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

第1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局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按照贵单位要求,现将区经商局2017年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 明确责任,落实分工,成立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局党委书记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机制。局党委书记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局党委积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与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多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把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局党委会议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5次。按要求对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通报、讲话精神进行及时传达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全年多次向区委报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并多次在党委会、支部会、党员会上通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我局认真调研,形成突发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处置机制,建立专门台账,专题会商,进行销号式管理,切实防控风险、消除隐患。配合做好新闻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参加对外宣传联席会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做到统筹协调本单位、本行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中体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视网络评论工作,主动开展评论引导。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局党委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强指导、精心安排,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精神的热潮。组织局党委中心组以学习贯彻精神为主题,精心选题,认真组织,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精神学深悟透,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用精神来指导我局党建工作,继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花大力气来抓,力争让我局意识形态工作再上台阶。

第2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摘要: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深化和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应加强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与路径建设。

关键词 :网络背景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通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以使我国大学生对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与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不受域外国家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扰,逐渐提高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高校师生坚定信念,与我党保持同样的思想方向,从而为执政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巩固基层基础。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某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作用,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联系,从而导致思想建设远远达不到党建工作的要求。有些干部对工作持敷衍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也放松要求,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教师以及党员干部都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起足够的重视,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相联系。

3.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决定了我国的命运与发展前途。一些有着不良居心的域外国家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导致我国某些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极端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得到持续加强,以此来保障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不断完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我国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变大。高校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每种意识形态都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积淀的重要保障,不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意识形态会破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缓发展进程。

第二,由于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强力冲击,意识形态的管控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便利性和普及性不断提高,大量的网民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新观念、新思想的传导者,是新型媒体的主力使用群体。而新型网络的自由性又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变得更加直接,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这套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域外国家的思想利用了网络思想的自由性,将其思想和观念强加给我国的大学生,这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有巨大风险的,因而给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途径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我党应注意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洞察预测能力以及调查分析能力;第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2.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借助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增加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加大“红色”网络资源论坛、网站的建设力度;第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尽量排除不良信息。

3.加强思想建设。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加强思想建设。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二,坚持意识形态中排他性与兼容性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以及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4.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适应新型媒体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载体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和价值观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经济人”假定;意识形态;交易费用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08-03

一、“经济人”假定的修订――意识形态的引入

西方经济学家们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即对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人,把其具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进行理论抽象并泛化为一种永恒的人性假定,以此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最早系统地阐述了“经济人”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中,经济人主要蕴涵着三方面的意思:第一,“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即人的经济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经济人”具有理性,即人在行动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式和手段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第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会无意识地、有效地增进社会利益。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性看做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原始动机。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并具有广泛需要的社会生命,他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支配。但“经济人”假定排除了人活动的其他情感动机,排除了社会的历史、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假定“经济人”是追求纯物质利益的无意识形态的非情感动物,这种“经济人”并不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人物”的完整描述,建立在这种假设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自然备受争议。很多学者认为,“经济人”假设是错误的、不合理的,试图它,笔者认为不然,“经济人”假设是合理的,只是内容不够充分、不完全,缺少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加入意识形态的“经济人”并不会改变“经济人”假定的本质思想,没有改变“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根本行为动机,只是改变了人的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经济人”假定实际上并不排斥意识形态的存在,相反意识形态的引入恰恰弥补了“经济人”假定的缺憾,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物质上成本和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性的原因。

历史背景、风俗文化和等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世界观的不同使人们对同一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不一,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信仰佛教的人认为做善事死后会进天堂,而做恶事死后要进地狱。那么,信仰佛教的人相比不信仰的人会认为做善事的收益更大,做恶事的成本更大;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信仰佛教的人相对不信仰的人会更易于不欺骗交易的另一方。文化、风俗的约定俗成使人们在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时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担,有的人认为心理成本过大就不会做违背公认正确的事,有的人认为心理成本相对收益来说很小就会做违背公认正确的事。不同的风俗文化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同一行为有不同的成本-收益函数评价。中国人认为百事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而欧美一些国家人认为人应该自立,所以,中国人如果不赡养老人,他要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心理成本很大,而欧美人不然,这自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这正如诺思所述: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完全的,我们只在大量的文献中看到对简单的自我利益的追求和大量欺骗的存在(如机会主义行为)。在契约安排中,有很多诚实、正直和君子协定,但工作中的偷懒、欺骗、白领阶层的罪恶和阴谋破坏也无处不在。这正是意识形态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二、加入意识形态的人的行为的模型分析

我们以对街边的乞丐施舍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的。我们看到,有的人给乞丐钱而有的人没有,有的人给的多而有的人给的少。如果仅仅用古典的“经济人”假设来衡量是否给予施舍的话,那没有人会为之付钱,因为施舍的纯物质收益为零。当加入了意识形态因素后,人们给予施舍的收益并不是零,由教育、风俗、信仰等灌输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在施舍过程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他人的尊重和社会好评,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人们看到别人受苦时心理会受煎熬,给予施舍后心理煎熬的程度会减少。故我们可以把施舍看做一种正常商品,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对乞丐施舍的钱数会增加。下面我们用模型来分析为什么有的人给予施舍而有的人不给,有的人施舍的多而有的人施舍的少。

尽管引入意识形态后施舍可被看做一种正常商品,但人们并不会真的把施舍当做真的正常商品一样来对待,人们会为用于施舍的金钱规定一定的数额,因为施舍不能像某些必需物品那样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若超过这个人能承受的范围,施舍的价格将变得异常高昂,减少一单位施舍要用很多单位的其他商品来弥补才会使人们的效用不变,故超过人们预定的部分,预算线的斜率非常大,近似于竖直状态,故预算线具有“弯折”的特征(如图1中的折线MTN)。

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人们对施舍的心理评价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也就不同。如果有些人认为看到乞丐的悲惨状况不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任何影响,他也不会从给予施舍过程中获得任何心理上的满足,那么,这个人对其他商品和“施舍”这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就是水平的(如图1中的U和U'),那么,令此人效用最大化的点为M,用于施舍的钱数为零,他将不给予乞丐任何钱。

假设一种极端的现象,一些人认为只有对乞丐施舍可以给他带来满足,而消费其他商品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那么这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将是竖直的。这时他的效用最大化的点即为图中的N点,他将用ON单位的钱全部用于施舍乞丐,而余下的钱NK仅用于购买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通过这两种极端情况,我们可知,越偏好于行善施舍的人,无差异曲线越陡峭,对乞丐施舍带来的效用越大,反之则越小。如图2所示,人A的无差异曲线相对于人B来说更平坦,人A的效用最大化点为C,将OXA用于施舍,而人B的效用最大化点为D,将OXB用于施舍,明显OXB>OXA。

同时,财产和收入也会对施舍产生一定的影响。若收入不变,但对一个生活很富足的人来说,收入将更少地用于支付生活的必需物品,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施舍乞丐,那么他的预算线的折点将沿着预算线向右移动,如图3所示,此人的均衡点将由点T变为点I,用于施舍的钱的数量将增加;若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移动,如图4所示,均衡点由点H变为点K,用于施舍的钱的数量将增加。

故意识形态的引入使“经济人”假设更加完善,使无法解释的经济行为更加合理化,修正了“经济人”追求纯物质利益的片面假设,实现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三、成功的意识形态降低交易费用

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框架,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指的是由某人或者某些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如协议等)。而非正式制度指的是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正式制度可理解为约束人类活动的外在的行为规范,而非正式制度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持续性的特点。成功的意识形态的构建可有效地规避一系列不道德行为,降低交易费用。

古典的“经济人”假定否认了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以及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所制约的事实,使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经济人”行为的推理、演化缺乏说服力。如果事实真的如此,不存在约束个人追求纯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形态观念时,尽管存在一整套法律或契约规则、检查程序和惩罚措施,但是,由于对人类行为监督以及考核的成本如此之高,以至于不道德的行为会无处不在,同时人们也不会去无偿献血,在工作中人们总会寻找机会偷懒,处处有偷盗、诈骗、虚报开支等行为的发生。而反观现实,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如此不堪,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尺有效地防范了这些事情的发生。所以,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使人们意识到实施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成本很高,如伦理、道德的批判,社会舆论的压力,中上帝的惩罚等会使人们对违规则的行为望而生畏。

考核工作中是否存在“偷懒”现象时,若工人的产出(或贡献)能够无成本或以较低的成本来考核其数量和质量,采用计件工资的形式即可完全避免“偷懒”现象的发生。但在一个具有班组生产特质的企业中,确定单个工人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此时将采用计时工资的方式付给工人工资,企业不可能对每个工人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的考核,于是逃避责任和偷懒等行为就司空见惯了,勤勉的、努力工作的工人与偷懒的、混日子的工人之间的差别就完全取决于减少逃避责任的意识形态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

诺斯在其著作中阐述,若社会成员相信现存的秩序或体制是公平、合理的,那么现存的意识形态就是成功的。这种意识形态会使人们不违反规则、不侵犯产权,甚至于这些行为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的收益大于他所付出的成本。所以说,成功的意识形态会使人们出于一种道德感来遵守现存的规则,使得现存的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减少,减少了道德风险、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相应地,成功的反意识形态会使人们确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公正问题是现存的体制导致的,只有通过参与改变现行体制的活动,一个公正的体制才能出现。于是,成功的反意识形态的存在抵制了搭便车问题,一次次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正是这样,伟大的思想和马列主义精神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用“小米+步枪”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巨大的,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费用,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四、塑造成功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对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但它在中国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似乎早已忘却了我们祖先的道教、儒家、释家思想是如何教我们做人、做事的,甚至在他们心中没有任何。战时的中国,“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精神在抵制外敌利用“迷信”蛊惑民心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物欲纵横的今天,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狭隘意识、外来的不健康思想极易填补人们思想上的空白,使之变成利益的奴隶,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使腐败、机会主义、偷懒、欺骗等一系列行为泛滥。甚至于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点破坏我们国家的稳定,比如“”思想的侵袭。

所以,应该完善我国意识形态体系的建设。首先,教育在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就是在给人们反复灌输一套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树立起的价值观,对今后的人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不仅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让人们学习并认识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伟大思想,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让那些传统美德再次回到我们身边,用社会舆论压力以及道德信仰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其次,笔者不仅不排斥,反而赞成好的的传入,认为在约束人的行为方面甚至比文化习俗起到更大的作用。如佛教、伊斯兰教等都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这些思想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使人们弃恶从善去做好事。再者,要培养人们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在必要时能把千千万万民众聚集、团结起来,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从而使一个民族历经艰难曲折但却能岿然屹立。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其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他们崇高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凝聚力体现在了建设家园和发展国家经济上,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于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要发展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精神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 C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Ideology and economic man assumption

ZHANG Bin-bin

(North-east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第4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事后监督;会计;会计核算; 管理理念

会计核算业务实施集中监督以来,事后监督中心在监督过程中对被监督单位发出事后监督通知书不计其数。这些事后监督通知书是对会计核算业务存在错误事项的提示,目的是要求被监督单位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对已发生的核算差错进行整改。从事后监督通知书的内容看,差错问题大致可分为外来凭证把关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会计重大事项审批落实不到位三个部分。

一、事后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淡化

首先,是人们观念意识对其重要性的淡化。八十年代前,银行会计核算素有“铁算盘”之称。会计队伍能够准确的运用会计手段,处理会计事务是银行业引以自豪的幸事。选拨任用干部,是否干过会计,懂不懂会计业务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在人们的观念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大有前途。银行会计是有很高素质的人才能承担的工作,思想不红业务不专的人是不能从事会计工作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纵深,社会经济生活的分化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多样化,良好的银行会计形象在纷乱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渐被淹没。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普及以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淡出人们的意识。

其次,会计管理松动迹象显化。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流动失控。《人民银行基层岗位工作实务》一书,明确了人民银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任免、调动与奖罚的有关规定。近几年会计核算改革步伐较快,会计人员的调整较频。在会计人员调整过程中,这些规定出现不同程度地被忽视现象。这种现象映射出对会计人员管理的松动。

(二)会计队伍管理方法陈旧

常年来,会计工作与内控制度建设与落实密不可分。内控制度的设计前提是把每个会计人员看成是潜在的犯罪嫌疑,执行中强调制度的钢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同外部环境的互动性往往被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渗入管理意识之中,对会计队伍的管理存在重责任追究,轻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厉,缺乏科学化管理和人本精神管理。因此,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一是会计人员业务培训虚置。近年来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很少,特别是会计人员流动较快,会计队伍的智力储备日见匮乏,更显示了会计队伍对知识培训的需求。但制度中规定业务培训一直得不到落实,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

二是会计人员待遇水平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承担的责任大,但无相关的利益相匹配,会计人员同其他岗位人员相比岗位补贴低,而事后监督业务作为会计业务的一部分,事后监督人员同前台会计人员从事相同的工作,但岗位补贴同前台人员相比又有明显落差。因此,近年来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情绪不振,责任感虚位。

三是会计队伍的智力资源流失较重。会计人员处理异常业务的技巧,一方面来自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来自对会计业务实际处理经验的积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行业意识形态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离开了会计队伍,新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积累因诸多因素进程缓慢,入不敷出,使目前的会计队伍智力资源紧张,影响着会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未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会计财务科是中支会计业务的主管科室,而有会计核算职能的部门还有营业部、国库科、外汇管理科、货币发行科、事后监督中心。这些部门与会计财务科行政级别平等,一旦出现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就会出解决渠道不畅,梗阻不断的现象。

(四)缺乏业务信息沟通平台

会计核算业务是政策性很强的业务,新制度的普及以及部门规章的特殊性规定,在没有信息沟通平台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棚架和相对封锁,给业务的不断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完善事后监督在会计核算方面的建议

(一)提高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意识形态中对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淡化,主要是会计工作不能在意识中引起足够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表现为良性的如:优秀会计人员的升任重要职位、不菲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表现为不良的如: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制造资金风险等。良性的与不良的后果都有前因决定。管理手段的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是良性后果的诱因,也引领着主流意识。领导层的重视是提高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源头。

(二)加强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和履职能力

首要的是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规章的学习,结合履职情况,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考核办法,对屡次考核不合格者给予降职处罚;其次是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指定共同书目,同时针对不同人员的实际情况,可选不同的业务类别学习,定期进行业务和履职能力考核,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给予一定的处罚。

(三)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加强对会计队伍的管理

首先是减轻对规章制度的过度依赖,增加人性化管理成份,应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发,主动深入一线,沟通交流,了解职工工作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解开员工情绪不振的心结,铺平他们投身会计事业的心理之路。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待遇,增强会计事业凝聚力。在大众意识中,工作待遇最能体现个人价值。会计人员待遇提高了,有了比较优势,心理上就会增加牢守岗位职责的意识,垫定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提高的基础。

(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会计业务部门之间争端能够快速有效解决,相互之间和协相处,共同完成央行会计各项核算工作,保证资金安全,不断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同时,建议落实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奖励制度,结合科学的考核手段,设立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5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推动企业发展 积极作用

在全国宣传教育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世情、国情、企情变化,党委宣传部门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应对各种困难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两个巩固”,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紧迫性。结合我处发展,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在推动企业发展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引领作用,为推动企业发展筑牢思想基石

(一)抓好共同理想引领,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思想活动呈现多元化态势。面对油田公司打造“双千”企业、建设“百年辽河”的宏伟蓝图,需要发挥多方优势,特别是需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引导干部职工从思想上深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职工群众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专题讨论、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理论引导,强化理论学习,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扩大思想共识,自觉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核心价值观,筑牢了思想基石。

(二)抓好道德风尚引领,努力提高职工素质

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建设和谐企业的现实要求和体现。近年来,我处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影视作品,举办演讲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传统教育的覆盖面,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争做贡献的热情,职工的道德素质精神面貌不断提高。无论是在汶川地震捐助,还是每年定点抚贫工作,职工群众慷慨解囊,积极捐款捐物,表现出较高的政治觉悟,并从中涌现出一批道德榜样典型。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作用,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环境

(一)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职能,促进发展

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为基本职责”,充分阐明了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是对宣传思想工作基本职责的时代定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影响,同时它对经济发展又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搞好经济效益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确定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和工作内容,并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任务和长远目标,并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为企业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铺平道路。

(二)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弘扬正气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来做保障。2013年伊始,面对重组整合5年来最为严峻的经营形势和发展困境,在全处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根据企业内外部实际,向职工讲清企业改革的形势及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及时将企业的重大活动、竞争局势、发展前景等进行广泛宣传,帮助他们认清企业发展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清当前存在困难的暂时性和解决困难的有利条件,明确企业的任务和自身责任,从而稳定思想、振作精神,促进职工自觉投身企业发展中来,艰苦奋斗,务实创业,内强管理、外拓市场,为企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保障。

三、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凝聚作用,为构建和谐企业汇集各方力量

(一)引导舆论、研究问题,凝聚发展正能量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全处上下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必须着力围绕企业发展建设这一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党和上级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职工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并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主题教育,引导职工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实质,明确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让职工看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增强推进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想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以人为本、关爱职工,增强企业精神力量

第6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时,又指出,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加强明确了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那么,如何改进和加强国有企业职工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国有企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适应这个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努力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取向日趋多样性,这些都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何面对新情况、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创出新路子,责无旁贷已成为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于教育人、温暖人、激励人,致力于平心态、暖心房、稳心绪,引领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最大限度地凝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应对职工思想意识形态变化的内在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国有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企工作者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但我们应该看到,职工队伍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也有了转变。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以不断提高职工团队凝聚力和进取精神。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国有企业适应发展环境变化的需要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以来,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观、生产理念、职业道德等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国有企业职工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内外环境巨变的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职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认识,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保障。

三、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国有企业有其特殊性。尤其是煤炭企业,从工作环境来说,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使得职工的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较高。因此,要培养职工对工作的吃苦和敬业精神,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大有可为,提升大有作为。”那么,如何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呢?笔者认为:

(一)要有新的观念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思维定式。一要强化网络思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积极去开发和运用。二要强化法治思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方式调解企业内部矛盾,努力形成依法办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的良好法治氛围,推动国有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和谐发展。三要强化服务意识。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活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的发生,从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确保稳定。

(二)要有新的思路

一要增强工作计划性和条理性。对工作要讲章法,但绝不拘泥于章法,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方式方法的变通。二要增强大局意识。要学会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来思考和谋划工作,不能够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头疼治头、脚疼医脚。三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统筹思考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关键少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要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工作,为职工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以“供给”激活“需求”,实现“供需两旺”。

(三)要有新的方法

一要集中精力,专注工作,“不需扬鞭自奋蹄”,要把心思用在思考工作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脑子里要时刻绷着工作“这根弦”。二要开动脑筋,聪明工作,凡事都要多动脑、多思考,做到心中有数。三要善于总结,灵活工作,要学习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经验,善于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善于发现规律、灵活运用规律,提高工作效率。四要虚心学习,改进工作,善于向别人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五要以诚相待,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让职工接受、让职工认可,讲职工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真心话、贴心话、实在话。

第7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当前,国家经济正处速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电力企业进行深入改革。电力企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市场效益最大化作为其根本目标,因此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优化电力调度运行中的安全控制措施。通过合理应用各项风险管理策略、不断提升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以及不断提升相关人员操作技能,从而有效提升优化电力调度运行中的安全控制整体效率,确保该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实现其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电力调度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分析

1、电力系统风险

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自身不足。这里讲自身不足就是指基础硬件的跟不上,比如系统设计不合理,供电系统质量的不过关,调度设备的老旧不稳定等,其他相关配套设备的老化也会加剧运行的质量效益,同时设备维修的不及时和不到位也会大大加剧调度的失误。

(2)外部风险。电力调度也受到方方面面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电价政策,市场允准政策等都会对电力调度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 同时一些高耗能企业效益的低迷也会导致电力市场的不景气,导致空余电力的增加;同时发电所需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也会对电力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造成电力调度难均衡。

2、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主要指电力调整供应的决策者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做出的不科学调度决策产生的风险,比如有的管理人员对投产规模预计不准就有可能导致电站投运的过载;还比如有的管理人员在拟定指令时出现纰漏, 导致操作人员执行指令时造成错误的操作而产生的风险;在比如,有的也是由于收集的信息不够准确,导致出现顾此失彼电的现象。

3、操作风险

电力调度的实施人员是此项工作开展的最直接的主体,从目前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少数实施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责任心不强粗枝大叶等情况,甚至还会出现部分人员一些固定的、形成习惯的违规操作,还有的由于用语不规范导致操作的失误而发生事故。同样在发生事故后,由于操作人员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短板也会造成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剧烈程度的加剧, 有的甚至还会有实施人员做出超出自己权利范围的事情, 这些都是电力调度操作过程中的大忌。

二、电力调度运行中安全风险的防范策略

1、提升业务技能

由于电力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 要求内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 工作人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会如何操作,更要明确其原理,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内部培训等形式加强所属人员的培训,要设立任职资格制度, 对于相关岗位要设立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将安全风险有效降低。

2、以制度完善合理规避风险

除了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之外, 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也尤为重要,这是保障调度运行安全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合理约束调度人员行为也是制度完善的主要目的,这与电力调度风险防范密切相关。实施制度的构建需要与现场检查与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 及时排查电力调度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隐患,杜绝形式化现象对电力调度工作的影响。风险规避需要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通力配合, 在完善的制度导向下提高制度控制的有效性,这对于电网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加大经费投入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风险的规避要学会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树立在安全上投入是最大效益的原则,并贯彻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设备的采购过程中,要把安全稳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还比如在安装过程中,更要遵循其流程,不可图省事,省步骤,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还要学会对数据和故障进行及时收集分析,为日后排查做好准备。

4、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

在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控制的工作中,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是电力系统适应社会科技发展与更新的重要表现。社会科技的发展,促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将其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工作中,可以有效的促进电力系统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电力调度工作中,设备作为其核心基础,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电力调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在电力调度的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以便可以及时的更新设备。此外,对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考核,也是有效避免设备违规操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能够促使电力部门及时的更换先进的设备,有效的改善电力设备的运行环境,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恶劣环境下,电力设备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最终导致电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发生。

5、 完善失误处理机制

(1)要加强事故前期预防。特别是对于恶劣天气的现场调度, 要根据情况针对性做好对应的危险预测和分析,尽可能的罗列所有可能出现的事故,尽量做到一个风险针对性对应一个案子,针对性做好应急解决方案,正确处理,防止事故扩大,保障供电可靠。

(2)掌握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在进行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现场环节的天气、环境、人等综合因素,及时分析设备故障和处理进度,对停电地区要搞好合理的运行方式。

(3)妥善处理。工作人员要根据运行单位和监控中反应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设备状态、事故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事故程度,采用专业技术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操作,确保处理的顺利进行,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处理结果。

6、强化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控网络的建设工作

第8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安全文化不是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的口号和大道理或是几项安全活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结合于施工实践过程中的,人们对安全的意识、行为和态度。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所以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

构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点个人的建议。

一、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建立起制度文化

企业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执行,使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有章可循,并可进行有据可查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无形资产,它不仅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要求全体员工在一切管理活动或工作流程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执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尤其是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与传统做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必定会引起议论,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有些职工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很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法规。另外在不折不扣执行过程中应该对职工进行宣讲和解释制度的必要性,解除职工的思想负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便于制度的执行。并且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徇私,不讲情面,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每个管理制度都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的对象、工作范围,不能片面化或一概而论。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被抛弃到一边,成为存档制度,出现两张皮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强调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及所适用的范围,并且明确范围内各部门的职责要求。

最后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一个制度的核心部分应通俗易懂,定性定量相适宜,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是含糊不清的条款,不然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便于操作。另外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制度之间的连贯性,只有相互关联才易于贯彻执行,否则管理就会出现脱节,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的现象。

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后在执行之初,人们只是被动地去遵守,在工作中会考虑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应该怎样去做才符合规定。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人们就会适应并且习惯自己工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项,这时制度就会被“遗忘”,已经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也就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不仅在安全管理方面,在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应建立起一种企业文化。

二、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全员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但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所以识别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源并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也做了重点描述,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一线的班组技术员往往只掌握了辨识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现场施工中。例如在每一份作业指导书中都附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要求技术员在编制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时同时要对该项工作的危险点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笔者现场调查发现,表中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泛泛而谈,尤其是对危险因素分值的判定人为因素很大,甚至有当判定的风险等级过高,未避免制定详细控制措施的麻烦,故意缩小评价分值的情况。这样的做法就导致《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未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只是表面工作,而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停留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上,无形中也给安全监管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企业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尤其针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注重理论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风险因素的正确评价,并就得出的风险等级详细制定控制措施,让《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真正发挥作用,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过程监控改变为前期策划和预防。当施工班组全员都能正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那么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就形成了。

第9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 企业;HSE管理;体系;对策

引 言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先进的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推行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安全管理的现代模式,也是当前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企业具有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原材料及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易腐蚀等特点,如果放松安全管理,导致事故发生,往往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或环境的严重污染。为此,笔者通过分析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以来的现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完善企业的HSE管理体系,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1HSE管理存在问题

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推行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安全管理旧观念与HSE管理体系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领导的话比制度管用,经验比标准管用。(2)企业上下对HSE管理体系的作用认识不够。较多干部职工认为HSE管理体系只是建立在资料上,写好体系资料就行了。(3)体系制度落实不够。主要表现在:HSE管理体系有一整套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但实际工作中并没严格按体系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落实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即体系文件要求的是一套,实际工作执行的是另一套。(4)全员参与意识不够。工人认为建立HSE管理体系只是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存在以上问题有其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一些干部、职工和管理部门对HSE管理体系不重视,认为不是自己管理的事,而HSE管理是体系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人员、设备、生产运行等,从而导致HSE体系实际运行困难。

2 持续完善HSE管理体系的原则

HSE管理采取PDCA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目前,企业也都建立了HSE管理体系,有的通过了HSE管理体系外部审核认证,但从时间上来说才几年时间,各单位对体系的运行还没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还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因此今后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完善HSE体系和HSE文化推介。HSE管理体系是安全工作的基础,HSE文化是安全工作的灵魂。要完善HSE管理体系,就应该建立由一个管理机构、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构成的循环渐进的管理体系。一个企业,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队)、班组都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班组是管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结构和控制文件,文件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要完善HSE管理体系,就要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要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树立员工HSE的理念和科学的HSE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一个完整的HSE管理体系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要看它是否能够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HSE管理格局,是否能够构建安全与生产和谐、员工与管理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安全环保机制,这是保证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性的关键。

3 坚持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的原则

一个企业安全工作做得好不好,常常与一个企业的领导是否重视安全工作有直接的关系。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推行与以前的安全管理模式相比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因而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人员的培训、制度和体系文件的建立等,这些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证是很难办到的。同时,HSE管理也是对各级领导旧的安全管理观念的一次冲击,把以前靠人和经验的管理逐渐变为靠制度管理,各级领导如果思想上不重视和不转变,那么HSE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就很难实施。

HSE管理的重点和中心是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员参与是关键。因此,采用多种方式,让所有的员工认识HSE管理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掌握风险评价的基础知识、方法以及如何确认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发动全员参与各自岗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认真分析各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与工作环境存在的不符合项,明确岗位的职责,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中实际和潜在的危害、风险和环境影响、危害的程度,明确要采取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

动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和应急措施。

4 强化HSE管理的执行力

任何管理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强化执行力。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靠的也是执行力。管理的规则是先有行为标准,后有执行行为。目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行各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都已逐步完善,但在执行上往往出现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是:①一些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意识地忽视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降低了生产环境、生产设施的基本安全条件,使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出现漏洞;②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对管理过程控制力不够,不按规定、标准执行,造成企业执行力差;③一些企业在安全行为培训上重视不够,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技术素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与事故预防能力等培训不到位,使个人在执行和完成任务时的能力差。所以,一个企业要在安全管理上达到最高境界,必须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提高企业执行力度,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这样才能保证执行正确、有序和执行有效。

5 逐步推行HSE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企业在组织、管理和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则是积淀于企业及其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安全理念、行为和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宣扬和推介,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安全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各阶层安全观念、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基础。HSE文化建设是推行HSE管理的必然趋势。HSE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与文化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积极性。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上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精神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行为、增强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追求。企业使员工在安全观念上确立了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使员工知道自己该敬畏什么。所谓敬畏,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法律。员工一旦违背了行为标准,违背了安全生产理念,就会自责,会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使其自动纠正错误行为。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活动,促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