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方法及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应用技术;上机实验;虚拟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依靠单纯的课堂讲授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已为大家所共识。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为主,少量的验证性实验为辅,通常一个学期的时间修完本门课。笔者根据这几年教学体会,提出了“网络应用技术”教学的改革设想和具体思路。
2具体教学内容
对于像我们这类位于三峡库区腹兴地带的一般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具有较强实际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应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更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使学生达到学则能用、学则会用的目的。根据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网络应用技术”公选课的课时为8次24个课时这一具体情况,作者分为网络基础知识(6课时)、演示实验(8课时)和操作实验(10课时)三个部分安排教学。对于基础知识部分,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功能、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路由选择协议、TCP/IP协议和网络安全等几个方面来强调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实验环节中,我们分为了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两个部分,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能基本了解局域网的建立,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以Windows Server 2003为主线,掌握网络服务的建立与使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与实验,提高学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1理论教学内容的创新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讨论式、研究式、以及课内外结合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3.2重视互动式教学手段的应用
通过精心准备的网络CAI课件和PPT课件可以改善单一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其学习兴趣,起到优化课程教学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采用互动式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授课模式,笔者认为建立一个课程网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可以将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表、内容、所需软件及实验指导等放到课件网站上,在每次授课前后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网上“预告”和总结,同时也有选择地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网上作回答。从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你教我学”的被动方式。
3.3实验教学的创新
(1) 利用虚拟机技术实现相应实验
实验的开展主要侧重于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接触更多的实际网络管理、操作、开发方面的内容,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最新的实用技术。
Windows Server 2003的配置与安装作为实验的主线,在虚拟机技术的出现及虚拟机软件强大的虚拟功能下,使得利用有限的实验设备开展这项实验成为可能。虚拟机应用软件VMware的特点是不需要对物理硬盘进行分区或重新开机就能够在一台PC上安装使用多种操作系统;完全隔离并且保护不同操作系统的操作环境以及所有安装在不同操作系统上面的各种应用软件和资料,并且有“硬盘”还原功能;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还能进行互动操作,包括网络、周边设备、文件共享以及复制粘贴等功能;能够设定并且随时修改操作系统的操作环境,例如内存、硬盘、周边设备等。作者在具体的win2003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了VMware虚拟机的虚拟网络功能,学生通过设置来完成虚拟机之间、虚拟机与主机之间、虚拟机与主机所在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检查配置的正确性。
(2) 设置了3+1实验模块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了3+1实验模块,即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扩展性实验+综合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根据实验室的条件,按TCP/IP协议的层次模型设计实验内容,共6个实验。实验一,网络环境组建实验,包括网线制作、网卡安装、交换机配置、对等网连接和配置、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等。实验二,虚拟局域网的配置。实验三,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服务的配置。实验四,组网实验,包括基于交换机端口的VLAN配置、Windows Server 2003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RRAS)配置、路由器上广域网协议配置。实验五,网络数据包的截取与分析。实验六,网络仿真实验。
网络仿真实验作为综合创新性实验设计,主要是在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课外获取的知识去讨论完成。按照这种实验安排,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验效果良好。既有基础验证性实验,又有设计性创新实验,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通过实验,不是只停留在使用网络的层次上,而是深入理解各种协议的实际运用和网络系统的实际架构。
3.4改革考核模式
为了促进教学,加强学生自学、创新和动手能力,作者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考试,其中试卷构成理论成绩占20%,根据所学知识构建网络方案占20%,实践成绩占60%。在计算机上考试并不是简单模拟传统的笔试,而是实际评测学生网络应用技能水平,如能否查找资料,通过QQ和邮件如何交流等。实践证明上机考试更能评价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优秀学生提供了施展他们创新能力的机会。
4结束语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活动中的诸多环节,如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实验项目和内容的不断创新、学生的积极参与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又迫使我们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本文有关“网络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网络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亚平.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明明.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228.
[3] 卢加元.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设想[J]. 福建电脑,2007,(8):214-215.
[4] 柯S.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2-54.
【关键词】复杂科学;系统科学方法;阐释学;模糊逻辑
被称为“制高点”、“突破口”的教育技术涵盖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理和艺术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规律和各种技术,把教育和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只是从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发展教育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才具有高度和深度,才能实实在在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指导。
一、复杂科学的提出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 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 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 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 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 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 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 [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 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du.cn/20031029/303496.shtml
[2]姜璐.系统科学之窗.systemscience.org/chistory/xtno3.htm
【关键词】创新数据;可视化方法;管理研究
视化技术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通过文本或关系数据表来观察和分析数据信息,转而以更直观的方式研究数据并发现其中隐藏的关系,将单调乏味的数据及其内涵关系美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根据实现原理的不同,数据可视化方法可以划分为基于几何的技术、面向像素的技术、基于图表的技术、基于层次的技术、基于图像的技术和分布式技术等。
目前,数据可视化技术已经在电子商务、数据仓库、社交网络、计算机网络等信息领域得到了普及应用。由于信息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本文中,我们仅侧重于网络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这儿的网络数据是指通过网络测量、网络管理和安全等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始数据),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网络数据可视化方法和相关的应用实例。
一、计算机信息领域可视化技术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规模(特别是Internet)的不断扩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人们对网络服务质量(Qo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网络性能监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已经成为网络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
首先,为了实现性能监测的目的,管理人员必须即时对网络中设备的工作负荷,即数据流量、链路利用率、丢包率、延时等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因此,网络性能的可视化是网络运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在针对园区网、骨干网以及因特网的管理和研究过程中,网络拓扑、IP地址和AS域分布范围的可视化也一直是研究人员的重中之重;最后,针对网络安全的恶意攻击行为,如扫描、蠕虫、病毒等造成的安全事件、异常流量及影响范围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与其他领域的可视化需求相比,网络数据的可视化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数据与时间紧密相关,因此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是其重要研究内容;二是由于网络数据的海量性和复杂性,需要快速实时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得可视化结果;三是网络数据的可视化以真实性为首要目的,在保证正确显示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可视化结果的美观性。目前,CAIDA、IEPM、SecViz等测量和研究组织和团体已经提出并实现了许多适用于网络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和工具。概括来说,网络数据的可视化主要以基于图表和基于图像两种可视化技术为基础,其中基于图表的可视化技术主要用于网络性能的可视化,包括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饼图等多种方法,基于图像的可视化技术主要用于网络管理和安全研究数据的可视化,包括气象图(WeatherMap)、热图(Heat Map)以及三维图像可视化等许多方法。总之,通过网络数据的可视化,可以实现:
1.方便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网络性能、网络状态等参考信息;
2.深入了解和分析已知的网络现象和规律;
3.能够从繁杂的数据中找出其中蕴含的关系,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因此,深入研究和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于开展网络监测、网络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等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际的图例来详细介绍几种典型的网络数据可视化方法及其应用。
二、计算机基于图像的可视化技术
网络气象图
网络气象图是一种直观的显示网络拓扑、设备节点和链路状态等网络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工具。网络气象图最早是由Panagiotis Christia实现的一个基于Perl的开源的可视化工具,以后Howard Jone又在功能、界面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发展成为一个受到普遍欢迎的网络数据可视化技术。
目前,网络气象图在国外许多网络中得到了实际部署与应用,国内的CERNET、中国科技大学等也都使用网络气象图作为一种网络拓扑显示和监测的方法,网络气象图能够实时显示网络节点状态、链路利用率等信息,实现网络拓扑、网络设备和链路状态的实时监控。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气象图开始与Flash动态显示技术、Google Maps等新的可视化方法相结合,从而能以更加直观友好的方式显示丰富的网络状态信息,典型的代表是GlobalNoc的RealTime Atlas项目。这里面的数据管理,又称为“数据资源管理”,包括所有与管理作为有价值资源的数据相关的学科领域。对于数据管理,DAMA所提出的正式定义是:“数据资源管理是指用于正确管理企业或机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需求的体系架构、政策、规范和操作程序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这项定义相当宽泛,涵盖了许多可能在技术上并不直接接触低层数据管理工作(如关系数据库管理)的职业。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企业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实现的措施。通过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地方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重要的战略决策,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创新型本科教育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因此,向应用型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既顺应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必然抉择。
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国内低端制造业正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已经不占有优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低成本、低附加值、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严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我国的经济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渐进式的创新,迫切需要具有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如下。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等四个方面,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获取相关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从技术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只有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对具体的技术进行有效创新。因此,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性能力是指在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开拓新领域,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使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新性思维在技术创新性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新性思维是指\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新出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以及相应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心理活动过程。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所学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要求。应用创新型人才除应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创新性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独特人格,创新人格应具有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开拓进取、除旧创新等特点。应用创新型人才必须陶冶情操,培养创新人格。因此,创新人格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求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必然性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制定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具体实现措施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转化教学理念,依托地方企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方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以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之间的对接。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教师科研及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环节学习,按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2.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建立产学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学教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大学科技园作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校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和创业人才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行业实践技能的教师比较少,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积极聘请地方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学生技能鉴定、科技竞赛辅导等工作;地方本科院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在职高校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强化企业实践经验,积累社会实践经历。只有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满足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俊鹏.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47-48.
[2]戴云龙,戴跃侬.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1):137-139.
【关键词】胎儿 适应征 检查方法
(一)其主要适应征
1.确定早孕
2.诊断异常妊娠(如流产,宫外孕,葡萄胎,胎儿先天性畸形)
3.诊断胎儿存活情况
4.多胎的诊断,特别是单孕囊多胎的诊断
5.判断胎儿的孕龄
6.判断胎儿宫内发育情况
7.确定胎位
8.诊断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
9.观测羊水,诊断羊水过多或过少
10.胎盘定位,引导羊膜腔穿刺及抽取绒毛
11.诊断妊娠合并盆腔肿物
(二)检查方法及步骤
孕妇取平卧位,早孕者需适度充盈膀胱。
1、早孕检查:首先在下腹部做子宫的纵横扫查,在宫腔内寻找孕囊,观察孕囊的大小,着床的部位,是否饱满,孕囊内有无胚胎、心管搏动、卵黄囊等。并注意观察子宫肌层,双侧附件,有无子宫肌瘤.妊娠黄体等情况。
2、胎儿检查:首先找到胎头,作纵横切面的连续扫查,观察其颅内及颜面结构,并准确测量双顶径等值。
(1)以胎头为支点,找到胎儿脊柱,并由头侧追踪至尾侧,观察其连续性,有无脊柱裂等,避免漏诊骶尾部的肿瘤。在追踪扫查同时应左右侧动探头,观察胎儿内脏情况。
(2)胎儿胸部情况:观察心胸比例,心脏的解剖结构有无异常,胸腔内有无其它异常回声,横隔是否正常。
(3)观察胎儿腹部:注意腹壁是否完整,观察腹内肝脏,胃泡,双肾,肠管,膀胱等。
(4)观察胎儿四肢,行长骨的测量,注意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以及有无肢体的畸形或缺如,有无短肢畸形。
(5)确定胎盘的位置,并观察其内部结构,特别要注意有无付胎盘及胎盘下缘距内口的距离。有的前壁胎盘位置偏下又不能诊断为低置胎盘,但如做剖宫产就有可能会切到胎盘,这时应注明胎盘下缘距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以科医师作子宫切口部位的选择。
(6)测量羊水的深度,并观察它的性状。
(7)测量脐带的直径,注意是否为两条动脉,一条静脉。彩色多普勒提供高危妊娠,子宫~胎盘及胎儿~胎盘循环的血流参数。
(8)应对整个妊娠子宫作“编织”式扫查,注意肌壁的厚薄。有无合并子宫肌瘤,有无带器妊娠的节育器,如有应注明部位。
(9)最后应扫查腹腔.盆腔,注意有无异常光团回声,如畸胎瘤,卵巢囊肿,双子宫等。
(三)讨论
产科超声是超声诊断中应用较广,研究较深的领域。由于其具有安全无损.检查操作简单等长处,已成为今日产科检查首选.必不可少的一种诊断方法。
正常妊娠子宫既有异于未孕子宫,也不同于异常妊娠。因为只有掌握了正常,才能发现异常,它是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
子宫从妊娠12周后从盆腔上升到腹部,其表面仅腹壁覆盖,妊娠子宫内羊水、胎盘、胎儿间都具有声学界面,超声可清晰显示胎儿解剖结构、羊水、胎盘、脐带等。同时超声实时显像能显示胎儿的生理活动如胎心、胎动、吞咽、呼吸样运动、排尿等,是产前胎儿宫内监护的简易可靠的手段。超声引导下羊膜下穿刺、脐带穿刺、肝静脉穿刺、活检等是胎儿宫内诊断和治疗的一条新办法。
参 考 文 献
[1]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14-1357.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纺织化学;课程教学;可行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43-01
纺织化学是一门工科院校纺织工程类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在纺织工程学与化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前提和条件下形成的新型学科。纺织化学在纺织科学中应用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原理,所以它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复杂,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多,再加上纺织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是现阶段纺织化学课程教学中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解决纺织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其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和最终的评价等活动,学生在进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内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角色转为督促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部或者部分进行学习行为的组织和安排,并围绕项目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集中思考和自主解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学手段。
(二)纺织化学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原因
1.课程的自身需求
“纺织化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根据有机物的分类进行章节划分,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有机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应用这一固定流程来分节介绍。这种内容组织方式使各章节中的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和纺织专业的应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纺织化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课程知识点的断层。
由于项目教学法所设置的“项目”一般都包括多门课程或者一门课程中多个方面的知识,大大加强了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为了完成项目,而自主探究化学学科与纺织专业应用之间的相通点,从而提高了纺织化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应用在纺织专业上的化学技能。
2.社会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的纺织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不符合社会实际的技能需要,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了与纺织专业相关的化学原理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纺织生产中,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其真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很多学生由于纺织化学的“不实用”,参与这种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
项目教学法由于其自身具备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能通过在任务的布置中联系实际生活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更具时代性的任务目标,学生通过目标完成的过程不仅学到了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纺织化学课程学习的热情,将被动学习知识转为主动接受技能,提高了纺织专业学生对社会的适用性。
二、“纺织化学”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例及影响
(一)学习纺织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名称
学习纺织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名称的项目需要学生记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化学物质,是一种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学习和教学项目,鉴于纺织专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熟识有机化学,比如原先合成纤维中涤纶的合成项目,主要包括氢键、共价键、分子间力和分子极性等内容,将所有与合成纤维中的涤纶有关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集中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能实现与专业的联系。
在学习纺织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名称的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不用对化学物质的结构进行逐个分析,具有比较直观的内容,针对性比较强,实现了与专业的直接挂钩,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化学物质与专业课的联系和应用过程,促进化学与纺织专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在纺织专业中进行化学物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打破传统的在化学内容学习中插入专业内容的生硬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对纺织化学教学内容的吸收效果。此外,这种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相关教师的积极性。
(二)掌握纺织中化学物质的合成
学习纺织中化学物质的合成与来源的项目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在纺织中的实际应用技能,包括纺织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的合成原料、反应温度和反应催化剂等等,比如将纺织中的各种染料和纤维等为任务目标,了解涤纶的发现、发展以及生产情况和合成涤纶的原料及方法,学习涤纶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纺织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在讲解各个化学物质时,才顺带对其合成做些讲解,不符合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通过掌握纺织中化学物质的合成项目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对化学物质的认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对化学物质的合成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技能,完成纺织化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为纺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改进应用于纺织中的化学工艺
改进应用于纺织中的化学工艺的教学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物质在纺织中的应用技能,并且熟悉不同的环境条件引起的化学变化对纺织产品的影响,所以是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项目,比如由于涤纶具有较低的吸湿性,所以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解决涤纶吸湿性的项目任务目标,学生通过对涤纶性质和结构的分析,明确影响其吸湿性的因素并制定适合的改善方式,实现提高其吸湿性能的目标。
通过对这种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纺织化学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并在将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到专业研究的过程中巩固了化学和专业基础,促进了学生对纺织市场的了解,通过掌握纺织专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化学基础水平及其在纺织专业方面的适用技能,形成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
结语:
在纺织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改变当前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高、课程内容不能真正适用于社会岗位需要的形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发展性,因此,纺织专业的教师应该将项目教学法广泛应用到纺织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对纺织化学理论和技术的掌握,并且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纺织生产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增强其在未来岗位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张春花.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尝试[J].纺织教育,2010(1)
[2] 孙宏.纺织品CAD课程项目教学法探讨[J].纺织教育,2010(1)
[3] 贾格维.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J].纺织教育,2011(6)
[4] 赵勤. 纺织化学教学探讨[J]. 科技信息,2011(02)
[5] 吴惠英.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纺织专业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11)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8-02
一、前言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经济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多名教授和学者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何忠伟等指出,发展经济学教学除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主流教材和主流文献外,教学内容设置应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王文青等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发现对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穆月英认为发展经济学在授课内容上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应该占有一定比重,在授课方式上传统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相结合。鲁静芳等尝试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六步参与式教学法”。杨清认为发展经济学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授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但对民族院校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选取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增加民族院校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课程在民族类院校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课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的问题,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做好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看,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经典的理论模型,以及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还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看,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资本形成、人力资源、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等章节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地区为研究案例,使得理论学习更接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资本形成章节中,以某民族自治区为例,结合当前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分析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地区资本来源、资本结构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通过课前案例准备、课堂案例展示和讨论及课后的案例总结,了解各地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定位,既要充分利用资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资本。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看,试图找到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引入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课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投入地学习,并最终能学有所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找和选择更加适宜的发展道路。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发展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针对当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及主要教学内容,建立发展经济学民族地区案例库,并在教学中推广运用,最终推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克服发展经济学教材案例陈旧等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比较起来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40年代形成以来,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经济学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近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也进入了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然而,与本学科的快速成长不太协调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普遍感觉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脱节。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研究内容,设计有足够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要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难度并不大,但是,因其探讨的经济理论和发展问题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已学课程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有较大反差,因此,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无所适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差异,熟悉本课程的研究基础。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住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最后要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与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相呼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民族地区社会调研等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或是民族地区同学的家乡介绍等各种方式,丰富案例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完善案例内容和分析讨论的结果,不但让学生们对每一个案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每一届学生对案例数据和内容的更新升级,能够持续性地保持每一案例分析的连续性,因而每次学生面对案例时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数据。
四、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民族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以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中心,综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式体验教学方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地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改进教学的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各民族地区学生能够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能找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改善的方法。
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可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适用性差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加强适合自己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分析库,通过选择相应教材(适当时间应该自己编写教材)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与完善。二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欠缺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将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民族院校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解决学科教学和科研落后于实践发展问题。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教学,我们缺乏难度适中、理解性很好的案例教材。教师通过与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民族地区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钞秋铃,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一、现状分析
职业中学在现今社会中仍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特别是身处边远农村地区的中职学校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的扩招、学校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办学条件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良莠不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至使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基本都是照单全收,来者不拒。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普遍较低。缺乏奋斗目标及厌学情绪严重都极为突出,得过且过的思想在农村中职学生中也见惯不怪。特别是在当今网络世界无所不在的情况下,QQ、网游、网吧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课就是“上网课”、“游戏课”,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多是不屑于学,经常会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教师也会失去教学的成就感和激情,这对于教学来说危害是巨大的。面对这样的的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厌学变为爱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取就成为大家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具体实施办法
1.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一般的排列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和“网络”。老师在讲课时也是按照材料、教学大纲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虽然也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单调、学生兴趣平平,教学效果一般。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第一章安排“网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好处的。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各种类别的优秀网站,让他们感受网络世界的美好,网络功能的强大以及对网络知识的渴望。在玩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网址,如何将网站上的资源“据为已有”……娱教娱乐,学习形式丰富。既完成了章节内容也达到了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的目的。仅仅将兴趣停留在“上网冲浪”还不行,必须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成为专业人士“上面进行引导。因此第二章安排富于“实战型“的“配置电脑”。“学会成功配置一台电脑”是本章的最终的任务,在授课时分解为“初识硬件”、“熟识硬件、读懂配置单、了解装机过程、学会装机”几个部分,将原来生硬的基础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展示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买回来的电脑一般只要操作系统与少量软件,不可能不出“问题”,有“问题”怎么办呢?电脑公司只管硬件维护,不会教你操作与软件维护?此时第三章向学生介绍操作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能基本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接下来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大作品的能力,这部分由办公自动化章节完成。学会了“静态”的文字操作后,学生对于“动态”的学习需求就较为迫切了,此时向学生介绍多媒体部分也就自然而然了。此时,整个教材内容得以重新安排,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将“小组竞赛”、“游戏引领”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边远农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法仍然占大多数,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整个过程过于呆板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迫在眉睫,将“小组竞赛”和“游戏引领”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中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一个班级40名学生为例,将这40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组名,如“勤学组”、“奋斗组”、“团结组”,并设计小组口号,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初便能感觉到“新奇”,从而产生参与其中的欲望。整个课程的学习就是一场比赛,制定好比赛规程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制定好各章节的实训内容、比赛项目、评分标准、奖励办法等等,同时还要制做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记分表”,各组的每一次活动成绩都记录在“记分表”中,并产生“月冠军”、“学期冠军”。学生可以清楚的看见本组每一阶段的排名,这样营造出的浓烈的比赛氛围,使学生脱离了单一乏味的教学,并能争先恐后的参与到之后的活动中。在“比赛”的过程中,适当使用“游戏引领”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大家来找茬”游戏让原本平凡的“格式设置”变得有趣起来,“连连看”游戏也是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常用的方法,“小组PK”在学习的提高阶段效果显著。通过“小组竞赛”这种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收获了快乐,可谓是“一举多得”。
3.制定“全员发言”规则,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农村学生普遍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采用“小组竞赛”的过程中,制定“全员发言”规则,即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代表本小组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让他们“敢说”、“愿说”、“乐说”。在“说”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
4.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生活、让生活指导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教学环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该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例如,让学生深入到各商场、专卖店做一次资料收集,了解当前市场上主流计算机的配置、性能、价格等情况;利用掌握的WORD、PPT、多媒体技术完成以“环保”、“节能”、“爱护动物”为内容的海报、视频等,在学校做一次公益宣传活动;利用手机、相机等工具记录生活、学习中喜闻乐见的趣事,开展一次“电子影展”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整个课程更加的生活化、实用化,让书本知识服务生活,让生活指导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教学贴近于生活、实用于学生、适用于社会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科教纵横,2010.01.
【关键词】高渗盐水;雾化;排痰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18-01检查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痰液检查。在儿科实际工作中,可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对痰液黏稠度高,不易采集的患儿行深部取痰。但因其经费较高,且增加患儿痛苦,不易被患方接受。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可以湿润支气管和肺泡内壁,也可刺激支气管深部,有利于痰液引出。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排痰具有无创伤性特点,易于接受,可促进痰液学的发展。现将效果进行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收住我院儿科,需留取痰样检查而采样困难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0例,年龄1月-1岁,平均年龄5.15月,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40例中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24例,支气管肺炎16例。对照组40例,年龄1月-1岁,平均年龄5.5月,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40例中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26例,支气管肺炎14例。
1.2方法:
1.2.1实验器材:德国百瑞压缩式雾化吸入器、吸痰器、一次性联合吸痰管、10%氯化钠溶液(1Oml/支)、0.9%氯化钠溶液(10mL/支)。
1.2.2分组:将入选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3ml雾化吸入15分钟,随后予吸痰取样。实验组用3%氯化钠溶液3ml(10%氯化钠3ml加0.9%氯化钠10ml)雾化吸入15分钟,随后予吸痰取样。详细记录患儿的排痰量,大于3.5ml即表示成功,小于2ml即表示失败。严密观察患儿的各项症状,有无哭闹,呼吸急促,面部颜色有无青紫等不良反应。对于反应特别明显的患儿,立即停止。2.结果
两组雾化吸入后排痰效果,具体数据,(见表1)。其中,对照组成功采样18例,失败22例,成功率为45%;实验组成功采样34例,失败6例,成功率为85%。利用χ2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排痰采样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排痰采样成功率比较
groupNumber of
samples(n)Number of
success(n)Number of
failure(n)Success ra
te(%)Control group40182245%3%NaCl group4034685%3.总结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诱导排痰,没有一例因此而加重病情。在此过程中,患儿有轻微的呼吸急促、咳嗽、发憋症状,但都可以接受,不良反应较少,不影响采集痰标本。诱导时间过长,吸入量过大,可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要控制好诱导时间,减少雾化量。
本研究表明用高渗(3%)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留取痰标本在儿科痰液粘稠,患儿采痰样困难者,采样成功率达82.5%。高渗盐水诱导排痰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可能与其高渗透压促使气道内水分外渗,减轻粘膜水肿,直接刺激气道加速纤毛粘液清除,腺体分泌增加等有关[1]。因诱导痰能客观反映气道状态且与气道活检的病理改变一致,能早期敏感地发现病情变化[2],故该方法已被迅速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排痰,简单易操作,费用低廉,更易被患方接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积累经验,规范操作技术,更好地为患儿服务。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