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监管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作用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形式也逐渐趋向于复杂化与多元化。我国建筑市场具有涉及面比较广,交易额巨大,可变因素比较多的特点[1],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并且缺乏基本的制度约束性的特点,使得我国建筑市场信用原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我国建筑市场中信用缺失行为的经常发生。而且信用缺失行为的主体一般就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并且非常可能发生在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一、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作用
2003年9月,国务院总理针对上海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批示:“…诚信建设涵盖经济和社会的每个领域,涉及到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众多的方面,诚信体系是一个综合,需要从重要行业、机构和企业的信用建设入手并逐渐的推广,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紧密配合和合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体系。批示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些重要环节,建筑行业也需要抓紧时间开展诚信建设的重点行业之。对此笔者认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意义是很重大的,其主要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加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
通过建立并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可以加速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例如:《招标投标法》规定[2],招标投标活动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从法律的层次利用国家的强制力束缚了建筑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所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于整个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2、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中评价机构的建设,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完善的数据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保证了对本地区、本行业的企业和人员的信用状况及时准确的搜集、编整,营造了诚实守信、失信必惩的良好建筑市场环境,进而增强整个建筑行业的信用水平,促进了建设领域信用建设。
3、有针对性地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信用评价的工作将会无从谈起,那就更不要谈信用评价的客观、公正与科学性了。通过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相关建设,有针对性地规定统一评价标准对建筑市场的信用建设非常重要。
4、创建统一和完善的信用奖惩机制,真正的实现建筑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失信惩戒机制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其主要作用是对守信者实行保护,失信者实行惩罚,起到社会监督和约束的保障制度。
二、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管理
对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进行有效管理是我国建筑市场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也是促使我们建筑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处于先进地位。
1、建立微观与宏观结合紧密的信用跟踪体系
我国建筑管理中的宏观方向所指的是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建筑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进行建筑工程运作的约束性,但是一般建筑产品又不同于工厂中的流水线产品,它的形成过程很是复杂,和它的管理水平联系密切,和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和工程当中的设计、勘察、施工工期、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抓住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建筑物里某扇窗户的施工,它的施工质量与窗口安置、密封胶的质量、抹灰层的施工、施工人员的打胶水平都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建立企业与建设行为人的信息库的时候,还应该建立微观与宏观相互结合的信用跟踪体系。例如:一些精品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信息跟踪与监理管理水平以及比较高的企业信息的跟踪,施工质量相对较好的一些项目工程信息跟踪和记录、进度快、施工质量好的工序以及其工序的施工人员的信息跟踪和记录,对以上所述每个环节的影像记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只有抓好这些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信用体系管理,才能使工程质量不断迅速提高。再例如:利用一些影像资料与现场观摩来推广精品的建筑工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一步步建立持证上岗的制度,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施工人员的识别系统。其应该尽量避免施工人员与所持证件不相符,证件资质或者操作的范围与施工分项也不相对应的尴尬局面。
2、建立信用管理法律
我国建筑市场要想立足于信用建设,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做到立法先行。一方面国家将有计划地制定并颁布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另一方面,建筑行业应结合行业特点[3],颁布和实施相应的部门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还要修改或完善现行的相关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制度,结合现有的管理制度,并形成适应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所需要的法规文献
3、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信用风险度茸制度、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预警制度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用约束关系也都依赖于各个企业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当每一个企业(授信主体)中都有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都有客户信用记录,也都有判断能力的时候,那一些不讲信用的企业将会受到该相应的惩罚,并且最终会被排除于市场之外。
4、不断完善信息化信用管理
完善信息化信用管理主要包括:迅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筑市场管理的电子政务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筑市场对管理电子政务的建设速度;依靠政府公共电子政务的平台,从而推进建筑市场的进度追踪、现场管理与安全文明的施工、文件的审批、质量监督报表与上述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呼对应;加快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市场的形成,通过上述做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5、建立信用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
1)信用担保相关制度的建立。由于信用担保相关制度的产生,能够使得建筑市场中交易的双方以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得要较大改善[4],因此要在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中设立信用担保的相关制度。担保机构一般为专业化的中介方,其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利用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等多个方面,这就保证了规模化的经济效应的存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与信息成本。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建筑市场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因此我们应当快速的建立起建筑工程信用担保的相关制度。
2)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建筑市场信用评定要通过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指标、方法、模型和等级,运用科学的手段,从资本能力和信用行为等方面对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进行等级评价方面做出结论。借助信用等级这种简单符号,促使市场主体对自身和交易伙伴之间的信用的重视,形成“守信”的良好氛围,因此整个建筑市场就会规范起来了。
[关键词] 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改善措施
[abstract] on-sit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to make construction safety of the behavior and state to reduce or eliminate, don't cause accidents, especially not cause damage to the accident, to the benefit of the project goals are met.
[keywords]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supervis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施工现场安全现状
1.1 人身安全
由于施工企业召集大量的农民工,施工企业对其安全培训流于形式,而农民工也认为自己是临时工,干的时间不长,对安全抱着无所谓态度。近几年,务工农民成为众多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员素质是主要方面。农民工流动频繁,大多是短期合同,因此有些单位在务工农民安全技能培训上很不情愿。尤其是新来的务工农民,仅仅在接受简单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后就匆匆走上岗位。还有相当数量的务工农民为了赚钱,往往对安全条件不讲究,安全意识淡薄,自救方法更是知之甚少,一旦遇到险情,就会酿成大祸。要做到工作人员安全化,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1) 人员素质选择;2) 人员的素质培养与训练。施工人员的可以采取测验、问卷、笔试、实作、口试、或模拟试验等对其安全素质进行检验,选择合适的施工人员。还根据施工需要对其经过培养和训练,人员在选择~ 训练~ 再选择~ 再训练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
1.2 设备安全
在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比较多,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专职机械设备无安全警示标志,电器未接地或接地不符合要求;起重机械“四限位”、“两保险”不全。机械有缺陷,如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设计使用要求,制动装置有缺陷,机械强度不够,起吊绳索强度不够,超负荷运行。个人防护用品缺失或不符合安全要求,工艺不合理,都是引起安全事故的原因。
1.3 现场环境安全
工作现场环境是指技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空间环境、时间环境五个方面。其中物理环境、国家和有关部委已制定了有关标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及生物环境因素危害有多种,主要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磁辐射等,它的本质安全化是有标准可查的。目前在推行一种很有效的“定置管理”方法,定置管理强调的是“作业环境”,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是按照生产工艺过程,将机器定位、人员定岗、物料定置、流通定时的时空管理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空间与时间科学地组织起来,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化、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有关部委制定了定置管理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就可以作为空间、时间环境本质安全化的标准之一。
1.4 隐患消除
隐患是指潜在的祸患,是事故发生的先兆因素,如不及时消除,将导致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事故隐患包含预防事故发生的隐患及事故中减灾的隐患两方面的内容。事故造成损害的程度既取决于预防事故隐患的大小,又取决于事故减灾隐患的大小。事故直接隐患辨识分为:事前预防性安全缺陷和事故减灾性安全缺陷两个方面;事故直接隐患主要从以下三个过程进行辨识:1) 从模拟生产系统安全品质恶化的过程;2) 从险兆事件发生的部位及工艺环节中分析;3) 从己发生过事故的生产部位及工艺环节中分析。事故间接隐患的辨识:事故间接隐患的辨识内容,间接隐患可以从管理的各个环节逐一辨识。针对施工现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辨识;1)违章违纪及违章指挥;2) 事故直接隐患检查、评估、整改的速度和水平;3) 各种肇事事件;4) 施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水平;5) 安全管理机制及效能情况,制定的技术、经济机制的兑现情况;6) 业主、监理等的监督机制及施工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7) 安全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流通及在安全决策、规划、计划中的运用水平;8) 现场安全经理和安全员的水平及培养力度;9) 安全管理的适应性的灵活性;10) 施工群体中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各合同方间、各分包商间、各工种间的纠纷情况,是否能及时调节。事故间接隐患辨识方法:事故间接隐患辨识的难点是需对上述隐患内容研究出既简单可行、又公平合理的测评方法,以确定其安全管理缺陷的程度,是否构成间接事故隐患。事故预防机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相遇导致事故的出现。预防事故采取以下四种方式:1) 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2)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3) 同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4) 采取隔离防护措施,使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不相遇。
2监督管理措施
2.1 现场防火
1) 方案中,应有详细的平面布旨图,其中必须标明消防路线,对总平面要有专人管运输道路、临时电力网、各种管道、仓库、附属设施、职工宿舍及其他临时性工程的安排要符合现行的防火和工业卫生等有关规定。2) 须保持场地整洁,安全防火措施必须实用可系,防火器材备齐。3) 应设置醒目的安全、防火标语牌或宣传画。
2.2 现场环境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
1.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是多样的,英美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一种需求管理模式,而日本的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首先先讲美国,美国与很多西欧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手段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配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某一种政策。通常来讲,主要运用税收、政府预算两大财政政策和调节银行利率、货币供应量两项货币政策。两种政策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能够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其次,英国的宏观调控也是一种需求管理模式。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因为英国在每一次世界经济巨变时期都能够思考探索出新的经济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英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渐渐深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刺激经济增长,不断的扩大财政支出,以实现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近些年来,英国将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逐渐转向控制通货膨胀,在政策手段上也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为主。今天的英国经济,虽然没有摆脱凯恩斯主义的传统需求管理模式,但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也逐渐被运用到各领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会使英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日本在发达市场经济中所占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历史。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与英美两国的完全不同,日本的宏观调控是政府主导的。日本的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占主导地位,政府更注重的是经济的扩张。有例为证,日本在战争结束后,政府制定了经济发展目标,并逐步有序的实施了十三个长期计划,而且每一个计划都有明确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这一行动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意图。俗语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市场经济中同样如此,日本政府在采取计划调节政策的同时,又加以行政手段的指导,以确保计划的实施,使宏观调控发挥效果。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使经济能够正常平稳的运行。可以说,日本经济能够在战后很快的恢复过来,并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与政府采取的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
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启示
2.1宏观调控中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逐步发展并形成的,所以我相信,中国有一天也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崭露头角。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自由经济时期,走向市场经济的步伐明显比别的国家要慢。而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发展阶段,但还不成熟,有很多地方还欠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充分的学习,不断的学习使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更上一层楼。首先,将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并分析其区别,探讨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和实施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争取找到能够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政策。其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找到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实施效果并进行比较,做到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情,然后努力找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优的宏观调控政策。
2.2宏观调控要与体制改革相一致
与中国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好的市场制度,这是能够有效实施经济政策的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应该有一定的体制制度,虽然有一些制度是由市场形成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但是在本质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有一个制度,都会有约束力。对于中国来讲,由于中国实行了漫长的自由经济体制,其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缓慢的,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相对落后。在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全面的体制之前,要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没有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本身是不完善的。所以,我建议,要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其次要完善宏观调控政策,这样才能使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相一致,使宏观经济政策发挥最大的效果,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2.3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尽可能的弥补市场缺陷
对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许多成功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都很好的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缺陷,而弥补这些市场缺陷也很好的发挥了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之所以说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中缺陷的重要手段,那是因为宏观调控不能被当做一种在市场经济范畴之上的作用力,也不能够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碍力,它应该是为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和功能不足而发挥重要积极作用的市场经济调控政策。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正是应该在这个阶段发挥出应该具有的作用,积极维护和健全市场经济上的秩序。而且宏观调控对于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规范和秩序体制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目前所关心的最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市场体制和一个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支持,那么整个市场经济将会处于瘫痪的状态,所以,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宏观调控经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国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虽然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但是要想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有许多的借鉴之处,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一个新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方案,争取让我过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国际化。让我国的市场经济真正的与国际接轨,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顺华.抑制通货膨胀与治理通货紧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66
【关键词】贮木场;木材检验;管理;措施
木材检验是贮木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贮木场各生产阶段的纽带,木材检验工作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搞好木材检验不仅是计算产量、核算工资的重要,而且是考核各项作业指标完成情况的依据,切实搞好木材检验工作才能有效地缩小产品数量误差和质量误差,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木材生产过程中的效益流失。
1.木材检验工作的重要作用
1.1木材检验在木材企业经营的基础
木材检验是木材生产和经营流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如木材产品没有通过检验,就没有计算其经济价值和劳动报酬的依据;木材检验是木材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木材产品通过检验后,便知道产品的数量、人力和机械的使用配置情况及物资消耗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产品的成本,确定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通过产品检验,可以发展某一的环节出现问题,并马上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从而使企业不致造成重大的损失。
1.2木材检验是控制木材生产质量的主要措施
木材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都必须经过检验才能反映出其合格程度来,木材检验也是对合理采伐、合理造材、合理保管木材的监督。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劈裂、锯伤、锯偏等,就足以证明伐木工或造材工的技术不够熟练;坏材带好材多了,说明造材不尽合理;边腐和虫害严重,说明保管不善。发现了这些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建议采取措施,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改进木材生产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提高木材的利用价值,增加企业的效益。
1.3木材检验是把好产品质量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行各业对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因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招牌,没有优质的就谈不上企业的声誉,更谈不上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加强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国家制定了《产品质量法》,说明国家对检验是很重视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产品质量和检验手段尤为重要,所以加强检验工作是把好产品质量关的关键。
1.4木材检验是贯彻执行木材标准的具体表现
国家制定的标准是技术政策的一部分,是法律性文件,遵守和执行标准是有关人员的共同义务,所以对国家的标准必须按规定贯彻执行。《标准化法》第十四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第二十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的,由有关部门没收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认真贯彻执行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检查标准本身的质量水平,就是对标准的各项规定。
2.搞好木材检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
我国是在世界上属于少林的国家,特别是老国营的森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超量采伐,目前可采资源已非常贫乏,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节约木材,这也是值得我们检验人员重视的一大课题,在这一点上主要是体现在原条如何提高出材率上做文章,在原木造材上除坚持看、敲、探、查、量、算、划外,还应与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在保证提高造材出材率的前提下,也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畅销且售价高的树材种,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才能体现出每一位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即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不难看出如何把两者结合的更好、更有成效,也是今后乃至将来摆在我们企业和检验人员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并且如何解决好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
3.木材检验的工作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弊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检查手段落后。尽管木材检验制度已实施多年,但绝大部分木材检验手段比较传统、落后,即靠人力,凭一把尺子,一个本子,基本上没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监控、取证等设施,难以确保高效进行检验。二是检验队伍建设不完善。如检验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木材检验工作的需要,一些检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检验人员工作马虎,事业心不强,责任心偏低,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在管理上有一些环节比较松散、奖惩力度不够。
4.贮木场木材检验工作的要点
4.1合理地造材
木材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必须经过检验才能反映出其合格程度来。木材的出材率、利用率和木材的产值就要取决于原条合理造材的水平。比如,同一根原条,采用不同的量材方案,其造材后的价值相差很大。
4.2材质评定
评定原木的等级时,有两种或几种缺陷的,应以降等最低的一种缺陷为准。检尽长范围以外的缺陷、除漏节、腐朽外,其它的缺陷不予计算。为了确保原木评定等级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必须要加强木材检验员的业务理论培训。
4.3加强对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为稳定木材检验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行林业局统一管理,木材检验员、量材员应持证上岗。木材检验人员上岗前,应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木材检验人员一经确定岗位后,要逐级签订经济责任状,层层制约,履行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职,责、权、利紧密挂钩,谁负责的区段,发现短库现象,就追究谁的责任。林业局和林场都要对验收员、量材员、造材员进行技术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岗位证书,建立技术档案,在考试定级的基础上,每年都进行年审,不合格者办理培训,整顿,提高全体验收人员的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廉洁、勘政、务实、高效的木材检验队伍。
4.4实行管理监督微机化管理
木材检验实行微机化管理,既可简化物工记账的复杂工作程序,又可降低工作强度,更便于督导与管理。一是验收、入库、卸车、造材、归楞、装车、拨付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均录入微机,方便了木材商品的流通和交接,可起到相互制约作用。二是实行微机管理到楞头,使每个楞头都有了概数、米数,并直接落实到每个检验员,即专人负责,杜绝了人为混楞、串楞,杜绝了装车过程中的人为挑选。三是库存实行微机化管理,拨付检验员记录木材根数、编号,统计员依据微机存贮的木材号码,做出《产品付出明细表》。拨付要做账分离,杜绝了拨付中的压尺、降等等损害企业利益和提尺、提等等坑害用户的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木材检验工作在森工企业经济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一个森工企业把基好木材检验这项工作,不但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外也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获得好的声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木材检验这门科学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森工企业的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忠仁.浅谈森业企业木材检验的作用与地位[J].黑龙江林业,2001.8.
关键词 胃肠减压 吻合口 张力 愈合 治疗 护理
胃肠减压在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手术后能随时减少或清除胃内残余物及消化液,使胃处于排空状态,减低了吻合口局部的张力,一方面使食管,胃吻合口处于自然松弛状态,消除吻合口的张力,局部对合自然,血运不受影响,促进吻合口的愈合。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手术者无论选择吻合口全周浆膜化缝合还是围领式包套及点式减张缝合,都是为了使胃、食管吻合口处于自然松弛状态。通过对25例吻合口瘘的病例分析,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除了与手术的操作有关外,与吻合口张力也有关系而且与手术后的护理也不无关系。近15年以来对2600余例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治疗观察中可以得出胃肠减压对食管、贲门癌手术后促进吻合口的愈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引流液性质及量,能及时发现吻合口相关的并发症,做到及时有效地对症处理,如发现胃肠减压引出大量鲜红的血液就要考虑是否有吻合口出血的可能,也要考虑是否要手术止血和及时应用止血药进行止血。
关键词:健胃愈疡片;胃酸;胃十二指肠病变;胃肠动力紊乱
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涉及溃疡、糜烂和浅表性炎症等病变,临床常有上腹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症状。治疗原则包括抑止胃酸分泌、抗HP、保护胃黏膜等方面,其中抗HP是病因治疗,根除HP4联用药可使胃十二指肠病变得到长期愈合。但胃酸相关性症状也常有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isorder FD)等原因,炎症病变和动力障碍之间互为因果或相互影响,使用抑酸、止酸和保护胃黏膜治疗对于缓解症状常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此外,对于使用常规抗HP有禁忌症的特殊人群(妊娠)和其他患者(抗生素过敏),如何达到治疗目的和取得临床疗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均来源于2008-10/2009-10我院门诊患者。①治疗组入选72例妊娠期妇女患者,年龄20~34(平均24±8)岁,孕期 4~26(平均12±5)wk,病程6~20mo;②对照组入选普通患者64人,男20例,女44例,年龄23~46(平均30±10)岁,病程6~48mo;③入选标准:有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的上腹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基本症状,无合并心血管、呼吸、泌尿、神经、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能坚持接受治疗2周。剔除标准:①以前接受过抗HP 治疗;②前4 wk服用过PPI、H2受体阻断剂、铋剂、抗生素和益生菌。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健胃愈疡片(湖南,九芝堂)0.3g,
1.2 g qid,po。对照组采用4联用药:奥美拉唑(洛赛克,Losec ,阿斯利康)20mg bid;阿莫西林0.25g,1.0 g bid;甲硝唑0.1 g,0.2 g tid;胶体果胶铋100mg bid,po。疗程均为2 wk。
1.3 疗效判断 停药2 wk 后以上腹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症状消失、改善和减轻作为判断指标,以评分结果判断疗效。症状消失、改善和减轻各评为3分,2分和1分,0分者症状无变化。评为3分者为疗效显著。
1.4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期间出现任何与用药有关的症状。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统计学处理:统计工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数据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组72例患者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评为3分者各为56、60、56、60和66例,2分者各为8、6、6、8和4例,1分者各为8、6、10、4和0例;对照组患者评为3分者各为48、52、48、46和52例,2分者各为8、6、4、8和6例,1分者各为4、2、8、6和2例。两组均无0分者。两组患者以评为3分者作为疗效显著结果对照。
治疗组16例患者孕期为8~12周(早孕期),孕前即患有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症状1年以上,予连续服药4周,在以后3月的随访期中未见胃酸相关性症状复发。
对照组各3例和4例患者治疗前1年内胃镜检查有胃小弯溃疡、球后溃疡,用药2周后序贯减量,给予奥美拉唑20mg qd×1月,随后3月随访期复查胃镜溃疡消失,未见症状复发。
两组疗效显著结果对照显示,评为3分或胃酸相关性临床症状消失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对反酸、腹胀等反映胃肠动力紊乱和FD的症状,治疗组疗效为83.33%和91.67%,对照组为76.67%和86.67%,两组比较的差别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症状改善和缓解率要略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一过性心血管、神经系统症状的心悸、头晕、头痛和消化系统症状的纳差、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及腹胀、味觉异常等表现。治疗组心血管、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13%,对照组分别为8%和16%。偶见嗜睡、乏力、睡眠紊乱、感觉异常、皮疹、瘙痒、荨麻疹。两组治疗结束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3 讨论
目前对消除及改善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症状的治疗已较为成熟,针对部分特殊患者服用常规抗酸治疗有禁忌症的可采用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制剂。基于这一因素本研究对妊娠妇女患有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症状的患者采用中成药健胃愈疡片治疗,对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症状的近期消除率与根除HP 4联用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根除HP是公认的治疗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方法,在规范7~10天治疗后再序贯减量抗酸治疗和间断按需治疗可以达到更满意的疗效。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需要包括:①HP根除率≥90%;②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③患者依从性好;④不产生耐药性;⑤疗程短,治疗简便; ⑥价格便宜。有文献报道,中成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有其独特优势。我们选用的健胃愈疡片配方由柴胡、党参、白芍、延胡索、白芨、珍珠层粉、清黛、甘草等成分科学配制,具有疏肝健脾、益气和胃的功效和解痉止痛、止血生肌、抗酸抗炎、保护胃黏膜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对消除和改善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的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症状有明显疗效。根据本研究的临床观察,治疗组疗效显著者达82.78%,与经典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其中16例患者连续服药4周,3个月后的回访未见胃酸相关性症状复发,提示该药应该有清除HP的作用。
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与胃肠动力紊乱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对化学和物理刺激的敏感性可能增强,有胃、幽门及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胃肠动力紊乱可以导致酸性疼痛症状,妊娠妇女尤其是早孕期部分患有FD,因此改善FD可以减轻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症状。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组对反酸、腹胀等反映FD的症状改善略优于对照组,说明健胃愈疡片对FD也有一定的疗效。推测其机理可能在于疏肝健脾、益气和胃的功效,并有助于促进胃排空,增加肠蠕动,减轻胃窦储留,从而减少胃酸分泌。
总之,本研究资料表明,从治疗和改善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患者的症状而言,尤其针对部分特殊人群和广大基层医疗单位的患者,中成药健胃愈疡片有较高的普及推荐使用指数。
参考文献
[1] 张万岱, 萧树东,胡伏莲,徐智民. 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
(2003・安徽桐城). 中华消化杂志 2004
关键词:职业篮球;市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14-04
职业篮球的优化运行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稳定的市场环境,但由于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存在失灵现象,因此要克服这种缺陷就必须对其进行市场监管。长期以来受到我国职业体育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的影响,在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发展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些不规范事件,这大大阻碍了我国职业篮球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篮管中心等有关部门应对其进行市场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文章分析了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概念、监管的现状、内容以及应采取的监管措施等问题,深入剖析了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必要性,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1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概念
杨铁黎博士在《职业篮球市场论》一书中对职业篮球的定义是以职业篮球俱乐部为实体,以职业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赛为基本商品,为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营体系…。所谓职业篮球市场是指以职业篮球竞赛的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职业篮球竞赛产品或对职业篮球物质产品和劳务而进行交换的场所与交换关系;而监管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对市场主、客体不规范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以达到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的目的。由于职业篮球市场具有天然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篮球市场中交易的投机和逐利性、市场买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产生的职业道德和信誉的低下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篮球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职业篮球市场进行监管,以实现职业篮球市场建设的有序化、健康化和持续化。文章对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定义是指政府管理机构利用其职能对职业篮球市场运行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对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以及市场客体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2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萌芽始于1995年,至今已举办了17个赛季。在品牌建设、赛制改革、外援引进、外教、赛事包装与营销、职业篮球文化建设等方面较专业队体制下的中国篮球进步明显,整体上看职业篮球市场要素体系基本搭建。但由于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存在失灵问题,因此,在这一期间中国篮球市场出现了一些比如假球、黑哨、赛制不稳定、球员转会资格异化、薪金竞争无序以及俱乐部利己主义、部分人员道德素养不高等现象,部分现象见表1所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过度相信了市场的力量,忽略了职业篮球管理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进而造成了我国职业篮球的发展既失去了原有举国体制的优势,又未能充分按照职业篮球市场的规律力、赛,最终直接导致我国职业篮球长期处于这样的畸形发展窘态。
目前从我国职业化篮球改革来看,市场监管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机构设置不完善、不清晰,导致其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发挥,进而造成我国职业篮球市场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其次,由于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政策不完善,在职业化改革中出现了投机、个人逐利行为,导致无法对其进行制裁和惩罚。再次,由于职业联赛部分人员的道德和信誉机制失灵以及职业篮球市场信息交易的非对称现象使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链条断裂、缺失。最后,职业篮球市场监管者自身也存在执法中不公平的情况。因此,更要建立对市场监管机构和监管从业执法人员的再监管机制。
3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地位的阐释
我国目前应当建立的是政府执法部门与行业协会双轨支撑的市场监管模式。体育市场监管关系,即政府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对市场进行监察、引导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监管是我国职业篮球管理机构对职业篮球监管的重要组成体系之一,旨在构建基本的职业篮球市场要素体系,维护公平的篮球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职业篮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主要领域包括职业篮球市场中竞赛的不公平竞争、球员与外援的交易、俱乐部准入制条件、俱乐部发展不均衡调整以及其它投机和逐利等各种市场不良行为。因此,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在我国职业篮球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是有利于克服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失灵、规范职业篮球市场交易秩序和减少市场交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二是能保障和促进我国职业篮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为充分发挥职业篮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四是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建设可以加快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4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健康运行必须依赖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篮球市场环境,而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责任就是为赞助商、俱乐部、媒体、球迷、运动员等参与方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职业篮球市场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不是万能的,也有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市场失灵隋况时有发生,而市场监管能有效克服这种失灵,纠正市场的错误以促进职业篮球市场的协调发展。
4.1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秩序
由于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存在失灵的情况,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职业篮球市场秩序,进而造成了职业篮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同样,在我国职业篮球的改革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回顾我国职业篮球改革的历程中其市场失灵的情形屡有发生,因此,造成了我国职业篮球市场主客体要素体系不能规范的进行,严重破坏了职业篮球市场秩序的建立。从当前我国职业篮球的改革现实看,政府职能部门介入和监管职业篮球市场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对此,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篮球市场改革路径:首先,政府通过运用经济性的政策和手段来建设、监管和促进我国职业市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程度;其次,职业篮球管理者坚决惩治、打击破坏职业篮球市场秩序的行为,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最后,一旦发现违反游戏规则者实行“一票否决制”,为建立职业篮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
4.2有利于制止假球、黑哨、投机和逐利等不规范行为
“假球、黑哨、官哨”等现象严重玷污了职业篮球联赛的品牌形象。职业篮球市场监管鼓励联赛参与者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或单位组织的利益最大化,但监管的重点是对机会主义投机和逐利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坚决铲除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名次或经济利益的行为。龚正伟教授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一一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构建研究》一书对“黑哨”、“黑球”的概念、滋生和泛滥的 原因以及危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遏制“黑哨”、“黑球”需要德法并举的措施。要制止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和行为,篮管中心监管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与公安、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联合成立对职业篮球市场的监管组织机构,成立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监管委员会;二是建立俱乐部行业的自律机构和监管机制;三是制定效率现实的惩罚政策;四是充分发挥媒体机构的监督作用;五是建立对监管者和监管机构再监管的激励相容机制。
4.3有助于培育职业篮球市场的道德和信誉机制建设
道德和信誉机制的失灵会导致市场交易主体的道德和信用水平严重低下。在中国转轨的背景下,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中有部分参与篮球市场的主体道德和信用水平不高,造成了职业篮球市场道德和信誉机制失灵的情况。比如—些“黑色”事件、破坏规则的现象等等,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道德、信誉水平的不高和自身运行机制的失灵是造成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源生原因之一。良好的信誉机制可起到规制作用,说到底,建立信誉就是牺牲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因此,就必须依靠政府监管的力量强制性的建立规范的职业篮球市场秩序。
4.4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职业篮球市场中信息交易的非对称现象
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中,在外援引进、国内球员流动、赛事招商、俱乐部准入等方面存在一些交易不对称的现象,直接挑战了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的公平与效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职业篮球市场交易制度。而这种交易信息不对称通过3种方式影响职业篮球的市场交易秩序:一是增加了职业篮球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市场的交易存量,从而减少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二是由于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就会欺诈另外一方,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施加不公平的行为,损害对方的利益,从而使对方做出与我国职业篮球市场发展相左的决定;三是职业篮球市场交易信息的非对称增加了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造成了我国职业篮球资源的流失和侵蚀。因此,为最大限度的减少职业篮球市场交易中信息非对称现象,就必须借助政府监管的力量来维护主办方、俱乐部、参与人、赞助商、球迷之间稳定的交易和规范的职业篮球市场交易秩序。
4.5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功能的实现路径
为加强和实现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必要性的认识和操作,需建立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体系功能模型。从图1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职业篮球市场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和相互融合是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其次,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必须发挥遏制假球、黑哨、市场投机与逐利等不良现象的功能,同时我国职业篮球自身也要加强职业篮球市场道德与信誉建设、减少篮球市场交易中的非对称问题,以体现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功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通过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维护职业篮球的市场秩序,实现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健康、持续和有序发展。
5结语
我国职业篮球市场改革中出现的假球、黑哨、投机和逐利行为;市场道德和信誉建设氛围不良以及交易中的信息非对称现象是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根源和必要条件,目前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机构存在设置不完善、监管执行不力、监管功能和效果不好等问题。对此,篮球主管部门首先应加强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必要性的思想认识;其次以篮管中心为核心组织,联合总局、公安、工商、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建立独立的中国职业篮球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最后制定详细的监管政策,以严格的惩罚措施制止我国职业篮球市场发展中的不规范活动或行为。
参考文献:
[1]杨铁黎,职业篮球市场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2]郭跃进,论市场监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6.
[3]王晓蕾,我国体育市场规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2):144.
[4]龚正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构建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5-51.
2015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为契机,认真开展了以农资打假为重点的红盾护农行动,把红盾护农行动作为支持农业发展和夺取粮食丰收的有力举措,按照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围绕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执法,切实规范了农资经营行为;围绕农资市场的突出问题深化专项治理,增强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创新监管方式推进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提升了监管现代化能力;围绕信息公示加快长效机制建设,努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2015年,全系统共查处各类农资案件29957件,案值24737万元,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73万元。
营造公平竞争的农资市场环境
2016年,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将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融入到各项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中,按照《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印发的《关于开展2016年红盾护农行动的通知》,坚持职责法定、信用约束、技术支撑、社会共治的原则,进一步下沉监管重心,延伸农资监管工作触角,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切实维护农资市场健康秩序。
(一)强化信用监管,切实落实农资经营主体责任。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实施信用监管,是维护健康有序的农资市场秩序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农资市场主体信用建设的有效手段,各地要充分发挥信用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作用。一是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认真落实企业信息公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努力构建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使农资经营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以信用约束强化农资经营主体诚信经营自律意识,切实落实农资市场主体诚信经营责任。二是推进诚信经营农资示范店创建活动。开展诚信经营农资示范店创建活动是加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的有力举措。各地要结合本地农资市场监管实际,积极开展诚信经营农资示范店创建活动。已开展的地方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尚未开展的地方要认真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行政执法,切实解决农资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大专项执法力度。各地要认真研究当地农资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紧扣农时,继续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要以农资主销区、粮食主产区、农资案件高发区为重点区域,集中整治问题多和风险隐患较多的重点品种,要大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农民消费者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积极推动农资市场健康发展。二是继续做好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工作。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突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农资商品质量抽检。特别要加强抽检分析和抽检统筹管理、信息共享,提高抽检针对性和不合格商品发现能力。三是加强对网络销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的监管。将农资打假向网络延伸是深化红盾护农行动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查处一批大要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对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震慑违法经营者,促使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
(三)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一、基本概念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是指,在流通环节中,市场受到的由于监管部门不可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系统性危害。这一定义将系统性风险界定为一种结果,其特征有客观性、系统性、不可控性、关联性、阶段性等。此概念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对风险做出了限定,使它应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将风险限定于对流通环节的市场秩序、市场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系统性”将风险设置在对整个体系的功能产生的影响,并让不相干的第三方也承担了一定的成本。
第二。我们考量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在于探寻应对方法与应对机制,避免损失的扩大。在系统性风险中,人们总能从风险中清理出引起风险的因素,透过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会发现此类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由于系统构成要素、运作规则和发展环境的异化而导致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具有不可控性,我们能够做到的不是控制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而是防止损失的加剧。
第三,将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界定为结果的意义在于:它更准确地反映了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解;它明确了系统性风险管理的方向――异化状态的控制与正常状态的恢复;明确了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危机应对机制,而不是突发事件的处理。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是指,在流通环节中,导致市场受到非系统性损害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一定义将区域性风险界定为一个事件,其特征有普遍性、区域性和可控性等。此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对风险做出了限定,使它同样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将风险限定在与流通环节的市场相关联:另一方面“区域性”将风险设置在对区域的功能产生的影响,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而未影响到整个系统。
第二,我们考量区域性风险的目的在于防止此类风险的出现,避免损失的发生。在区域性风险中,风险结果不同于风险本身,透过风险结果,我们就会发现此类风险的发生就是主观的过错、背离运作规则和履职能力不强等因素而导致的。这些因素具有可控性,我们能够通过制度的完善,队伍建设的加强来控制这些因素,并对区域性风险发生负有责任之人加以处罚。
第三,将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界定为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区域性风险的本质,避免了概念的混淆;它明确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方向――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控制和冲突调节;明确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防范机制和处置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法律法规风险、政策性风险、制度性风险、环境性风险等,其中,环境风险包括社会环境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区域性风险主要包括:廉政风险、执法风险等,其中,执法风险包括执法手段不足的风险、执法不到位的风险和履职能力弱的风险等。
(一)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原因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的客观性在于该类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超越了人们的控制能力,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现实原因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概念强调了以理性、自由、民主、市场化、科学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实践由于追求现代性对解放人类、推动全球发展的作用,而导致现代性悖论和异化所造成的社会风险。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流通环节的市场主体实践活动呈现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那么,对于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来说,这一因素使得监管总是要面临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有时还要面对新的市场主体和新的经营业态,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损失的不确定性,即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而对于监管主体来说,其职责就在于防止此类损失的扩大。
2.法律的滞后性与制度缺陷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
法律的滞后性与制度缺陷可以使我们陷入系统性风险。我国流通环节中现行的监管法规、监管制度、执法准则是以社会实践不断提出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的。有的监管法规和监管制度即使完全得到贯彻执行。其相应的监管工作也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执法准则由于滞后性,更难得到及时的修正与完善。监管实践会提出什么问题?在什么时间提出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在监管实践行动之前准确分析、判断这些问题,并及时完善法律、弥补制度是不可能的,防止损失的扩大才是我们能够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
3.认识能力有限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基本原因
认识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它具有主观性,同时也具有客观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识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风险存在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分不开的,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我们对之控制的程度。我们对市场自身的了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多,流通环节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够轻易地被我们把握,这是认识能力的客观性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受环境、经验、知识、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风险的认识无法达到完整、全面的程度。使得我们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往往因监管、执法问题处理不当,被媒体、公众广泛关注后,没有认识到风险已经发生了,决策迟缓、无法妥善控制风险。
4.监管体制不够完善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体制是市场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划分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是国家和国情的产物。监管体制是关系到市场监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性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效率和作用。流通环节市场监管工作的体制不完善具有客观性,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和执法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监管体制不完善引起的损害必定是系统性的,不是单个区域或单元的混乱。对于流通环节市场监管部门来说,
其监管体制不完善引起的损害具有关联性,不仅仅局限在监管部门之内。必定会影响与之相联系的领域。同时,监管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损害是阶段性的,不可能始终存在。社会管理的自我调节和修复可以达到控制损害的效果。所以,监管体制不够完善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发生的原因
廉政风险、执法风险是导致市场受到非系统性损害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具有普遍性,可能会在各个地区、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出现,需要普遍关注与防范。它具有区域性,即它的发生和影响是在一定区域内,不会引起系统的混乱。同时,它具有可控性。能够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防止发生。能够通过相关执法人员控制风险后果的范围。能够通过相关制度确定责任单位,并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它们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监管执法人员素质有限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首要原因
在监管过程中,实施监管工作的是各级执法人员,当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知识,未能对新的监管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研究和运用的时候,就会在监管执法过程中,出现履职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情况,影响履职效应,降低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引发执法风险。这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首要原因。
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客观地看,干部任用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对于执法人员的廉政意识、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有些监管执法干部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工作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
三、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管理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存在考量着我们的发展程度、认识能力、自我修复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强对流通环节市场监管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管理,既包括管理措施的完善,也包括管理程序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1.树立风险意识
它是管理风险的第一步,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部门应该牢固树立监管风险观念,加强监管风险知识的培训,使全体监管执法人员在监管工作中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恰当的职业怀疑,从每一项监管工作上防范和控制监管风险。
2.风险的识别与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一般要根据监管事项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和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检查风险。收集、整理监管事项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在确定了项目风险列表后,就可以进行风险分析了。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风险对市场秩序的影响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监管风险进行量化估计。
3.制定风险防范计划与风险监控办法
在流通环节市场监管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风险。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其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防范计划;其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险防范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