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听课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唱歌教学也是音乐教学中最简便、最经济、最大众化、最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受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不过。我们在听课、调研中发现中小学唱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丢掉了一些传统的好的歌唱方法,忽略唱歌习惯的养成和歌曲情感的表达;课堂教学不重视歌曲识读乐谱的学习及内在情感的挖掘,偏重于解读歌词,讲音乐以外的内容比学习音乐的时间长;忽略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学习与感受,学生唱歌时随心所欲、有口无心、索然无味。我们觉得这次组织“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在这次活动中,江苏推荐的查育辉老师的《踏雪寻梅》展示课获得了颇多好评。这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第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不仅是我们教研工作生机勃勃的园地,而且也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这里,我们就《踏雪寻梅》这堂课的设计与展示,寻几朵雪中的梅花,谈一谈引起的联想与思考。
有思想才能出好课
课例
执教者在“教学反思”中,概括了这堂课的设计思想:
音乐课不应该忽略音乐本身。
唱歌教学是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利用每一次唱歌教学,教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学习的方法。
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地层层深入。
联想
一节小学的唱歌教学示范课,教一首劳动题材的歌曲,老师特别关注教学的“综合”,大部分时间,带领学生在音乐声中做劳动的游戏,讲解劳动知识和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课后访谈,大部分学生的印象是“学了劳动”而非音乐。
有人称这样的课为“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有的课令人眼花缭乱,却看不明白主旨所在;有的课教师教的淋漓尽致,学生却处于陪衬的地位。好课的设计和展现,必然要有好的思想,即新课程的理念经过学习消化,内化成教师自己的追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说,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一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可见,唱歌教学的定位要准确。中小学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俗地讲就是要“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根据当前学生实际,要侧重于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和唱歌的基本方法,注意清晰地吐字,自然地发声,要唱准旋律,最终达到发自内心的、有情感地表现。
《踏雪寻梅》课堂教学的设计定位较好,突出“音乐本身”,抓住“最基本”的活动、技能和方法,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出发。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深化音乐课程改革,首要问题还是要深入学习课改精神,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话也许常常被认为是套话,但却是还远远没有被普遍得到解决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长期关注。
以好奇和探索串联音乐活动
课例
有几处巧妙的设问,如:这叮叮当当的铃声来自哪里呢?(引出歌词情景和作者介绍)有没有方法来帮助我们在八朵梅花中寻找出躲藏的音呢?(引出听觉对比的方法)你们愿意听听另一个版本的《踏雪寻梅》吗?(引出听赏感受与评价的交流)《踏雪寻梅》的这个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课外拓展的一个“作业”)
联想
不少课上充满着问问答答,言语对话占去了很多时间,唱歌教学偏偏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学唱,欣赏教学却偏偏舍不得花时间听赏。像“这首歌好不好听?…‘这首歌曲唱得棒不棒?”等无效的设问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有的把讨论和活动割裂开来,成为“拼盘”。动不动就“考考你”,板起面孔设问,语言成人化,缺少童心的好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歌唱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特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至关重要。
知识性课程常以问题组织教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教学活动的主干。实践性、体验性的音乐课也用设问,但这里的设问主要是引向体验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所以挤占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满堂问”是不适用于音乐课的。“知识竞赛”式的问答也不是上策。课例中几处设问之巧,就巧在利用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人情人境地把学生引导到兴味盎然的音乐性活动中来,或者是音乐知识的了解,或者是识谱,或者是演唱技能的学习,或者是听赏的评价与交流。设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的设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设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一个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如这堂课确定了弱起拍处的演唱、跳音记号的演唱、大跳音程的演唱、歌曲中力度的表现等几个“难点”,原想在教学过程中用设问的方法凸现出来,逐步予以化解,但施教时相应活动不够充分,就比较概念化了'还需从音乐的意境与音乐的语言人手,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恰当的设问,能使教学活动逐层推进,过渡自然,串联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但过多的设问或设问不当,很容易强化课的预设性,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放生成。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地运用设问调整活动内容,促进课堂鲜活的动态生成。
寓音乐基础训练于游戏情景中
课例
开始用铃声的模仿导入,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设计了“踏歌寻梅”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凭辨别音程的音乐听觉,找回出示曲谱中缺少的几个音。
“接龙互动”也是一个游戏。在哼唱曲调,听范唱默唱歌词之后,师生分句交替,在互动中逐步完成了歌曲的完整演唱。
联想
在众多的课堂唱歌教学中,老师大量地运用了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内的辅助手段去启发孩子的情感,加强了学唱歌曲的感受和体验,却很少看到对学生“声音”的表现要求,更看不到老师结合歌曲表现需要去启发学生学习一点唱歌知识和技能。
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不能丢弃“双基”,要正确处理好兴趣与“双基”的关
系,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把“双基”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教学环节中,并在感受和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掌握和理解。《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唱歌教学要求之一是:“唱歌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
以前的“双基”教学曾进入单纯训练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特有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踏雪寻梅》对学生兴趣激发与利用是一个亮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皆须讲求方法。课标提出:“应充分注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堂课正是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把音高感、音乐感等基本训练和视谱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听”、“视”、“唱”、“动”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更有吸引力。
传统方法老曲子也能出新
课例
《踏雪寻梅》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歌。虽然时距久远,但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模仿《踏雪寻梅》的铃声后,用稍慢的速度跟琴声视唱曲谱。
出示八朵梅花,唱音阶,构唱音程。
引导学生注意弱起节奏的演唱,教师关注学生演唱,及时纠正。
跟着琴声用“lu”音完整地哼唱歌曲一请同学们听老师演唱,心中默唱歌词一跟着琴声完整地演唱歌曲。
引导学生放松肩膀、打开喉咙朗读-用这样的声音来唱最后一句-熟悉歌谱中的力度记号-试着看老师的指挥演唱歌曲。
联想
许多教师追求‘流行”与‘时尚”,总嫌教材所选的作品“陈旧”、不好听、不流行、没时代感,往往在“拓展”的名义下便以自己的好恶取代,甚至“喧宾夺主”。
在众多的课堂唱歌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是设法避开“学歌谱”,更把先学歌谱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视为“”。
教师选择《踏雪寻梅》这样一首老歌,到这种场合来展示教学的新貌,还运用了先学歌谱等传统的唱歌教学方法,确有点出人意料,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点挑战性。《踏雪寻梅》是儿童歌曲中的经典。经典作品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的,能成为经典必然能常唱常新。这当然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富于感染力的展示。对于教材,首先是要领会意图、开发美点、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打破封闭,适当扩展,特别是充实一些时代感较强的新作品。但补充教材的选择应取慎重的态度,须知已审定的教材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有的老师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以为是老歌的缘故,其实是因为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所致。为此,建议老师们深入研读课标、熟悉教材背景、理解教材的内涵和要求。
唱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注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那也是前人教学实践和创新的总结,是唱歌教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有些思想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了。传统的唱歌教学过于重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达成,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上没有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了音乐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学生享受音乐的愉悦性和美化其人生的需求。因此,降低音乐学习的专业难度,改变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愉悦性,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成为本次课改的重点。但并非是“回避”甚至是“抛弃”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达成目标,以及已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踏雪寻梅》这一课例,采用了不少唱歌教学的传统方法,如视唱乐谱、哼唱默唱,在学唱歌曲中巧妙地插入视谱、声音的训练,步步递进,这就使学唱的活动充实、扎实。课改实践中创新出了很多学歌方法和手段,如带词直接听唱法,或先带词唱熟了歌曲后再唱谱的倒置学习法,在所要学习的歌曲声中做游戏的暗示性学歌法,化整为零学习法,卡拉OK式学唱法等等。有些方法确实改变了过去歌曲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在调动学生学歌的积极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如此,好的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仍然不能丢失。
有效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示范
课例
我来为大家演唱这首由刘雪庵作词、黄自谱曲的《踏雪寻梅》。
现在老师再为大家演唱一遍歌曲。
与学生接龙演唱。
教师范读。
教师指挥演唱歌曲。(课中感受力度变化,课末展示学习成果。)
联想
有些教师疏于课堂示范。特别是在公开课等场合,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依靠多媒体“藏拙”。
有的教师在公开课的场合,表现出很强的表现意识,课堂成了教师展示个人的舞台。
有的教师确实还缺乏能为学生“示范”的专业素质。
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精彩示范。这堂唱歌教学展示课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查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他的范唱、伴奏和指挥,确实发挥了“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把以下一段话写在第一条要求中,很值得我们经常重温:教师“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是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要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