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乐理教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情感 歌唱气质 兴趣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门学问,它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高尚情操及人生历源及体验为一体的艺术学科,假使想在声乐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声音技术与技巧是主梁不可缺少的,但却不是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好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学会用心灵去歌唱,真正地把“唱”与“歌”有机结合起来,这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必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动力。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唱得很好,但一旦真正的上舞台她便会声音失去光泽,让人听起来觉得她很紧张,歌曲变得索然无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挥失常,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为什么会紧张呢?这就和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有关系,心理紧张状态是一种因某种或多种刺激所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的内部潜力以对付这种刺激而心理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歌唱者平时的训练主要体现为生理上的负担,而演出、比赛时主要为心理上的负担,当众表演,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创歌曲的意境中去,用心灵歌唱,俗语常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忘我的境界。”歌唱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情感投入才能做到以“心”歌唱以“情”带声。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才能把平时的能力很好地展现出来。
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于某活动的倾向就是爱好。一个从事声乐艺术的人首先要喜爱音乐,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喜欢听、喜欢看而是同时关心了解音乐有关信息和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是对声乐艺术的一种兴趣的情愫所在。例如,有的人喜欢引吭高歌不惧怕人多,觉得唱歌就是他的生命,无论走到哪或者干什么都会热心于歌唱事业,我们说这便是对声乐的兴趣所在,它在人的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是获取知识,提高修养,开阔眼界的重要来源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它同样适用,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对它有一种惧怕心理,不热爱,无论老师怎样教他还是被声音所驾驭,音乐似乎永远走不进他的心灵,从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找不出一点乐趣,反而觉得学习声乐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压力,为了应付而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就要深浅适当,难易适中,而且是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掌握的。其次,声乐老师充满感情的示范演唱,也能够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唤醒学生的内心音乐欲望,从而转化成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近一步提高声乐技术。再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要给予鼓励,及时纠正其学习态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起歌唱欲望,使单单的声音技巧的歌唱上升到情感的歌唱中,进而用心灵歌唱,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与歌唱效果。
情感表达是歌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来用心灵歌唱,否则是唱不好的。例如,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渔光曲》中,描绘了旧中国渔民的困苦生活和渔村破败的凄凉景象:“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句词中歌唱者应用心灵去感受捕鱼人被压迫的艰辛,这样唱出的作品便会感人至深,仿佛看到了旧社会的阴暗及人生的不公平。再如,《黄河怨》中“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当一个人用心“想”到此场景时,便会忘记了声音技巧的所在而是在真正地吟诵一个痛失亲人的人的内心凄惨,如果加入了“心灵”歌唱,观众都会为之动容,这便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灵魂”的音乐感动自己,感染他人,所以,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要学会用心灵去歌唱,这样的活,才能够声情并茂,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选择健康,积极向上,优美,有较高训练价值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其次,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拓展作品内容。再次,要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上课时处于兴奋的歌唱状态,多注意情感的培养。
心灵歌唱不仅需要声乐技巧和情感投入,还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气质。歌唱气质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丰富内涵,高尚情操,卓越学习及良好教养的自然流露,如果心是“空”的就不能够达到心灵歌唱的最终目的。孟子曾对“大丈夫”的气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优良之处,培养自己的歌唱气质,让心灵丰满,我们在观看演唱会或听录音时,往往感爱到同一首声乐作品由不同的人演唱,效果也不相同,这也便和歌唱者的艺术气质有关,有的歌唱者虽然在演唱过程中也用“心灵”投入感情,但给人感觉趋于平淡,缺乏激情与感染力。不能突出,表现作品时不够大胆,所以歌唱者一定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激发演唱的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积极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沉着稳重、细心勤恳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在教材上给予更新,因时因势地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灵歌唱。这样,心灵歌唱的意义才会更加突显,声乐的进步也会显而易见。
歌唱中心灵的感应来自想象,亚里士多德谈到“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是记忆的东西。”只有演唱与想象相互渗透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走“心”而唱,而如果一个人脑中空白,任何映象都没有,他们的想象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演出的歌曲便味同嚼蜡,常言道:“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歌唱中只有通过脑中歌词的印象映射到心灵上,才能使自己真正投入歌唱作品中。有一位音乐名家曾说:“好的歌声不是靠特别嘹亮、雄壮来把人怔住,也不靠五颜六色吸引人们倾听,而是像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涌涌细流,像轻清委婉的飞燕,喃喃细语,亲切委婉地一声声啼唱,以掀动一些渴求以更多的内涵的歌声抚慰自己听众的心灵。”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灵的歌唱能把人带到艺术想象的深处,感人至深。例如,《铁蹄下的歌女》中“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要把自己想象成旧社会的歌女,没有自由,陪人欢笑,此时歌者就是那个歌女,只有这样演唱才能把歌曲唱得入神,还能使听众引起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共振。一首歌好比是一首诗,一幅画,例如,《情深谊长》中的“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这种诗情画意的想象,是抒发对无限热爱之情的,触景生情,情由心生,没有景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艺术表演,只有用心去体味去感受才能唱出悠美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和充实主观见解,把别人的经验,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活生生的知识。歌唱发声想像力越丰富越生动具体,理解就会越深,心灵才能与歌唱有效配合,技能掌握就会越快越牢固。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无止境的过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高度的声乐技能及感染力可以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愿望,用心灵歌唱才能使整个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运用心灵的感应、面部、形体、言语、声音、表情、手段表达出歌曲真实、生动的情感,这样唱出的歌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热爱声乐艺术,学会用心灵去歌唱,必将使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飞跃,也将会在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国的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根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歌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歌唱心理调控能力是靠老师们平时的培养,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一、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过程,它以不同形式能动的反映着客观存在世界的事物及其联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各种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对于人的教与学的智力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动力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
2.调节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唤起者与组织者,情绪和情感的适应能调节和组织其他心理活动,以适应变化的情况。情绪和情感的不适应则会干扰与破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心理异常。
3.信号功能,指情绪和情感通过表情将个体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认识、评价、态度传递给他人。
4.感染功能,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的技能。
二、学生们音乐心理特征的形成
1.在音乐学习中更多的运用理论思维。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虽然进行过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乐教育,但由于各地的艺术教育条件不一,因此很多学生所受的音乐教育不全面,不系统,甚至不准确,不科学。当学生们进入中师阶段后。随着他们音乐专业理论,实践等课程的开设,使他们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从而就形成了学生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性的思维活动。
2.情绪不稳,容易变化。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心理反映较为复杂。每个人学习音乐的心理目的是不同的。比如说学声乐的学生们有的想当歌唱家,有的只是想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有的把这门学科弃置一边不理不睬。针对学生们的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面带笑容,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准备学习和练习。
3.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意志行动。
随着他们认识情感的变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而对音乐理论的抽象,声乐的枯燥,复杂的乐理知识等等。他们基本上能够下决心自觉的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能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这些特征,经常性的在声乐课上讲一些音乐家坚强意志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让学生们听一些歌唱家的演唱,这样学生们会被他们的歌声所感染和激动。这样会激起学生们内心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们情绪饱满,技巧很快地被掌握个运用。这样更能激起学生们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三、歌唱中学生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了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了常用的演唱技巧,且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表演才能,但真正要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总觉得学生演唱影响力或感染力不够,不能引起群众的反响和共鸣。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一方面有学生登台时心理的不良反应,诸如怯场、惊慌等,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演唱作品时没有建立内心画面并把它呈现给观众,没有真正把作品的精髓有情感的传递给听众。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声乐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画面的培养,学生在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纯的技术观点。
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的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畅,浑身僵硬,声音难听。对这种学生要树立他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排除单纯的技术观念之后,方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2.缺乏自信心。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
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一、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定位和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不仅是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还要掌握好一定的教学方式,以便将来将自己的所学传给学前班的孩子。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针对实用性、综合性和持续性发展展开。实用性是将教学目标中的教学内容和将来的工作状态联系在一起,使职业技能和实际生活更贴近,能适应工作所需。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音乐乐理、声乐基础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利用中国民族音乐的方式,这样学生更便于接受,将来面对幼儿,这种方式也适用。在内容上要以幼儿歌曲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伴奏,这种伴奏都是以钢琴为主。
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大多是教师教唱声乐,伴奏部分有的是用电视播放伴奏带,有的用录音机播放。这种方式并不适用,因为在教学中面对幼儿,难免需要重复,而伴奏带都是完整的,不可能在中间停下。这就在教学中形成干扰,教师不可能不断地去开关伴奏带。但不用伴奏,对于学生的教学又会产生影响。鉴于这种情况,高职学校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弹自唱就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也能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自弹自唱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自弹自唱主要指的是利用钢琴的弹奏来给歌曲伴奏,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唱为主,弹奏为辅。由于钢琴除了具有伴奏功能之外,它还具有校音器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钢琴的演奏来掌握节拍,还可以在出现休止、句尾时值较长的情况下给学生提示准确的拍子。有了钢琴,还可以减少教师的嗓子负担。根据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在教唱一首儿歌时,教师的第一第二遍只能让他们对歌曲产生初步印象,到三四遍时才开始对歌曲产生审美意向。这时候让他们听听钢琴演奏的歌曲旋律,不仅可以对他们加深对歌曲的印象,也可以使教师的嗓子得以休息。有些孩子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初步印象,就可以开始跟着钢琴哼唱了。这样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边弹边唱可以给学生营造出较强的音乐氛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专注于歌曲的旋律中。如果用电视播放伴奏带,他们很可能被画面吸引而忘记了歌曲本身。
在幼儿教学中,一般的幼儿园在配备音乐教师时不可能配备一名教声乐的和一名伴奏的音乐老师,教师除了自己伴奏外,就是利用伴奏带,但伴奏带在教学中使用起来也不便,只有在学生学会一首儿歌之后才可以利用,因而,教师的自弹自唱是提高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自弹自唱不是演唱加伴奏那么简单,也不是学完声乐再去学弹钢琴就能掌握。会弹钢琴的不一定就能自弹自唱。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技能,自弹自唱是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和声、歌曲演唱、钢琴演奏等多种音乐素养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技能。在学习中要坚持演唱为主,伴奏为辅的原则,不能让钢琴声音盖过自己的演唱声音。也不能只顾弹奏,将演唱变成哼唱。而是手、脑、口并用,达到弹与唱高度协调状态,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学生要经过认真学习声乐知识和弹奏技巧,然后反复练习。
三、在自弹自唱中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教学大方向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就要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在培养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方面,就要将唱与奏联合起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目前,培养学生自弹自唱已经成为高职音乐教育的一个教学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几个方面做起。
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高职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他们的弹和唱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不是为了培养艺术专业人才。
在教学课程安排上,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在最初的两年里,先重点学习声乐和乐理知识,在学习声乐作品时要注意学习儿童歌曲的演唱,不能由着学生个人的爱好,唱一些流行的歌曲而忽视了基本功。在掌握这些之后,再学习钢琴的演奏,要注意伴奏的音响效果是为了烘托歌曲的气氛。所以在选择钢琴弹奏曲目时都要以民族音乐和儿歌为主,这样才可使幼儿有熟悉的感觉。到了四五年级,就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弹、唱、听的协调性。
音乐乐理学生主体性知识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兴趣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得到飞速的发展,教育体制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加强,音乐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逐渐受到了重视,特别是高中音乐教学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应试教育中高中的音乐课程几乎就被语数外这些考试科目给占据了,而推行素质教育以后,高中音乐课程就必须重返课堂,并且要更加重视音乐乐理教学,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因此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会要求的更高。这就使得音乐教学不再像是传统教学中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唱歌了,在学习简单歌曲的演唱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基础的乐理知识。想要高效率的传授给学生乐理知识,教师首先就要自身掌握过硬的音乐乐理知识,然后将这门基础的音乐课程内容顺利的传授给学生。
在高中乐理知识的讲解中,由于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想要彻底透彻地讲解给学生并且让学生更好地将乐理知识应用到音乐实践中,这个教学目标似乎是很难完成的,为此在高中乐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抓,才能够让音乐乐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高标准地完成新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换。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过程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乐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出参与性更强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音乐乐理知识学习的环节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十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思想转化为“最大限度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观念,从以前重视原有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为主到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对原有乐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应用乐理知识的能力。
我在高中乐理教学中,比较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形式上改变原有的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乐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加积极活跃的互动,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导致的机械性的死记硬背现象,更加倡导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以一名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知识探索及应用的过程中。并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一章音的长短知识时,我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自己不会的知识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让各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如果学生之间能够互相解决的,就让学生通过谈论和交流来掌握基本乐理知识,一旦遇到学生们都无法解决的知识教师就进行讲解、点拨,此时学生便会全神贯注的听教师讲解,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教师的传授的内容。这样就会比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效果好的多,既提高了乐理教学的效果,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也让学生掌握了研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的观念的及时转变,利用这种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乐理知识,并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愉悦欢快的学习环境中养成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探索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规律更加系统化
事情有轻重缓急,知识有重点和难点。在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个中,教师要将知识进行详细的分类,详略要适宜,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抓住乐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够达到异曲同工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要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讲述的更加详细和周到,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也能够抓住关键,知识有主次之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和知识规律的总结,只有教师首先寻找到乐理知识的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才能够比较快速的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才能够提高乐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音乐乐理知识中无论是多么难的重要内容,都会有重点和非重点的之分,教师总会在研究中寻找到规律可循。如讲述音符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增加或是缩短音符的时值――如果音符的时值较长就在音符数字的后面添加一至若干条横线(如5―或是5― ―等);如果时值太短就在音符数字的下方添加一至若干条横线(如5等)。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的掌握和理解音符的知识,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乐理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也正符合人类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一个普遍规律。在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学习的更加生动和具体,才能够在领会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和全面,才能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音程知识时如果教师单纯的从理论知识入手直接告诉学生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而C到#E是增三度,不是协和音程学生就会很难理解。但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例子来让学生亲耳听一听,问题就会很有效的得到解决,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理论联系实际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清楚理论产生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这样才会比较完美的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乐理知识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想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那就要在乐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讲述节拍、音程、音符还是其他内容都必须强调让学生加强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的乐理知识更加深刻,并且达到熟练应用的境界。
总之,在高中乐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推陈出新,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科学的教学环节来提高乐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振海.基本乐理教学方法之我见.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创新教学
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视唱练耳是提升学生音乐理解力、审美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的主要内容。中职阶段音乐教育教学,要强调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的融合,要突出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验,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当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因教学实践性强,在课程组织及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如何从兴趣导向来增进学生对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积极性,着实需要从创新教学方法上,强调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效融合,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一、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从中职音乐教育实践来看,乐理及视唱练耳是重要基础部分,也是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新课改的实施,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知识理论灌输的局限,更是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融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其必要性表现在两点:一是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对于乐理教学在过去多以“讲述式”为主,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更难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将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将之来作为创新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实现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力。二是有助于顺应新客观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对于传统音乐课堂多限于教师一言堂窠臼,无法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更难以关注学生的音乐诉求,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从教学改革创新上,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在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融合实践中,要着力增强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音乐素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音乐教育创新实践中,要立足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要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更要从乐理教学上渗透音乐实践,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如对于传统乐理课程多由专人教学,而与音乐其他课程融合度不够,特别是在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上更是盲区。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热情降低,兴趣乏味。如在学习调式调性判断时,一味地从音乐理论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的形象进行感知,而如果将之与视唱练耳相统一,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与自我视唱实践感知中,更有助于从中分辨调式调性的风格与特点。再如在学习音程、和弦等内容时,如果将之作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则很多学生难以增强认知积极性,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差异。而如果将之进行演奏成变化丰富的乐曲,将音程与和弦的内涵利用节奏与乐曲来表现,则有助于学生增强听觉分辨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还有在乐理旋律分析时,如果我们从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欣赏中来探讨不同旋律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从中感知和理解音乐语言,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审美情趣。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创新方法
立足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中,响应课改理念,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迫切需要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中,积极探索可行的新方法和途径。
(1)小组化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通过对课堂学生分组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学生间交流探讨上,从组内学习交流、组间讨论分析中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乐理知识基础性强,而视唱练耳教学实践性强,两者的融合要体现在科学的学生分组上,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如在学习“音的强弱”变化时,将小组教学作为重点,让学生从分组学习上,自主参与到“节拍、节奏、拍子、排号等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探讨,结合不同的歌曲类型来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锻炼学生的自我鉴赏力和自主学习力。
(2)接替唱教法的应用
接替唱教法多应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目的是在学生接替演唱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唤醒,要鼓励学生从接替唱教学法的应用中,从自我对音乐的演唱中,增强视听能力和学习激情。如在学习“一个升号的大小调与五声调式”时,我们可以将视唱与练耳融合起来,并通过“接替唱法”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作品的调式差异。以“欢乐颂”为例,学生在接替唱法的应用中,通过对视唱小节的练习,学生们的活跃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演唱激情被升发,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歌唱能力,也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可见,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从“唱”中来锻炼心理适应性,提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现。
(3)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分层教学,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强调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都有差异性,音乐教育旨在发挥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运用分层教学,有助于突出不同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当然,在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层次划分的科学性、针对性,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训练的分层化融合,要着重突出高效课堂教学。如在学习“五声调式的音阶特点”时,结合五声调式相关基础知识内容,要突出对不同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因此在分层教学上,利用A、B、C三层划分方法,将优等生化为A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五声调式的特点、骨干音、音级标记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中等学生化为B层,通过对B组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探讨交流,特别是从五声调式的知识探究中,让学生从辨析中增进认识,提升学习水平;将学困生化为C层,集中从乐理知识的讲授与细化分解探讨中,让学困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好相关技能。
(4)学科渗透式教学法的应用
乐理教学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旨在突出基本乐理与学生音乐素质能力的渐进提升。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要强调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渗透,特别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对音乐的体验、认知、实践、创新能力有限,更应该从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中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在如和声审美与钢琴演奏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为和声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节奏、鼓点等基础乐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的变化,体验乐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中职音乐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教学,需要从不同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和好感度,并着力从展现音乐教学价值,增强学生音乐素养上,变换和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玲.浅谈中职幼师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发展[J]. 音乐时空. 2015(01).
[关键词]表演艺术专业 视唱练耳 基本乐理
引言
视唱练耳的教学是一种即兴能力培养的教学,是一项强调实践性与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以感知音乐要素和积累听觉经验作为基础,将其潜在的音乐创造力以及表现力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得以提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要想学生能够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与主动,那么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一定要具备丰富的音乐实践以及掌握较为完善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不是一门孤立的音乐基础课程,它与基本乐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这两门课程是隶属于同一个学科的音乐基础共同课程。因此,对表演艺术专业的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表演艺术人才。
一、表演艺术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国表演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时,采用的都是分离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两门课程以及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时有诸多的困扰与不便。从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而言,由于这两门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视唱练耳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基本乐理则理论性较为强烈。教学这两门课程采用分离的教学模式时,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时则会表现得无从下手,手足无措,不能将基本乐理知识较好地运用进来;而在学习基本乐理时,因其具有理论性较为强烈的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会认为学这么多理论根本就没有用处,走出去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令人乏味的理论知识。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便能理解掌握得更为通透,从而将这两门课程学好。
其次,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都是关于音符高低、节奏长短以及调性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中的学科。尽管这两门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融合与渗透的,从而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提供出了有利的条件。
最后,实现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之后,将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助于学生对音准效果的准确掌握,逐渐将学生的精唱与范唱能力培养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音乐基本理论知识。
此外,在表演艺术专业中,对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整合进行加强,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并掌握好比较全面的音乐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出发,将音乐实践技能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促进音乐理论知识的音响化发展,慢慢地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面临的难题
现阶段,对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因为制定出来的基本乐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等都没能同教学实际实现有机地结合,使其与视唱练耳教学缺乏一定的衔接。而且,由于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都处在一个分离的状态,从而为这两门课程的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一些高校在进行基本乐理教学的时候,太过于注重对音乐理论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实践训练予以重视;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又太过于注重听辨音高与音响等方面的训练,进行训练时知识单纯地进行听音与视唱,过于注重实践的训练,没能实现其与音乐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样极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
三、实现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
1、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视唱练耳同基本乐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思维方式上,它们还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它们才能实现良性的互补,有利于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将其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听音、视唱是视唱练耳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感知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感性与直接思维方式;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基本乐理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具有理性的与逻辑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两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课程才能实现整合与统一,从而将其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的时候,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孤立地去对音高、节奏、和弦以及旋律等进行训练,会让学生觉得这课程非常枯燥无味,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较为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以音乐的音响作为着手点,分析听觉,使得学生理解并掌握所感知到的音乐现象,学生便能很快地将其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并对其进行分析、辨别与归纳记忆,有利于获胜获取较为完整的音乐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教学视唱练耳的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理论指导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
3、将娱乐性、审美性以及知识技能相融合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中始终强调的都是专业性较强理论知识的讲述与枯燥的技能技巧训练,而采用娱乐性、审美性以及知识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就音乐艺术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与表现地艺术,具有较为强烈的审美娱乐功能。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这种娱乐审美功能同训练以及知识技能的讲解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专业性就能得到淡化,从而有利于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激发出来。
结语
社会、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育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也要跟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脚步而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改变。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过期的人才。因此,对表演艺术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结合的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石硕.固定与流动的结合--浅论高师视练教学中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结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0(04):136-138.
[2]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01):204-206.
[3]孙婷婷.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扩展与延伸[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27-128.
[4]吕湘.关于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合并为一门音乐基础课程授课的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3):98-101.
【关键词】 高校音乐;乐理教学;难点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推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的一大难点,这主要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理论基础部分的学习不够重视的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局面。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为重视的是实践部分,而理论基础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鸡肋,弃之可惜,留之无味。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准则,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实践只能是一项空泛的熟练过程。
一、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当学生步入学校,通常会首先安排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课程,然后教给学生音乐方面的实践,像是歌唱技巧,谱曲规律等内容。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然而部分学生对于理论课程并不热衷,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无论如何,实践都比理论要重要,认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们通常情况下,都会将实践的课程作为重点主课进行进修。当然,单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而言是没有什么错误之处,但是实践检验真理,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个前提条件,要想让学生学习好以后的实践课程,就必须让学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夯实的基础。音乐理论并非是空泛的文字,而是多少年来许多音乐家总结,积累,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而这些财富已经是经过多代音乐人的检验,才总结出来是正确的真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些财富的获取是多么的不易,要知道,空中楼阁是虚幻的,没有牢靠的音乐理论基础做基石,是无法学好音乐的。
二、重视音乐理论教学
目前想要改善学生对于乐理课的态度,就要对他们的心态进行开发和纠正。乐理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在今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对乐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并非是让学生一味的面对某一事物就可以产生的,有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作为乐理课程的教师,我们可以适当的顺从学生的意愿,让他们在毫无乐理基础的情况下,谱写出一些曲目,或者让他们对音乐进行欣赏,而这样的实验,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毫无乐理基础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是无法谱写出曲目的,而另一部分人谱写出的曲目听上去也不能令人感到和谐和完美。此时作为乐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乐理知识对他们的曲目进行讲解,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曲目配合什么样的乐器,所出现的声音是最动听的。就像是竹笛,发出的声音配上竹笛名曲,是非常好听的,但是如果说让吹笛人演奏一首钢琴曲,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一样。当然学生在欣赏音乐名曲的时候,如果没有丰富的乐理知识,也是无法正确品评那些高超的艺术名曲。学生们能够说出来的只是觉得音乐沁人心脾,至于到底好在哪里,为何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却无法言表。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讲述出曲目中的相关乐理知识,告知学生,第一,曲目中哪段旋律表达的是什么含义,这样的旋律是否有规律可以依循;如果有,那么对根据曲目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遵循相应的规律来进行谱写曲目,这样表达出来的情感才是让人动容的音乐。第二,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乐器,适合什么样的旋律,比方说管弦乐器适合什么样的旋律,钟鼓乐器适合什么样的旋律,等等,可以配合实际的音乐实践,对音乐的旋律与乐器的配合效果进行对比,这样相关的音乐基础都会让学生对乐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倡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让学生重视乐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让教师的教学变得容易,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懂得运用乐理知识对音乐进行驾驭,赏析和创造。
第一,让学生明白乐理知识的重要性。所谓,基础是一座宏伟建筑的重要组成,乐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音乐也是一样,学习好乐理基础课程,才能让学生对以后的音乐欣赏,乐器选择以及音乐创作有好的影响。丰富的乐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对以后的乐器选择,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旋律类型来选择乐器;更重要的是对于以后的音乐创作过程,学生可以依据乐理基础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谱曲,而这样谱写出来的曲目,即合乎音乐理论,也准确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那么创作出的曲子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欣赏。
第二,积极推进乐理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进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乐理基础学习的推进是必然的,没有理论,就没有完美的实践。就像是上文论述的一样,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所以对于乐理基础课程积极推进的工作,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使命。而对乐理课程的推进,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时机,当学生已经学习音乐三年之久的时候,再去推进乐理知识的学习进程,已经为之晚矣,但是如果能够在学生刚刚进入音乐学习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扎实的音乐理论培养,其学习效果,会非常显著。
第三,让学生明白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好音乐。告诉学生不要对乐理课程有所厌恶,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好音乐。无论是对音乐的欣赏,演绎或是创作,都是离不开乐理基础的。尤其是日后的音乐创作,有些学生在音乐创作的时候,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所以创作出来的音乐无论怎样做出调整都会令人感到不满,由于音乐本身是一种可以令人心旷神怡的事物,但是如果音乐怎样修改都让人感到难受,或者不是被感动的效果,那么这个曲目一定是失败的案例,这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挫败。所以学习好乐理知识,才是学生以后学习音乐的基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明白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学生对理论的忽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以乐理课程教学为基础,在学生打好基础的情况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乐理知识是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只有对乐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学习,才能对音乐进行欣赏,用乐器对曲目进行演奏,用音乐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对曲目进行创作与改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音乐的路上踏实的走向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段群勇,蔡跃忠.谈高师基本乐理课程教学的几个难点问题[J].普洱学院学报.2013(02)105-107.
[2] 潘艳军.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的探讨[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3] 宋超,汤洁.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取向分析[J].音乐天地.2013(08)4-7.
一、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做成幻灯片,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做律动。这样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二、突破难点,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音乐。
许多音乐教师对乐理教学大伤脑筋,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而学生却难以掌握。但是乐理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呢?其实教学过程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例如歌曲《其多列》当中涉及到了学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内容,屏幕上播放歌曲的同时还有小人的“走”和“跑”分别代替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学生们当然知道走是要比跑慢的,老师加以提醒告诉他们这里的两个跑加起来就是一个走的速度了。这样学生们可以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扩充容量,进行多元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