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

第1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大,教育资源的形式和种类都在增多,但这些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应用较少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区域数字教育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中小学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便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购买中做出科学决策。

1 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并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以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影响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质资源难以分享,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用户体验的优质资源传播与分享渠道,提供家家可接入、校校可分享、人人易获取,时时可学习的资源应用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关键所在。满足不同使用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在创新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优势,是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小学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教育资源的来源、整体现状以及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2.1 区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

从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来看,有51%来自小学、35%来自初中、10%来自高中、3%来自其他,小学教师参与活跃度最高;教师最常使用的资源类型是媒体素材占34%,其次是课件、案例(图1);媒体格式文本、视频、动画在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体格式情况中排前三位(图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可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的资源。

2.2 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应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调查区域为杭州、绍兴和台州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所用教育资源的来源、教师对各种资源类型的需求、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等。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6份,其中小学教师428名、初中教师236名、高中教师182名。因此,本次调查在选择上具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反映出了区域中小学教师对不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3.1 教师所用资源的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获取教育资源中,从互联网搜索下载的占79.33%,配套教材占55.67%,自己制作占47.33%,从省市县资源网中获取资源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市县资源网中有效资源缺乏,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单向型的资源过多,缺少真正即时交互等。从图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教师自己制作占59.57%,信息技术水平比小学相对较高。

3.2 教师对资源类型的需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教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调查显示,在教育资源类型需求方面,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课件,占所有类型的86.42%,其次是媒体素材占72.19%和案例占53.97%,对文献资料和教与学工具的需求相对比较低。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教师需求大的类型与课程教学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图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需求程度上稍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有侧重地对资源进行建设。

3.3 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就表现形式而言,目前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视频资源,其次是图形/图像和动画,对音频和应用软件的需求相对比较低。由此推断,中小学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成品性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仅注重资源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资源的扩展性。从图5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初中、高中教师比较关注文本类资源。

4 提升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4.1 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

教育资源已成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普遍需求。然而,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表明,无论是企业开发的资源库、还是各地区自行建设的本地化资源,其使用率都比较低,大多数教师在需要资源支撑时会直接去搜索引擎搜索。只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才能为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其日益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因此,要加快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推广市县区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地区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启动校级资源分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分布在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在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新等需求上提供有效的平台。

4.2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要维持教育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维护,单纯依靠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自身的建设是不可能的,仅依靠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来建设也是不够的,如何能把更多的教师从资源的使用者变成资源的共建者,才是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构筑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为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集成相关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提供应用和信息内容聚集以及个性化表现、搜索服务、Web应用访问、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学习空间创建了优质资源开发、储备、分享的新路径,开辟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领域,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同伴互助、校际合作、区域合作的学习交流环境。

建好空间是根本,用好空间是关键,通过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空间建设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借助空间加强资源开发与整理。鼓励与引导教师将原创或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源分类整理、及时上传,努力将个人空间打造成一个开放、动态的资源库,存储教学素材和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借助空间加强网上教研,以学科、学段为基本要素组建各种学习群组,利用空间建设的互通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以教学案例为重点强化教育思想交流与教学方式方法研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新模式。借助空间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交流互动和互评,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4.3 构建网络视频教研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更新,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视频、微视频将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视频资源的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将资源建设融入教师日常教研业务中,以教研业务开展促资源建设,同时生成新资源帮助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基本上只能面对面地进行。现场观摩、当场讨论无疑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最真实的情境感、最好的交互与研讨,因而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传统教研活动也有不利之处:最宝贵的知识难以保存下来,也就难以供不在现场者学习与体会。相比较之下,网络视频教研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教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卷和教学反思等资源也更利于保存和共享。

近年来,随着Web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的开通,构建区域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利用Web视频转换、视频分享、视频标引、视频在线查看等技术,能真实而客观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情景与过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执教者体会教学过程的得失,发现隐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听课者可以纵横向多维度地进行比较评课,对视频内容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文字评价,准确捕捉上课者在课堂教学中优缺点;学习者查看点评时,可通过点击视频标引的时间点标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视频时间点,对照真实情境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活动中知识管理的能力与效率。

5 结论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对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6 后续研究

要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多层次了解学校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想法和建议;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需求,探究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结合相关学习理论,探究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2]李馨,胡小勇,缪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5-58.

[3]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4]胡铁生,焦建利,汪晓东,等.发达区域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9-73.

第2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第3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资源;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资源的质量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然而,目前适合于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

一、相关概念

移动学习,智慧教育,体感教育等网络教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人们把网络资源与教育应用的结合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概括起来,通常是指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物质资源。(范诗武,2003)。教育资源不但包括用于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师资和生源。丁新把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大致分为三种:电大—内部共享型、同类型同地区共享型和院校自主共享型。

二、当下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表述方式也逐步形成,指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形成、存储的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资源”(杨改学,2009)。数字化和网络化是解决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方式和传输通道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通过文献调研和关注网络教育资源的动态,得出以下结论。

1.基础设施差异大,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者要想获取网络资源,首先需要配备相应的终端设备。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涉及平台,终端设备,不同区域等因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农远工程,覆盖了一部分学校,但是有了终端设备,有了平台,利用率不容乐观。

2.教育资源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国外的网络教育资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为其提供了大量基础教育方面的知识库。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的资源库还是比较缺乏。有的学校有资源库,内容结构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用起来不方便,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一些学校直接购买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建设的,但是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样,购买的教育资源发挥不了应该起到的作用。

3.教育资源种类的建设不均衡,使用不合理。中小学在教育资源方面主要是题库的建设。例如,国家花费大量的经费和人力物力来大量建设精品课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制,课程缺乏可获取性,大大降低了利用率。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的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缺少统一的标准。课程被评上了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由于后续更新缓慢甚至停止,使精品资源课程失去了可持续性的生命周期。

三、解决影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因素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注。任友群等提出整体观和协同学是信息化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充分认识微观资源共享效率和宏观资源共享效率的关系,从微观资源共享效率过渡到宏观资源共享效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法。

1.探索多元的教育投入格局。为了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各地积极整合现有的经费渠道。在中央财政专项投入的基础上,各级各地统筹经费,弥补缺口。2011年上海市和2013年湖南省投入专项经费超过1亿。2015年陕西省明确将“全面改薄”工程资金的2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多数省份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信息化培训方面的需求。

2.设置教学设计环节,加强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发教育资源的机构,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特征,树立教学设计的思想,增设网络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的人员配置。开发出来的课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风格,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积极性很高。

3.基于云计算搭建平台,加强校校之间的合作。高校和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初目的逐渐迷失,提高教育质量才是建设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如果学校之间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集中几门甚至是重复几十门的开发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让网络教育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开发出好的平台。例如,成都七中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实施了“一帮一”的远程班教学,借助成都七中的平台,偏远的山区同学可以同步共享优质的教师资源。

四、结语

第4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版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99―04

一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资源的建设状况决定资源的共享程度。当前,由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激励机制不健全,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数字资源的建设大打折扣。许多教师或者学生不愿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无偿使用或者盗用,在共享给他人使用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保留。另外,由于经费问题,优质资源创建者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最后,网络上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有些网络节点用户只想享受资源共享服务而不愿提供资源给他人共享使用,这种现象不利于共享活动的开展,会降低系统的性能,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中无资源可共享。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共享,共享活动的生命周期才能延长,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课程经费、奖励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用户的积极性,保证教育资源的质量,促进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

二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

1 一种新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笔者借助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提出在资源共享模式中采用资源共享(Resources Sharing Broker,RSB)机制。资源共享对不同来源的资源信息进行集成,是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是处理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请求和响应的信息中介,是协调和配置共享资源的“中央处理器”。

2 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设计

在集中分布式的资源共享模式中,需要各个资源节点都积极的参与,贡献自己的资源,这难免会出现共享网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些用户结点比较自私,只从网上下载资源而不上传自己的资源,或者不共享自己的资源给他人使用,或者共享的资源的质量极差,这样共享系统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内容激励机制。这些机制必须满足激励相容与参与约束的基本原则[1],以实现用户和人的目标一致。在本文中的激励机制设计中,用户是参与共享的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人是资源共享,人要尽可能的提供更多、优质、合法的资源供资源使用者使用,用户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更好共享。参与约束要求用户参与资源共享的期望值(可以获取的共享资源的质量和多少来衡量其期望值大小)大于不参与资源共享的期望值,才能使用户愿意参与到共享中来。激励相容约束要求只有用户“多共享优质共享资源”的期望值大于“不多共享优质共享资源”的期望值,才能使用户多共享优质资源。

为解决这个问题,激励机制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注册用户采用信誉打分机制。给每个注册的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以及每个资源都进行打分。每个注册用户拥有一个基本分,当上传资源时,共享管理者给该节点用户信誉度打分,同时根据资源的质量给资源打分。对资源使用者而言,也有信誉度要求,信誉度太低的用户节点不能下载到理想的资源,因此为了下载更多的资源,使用者用户必须上传资源,提高之间的信誉度,或者通过缴费的方式获得资源。

(2)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机制。为了对每个注册用户进行积分管理,可以通过对资源打分的方式。用户每次对资源进行评价,都可以相应的获得一定的积分,这样不但可以将资源的质量交给用户评价,而且通过这种方式,用户能提高自己的积分,可以下载到更多的资源。

(3)提高共享资源质量的奖罚机制。为了鼓励更多的用户参与共享,共享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资源使用者的浏览、检索、下载以及回复情况,将点击率高的资源加入精华或者置顶,提供该资源的提供者也能得到较高的积分,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参与共享;另一方面,如果资源存在弄虚作假情况,那么提供该资源的提供者的积分将会减少,他以后要通过共享共享资源势必会受到影响,情节严重的一段时间内将无法和下载资源。这个机制的制定,一方面可以奖励参与共享的用户,另一方面可以惩罚那些污染整个共享系统的用户,从而保障了共享资源的持续有效。

三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利益平衡保障

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从一定意义上促使更多用户参与共享,为了保障参与共享的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良好的共享关系,保证共享公平,需要从多方面对两者的收益进行调整。目前主要是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干预主要指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指令和补助手段两种措施来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收益平衡。

行政指令是教育部门对高校用户采取的强制约束,能够从一定层面上打破无人先动和无人参与共享的僵局。对于行政指令下的资源共享可以采取强制公平的原则,即强制性规定共享一定数量的资源,这种措施对共享初期的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无法调动高校用户的积极性,不能促使他们自动贡献出自己的资源,不利于共享活动的开展。

补偿手段是教育部门通过给提供共享资源的高校一定资金补偿的手段进行的。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必须保证共享的公平性,而实际中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很难达到公平,通过补偿手段可以促进公平的形成,并且不影响共享系统整体的效率[2]。根据对参与共享的不同用户的资金支持,将补偿手段分为对资源丰富的高校的补偿和对资源匮乏的高校的补偿。

1 对资源丰富的高校的补偿。资源丰富的高校用户通常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认为从共享中获取的收益是比较少的,甚至不能获取收益,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补偿消除其不公平的心理,转变其在共享中的角色。

2 对资源匮乏的高校的补偿。政府部门通过加大对资源匮乏的高校的资金投入,促使其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在共享中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使二者之间的收益达到平衡。

借助市场手段在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是促使资源共享行为方式的另一方式。依据本文章中的资源共享,其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可以在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两者与共享进行交互,产生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等流程,并负责双方之间的谈判工作。整个过程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和协调,资源共享采取有偿共享的方式。这种有偿共享的方式可以调动资源拥有者共享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共享意识,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总之,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收益平衡不能单纯的依靠一种手段来完成,合理的激励措施引入能过促进共享效率和质量得到改善,并使共享双方收益趋于最大。

四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对知识产权的定义,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3]。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权,体现在权利的对象是人们在科技文化等领域中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所以,知识产权通常被视为一种易逝产权,因为知识或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旦公开就难以防止他人无偿使用。

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效性及可复制性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 无形性。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它是依靠无形之物而产生的,例如,书籍本身是有形之物,可作为商品被购买者拥有,即作为物质实体的书籍的所有权归购买者所有,但是书籍中作品的署名权、获得报酬的权利归作者所有。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其客体必须具有创造性,是智力劳动的结果,或者具有专有性,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4]。

2 专有性。专有性表示只有知识产权拥有者才能自如行驶知识产权中的各种权利。专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产权拥有者独占这种产权,并且受到法律保护,没有产权拥有者的许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使用他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对同一知识产品,不能有两个或多个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知识产权也具有排他性,即排斥非专有人对知识产权进行仿制、假冒及剽窃。

3 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在一国授予的知识产权保护,只在本国法律管辖范围内有效,而在他国或地区就无效。这一点与有形财产的所有权明显不同,有形财产所有权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甚至消失。

4 时效性。时效性是指知识产权具有在一定期限内的权利,在法律规定的期限之外,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就自动消失,失去效力,这也是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的不同点之一。时效性是世界各国为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鼓励智力成果公开传播采取的普遍原则,既要促进科技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又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产品创造者的合法权益。

5 可复制性。知识产权的可复制性是指其权利被利用之后,能够在一些产品、作品或其他物品的复制活动中体现出来。

五 我国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

1 数据库使用与版权保护

关于购买的数据库和高校自建的数据库的版权问题:

(1)购买的数据库的版权问题

数据库供应商十分注重数据库的版权问题,通常在于高校的签订授权协议时都十分严格的规定了数据库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和目的。目前的商业数据库使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本地镜像和远程网络访问,并且可以通过高校内部校园网的IP地址来控制访问权限和使用范围。使用网络数据库的版权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 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下载软件短时间内批量下载数据库资料,用于牟取商业利润。2) 私自设立服务器让非授权IP地址的用户使用数据库,例如校外用户。3) 以数据库内容为素材自编数据库。这些行为违反了事先签订的协议,侵犯了数据库商的版权利益,会导致数据库被停用并有可能被数据库商追究侵权法律责任[5]。

(2)自建数据库的版权问题

高校通常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献资源,一些高校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再开发自建数据库,开发的数据库通常包括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书目数据库的开发通常不会涉及到版权的问题,主要注意对作者人身权利的尊重;文摘数据库的开发可以不必取得版权人的许可,但是要尊重作者的署名权并要支付相应的报酬;全文数据库的开发在使用作者的著作原文时,要获得作者的许可方能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数据库要注意素材的选取以及编排的独创性,版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只保护数据库作品的编排形式,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做保护,包括数据库中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在选取数据库素材是一定要避免复制使用他人数据库中的全部或实质性部分[6]。

2 远程教育资源使用与版权保护

远程教育资源也称远程学习资源,它是相对传统学习资源而言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对学习时空的要求,革新了教学模式,使大家随时随地获取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远程教育中的版权问题主要是关于教育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资料的版权问题,主要涉及到教师个人或团体开发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等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及使用他人的资源。网络课件也同样具有版权,其版权的归属问题再开发过程中应以协议的方式明确,例如版权可归学校所有或个人所有。对其他使用者而言,再未得到授权而私自使用皆属不当。

现代远程教育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中规定:现代远程教育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为教学而使用作品。我国《著作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都规定为课堂教学可以少量复制包括计算机软件在内的各种作品。但是现代远程教学涉及到网络传播,它在网上“虚拟课堂”中可能发生大量复制行为,与目前的版权法形成了冲突[7]。

六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1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

(1)知识产权保护对资源创造的有效激励

刘茂林在《知识产权分析法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制度应当是提供人们一种进行经济行为的激励,而这种激励也是从根本上来自产权制度”[8],产权的激励作用表现在知识产权制度赋予知识创造者以某种专有权,使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独占性,这种利益驱动机制促使智力创造者持续进行智力成果的创造,促使科技教育的进步。在知识产权制度诞生之前,创造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往往采取保密的措施,不提供给他人使用;在知识产权制度诞生之后,产权法肯定了私人对智力成果的拥有,在这种情况下,智力成果的传播可以使产权拥有者获得一定的收益,并且使用者也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2)知识产权保护对资源共享的抑制和约束

知识产权的特点之一就是独占性,即只有产权拥有者可以自由支配智力成果。对教育资源来说,公有资源就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即无数个人可以同时共享同一资源,私有资源的排他性体现在使用者可以通过支付费用的方式获得。知识产权确立的独占性会抑制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因此,对于教育资源成果来说,不应过分强调其产权属性。

2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协调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虽都是为社会服务,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的利益主体的不同,因此二者之间势必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按一定的方法来协调和避免这种冲突和矛盾,可以更好的促进整个社会教育、教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1)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

资源共享是基于资源匮乏的高校用户的利益,对资源匮乏的高校用户来说,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解决因经费资金的不足带来的资源需求问题,满足目前高校用户对数字资源的渴求状况。

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资源丰富的高校用户的利益,即资源提供者的利益。只有有效的保护了资源提供者的权益,才能充分调动其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和共享的主动性,才能使更多的资源为大家所用,促进科研教育工作的开展。

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高校用户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财富和科研成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宗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

(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协调的意义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智力成果的创造、利用和创新,有利用科技文化事业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协调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冲突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使用,又可以为资源的创造注入无限活力和动力。资源创造者在创造其智力成果时付出的劳动和费用得到回报,刺激其创造欲望,资源共享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机会,大大降低了创造的成本,节约了时间,使用户创造的教育科技成果不断增加,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从而促使科技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民,龚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系统建设与激励机制设计[J] .图书馆论坛,2010,(6) :112.

[2]田鹏.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激励机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31.

[3]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赵书民.资源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和协调[D].南宁:广西大学,2003:13.

[5][7]贺延辉.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兼谈其中的版权问题[J] .图书馆建设,2003:43-45.

[6]季任天,于俊嶙.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版权的探讨[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110.

[8]刘茂林.知识产权法德经济分析[M].法律出版社,1996:54.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Digital Resources Sharing and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in China Campus

LIU Xiao-lin XU M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Jiangsu 221009,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ehavio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ources sharing and proposes a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digital resources sharing using resources sharing broker mode. Using the different service strategy the incentive modes adjust the benefit participants.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s about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sharing of digital resources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in resources sharing at the end.

Keywords: sharing of resource; incentive mechanism; copyright protection

第5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2.2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2.3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养和生活学习方式变革等诸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数字化技术改造了传统教育环境,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模糊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对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依据自己意志,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从知识发送机的身份转变为知识导师,引领学生参与求知历程。在数字化教学新理念指引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获得尊重,其逆反权威与创新意识得到鼓励。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能力,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环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第一,提升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尊重学生作为求知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培养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思想倾向,且迫切企盼社会尊重其个体独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结合,通过各式渠道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态变迁,在尊重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展开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变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方式,要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单是通过管控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确保知识传递,还应当涵盖教辅部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的内容。传统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数字时代的物流互动教育则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师生互动全面的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务后勤乃至社会企业之间的多方互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互动交流成本,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育各相关方的零距离的、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物流知识信息的发送者,而应当是物流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物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者。

3.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工具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素材数据库。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工作需从软硬件支持两个方面展开。校方是硬件建设的直接责任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等硬件支持[2]。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手段将其外包处理;数据库内容建设则建议以系部或教研室为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将数据库建设按照物流教学环节分解为课程建设、教学参考、在线课程、实验教学、作业习题、考试测验、在线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块,落实到具体任课教师身上[3]。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和获取知识的特点,要注意数据信息涵盖生动翔实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第二,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应包括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及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两块。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例如精品课程数据库、专业课程数据库、教学视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师个人网站等[4]。而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则是以WEB2.0时代的技术为基础的双向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基于Wiki技术建构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构建的在线教学辅导聊天室等。WEB2.0较WEB1.0而言更重视用户交互式体验,凸显网络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户从教学内容的浏览者升级为内容的浏览者和制造者,有效满足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互动、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的诉求。

3.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6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 数字图书馆 资源使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数字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智慧校园”应用支持子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辅助部门,其馆内数字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资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内容涉及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数字资源利用率、数字图书馆使用情况以及教学应用等。结合学科、性别、年级等因素,共选取工科、理科、文科10个学院,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四个不同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00份,总计40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358份有效问卷。

2调查结果分析

2.1学生的硬件设备情况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获取需要依靠互联网,PC或者平板电脑等设备,调查显示,100%的用户都拥有个人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这就为学生登录数字图书馆并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硬件基础条件。

2.2 J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基本情况

J大学数字图书馆目前有电子图书128余万册, 30余个引进数据库及20余个自建特色数据库,另外还有随书光盘、电子报刊等数字资源。图书馆现拥有总容量72T,光纤磁盘阵列三个,拥有文献查询与阅览计算机400余台的智能检索室与数字媒体阅览室各一个,存有数字资源30T。

2.3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现状

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频率不高,主要从学生登录数字图书馆网站和登录图书馆数据库次数两个角度分析。73.94%的用户平均一周登录数字图书馆1-10次;11-20次的用户占4.85%;20次以上的用户只占1.21%;另外还有20%的用户从未登录。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校生近3万人的高校,近一年之内登录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数量仅为428818次,平均每人每月登录1.1次,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频率非常低。

2.4入学时间长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的影响

尽管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比较满意,但是学生对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即入学时间早的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频率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入学时间长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有所影响,并且呈现正相关。

2.5环境条件对数字资源使用的影响

对获取途径调查发现,60.25%的用户用校内网下载,26.71%的用户选择互联网上下载,而另外13.04%的用户是去图书馆内下载。要说明的是,通过互联网是不能进入学校数字图书馆下载资源的,只能是下载网上的资源,而这部分占据了26.71%的人数。影响学生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器不稳定,网络拥堵,占总比的53.72%,其次是资源不全面,占19.75%。另外还有不了解下载方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分别占总比的16.50%和10.03%。可见,网络的通畅、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学生知晓下载方式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都会影响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

3建议

(1)图书馆应提高信息化教育服务质量。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使用的主要资源形式,“智慧校园”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目前更多的只是进行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系统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教学科研服务功能还未纳入正常教学体系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学校的常规化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使用程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从教学应用、管理制度等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2)学校应加强对数字资源使用的宣传。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育资源的使用。针对入学时间短的学生,学校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第一,图书馆可以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宣传讲座,对相关检索技术进行普及。第二,学校可以在学校主页网站上介绍数字图书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字图书馆的存在。第三,教师在布置相关课题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数字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

(3)大学生应提高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自身获取、加工及使用数字信息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和教师层面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宣传和引领,加快学生对数字图书馆及数字资源的概念理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4)图书馆应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及管理人才建设。“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及更新也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图书馆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资源建设规划,应积极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扩大订购数据库收录内容的时间跨度。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健全图书馆人员的考核机制。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信息化教育进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以及整个教学资源利用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Borgman David.Digital Libraries [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1):223-272.

[2] 何建武,李小莉.基于信息化教育视角的校园网应用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中小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45-48.

[3] 张瑞麟,曹钢,赵璇,张红丽.论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图书馆云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3):4-7.

第7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项目学习;课程设计;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

1以项目学习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

高校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否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具有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直接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高校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知识内容老化,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师课堂教学讲解传授多,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少;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匮乏。这些问题亟待进行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开展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基于项目协作学习,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学习提倡在具有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核心,学习者自主管理、监控、实施整个学习过程,最终通过项目作品的形式,将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操作相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国巴克教育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这里的项目既可以是一至两周的班级内单学科小项目,也可以是长达一年的跨学科的大项目,可能还需要社区和校外成人的参与[1]。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提高元认知技能,识别出已有知识中与任务相关的内容;明确自己还需要学习哪些新的技能,规划独立学习新知识需要采纳何种思维方法;重新界定自己所能实际完成项目的具体范围,不断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学习伙伴、学习共同体、教师、专家及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建立积极合作的社会人际关系。我国中小学校的项目学习实践以跨校际的协作探究项目为重点。从教师主导的“结构式项目”起步,到教师协助设计、指导的“引导式项目”,再到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提出问题与主题并设计及主动探究的“开放式项目”[2]。而高等教育阶段的项目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指向性,强调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将描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项目设计把课程知识有机地统整起来,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将课程内容结构中零碎的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出来,突出学习者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构建,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2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特征

以项目为主线,项目学习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项目学习通过设置项目任务,既包括学期末结束的大型项目任务,也包括一系列的子项目任务,通过子项目任务把零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抽象知识及时还原到真实情境中去,从而为学习者完成整个项目任务提供支架式帮助,促进学习者及时调整和监控课程学习。项目学习的情境是真实的,项目任务来自于实践需要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氛围浓厚,重视理论知识积淀,但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不够。很多教师的知识背景也是来自于正规的学校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造成知识应用不够深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含金量。项目学习的情境要求必须是真实的,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项目任务来自于实践需要。这样使得学生大大提高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很多理论问题通过实践得到提升,使得学习更加深入,并且加强了学生所本应具有的社会经验。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支持项目课程学习需要有网络课程资源和项目学习平台的支持,为学习者完成项目学习提供资源共享、讨论发帖、交流提问、作品展示等功能服务。教师通过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在线学习课程,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促进学习者和外界(包括校外学习共同体、专家、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混合式学习环境既能保障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又能为学习者自主、协作、探究提供必要的在线学习支撑环境;既便于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满足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获取多样化项目任务的设置综合了多门学科,与课程专业知识开设的其他课程都有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往往为跨专业的知识,或者会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使得知识学习更为丰富,也提高了项目任务的含金量。要求学习者在知识应用中具有创新性,适合把各学科知识内容整合起来,能够找到适合问题解决方案,知识获取多样化。

3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是面向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字教育资源教学设计和界面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设计多媒体课件、微课、电子教材等数字教育资源的技能,熟悉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工具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自主开发一些典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比较好的在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与资源开发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数字教育资源概述、数字教育资源艺术设计、训练练习型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游戏型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模拟实验型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自定选题实例开发等6个模块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的目标导向是不同的,在资源开发方面也各有侧重点。1)前2个模块内容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微课视频和PPT课件,解决理论讲授问题。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为学习者提供实例;为了帮助学习者开阔视野、拓宽项目制作的思路,在线平台上还展示了一些全国获奖的优秀作品及教育企业的产品实例。2)中间3个模块内容以项目制作为核心的,为此提供基本操作技能的微课视频,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路、关键讲解、演示操作等几个环节。此外,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进行概括说明,从制作、反编译、3个项目彼此之间的联系来提出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以启发思考为主的问题讲解视频。3)最后一个模块以任务性项目为核心,这一项目贯穿前面3个项目的所有技能,因此也是难度最大的,要求学习者自定选题,完成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制作和开发。提供的教育资源有往届学生优秀项目作品设计和开发方案。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为了突出项目所具有的实践意义,项目选题组特意走访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向他们咨询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又结合学生实际的制作水平,准备6个方向的选题供学习者选择。项目学习步骤:1)走访调研,确定项目作品选题;2)分析项目作品选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和任务,设计出项目作品的评价量表;3)根据具体问题和任务,整理出完成作品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4)分组制订项目计划表,确定各组员的具体任务,指定观察员和记录员;5)激活原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以及需要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6)把原有知识与新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作品设计与开发中;7)分组展示作品,开展小组互评;8)反思经过项目作品制作而提高和学习到的新知识与技能。课程评价主要包括:第一个学习阶段的讨论、测验占15%;第二个学习阶段的练习、作业、讨论占35%;第三个阶段的作品开发、作品展示、作品互评占50%。反思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例如:如何分组以及进行小组内部成员的表现测评;讨论发帖、回帖的质量评价;项目学习会因学习者畏惧困难而质量下降,更多地依赖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问题或不足仍然需要后续研究,将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华明.“项目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0):51-52.

第8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泛在计算;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14-04

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建立中国教育云服务平台相呼应,国家开放大学欲通过搭建信息化支撑系统构建国家远程教育云,为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的独特价值取向,首先会通过学习资源充分显现出来。(严冰,2011)那么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核心要素的学习资源建设,应该如何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整合、改造、开发、开放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呢?从理论上讲数字化学习应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够为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提供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支持。(李招忠,2008)数字化学习资源则是实现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新技术的出现无疑对数字化资源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云计算、泛在计算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影响

1.云计算

教育和科研被认为是云计算(Cioud Computing)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应用云计算构建数字化资源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在各种终端之间同步获取数据,并可随时与任何人分享,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孤岛的形成。

2.泛在计算

泛在计算(ubl’qmtous Computmg)是指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其基本设想是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大小芯片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广泛存在的计算机和无线通信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特点可以总结为:①永久性,②易获取性,③即时性,④交互性,⑤教学活动的真实性,⑥适应性,⑦协作性等。将泛在计算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创设“多形态资源、多终端接入、多通道交互”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组合、选择和获取学习内容,更好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大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综述

提到数字化建设,有两个核心的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如何生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数字化资源,一个是海量资源积累后,如何形成高可用性数字化资源应用环境。这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问题,其实是相关联的,高可用性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环境会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生成、共享和应用,海量的优质资源是则构成资源应用环境的基石。

1.国外现状

(1)数字化资源的评价标准与量规

很多国外学者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数字化资源的评价标准与量规。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m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的E-learning学习课件的质量认证标准(E-learn-ing Certifications standards,),于2001年通过测试并定稿,包含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三个维度。美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项目MERLOT(Muhimedia Educational Resource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于1997年开始,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其项目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提供学习资源服务,二是构建网络虚拟学习社群。MERLOT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都是免费的。该项目对资源质量的评价包含内容的质量、作为教学工具的潜在有效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另外,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已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的生成。

(2)对象化学习资源的生成与管理

对象化学习资源的生成与管理可以使教学资源开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求、提升资源共享系统的效能,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习对象是支持学习的可重用“微内容单元”,具有可重用性、独立性,采用LOM进行属性标注。可重用学习对象的提出是采用工业化高效作业模式对资源内容建设模式进行重构的一种设想,希望设计开发的独立学习对象能够在不同应用情境中不断被重用,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并在总体上提高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CISCO公司根据学习对象理论将学习资源内容进行了Cunieulum、Unit、Module、Les-SOllfRLO)、Section(RIO)这样的分层,并构建了相应的学习对象分布管理应用的网络平台系统,在应用学习对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方面取得较大影响的项目还有:加拿大的EduSource、欧洲的UBP、澳大利亚的EdNA、美国的MERLOT、英国的JISC IE等。国外这样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通常由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不同人员共同承担,并在多个层面展开相应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这些由来自不同背景的领域专家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共同推动了国家整体上的共享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

2.国内现状

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了数字化资源生成、共享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建设方面,都有大量实践应用。但从资源的质量上来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只注重量的积累,资源教育性和教学性被普遍忽视;二是没有从整合资源的视角去思考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开发,难以跳出传统课件开发的思维模式;三是资源的重复建设,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四是资源的评价审核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规模呈现;五是资源库的交流与互动性能,难以形成数字化资源有效的共享与演化提升。

从共享环境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未形成被广泛认同的数字化资源生成标准和流程规范;二是集中存储与集中管理的模式给数字化资源生成和共享带来很多限制;三是数字化资源的价值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经验

中央电大二三十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尤其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基于计算机网络

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为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1978年开课以来,尤其是1999年开展开放教育以来,已经开设了66个专科和26个本科专业,建设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800多门,聘请了2000多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担任印刷教材主编、主审和视频教材的主讲,包括华罗庚、杨振宁等大师的讲座。已经建设了9000多学时的视频资源和近600门优质网络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23门)。在非学历资源建设方面,包括“三农”教育、师范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视频资源总计达25000多学时。这些都是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始资源积累。

3.“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开发与运行

2008年3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承担建设的“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该项目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了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整合了包括国家开放大学资源和国家精品课程在内的各类优质资源:目前已在全国建设了20余家分中心。其系统开发、资源整合与运营经验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4.课题“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2008年所开展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将“泛在学习”应用到课程的学习上来,以小企业管理等4门课程作为试点对象,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设计开发短信(彩信)资源、电子书、“移动校园平台”等,相关资源建设机制、流程的初步方案。

四、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

1.创新课程建设观念

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远程开放教育的媒体利用和学习资源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需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创新课程建设观念,为学习者提供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网络课程,提供资源的导航与推送服务,更多地应用“印刷媒体+PC上网+手机终端”,或者是“印刷媒体+IPTV+PC上网+手机终端”,或者是“电子(纸)书+PC上网+手机终端”等多种媒体组合,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的泛在学习。

(1)建立课程泛在学习资源体系。不仅要关注单一资源,更要关注课程资源体系:不仅要求每一个单独的资源是优质的,更要使这些资源组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优质的,是优选组合了的教学资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应用和教育者建设与资源整合。按照课程学习素材性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学习指向性和资源来源可以划分为:预设性资源、形成性资源、关联性资源和泛化性资源四类(杨孝堂,2010),其中预设性资源作为教师预先制作或设定的、并要求学习者必须使用的资源,必须认真设计、编制;形成性资源是学习者的问题、困惑、感受、见解等动态生成的资源,经过师生或者计算机自动筛选和整理可以形成问题库、博客、网络日志,应用或共享;关联性资源如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等,需要教育机构在共享的层面上付出努力。

(2)建设优质的预设性学习资源。需要坚持如下原则:对于预设性学习资源来讲,海量资源等于没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课程预设性学习资源越少越好:用错了地方的预设性学习资源是垃圾,甚至是:不适用的预设性学习资源是无效资源;优质的预设性学习资源一定是优选组合了的资源;考察预设性学习资源是否优质,应从“必须、够用、有效、经济”的基本思想出发。做到“最需要的内容,最方便的获取,最经济的利用和最高效的学习”。

(3)进行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一体化设计和可选择性设计。多种媒体学习资源一体化设计是指在远程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根据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专业学习规律,充分合理地确定各种媒体资源建设的使用方案,使各种媒体资源在使用时相互配合,发挥媒体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机整体。可选择性设计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结构化的学习资源体系,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当然,学习资源可选择性设计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可拆分性,其保障是经费投入,其核心是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与学习媒体的合理选择和科学组合。

(4)处理好不同类型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建设方式、使用要求、承载的媒体和传送方式是不同的,要使建设与应用不出现脱节的现象,就必须在建设的设计阶段考虑资源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成本,从而到达建设与应用统一。

(5)遵循相关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以保证学习资源的共享。泛在学习时代是共享资源的时代,共享的前提是技术的兼容性,在资源的开发阶段要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标准。

(6)研制课程资源体系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标准和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从学生学习过程人手,重在利用最终用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订的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符合成人学习需求、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体系的质量评价标准。

2.形成高可用性数字化资源应用环境

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承担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层面的建设、组织、管理、和应用的功能。它是国家远程教育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国家开放大学高性能的网络和存储基础设置的基础上。能够承载超大规模的媒体资源存储和多种终端高速访问,能够满足各类用户资源检索、访问、下载、评价与共享的需要,为用户构建友好的资源应用环境。同时,该平台还是一个可扩展、高度开放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不仅国家开放大学的其他教学应用能够无缝地调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服务,通过开放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程序接口,社会上各类教育机构也能够便捷地在此资源,或利用已有资源构建新的课程资源,提高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效率,降低资源建设成本。此外,支撑平台还可根据行业企业、组织机构的培训需求,提供定制的资源开发或培训外包服务。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建设利用现代知识管理和知识于程中的相关技术,采用基于知识点的资源建设与管理方式,实现资源的灵活配置与整合,提高资源服务质量。构建一套动态的、由知识节点及其关系构成知识网络,使之成为组织资源库中各类学习资源的逻辑框架。以统一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有效整合来自不同机构、不同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沟通。

3.生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化资源

国家开放大学将主要通过改造、新建和整合的方式,聚合优质教育资源。

(1)以统一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改造现有的音像制品资源,包括“三农”教育、师范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

特资源,编目入库到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

(2)开放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内高校投入资金建设的校级公开课和精品课程,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现有优质资源等,并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通过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提供配套的应用服务,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扩大资源应用社会效益。

(3)将根据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习需要,以一流专家学者领衔,新建一批优质课件资源、案例资源、实验资源、测评资源,其中,非学历教育部分,针对社会紧缺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建设重大工程的需要,与各行业协会、部委密切联系,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开发、购买或招标建设新型学习资源。

国家开放大学将根据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服务模式改革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资源建设:

首先,基于便携终端的“微型学习”资源建设,组织专门的研发队伍,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根据需要调整“微型学习”资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创新资源呈现模式和交互方式,切分资源时间长度、转换资源格式,使之成为主流学习资源之一。

其次,远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借助国家开放大学先进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开发一大批用于支持远程实践教学的资源,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虚拟实验、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支持基于仿真场景的科学实验、角色扮演学习以及基于多人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情境教学等。

第三,建设多样化测评资源,除传统的试题库、试卷库外,建设情境反应测评、协同任务驱动测评、基于远程监视的技能展示和现场观摩等新型测评资源,通过学习测评资源的改革推动远程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有效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四,针对新疆、两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需求,开发一批优质双语教学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发展;针对我国部队战士和士官的学习需求,开发一批优质学习资源,并探索缺乏互联网接人条件下的资源应用和教学服务模式,促进我国军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对残疾人资源应用能力的支持,例如针对盲人提供资源的朗读版本,针对聋哑人提供视频资源的文字脚本等等,

4.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建成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体系。通过引进商业资源,使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拥有可提供全国服务的基本常用文献数据库。通过资源调度与信息集成,共享CAI,rs、CADAL数字图书馆资源。引进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NSTL)等数字图书馆项目可提供服务的资源。

建立统一协作、共建共享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系统。建立各个功能软件高度集成的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总部应用系统,以扁平化方式统一为全国读者提供服务。支持多终端阅读,实现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推送服务。建成支持与若干所分部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系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建成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应用子门户。到2020年,直接服务于450万注册生群体,并具备为每年3500万规模的全民学习提供数字图书馆支持服务。

五、结束语

目前,基于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机制、流程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应用云计算、泛在计算所形成的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以及优质的面向学习对象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将拥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和较大的发展、应用的空间。同时,在对新技术不断跟踪、整合、应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必须要注意加强影响学习模式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如学习者本身、教师、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媒介、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时间等,以此作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出发点,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有支持的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严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2]杨银付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3]李招忠“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R],教育部规划课题,2008.8.

[4]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5]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系统立项建议书,2011.10.

[6]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7]李玉顺,李葆萍,林康权E-learning教学应用与资源制作[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0.12.省略/lunwen/17774.htmi,2011 06.24.

第9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范文

【关 键 词】中小学 图书馆 教育 资源库 建设

信息网络化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进一步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为服务师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加强信息资源的范围及合理使用,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从而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信息资源的引进和收集是资源建设的首要步骤。建设开放、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与互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人员以及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因此,在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自制研发并扩大资源的收集渠道,共同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

(一)资源信息的引进和收集

在现代化社会中,网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的购入等。因此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更方便地收集有关教育的大量信息资源。但同时网络上还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会危害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除了给学生提供网络服务,更要切实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学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图书馆要有效利用优秀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校园网站的建设,对学生在网络上浏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让学生获得最有益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资源有多种引进方式,对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资源管理,实现学校自身个性化与厂家资源库的有效整合,再利用高效的搜索引擎实现对资源的搜索和利用,更好地服务师生。部分企业会向学校提供统一、开放的搜索引擎,用来整合本地校园网、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教育资源平台的选购是目前学校在技术上的最佳选择。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理

学校图书馆的传统教学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并且大多是以音像磁带或纸质的形式存在。对资源的整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参考资料、图书文献、图像素材以及论文等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对原有信息资源实行再次开发和音像资料的数字化整理。

(三)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资源开发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由学校全体师生配合图书馆共同进行,真正开发出适合教学需要的实际资源。此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与技能培训,有效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真正结合教学的资源和实践经验,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中小学可以有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并开发教学中需要的资源,让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各种教学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另外,对有个别需求的内容要进行精心的制作和设计,形成学科的教育资源库,便于教师的教学应用,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图书馆资源库的具体建设措施

中小学的图书馆资源库是知识交流与再创造实现的动态库,它可以为教育资源库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主要包括教学工具、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和案例等,整合素材资源,呈现给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学习资源,而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从而为教育原始素材的整合、提炼以及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实现教师和馆员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资源发展的开发策略,进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和资源的筛选、搜集及应用的能力。

(一)设计符合教学改革的资源库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库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目录索引,从而实现目录索引应用形式的网络信息资源。

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有效改进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分类结构,充分考虑资源的储存与表现形式,更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标准要一致。例如,资源管理平台、数据库以及内容的开发等学校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其具有共享和搜索的基本作用,从而方便学生及教师对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利用。

(二)设置高效方便的信息导航功能

高效、科学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广大师生进行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检索,并通过一定的栏目模式、类型方式、知识点模式等网络浏览进行资源查找。便捷的导航系统需要以及一定的认知理论,对学习实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因此,一定要重点突出主导航线,体现多种渠道的访问功能,其次要注重导航灯提示功能,有效增强用户的定位意识,从而真正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三)高效的资源搜索引擎

多媒体的教育资源库含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检索应该含有关键词、名词、复合检索、知识点以及浏览方式等检索查询方式,更好、更快地进行资源检索。另外,检索系统不仅要支持校内资源库的检索,也要支持网络上的搜索,教师与学生只需要输入需求的条件,系统就能够自动搜索到网络或资源库中的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有效提高了自愿搜索的自动化和搜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分布式的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的目录集中管理与分布存储的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大多资源的管理系统会支持不同资源数据库的共享,以及不同规模的教育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搜索采集,并提供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资源应用环境。可见,分布式的存储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建设的高效完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价值。

(五)开放式的资源管理

资源库不是信息资源的交单堆积,是开放、动态、具有灵活重组能力的资源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随时添加有效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资源库的实践应用中,图书馆人员可以对师生的动态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丰富图书馆的资源,将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最终使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不断发展和进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图书馆资源库的有效管理

(一)制定发展计划,构建系统的建设框架

对大部分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有效建设可以依照“交流为辅,购买为主,开发为补”的发展原则进行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建立地区间、校际间以及跨省市进行合作;从围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可以对图书馆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工,并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进行课件的编制。最终保证教学信息的更新、丰富和完善。

(二)以实际运用促进发展

图书馆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益,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将教育资源库的信息资源真正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需求是教学中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中小学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资源库进行广泛的使用,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积极作用。可见,也只有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建设并发展教育教学信息的资源库。

(三)加强师生的教育培训

硬件设备是基础设施,资源才是建设的核心,而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格外注重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在获得学校领导的配合与支持的条件下,学校图书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计划和适当的考核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全校教职员工划分一定的层次,进行不间断的计算机培训,为广大学生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从而让教师真正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好地熟悉网络教学与学习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不断培养自身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交流的能力。此外,还要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要求和分类进行必要的教育学习,促进他们对资源数据特性、分类的认知与了解,从而为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教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资源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是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硬件操作,而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只有更好地完成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再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实现学生个人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7(03).

[2]黄越祥.尝试——信息技术学习的阶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8).

[3]魏健.以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

[4]黄红梅.国外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5]张志慧.中小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