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生产安全风险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安全风险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安全风险评估

第1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评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度判定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4-0163-03

0引言

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如果将这两部分的量化指标综合,就是风险的表征,或称风险系数。

危险是客观存在,是无法改变的,而风险却在很大程度上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亦即按照人们的意志可以改变危险出现或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一旦出现危险,由于改进防范措施从而改变损失的程度。认识存在的风险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对社会经济组织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构成因素的作用进行评估量化,再经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一个量化结果,这个结果既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现状,又能预测其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

在企业生产领域,风险评估目的则是是将危险转化成为安全的过程,是将危险带来的挑战作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治理措施。它的最终目标通过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实现安全生产。

风险分析技术引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之中,作为一种新兴的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手段,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风险评估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例如可靠性工程学、失效分析、失效预测和预防、结构完整性评价和工业经济预测与决策等尽在其中。不仅如此,由于工业领域危险源各式各样,危险事故发生机理千差万别,防范措施也因不同对象而异,经济投资和决策方式也不尽一致,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随不同工业类别或工艺过程、装置的不同而迥异。

风险分析技术做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生产领域风险的个性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1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组织的建立

安全风险评估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而且责任业大。首先应确定企业分级负责的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建立企业内的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厂级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可由企业厂长或分管副厂长负责,生产、机动、技术、安全等职能部门代表组成风险评估小组,负责企业内的风险评估及危险源分级工作。其它部门或单位根据构成情况,由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果。

2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范围

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风险评估的范围应包括:

发现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后果的风险时,应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盲板抽堵作业、设备检修作业、断路作业、高处作业、起重作业、拆除作业、施工作业等特殊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在作业开始前进行。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针对每一项检修内容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变更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日常生产活动、异常现象处理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日常管理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检查和维护活动)中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开展的风险评估。

3 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几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几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预先危险分析法(PHA)等方法。

3.1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

将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过程。

对每个过程的所有潜在风险进行识别。

针对每一个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3.2安全检查表(SCL)分析方法

先对一个检查对象加以分解,确定需要检查的若干个小项。

针对每一个小项,查找有关资料,确定检查标准。

针对每一项检查标准,确定未达标准的后果。

针对每一个后果,确定现有的控制措施。

针对每一项现有的控制措施,制定改进控制措施。

3.3作业条件危险性(LEC)分析方法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人出现在这种危险环境的时间,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用符号D表示。其关系式如下:

D=L×E×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或调整到允许范围。

(2)L、E、C的分数值如下:

表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值)

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分数值

连续暴露 10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表3事故发生后可能结果的分数(C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100

灾难,数人死亡 40

非常重,一人死亡 15

严重,重伤 7

重大,致残 3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3)危险性分数:根据经验,危险性分数在70以下的因素被认为是低危险性的,一般说来可以被人们所接受,定为4、5级。危险性分数为70以上,定为1、2、3级,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危险性程度分级分数见表4:

表4危险性分数(D值)

总分 危险程度 等级

320以上 极其危险,停止工作 1

160~319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2

70~159 显著的危险,需要整改 3

20~69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

20以下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

3.4预先危险分析(PHA)

找出分析对象存在的所有风险。

分析每一个风险产生的原因。

针对每一个原因,确定主要后果。

列出现有控制措施。

判定风险等级(按风险评价准则判定)。

提出建议纠正/预防措施。

3.5风险评价准则

风险评价准则是判定风险大小级别的准则,除作业条件危险性(LEC)分析法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预先危险分析法(PHA)等方法辨识出来的风险,均需依据制定出的风险评价准则来判定风险级别,风险等级的大小用风险度来确定。

风险度等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事件后果严重性的乘积,常用R表示风险度,L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S表示事件后果严重性。

各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风险评价准则,一般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通常风险等级的判别准则如下例: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别准则

等级 标 准

5 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

或危害的发生不能够被发现;

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但措施不当;

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

或在异常情况下必然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3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措施得当,但多数未得到执行或执行的偏差较大;

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

或在异常情况下可能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2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措施得当,仅偶尔未得到执行或执行的偏差较小;

或危害的发生能够立即被发现;

或在过去曾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但很少发生。

1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措施得当,全部得到执行且无偏差;

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三种情况综合判别时取其最大值)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万元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4 违反行业的标准或规定 丧失劳动能力 >25

3 违反相关方的规定或要求 伤残或慢性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10

2 违反公司的制度、规定、操作规程 轻微受伤,很快治愈 ≤10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其中财产损失部分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形式、运行方式等具体确定。

(3)风险度R(=L×S)判定准则

风险度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和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特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即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风险 建立控制目标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和检查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风险 可考虑建立控制目标和操作规程,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时治理

1~3 可忽略风险 无需采取任何措施

(4)风险接受准则。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人们往往认为风险越小越好。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还是采取防范措施使发生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都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投资方案。“风险与利益间要取得平衡”、“不要接受不必须的风险”、“接受合理的风险”等,这些都是风险接受的原则。

制订可接受风险准则,除了考虑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和财产损失外,环境污染和对人健康潜在危险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美国国家环保局和国际陌生组织颁布的致癌风险评价准则、健康手册、环境评价手册、环境保护的优先排序和策略、空气清洁法的风险管理等,都是风险可接受准则制订的依据。

风险可接受程度对于不同行业,根据系统、装置的具体条件,有着不同的准则。由于风险评估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基础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建立,可信度和特殊化学物质数据库的建立等都是目前各国竟相开发的领域。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风险规范、标准的制订,这是大势所趋,无疑地应该引起重视。

4结语

本企业自将风险评估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以来,收到明显效果,2009年全年计发生厂控事故13起,较2008年18起下降27.7%。事故直接损失15.75万元,较2008年281.85万元下降了94.4%。事故总损失349.03万元,较去年652.5万元下降了46.5%。设备完好率大幅提升,故障率明显下降,备品备件消耗从2008年的2871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1989万元,减少费用800余万元,同比降低27%。

安全生产,重在预防。说明安全预防的重要性。做好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提高安全生产的预控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事故的发生,消除生产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实现安全生产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云,等.现代安全管理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吴宗之.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重大事故预防对策[J].中国劳动,1994,(8).

第2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X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17-02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进一步推进,配电网的规模也在日益增大。作为对用户供电的末端环节,配电网的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电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福州配电网管辖范围以10kV电压等级为主,电压等级相对较低,面临点多、面广、线路长、设备老化、网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电网安全运行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配电网安全运行对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进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随着电网公司对配电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度日益提升,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很多电力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到装置、人员、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惯性违章、工作票、操作票执行不规范等情况依然存在,配电网安全事故依然未能

杜绝。

究其原因,很多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措施不够体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约束体系,零散的措施实施未能切实有效地将配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点到位。所以,面对配电网频发的故障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2.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也日益融入市场竞争,向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过渡。受到传统的垄断体制因素影响,我国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陈旧的管理观念,要实现其科学化发展,应该破旧立新,注重科学管理转变。

2.1.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的科学转变。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安全意识停留在关注“事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仅在发生事故后才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观念应该变“事后管理”为“流程管理”,注重事前的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科学、规范、精细的流程要求,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事前预防,消除配电生产隐患。

(1)加强隐患排查,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设备可靠性。开展对配电设备运行隐患的排查,隐患排查包括配电网运行结构的合理性排查,陈旧设备或家族性缺陷设备排查以及超期服役设备排查。通过排查建立档案,制定科学合理改靠方案,提升配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安全培训教育科学化,提升安全规范意识。现有安全培训教育均提倡以帮带教育为主,授课方式也是以老师傅的经验教育方式为开展途径,缺少创新的、科学的培训方式和生产流程规范入脑入心的培训。虽然电力企业日前以推行作业流程规范化,实行现场质量控制卡,但“控制卡”是否科学、现场执行情况是否执行到位,未能有规范科学考证。

通过制作规范科学模拟仿真的各工种、各专业标准作业流程培训模式,从新员工培训抓起,规范作业方式,提高安全规范意识。

2.1.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学转变。首先,在配电生产安全的监管方面,应实现从强制监督到员工自发安全行为的转变。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以强制监管为主,并与奖惩挂钩来纠正员工的习惯性违章。据统计,电力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工作流程不清或专业技能欠缺造成的,所以,从提升管理效率应从自发性出发,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该通过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建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风险辨识和评估的专业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配电安全管理的理念深入员工内心,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其次,在配电安全的措施方面,应该实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即:提前预测系统风险,并给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出控制措施,集中于对安全风险的分析和判断。

2.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的模块化,结合配电网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分为9个单元:安全管理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管理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

上述9个单元不仅涵盖了配电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部分,还进行了适度地延伸,搭建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框架,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按照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要求各供电企业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组织。

2.2.1 注重现场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例如,针对线路相关设备的巡查和维护,线路运维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包含:是否提前制定了巡查计划线路巡查计划的可行性是否审核并获得批准线路巡查过程是否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如未顺利进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线路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登记记录问题是否进行了处理是否对处理效果进行跟踪等。要求工作人员根据标准流程来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档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2.2.2 注重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如下图1所示,除了现场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外,在企业具体工作标准的制定上,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作业指导书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完善的设备管理和作业指导书有利于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规范化的程序,进行科学的指导,确保即使是不同的人或没有此类操作经验的人,也能够根据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统一标准地去开展工作,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达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需求。

图1 配电安全生产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2.2.3 注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具体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9个单元,可以归纳为:

安全管理单元。安全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安全生产方针明确、具备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完善的相关流程与规定等。

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标准化的电网风险评估、设备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以及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措施,能够根据相关原则对配电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

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统一的事故应急预案、专项问题预案、现场和应急物资处理方案等。

作业环境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对于配电生产中接触的作业环境,有统一的要求,包括标识和划线管理、通风通光条件、建筑物的照明、消防、安保系统等。

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生产用具的编号管理和定期检查、设备的规范存放、生产用具的操作规范化、检查与维护的规范化。

生产管理单元。生产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填写规范化、具有齐备的运行值班和巡检规范及记录、设备台账规范完整、五防装置功能齐备、作业过程控制有序等。

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针对不同的性别、岗位、工种定期进行体检,设置专业急救员,对危险物品和废料进行有效处理等。

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估、针对新员工和转岗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等。

检查与审核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安全检查、重大节日前安全检查、迎峰度夏和防洪防汛等专项检查、特殊时期保供电检查、对作业环境和安全用具管理的定期检查、企业内部定期内审和管理评

审等。

3 结语

作为联系电力系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正日益深入,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进一步推进,电网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洪杰.配电网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J].企业技术开

发,2011,(3).

[2] 王凌志.对配电网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J].大科技,

2011,(10).

[3] 芦浩.配电网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J].企业技术开

第3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变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不仅能有效保障电网安全,还能对倒闸操作安全性和紧急事故的处理时效和控制力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则占据了重要地位,消除变电设施运行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杜绝违章和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水平等,全都基于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关键词: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变电运行;应用

安全工作,事关经济和民生,随着科技提高,现代化发展加速,电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能源,其需求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使得变电运行安全管控工作和相关安全风险评估在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安全风险评估则对变电运行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1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作用

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具体指检查和评价变电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隐患,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和实现生产安全的目的[1]。变电运行一线班组的传统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电力系统中各项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和细致化,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和加强。

1.1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极端重要

随着电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用户对电力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网设备的运行要安全可靠,而变电设备运行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隐患的及时排除就显得至关重要。变电设备须先完成倒闸操作,也即根据检修计划和调度指令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而后才能实施检修。设备巡检及倒闸操作是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变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在整个电网系统运行中占据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1.2变电运行管理中急需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在变电系统运行中的班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抓好风险评估,加强管理和预防,是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传统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相对轻松,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部分员工仅限于抄电表和打电话的工作形式,巡检设备时走马观花,对于监盘也不认真,记录不能及时填写,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思想上的放松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细化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一线员工普遍对于已有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执行中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仅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影响了安全风险的评估效果。

2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方法

基于工作内容和性质,变电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一线班组而言,风险评估的管理工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基本策略是通用不变的。

2.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加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安全为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要想深入员工内心,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合理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必要的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员工系统全面地学习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各种操作规范及各项反措。通过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约束和教育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转变散漫随意的工作作风,重新树立“安全创造效益”的理念。从根源上切除思想隐患,为变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

2.2改革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工作程序

依循电力运行规律,结合变电运行实际,积极创新,使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更加科学可行,为变电运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是电力发展的新要求。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把降低风险和实现安全作为目标,借由危险的识别、研判、预估和比较,得出正确判断,向相关人员提供准确结论,以便其做出合理决策,从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无碍[2]。在规范的变电运行安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变电设备,查找是否存在风险隐患,若有风险,需进一步评测风险等级进行闭环管理。若风险比较大,就要作出解决问题的判断,即风险等级是否超出正常区间,如若在正常区间内,判断结果为非紧急风险;如若超出正常区间,必须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落实措施后,再度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不断如此循环,建立风险分析、评估和处理问题的有机良性循环,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的目的。

2.3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细节管理

管理班组应特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实际操作中,应在相关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管理生产环境、生产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素质和现场管控等各方面,实时评估结合定期评估,自身评价结合上级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措施,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细节评估,确保谁评查谁负责[3]。对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查找产生根源,划分等级大小,按照风险等级大小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改计划,强化落实措施,进而消除风险隐患,巩固安全生产基础。

3总结

变电运行的工作特点是设备量大、工作烦琐。变电站设备种类多、区域分散、采用运维站及运维一体模式后,变电站人员精减,运维人员由多向精转变提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逐步建立全方位、科学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变电运行的安全有效管控,不断规避隐患、弱化并消除风险,才能使变电运行的运维一体模式持序安全平稳地深入推进。

作者:林东栋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韦英.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2):191-192.

第4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系统安全工程;信息系统;风险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常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减少信息系统风险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关键。对于信息系统安全,可以采用风险大小进行度量,同对信息在保密性、完整性等多个方面所受到的威胁,可以对安全威胁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障信息安全,不仅需要依靠安全技术和产品,而且还需要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支持。通过构建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对影响信息系统的各个安全要素进行分析,并对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分析,能够保证信息安全管理决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1我国矿山生产安全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矿山的百万吨死亡率以及前人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矿山的安全工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就目前看来,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我国大多数的矿山都缺乏统一持续的安全战略规划目标,我国大型的矿山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其在生产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矿产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视企业生产安全。但是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面临着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对于矿山生产的风险性以及随机性没有充分的把握,难以从根本上提升矿山的安全性;②我国矿产开采缺乏完善的安全理念,尽管大多数的矿产企业在开采时都确立了安全生产理念,但是这些理念仅仅概况成了几句口号,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落实,这样一来无法有效的确保矿山安全管理的质量;③我国矿山开采安全程度较低,尤其是一些小型矿产,基本没有安全设施,采用的甚至是一些落后的工艺设备。为了有效的判断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下面简单的介绍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以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2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概述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指的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的安全性指标的能力,通过改善系统工程的过程安全能力,能够使系统工程变得更加成熟。在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的构建过程,需要完善的、成熟的、可度量的安全工程。在系统安全工程下,所有工程活动都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对于所有工程活动,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测量、管理和控制。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的,包括“过程域”和“能力”。其中,过程域指的是在完成一个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工程实践,过程域指又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工程过程域、组织过程域和项目过程域。其中,组织过程域和项目过程域与系统安全没有直接关联,因此,二者不是模型的组成部分。模型为每个过程域均定义了一组确定的基本实践(BP),在子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每个基本实践都必不可少。另外,能力维指的是实践代表过程管理和制度化能力,其又可以被称为通用实践(GP)。通用实践的主要作用是对每个级别的共同特性(CF)进行描述,即每个级别的判定反映为一组共同特性。通用实践是应用于所有过程的活动,通用实践的重点是对过程进行度量和管理。应用通用实践描述共同特性的逻辑区域可以被被划分5个能力级别,

3信息系统风险的特征

信息系统的投资比较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也比较多,并且不同风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通过对大中型信息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信息系统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信息系统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风险因素无处不在,但是有具有明显的不确定特征,风险事件的客观体现指的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在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类不确定因素的伴随物即为信息系统风险。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信息系统风险包包括多种层次风险,包括物理安全风险、逻辑安全风险等等,其中,物理安全风险是由周界控制、区域访问控制以及区内设施安全等所组成的,安全管理内容包括人员管理、系统管理、应急管理等,信息系统风险的种类也具有可变性和动态性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风险也逐渐呈动态性和可变性特征。在信息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于有些风险因素,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因此风险得以消除,而对于有些风险因素,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消除措施,因此风险逐渐成为主要风险。可测性。系统安全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在各类风险因素中,任何风险的发生都是多个风险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也有个别风险因素的发生是偶然事件,但是,通过对大量风险发生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风险时间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对于风险时间的发生概率以及其所造成,可以采用多种风险分析方式进行计算,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从而为防范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由于信息系统风险具有多层次以及多样性特征,因此,安全防范难度较大,对此,一般采用防火墙技术进行安全管理。另外,由于信息系统风险具有多层次以及动态性特征,因此,很难构建覆盖全部安全问题的安全防控体系,综合考虑安全投入成本以及被保护资产价值,必须构建合适的安全准则。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信息系统风险复杂程度比较高,并且系统风险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因此,在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对此,应该在模型的指导下来保证信SSE-CMM息系统的安全。

4信息风险评估模型

信息风险评估的过程指的是,对信息系统资产所面对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安全控制措施进行研究,从而准确识别系统风险因素,并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从系统风险管理角度出发,系统风险管理过程值得是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进行控制、降低以及消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网络与信息系统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对安全事件进行评估过程中,如果发现风险因素可能会产生的危害事件,则应该立即提出相应的低于威胁防护措施,对安全风险进行化解,或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保障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安全。在进行信息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识别被评估信息资产,并对其估价;②对网络弱点进行检测,评估资产脆弱性;③获取系统各对象信息,并详细列出资产威胁;④识别当前安全控制;⑤综合考虑脆弱性和威胁的严重程度,对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计算分析。风险事件因素对于信息系统的影响程度具有模糊性特征,因此,对于安全风险,可以将其描述为关于威胁和这种威胁后果的一个函数,通过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估算出风险时间发生后对于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能够将将复杂的思维决策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系统所有者在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资产风险评估过程中,对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等各因素所占权重进行计算,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向量:A=(r1,r2,r3,…,ri),其中,其中ri指的是判断矩阵相应因素。aij=rij/nk=1Σrkj(i=1,2,…,n)(1)由公式(1)再按行求和:c軃i=nj=1Σrkj(i=1,2,…,n)(2)通过公式(2)可得:ci=c軃ini=1Σc軃i(i=1,2,…,n)(3)其中,c指的是所求的特征向量,具体而言其指的是对应i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系数,如果c越高,则说明风险越大,系统安全工程的安全程度比较低。因此,可以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风险评估量化分析结果,并对系统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建模分析,从而计算得出各类风险权重,并以此为依据,对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安全工程管理至关重要,现如今已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我国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研究起步比较晚,定量评估模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有效保障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该采用SSE-CMM模型作为安全指导思想,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分析,能够有效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的动态性和广泛性问题。本文主要对SSE-CMM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SSE-CMM模型属于理论指导模型,可以用在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系统可靠性分析等方面,所以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其实际应用中,还应该综合考虑不同性质的信息系统,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峰,贲可荣.系统安全测试能力成熟度模型框架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39(2):128~132.

[2]李灿,周春雷,华斌,等.信息系统应用成熟度评价模型[J].华东电力,2014,42(11):2428~2431.

第5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例如2001年开始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监察体系,2002年出台安全生产法,2005年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安全发展”原则。刘铁民认为,重大政策干预措施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并且表现出强劲和持久的后续推动力。尤其是在近年来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后,政策干预度并没有出现减弱趋势,反而更为增强。

刘铁民特别强调,所谓安全“拐点”,并非某一具体年或月的时点,而是安全生产各项统计参数出现趋势性改变的一个观察时段。

虽然目前我国已进入安全“拐点”时期,但安全生产工作仍不能松劲、不能盲目乐观。刘铁民认为,拐点时期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只有通过长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展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才能逐渐向安全稳定期迈进。

刘铁民建议,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对传统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与创新,强化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6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各类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当前的煤矿生产相融合,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实践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对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实现了良好的规避,也大大的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升煤矿企业运营效益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了切实的分析。

1对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规避,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及综合管理,在这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重点管理是风险管理,要点是员工在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基础内容是生产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的体系支撑则是保障管理,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切实的管理,则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并将PDCA闭环管理手段作为运行重点,对其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控,而后为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保障[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情况分析

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引入是必要的,也是煤矿生产企业顺利运营的重点。因此,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煤矿的生产特征,对风险预控管理手段予以实时的更新。文章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风险评估环节的安全管理

在对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后,则要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而后再针对性的对风险等级予以判断。根据最终的判断结果,再落实具体的风险预控以及管理措施,最终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预控方案,提升煤矿生产的风险规避能力[2]。这一环节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涉及到的风险予以上报,而后风险小组再将这些汇报的数据予以整合和协调,再对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复审,要求各个部门将这些汇报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和健全,而后再交由风险预控小组,经过切实的修改,实现多向的反馈,最终对风险实现完善的预控和判别,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定要及时的改进,而后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将PDCA的管理优势体现到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危险源监控环节的安全管理

危险源监控环节涵盖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控,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可以对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监控,通过危险监控的方式,对危险予以切实的规避,以此方式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并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促进矿产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3]。

2.3危险源的辨识环节

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就应当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矛盾和生产阻碍性问题,比如,矿产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不具备稳定性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再予以切实的规避,这些危险源的提前避免方式成为矿产危险预控过程中的必然手段。危险源可以在煤矿生产已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无论是煤矿企业的生产、改造,还是企业的建设和完善等环节都会涉及,煤矿生产之前的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煤矿生产危险源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危险源的诱因进行分析,还要对危险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危险源予以把控。比如,企业所涉及的环境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应用危险归为一类,在确定了危险源之后,再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存在切实的危险,最后将这些数据予以记录,为日后的生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4]。

3对于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分析

3.1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运营指数,也对危险源实现了良好的规避。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将企业运营中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系统以及生产作业等等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危险源予以辨识和分析,而后通过安全管理措施,对这些风险因素予以评估和解决,尤其是对于煤矿生产企业的重点环节,对其危险源进行确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针对这些危险源,予以切实的评估,再针对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当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对生产实践中易出现的风险源予以判断,而后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标准,将传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进行避免,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内容予以把控,比如,对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对煤矿风险的辨别和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等,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的、实时的监控,一旦在煤矿生产中出现事故,则要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而提升煤矿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

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危险因素,要想实现煤矿企业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就要对这些企业运营中的危险因素予以避免,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因素予以解除,提升煤矿企业的运营效益,大大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晋辉.煤矿地质灾害的安全评价与损失预测[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96-197.

[2]姜伟.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及价值探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23(6):199-200+203.

[3]侯跃峰,马春,李小龙,等.浅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16(20):31.

[4]李贤功,宋学锋,孟现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与隐患闭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7):89-95.

第7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管理方法

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来说,采取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新生产形式,安全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课题,提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设安全管理的意义

目前来说,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增加了生产安全管理难度。受到人员因素、设备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安全生产风险较大。实施安全管理,结合生产现场的特点,围绕安全因素,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当前的生产形势下,安全管理要求高,加之生产建设中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等被积极应用,促使生产作业发生变化,安全风险类型也随之改变,积极创新安全管理方法,适应当前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责任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对于生产安全的有效把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管理实际来说,安全生产管理覆盖不全面,部分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不达标,比如未做好安全施工检查等,使得人员因素和设备因素等未得到强有力控制,进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工程损失。对于此类问题要高度重视,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建设的效益。

2.2安全风险评估不到位

预防是规避安全事故的有力措施,而预防措施的制定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目前来说,部分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虽然结合以往的工程经验进行安全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但是安全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若没有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做好全面评估,影响着后期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需要高度重视。

2.3安全管理存在着薄弱点

时代不断发展变化,水利工程生产也呈现出新时代特点,比如机械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等,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新理念,在不断地探索中打造管理模式,但是部分工程依旧固步自封不注重创新,安全管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水利行业的发展变化,这需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构建新的管理体系,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持续化发展。

3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策略总结

3.1转变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建设效益,因此要注重管理创新,积极转变安全管理理念,重视推动安全管理不断创新完善。作为水利工程生产安全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不断进步的意识,结合机械化作业和高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等实际需求、要求,借鉴以往安全管理经验的同时,认真分析自身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前往生产现场做好全面调查,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完善的方案。

3.2更新安全管理制度

部分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虽然相对完善,但应用于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已经不再适用,需进行制度的优化。通过对原有制度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编制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要明确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内容,提出安全管理方法和标准,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1]。

3.3做好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风险不确定和类型较多,因此要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尽量做到细化风险项目,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实现对生产安全性的控制。例如,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人员以及设备。结合各类风险因素,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①做好作业人员的选拔,严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参与高处作业。②配置监护人员,没有监护人员不可以登高。③落实安全帽防护制度,参与作业的人员必须要佩戴安全帽,并且系安全带等,做好安全防护。④选择适宜的天气作业,杜绝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下作业。⑤落实设备安全检查等。根据安全风险因素的特点,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2]。

3.4创新安全管理方法

目前来说,先进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为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管理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发挥着实际效用。例如,BIM技术。通过构建地形模型和建筑物模型,实现对施工现场的三维可视化模拟,清晰展现整个生产现场地形发生的变化,便于安全设施的部署和安全检查的开展等,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BIM技术的应用,为水利工程生产作业安全动态化管理提供了保障。比如,构建坝体动态实体模型,设施动态化管理。基于构建的三维模型,将坝体划分成为几个浇筑块,确定浇筑时间和作业量等,推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减少了现场混乱情况的发生,实现对安全风险因素的有效防范。总的来说,基于BIM技术的安全管理,主要应用了以下技术:①三维动态模拟技术。开展施工作业前,借助搭建的三维模型,开展动态化演示作业并且进行技术交底,实现对安全生产的有效把控,提高了施工技术水平。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利用基于BIM软件功能制定的现场巡航动画,获得管理工作信息,能够实现对生产的动态化控制[3]。②仿真信息可视化查询。搭建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相应的仿真信息,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提供全面实时的数据资料,促使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很多管理者缺少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对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抱有信心,从其在工程建设实践的应用效果来说,相比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的动态化水平,管理人员要注重创新和应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3]。

3.5加大安全管理资源投入

部分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不完善,同安全管理投入不足有着很大关系。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持,比如资金和人力这些基本的资源。从管理实际分析,很大一部分工程都存在着安全管理投入不足问题,需要加大资源投入[4]。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要结合安全防护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基本需求,优化资源的配置,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得以落实。除此之外,要结合安全管理工作需求,按照现行的安全管理标准,配置充足的管理人力资源,力求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

3.6加大现场巡查力度

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为施工现场,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现场开展。实际工作中要做好现场巡查,从安全环境的构建和安全设施的布置等入手,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构建安全系数较高的生产环境,为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对使用的设备和相关物资,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减少此类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要做好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操作规范性检查,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全面控制[5]。

第8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老旧电梯;风险评估;安全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084-02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工程风险管理成为了社会与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工程风险管理涉及发现风险、评估风险以及规避风险。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公众利益,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是工程管理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1 老旧电梯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在现代社会,电梯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是一种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电梯一旦出现事故,可能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分析老旧电梯安全隐患因素,对开始老旧电梯安全风险管理有重要作用。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有五点。

1.1 技术落后,容易出现故障

老旧电梯普遍存在拖动与控制技术落后的问题,由于技术落后导致电梯的可靠性较低,加之使用多年,造成电梯零部件出现老化与损坏,老旧电梯的故障发生率大大提高,并且逐年增加。

1.2 老旧电梯与现行电梯安全规范的矛盾

我国电梯安全的规范文件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从1987年以来,几经修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03年修订的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增加了大量新的安全要求,其中包含许多技术与安全性要求,显然老旧电梯达不到现行电梯安全规范的要求。

1.3 老旧电梯老损问题严重

老旧电梯由于长期的工作运行,不可避免的存在线路老化、磨损的问题,电梯的主要部件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旦达到或超出电梯主要部件的使用寿命,电梯就等于是一颗定时炸弹。电梯的主要部件包括钢丝绳、继电器、曳引机、接触器、变压器、制动器、限速器-安全钳、轿门门机及层门系统、缓冲器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带来严重危害。

1.4 老旧电梯维护和改造困难

老旧电梯普遍存在维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大多数的老旧电梯不能及时进行检查、维护与改造。在我国的老社区中的老旧电梯得不到专业的维护,一般由物业公司管理,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维修不及时,影响住户使用;另一方面电梯维护工作无法达到新的技术标准。

1.5 我国缺乏老旧电梯报废的相关规定与标准

截止目前,我国还没出出台明确的电梯报废标准,老旧电梯没有明确的退役时间表,没有报废评估的方法与标准,使得很多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电梯还未服役,严重威胁着人民的人身安全与生产安全。

老旧电梯安全隐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人们对电梯安全需求的提高,针对老旧电梯的现状,分析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办法与相应措施,为老旧电梯的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有重大意义。

2 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

前文提及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老旧电梯报废标准,同样的我国也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办法。针对我国现存大量服役老旧电梯的现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刻不容缓。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是建立在进行的检测仪器设备与系统安全工程的理论之上的,二者缺一不可。

利用设备与工程安全原理对电梯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作出初步辨识,对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而预判电梯存在的危险源、老损部件、故障概率以及电梯寿命周期,最后结合电梯安全状况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

一般来说,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准备阶段、安全隐患分析与辨识阶段、定量与定性评估阶段、制定安全措施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与建议阶段以及编写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阶段。

安全风险评估程序依次如下:

①准备阶段。收集与掌握评估对象的基本信息,与相关单位签订评估协议,明确权责与评估目的,准备设备与确定安全风险评估组成员。

②安全隐患分析与辨识阶段。依据被评估电梯运行与维护的情况,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检测与分析,识别出有害因素,确定风险来源、关键部位以及存在方式,明确电梯发生故障的方式与规律。

③定量与定性评估阶段。对辨识阶段的基础上细化评估单元,对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进行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④制定安全措施阶段。在电梯安全风险定量与定性评估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减少或消除安全隐患的维护方法与技术手段。

⑤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与建议阶段。列出评估电梯的安全隐患因素与主要威胁,指出电梯运行过程中应该重点防范的主要风险源,为电梯使用者与管理者提出安全措施与应对风险的建议。

⑥编写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阶段。综合以上评估的结果编制出风险评估报告,以备查用与借鉴。

3 老旧电梯风险识别

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是以电梯的运行安全为出发点,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并指出风险来源与风险等级,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划分,电梯运行环境评估、管理维护保养评估、制动功能评估、控制功能评估、曳引功能评估、限速器-安全钳可靠性评估、轿层门与层站评估、电梯整体性能评估、电梯能耗评估、电梯安全装置评估以及关键部件可靠性评估。各种指标的综合评估能够对发现老旧电梯的所有潜在隐患,并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行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的办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与针对性,每一种危险识别方法能够识别出老旧电梯中不同的危险因素。

因此,危险识别方法的运用要对症下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般而言,常用的电梯危险识别方法有三种:

3.1 对照相关标准进行识别

利用我国最新出台的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相关标准对电梯进行危险识别。

3.2 收集电梯使用记录

收集和查阅电梯的使用记录,包括电梯的故障记录与危险历史,直接获取电梯使用过程中的量化数据,帮助我们对电梯危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可以通过事故树分析法追溯电梯故障的原因与规律,进而辨识出影响电梯安全的危险因素。

3.3 实践测试法

有专业的工程安全技术人员使用先进设备对电梯进行实地的现场检测,收集测试数据,借助工作任务分析与假设分析法进行电梯危险识别。

4 老旧电梯风险等级评定及降低风险措施

老旧电梯的风险等级评定依据前文提及的安全风险评估程序,针对电梯风险评估进行等级评定,确定电梯风险的类别,制定相应的减低风险的措施。

参照我国GB/T 20900-2007《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估和降低的方法》与GB 24804-2009《提高在用电梯安全性的规范》标准,对老旧电梯的风险要素的等级划分以风险带来的损伤严重程度为定性参照,见表1。

依据电梯风险要素发生的概率的近似定量制定出各种风险要素的概率等级,见表2。

基于电梯风险等级对电梯风险类别进行评定,并拟定对应措施,风险类别说明见表3。

电梯风险评估优先考虑风险等级,而不是损害的严重程度。具体而言,电梯风险等级为“2B”的风险情节要高于“1E”,虽然“1E”的风险等级会导致严重的损害,但由于“2B”的高况,要优先对“2B”进行维护与修改,然后再对“1E”进行维护,这里要说明不管风险类别如何,都应该引起电梯风险评估人员的重视。这里电梯风险类别的评定与划分仅仅是从电梯运行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电梯实际的使用环境、使用年限、使用频率以及日常保养情况,在综合考虑电梯管理的经济因素,来采取具体的风险减低措施。

参考文献:

第9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评估;无损检测;球罐检验;丙烯球罐

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型装置使用规模不断扩大,类型和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一般情况下,同一产品可以拥有许多套生产装置,或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装置有许多台相同的设备。这些装置与设备都允许有相同的制造参数与工况,但是由于生产企业的连续生产不可以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适应大型的全面检验,以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

1风险评估与无损检测

风险评估在现在的行业中属于特殊的领先技术行业,茂名的石化使用的是法国BV开发的软件对乙烯裂解的设备装置、管道实行风险分析,根据容器与管道的机理,通过失效的方式找寻有危害性的不足,并且制定了恰当的检测方法,不仅删去了不需要的检验方案,还很有成效地降低了设备失效的可能。由于风险的评估结果可以证明丙烯球罐很有可能是处理机理的方式,有再热裂纹与内表面的湿硫化氢的腐蚀性炸裂,它的内表面没有保温层,漆层相对来说较完好,而且球罐的操作温度与常温没有什么其他的差别,外部发生腐蚀的概率很小,现场对其壁厚也没有丝毫改变的结果。2000m3的丙烯球罐进行开罐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在内壁实施,围绕着RBI的评估性能报告去开展方案。为了能够实现降低球罐检验风险的目标,保证使用的安全性,特意采用了几种方法去应对。采用的方法有原始性资料审查法、宏观的检查法、壁厚的测定方法、焊缝的表面实施检测(荧光的磁粉、渗透)、对硬度的测定、金相的分析等。因为宏观的检查法对接焊缝等并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情况,而壁厚的测定数值大约属于正偏差,所以本次的检测使用的是TOFD超声波衍射检查与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荧光磁粉表面检测。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本着专业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不应该存在任何粗心的状况。另外,对于这个丙烯球罐,需要小心使用,避免伤害到自己与其他工作人员。

2丙烯球罐的检测实验

超声TOFD检测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基于一种超声衍射的原理,与正常的脉冲回波方法不同的是,它可以明确地提供更加先进的检测缺陷的办法与定量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超声检测的结果不好,有垂线缺陷,要是能够很及时地检测出,就可以实时监控裂纹的增加。球罐面状出现的危险性的不足,会导致射线检测的灵敏度不够,不能发现不足,并且测长的误差比较大。而TOFD检测的灵敏度是相当高的,定量也比较准确。球罐T-O2C使用的介质为丙烯,其设备的材质是高强度、低温的用钢,在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应力性能的腐蚀开裂。要想提高开罐的检验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丙烯球罐的焊缝使用TOFD超声波的衍射进行检测,就可以与正常的超声实施抽查性的检测相结合。根据制定的一些检测工艺规定可知,对所有的“丁”字口处的三向互相进行焊接式的对接,并且在1m长的地方进行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共发现大约9处缺陷,然而缺陷的数量比制造的资料数量的检测结果多了好多。荧光磁粉表面检测的方法,其检测的速度比较慢,并且费用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大多数人一般情况下选用的都是普通的黑色磁粉检测,用于检测其压力容器。不过实践证明,普通的黑色磁粉检测的灵敏度不够高,而且它的缺陷有很多,甚至更严重的是,有时根本检测不出表面裂纹。为了能够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对于不同的磁粉检测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而这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于表面裂纹检出率的不同给出了相当高的重视,对于某些重要的压力容器,需要选用荧光磁粉检测,所以这次实验中选用的就是荧光磁粉探伤的方法。凭借高工艺的需求与检验过程中的控制,在检验的过程中提升了荧光磁粉探伤方法的对比敏度、灵敏度等,长度最长的大约为10mm,最短的大约为2mm。所有检测出的裂纹整体上均为微小裂纹,需要使用荧光法磁粉检测才可以检测出来,整个裂纹都需要打磨到0.6~1.6mm后才可以消除,并且再去复验合格。用一个事实举例,某一个石化企业有3台丙烯球罐,2003-05开发使用,属于第三类中压型容器。受这个企业的委托,对这3种类型的丙烯球罐进行检验。但是实际上,生产工艺影响了这个检测,导致没有办法对球罐实行全部的停车实验,所以只能对这3个中的一个进行检测。通过里面的风险评估的结果去判断损伤的机理与风险的等级,检测是否存在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损伤并且是否有一定的伤害,对于球罐来说是否会影响其运行。根据这个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丙烯球罐实施开罐检查,为了提升检测的灵敏性与缺陷的检出率,使用超声波的衍射检查,对超声波衍射与荧光磁粉整体的检测,可以很快得到结果并且进行下次检查。结合丙烯球罐的结果,进行基础的风险评估,为下次检测做好准备。将实验得到的最后结果记录下来再进行分析。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个单位以及数据的结果,不能因为记错而影响最后的探讨与分析。

3检验的结论与意见

根据检验的方案对丙烯球罐T-O2C实行了最原始的资料排查、宏观的检测、壁厚的测量、焊接表面的检测等检测工作,荧光磁粉表面检测会发现的不足与缺漏都应该要经过打磨才可以处理,不影响为丙烯球罐制定等级,根据相关的规定可以将丙烯球罐TO2C所处的安全状况定义为一等级。与此同时,就是丙烯球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RBI的检查需要,其检测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都会与评价结果相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风险评估报告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凭借风险评估报告可知许多结果。为了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使设备可以正常地运行下去,提出以下2点建议:①需要严格把控丙烯的质量,对丙烯实行检测,尽量减少有害杂质,比如一些硫化物等其他化学成分;②为了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波动,防止疲劳的失效,对于检测出来的不足,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将结果传递给工作人员,让其进行改正,这样为下次的实验提供了借鉴,让下次的实验更加方便、容易。

4结束语

风险评估技术与无损检测技术都是一种追求系统可以保证安全和经济性能而存在的统一的想法和思想,我们不仅要有这种意识,还要传递给每一位工作人员,让其对实验里面存在的关系都了解,对系统里面已经有的或者潜在的危险发生的可能与后果进行一定的科学性分析。通过对其实验的剖析,甚至是最后的结果,都是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完成的,需要找出其中的缺点与优点,找出其中不必存在的环节,将其进行排除,为下次可以更好地实验作准备;找出其中的风险,为其排序,找出里面相对薄弱的环节,这样就可以保证本质上的安全与周期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黄宏彪,黄辉.基于风险评估及无损检测技术在成套设备检验中的方法[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6,19(7):59-64.

[2]陈坡,黄辉.基于风险评估及无损检测技术在球罐检验中的应用[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2,15(7):55-58.

[3]王玮,田奎灿.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与新技术在球罐检测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31(9):96-97.

[4]李自力,毕海胜,程远鹏,等.声发射检测技术在油气储运系统中的应用[G]//2013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2013:23-27.

[5]金恋.大型球罐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6]张红,易涛,顾全,等.声发射检测在球罐检验中的应用[J].无损探伤,2006,3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