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一、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当前河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1月16日,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省第十二届人代会第七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创新供给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下中原经济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迫切需求。科技创新力量和人口文化素质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对于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而人力资源丰富的河南省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能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也是破解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更是提升一亿河南人文明素质、增强河南区域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二)树立强烈的人才培养强省和科技创新强省的意识

在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达到这一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根本出路。引进人才固然可以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必须认识到,对于经济欠发达而在待遇方面难有竞争优势的河南来说,不仅很难引进高端亟需人才,还可能造成本地人才的流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河南人才短缺问题,应聚焦省内最具创新实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予以重点扶持,打造一支本土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建设

建设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相关制度,是保障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效开发的关键。目前,我国仍在沿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制度来管理科研人员,一些鼓励创新的制度成果被党政人事管理制度所抵消。为此,在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中,首要的是建立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机制,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加速器”。

(四)借鉴发达地区和先进省区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

鉴于河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科技和人才支撑基础差、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之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就应该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他们在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先进地区和周边省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南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和创新程度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追赶状态,这对于缩小区域差距作用不大。因此,只有制定出具有竞争力、激励性强的人才政策,才能吸引外来人才、激活现有人才。要创新高层次人才使用及分配等核心创新人才政策;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机制要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制度保障,有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之后必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转换科技投入机制、人才引进和用人机制、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培养主体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格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主体之一,为了发挥科技型企业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除了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之外,各级政府还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规模和科技实力,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支持。对于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企业,政府要通过设立专门周转基金加大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扶持。对于那些已经有明确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但资金不足的企业,除了要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外,还要由政府出面担保以畅通金融支持渠道,以促进这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另外,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高起点地引进和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实力强的企业。

(四)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抓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主体,为了发挥河南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河南省各高校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根据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找准各自的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发掘有潜质的培养对象,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适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五)探索政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新模式,发挥力量协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大主体,要想培养出更多适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型人才,除了发挥它们各自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外,需要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三方合作的新模式。河南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对接工作。通过校地、校企各方资源的优化组合,达到提升本地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本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六) 加大力度,多元投入,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支撑。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回报最高的投入。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树立人才投入收益最大化的观念,逐年提高发展性投入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强化研发投入,建立以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人才优先”,要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改变“重物不重人”的经费使用方式,保证人力资本投入增长快于物质资本投入增长。

(七)将加大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作为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的着力点

中青年知识分子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要加大对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各地政府、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专门设立针对45岁以下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专项扶持计划,对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个人和创新团队实行“一人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通过专项扶持,为中青年优秀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开辟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提供各方面的强力支持。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他们安心工作、潜心科研,加快推出创新成果,而且能带动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在各个领域形成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第2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这几年,在教育部领导的正确指引下,通过全国本科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各个院校的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关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本科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健全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标;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提升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强本科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改革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管理的层次。

1.1 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

考虑到近年本科院校人均培养成本大约在12000元~15000元之间以及各个院校的师资队伍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2万人左右,个别规模较大以及师资队伍较强的本科院校,本科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3万人左右。这样,既能维持本科院校的正常运营,又能较好地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

1.2 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科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本科专业目录,全面优化学科和专业的布局,完善传统专业、增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就业前景良好的新专业,对部分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传统学科以及过时陈旧的传统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适当增加热门专业。此外,从现有的本科专业中,筛选出就业相对比较容易的若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品牌专业以及特色专业,使它们成为各个本科院校亮丽的名片。

1.3 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是各项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重点。本科院校应经常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时俱进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体系,创建特色课程。以此为基础,创建省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课。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适当创建一些符合本科院校自身的双语教学课。

1.4 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

近年来,教育部批准了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性、攀比性等问题,特别是专科院校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使其在各个方面无法适应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因此,本科院校要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合理规范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推进网上评教,加强领导评教、专家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检查教案、检查试卷等相关工作。

1.5 本科院校的团队建设

本科院校团队建设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申报,轻建设,评选标准不够合理,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团队成员协作意识不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建设有利于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遴选德才兼备的教学带头人,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机制。此外,要借助团队集体的力量,指引青年教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培育一批教学骨干,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向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冲刺。

1.6 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推广网络教学,普及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步推进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1.7 本科院校的就业与创业

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确保本科院校能否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在本科生毕业前,开设一些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主题讲座,为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以及创业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要,为了机动灵活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发展与变革,创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建成深受社会好评的合格本科院校。

2.1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树立人才培养工作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依照质量兴校、人才立校的办学思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过程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教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尽量体现个性培养、特色教育,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培养体系。鼓励探索和试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2.3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提高就业率的战略需要,根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遵循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培养能吃苦、肯适应、能创造、乐奉献的应用型人才。

2.4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后盾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环节的有机管理,鼓励教师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鼓励教研活动的各种新模式,推进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此外,为了扩大本科生的视野,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学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作报告,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工作的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脚踏实地的实现。

2.5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评教”等评价机制的作用,改进学院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加强对专业水平、课程质量的评估,加强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6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资源

把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依照本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开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和课程库,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突破跨专业选课的障碍,拓宽学生选课的范围,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自我创造有利条件。

2.7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状况,避免课程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课程。要优化课程结构,让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科交叉与文理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减少课堂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8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本科院校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适当增加实践的比例。实践安排应详细与充实,并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创业教育,启动本科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口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努力开拓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积极推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辟本科学生实践锻炼与服务社会的新渠道,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结语

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在本科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个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默契配合,协调发展,真正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第3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高校教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拥有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也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效益低,大型仪器专业操作人才缺乏。同时,大型仪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鉴于此,本文对利用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对本科学生进行仪器操作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2003年起,教育部对全国的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其中一项就是单位学生拥有的仪器价值,所以学校购置了许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以说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本是为本科教学评估而购买的,其目的也应该是为本科教学服务。本校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也规定:大型仪器的使用应以本科教学优先。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用于本科教学也是提高仪器使用效益的手段之一。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低,而且主要是用于科研,用于本科教学则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数量少,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或简单使用,而且用于教学不像用于科研能马上出成果。用于本科教学不仅能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其价值,而且也符合仪器购买的初衷。

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关键支撑条件,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是本科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围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应用,调整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型仪器设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培养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介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课程,尽早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设备,为将来用于科学研究做好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精密仪器的购置首先应是为了培养人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尽快地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

在本科时期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对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大有裨益。高校大型仪器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并采用分层次培养,也是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的很好途径。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生物仪器分析技术汲取并融合了当代化学、物理学、数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新成果与新技术,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尽早开设此课对培养大型仪器的专业人才大有裨益。

二、“生命科学仪器分析”的课程设计

本院拥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液相、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尤其是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几乎包括所有常用生物显微镜。以此为基础,针对本院本科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

1.“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

生物仪器分析技术主要讲授生命科学领域常用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基本结构及其用途。本门课程是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能够服务于生产和研究等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之中。对它的学习过程将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课程采用分阶段培养人才。前期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介绍各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运用,后期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和高级技巧。

2.课程内容建设

“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科研和实际生活,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大型仪器开放式科研教学平台为依托,选取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用途的生物分析仪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介绍生命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功用,以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基本操作为核心。

3.实验教材建设

高校介绍生物领域大型仪器的教材多为分析化学方向的指导教材,专门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很少,且因仪器设备的种类和型号不同,导致生物仪器分析教材实用性受到限制。基于这种现状和本院生物分析仪器的配备情况编写了适合本校本科生使用的《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该教材涵盖了大型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4.课程培养方式

“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课程采用两个阶段培养:仪器基本知识、实践技能的基本培养和高级技能的培养。

(1)基础技能培养。初级阶段的培养主要采用采用理论课程讲授和现场参观以及仪器的简单操作,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进行仪器概论讲解,讲述仪器之间的共同点,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由于课程讲授的仪器种类较多,每种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又不相同,而且往往会涉及到物理、化学、计算机软件和自动化等知识,靠课堂的时间难以讲授清楚,而且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学生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学生不愿意听,再有用的课程也没有意义。所以结合实践尤其重要,除了现场的讲解和功能演示外,课堂讲授尤其结合科研和生活实践,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比如现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部电视剧《法证先锋》,经常会检验一些成分、指标等,都会用到一些分析仪器。近来食品安全比较热门,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重金属超标、农残检验都要用到一些分析仪器。历年生物医学诺贝尔奖更是离不开这些分析检测仪器。

为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该课程还重点阐述清仪器的原理和不同仪器结构的相通之处。大书法家王曦之苦练书法,始终不能悟出真谛,后来练剑,却悟出书法的真谛。讲解一些仪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还可能促进仪器的创新和仪器功能的开发。比如基本许多的自动化仪器,信号采集通常都采用光电倍增管来记录信号;质谱仪、电镜等都需要真空泵来制造真空环境;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都采用激光光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类仪器都需要一些滤光片或光栅等。 转贴于

仪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实践运用更是最终目的,理论结合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验科学更是如此,但由于本科教学人数较多,每种仪器又仅有一台,学生只能简单了解和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所以,从学习此课程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基础比较好且责任心强、细致认真的学生进一步培养,意在培养能够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人才。因为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所以学生不仅要有知识结构,细心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才能尽可能避免仪器的损坏。

(2)高级技能培养的程序和方式。

人员的选定:理论课程结束后,对希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人进行专门考核选拨,包括原理、结构和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等。因进阶培养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故采用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目,测试学生的自学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详细降解:此阶段由于人数较少,学生的目的明确,而且已了解仪器的基本情况,可以在仪器现场进行较详细的培训,包括仪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基本操作、基本维护,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

进一步补充相关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培训,针对不同种类的仪器,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使用很广泛的仪器设备,现在的大型显微镜功能强大,要用好维护好需要了解许多知识,包括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应用光学的一些知识、显微摄影的知识、光与色的知识、显微图像处理知识。色谱类仪器需要最基本的色谱理论、无机化学和有机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检测器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开发技术、色谱柱技术等,每一项都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生能够较深入地了解这些,对深入开发仪器功能和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模式:专业培养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每年都选一批人,这样就可以上一届带下一届,这样不仅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还能增加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下还可以交流,类似研究生的培养。

2)课题培养。学校和学院开设开放课题、创新课题、大型仪器使用专项基金等。利用课题来使用仪器,增加实战经验,更深入了解仪器的使用,同时可以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3)大型仪器平台是共享的,平时就会对校内和校外共享使用,这也是学生锻炼的好机会。

4)仪器公司的技术支持人员大部分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既了解生物学问题又精通仪器原理和应用范围,在主观上十分愿意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教师资源。

5)善用仪器公司的技术服务热线。目前大型精密仪器90%以上都是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其售后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都很好。

三、促进教学效果需要的配套措施

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但有时学生难免有惰性,对于选进来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来促进学习。

1.加分政策

进阶学习的学生如果学习效果经考核合格,能够独立操作一台大型仪器,可以加学分。

2.技术认证

经过2~3年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经考核达到一定水平,学院和学校可以颁发校级技术认证的证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物质奖励

如果仪器共享效益较好,学生在帮老师完成测试任务、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奖励。

第4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软件工程能力;产学合作模式;实践环境;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46-02

1企业需要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IT企业要求员工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熟练运用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开发竞争。然而近10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拥有较高知识体系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软件开发工作。

2《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现实问题及反思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工程化应用到软件上”。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应该成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现实教学中软件工程的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条跨度不小的鸿沟,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现实状况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思。

2.1 大部分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较少,很少参与开发实际的软件项目,学生普遍感觉软件工程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在课堂讲授中获取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内涵。

2.2 没有好的实际项目给学生提供给做实验,缺乏完整的项目训练,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

2.3 无法提供实际环境给学生。在一般的学校实验室环境下,软件工程过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很难体现出来,做不到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 落后的实验教学指导方法,忽略了系统分析环节及学生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现在老师给出的题目不管是什么应用领域,教师对课程作业的布置形式依然大同小异,首先会描述涉及到的数据结构信息甚至数据库信息,然后将具体功能需求详细罗列出来,最后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报告和源程序。使得很多学生重视编程等技术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在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力的培养和文档的编写。

2.5 从实验过程来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为具体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完成资料查找、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

以上《软件工程实验》的问题可以说各个学校都存在,非常现实。如果把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就有多种办法可以实施。《软件工程实验》课程采用产学合作就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它能解决本科生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完成实际工作的问题。

3产学合作模式在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优势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企业联合,可以达到双赢:

3.1 高校方面能够更多地关注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在教学和实践中加强专业以及各种素质的教育,就可以缩短计算机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的距离。

3.2 企业方面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建立人才资源共享链,可以选择较优秀且成本较低的合格人才,在员工录用上做到录用适合企业的人。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适合学生做的各种实际项目交给学生做,希望能做到真正的产出,降低项目开发的的成本。实践证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合格的软件是可以由这些学生在软件工程实验课程中完成的。学生收获很大,企业既收获了软件又收获了人才。

4以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的产学合作模式

针对各种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问题,再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目的,我们在设计《软件工程实验》课程时,采用了产学合作模式。

4.1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产学合作的特点①可以选定合适的企业实际软件项目。该软件项目必须来自现实社会,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②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组队原则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内按软件开发阶段和任务划分设置若干个岗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互相协作。③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项目的背景和业务。使学生能提炼一个真正的公司的需求。④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对软件工程规范性的要求。驱使学生严格按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过程、管理等要求去完成项目。⑤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得到合乎质量的软件。因为企业的积极参与及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学生可以开发出满足企业要求的软件。⑥企业可以可以选择较优秀且成本较低的合格人才。

4.2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产学合作的实施

4.2.1 在教学计划制定时,从2008级开始我们把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软件工程实验》课排在所有软件工程专业模块课程之后,为36学时,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第10周到第18周进行,周学时为4。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软件工程导论和所有软件工程专业模块课程之后,对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一次完整的软件开发训练。

4.2.2 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企业提供实际项目的原型或简单说明,让学生基本熟悉业务,在项目中进行业务分工,明确组织中的成员关系。

4.2.3 大学四年级学生有5周的毕业实习,从第5周到第9周,我们安排学生下到相关的企业,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分工,去到相应的业务岗位,通过和工作人员的交流或实际参与工作或给工作人员运行原型等各种获取需求的手段了解业务,要求他们自己做项目的需求分析,有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功能或修改需求,并在实习结束后,交需求分析报告。以前给学生项目时因为同时给出了需求分析,所以只需要学生的设计和编程能力。而现在学生要试运行系统,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分析系统的功能和需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求分析能力是必备的。此外,因为没有明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信息,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也是软件开发的的前提。最后,就是根据自己得到的详细需求分析及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很明显,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达到了毕业实习的目的,又了解了项目的需求,利用实验之外的时间还解决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为具体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的问题。

4.2.4 学生回校后,在接下来第10周到第18周共36学时的时间中,学生开始做系统设计、编程、测试等环节的工作。这时企业至少会派1个工程师来到课堂,指导学生按照他们的设计思想自己开发一个车货交易系统,数据库设计及业务逻辑的设计都要求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且从学术研究方面寻找软件开发的方法,例如部件,控件,快速开发方法等,提升学生的思维及现代设计理念。

第5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 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 2005年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的情况,338万人的高校毕业生中,真正签约的仅有33.7%,把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继续读书等其他事项合并计算为“落实率”,也仅为74.5%, 以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均未达到80% ,还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而高校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大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情况可见一斑。

2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2.1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所谓工学结合,本质在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质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是以求职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2.2 优化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

独立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为此,各院校应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同时,应注重吸收各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重点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具体设置课程模块,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

1.优化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首先,加强校内硬件实训条件的建设,把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核心转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中来。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各方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学校要加强与企业联系,投资共建实习训练基地,创造出真正的社会实习环境。企业派出生产一线的专业骨干作为基地兼职教师或学校聘请有生产经验的企业骨干做兼职教师,与校方的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真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首先,允许学生申请提前就业、创业,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战中去。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可酌情延长毕业年限,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创造条件。对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先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和实践,成绩合格,由学校认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

其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以学分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由班级管理变为学生个体管理,由过去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更人性化的学分制管理。认真研究和制定各专业间学分互认标准和方法,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创造条件。

3.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一般采取让毕业班学生提前进行实习的方式,也取得了一些实效性的成果。而根据市场变化,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就到学校选择和招聘学生,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了“时间差”,独立院校最后一学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应对离校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面对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校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三之前完成;另外,对提前二个学期离校的毕业班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关政策。对提前离校生的未修完课程采取免修考试,学生应增强自学能力,独立完成学业考核。

其次,结合学生就业新形势,采取新型毕业实践方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都用于社会实践与解决就业,给予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研究,探索独立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只有做实“工学结合”,才是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做实“工学结合”是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必经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战经验,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指明发展方向 完善制度建设

3.1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建立实训基地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施的基础,由于资源及经济实力的欠缺,这也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瓶颈。

首先,走出校门,真正走向校企合作,建立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锻炼为辅的双向发展模式,落实属于独立学院的友好大规模企业,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

3.2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万事以人为主,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不可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成功的保障,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而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在拥有一群理论知识丰富的校内高素质老师的同时,需大量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将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不被社会所淘汰,将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大发展浪潮。

3.3 制定专业人才发展课程

我们在重点设置的专业中,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它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重点建设专业中的各门核心课程中,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 许春树, 洁. 侯 走工学结合道路,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3] 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 .教育与职业,2006.

第6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

作者简介:李会芬(1972-),女,河北定州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蔡敢为(1961-),男,湖南湘潭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委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Z002)、广西区重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项目编号:桂教高教[2011]65号)、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0-02

一、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存在的差距

广西是我国内燃机及汽车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广西的内燃机及汽车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国际化发展,对新进入该产业的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国际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产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来检验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可以发现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体系中关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国际化素质的培养环节存在不足;师资队伍的相应素质也有待改善;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方面存在不足。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教学工作体系,根据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和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的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改革思路,并坚持实践和不断改进,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与企业一道,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实践。

1.产学研结合,加强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培养

根据广西内燃机产业的发展趋势对热能与动力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广西发展“千亿元重点产业”和“国际化”的要求,学校主动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研究,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战略。在没有忽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夯实了专业知识,强调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了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了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需要,也满足了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2.校企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邀请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多方位、多过程地参与办学,与这些企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研究,共同进行课程计划的研究与制订,共同探讨与生产实践、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3.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研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规律,并将研究结论积极引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适应企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国家新的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以及广西动力工业新的持续发展趋势下,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性改革,让其充分体现专业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地调整,使其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数,推进国际化型的教学发展。对原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积极申报“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增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同时通过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立的英中科技合作项目继续派出教师开展科研交流,加强双语教学的队伍建设,推进双语教学发展,以适应国际化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加强与国外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在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已建立的科技合作关系基础上开展了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流合作。2011年开始派出本科生到该校进行毕业设计,扩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能力。

构建课程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应用软件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现代的内燃机及汽车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已广泛引入CAE、CAM,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技术和数值计算与模拟等综合起来完成产品的研究、开放、生产,因此,加强了课程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应用软件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四、充分发挥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及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1.加强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各类实验室优势开展本科生实验教学,鼓励本科生到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依托校企共建的“内燃机工程研究室”,把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其科研基地、实习基地的作用又提升了教学质量。

2.建立高带低、高促低、高帮低的传帮带制度,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充分依托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校企合作硕士点的资源,聘请企业德、才、能兼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同时,建立了一整套高带低、高促低、高帮低的传帮带制度,以研究生带、促、帮本科生,既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又使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积极推进本、硕连读制度,吸引优质生源,促进本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建设精品课程群,提高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成果,结合广西内燃机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抓紧主干课程建设

通过产学研合作编写的广西重点大学教材《车用内燃机排放与污染控制》已于2012年3月出版(科学出版社)。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内燃机学”、“工程流体力学”、“内燃机构造”、“内燃机排放与控制技术”等精品课程,逐步形成了与本地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提升办学及教学质量。

2.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发挥科研在广西支柱产业的龙头作用

为切实加强科研工作,结合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学校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目前,本专业所有教师(涵盖所有职称)均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有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每人都作为主持人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和多项横向项目。科研方向都紧扣企业发展实际、紧扣产业发展前沿、贴合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和技术走向,所以科研成果也能较好地应用于本科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建立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参与制度,开展科研实践,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多年来,学校都坚持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参与制度,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各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当中。组织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创新设计与试验项目的立项申报,鼓励与安排本科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成绩考评、核定创新实践学分。组织学生到研究院、技术中心、内燃机厂、配件厂等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校的本科生每年参加科研创新实践的时间不少于30学时。

4.建立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制度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参加适量的学术会议、研讨会或课程讨论会(一般为研究生6~8次,本科生2~4次)。一是为了不断拓宽视野,接触科技前沿;二是参与教学与改革,不断完善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把学科前沿进展和工程实践问题以最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引入到教学实际当中。

六、发挥国内外合作优势,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和使用机制

依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专业实际,按照一引进、二培养的思路,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学校重视引进学术带头人,并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选派教师深造,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1.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除积极引进国内有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外,还制订制度有计划地分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分批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大型企业交流、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锻炼,培养了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且有工程实践及创新应用能力的学术骨干,以促进本专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2.兼专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本专业特色选聘了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动力机械企业等单位德、才、能兼备的高水平、实践经历丰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本专业在编教师一起共同形成了一支紧贴行业和技术发展前沿、教学和社会相结合、兼专职相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研、行并举,拓展人才培养能力

将科学研究过程及成果以及工程实践训练融入教学中,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互动机制,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促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鼓励教师教、研、行并举,鼓励学生学、研、行并重,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参与了科研和工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七、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结合学校“211工程”建设,完善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年均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00万元用于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校内实验条件。进一步加强了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的合作,不断强化共建的“内燃机工程研究室”建设的同时,构建以“内燃机台架性能实验”为核心的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保持本科教学实验开出率的前提下,为创新设计性实验提供了试验研究基础。同时,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节能与环保”方向、与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在“电子控制和制造工艺”方向、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在“汽车结构和理论”方向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致力于从基础课到毕业设计全方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持本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2.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为完善相关产业的兼职教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在现有三名兼职教师的基础上,学校扩大了兼职教师的企业覆盖面,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州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等单位聘请了20名学术水平高、工作经历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完善了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

3.建立了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南宁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贵港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桂林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由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学生每年到这些单位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并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科研能力等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

第7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区域;产业;软件人才;培养

1 前言

宁波大红鹰学院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五年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经验。2008年,软件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主要进行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细分软件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项目组分别对浙江省的产业发展及软件应用情况、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作了调查,本文是基于产业及行业软件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当地加入相关行业知识的观点。

2 浙江省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浙江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分布在浙江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业中的30多个农副产品方面,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鞋业、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据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63%。根据统计,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前十位的行业有纺织、机械制造等,具体如表1所示。

3 软件在各大产业中的应用

基于同业竞争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各大产业都在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据统计,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80%的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大中型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20%,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0%,100%的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明显,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优势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浙江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份,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硬件环境的搭建和软件的使用。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中主要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在表中,分别对管理软件和专业软件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不同,调查过程中着重考虑总产值排名在前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

通过统计发现,使用较为广泛的管理软件有:财务软件、ERP软件、考勤管理系统、OA办公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销售管理软件、进货管理软件、企业管理软件;而专业软件则根据行业的需要品种繁多。

4 依托产业发展,培养软件人才

浙江及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非常巨大的应用需求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浙江的软件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使浙江的软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软件产业规模逐年增大,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软件产业的收入超过了300亿元。

在浙江,许多软件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业软件上,因此浙江在行业软件上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行业应用类软件在全国领先。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因此具备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软件人才往往更受欢迎,而只具备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人员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行业实习后才能进入。

当前,在各高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与计算机技术无关的其他行业知识,如纺织、机械等浙江省优势产业的知识几乎没有。同时,“无缝连接”一直是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所追求的境界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但真正能做到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如为某一确定的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或专门开设班级,但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能力与教学单位进行合作,更多的单位是要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人才。所以在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我省优势产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要为更多的软件公司提供他们所急需的人才,让人才在市场上能找到更合适的买家;在软件业主要是对本省的各产业行业进行量身定制的大环境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离开产业发展而只追求软件设计技术的掌握。

考虑到软件技术与其他行业在专业上的关联性不是很大,以及学生就业的可选性和行业的多样性,我们建议在软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单项或多项选择。表3 就是根据浙江省的优势产业给出的相关选修课。

5 结论

在学习行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着陆点,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接触、了解真实软件运行环境的过程。我们相信,既掌握软件设计技术又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的人才,走出校门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回馈社会。

我们也希望,本论文能给各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1.依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为了能够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此时高校要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改革教学、提高检验医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当前高校依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目地达到国家教育部100304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搭建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知识平台。第一平台,文数理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这样做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生物化学学科、医学微生物学科等,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髙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三平台,临床医学知识平台。在这一知识平台上要重视临床医学与检验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平台,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平台。这一知识平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构建教学计划时,要遵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具有联系的四大课程平台。与此同时要开设选修课,重视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重视课程建设,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并且医学检验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然而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掌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所以在改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取舍得当。教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删除与其他学科相重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有一些内容较为简单,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要自学,这样做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阶段,有七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巳经修订完成,如:《输血技术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涛’并且已经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新的教学大纲将重点知识凸显出来,这能够让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卫生部规划的最新版本教材,结合自编教材,融入本专业的热点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高校还要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或者参考书。有一些教师还构建了主干网络课程,并且网络课程也是依据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上采用了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章节式编排,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1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手段,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性的状态中。在启发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进行引导转换,将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中的“启”是相对于老师而说的,“发”是相对于学生而说的。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效率。“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比较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从教学观上来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过程上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相关的知识。从教学手段上来讲,通过营造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教学方式不是依靠死记硬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学目标上来讲,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2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来模拟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教师在精选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内容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当前已有5门专业课程实现了课程上网,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等。

4. 构建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改革以及创新医学检验试验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医学检验技术的教学特点,构建以检验医学技术为核心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有本专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学校还要依托附属医院检验科,构建相关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实验教学环境为开展实验项目、改进实验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临床实验室拥有着先进的检验医学实验设备,这就便于学生更好的开展探究式学习。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科研方法,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类学生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较为宽松的实验环境下,学生有机会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向老师、同学求助,査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解决困难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过程。医学检验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5.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自从2005年以来,各大高校开始扩招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这也就相应增加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同时高校提高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些毕业生也获得了医疗机构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新颖,这就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6.构建合理的、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6.1 建立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老师来管理实习生,并且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一般表格指标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教师用;第二种,学生用。教师用的考核表往往是由教科室统一下发的,带队医生、科室领导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最后将考核表上交给教科室。学生用的考核表往往需要上级医师、科室领导签字。学生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使用仪器是否得当等;教师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是否按照规定完成了学习情况,其中包括了教师意见表、科室鉴定表。如果高校没有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考核制度,那么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实习中都不会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实习中他们并没有提髙自身的能力,而是浪费了实习时间。因此高校要构建有效的考核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6.2 确定考核内容以及时间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出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的考核内容。通常情况下,考核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强化考核内容。每个检验项目要确定评价标准,逐条逐项来考核、评价每一学生。整个评价体系中包括了94个考核项目,其中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分别为26个、16个、11个、18个以及23个。

当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结束之后,要依据临床检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来确定考核内容,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基本考核,对于强化考核往往是由学生抽签来决定的。

7.结语

第9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健美操;就业导向;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培养方向,具有综合性、持久性、普遍性的人才特征,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就业行业其综合职业能力也各不相同。而在健美操当中,其综合职业能力主要要求学生具有动作编排能力、沟通咨询能力、指导领操能力、扩展健身能力、管理服务能力以及健身运动常识能力。针对行业所需要的这些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健美操专业人才需要科学构建实训实践项目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着重培养,而实训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素质教育的综合教学,是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环境、职业特点、培训能力等的具体认知过程。因此,实训实践教学,是健美操专业为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所必须要改革的部分。

1.科学构建实训实践教学项目

科学构建健美操实训实践教学,是整个健美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通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项目任务,对学生的基本能力、音乐动作编排能力、建设扩展能力、健身常识、沟通咨询能力等进行针对性培养。

2.加强健美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设计等过程的监控与考核

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背景来进行的,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良好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而通过对学生实习和设计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能够对学生实行全面性的知道,提高学生实习和设计的质量水平。

①在健美操专业学生具体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对健身俱乐部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指导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掌握。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具体实习情况选择实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安排和指导。

②在学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健身俱乐部多个岗位进行循环工作,从而对各个岗位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掌握,并逐渐承担对整个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管理、组织等工作,促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③在学生完成实习后应按照要求对实习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实习报告,连同实习记录一起交予实习导师审批。

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设计健美操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应打破传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按照教导、学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安排教学。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学生对已学的技能和训练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学只起到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任务过程中,学生的身份由知识的接受者转换为知识的运用这,主观的对情境模拟以及具体操作进行认知,这一位置转换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三、推动学生积极考核“双证书”,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双证书”是指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它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生必备的硬件基础。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学分与证书相挂钩,通过这种强化措施,督促学生完成证书考核,使得学生在完成知识水平要求的同时,也能达到职业技术水平要求。

四、通过竞赛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开展社团健美操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积极学习知识技术,是老师检验学习成果和学生专业技术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社团的组建、动作的设计、音乐的编排等具体事项都交予学生自己来完成,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建议和纠正作用,使得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好的加以掌握。通过这种竞赛模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将各方面技术更全面的做好,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总结:

健美操主要通过体育院校进行教学,长期以来其教学体系相对严谨,导致综合型健美操专业人才较少。近些年,随着健美操运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健美操被纳入我国体育界第一批特有工种职业鉴定项目。这一举措标志着健美操从此走向标准化的体育职业教育道路,同时也促使健美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类型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中的各种类型健身俱乐部层出不穷,导致社会各界对健美教练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有关健美操专业教学就必须以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培养方向,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其练,周美芳,郭娟,卢英,王洁.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