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1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同时,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降低建设成本,各地都在实施建设教育城域网。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有数百个教育城域网,而且城域网建设还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任何事物从“无”到“有”都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而“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教育城域网也是如此,它的核心是教育,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才是它存在的最终意义。那么,当基础设施完善后,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呢?

一、软件环境的内容

从目前已经成熟的教育城域网来看,其软件环境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信息类

作为当地教育部门对外宣传的窗口,信息是教育城域网的一项重要功能。基本上每个教育城域网网站都设有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公告通知、办事指南、校园(教师、学生)风采等栏目,通过及时、全面地最新教育信息,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本地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也为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

(二)教学资源类

网络教育资源突破了传统资源的多重限制,具有数字化、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易操作性等优点。高质量和丰富的各类教育资源是教育城域网的灵魂,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它包括:

1.教学资源库等;

2.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期刊等;

3.远程教育、音(视)频点播、网络课堂等;

4.研究论文、教学经验、学习心得等;

5.学科网站。

(三)教育软件类

1.管理软件类。包括视频会议、学籍管理、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网络管理、档案管理等。

2.教学软件类。包括仿真实验室、电子教室、电子排课、在线考试、智能组卷系统等。

(四)信息交流类

包括教育论坛、教育博客等。这些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交流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主体发展。

二、软件环境建设的意义

基础设施只是教育城域网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基础,软件资源才是它的灵魂。一个好的软件环境可以给当地的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水平、专业水平与学业水平;可以推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等。

当教育城域网刚刚兴起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教育城域网仅仅成为一个信息的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软件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利用各种办法来加快软件环境的建设与应用,使教育城域网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软件环境的建设及措施

与硬件建设相比较,软件环境建设实施难度更大,需要的资金量更大,建设的周期更长,涉及范围也更广,其中不仅涉及到分析、设计、开发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更涉及到人员的培训、应用等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整体规划、多方合作持续不断地进行。

(一)统筹规划,分步措施

由于软件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建设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来实施,不能盲目求成。

(二)多方合作,共同建设

软件环境的建设不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就能够进行的,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平台开发、资源建设、管理维护、操作使用等多个环节,涉及到教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等等。而目前大多数教育城域网仍存在着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管理混乱、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等问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本着“共同建设、服务教学、互惠互利”的原则,做好部门之间、学校之间、部门与学校之间等的合作、组织与协调工作。

(三)根据实际,实施策略

由于软件环境的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规划建设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虽然当前成熟的建设途径有多种,但各个地区的自身情况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建设策略,不能盲目跟风。

(四)科学存储,有效管理

教育资源科学的存储方式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的存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式存储方式,一种是分布式存储方式。前者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用户检索资源以及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也十分方便。但容易出现资源中心出现瓶颈拥塞,网络负载过重等问题,从而导致资源的可用性也不高。另外,集中式存储使得资源管理和维护的任务集中到资源中心管理机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维护其日常运转。而后者被目前大多数的教育城域网所采用,通过对分布存储的资源实现目录集中统一管理的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有效解决了大范围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

(五)资源共享,促进均衡

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目前各地区、学校存在的狭隘思想,形成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了本地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积极鼓励县区、学校建设县(校)本资源库,并通过有效措施实现资源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共享。

(六)以应用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2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1.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强调,职业教育要重点做好包括“教学资源”在内的“十个衔接”,目标是“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其构建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等。其中,职业教育资源体系是一个大的范畴,其关键是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它以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基础,包括区域内的各类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是现代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要素。

2.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均衡与优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职业教育要用优质的教学和服务来赢得社会的公认,就必须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发展。现阶段,区域职业教育面临着内涵提升速度缓慢、职教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发展失衡、办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通过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职教资源能够及时、平等地在各资源需求者之间高效的流通,使得职教城内、同一地区或地域内的各类职教机构都能够有效共享资源。职教资源整合是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和共享的前提,是进一步建立大职业教育观和大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教育的资源功能与社会功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优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3.区域职教资源整合有利于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区域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单元,职业教育资源是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基础,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快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和全面发展。首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当前职教资源短缺问题,创造出规模效益。当前职教资源分布零散、不均,在追加职教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整合一定区域的教育资源能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形成集成优势,从而发挥更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其次,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区域职业教育的校际协同发展。一定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互相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师资交流等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区域职业教育校际协同发展联盟,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率,形成区域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二、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1.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念

理念决定出路。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和“现代”两词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要求各级职业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职教理念。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各类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这种发展多带有粗放发展的影子,如在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过多注重“买”和“建”,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现象严重,缺乏资源整合的意识和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资源总是稀缺的,决策者应该做的是根据区域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资源整合途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的,区域职教资源同样具有稀缺属性,资源建设不能单靠追加投入,况且在现阶段,教育投入相对有限,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命题是,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寻求其效益的最大化。由是,职教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目标。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要有资源稀缺意识,增强对资源整合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也是发展,资源整合力也是发展力的思想理念。

2.探索创新符合区域实际的职教资源整合途径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首先,我们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的宏观布局与调控工作。只有充分摸清了区域内职教资源的现状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出问题之成因,研究出解决方案。第二,要建立健全职教资源管理体制。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体制的规范与引导,健全的职教资源管理体制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工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有助于从宏观上审视职教资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局性问题,有助于职教资源整合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合理规划学校、企业和产业空间布局。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不但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企业、产业的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同时还有利于学校、企业和产业形成紧密联动,实现三方共赢。第四,要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资源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就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发展,努力提升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建立因地制宜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开展职教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有利于节约教育投资,而且可以让教育资源过剩的区域分担起教育资源紧张区域的压力,闲置的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共建可以形成资源的集聚合力,共享可以缩小资源丰裕地区与贫乏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现阶段,建立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保证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经常化与高效化。其次,学校一级应把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一项长期的和基本的工作来落实,把职教资源的共建共享纳入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体系当中。第三,各地产业园区、各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与团体应承担起加快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为区域职教资源共建共享出谋、出策、出力。第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如把职教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其政绩评价范围;把学校各级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园区、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键做好职教资源的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城乡差异很大的实际,立足于职教资源区域配置不均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配置职教资源,做好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一是要加强政府的教育统筹,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争取国家下放、授权教育方面的审批核准等权力。一方面必须加强省级政府对省域内高职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协调的决策权;另一方面,省级政府应树立起适度宏观控制的职教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教育大包大揽的做法,将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做适当转变,做到“抓大放小”,实现从直接干预到间接管理、从微观操控到宏观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是以地市为主统筹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做好区域内中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协调发展。地市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受益者,地市一级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职教资源整合与推动中高职衔接上起着关键作用。地市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主要是要解决好区域职教资源缺乏规划、布局分散、效率低下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一个关键点,当前需重点做好中高职教育资源整合与衔接工作,即适应区域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专业结构优化布局,整合与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整合与衔接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体系。

三是优先做好城乡职教资源的配置均衡,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农民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农民的需求旺盛,并且潜力巨大。农民职业教育是针对农民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而职业农民则是一种新的职业类型,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新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县乡一级农村职教资源短缺和职教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往往面临着“无米之炊”的窘境。十提出要“办人民满意教育”,这就要求把教育公平置于首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现阶段来说,重点就是要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农民职业教育有活水之源。

四是要整合信息化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职业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教育资源是现代教育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信息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具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存储高效、传输快捷、使用方便等优势,非常适合开展远程网络教育。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应积极开办社区网络职教中心,实现职教资源的“登门入户”;各县、乡也可以通过就地设点开班和数字虚拟课堂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农村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三、总结

第3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仅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促进就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现实需求。但我国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存在缺乏总体规划、共享意识淡薄、优质资源数量不足、标准和规范缺失、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等问题,导致共享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世界银行贷款“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提出了从顶层规划、规则设计、标准和规范研制、资源开发和整合、支撑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服务保障等多个角度建立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

【关键词】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9―0065―06

一、引言

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有效缓解职业培训师资短缺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培训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工程”等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职业培训领域的软硬件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虽然近年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了大量数字化资源,但多数教师和学生仍难以获得真正符合实际需求、高质量、成体系的教学资源。赵慧等(2013)对徐州地区7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1,08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源不够丰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可见,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缺口仍然非常大。信息资源共享是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按照互利互惠、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所有信息供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信息共享的实质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的有效共享已经成为职业培训信息化深入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何俊丽,2005)。

正是基于对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重要性的共同认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于2013年启动“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子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执行,核心目标是聚焦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制定数字化资源应用和共享标准,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组建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下文简称为“世行资源共享联盟”),形成职业培训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于2014年正式结项,现已陆续在多所职业院校开展试点,本文的讨论源于该项目的探索和实践。

二、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

共享的现状和问题

优质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稀缺是一种常态,如何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共享,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国外较早开展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刘雅琼(2013)讨论了资源共享的模式,张婧婧等(2015)介绍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协议与现状,娄梅等(2012)、毕经美(2014)讨论了职业培训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影响因素。当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 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尤其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MOOC)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如Khan Academy(2015)、Coursera(2015)、Udacity(2015)、edX(2015)、TED(2015)等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建设的“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平台,收录了职业培训多媒体课程、素材和实训装备等各类资源3万余条(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2015),是我国职业培训领域权威的数字化资源信息和共享平台。

职业培训面向技能人才的培养,课程实操性强,对多媒体、虚拟仿真、实景演示类的数字化资源需求更大,但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此,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难度更大,资源共享的需求更加迫切。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组2013年面向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等四所技工院校的120名教师进行了“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为“(远程培训平台中)您认为对教学最有帮助的功能”,在收回的103份有效问卷中,有57位教师选择了“资源与共享”,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数字化资源和共享的需求十分迫切。总体而言,我国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总体规划,缺少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和管理

我国职业院校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较大,各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师资结构、优势专业、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和利益诉求差别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利益,设计共享规则,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基础共享平台,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快速、深入发展。

(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缺失

标准和规范是职业培训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虽然目前有如SCORM、AICC等针对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国际标准,但资源共享涉及开发、共享、应用、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职业培训特点的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于规范元数据标注、资源开发、课程、平台建设、资源筛选、运维管理、支持服务等各阶段的工作。

(三)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晚,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大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资源可以快速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困难,一旦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时,开发者损失巨大,维权十分困难,这也严重制约了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发展。

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是数字化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设优质数字化资源需要投入大量智力、劳动和资金,资源创造者必须通过资源的应用获取相应收益,才能持续保持其创造的动力。但是,“共享等于免费”的错误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共享资源难以获取合理的收益。只有依靠观念更新、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而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共享意识淡薄,优质共享资源缺乏

优质数字化资源集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于一体,是战略性资源。因此,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试图通过占有优质数字化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即便将数字化资源闲置浪费,也不愿共享。各职业院校整体共享意识淡薄,导致了我国职业培训领域优质共享资源严重不足。

(五)尚未形成资源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改进的良性循环

由于职业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仅仅把课程放到网上共享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获取和资源只是资源共享的第一步,后续的迭代开发和持续服务是推动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数政府投资的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往往是一次性投入,验收之后只有简单的技术维护,忽视了学习资源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能力,忽视了学习资源动态的、生成性的联系,忽视了通过学习资源在学习者、教师之间建立动态的联系(刘军,等,2011)。只有建立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改进的良性循环,才能充分发挥共享资源的价值,并且吸引优质资源不断加入。

三、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模式

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是指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以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为目的的学校和机构的联合体。资源共享联盟发端于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TRLN)。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2002 年以来发展迅速,已建成诸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等大型共享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形式相对固定、成员联系紧密,能够克服无组织、松散共享的种种问题,是适合我国教育和科研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资源共享形式。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不仅继承了传统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的诸多优点,而且结合我国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针对数字化资源共享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该模式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该模式分为四层:最底层是标准协议层。该层为共享联盟的运行制定了基本的准则,包含课程开发、资源集成、系统建设、信息服务、运维管理五大类标准和规范。第二层是资源层。该层包含了共享联盟所有的共享资源,分为核心资源和扩展资源两大类。核心资源是由资源共享联盟主导开发的系列资源,首批资源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所开发覆盖11个专业的公共资源包,包括45个课程包和23个素材包。扩展资源是各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自主开发、符合资源共享联盟标准的各类资源。第三层是平台层,包含教学和运维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提供资源管理、课程管理、教研教辅、线上学习、练习考试等与远程教学相关的功能,运维部分提供联盟成员管理、共享管理、计费支付、产权保护、节点数据同步等功能。第四层是服务层。该层面向教师和学员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面向社会大众提供资源信息服务、面向共享联盟成员单位提供运维和管理服务。该模式的目标是建立总体规划、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审核评价、持续服务、合理调配、持续更新的数字化资源共享良性循环。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共享管理中心,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共享规则

资源共享联盟的运行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各方关系,在保持适当竞争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支持、培育职业培训院校和机构发展优势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提升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仅仅依赖各学校和机构自发地去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世行共享资源联盟立项之初,就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牵头,成立了由世行咨询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和技术开发团队多方组成的共享管理中心,通过不断完善项目总体规划,明确共享主体、制定共享规则、界定共享方式,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这种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方参与的共享联盟,克服了松散共享模式缺乏规划、权责不清、执行力低下的弊端,为实现高水平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完整的标准、规范和协议

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是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核心问题。现有的数字化资源标准和规范多聚焦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存储和描述,而资源共享涉及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教学服务、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产权保护、支付清算、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资源共享标准和规范应该是完整、科学、体系化的有机整体。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借鉴了国内外信息共享联盟的建设经验,依据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建立了课程开发、资源整合、系统建设、信息服务、运维管理五大类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共享标准和规范

[标准类别\&标准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包描述规范/素材包描述规范/题库建设规范/作业数据规范/论坛数据规范等\&资源集成\&元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资源加工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 \&系统建设\&数据交换格式标准/跨平台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指标等\&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办法/资源信息格式/平台信息服务规范等\&运维管理\&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审核评价标准/资源使用计费规范/绩效评估办法/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平台运行维护规范等\&]

为推动标准、规范和协议的研究和制定,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专门设立子项目,对规范、标准、协议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成果之一《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包建设技术规范、共享平台技术标准及指导手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15)已经正式出版,限于篇幅,本文不就具体细节展开讨论。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规范资源共享联盟运营、保证资源共享服务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培育团队的资源整合方式

拥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资源是共享联盟运行的前提条件。当前,体系化的数字化资源大多由职业培训院校和机构掌握,由于缺乏良好的共享氛围(刘其淑,等,2010),多数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愿意共享自己的优质资源,能找到的共享资源大多是个人分享的零散教案、多媒体片段。为了加速整合优质共享资源,世行项目组经过调研,采取了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培育团队三个方面的措施:“政府引导”是指由世行项目办管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持实施的公共培训资源包开发项目,涵盖中餐烹饪、饭店服务、机械切削加工、汽车维修、汽车服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后期、计算机应用、电气设备维修、物流、室内装修等11个专业以及适应性培训、师资培训、创业培训等首批立项的68个资源包(包括45个课程包和23个素材包)已经通过验收。这些资源的开发,为共享联盟顺利启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布局”是指共享联盟不仅要扩充优质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布局。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专业课程,还需要通用的适应性课程,尽可能涵盖基本素质培训、职业培训、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种类型。在资源形式上,既要有体系化、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包,也要有便于教师查找、改编的细粒度的素材包。只有资源布局合理,才能缩小地区差异、强化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形成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培育团队”的目标是指通过公共培训资源包项目开发,培养一支懂培训、懂技术、会管理的资源开发队伍,改变长期以来职业培训院校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较弱的局面。世行项目办采取了以项目中标院校为核心,融合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和媒体制作团队的项目执行模式,通过让职业培训院校全程参与大型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方式,提升职业培训院校的开发能力,使得资源共享不再是无源之水,为资源开发和共享形成良性循环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建设公益性资源共享支撑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资源共享提供运行支撑环境,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是共享联盟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现有各类资源共享模式往往聚焦于共享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忽视了共享平台建设。与通用型资源管理平台相比,世行资源共享联盟的资源共享平台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公益性很强。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公共基础资源,其服务对象不仅是联盟内所有成员,还要覆盖全国近3,000所技工院校和社会大众,具有公益性强、受益面广的特点。第二,建设难度很大。在设计上,资源共享平台必须体现职业培训的特点,承载资源共享联盟的复杂业务逻辑,满足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共享、应用与管理需求。在技术上,要能够兼容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在复杂网络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共享平台具备跨组织协作、多层次、开放性、动态性、网络化等特点。第三,资源设计理念先进。平台中的培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培训教学设计理念。具备以上三大特点的共享平台,显然适合由政府主导建设,因此,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于2012年启动了“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项目,目标是建设符合职业培训领域特点、满足资源共享需求的资源管理、共享、应用平台。目前,“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经开发完成,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的结构

该平台的主要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

集中管理是指管理中心服务集群统一存储和管理联盟成员信息,共享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使用记录。

分布式部署是指共享资源内容实际部署在各联盟成员自有服务器节点上,资源提供方共享的是资源的使用权,避免了将数字化资源到资源使用方设备而可能引起的盗版侵权行为,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这种统一标准和协议之下的分布式部署结构,既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又能优化资源访问负载,支撑大规模的并发访问。

动态服务是指若终端用户访问共享资源,在本单位节点服务器转发请求,并由管理中心、资源提供方完成授权后,终端用户的学习服务最终由资源提供方的服务器节点完成,同时享受资源提供方的教学支持。若终端用户访问本单位资源,则身份验证和学习服务都在本单位服务器节点直接完成。

“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项目在无锡技师学院、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重庆工业学校等多所院校试点使用,收集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员的一致肯定。

(五)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是数字化资源共享成功运行的核心问题,也是资源共享联盟建设的难点问题。世行共享资源联盟提出了符合我国现阶段职业培训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从制度设计和技术架构两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规定共享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必须是单位对单位,保证权责双方的主体责任能够得到严格约束和真正落实。其次,采用图3所示的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的技术架构,有效防止资源盗版盗用,消除了资源共享的后顾之忧。

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共享联盟各参与方如何付出和获取收益。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是对资源提供方合法权益的必要保护,而且影响着共享联盟成员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和共享联盟内部合作的效率。“共享即免费”和“高收费共享”是两个极端。世行资源共享联盟确立了坚持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互利共赢、利益均衡的总体原则:政府主导的公共课程包和素材包以公益为导向,免费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院校、培训机构、企业自主开发的共享资源,通过资源评价、协商定价、市场调节三种手段促成合理价格的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中,所有资源的使用和计费数据对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共享管理中心和终端用户透明,依据准确数据进行合理计费和收益分配。

(六)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价值,推动资源的持续改进

数字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教学服务,而非数字化资源本身。但多数共享模式只提供资源而没有配套服务,严重制约了数字化资源价值的发挥。为满足资源共享联盟教学支持和联盟运维两大类服务需求,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搭建了由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和专家咨询小组三方组成的教学服务团队,由固定工作人员和行业专家组成专门的运维团队,提供培训、评估、认证、技术服务等运维服务。专业团队进行服务的模式保证了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配套服务的水平,使得共享联盟成员可以享受数字化资源的附加价值和服务。

在当今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数字化资源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磨合、持续改进,才能保持生命力,满足实际培训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政府投资的项目完成验收后就进入维护期,忽视了数字资源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能力。为激活共享资源库的活力,保证共享资源的品质,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提出通过专家评审、用户评价、数据分析等手段,定期对共享资源进行打分,建立共享资源优胜劣汰机制。同时,在共享联盟运营收益中提取固定比例的开发基金,作为共享资源持续改进的资金池,加大对优质资源的扶持力度。

四、总结与展望

为检验世行项目的教学价值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5年年初专门立项,甄选出计算机等6个专业,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校等6所院校进行试点。此次试点共有42名教师、765名学生参与。试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以及技术缺陷分析法对试点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最终项目验收和总结中,评审专家组认为:“集中式管理、分布式部署的技术架构,不仅能够有效地管理各级各类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同时也能有效维护各级院校自身特色专业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为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提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模式和技术支撑”。

改变我国职业培训领域优质资源少、共享水平低的总体状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仍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攻克。就资源共享联盟建设而言,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① 建立跨校选课、统一计费、学分互认制度,建立规范、协同的教学核心资源共享机制;② 推动以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为代表的职业培训特色资源共享; ③ 加强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合作,探讨跨地区、跨国合作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④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引领优质资源开发,改进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⑤ 进一步完善机制、改革体制,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吸引更多优质职业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共享联盟。

[参考文献]

刘军,邱勤,余胜泉,等. 2011.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 世界会议述评[J]. 开放教育研究,17(6):8-19.

刘其淑,赵琦,位广红. 2010.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利益因素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7):51-54.

娄梅,杨继龙. 2012.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20-2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 2015. 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包建设技术规范、共享平台技术标准及指导手册[M].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毕经美. 2014. 区域性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 中国远程教育(10):67-70.

何俊丽. 2005. 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 情报检索 (6):17-19.

刘雅琼. 2013. 国外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运行管理[J]. 图书馆情报(2):118-123.

张婧婧,许玲,郑勤华,曾爽. 2015. 再论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4):15-21.

赵慧,于素云. 2013. 关于高职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思考[J]. 成人教育(1):103-104.

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 2010-07-10. 网站主页[EB/OL]. [2015-10-10]. http:///

Coursera. 2012-04-01. Coursera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EdX. 2012-09-01. edX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KhanAcademy. 2006-09-01. KhanAcademy Homepage [EB/OL]. [2015-10-10]. https:///

TED. 2006-01-01. TED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Udacity. 2012-02-20. Uadcity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收稿日期:2016-02-06

定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柯永红,博士,讲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00871)。

第4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1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已得到普遍共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内涵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而这一切,都需要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使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从而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电化教育,幻灯、电影等媒体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后,促进了教学改革,但这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核心,数字音像、电子通信、网络、卫星广播、远程通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覆盖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教学过程,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量大,传输快,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软件等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强调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优化教育手段、丰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教学内容和模式带来了一次深刻革命。课件、光盘、投影仪、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等,声像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可以在较短间内获取较多知识。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广泛地应用现代媒体,广泛地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而所有的这些手段和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分析筛选和处理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的刺激大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交互能力强,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每所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有专人进行硬件维护管理、网站制作等等。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直接连入互联网,学校有自己的官网,建设数字图书馆,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的各个职能处室和系部也建设有自己的动态网站。学校的网站不仅能够新闻等学校基本信息,而且都有自己的资源管理中心和专业或者课程网站,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好地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软件、PPT、视频、图片、光碟、投影仪、各种播放器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辅助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二、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适应这种改革,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等硬件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软性教学环境逐渐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但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低、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已经得到普及,但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掌握的相关理论并不系统和全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策研究欠深刻,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功效。目前比较普遍的是能够熟练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代表的有形的现代教育物质手段。但对于无形的现代教育技术,即高质量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没有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还应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维护管理急需改进。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前期投入,但是维护管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投入了大量经费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教室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上,这些举措在推动现代化教学进程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中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维护,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教育技术设备也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更新。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维护经费上投入欠缺,造成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部分设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目前,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亟待改进。

3.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高职院校改革已历经多年,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学组织、旧课复习、新课讲授、内容小结、作业布置等,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技能,仍然没有真正地把学生摆上课堂主体的地位。无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很多优点,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但其具体运用需要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和平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由真实课堂和虚拟网络共同构成;教材朝着多样化、多媒体方向发展;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情境进行不同的现代化教学;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协作机会增多;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1.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离不开广大教师,只有尽快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途径和培训方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运用操作技能的培训,鼓励全体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安排和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有关课件制作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学设计系统操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每年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评选和课件制作比赛,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和学习,表彰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成绩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制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养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措施,教师的相关应用和考核情况要记入到教师业务档案和成长档案,作为教学基本能力测评、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无、配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够用适用、管理形式是否适合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加强数字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中,一是要做好规划和设计,使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能动地营造不同类型的信息环境,有效传递高职学生成长的各种学习资源等信息,要对场地建设、应用管理、开发研究、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装备的社会功能等进行认真的调研论证,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序推进。二是要本着网络建设、网络服务、教学与科研资源建设并重的原则,建成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环境,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网络平台。三是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建成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以及教育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四是要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免费提供的空间开设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栏目,不仅面向自己的学生,还可以面向全校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同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家长。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引领社会四大职能,这四大职能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科技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有效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选择,选择应用好媒体、策略、方法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信息环境。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强刺激”功能有效接受消化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课堂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定学习目标,归纳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步骤,总结学习的得失,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都要尝试并逐渐让学生成为主角。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大量地呈现和反馈学习信息,而且要更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三是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改革和创新虚拟教学模式,尤其要开发建设好优质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利用主题学习网站、网上课堂、网上学习讨论、视音频教育资源、网上答疑、练习题库等做好学生的辅导,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2004(6):5-11

[2] 郑珠.基于Blending Learning教学思想的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2):38-39

[3] 李波,毛怀东.现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23-25

[4] 陈璐.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困惑――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2(3):160-163.

第5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师评价 胜任力

高校教师是大学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教师,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对比国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将胜任力理论引入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 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变

大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与大学受到时展的影响相适应的是大学内部的活动,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高校教师评价的发展正体现了这种特征。

1.1高校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中世纪的大学,教师评价的主体单一,要么是前来听讲的学生,要么是学者对教师进行资格鉴定。19世纪的德国,对大学教师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其科研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的主体有同行专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领地,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自己权力意识的不断觉醒,利益相关者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解、监控,大学教师的评价问题己经不再仅仅是学校校园里面的事情了,教师评价的主体也变得多样起来,学生、同事、教育机构主管者,甚至政府和社会都参与到教师评价的过程当中,都充当着教师评价的主体。

1.2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大学的职能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教师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不同类型。中世纪大学的教师,只要获得教师入职资格和学位,从事教学即可。而到了以柏林大学为开端的近代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和能力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美国大学“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为社会服务也成为了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包含的内容已远非中世纪大学及近代大学教师所能相比。

在评价方法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工作也开始借助于科技的相关成果,力求量化,一致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用数字说话。定量评价是从统计学发展而来,而统计学乃由国家概念衍生而来,统计成为与国家权威且具有科学理性的统治工具。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在现代高校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高校教师评目的由评估教师向促进教师发展转变。

在教师评价活动中,人们对评价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评价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不断加强这两个因素,使得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评价理论的认识和反思,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对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的总结来看,在评价活动中强调人的主体性,重新阐述评价工作的真正意义、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进行高校教师评价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化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由简单走向丰富、评价取向由对高校教师的管理逐渐走向促进教师发展,这一过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当今的高校教师评价活动中必须予以重视。

2. 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经验和启示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国家、社会、大学对大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介绍,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2.1国外高校教师评价

2.1.1美国高校教师评价

在美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完整而严谨。首先,从评价目的来看,评价首先给管理者和同事提供信息,即评价结果作为晋升、续聘和增加工资等参考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教师本人用来帮助其改进教学和科研。

其次,从评价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已成为美国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在美国的高校中,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学术职责在教师的科研评价中,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本人独著或主要作者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是科研评价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在美国,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评价在其也占有一定比重。每位教师应列出社会服务的详细情况,其中无学分课程、专题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可根据它们所吸引的参加人数,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来做出判断,其它类型的服务可通过有关的团体或公司来评价,也可以通过对推广或扩大服务而提供的目标达成的程度来评估社会服务活动。

最后,从评价信息来源看,对教学质量评价按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也有一些使用很少的项目如课堂教学录像、学生的长期跟踪、校友评价等对教师社会服务评价,评价者包括系主任、系统内学生、同事、教师本人和委员会。

2.1.2日本高校教师评价

在日本,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分为教育活动评价、科研活动评价、社会活动评价、校内管理活动评价四大领域。在教育活动评价中,评估者主要是教师本人和学生,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科研活动评价中,除了论文、专著等发表和出版外,十分注重教师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演讲及组织工作,科研经费的获得与管理也是评价的内容社会活动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在校外的服务活动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给予大学教师工作领域相当的自由度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尽量客观全面,尽可能多方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结果是否与教师的聘任、待遇直接挂钩等问题上谨慎行事对教师评价采取公开原则,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等。

2.2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启示

美国和日本的高校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评价的方法上强调多样化,以及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不是上级一味的进行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处理上,与高校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并未简单的直接挂钩,而是作为教师工作的鉴定,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3. “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基本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不论是高校教师本人、高校还是社会,都在呼唤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将胜任力引入其中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3.1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往往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在评价内容上,往往偏重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主要以公开刊物为衡量指标,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潜能等方面的评价在指标选择上,往往容易出现极端情况,要么是纯粹的定量评价,要么是单一的定性评价,不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化研究,使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今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3.1.1评价目的错位。现行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给教师“排名次”,评价结果通常与评定职称、评优选先、工资晋级等挂钩,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对教师分等排队,考核成绩好的教师受到表彰奖励,成绩不好的教师受到批评或经济处罚。评价很少关注教师的发展领域、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及其可能,更忽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社会良知的增强,这就使得原本作为手段的评价逐渐蜕变成目的,教师的工作都围绕评价而进行。

3.1.2评价导向异化。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这二者却是矛盾重重,像论文等科研成果是显性的,而教学效果则是隐性的,由此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这种导向,反映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中,具有操作性的就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课题多少等。于是,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成了高校教师考核的硬指标。在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偏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

对高校教师有科研要求并无不妥。但对此做太多严格的硬性规定,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中,强调科研数量的多少,它不仅形成了对学术道德的冲击,而且误导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所以,如果对教师所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及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好坏不予以重视,就会使教师不能全面地履行职责。

3.1.3评价标准偏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高效教师评价的两种不同技术量度,但是,这二者各有千秋,只有将二者科学的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现实的高校教师评价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事事都以量化标准来衡量,特别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方面的某些内容勉强量化,结果导致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教师的思想、动机、情感等因素是很有价值的评价内容,需要凭主观判断而无法用量化指标测量。如果采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将会从一开始就将教师限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严重阻碍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再者,过度量化会助长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氛围,甚至产生学术腐败。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创造性劳动,数量和时间的限制会降低科研成果的质量,还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种情况是习惯于采用定性标准,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左右,模糊笼统,难以精确把握。定性评价是以假设评价者都是客观公正为前提的。当前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审专家遴选机制不完善,考评指标都是定性指标的话,最终的考评结果可能变成由考评者的个人意愿或与考评者的人情关系来决定。这种完全定性化的评价体系一般是不宜用来评价教师的。

不恰当的评价目的、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是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顽疾,把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有利于高校教师朝向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注重的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较短时期内教师在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这些外在表现,更关注教师与工作有关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将会涵盖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科研能力、价值观、责任感和归宿感等最后,评价不会片面的使用定性或定量标准,而是使二者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因此可以说胜任力评价是关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把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3.2将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性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强烈意愿,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对高校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手段和方法巫待转型,需要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高端知识、信息的获取,需要高校能够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供优秀的高校教师来对社会服务。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恰恰能满足所有这些需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是天职,科学研究是基本任务,为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份内的职责和任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教学是高校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作为高校教师,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承担着通过科学研究发展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任务。科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此外,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发展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经济、科技、文教的信息咨询,参与信息市场。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不能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对教师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呼唤基于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加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高校组织机构中的人事部门,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负责教师选聘培训、发展评价、教师资源储备、留职与辞退等重任,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因此,开发本土化的教师测评与甄选工具,服务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成果开始介入教师评价研究,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高校中,而只有一流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经济的发展,家庭对子女智力投资费用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及学生都希望享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选择优秀学校接受优秀教师的指导与学习,高校有必要提供高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有很大一部分由高校教师完成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胜任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大学教师聘任制是把双刃剑[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

[2] 王光彦.美、加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49.

[3]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41.

[4] 陈石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科研管理,2004(6):414-144.

[5] 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第6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2002年是中国电信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年。“5+1”的新电信竞争格局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和铁通公司6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000多家增值电信、无线寻呼企业相互竞争;网通与电信、联通CDMA与移动GPRS展开激烈的同质竞争;各运营商集中精力进行资本运作,中国电信成功上市;新《电信法》正在酝酿出台。从运营商IT项目实施的数量方面来分析,超过一半的项目建设都集中在电信基础网络建设上,另外的项目属于电信业务系统建设。网络建设主要包括电信骨干网、城域网、数据网、光网络等的新建和扩容;业务系统建设包括计费营账系统、网管系统、客服系统、综合业务系统、BOSS(BSS/OSS)等。

电信企业信息化系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电信计费系统、网管系统、客服系统、网络安全、存储管理、办公系统等的建设,将成为2003年电信行业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计费、网管、客户服务系统,将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和完善。计费、网管系统建设呈现出集中化、移动化趋势。大客户服务系统将引起重视。

随着网络建设的日益深入,网络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并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比较关注的问题和重要的投入领域。此外,由于数据业务的不断扩大,建立集中存储、可扩充、可远程控灾的数据存储系统的需求日益突出,并将成为市场的新亮点。在未来的2年~3年内,运营商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投入的注意力将呈上升趋势。其中,财务系统、CRM、ERP、决策支持等系统是运营商建设的重点。

银行:2002年网络改造快于大集中 2003年中国银行卡高速发展

网络改造是数据集中的前提,是由分散模式过渡到大区集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银行业数据集中的最初级阶段。在2002年,大部分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网络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改造完成后的网络平台,不但可以使分散在各局域网服务器上的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主机上进行处理,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足银行未来形势下业务发展的要求。国内银行业的数据集中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网络改造以及综合业务系统的试点与全面推广。第二阶段,各行将由大区集中逐步走向全国集中,这个阶段同时也是数据集中模式发挥效益的开始。整体上看,目前国内银行业正处在第二阶段的最前期。由于前一阶段已经做到了主机、服务器、SNA终端的互联互通,从而使银行的海量数据有了被二次挖掘的可能,接下来的工作则顺理成章应是数据仓库的建设。但从整体情况看,银行业显然在这一点上比想象中还要谨慎,即便是有条件开始进行试点摸索的银行也没有大规模的动作,真正想要启动数据仓库建设的用户很少,这也使得国内银行业整个大集中的速度较之大张旗鼓的网络改造时有所放缓。

截至2002年11月,全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4.69亿张,同比增长22%,其中符合统一标准的“银联”标识卡6027万张,占新增发卡量的70%,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跨银行、跨地区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银联”的推出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说持卡人均消费低、特约商户不够等问题还十分明显,但“银联”依旧标志着中国银行卡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电力:2002年应用从操作转向管理 2003年配网自动化应用新需求

2002年,电力行业的软件应用成为厂商和集成商竞争的热点。虽然网络建设项目不断,但都主要是升级改造或者是更广泛范围的联网工程。目前,电力通信网中70%左右的三级以上网络已经建成,四级网络也有部分投入使用,省级以下的企业已经通过光纤实现互连。此外,“西电东送”这项重大工程加快了西部各省份电力的IT应用步伐。关于2002年电力行业软件的应用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为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电力调度自动化建设依然是2002年行业信息化的主流。而服务于电力市场运营的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试用已经展开。纵观2002年电力行业的软件应用项目,从中也可以找寻到一条规律,那就是:电力行业软件系统应用的重点已经从操作层面向管理层面逐渐转移。主要集中在: OA系统、电力营销系统、客户关系管理、MIS系统、ERP系统等。电力行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并在逐步实施当中。

2003年行业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而信息化工程作为行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环境变化的强有力的手段,已经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预计2003年部分管理软件的应用将广泛普及,如MIS、ERP、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OA系统全国联网预计在2003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03年上半年将达到18家网省互联。另外,与“竞价上网”相关的软件将成为2003年新的应用趋势。此外,电力改革中提到,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因此,可以预计,与配电网自动化相关的软硬件将是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应用和需求方向。

水利:2002年信息化投资10亿元 今后5年将超过70亿元

水利信息化,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任务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基础数据库和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七五”期间起步,“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联机管理;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份的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并相继进行了一些流域和地方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2002年,我国用于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资约为10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的加大,未来5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总规模将有望超过70亿元人民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与国家提出进行“金水”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关系。未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围绕“金水工程”展开,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计算机网络骨干系统的建设;完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建设和中央报汛观测站、报汛设施的改造;完成综合数据库、主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建成中央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建成淮河及黄河中游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系统;初步完成流域级及部分重点省级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成熟,未来的水利信息化市场也会出现逐渐“软化”的现象,即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发展迅速,成为促进水利信息化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教育:2002年IT应用市场稳步增长 2003年教育城域网将为重点

2002年教育行业IT应用市场整体规模稳步增长,2002年上半年,台式PC在教育行业的市场份额达到13.3%,销售量为54万台。随着教育的信息化的程度继续加深,教育行业对PC的需求还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其在整个市场的份额还将继续扩大。2002年高等院校PC的采购占教育行业市场的近40%,其式机仍然是主体,笔记本达到近13%;中小学校PC的采购占教育行业市场的60%强,其式机更是占95%,笔记只占不到4%。“校校通”工程更是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软件市场的发展。在学校建立和完善网络的同时,教育软件的应用业已成为这些已经建立自己校园网的学校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2002年教育软件市场同比增长超过50%。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正逐步向基层发展。高等院校中有70%左右建立了校园网,同时在校园网上开展了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开始向数字化校园方面发展。目前无论是中小学校园网还是高校校园网普遍存在着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匮乏现象,随着教育行业用户越来越重视软件和应用,教育资源库产品在2003年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校园网解决方案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虽然无线解决方案要比有线解决方案成本高,但无线方案会是有线方案的有利补充。随着大学生购买笔记本人数的增多,校园中的无线化设计将成为可能,学生只要通过移动PC和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上校园局域网或联接互联网。

民航:2002年应用系统是投资重点 2003年服务和方案是利润点

2002年,中国民航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投资重点集中在电子客票、机场离港系统和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以及中航油的ERP项目。

2002年,民航在试点成功基础上,扩大了电子客票的应用,电子客票在南航和深航得到积极应用。离港系统是民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全国吞吐量排名前100位的机场离港系统建设工程在2002年进入了攻坚阶段,民航将完成56个机场的建设工程。电子政务是中国民航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工程。中国民航在2002年加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展望未来,中国民航将在全面启动8大信息工程的基础上,继续重点建设全球分销系统(GDS)、电子商务和电子客票、机场离港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空管信息系统集成、航空运输企业信息化和中航油ERP系统工程等8大标志性工程,以此带动民航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影响下,民航总局将投入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民航自己的软件产业。

2003年,中国民航将组建民航软件产业基地,支持开发共性、关键性软件,力争全行业在未来3年内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随着6大航空集团的成立,如何有效地管理重组后的机构,合理整合业务流程,规划具有延伸空间的信息基础平台,并建立更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成为中国民航信息化面临的新问题。民航企业将对系统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使企业的各项信息有效集成,实现资源共享。中国民航将越来越重视安全信息体系的建设,日益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