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煤矿生产事故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矿生产事故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矿生产事故案例

第1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隐患 排查 治理

1.研究背景:

安全生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煤矿行业来说,井下工作环境艰苦,生产条件复杂,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给我们生命与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在生产中,忽略了隐患排查与治理这个环节,抱着侥幸心理生产作业,必将造成惨痛的事故教训。

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我们应该根据煤矿企业的灾害特点,认真查找安全生产工作和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明确排点,新桥煤矿本着“抓系统、系统抓”的管理原则,在矿井、系统、区队、班组、岗位层面深入开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循环的自我排查和整治,努力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边远采掘头面、系统和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认真排查治理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点,通过努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机构职责

矿成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由矿长兼任;成员由总工程师、各分管矿长、副总工程师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检科。

矿长对全矿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全面协调管理;各分管副矿长对分管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按“五定”原则落实治理;矿总工程师对全矿事故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安全副矿长对全矿事故隐患的治理进行监督;各业务科室对分管专业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提供技术支持,对业务范围内的事故隐患,协助分管矿领导及时督促治理、复查,做好业务保安工作;安检科对全矿范围内的事故隐患进行收集整理、监督落实治理及复查工作。

3.隐患排查

3.1矿井排查

每月由矿长组织一次矿井综合隐患排查治理,矿井综合隐患排查主要排查矿井是否存在重大隐患,以及生产安全系统、采掘接替、劳动组织、安全装备、设备运行状态、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出的隐患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治理,由安检科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台账,对重大隐患进行跟踪管理。

3.2系统排查

采掘、“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爆破、机电运输专业隐患排查至少每半月组织1次,具体时间由各专业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会议由分管矿领导主持,副总工程师、各系统业务科室相关人员及区队有关人员参加。由业务科室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台账,对重大隐患进行跟踪管理。

3.3区队排查

区队每天由副队长以上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1次隐患排查工作;区队隐患排查内容包括:科室及上级各类检查所发现的隐患治理情况;班组所排查隐患的治理落实情况;区队在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区队对排查出的不能现场立即治理的各类隐患要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治理。

3.4班组排查

跟班队长和班组长进入工作地点后,必须组织人员进行隐患排查工作,排查出的隐患跟班队长和班组长必须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治理,否则不得进行作业,并将排查出来的隐患记录到交接班记录本上,同时双方要在交接班记录本上签字确认。对当班未能够及时治理的隐患,必须在当班记录本上记录清楚,由跟班队长和班组长向下班跟班队长或班组长交待清楚,并在下一个班进班之前向值班队长汇报,值班队长接到汇报以后,必须在班前会上安排下班进行治理。

3.5岗位排查

岗位工进入岗位后,必须首先进行隐患排查工作,否则,不得进行作业;岗位隐患排查由交接班的岗位工共同进行;岗位隐患排查出来的隐患必须填写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双方签字认可;岗位工必须及时将岗位隐患排查出来的隐患报告班组长,在班组长的安排下进行治理。对当班没有治理结束的隐患,岗位工必须在交接班记录本上注明,并且汇报班组长,由班组长汇报区队安排治理。

4.日常检查

安检科在安排安检员履行日常安全检查时,必须做到每天均能够覆盖井下所有的作业场所;“一通三防”、防治水、顶板、机电、提升运输、火工品管理等专业检查每旬1次;生产科、机电科、监测监控中心日常安全检查每5天要覆盖井下所有分管业务范围;综合办组织群监员、青年岗员按岗位做好日常的岗位安全隐患检查;矿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覆盖井下所有区域的安全大检查;分管矿领导每旬至少组织1次专业安全检查。

5.治理流程

5.1信息卡的填写

所有管理人员升井后30分钟内对需要下隐患治理单的问题必须填写安全信息卡,且要标明隐患责任单位、限改时间。安全信息卡必须详细填写入井时间、升井时间、行走路线、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及隐患治理情况。对确定要下发通知单的隐患,应及时通过隐患管理系统下发给责任单位,并在信息卡上注明“已下发”字样。

5.2信息的处理

5.2.1矿领导及上级部门

安检科根据安全信息内容,1小时内在隐患管理系统中按照责任单位及时下发并责令限期治理;安检科无法确定如何治理的隐患1小时内提交业务科室,由业务科室1小时内确定治理单位及治理方案后通知安检科,由安检科统一录入隐患管理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

5.2.2业务科室

业务科室人员所查隐患是其分管范围内的,副科级以上人员升井后1小时内由业务科室自行录入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业务科室人员无法确定如何治理的隐患,必须在1小时内请示科室主要领导或经分管矿领导做出决定后,30分钟内由业务科室自行录入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

5.2.3安检科及其他人员

安检科副科级以上人员所查隐患,升井后直接填写安全信息卡,1小时内交安检科信息员录入系统;无法确定如何治理的隐患,1小时内提交业务科室,由业务科室确定治理单位及治理方案后通知安检科,由安检科隐患管理人员录入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

5.3治理及反馈

各区队隐患管理人员必须每天认真浏览本区队的所有待治理隐患,并及时向值班队长汇报隐患内容、检查单位、限改时间等。各区队值班队长接到报告后及时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理,保证每条隐患在限改时间内处理完毕。

对于确实不能在限改时间内完成的隐患,及时向下发单位管理人员结合,对矿领导检查的隐患必须向矿领导本人做出书面申请,待批准后方可更改限改时间。

对不按照规定执行,导致出现填写错误的,每次罚责任人50元;导致隐患治理及反馈时间超限的,进行升级处理。

5.4信息的闭合

安检科、业务科室接到区队隐患治理反馈单后24小时内必须对区队进行复查。最后各自将复查隐患的治理结果及时与隐患管理系统提交闭合,并将复查隐患的“五定”表格自己分类、整理存档备查。

6.结束语

新桥煤矿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实践,本着“抓系统、系统抓”的原则,规范了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做到了事故可防、隐患可控,目前所应用的事故排查与治理机制符合煤矿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的特点,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为推动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2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煤矿通风;煤矿安全;通风措施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97-02

近几年来,随着煤矿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煤矿开采具有的复杂性,使得煤矿开采过程中频繁发生事故,不仅影响了煤矿开采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还对人的生命、财产以及煤炭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在重大安全事故中瓦斯爆炸占着绝大多数,而这些瓦斯爆炸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就是通风不合理,使得局部瓦斯汇聚,加上其他原因共同引起的爆炸。由此可见,煤矿通风安全工作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引起事故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在众多的因素中找出深层原因,在源头上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

1 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应该了解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通过对较为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有助于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内在原因,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安全影响因素体系。因为煤矿事故案例比较多,不可能全面地对其分析,因此,本次选择较为典型的260例煤矿事故案例,通过调查发现,在260例煤矿事故案例中,其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大类,如下表1所示:

表1 煤矿事故原因类型分析(n%)

原因 事故数 所占比例

机械设备故障 68 26.15

自然条件恶化 56 21.54

管理缺失 145 55.77

安全技术薄弱 168 64.62

政府监管不力 110 42.31

员工违规操作 123 47.31

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人为、管理机制以及装备设施,下面就对这四项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1.1 自然环境

由于煤层地质结构较为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受到地应力、低温以及瓦斯压力的影响,使得煤矿自然灾害的威胁逐渐加重;同时瓦斯涌出量也会不断增大,煤与瓦斯之间的突出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瓦斯爆炸频繁发生;另外,煤层自然发火以及煤尘爆炸性危险普遍存在。

1.2 人为因素

在大部分煤矿企业中,员工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重生产、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对煤矿的通风工作没有放到一定的高度;在人员的配置上,企业随便挑选一些非专业人员进行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作;还有一些人员的操作存在不规范,容易产生违章作业行为;没有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使得培训流于形式。

1.3 政府监管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以至于使得很多煤矿没有形成严格的自觉遵章守法观念,尤其是小煤矿企业非法生产现象较为普遍,无视监管以及矿工生命,进行大量煤矿开采;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使得这种非法生产现象越来越严重。

1.4 装备设施

矿井防尘设施不完善,容易造成煤尘堆积以及飞扬,当这些因素综合一起,容易发生爆炸。同时没有完善的矿井监控系统、仪器以及仪表实施经常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从而造成各种监测数据的错误。

2 煤矿通风安全的防范措施研究

由于煤矿生产具有的复杂性,加上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做好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做好煤矿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确保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以上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分析,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2.1 制定以及实施安全管理计划

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做好由于自然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必须合理制定相关煤尘控制以及矿井通风管理方案等,并将计划方案落到实处,建立其确保通风系统的相关程序,实施有效的防范。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矿井中的机电管理,尤其是加强局部的通风机管理等,最终保证矿井的正常通风。

2.2 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通风安全培训工作

煤矿开采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就是人的参与,因此,做好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煤矿事故。首先,应该树立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率以及安全就是生产力的观点,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应做好煤矿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努力搞好煤矿质量的标准化工作,加强手指口描述,采取有效的技能培训,将系统的知识分解成单个的知识点,同时结合现场实际工作情况,切实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3 加强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管力度

建立科学以及规范的矿井管理体系,做到明确责任,机构健全,从而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加强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管力度,定期以及不定期对煤矿通风安全设施以及系统进行监察,一旦发现违章或者违法现象,应立即停产整顿,待到完全彻底解决之后,方可继续生产。同时,对于煤矿企业自身来说,也应该加强自身监察力度,与监察部门联合运行,预防通风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加大技术水平以及装备设施的投入

有效地加强技术水平以及装备设施的投入力度,时刻检测煤尘以及瓦斯等相关系数,同时,配备完善的各项仪表以及仪器等设施,切实做好提升矿井的安全设备水平的工作。通过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地上报给煤矿企业的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瓦斯监测人员,实现全方位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矿井下的环境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煤矿的正常生产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只有确保煤矿的安全,才能够切实地保证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资源等。煤矿的通风安全工作不仅需要提升环境的控制能力,而且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聚集经验,做好各种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煤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对煤矿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

范措施[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

(1):212.

[2] 王英明.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J].中州煤炭,2010,(6):121-122.

[3] 王占青,郑宝,史卫明,等.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

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中国能源,2011,33

(6):37-39.

[4] 管春风.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第3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1.1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目标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包含有以安全生产为主的各项法律法规、岗位职责;不同岗位操作标准;各环节安全技术措施等;就其培训形式来说多种多样。如何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使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充分提高,能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来规范作业,确保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会得以降低。煤矿事故案例教育在安全培训中对学员有极大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学员听起来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选择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模拟培训教育效果更好。如模拟井下发生火灾事故,通过预先设置火灾场景,让员工亲自体验火灾,并学习怎样选择避灾路线、避灾方式、避灾动作等。虽然这种培训方式很费事,但其培训效果和对学员的影响力是效果显著的。

1.2培训工作的定位

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比较复杂多变,有工作中安全意识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煤矿生产条件出现恶化,安全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安全意识淡薄。有些煤矿管理人员重生产轻安全,员工“无知无畏”,“三违”现象没有杜绝。而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不安全状况。通过加强各种形式实施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增强安全意识。能够使煤矿从业人员,从不同层面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应急避险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得煤矿从业人员在遇到安全隐患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有效的处理方法;遇到紧急突况时不至于盲目慌乱,做好自保互保措施,使得事故危害性降低。

目前新学员岗前培训多是在教室进行,进行一定学时培训课程后才正式进入现场实习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前没有到过现场的学员,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员工,生产一线有些术语或者名词很难解讲清楚,培训效果不理想。比较好的形式是,先集中讲一下井下现场工作须知,然后现场参观,教师通过边参观边讲解,让学员感知井下现场景象,即对井下现场各方面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再通过课堂讲课,学员就能够容易接受了。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够提高煤矿从业人员工作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煤矿生产事故给煤矿员工带来生命财产及企业经济的重大损失,煤矿事故的发生对于一线职工来说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只有通过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工作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增强员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生产工作中发现一般隐患故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发现严重隐患故障要及时如实向上级汇报,煤矿员工只有这样去做,煤矿企业才能够安全生产真正实现无事故。

2煤矿生产技术培训工作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规定:“煤矿生产企业应当对其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不允许上岗作业。”《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凡是从事煤矿井下生产的职工,都必须经过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并且考试合格,必须取得《安全工作资格证书》。未经过培训的人员,不允许指挥生产,不得准许上岗操作。该法还规定:每间隔2年,必须对从事井下作业的职工进行再培训一次,时间不得少于10天。这些规定是针对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特点,强调了煤矿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特殊重要性,是切合煤矿实际工作的。

2.1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

全员培训是煤矿安全教育培训的任务,其包括煤矿企业中各类从业人员。一是煤矿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求管理者系统地掌握煤矿生产中各类安全法律法规。二是煤矿企业相关一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在生产中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时应承担的技术责任等方面教育。三是煤矿企业一线从业人员;培训安全技术操作范围很广,它包括:1、新上岗前安全培训,要“先培训、后上岗”。2、转换不同工种岗位前培训,即对新的岗位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需要。3、要不断地对在岗人员进行新技能、新知识、新工序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及危险源解决能力。4、要进行对出现的“三违”人员及发生过的事故案例分析的教育培训。对于出现有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指挥的人员和事要及时组织学习教育,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行为尽快纠正,以防后患。5、每年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培训和复训。

2.2开展多种形式培训以适应煤矿企业自身特点

针对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可分为多种,例如;新员工岗前和转岗培训以及“三违”培训、各种灾害的预防培训、频发事故的案例警示教育培训等等。安全教育培训首先要做到灵活变化,不能死板教条。安全生产重要性在员工头脑中反应的程度是煤矿生产安全思想认识水平高低,煤矿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支配他的行为,思想上彻底重视了安全,不安全行为就能杜绝;只有员工在生产中行为安全了,那么就保证煤矿企业制定的各项安全责任、安全制度落到了实处。

2.3努力提高煤矿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

启发、引导、和规范煤矿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关键是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工程是安全培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安全培训,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管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安全培训。所以把握好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特点,才能杜绝煤矿生产中存在安全隐患,促进煤矿生产安全、稳产、持续、高效的发展。

3结语

第4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 煤矿水害 安全生产 气象因素 对策建议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水害是煤矿重特大事故中仅次于瓦斯事故的五大灾害之一,无疑是长期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难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从气象灾害和气象因素引发的灾害事故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因此,开展煤矿水害事故调研分析,对提高煤矿企业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预防机制,解决气象防灾减灾链条中“用得好”的问题,降低煤矿水害事故风险意义重大。

1 煤矿水害事故特征分析

2006~2014年期间,重庆共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共发生1380起,死亡人数为1802人。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事故、运输事故和瓦斯事故,分别占事故总起数的58%、14%、7%。期间,共发生煤矿水害事故28起,占事故总量2%,死亡人数达66人,占总死亡人数4%。可见,煤矿水害事故起数虽然相对其他事故较少,但死亡人数相对其他事故却明显偏高。

1.1 区域分布特征

2006~2014年期间,全市29个产煤区县中,有15个区县发生过煤矿水害事故。其中,发生水害事故起数最多的是南川、石柱和巫山,均发生4起;其次,渝北、永川、开县和彭水,分别发生2起,黔江、涪陵、北碚、大足、铜梁、璧山、云阳、秀山等区县分别发生1起。总体来看,煤矿水害事故发生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呈双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降幅明显。

1.2 时间分布特征

从年际分布来看,发生煤矿水害事故最多的是2006年和2008年,均发生6起,其次是2010年发生4起,2007年、2009年和2011分别发生3起,2012年发生2起,2013年发生1起。煤矿水害事故造成死亡10人以上的年份有2008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17人、16人和10人。连阴雨是重庆秋季、春季的主要气候特征,秋季出现连阴雨的频率更高。而事故统计得出,秋季、春季是煤矿水害事故的多发季节,分别发生事故14起、8起,占煤矿水害事故总数的78%。

1.3 地点分布特征

据统计,煤矿水害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为掘进头,占煤矿水害事故57%,其次为上下山占18%,采煤面、大巷占11%,最低的是井筒为3%。

2 气象因素对煤矿水害事故的影响

由于各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各矿区生产条件各异。因此,发煤矿水害事故的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本文仅锁定重庆煤矿水害事故当天以及事故发生前后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此分析气象因素诱发煤矿水害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对煤矿水害事故应急处置、救援等方面影响。

2.1 水害事故与降水的关系

降水统计分析得知,发生煤矿水害事故当日有降水的概率为60%,事故发生前2d内有降水的概率为75%,事故发生前3d内有降水的概率为89.28%,事发前7d内有降水的为概率为100%。其中,事故发生前7d内累积雨量达到50.0 mm以上的概率为85.7%。

2.2 水害事故与温度的关系

煤矿水害事故发生时,不仅出现降水的概率很高,往往还伴随着降温天气现象。分析可知,共有21起水害事故的当日或前1d有降温天气,占煤矿水害事故总数75%,50%以上的煤矿水害事故当日有降温天气现象。

2.3 水害事故与空气湿度、气压的关系

分析事故案例和气象资料发现,70%的煤矿水害事故发生时,空气湿度与气压同时上升,几乎不存在矿区空气湿度与气压均不上升现象。52%的煤矿水害事故当日空气湿度上升,82.29%的水害事故发生前3d内空气湿度上升;47.53%的煤矿水害事故当日气压会上升,71%的水害事故前2d气压会上升。

3 煤矿水害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3.1 事故原因分析

分析表明,气象因素诱发煤矿水害事故的主要是降水,而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前,防范煤矿水害事故仍有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煤矿企业,尤其是一些私营矿业主不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二是煤矿企业未建立健全天气预警接收、预防机制,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三是很多煤矿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灾害性天气风险,存在侥幸心理,未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四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认真吸取教训,防范水害事故。

如果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能够取得很好防灾效果,从而有效避免煤矿水害安全事故发生。如2005年7月8日,重庆市天府矿业公司下属三汇煤矿在收到当地气象部门的暴雨天气预报信息后,及时开展相关排水、抽水设施和矿井通信设施的检查工作,通知井下人员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要求矿领导、技术人员和值班人员进行24小时应急值守。7月9日暴雨来临时,该矿区启动了应急预案,井下220名工人全部及时安全撤离井下,无一伤亡。这一典型成功案例表明,煤矿企业落实防灾减灾主体责任的重要性,也为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3.2 对策措施建议

明确并落实煤矿水害防治主体责任是防范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关键。应当进一步强化煤矿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1]的有关要求,加强防治水的基础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健全水害应急预案,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

3.2.1 明确煤矿水害防治主体责任

按照新《安全生产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煤矿企业(矿井)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在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煤矿企业(矿井)分管领导要按照职责分工,作好相应的防治水工作。同时,落实防治水岗位责任制,完善水害防治技术管理、水害预测预报、水害隐患排查治和水害应急救援等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水患排查,研究制定治理措施。

3.2.2 落实煤矿水害防治措施

(1)煤矿企业应当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建立气象观测资料等有关基础资料的台账,为防治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矿井应当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排水管路、配电设备和水仓等,确保雨季有充足的排水能力。(2)加强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预防机制,及时掌握天气预报预警、汛情水情信息,主动采取措施。(3)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有关规定,明确启动标准、撤人的指挥部门和人员及撤人程序等,确保在暴雨、洪涝可能引发淹井等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撤出井下人员,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4)每年主汛期前,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对存在的水害隐患,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整治,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同时,要安排专人对矿井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暴雨灾害预警信息来临前,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

3.2.3 强化水害事故应急救援

煤矿企业应依据矿井主要水害类型及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发生水害事故时人员安全撤离的具体措施,装备必要的矿井防治水抢险救灾设备。同时,应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发现矿井有透水征兆时,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查找透水原因,采取有效安全措施。

3.2.4 加大水害防治监管、监察力度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煤矿水害防治的日常监管工作职责,严防非法违法组织生产,并加大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督促企业落实煤矿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主体责任和措施。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发生水害事故的矿井要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公布处理结果,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典型水害事故及时发出通报,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措施,防范类似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第5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机电设备;事故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123-02

煤矿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造成人员及设备的伤害,还可能成为煤矿煤尘、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因,使采区乃至整个矿井受到严重破坏。如何预防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是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煤矿生产中发生机电事故的原因

1.1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老化。另外,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1.2设备造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需要长时间磨合,磨合期内,往往事故率较高。西山煤矿总公司屯兰矿上马的第一套国产智能化综采设备,由于设备选型上的缺陷以及该矿地质条件、运输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不相匹配,其功能只发挥了70%~80%。

1.3设备检修不到位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较低,加之设备陈旧,其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儿坏修哪儿,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

1.4配件规格和质量不过关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结构小而散,对于配件的尺寸、规格、材料、性能没有统一标准,只要不是一个厂家的配件,90%以上不相匹配。各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2减少煤矿机电事故的对策

2.1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2.2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明确事故的危害性,消除安全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运用典型的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一是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定期对职工进行开放,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二是用典型说教的方式,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定期请典型事故的家属作报告,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另外,要特别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和生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以监护,以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然事故发生。

2.3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

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这就需要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①建立竞争机制,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②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③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以业余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2.4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产生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2.5加强安全工作力度,向管理要安全

实践证明,要抓好安全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失去了监督作用,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另外,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佳.煤矿机电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煤炭,2004(8)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to Reduce Coal Mine Electrical Accidents

Zhao Hongming

第6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矿井生产的所有环节中,煤矿机电运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矿井生产的整个过程,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多,技术性强。伴随着煤矿采掘技术的进步,煤矿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机电运输系统的线路也逐渐增长,线路的增长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煤矿的正常生产,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预防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尽量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益,有必要探讨分析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它往往是某一因素或者是几种因素共同所致,总的来说,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表现为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麻痹大意,忽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方针。在施工实践中,违反有关规章制度,或者安全规章制度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出现违章操作、盲目指挥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在某安全事故中,事故当事人要接副道上的四部重车,但是,他在没有跟车挂钩工的情况下,在主道上用圆木顶副道车的重车。由于圆木滑动,滑入驾驶室将司机挑出,被正在运行的机车压死。其原因就是事故当事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够。表现为作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不够,操作不熟练。调查表明,在17起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当中,当事人为小学文化的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他们缺乏工种安全操作意识,安全操作技术掌握不够,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电瓶车司机的文化水平更低,业务技能低,给机电运输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3、存在临时性的替代作业。替代作业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替代人员代替作业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对替代作业的工种不够熟练,又缺乏相应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违规违章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在某一事故中,当事人原本不是绞车工,在操作的过程中又不听从指挥,导致车速过快,矿车跳出轨道,当事人被甩出,造成安全事故。

4、作业人员岗位调换频繁。对于特种作业来说,作业人员都是经过特殊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允许作业的,对于他们所从事的工种不得随意调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技术性工种,领导缺乏全面的考虑,忽略用工的安全,将不合格的操作人员安排到某些岗位当中,这些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业务技能不够,常常出现违规违章操作现象,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5、安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一方面,安全投入不够,相应的安全考核工作不完善,机电运行的标准化工作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对特种作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够,使得他们的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实际工作,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6、机电运输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健全,无疑给煤矿机电运输留下安全隐患。第一、岗位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和消除。第二、安全制度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安全考核不够严格,奖惩机制没有认真落实。第三、对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事件,没有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职工也没用受到相应的教育,未能起到应有的预防效果。

三、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控制对策

为了有效控制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根据事故产生的原因,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煤矿企业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工作的显著地位,将安全放在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企业的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认真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安全监察力度,保证煤矿每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特殊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必须由技术水平高,思想端正、业务技能熟练的人员担任。此外,还要加强对用工的管理,尽量减少或者不用临时工,防止工作人员随时调动现象的发生。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调动岗位,也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严格考核发证制度,坚持持证上岗,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作业技能。

3、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职工明确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消除侥幸心理,增强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重视运用典型案例对职工进行教育。建立典型事故展览室,定期对职工开放,用典型的案例加强对职工的教育。运用典型的案例对职工进行说教,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运用典型的安全事故对家属做报告,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水平。

4、重视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建立竞争机制,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形式,对职工采用岗位技能工资,促使员工自觉学习安全业务知识。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能比赛,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自己的工作。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准备。

5、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质量标准化是整个煤矿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表明,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往往能够产生十几倍或者是几十倍的效益,能够有力的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因此,要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化,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达标。

6、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如果没有监督管理的制约,安全工作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现场安检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保证安全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往往会给煤矿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识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从思想认识、制度、管理、监督、员工培训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和控制工作,防止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促进整个煤矿生产的有序进行,提高整个煤矿生产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范金平.对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2]赵传军.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J].山东煤炭科技,2010(2)

[3]黎清毅.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囚分析及控制对策[J].科技博览,2011(1)

[4]卢建宝.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5)

第7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机电管理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强,并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机电事故还是引起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在煤矿生产中发生机电事故的原因,如何搞好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具有重要意义。

1 矿井机电事故原因分析

1.1 设备陈旧老化。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老化。另外,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1.2 设备造型不合理。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1.3 设备维修、保养不到位。机电设备日常的检查、维修与保养工作相当重要,由于个别机电维修人员平时不重视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抱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思想,只要设备在自己负责的八小时不出问题的消极意识,班班得过且过,对设备运行中的异常声音、气味等不进行认真观察、分析、修理,进行简单处理后设备带病运转,导致一些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造成机电事故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1.4 配件规格和质量不过关。随着机电设备市场的放开,大量劣质机电产品涌入煤矿市场,再加上非防爆产品、非煤矿许用产品在一些小煤矿的非法使用,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事故隐患。目前我国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结构小而散,对于配件的尺寸、规格、材料、性能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不良影响。

1.5 管理存在漏洞。煤矿井下工人文化素质较低,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违反“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再加上特种作业人员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也给安全埋下隐患。

2 对煤矿机电安全预防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 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对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 懂设备构造, 懂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使用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工作环境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合适,有适当的安装场地和检修空间。特别对采、掘工作面移动设备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

2.2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讲解(勤汇报)、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大型固定设备,执行班、日、周(旬)、月检查制度;对采、掘、开拓等移动设备,执行班班生产,班班抽空检修。综采工作面要实行班、日、旬检查制,并坚持三班生产、三班检修、班班维护制度。

2.3 强化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明确事故发生后的危害性,消除安全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① 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定期对职工开放,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② 用典型说教的方式,让工伤人员到班前会上讲解受伤后的感受,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③ 对于发生的机电事故,要认真组织人员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2.4 及时更新机电设备。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以较为先进和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高耗能底效率的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利用经济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为机电设备事故率的降低和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定期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培训,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2.6 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2.7 加强安全工作力度, 向管理要安全。实践证明,要抓好安全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失去了监督作用,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工种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另外,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第8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瓦斯采煤安全生产管理

1、我国采煤安全生产现状

煤矿开采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究其原因在于煤矿的不良现状: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严重存在,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第一的方针不能落到实处;上岗不到位,缺乏真抓实干的精神;安全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矿井总体防灾能力不足;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管理人员的水平低、素质差,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管理上抓不住重点,往往在生产中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规定,发生突发事件后不知所措……这都是长期困扰我国煤矿生产的难题,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极不协调,与党的执政目标完全背离,因此着力解决和处理好采煤安全生产管理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2、采煤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分析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需要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积极实行安全生产培训,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

安全生产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如何去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保障个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各级领导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根本保证。

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法。把安全生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实践操作上。讲授理论时应侧重于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让学员多积累一些实践知识,而且在现场实地操作,进行实物讲解。这样从感性认识直接到理性认识、视觉、触觉、感观,同时投入学习,不但易懂而且记得牢,利于学习―些真本事。

其次,案例警示培训法。众所周知,每一起重大、特大煤矿伤亡事故案例都是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可以说是安全生产培训教材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在安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一是可以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唤起培训人员对有关安全法律条文或有关规程措施规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三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四是给学员积累了实践上的经验或教训。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警示培训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加强资金科技投入,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是一个复杂、多变、开放的人机环境系统,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矿井环境条件恶劣,煤矿职工素质低,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大等等。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是提高人类对矿山灾害事故的认识水平,力求对矿山灾害事故成因的全面了解和对矿山灾害事故的根本防治。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企业进行安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更要允许企业把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列入成本支出,使企业有能力更新改造老化的设备,实现技术装备升级。提高机器设备的本质安全性,从而实现煤矿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

第三、加强煤矿瓦斯治理

研究瓦斯治理问题,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煤炭科技工作者对瓦斯赋存、运移及涌出规律,地应力、瓦斯压力、瓦斯渗流规律;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及热动力学特征;对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对瓦斯抽采规律;对矿井火灾机理及预防等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各煤矿企业要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方针,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强化矿井“一通三防”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为了有效地遏制我国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频发势头,国家还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多次提出以瓦斯治理为重点,实施“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项计划,加强科技攻关;编制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开展集中治理,逐项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多项瓦斯治理措施。

第四、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由“管理”向“经营”转换

实践证明,“安全经营”的思想,更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求。因为,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只要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规定齐全,按规定对照现场检查评定即可。安全管理规定有漏洞,是管理部门工作未做好,现场没落实好是基层工作不达标;从“安全经营”的角度出发,各级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人员要把做好现场安全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不仅要做到安全技术管理、规定齐全,而且要确保现场真正落实好,使基层部门及岗位人员,对各项管理规定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现场落实不好,仍然反映的是各级管理部门工作做的不到位。

因此,要做好煤矿安全工作,必须确立“安全经营”的机制。自上而下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且责、权、利要明晰。明确的工作职责,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努力“尽责”;责、权、利明晰后,各级管理人员将会自觉地“尽心”去“经营”相关的安全工作,安全管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煤矿生产管理水平的安监工作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同时,配套落实相关事故责任追究制,事故责任追究制是指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另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若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就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总之,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知识。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因此,在采煤的生产管理中,应该不断探索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管理的关系,积极实行安全生产培训,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加强资金科技投入和加大煤矿瓦斯治理力度,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由“管理”向“经营”转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煤矿生产管理水平的安监工作,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真抓实干,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积极投入到采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谢振峰.浅谈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 2008.

第9篇:煤矿生产事故案例范文

【关键词】采掘工作面;冒顶事故;措施

ABSTRACT: In the coal mine production process, will be affected by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distress, such as roof, water, fire, gas, coal dust, transportation, etc., these aspects will often accident, for coal mine worker bring life and mental pain. In the above aspects of roof roof caving accident is appear most times, this paper tries to talk about this experience.

Keywords:mining working face;roof fall accident;measures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离不开一种重要资源煤炭,而煤炭的开采过程却是及其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伴随着煤炭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深处走入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来,在开采过程中又会发生许多不幸事件。如在顶板、瓦斯、水、火、煤尘、运输等方面产生的事故,在这些事故当中尤其以顶板事故最为突出。从以往煤矿事故案例的数据中分析,在案例起止年月的时长当中,采掘工作面冒顶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56%,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27%,透水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5%,溜煤眼水煤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4%,坠冰、立井坍塌等事故合并占到了事故总数的4%,火灾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3%,井下运输方面的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2%。由此可以看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顶板事故的比例是最大的,顶板控制是煤炭开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安全环节。

一、煤矿采掘工作面冒顶事故形成的原因

按导致事故发生的次数多少依次为:

1.没有认真执行好作业规程

绝大多数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关于顶板维护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很仔细、也很科学。但是,这些规定在由人来执行的时候,就因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情况,在工作面现场的群体当中,有的人执行的好,有的人执行的差。在执行差的时候该干的工作没有干,结果造成了很严重的事故。

2.缺乏成熟的顶板管理经验

在工作过程中忙于生产,追求产量,马虎了质量,没有能够很好地预见到次品质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前一个工序完成的好,后一个工序就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往往是前一个工序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处理,就忙于进入下一个工序,结果造成了一连串的隐患。最后,问题合并起来,越来越大,发生事故就在所难免。

3.管理制度不落实,执行制度不严格

煤矿采煤工程是矿山之内综合性最大的一项工程,为此各级企业管理机构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很科学的法规制度,这些制度也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是预防腐败行为和保证安全的基石。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一事兴一事衰多是由管理者引导而来,顶板事故的造成有一部分是由于制度不落实,执行制度不严而带来的。

4.作业措施不得力

在采掘工作面现场发生的顶板事故当中,由于措施不得力,在开工前期制定了措施,但是,没有预见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要发生,有的是根本就没用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因此,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措施不够完善,后来发生了顶板事故。

5.地质构造不明确

在开采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地质构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比如巷道的顶板由石灰岩变为泥岩后,用原来的支护就无法控制顶板,应补充相应的技术措施,才可以继续施工。这类情况由于发生的突然,没有来的急制定措施就发生了事故。

笔者将采掘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形成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上五类,有的事故同时由其中的多种原因形成。这些原因不论大小都给我们每一个采矿人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这根弦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

二、预防采掘工作面顶板事故的措施

(1)加强技术管理。对作业规程、措施的审批、编制和贯彻以及施工中的考核要认真负责,发现问题立即研究解决方案,使规程措施真正起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的作用。作业规程应当在生产工作开始之前审批、编制完毕,不可落后于生产工作。并对有可能遇到的河岸线、断层、陷落柱、小窑破坏区、顶板含水及地质复杂情况给予严格的规定。在贯彻落实的环节上,务必使参与工程施工的所有干部和职工人人知晓作业规程的细节详情,堵塞贯彻落实以及考核流于形式的漏洞,做牢安全防线。无论是新、老工人要定期学习作业规程和顶板管理的知识,重复强调顶板等方面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对工作面顶板管理的认知程度。学习和掌握顶板维护的操作方法,提高操作水平。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消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思想认识。

(2)认真总结顶板管理经验吸取事故教训。健全顶板管理机构及制度,指定专人观测顶板活动情况,做好记录。不断积累矿压资料,摸清顶板活动规律,根据顶板变化规律,制定顶板管理措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改进顶板管理方法。在工作中经验、理论、实践三方面相结合,给顶板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对顶板的科学管理依次依序到位。

(3)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机构,制定符合实际工作的规章制度。比如:敲帮问顶制度、安全检查制度、质量验收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学习制度、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制度、技术比武制度、奖罚制度、瓦斯检查制度、干部跟班作业制度。按制度强化工程质量验收,并及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规章制度要纳入群众监督的条件下,失去了群众的监督就没有了制度存在的条件。实行安全结构工资,将义务、权利和利益有机结合。要做到有章可循,消灭有章不循。营造正确良好的氛围,提高思想认识,杜绝漂浮作风。领导及相关人员要互通情报,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要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及早采取相应措施,防微杜渐,避免事故发生。

(4)在采掘工作面开工之前2个月,就应拿出详细的地质构造说明书,并对可能遇到的地质难题制定好处理方案,真正起到指导作业生产的作用,施工开始以后每一个月取一个现实柱状图,来校对地质资料的正确性,如果和资料有出入,就应当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三、结论

事故的发生悬于一念之间,安全为天,安全意识是一切行动的统帅,作业规程是施工行为的规范。只有从人的意识、管理制度、生产技术、作业环境、操作方法等全方位的高度,对顶板事故进行了有效控制以后,才能预防采煤工作面冒顶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武三松.《山西煤矿事故案例汇编》太原:山西煤管局安监局编,1989年

[2]孟宪臣,王永祥.《煤矿开采方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贾明.《煤矿地质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杨海相.《井巷工程》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