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1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

在国内来华留学教育迅猛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着手以各种形式在来华教育中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我校从2005年招收来华留学临床医学本科生,现有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等十几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一百余人。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尝试,我校在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为留学生专门开设中国文化课,并使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不小比重。为何学习汉语还要继续开设中国文化课?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更注重语言基本要素的讲授和练习,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有中国文化的讲授,但基本上都是根据需要学习掌握的语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而专门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汉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从文化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编排和讲授,不要求授课内容和进度与汉语语言学习同步。简言之,来华留学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二、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中的本地文化元素

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后,就会在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学习和深造。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本土文化不断地演变。将本地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在于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差别,使得来华留学生在今后对中国文化有更完整、更理性的认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们不会对中国文化有以偏概全的误解。本地文化的有效输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以赣南医学院中国文化课程为例,在课程初期主要介绍中国概况,让学生对中国的地理、人文、风俗有最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富有赣州本地文化特点的内容选入课程。在实际的课程编排中结束中国地形、地貌的讲授课程之后,开始江西和赣州的地形、地貌的讲解,再与赣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相结合,让留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历史变革时期这座城市的命运。这里面提取综合了客家文化、宋城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诸多赣州本地文化的重要元素,这种以文化元素为主线的本地文化提取模式在中国文化教学中颇有益处,能够使得中国文化课程更生动、丰富。以点与点结合的方式便于课程的教学实施,不是单独地讲授地理或者历史,而是以文化元素表现的文化点为载体,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个个本地文化元素有机的串联在一起。这种依托点对点的课程设计方式可以自由地将文化点进行串联,可上可下,使得中国文化课程很好地在中国文化和本地文化中以点相连形成适合本校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文化面,最终让学生将不同的文化立面进行组合,经过他们学习过程的加工处理让这些文化元素有效地得到传播。作为我校中国文化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定期带领或引导学生前往在理论课程中提到的相应地点进行实地了解,从而把中国文化课程变生动、变具体。在教学方式和技术上,课程在多媒体教学中主要突出适时播放中英文视频,以及丰富的图片和音频等。在课程之后,留下一定的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寻找,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与赣州本土文化融合的中国文化教学,赣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赣州本土文化的了解明显加深。从在入学之前对中国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到对中国文化有了大概的印象,再到对赣州本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兴趣,留学生在赣州留学期间学期本地文化不仅使得他们在当地生活期间获得更好的文化认同、弥合一部分文化差异。同时经过几年的学习,将中国文化和赣州本地文化更好地以自己的方式带到他们的国家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这一自我内化的传播过程,以及不同的传播途径,能够更好地让中国文化和赣州文化在国际上得到认同,最终让教与学产生良好的双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雁.关于我校国际学院留学生《中国文化概况》课程教学的思考.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王瑷珲.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态度与需求.北京大学,2012.

[3]梁艳.宋城赣州地名的文化透视.文教资料,2011,14.

第2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汉字文化圈 交流 融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Exchanges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GUO Huij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Long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the Japanese peninsula of its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its own soil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broad and sustained communication and blend. This exchange and blending continued for long years, from government to civil society, from culture to civilization, constitutes a new element of their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exchange; integration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远在很早的时期就有了与中国的交流。郭沫若在中日恢复邦交时曾作过《沁园春》,词的上阕短短的几十字道尽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其一直延续的进程: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岂等寻常。

中日文化的交流包括了从上古一直至今的漫长岁月,几乎是从有文字记载就开始了交流,但是,总的来说,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从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的阶段,逐渐慢慢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近代伴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化,中日交流多倾向于中国向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学习近代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交流更是扩大到整个民间。下面的几个史实证实了中日文化交流:

1 源于上古的中国移民进程――徐福东渡

徐福是秦代著名方士,琅琊人。据历史记载,他曾经两次受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在最后一次,他带数千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等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其所到之处,都播撒下中华文明的种子,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程。他最终成功东渡日本,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条载:“齐人徐市(f,即徐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同卷“秦始皇三十七年”条又载:“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这是中国古文献记载徐福东渡故事的起始。而最早肯定徐福到达日本的记载见于五代后周时的古籍《义楚六帖》。该书《城廓・日本》一章中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出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据历史记载,徐福东渡不仅仅把百家著作传递到了日本,还通过这一行动使中华文化在日本得到延续。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做了一首诗歌《日本刀歌》,全诗如下: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诗中不但肯定了徐福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所造成的积极影响,而且还第一次把其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徐福在秦始皇焚书之前赍书东渡,才使日本保存了中国失佚的《尚书》百篇。并且,日本学者铃木贞一通过潜心研究据说是中国先秦典籍的《宫下文书》,甚至统计出徐福当年携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儒家经书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认为这大致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典籍。

2 盛唐风气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典籍中记载,从公元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由于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唐朝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中心,威名远扬,远到欧洲近到亚洲周边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出现了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先后向唐朝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远,实属空前,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

遣唐使在中日交流史上贡献巨大。首先,他们引进了唐朝完备的典章律令,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并且据《大日本史》123卷记载,公元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的建议下诏改定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其次,他们汲取盛唐文化,提高了日本的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带回大量的佛经汉籍,诗词歌赋,并且在日本上下形成了学习汉唐诗歌的风气。在八世纪中期,日本编纂了第一部书面文学集《怀风藻》收入了日本汉诗人的120首作品。其中有241处引用中国诗歌作的典故与诗句,有40余处模拟中国诗的句式。

此外伴随着各种典籍和律法的引进,日本人的生活习俗中,如衣食住行、体育、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例如,在穿衣方面,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就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就连同和服配套的木屐和草履,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秋千、围棋、茶道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音乐、雅乐及能乐与唐代音乐也有密切关系。

说到唐代中日的文化交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阿倍仲麻吕。他的中国名字又称晁衡,字仲满。他在717年随第九次遣唐使入唐,成为早期的日本留学生。经过近十年的苦读,他不仅入了中国户籍,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出仕唐朝。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和阿倍仲麻吕交情深厚,听说他要回国的消息后还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的名诗。在诗歌中追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日的友好往来及与其的依依惜别之情。

3 结语

文化的交流不是单方的。日本在大量学习中国文化之后,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了创新和改造,在语言、文学、风俗、文化上形成了与中国相似但有有别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后来也传入了中国。

由于篇幅限制,中日文化交流其它的大量史实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但从文化方面来谈,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向外的延伸性,当然,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而言,两种文化一旦形成“交融”的关系,那么这种“交融”或者“交流”总是双向存在的。但是由于在特定历史时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的“势”的不同,因而便造成交流过程中“量”的不一。其实早在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时,日本的文化业也传到了中国。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和歌”,大约在8世纪就开始传入中国。从16世纪后期开始,中国文坛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兴趣日渐浓厚。到了明代,出现了一批研究日本的著作“寄语”。到明代万历年间,编纂《日本考》(或称《日本风土记》)艺术,其中收入日本和歌51首,另外还收入了日本人写的汉文和汉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还根据“寄语”中的词汇,用假名创作了《日本灯词》一幕五首曲牌。但是从文化发展的整体来说,古代中国文化由于其强大的“势”融入到了现在日本的文化本体之中,而日本文化却未能向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等那样,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构建成中国文化的新元素。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化交融的结果之一。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在学习方面也不止只限于书面知识,更多的外国学生因为学习汉语,所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不止注重衣食住行,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大多对佛教文化比较感兴趣。本文就将从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来看中外文化交流进行论述。我们知道,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内地经由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即由中亚、西亚地区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然后再深入中原地区。史书上记载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以白马驮经到达洛阳,就是经由陆路而来的;稍后的安世高和支娄伽谶也是通过这条路线来到中原的。另一条是海路,大约到南北朝时才有著名的译经大师从海路来到中国传教,如禅宗祖师达摩就是经海路到达广州,然后才逐渐北上,进入少林寺修行的。丝绸之路的发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作用是相互的。

由于科技的发展,所以实习方式多元化,可以简单概括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因为实习是跟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工作。在平时讲课时就接触到了外国学生。学生为印尼学员,信教,所以在讲课前会进行祷告。这也是本文来源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有多方面的。例如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等。宗教间的交流为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将从宗教方面,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主要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并且结合Chinlingo平台的实习经历,研究在宗教方面,中国与外国之间,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很多书籍介绍的主要为佛教东传的过程,忽视了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活动。其实,在印度佛教东传的同时,中国的僧人兴起了西行求法活动。西行求法活动,可以追溯于西晋时期。据统计,西晋时,已有三人西行求法,东晋已多达37人,六朝时达百人以上。因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可以看出,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课题,触及民族文化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深远、巨大。其影响不止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也体现在文学、医学等各个方面。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例如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等其他僧人的作品的出现,保留了中国文字学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医学方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各种印度医学观念也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方法,针对在宗教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同之处,进行对比,看中外文化如何在宗教方面体现出来交融,并且通过宗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事件进行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在宗教文化中,看出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国文化的,即包容性。

一、主持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答辩人:目的:因为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单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特别细微的阐述。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本文欲从这两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阐述,从而得出论文结论。

二、主持人:本篇论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答辩人:本文欲从六个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即:

第一章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的结果;

第二章是有关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意义;

第三是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第四章我主要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这两件事情的异同;

第五章我针对这两件事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个概述。

最后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括,也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是怎样一个态度。我的论文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就是这样。

三、主持人:在你研究的课题方面,你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答辩人:我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文献研究法: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产生的影响,翻阅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比如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以及法显的《佛国记》等,种类有许多,在论文撰写初期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2、对比法:对中国以及外国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又与“一带一路”进行结合,产生现实意义。并得出我们针对此现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得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现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4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蒙汉;翻译;法律工作;文化交流

蒙文和汉文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蒙汉文的语法顺序存在较大的差别;另外,在翻译一些有年代的、权威的著作时,应避免生搬硬套的翻译手法。 对于文化的翻译工作来说,一部作品在翻译之后,其中的内容以及表达形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要想做好文学的翻译工作,一定要对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针对民族特征来进行翻译,而语言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其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对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全面的展现。因此,在蒙汉翻译工作中,一定要对两个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来促进翻译工作的进行。

1 从文化视角看蒙汉翻译工作

基于文化角度看蒙汉翻译工作,首先要从文化的认识功能上看,蒙汉两族之间的交流十分的密切,蒙古民族是草原的代表,同时也是草原文化的传承者。草原的游牧文化中充分的展现诚信以及积极进取的草原民族精神,是草原农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在蒙汉两族文化的交流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影响,能够体会到两族之间的生活态度、思想以及价值观等。因此在翻译工作中,一定要将文化之间的差异处理好,以此来做好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其次,要从文化凝聚功能来看蒙汉翻译工作,凝聚功能可以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产生文化的共鸣,从而来达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增强整个群体的凝聚力。在文化观念的影响下,翻译工作将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蒙汉翻译工作对两族之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将两族文化相互结合起来,以此来降低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避免出现一些沟通以及理解上的障碍。简单地说,蒙汉翻译属于文化交流的衍生物,在做好语言上的转换上时,也要做好对文化的传播发展,保证两族思想能够统一,所以基于这一点,一定要在两族文化的交流中产生凝聚功能。最后要从文化教化功能上看蒙汉翻译工作,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指利用文化的传播来影响人们,使人们能够逐渐地接受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遵循着文化传承的主旨,对于各族文化之间传播功能来说,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具备高素质的翻译能力,翻译出的作品能够得到各个民族的认可。对于蒙汉翻译来说,文化传播具有教化的作用,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将每一句话中所表现的不同文化观念都作为自身的责任,以此来利用文化来进行教化。

2 蒙汉翻译的主要作用

2.1 使得读者欣赏到不同民族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地融合到一起,使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场合以及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但是对于每个民族来说,由于所经历的历史不同,因此形成的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语言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要想做好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那么一定要做好翻译工作,以此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蒙汉的翻译中,主要是利用直译、音译以及改编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内容的转换,以此来做好蒙汉两族之间的文化欣赏与交流,消除沟通的障碍。

2.2 促进丰富文化的发展

翻译工作能够促进两族之间的语言转换,在进行交流的同时,也能够让民族之间的产生更多的共同点。民族文化要想发展,仅仅是在自身民族中传播是不行的,一定要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融,以此来不断地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做到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之间的传播以翻译工作为载体,语言代表着文化,语言的翻译能够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的发展,所以说蒙汉翻译能够促进两族文化发展。

3 蒙汉翻译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纵观我国历代的翻译文集,语言翻译实际上是不同族群之间的一种文化交流与沟通。要想实现没有障碍的沟通与对话,翻译者必须深入研究蒙汉民族之间或族群之间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美德,才可能进行顺畅的翻译工作。

3.1 尊重地域性

对于蒙汉翻译工作来说,主要是对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进行了解,但是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蒙汉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首先要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以及了解,以文化背景为基础进行翻译工作,以此来把握好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

3.2 翻译时遵循蒙汉文化原则

蒙汉翻译工作属于一门复杂的工作,翻译者必须要对蒙汉文化的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翻译者在翻译中,有时会利用归化的方式,有时也会利用一些异化的方式,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归化翻译时,不需要进行注释,但异化翻译必须要进行注释,尤其是针对一些无法理解的地方。对于翻译方式的选择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针对性地选择,以此来促进蒙汉翻译工作的进行。

总之,在翻译工作中应仔细查阅蒙汉翻译资料,并提供多种参考文献。在翻译工作中应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根据蒙文、汉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领会其真正的文化意境,认真严肃地做好翻译工作。 蒙汉翻译能够促进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从作品中民族的背景出发,在掌握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之后,再进行翻译,以此来做好两族之间文化的交融,使翻译作品能够得到共同的认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周成,王由林.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S2):15-16.

[2]宝乐尔.当代蒙汉翻译论著评介[J].民族翻译,2012,2(05):20-25.

[3] 蔡季愚.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可译性限度[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第5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当国家之间相互沟通,民族之间相互接触时,各种文化才能在交流中绽放。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华民族能够与中亚的朋友穿上同一种服装,为中亚大陆添上一笔中华的色彩;新大陆的发现使文艺复兴的果实在北美大陆上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见证了自由思想的绽放;几百年前,英国与全世界做生意,将英语渗透到各个国家,使沟通更加顺畅。正是文化的不断交流,改变着这个世界,使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蔚蓝的星球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久而久之,哪怕天南海北相距万里的国家也终会有彼此接触的一天,这也就意味着,终有一天两种文化会相互渗透,进而改变对方的生活。

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论政治、经济,还是食、住宿。外来文化渗透进来时,或多或少都会对本土居民产生影响。当在苏联得到验证时,我国引进并接受了这种思想,从而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20世纪90年代,快餐被大范围引入中国,国人的餐饮风格也随之变得更加干净利落。21世纪,网络文化走进中国,网上购物、网上缴费,足不出户的消费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文化体系。

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对世界造成诸多影响,有好有坏,在使全世界连为一体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文化冲突。日本的鱼翅文化与世界的动物保护文化相违背,中国的放鞭炮习俗与新时代的环保理念不相容,当文化发生冲突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相互理解和沟通。

第6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一、引言

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必不可少,因此交际用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交际用语的差异与融合就慢慢体现出来,至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点。为了更好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对此方面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中西交际用语的冲突

(一)寒暄用语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寒暄用语中。例如:中国人喜欢用“你吃了吗?”这样的方式来打招呼。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对方想知道你是否真的用过餐,而是相当于“你好”的寒暄语。如果按字面直译成英语就完全就和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会使西方人非常不解而觉得尴尬。而由于气候的原因,西方人更喜欢用天气来打招呼。同样,它所表达的也并非字面意义。同样是打招呼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二)话题选择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谈论家庭状况,例如年龄、婚配、收入等情况。但你若与西方人谈论此类问题,会使西方人感到反感与不便。因为西方人受宗教的影响,比较注重隐私,对别人的家庭状况只表达关心但不会刨根问底。他们更喜欢用Whatisyourfavoritemovieorprogram?Whatisyourhobby?Whatisyourfavoritesports?等此类话题。

(三)赞扬和恭维的差异

欧美文化较为开放,表达方式较为直接,而中国文化较为传统,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就养成了谦虚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所以,在和中国人交谈时,外国人时常感觉到,在他们对中国人表达赞扬和恭维的时候,中国人自谦的表现令他们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坦然不自信。例如,当中国人被夸奖长得漂亮时,中国人总是说“没有,没有”或“你更漂亮”这种谦虚的话来作为回答。而当西方人被夸奖长得漂亮时,他们会欣然接受并表达谢意。当中国人被夸奖学习好有学问时,总会说“过奖了”或“不敢当”。西方人认为这种谦虚是是不诚实。而当西方人收到同类夸奖时会乐于接受并为此感到自豪。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过于自满。

(四)餐桌上的用语差异

中华民族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宴请宾客时喜欢准备一大桌菜并会想方设法地劝客人多吃点。主人在餐桌上习惯说:“没准备什么,凑合吃点”或“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这让西方人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准备了这么大一桌还说没准备什么。而在西方,在请朋友来家中做客时,时常简单准备几道小菜,主人也不会劝客人吃饭。“Helpyourself”是西方餐桌上的常用交际用语,即“不要客气,像在家里一样”的意思。另外,用餐过程中,当主人说再吃点的时候,中国人即使没有吃饱也会说:“不用了,我已经饱了”。而西方人若没吃饱则会说:“我还想再吃点牛排、披萨什么的”。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到别人家做客吃的太多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便很想再吃点也会碍于面子而不吃。而西方人则认为吃的多则是对主人的尊重。

三、交际用语的融合

(一)打招呼用语

例如在中国传统语言中,打招呼和告别用“你好”和“再见”。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融,英语中的“Hi”和“Byebye”也成为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打招呼和告别用语。如今,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时,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嗨”。与人告别时不自觉的会说“拜拜”。这种反应甚至不需要大脑的思考而成为一种习惯,像说中国话一样的自然。而在西方,人们最会说的一句汉语就是“谢谢”,像常识一般。当他们遇到中国人时,总会说这句“谢谢”来表示他们的友好。

(二)特殊用语

受美国“水门事件”的影响,中国对于一些热门事件也喜欢用“xx门”来形容。例如“泼墨门”、“诈捐门”。同样,在电视节目中,西方人喜欢称其为“xxshow”。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则喜欢将“show”音译为“秀”而出现了许多的“脱口秀”“真人秀”的节目。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交际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融合。另外,中国文化也影响着西方的词汇。例如,“龙”在英语中是“dragon”。但由于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象征,在文化交流中,“龙”的发音即“long”渐渐被西方所接受并流传,以致很多外国人也称龙为“long”。再例如,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功夫颇为着迷,但却并没有词能准确表达出功夫的意思。所以引入了“kungfu”这个词。

四、结论

第7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摘 要:本文以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马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等相关资料,对不同朝代的马的形象特征、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朝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对其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敦煌壁画;马形象;艺术风格;文化交融

引言

敦煌是z绸之路上的名城古镇,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聚集之地,敦煌壁画是我国历朝画家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的传统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瑰宝。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内容丰富,并表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特色,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变化,可以探究各朝各代的艺术风格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进程。

1敦煌壁画中马文化存在因素

马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是生活、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与马匹相关的壁画,汉代画像石刻中也不乏马匹形象的出现。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游牧民族常驻于此,因此盛产名马。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必经的通商口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是中国古代时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活动的重要聚落中心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因而文化交融产生的马匹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得以展现。

2敦煌壁画中的马形象特点

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主要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现实生活形象为蓝本刻画的普通马的形象;另一种则是以神化形象在空中飞翔于流云之间的天马。据考证,古代的翼马形象较早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且与马形象较为相似。因此,敦煌壁画中马形象无论是形态、结构和表现手法都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2.1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敦煌壁画开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马形象最早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内,马的形象通常在古代王子出行图与狩猎图以交通工具和军事活动的形式出现。如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中的主体画《五百强盗故事图》中,马的形态虽身披战甲,但仍可以看出其形态结构以及线条较为简洁干练,其四肢腾空的飞跃形态具有较强的动势。此时期马的形象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古之马,喙尖而腹细” 。马匹四肢细长且无具体腿部关节刻画,嘴略尖,腹部较为平瘦,具有轻盈矫健的身姿,运用夸张的造型以表达浪漫主义色彩,线条流畅简洁,神采飞扬,较为写意。

而在莫高窟西魏第249窟顶北披的《狩猎图》中,两名猎者乘骑骏马奔驰,马的腿部肌肉描绘较为粗壮发达,突出速度和马匹的矫健,加强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壁画中出现了翼马的形象,同旁边凌驾空中的仙人一起飞行,四周流云浮动,其通身为蓝色,羽翼略张,似有继续向上腾空的趋势。画中翼马形象轻盈灵动,头部细长,耳部相较于本幅壁画中普通马匹的形象略大且尾部较短,四肢纤细,其造型就有较强的动感。经认证这是敦煌壁画中存在最早有翼马神兽形象的记录,追溯翼马的造型来源,早在公元前 1 世纪佛陀伽耶的围栏浮雕中曾出现有翼天马的形象,其造型极可能与西域艺术中的有翼天马形象有关。因此,翼马形象应该是源自西方有翼天马的形象,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并与中国本土广泛流传的天马形象相互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翼马形象。

2.2隋唐时期

随着中原朝代的更替,隋唐时期经济已达鼎盛,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更为密切,壁画中马匹形象也逐渐具有体格强健、气势威武的特点,画风也有先前侧重的浪漫夸张变为传神写实。如位于莫高窟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所绘制的马的形象,臀部较为丰满,四肢健壮有力,立耳圆腹,特别对马的头部进行细部刻画,形象传神。绘画手法线条流畅,笔意有力,整体造型虽以丰肥为美,但仍具有体魄健美之形。

在莫高窟初唐第329窟《夜半逾城》,画中天马通身为枣红色,虽无翼但与周围仙人并肩而行,四周流云飞动,与周围环境形成很强的流动感。壁画中马造型轮廓清晰,体现出较为饱满的肌肉,其四肢微微张开,借助仙人之力在空中疾驰飞跃。而在莫高窟285 窟壁画中出现了日月神的形象,日月神为菩萨形,乘马车,背道而驰,下有力士托车 。此类画的内容皆为力士或仙人托起马或车辆,并将其送入空中,且日月神形象、希腊古老的太阳神、阿富汗的日神形象和乘坐车马极为相似。可见,日月神作为一种西域外来文化形象,是西域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2.3五代至元代时期

五代至元代时期马匹形象艺术风格更加贴近生活,趋向于写实性,壁画内容也多是宣扬世俗情怀,其艺术风格侧重比例协调、运笔流畅、色彩柔和等方面,壁画故事内容更加偏重于世俗化。如莫高窟第61 窟西壁《五台山》壁画,在壁画中大量出现了通商运输的马队和商队,可真实反映出古代的交通运输场景与经济贸易交流频繁的场面。壁画中马形象虽然比较简洁,但与真实马形象较为相近,马匹比例造型协调,其中出现西域骆驼的形象,虽造型较为简洁但也不乏生动形象。由此可见,这时期不仅经济贸易来往极为密切,在文化上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也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3结语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承载了数百年期间不同朝代、千姿百态的马匹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在西域外来文化与本土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无论是魏晋时期写意的马,唐代丰肥健壮的马,还是五代时期世俗写实的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动人之处。敦煌壁画作为各国文化交融的宝库,不仅为中国文化打开了大门,也为世界添姿加彩。

参考文献:

[1]刘艳燕,曾俊琴.敦煌壁画中马形象探析[J] .丝绸之路,2015(08).

第8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世博会中文化的展现与演绎、交流与融合是其精华所在。海洋文化是在世博会背后支撑着的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是世博会文化框架的隐性支撑。世博会的许多文化现象都能用海洋文化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诠释和解读。我们必须去关注这一问题,并发现和利用好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发展规律对世博会文化走向的显性与隐性影响,将上海世博会完美地展现给全世界。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O月31日举办,这将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正如胡劲军先生所说,“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因此研究世博会背后的文化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象征,具有复杂的成分和脉络,而世博会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异质文化互补共生的平台,因此回答“世博会背后支撑着怎样的文化”、“怎样的文化才能支撑起世博会”这样的问题其现实意义重大。

一、 海洋文化及其特征

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让人不由地与海洋以及海洋文化联系起来。海洋文化,顾名思义,是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海洋文化发源于濒海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与海交往、受海影响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因此,所谓海洋文化,就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的特征十分复杂,目前为止人文社会科学界对于海洋文化的特征众说纷纭。但一般化的海洋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共同点:从海洋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来看,海洋文化主要体现了“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从对异域文化的吸纳的视角加以把握,体现在“多元性”、“兼容性”;从人类海洋文明史的视角出发,则主要是“开放性”、“多元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因此,笔者认为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多元异质性”、“开放包容性”、“开拓进取性”。

二、世博会中渗透着的海洋文化特征

从本质上看,世博会是一次对世界各国不同类型文化的集中展示,并着重向全世界展示东道国以及主办城市的文化。世博会倡导在展示、表现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其和谐共生。即是追求和谐共生,则必须具备共生的价值基础,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准点与落脚点,否则这一共生也会趋于空谈而流子形式。由于海洋是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海洋文化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共生基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濒海,都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而内陆国家人民对于海洋文化也十分渴望、向往并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说海洋文化可以成为—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世博会背后的文化支撑中必定渗透着海洋文化特征。

1. 海洋文化“多元异质性”与世博会中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显然,世博会是一个文化大集锦,是世界不同文化精华的集中荟萃。在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这深刻地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异质性,就海洋文化的运作机制而言,它的对外辐射性与交流性显著,亦即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这种异质性,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在出发点。

跨文化交流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也是异型文化相互交融的纽带。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世博会的核心效应之一。

世博会通过以各式各样的展馆为载体进行的文化展示,以及举办文娱表演、民俗歌舞演出、观众互动体验等活动潜移默化地达到异质文化的传播效果。世博会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作用会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极大的贡献。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在同一个地点直接亲身体验全世界几乎所有类型文化的机会,在这样的体验中最直接地反馈出世界人民对于各种异质文化的评价与追求。对于上海来说,如果能够把握这样的契机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通过世博会的窗口推向世界、闻名世界,那么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将迅速被提升到更高的档次。而这种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深深地打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

2.海洋文化“开放包容性”与世博会中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海洋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世博会所引领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上。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和谐”的重要基础。所谓“海纳百川”,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也很好地诠释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不同海浪的碰击是必然的一样,多元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的撞击与融合也是必然的,文化同样有着大海一般的胸襟。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倾向,在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则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之一,体现了当今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即是“炉”,必然能够接纳各种来源的文化;即能“熔”,也必然可以为这些天南地北的文化提供一个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平台。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文化的多元接受和多元交融,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织点,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文化的共同交汇,能够很好地创新文化形式、开拓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手段、更新文化观念、提高文化品位、扩大文化影响。

世博会给一座城市文化带来的的多元化发展,会给城市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思想的碰撞。矛盾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只有多元化了的文化以及其相互的碰撞才可能创造出异质的矛盾。上海世博会将会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0007i人次的观众,为五大洲的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吸纳文化的平台。各种肤色、各种时代、各种地域的文化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共同舞蹈。在城市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追求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是世博会的又一显著的文化效益。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共生性特征也在上海世博会所引领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海洋文化“开拓进取性”与世博会的城市文化创新意识

世博会体现的文化精神内涵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锐意开拓、不断进取的城市文化品格。而作为海洋文化的鲜明特征,开拓进取的精神烙印早已刻在上海文化的脉络之中。哥伦布航海远征发现了新大陆,城市居民也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中不断延伸着自身发展空间。世博会体现的城市文化创新意识,在世博会的各项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世博会各国的场馆设计无不透露着创新意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英国馆建筑外墙表面分布着6万只有机玻璃材质的“触须”,以表达“让自然走进城市”的主题;韩国馆的外观将是以韩文字母的艺术化表现整体性概念的方式来体现韩国特色的建筑对本国文化的创意性表达已经成了所以参展国场馆设计的根本理念之一,深刻体现了全球范围内文化的时代特征。另外,在世博会即将上演的各种文艺演出也无不体现着创新意识。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创新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同海洋文化的开拓进取性一脉相承。是这种进取精神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将人类向新的领域不断引进。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现——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发展得如火如荼,证明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创新品性,也将在世博会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创新”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之一。

参考文献

[1]胡劲军.人类的沟通盛会文化的传播平台IJ].新闻记者2007,(11).

第9篇: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外语教学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它既包括语言的学习也涉及文化知识的渗透。文化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结合起来,引导学习者认识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努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施。

1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学领域,在1873年由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审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外语教学不仅涵盖语言学习,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交融。文化移情主要是让交际的双方摆脱固有的文化思维,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有效地实现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沟通。文化移情既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方面,又是二者的集中表现。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二者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对文化移情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和交际模式中建立主客体的交流的纽带,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能促进教学目的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2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移情要让交际的主客体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在交流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束缚,进入到对方的文化模式中。文化的认知是比较复杂的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也是在学习其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在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要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文化移情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来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既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又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1培养交际主客体的文化敏感性

为了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先决条件是要培养交际双方的文化敏感性。交际的双方在跨文化交流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依据自身的文化信息和背景来决定对目的语文化信息的解读,根据认知需求挑选和改变外来文化的信息,进而导致交际的主客体产生不同文化感受。在提高交际主客体的文化敏感性的首要任务是要区分出主客体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才能使学习者培养出文化移情能力。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积累目的语文化,对文化做出对比,使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渐渐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如英美电影赏析、文学作品鉴赏等方式让学习者感知和掌握异国的语言、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通过细致地理解交际双方的多样化文化因素,刺激双方的文化敏感性,才能积极地促进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3.2培养交际主客体的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顺应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我们必须要撇弃这种偏见,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的相对性和文化的互补性原则,努力培养文化顺应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顺应是指当外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交际主客体的主观原有认知模式和认知结构不能消化和吸收新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时对个体认知结构开始改变的过程。培养文化顺应能力既可以通过现代化的视频、音频、动画等手段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认知,又或者通过微信、交流软件、学习平台等形式创设虚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使交际的主客体能够自然而然的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下了解目的和意图,通过反复的演练、探讨和纠错等方式的运用使主客体学习者的文化顺应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和提高。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