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核心素养诞生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把握“素养”或者“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必须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行了解。在当今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中,核心素养指的是在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工作、生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核心素养”从“能力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而来,它是课程改革的DNA。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首的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课程改革。8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又相继开展了“以标准为本”的教育改革。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能力观”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传统基本素养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日渐暴露,传统“能力观”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结果的新要求。因而各国的教育目标都在逐渐的向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这一三维目标发展。而“能力”这一词也已经无法代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由此催生了“核心素养”一词。“核心素养”作为能够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技能,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整个时代的生命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资源、技术、信息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增多,培养能够包容多种文化、适应时展的新时代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一词,指的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一定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过程和结果。这里的素养不同于知识、能力和态度本身或者他们的和,而是三者的综合化,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由此可见,“素养”所囊括的意义范围比“知识”、“能力”一词而言更为广泛。“知识”、“技能”指的是人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个人在W习、工作的生活中的基本需求的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相对而言,“核心素养”既包括传统教育理论中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指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所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它强调个体能够利用一定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只是强调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促进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更高目标的追求。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矫正了过去或者只重视知识,或者只重视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的教育缺失,进一步完善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素养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也为教育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三、核心素养的特征
1.共同性和关键性。核心素养的共同性是指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学科和特定的领域,而是适应所有的情境。它区别于具有职业性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是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性则体现在核心素养重视对个体获得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必备的关键素养的培养,贵精而不贵多。
2.个体性和发展性。核心素养的个体性是相对于其共同性而言的,人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在个人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会体现出个人的自主发展的特性。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是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培养,其培养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融合性和广泛性。核心素养的融合性旨在发展个体在获得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综合性的素养,是个体在教育和生活中所能获得的共性的素养,而不特定指向某一学科,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四、我国建构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的建议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基于国际教育改革经验,并依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实践,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需要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根据时代特点,着眼于终身学习的视角,构建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连贯性的核心素养理论框架。
核心素养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应该培养怎能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种人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育和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在构建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的过程中,要注意征集切身利益者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我们应紧随国际上构建核心素养理论框架和教育改革的脚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世界教育改革中夺占先机。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
[2]黄四林,左璜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因为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核心素养所回答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必须要有明确与正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就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方向。
2016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元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官方文件将正式。学生核心素养将成为一切教育活动所遵循的目标,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政府的教育行政、学校的内部管理,都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核心素养将成为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中最热的词汇,且没有“之一”,其热度将在未来十年只增不减。
有人认为,核心素养好像只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词汇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只不过更时髦、更有国际范儿、更能吸引眼球,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实际上并非如此。核心素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产生背景看,核心素养最先由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提出,是为了应对21世纪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神速进展,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种变局亦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素养是对这个大变局的应对。就我国而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强化版、升级版、转型版,更是其“聚焦版”:核心素养不是各种素养的大杂烩,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是最为关键的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
这些优先选项是什么呢?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交流技能等排在前列,这些素养事关个体能否更好应对21世纪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相较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死记硬背(记忆)、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等低级素养,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高级素养,国家参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于2014年初正式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核心素养体系”这一词汇引人关注。而早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一直伴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生成和完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只有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当下,核心素养体系早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最基本的方向指标。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尤其显得格外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措施,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小学,是整个核心素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从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本人认为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改变对小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策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所要考虑的,更是所有体育教师群体和其他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教育人士都应该为之深为思考的问题。就此并结合个人理解提出如下认识供参考。
第一点,首先我们应该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思想目的,要脱离以成绩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文化的评价标准。因为成绩不能全面的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它只能作为一个人综合评价的参考依据,这是现在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容易犯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差就把他认定为差生,从而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忽视其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一视同仁,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并不冲突,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潜质专长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己特长,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其次,体育课在中国教育思想中不够受到重视,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替换冲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也觉得这样很好,可以让孩子多读点书,从而导致如今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免疫力也随之下降,肥胖率也因此快速上升,经常出现小病大患,也因此耽误了学习时间,影响学习,而这对于我们积极提倡大力提高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的意愿是相违背的。正如所言“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又怎么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读书呢?我们应该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让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性的全面性的教学,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进步。而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先从自我开始真正的正视体育,端正我们自己的教学态度,重视体育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珍惜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程,不能再对体育课只是应付了事,应该把握好每节体育课40分钟的每分每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运动锻炼,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增强体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们的体育特长?这就得让我们从本质出发,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从最基本的游戏开始逐渐向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而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们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第二点,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仅局限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教学方面。忽视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或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针对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分析影响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时,更是忽略了对学生家长因素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因而我们应该改变家长对于教育的旧思想,让他们从以前的一切以学业为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所有的观念向学生全方面素质培养转化。以教师的角度向家长们阐述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支持和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学业上的压迫,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和严重的叛逆心理,而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则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家长那获得支持,向他们解释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体育运动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们认识和了解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防止落后的不科学的学习理念使得学生的发展变得不平衡。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正确的学习理念,重视家长在学生体育运动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和培养体育特长,并且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体育运动中,让家长和学生在开心友爱的运动氛围中减少之间的代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从而进一步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点,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单就小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而言,教师平时应该主动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个人专长、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等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们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友善的氛围当中,感受集体活动所带来的魅力,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激发对各种体育项目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学习,从心底爱上体育,真正的参与到体育特长的培养当中。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独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秀精神,增加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达到学生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须必要的。而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将知识作为一种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特长,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推动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体系的建设真正的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郭计增.《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摘 要 辅导员队伍担任着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任,有必要培育出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专业素养
>> 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 积极培育和践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追求 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法治素养 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追求的启迪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辅导员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研究 浅析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党建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建构思路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第一课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及辅导员培育途径研究 辅导员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新媒体下辅导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张翼,李旭.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知识经济,2012(6).
③ 人民网:.
④ 王平慧,许长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10(12).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界的热门名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需求
目前,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以应付应试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和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根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
(三)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初中?A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人才也是当今国家建设紧缺的人才类型,因此,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方法。还包括了数学思想以及通过数学建立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体会数学情感,形成数学意识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数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概念来理解数学知识,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版帮助学生通过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将知识充分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也更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应该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交代给学生,方程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很多种类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方程等。学生在了解了方程的整体概念后,对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方程类型时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二)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数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科课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老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将数学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中,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和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情感与数学意识,另外,很多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可以将数学作为桥梁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圆周率”这一章节的知识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圆周率的发展背景,比如现代数学计算中用到的圆周率是由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7位,体现了古代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引导学生向数学家学习这种坚持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中有一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难免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变换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情景教学以及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思维。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概率”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扔硬币和扔骰子,每一轮规定一个朝上的面,哪个学生扔到这个面就算赢一次,通过这个游戏计算获胜的概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为蹙额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还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高,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数及其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15-03
【作者简介】章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教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副主编。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教学 核心素养 长远发展
随着新课改革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上提出诸多要求,加强学习科学探究,教育部颁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教育法案,调整传统局限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被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主要着重点在于改变“学生是教育系统中被动的接受体”的现状,化解这一弊端须从学生本身入手。物理实验中学生消极接受情况普遍存在,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这类尴尬问题,同时,该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反馈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这种认知能力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核心素养知识表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对自身学习方式、特点的认识;核心素养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可以出现在每个认知环节,情感波动随之而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掌握来自身信息,并且逐渐地对自身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以确保认知活动的目的顺利实现。
如同学习是一种构建或者重构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在平地建房子,而是在地基上进行构建,如何建造个新的房子,要却决于如何适应地基,地基就是学生本身拥有的核心素养。由上面形象的说明可见,核心素养之于学习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可实施性
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品质对核心素养有很大的附生性,但是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存在着阶段性。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能不能提升核心素养水平呢?答案不置可否。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操纵手段,核心素养形成原理是由外部到内部的升华过程,外部活动与主体原有的内外部活动冲击对撞,双方的妥协调和、整体优化,最终演化为内在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认识理解,转化知识,以实现培养核心素养是有可实施性的,可以肯定的做出结论,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全可以经由有计划训练发展起来的。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
1.发挥引导、授教的作用
教师在提高核心素养物理实验操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核心素养”与一般“认知”的异同,教师发挥的引导示范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启发利用有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理解的偏差与否。
例如: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注意如何给学生讲解自己的牛顿定律模拟实验过程,还更应当注重启发学生自身操作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这个问题,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不能以一概之,这样对于学生的引导影响力将会大幅度降低。
2.加大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关注力度
反思是一个认识自我,即“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的过程,能使反思主体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实质上是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反思活动中学生认识的多少,其实就是核心素养强弱的另一种展现。通过反思,可以使核心素养得到实际锻炼,反思后的总结可以使核心素养知识、核心素养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思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且督促其养成反思习惯。可以抓好以下两点:一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践操作任务和要求;二是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考,不知不觉中锻炼核心素养。
3.创造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环境
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明明具有某种能力,却不能很好利用,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处在机械重复使用自身积累,按照得来的经验处理问题,没有机会接触创新性、原创性的挑战。
例如:教师十分有必要在实验教学操作课堂上注意褒奖学生个人思考结果,培育一个鼓励学生使用策略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更乐意去运用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敏捷。
4.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在物理实验课堂上:
(1)学生要及时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并且自觉地在学习中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2)跳出古板的验积累,激发自己的创造性、独立性,提升自我意识;
(3)配合与老师的互动,进一步加强与老师间的交流合作,从中学习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等。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大学校的注重,这种潮流是对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方针的响应,处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我国需要这样的人才,亟需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综上所述可知,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核心素养知识和策略成功地掌握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有发展眼光的教师,将会培养一批核心素养极强的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乃至各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斌.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2015(06).
关键词:化学史故事;科学历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39-03
学生爱听故事,是因为故事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著名作家王开岭先生曾提出,“故事是吸引大众、传递价值理念唯一有效方式”。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在课堂中利用化学史故事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关注的课题,听了杨宝权老师的《原子的构成》一课颇有感触。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规范与目标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探索利用化学史故事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很有意义的主题。下面结合《原子的构成》这节课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三点之间自成体系但又相互关联。例如,理性思维是批判质疑的前提,只有不随从于当下的思维才会有批判质疑的内容;勇于探究是批判质疑的基础,只有潜心探究才会有批判质疑的资格与勇气;当然批判质疑也是理性思维与勇于探究的积极动力。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亦即如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清晰地了解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的过程:客观事实――理论解释――修正完善――再修正。例如,道尔顿基于大量实验研究,结合化学中哲学论对物质的基元的思考,天才般、创造性地提出了猜想: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虽然这一构想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现象,但瑕不掩玉,它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并将道尔顿的原子论作为圭臬,不可怀疑。这种非理性、随从式思维使科学的发展停滞,直至90年后,汤姆生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电子,这一事实的发现不可辩驳地更正了人们对原子的认知,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西瓜”模型。汤姆生的实验发现不仅促使人们改变了对原子的认知,也促进了对原子结构探究实验的快速发展。十余年后紧接着卢瑟福、查德威克、波尔等科学家基于实验事实的进一步研究继续修正着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但科学理论的发展永远不是一帆风顺,人们非理性的、顽固的思维是阻止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且不说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被原子论的光辉堙没了近四十年,事实上汤姆生、卢瑟福等也曾面对自己理论被修正都表现了一种顽固的反对,其中卢瑟福和波尔的争论相当激烈。本节课教学中杨老师也将卢瑟福面对实验事实的困惑与顾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探究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化学史故事的精心选择与组织,基本实现了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目标。
二、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吴俊明教授认为:一般说来,人文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可以归属于人文素养,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可以归属于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在理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江苏省特级教师李雪林论及物理学史教育时提出: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学习物理学家的思辨能力、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与此相承,笔者认为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故事就是让学生从中“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权衡利弊”,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波义耳发现众多的科W家(包括他自己)用舌头尝药品的酸碱性,以及众多的农民用舌头尝药品的酸碱性,他们因此患各种口腔疾病。有感于此,波义耳决心研究出判断溶液酸碱性的简易方法。学生从这则故事中体会到了化学的社会价值、体会科学家们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本节课杨老师在模块四“捕捉原子”教学中突出了我国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历程,学生也参与了其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体现。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造福人类,涌现许多用科学技术服务民族、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楷模的同时,也存在着应用欠当,甚至形成“害人科技”“犯罪科技”危害人类的负面现象。例如,新型合成日渐泛滥,臭名昭著、为数不少的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奶,以及化学试剂的污染等等。曾经引起风波的“我们恨化学”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主观、直接的表达。但俗话说,科学本身没有好坏,善恶之争关键在于它们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因此,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渗透道德伦理和法纪的教育,筑好一道稳固的“防火墙”。一定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化学史故事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其指出了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化学史故事展现的是过去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既是现在学习的内容,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因此,利用化学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发现、探求知识的形成,做到激发兴趣、信息搜集、分析推理、勤于反思,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对“原子的构成”的内容,虽然学生在八年级物理(下)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进入九年级后对其掌握得还不甚清晰,有的学生甚至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原子内各种微粒(质量、位置、电量、电性等)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还很散乱,而且质子、中子、电子及其内部关系非常地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相当大。然而,通过呈现原子构成的发现史故事,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观的世界里尽情翱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清晰感知电子、质子、中子的存在,能准确把握它们的特性和特征,能知晓电子的电性和质量,能推知原子核的电性、质量和体积,能推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从而能很好地内化原子构成的知识。
当然,化学史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智慧、科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科学家认知微观世界的实验、假说、模型等过程和方法,从而内化为自己认知微观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中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应当说每一个对原子结构认识的节点都对应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名实验,但是要在45分钟的课上全部讲到位显然是不可能的。杨老师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其中的典型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作细致阐述,不但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背景、条件、手段、方法和过程,而且也阐明这个实验的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阐明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更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原子的微观轮廓。从中表明了实验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培育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目标要求。
四、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
西方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认知、情感、价值、道德、美等要素整合良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珍爱生命),以及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相关目标要求。
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科学家无不闪烁人性的光辉,成为青年一代追求的标杆。本节课中教师一方面利用化学史故事设计“大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每一段对话都聚焦于各历史阶段中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学生的反应与共鸣,而且拉近了伟大科学家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避免了“神坛式”的英雄主义观;另一方面,利用化学史故事为线索将学生的学习与故事的进程交织起来,学生的情感融入了事件发展的进程,学生跟随着事件的发展,体会着化学中的至真、至善、至美。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变着学生的观念,从而落实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培育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利用化学史故事,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选择化学史故事并以之为线索,创设与整节课的知识内容相结合的背景(或场景),将知识内容镶嵌于背景中,通过创设真实的历史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与前辈科学家的共同探究,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本质和丰富的内涵,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Story on Chemistry History and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YAN Si-qing
(Hanjiang District Bureau of Education, Yangzhou 22500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