得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才能在空间观念上有更多发现。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演算和推理,才能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发展。

二、加强“图形与几何”概念的途径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数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玩是小学生的最大爱好,因为在玩耍中小学生会感受到快乐。所以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该加入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活中的图形。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准备与几何贴近的生活物品。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球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盒牛奶和一个篮球。学生看到牛奶和篮球就会想:是要进行篮球比赛,牛奶是奖品吗?球、牛奶已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顺便可以进行分组传球比赛。教师要利用生活物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是随处可见的,并不是陌生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让学生觉得学习几何不困难。

2.紧密联系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要想让学生学好几何,学好图形,就必须让这些数学问题贴近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图形就在生活中。把数学问题引入小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有利于小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这样解决过一次,就能有所理解去掌握几何概念,等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的时候便可以将发现的几何问题数学化,并且解决它。只要将数学几何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也表示数学方法的积累。

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教师也应该引入丰富的图像和物体来增强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能够将图形和生活灵活联系,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变化特征,又能丰富“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的经验。

3.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是老师讲课,还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数学训练能将几何知识具体化。在自己动手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老师也可以组织数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操作会更加直观掌握实验步骤,能够自主尝试新的实验。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时候,先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度,然后让学生猜想。学生可以自己用尺子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还有的学生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每个角剪下来拼凑在一起,发现三个角加起来就是一个平角的度数。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仅使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还给他们树立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动手学习的基本意识,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

4.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后应用做准备

小学生的活动经验都是自己在活动中积累的。通过一定的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力有所提高。实验过后学生也要学会总结,让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经验,因为人都会健忘,总结了以后图形的概念才能一直刻在学生脑海里。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更让他们及时地做经验总结,为后面学习中合理运用这些经验,探索到新的知识做准备。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活动经验是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一次或者两次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数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进行长期积累。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几何教学。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第4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广西中小学 壮汉双语 教师队伍建设 基本途径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82-0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近年来,广西在实践中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为了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广西通过定向免费培养、名师培养工程、学历继续教育、分类分层培训、举办教研活动、机构专业引领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定向免费培养。2013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广西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和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每年从壮汉双语乡镇招收100名初、高中优秀毕业生,由广西师范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定向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壮汉双语教师,学制两年(自2016年9月开始,学制调整为三年)。学生在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按照有关政策发放生活费补助,毕业后回定向录取乡镇壮汉双语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壮汉双语教学。

2014年9月,广西师范学院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通过课程设置、专业竞赛、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小学壮汉双语师资。

1.课程设置。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设置了4种课程类型,第一类是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壮族文化概论等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EPO有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三笔字、简笔画、“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第三类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围绕小学壮语文、小学汉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艺术、小学体育四个方向开设相应的学科知识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围绕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及心理健康辅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内容设计,学生任选四门课程修读;第四类是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本功训练与考核(项目包括壮语、普通话、简笔画、美术字、粉笔字和钢笔字等)在内的实践类课程。本专业学生须修满9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1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分,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4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4学分,教育实践课程20学分。

2.专业竞赛。广西师范学院举办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标准壮文听写大赛、标准壮语朗读比赛等专业竞赛活动,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的壮汉双语能力。其中,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汉字,领略汉字的形态美、文化美,体会到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规范书写汉字打好基础。标准壮文听写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壮文书写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壮文的兴趣与自信。标准壮语朗读比赛展示了壮语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壮语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壮语的积极性。

3.实践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组织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参加壮族文化传承节、观摩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等实践活动。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学生体会到广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参加以“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幸福”为主题的壮族文化传承节,观看壮族盘歌、嘹歌等原生态的壮族歌舞,并参与竹竿舞、抛绣球、三人板鞋、顶竹杠等具有浓厚壮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壮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观摩第三届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增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壮语教学技能、为壮语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

4.学术讲座。邀请区内民族教育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开展题为“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等学术讲座。其中“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介绍了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解读了定向培养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政策;“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从加强记忆的角度来谈汉语文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文学习效率;“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解读了《壮语文课程标准》,介绍了壮文标点符号的用法。学术讲座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加深了学生对壮汉双语教学现状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名师培养工程。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2013年3月,广西教育厅启动“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并委托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实施。采取学校推荐或自愿报名参加方式,在壮汉双语小学骨干教师中遴选100名优秀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对象,通过集中培训、个性化指导、跟岗研修、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培养。

1.集中培训。对遴选出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基础教育与双语教育理论、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通识性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举办信息技术微课、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2.个性化指导。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为遴选出的壮汉双语教师配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各1名,借助网络或面对面的方式指导壮汉双语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且规定培养对象直接跟从导师学时间每年不能少于两个月。学习结束后,导师通过听课、查阅培养对象的有关资料,以及访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了解培养对象的成长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3.名师引领。2014年2月,组织学员参加“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会”,培养对象通过名师现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理论讲座、与名师面对面讨论等形式,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新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跟岗研修。2015年9月,为了学习区外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组织壮汉双语教师到吉林省延吉市的中央小学、建工小学、延北小学、延南小学等7所朝汉双语学校开展跟岗研修。研修期间,壮汉双语教师观摩朝汉双语课堂教学,学习这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参与导师及所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议课、微教研、教材梳理等教研活动。7所双语学校鲜明的朝鲜族教育特色、优美的育人环境创设、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生动的课堂师生互动、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使学员们收获匪浅。

(三)学历继续教育。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低学历比例较高的现状,广西教育厅委托广西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文)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以上学历、参加并达到全国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且有志于从事壮汉双语教学的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和民族中小学校在编教师,发挥培训专题针对性和学历教育系统性的优势,量身定制课程,聘请区内外的壮汉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在寒暑假时间集中面授。2013年开始招生,教师每次参加培训均计算学分,修满学分并过自治区壮文水平测试中级以上水平后即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

(四)分类分层培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广西教育厅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殊补助经费为主,以自治区民族双语教育专项经费为辅,多方筹集资金,委托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不断提高壮汉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开展培训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分层次安排培训活动。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壮汉双语教师壮文知识培训,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壮语文基础的差异,设置壮语文知识初级培训班、提高培训班和高级培训班,通过三个层次的壮语文知识培训,实现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水平的A梯式提升。同时,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培训分别编写了初级、中级、高级壮汉双语教师培训教材――《壮语文教程》,为今后继续开展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五)各种教研活动。广西教育厅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现场观摩暨教学研讨会,以专题研讨的形式不断提升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例如,2014年5月、12月分别召开南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壮汉双语教学研讨会。2016年6月,召开全区中学壮汉双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壮汉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同时,定期举办全区壮汉双语教学优质课评选、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壮汉双语教学论文比赛、壮汉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的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六)机构专业引领。2015年6月,广西教育厅在广西师范学院成立“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设立专项建设资金。2016年10月,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组织11支由高校专家、壮汉双语教研人员、一线壮汉双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团队,对全区壮汉双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由课改专家、壮汉双语专家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开展专业引领,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通过以上几种基本途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定向免费培养逐步改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现状,参与“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学习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经常代表所在学校参加自治区级、县(市)级的公开课、观摩示范课等活动,先后有56名教师在区内外报纸杂志上67篇,申报国家级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15项,厅、市级课题43项,有72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奖励。但是,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如中小学参与度不高、专业标准缺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二、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广西自1980年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壮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有160多所中小学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共有在校学生93176人、专任教师5380人。2016年4月,广西教育厅、民委、财政厅、人社厅、编办、民语委等六部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达到30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以上”。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模翻一番的目标,广西还需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除了继续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选派在职教师进行壮汉双语专业培养培训以及学历继续教育等方式外,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联动,协同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等多方责任主体的协同参与。因此,要依托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改革指导中心,构建“政府政策保障―高校专业支持―中小学基地实践”三方联动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为壮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高等院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与中小学壮汉双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变革培养、培训方式以满足中小学校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规格要求;中小学校作为实训基地要加大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为高等院校培养、培训壮汉双语提供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电教中心、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与资源优势整合,提高壮汉双语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能力,协同推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建立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壮汉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O的意见》要求出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壮汉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等环节处于失范状态,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要参照国外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范本(如美国1974年制定的双语教师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从思想政治素养、双语双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个性心理品质、双语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等工作提供依据,切实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专家指出,壮汉双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壮族学生通过双语教育学习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不仅可以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了解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学会欣赏、理解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是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为了满足壮汉双语教育的师资规格需求,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为此,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应该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加大壮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课程开设的比例、加大跨文化教育及活动的开展力度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文化修养,以适应壮汉双语教育的要求。

(四)创设实践性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认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新教师的关键因素,实践性知识共享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必要路径。因此,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考虑利用网络平台创设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将每个壮汉双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帮助未来教师和新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的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壮汉双语学校达300所、在校生达15万人广西出台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4-26)[2016-10-22].http:///Item/13024.aspx

[2]滕星.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2

[4]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壮汉文化融合趋势下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对策研究”(14BMZ094);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及其保障机制研究”(KY2015LX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5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途径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语文,因为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开放性思维,它是人内心的展现,是人德育的展示,从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是现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新一代人提出的要求,不要忘本。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真正地从

内心领会到其中的含义,就要从小抓起,将这种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这门课程中,让孩子从学习交流中明白道理,再从生活中去体会德育的真谛。以下是几种渗透的途径:

1.精心设计编排教材

既然通过课本这种方式传播,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还是小学生,思想还不是特别成熟,最好多选择一些人物记叙文,不要远离现实,通俗易懂。比如说《和时间赛跑》,外祖母去世一直让“我”耿耿于怀,通过父亲的点播,让“我”明白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要珍惜眼前的事物,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让孩子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身临其境,更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

2.从实践中去履行、领会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准备的,课堂上所学的《和时间赛跑》,课后就应该知道趁着父母都健在,要好好对待他们,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到最后才知道后悔。把自己所学到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德育培养的重要性

从小学语文中就要培养良好的德育对其教学的深度、广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渗透既丰富了学生的德育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只有意识到了重要性,才会愿意去接受这种方式的渗透。

小学的时候都是我们最单纯的时候,很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在这个时候去教育孩子是一个机会,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各方面的德育资源是一种明智的决定,有利于孩子以后人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B,2011(11):52.

第7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非常方便,也非常重要,它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的需求。

(一)层次分明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则要让学生学习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二)渗透性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养成认真、诚实、善思、笃行等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感。

(三)共鸣性高在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深度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还要充分挖掘出渗透在词语中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解析进行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是一项基本内容,而这也正是开展德育的良好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渗透,而忽略了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通过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学会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深刻含义以及深厚情感,从而达到基础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但是有些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字词和语句,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句式的变换、修辞的运用等,使学生认识并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以及魅力和妙处。

(三)利用情境感染进行道德教育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尽力模拟出真实的情境,制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课外阅读进行道德教育课外阅读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许多课外文章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来渗透德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实际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读书。教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注重运用评价与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语文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真实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品质。并且这些活动还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8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转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第9篇:小学德育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 三三二育人模式;德育;班级建设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育人是学校的根本目的,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是学校育人的两条核心渠道之一。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困惑和问题之一是没有像教学工作那样具体、明确和有可操作性的育人目标,严重地影响了德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三三二育人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理论和政策依据构建起来的,该模式与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工作相对接并相适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特点。

一、“三三二育人模式”简介

1.概念界定

“三三二育人模式”是指以培养中小学生“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为核心的育人目标模型。第一个“三”代表三种习惯,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第二个“三”代表三种能力,指合作交流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二”代表两种品质,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

2.适用范围

“三三二育人模式”主要适用于指导中小学校校内外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也适用于指导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德育分层育人目标设计与实施,还适用于指导班主任对班级育人目标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

3.理论依据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设计目的是建立系统、全面、可操作的中小学育人目标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其育人目标整体框架的构建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三种习惯”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品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对“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二、主要内容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的育人目标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和提高模式的可操作性,我们需要建构“三三二育人模式”的多级指标体系,并把握各级育人目标体系的理论政策依据。图1是中小学育人目标体系构建及其理论依据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系统表达了“三三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图1仅构建出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指标的构建给中小学校留有更大的空间,以便提高“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普适性,并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育人目标是一个较完整的终身育人目标体系,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校可以依据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等不同学段,分别制定以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为核心的育人重点,以便实现教育过程设计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见表1)。

三、实践价值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育人目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实践目标指导价值。

1.作为设计学校和班级育人目标体系的参考依据

与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相比,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缺少系统、全面、可操作的育人目标体系,导致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经常致力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基本秩序的稳定、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内容,似乎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永远在路上,一切都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2001年开始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也为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育人目标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在基础教育的育人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是操作性相对较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对接比较困难,因而其实效性经常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质疑。

“三三二育人模式”以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借鉴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包容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部内容,并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的理论思维,转化为中小学育人工作的实践思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小学校育人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作为设计学校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的参考依据

常规管理工作是德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的状况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把常规管理作为一种日常工作来做,而不是作为一种育人工作来做,目标意识和育人意识比较淡薄。“三三二育人模式”为学校德育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工作基本规律、德育管理基本规律和“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制定以时间、空间和内容为基本维度的各种管理常规,实现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一体化,并实现常规管理过程与育人目标体系的一体化,达到常规管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陈经纶中学分校通过制定以时间为基本维度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时间维度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时间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通过制定以空间为基本维度的教室管理常规、办公室管理常规、实验室管理常规、楼道管理常规、操场管理常规等,对学生进行空间维度的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空间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通过制定以内容为基本维度的课堂常规、眼操常规、课间操常规、升旗仪式常规、集会常规、课外活动常规、早自习常规、午间管理常规、静校管理常规、卫生管理常规、值周管理常规、用餐管理常规等,对学生进行内容维度的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所有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都以“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3.作为设计各种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育人目标的参考依据

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机构,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活动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了提高学校和班级活动的目的性和育人效果,我们可以把“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作为设计各种校园活动目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德育年度工作规律,制定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节、读书节等月度学校德育节日规划,统筹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社团等组织建设和校本课程安排,通过系统化的德育活动开展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依据育人目标和学校整体规划,设计校园、橱窗、楼道等校园环境,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让校园环境成为隐形的德育课程。通过系列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扩大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推动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