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第1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 音乐课程理念;教学思路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面对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唯有仔细研究,深入体会才能有更好教学思路,才能以更好的教学思路来指导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准确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谈谈几点教学思路。

一、就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

面对这个首要的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此目的在于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地获得审美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陶情性情。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的作用。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激发一种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学习音乐的情绪。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产生更佳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情境”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二、就音乐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

面对这个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计适当的音乐教学环节。适当的音乐教学环节在音乐教学中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师生摆脱枯燥的音乐知识的讲授和单调的技能训练的困扰;使音乐教学形象化、趣味化、愉悦化。可以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变“要他唱”为“他要唱”;变“唱得多”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如:有音乐教师在讲有关莫扎特的情况时,用答记者问式的方法来与学生进行问答,效果就很好。为了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教师先请同学们阅读关于莫扎特的简介,有的同学为了争当第一个提问题的记者,不到一分钟就看完了,举起了手,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想让老师回答他的提问。有的问“莫扎特是哪国人?”;有的问“其父(L.莫扎特)是什么意思?”;有的问“莫扎特很贫穷哪来的钱到欧洲旅行演出的呀?”;有的问“他五岁就作曲一共作了多少曲呀?”;有的问“他为什么只活了三十六岁啊?”;还有的问“什么是歌剧和交响曲呢?”等等。更可贵的是有些问题真让老师觉得自己知识的溃泛,那个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莫扎特的全部情况,包括电影《莫扎特》中的一些故事都用上了才免强过关,有些同学问着问着就提出了要听莫扎特的音乐的要求。这个答记者问的教学环节使那节课气氛活跃、学生专注、教师兴奋、内容充实,可以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例。由此可见,“设计适当的音乐教学环节”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三、就音乐课程标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个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等组织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不时的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学生往往课余能和老师无拘无束,但上起课来他们就会不一样了,感觉和老师有距离,显拘紧。老师有时想个别或小组了解一下学生学唱的情况,都没几个大胆参与的,有时还很尴尬。该怎么样消除这种现象,更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引导他们学习呢?本人经过思考和观察,就曾以一场现实的音乐实践活动改善过这种现象:一次在上歌唱课时,我故意问同学们:“听说你们班有几个很会表演的同学,能告诉我是谁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几个男同学的名字。经过了解我才知道是因为这几个同学平时总喜欢逗同学们笑的原因,于是就请了其中的二位同学到前面来,并表达了想请他们来做个表演愿望,希望他们不要辜负同学们的信任和老师的期望。这二个同学听了之后问道:“是不是要演唱歌曲啊?”我说:“不是,是让你们俩来表演歌曲中的几个角色,由同学们来唱,老师用钢琴伴奏。”他俩欣然地接受了。于是我们的表演开始了,二个同学随歌曲内容做起了即兴表演,表演时的一些动作和表情虽说不是很优美,但很贴近歌曲的内容,也很有创意。同时,表演中的一些疏漏之处还逗得给他们伴唱和观摩的同学们不时地哈哈大笑。正是这些表演的疏漏之处激发了其他同学的表演欲望,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前面来进行表演,企图胜过这二位同学。这一场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有效地拉近了在上课时我与学生们的距离感,也看到了学生们在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意识和发挥出来的潜在的创造才能。由此可见,“组织切实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四、就音乐课程标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

面对这最后的一个基本理念,本人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开展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在音乐教学中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理性世界,能将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来的情感通过对比讨论逐步升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能明其智,晓其理,使其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就民歌这一教学内容而言,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流传着大量的民歌,教学起来难度可想而知了。如果我们能用“开展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的教学思路来实施教学,情况就会好很多。比如:在欣赏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时,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进行对比。第一步对比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刨洋芋》(山西民歌)、《脚夫调》(陕西民歌)三首民歌;第二步对比讨论三首民歌的基本特点;第三步对比讨论三首民歌基本特点的成因。第一步对比不难看出这三首民歌的流传地青海、山西、陕西都属我国西北地区;第二步对比也不难看出这三首民歌它们都具有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的基本特点。第三步对比也不难看出这三首民歌的流传地都具有地广人稀、风沙较大等地理环境和生活悠闲、性格豪放粗犷等风土人情。通过这三步的对比讨论,学生对西北民歌就会建立起较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再将这三步的对比讨论法运用到欣赏中原民歌、南方民歌、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的民歌教学之中,学生们也就不难建立起对我国、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的民歌的认识了。由些可见,“开展有效的音乐对比讨论”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思路之一。

以上就是笔者就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几点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可以说是千条万条、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牢牢地把握住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的教学思路就不会偏离轨道;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我们的教学思路就会越走越广阔。

参考文献:

第2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研究动态,通过实践,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论证了音乐本位意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是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音乐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音乐本位意识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之中,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认识的最佳途径。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2.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教学精神内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至少需要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兴趣能力、欣赏能力。面对不同的音乐客体,音乐欣赏的主体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过程,既是一个三种能力递进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愉悦的过程,也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本位意识。 

3.器乐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乐器,注意音准和音色,不可把音准、音色不佳的乐器引入课堂。要重视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不宜偏大偏难。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的配合,也可课内外有机结合,以提高器乐教学水平。通过器乐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器乐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精神的。 

4.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具备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选择教学用谱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识谱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和唱歌、器乐、欣赏教学的配合,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机械的技能训练,又要适当注意自身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识谱教学应着重培养节奏感、听觉能力、准确歌唱能力、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审美的感知,也有利于找准音乐本位意识。 

二、对《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为本”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一)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 

从中不难发现,《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相比起《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减少了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降低了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难度,更加贴近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实际。但是它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音乐的本质认识不够,缺乏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第二、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的美育功能和音乐教育“育人”的本质,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第三、有德育化倾向,把音乐作为实施其他教育的工具,削弱了音乐课程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失去了音乐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淡化了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音乐和育人为本位,突出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人文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音乐课程内容在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与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内容框架的不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的,突出的是音乐学科的特点;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的,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除了将《音乐教学大纲》原有的课程内容整合成感受与鉴赏、表现两个方面之外,还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两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围绕人文音乐主题的学习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感受,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新教材体现了以音乐本位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时刻关注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人文的关系,深刻强调了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核心理念的音乐自身功能的教育。音乐不再是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而是回归了它本身,以音乐本身的审美为本位意识的思想深刻反映在音乐课程标准之中。笔者以自身的实践为依据,发现现代中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本位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中突出的显示,并且以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论证了新教材中所体现的音乐本位意识,以实践材料、直接和间接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得出客观结论。 

 

参考文献: 

[1]周芳.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本位原则”[j]. 

儿童音乐,2009(8). 

[2]李玉芬.立足音乐本位,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 

第3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一、选择题

1、(

D

)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

A、唱歌

B、爱好

C、识谱

D、兴趣

2、

(A)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A、表现

B、感受

C、欣赏

D、实践

3、

音乐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A

)、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课程思想

D、课程结构

4、

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A

)改革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

A、学生评价

B、教师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5、

B

)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A、演奏歌曲

B、演唱歌曲

C、认识简谱

D、学会五线谱

6、《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C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7、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C

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8、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

C

)教育

A、专业

B、职业C、育人

D、育才

9、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

B

)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10、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

A

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

11、《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A)首。

A、1—2首

B、4—5首

C、2—3首

12、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B)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13、1-2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A)首。

A、4-6

B、4-5

C、2-3

D、3-5

14、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背唱歌曲(C)首。

A、4-5

B、5-6

C、4-6

D、6-8

15、

(A)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A、创造

B、想象

C、实践

D、听赏

16、1-2年级学生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创(B)小节的节奏音型。

A、2-3

B、1-2

C、3-5

D、3-4

17、3-6年级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A)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A、2-4

B、2-3

C、3-5

D、1-2

18、

发展学生的音乐(C)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A、演唱

B、演奏

C、听觉

D、实践

19、

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A),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A、教学目标

B、教学环节

C、教案

D、教材

20、

感受与欣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B)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觉为主。

A、欣赏

B、音乐

C、表现

D、演奏

21、

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A)。

A、自信心

B、技能

C、水平

D、方法

22、

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A)。

A、乐器

B、曲目

C、方法

D、技能

23、

教师应将学生(B)的培养,贯穿于不同的教学领域。

A、想象力

B、创造力

C、表现力

24、音乐(A)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A、课程评价

B、教学

C、教学准备

25、

对(D)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应经本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

A、教师

B、教材

C、教学

D、学生

26、

(A)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

A、定性述评

B、定量测评

C、形成性评价

27、

(B)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

A、定性述评

B定量测评

C、终结性评价。

28、

学生的(A)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A、自评

B、互评

C、他评

29、

(A)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A、音乐

B、艺术

C、舞蹈

D、美术

30、

(B)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A、音乐体验

B、音乐审美

C、音乐感悟

D、音乐欣赏

二、

多选题

1、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ABCD综合几个方面。

A、体验

B、模仿

C、探究

D、合作

2、音乐表现要素包括ABCD方面。

A、演唱 B、演奏 C、综合性艺术表演 D、识读乐谱

3、音乐课程的性质主要包括ABC三个方面。

A、人文性 B、审美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4、音乐课程目标可以从ABC维度表述。

A、情感态度价值观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技能

5、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ABCD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A、感受美 B、表现美 C、鉴赏美 D、创造美

三、

判断题

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

2、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

3、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

4、演奏教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二是用乐器为歌曲、表演等伴奏。(√ )

5、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音乐与学生的桥梁。(√ )

6、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

7、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

8、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 )

9、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创造性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得以实施。(√

第4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师 音乐课程理念 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其学生除必须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外,还必须养成相应的从事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课程理念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对一个人的熏陶和感染,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音乐教育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调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如今大多仍是唱歌课。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会唱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甚至不少音乐教师放磁带教学,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音乐课程理念上观念落后,明显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源头上把好音乐师资的培养关,特别是在音乐课程理念的培养上,必须使未来的音乐师资具备这样的课程理念:音乐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应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课程理念培养的主要内容

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及其理念作了全新的阐述,包括审美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完善评价机制等主要内容。而作为未来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完善者,能否科学而深刻地理解音乐教育新的价值定位与理念内涵,决定着他们在具体的音乐教育教学中能否科学施教,决定着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最终能否物化为高标准的育人效果。(1)以学生为本。新的课程观则强调人本位,以学习者为课程核心。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确立“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必须明白自己未来的角色是以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的人为主要任务,并为他们终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的;(2)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音乐有着特殊的功能。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3)音乐教育要以音乐为主线。音乐学科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为本。音乐教学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一切联想、通感的产生都是由音乐而生,最终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应该在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贯穿音乐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逐末;(4)音乐教育要以双基为手段。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只是学习音乐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要明白,新课程要求教师们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也不能过于淡化、甚至于回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课程理念培养的实现途径

作为音乐课程未来师资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为避免在走上音乐教学岗位的时候陷入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中,就需要在高师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教材教法知识,特别是要养成新音乐课程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习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去体味、尝试和积累。

1 深刻了解教材特点,有效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所呈现的特点。当前,基础音乐教材插图精美、图形谱趣味盎然、动画人物形象幽默风趣……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范唱、伴奏、图谱、画面、动画等也一应俱全。这种音乐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确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怎么去理解它们、学会如何去利用它们等就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 切实把握音乐课程理念。不断增强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音乐教材的使用要求已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原来的教师“教”教材,转变成了“用”教材。是否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接受师范教育时,要切实增强自己超越教材狭隘的教育内容而融入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让教学过程能活起来的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学会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把他们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的能力。另外,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师角色意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积极跟进音乐课程的新思想新理念,极大地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和智慧。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问题上,首先要增强自己选择使用教材内容的能力。其次,在教学程序上,注意培养自己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注重培养自己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尽量展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明白音乐不仅博大,也是有丰富蕴含的。

第5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一、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精读新课程标准,坚持基本理念不动摇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四、加强过程管理,课内课外相结合

1、课内教学方法:

(1)体验与模仿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探究与合作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2、课外重视音乐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第6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新课改;音乐课程;实施

音乐新课标推行十年来,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领域取得了普遍的认同。新课标基本理念先进,在课程目标上,强化情感态度培养,弱化知识技能传授,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依次排序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教学领域上,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基本理念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审美体验,关注兴趣培养,鼓励音乐实践,倡导学科综合。整体来讲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实现了较大创新。同时实施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供专家们思考:

一、淡化知识技能,失去了音乐课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享受,要淡化知识技能,不能枯燥地给学生传授和训练知识技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一线教师很困惑,知识技能到底该不该教?如果教授知识技能就好像是坚持传统观念,没有贯彻新理念;不教,则教学中又无所适从,音乐课不知该干什么好。

现在的小学教学过于强调快乐,没有教给孩子们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这些孩子在应该训练音准和节奏的关键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只是照着谱子拉琴,也就是说耳朵没有被开发出来。如果抓不住10岁之前的敏感期训练音准、节奏,那么日后这些感觉就很难再培养起来了。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音准,基本上一个孩子在学校所受的音乐教育可以用“失败”来总结了。进入初中,初一初二正值变声期,学习音准很困难,而初三为了应对中考,音乐课往往被停课。就这样进入了高中,那些艰深的音乐赏析和力求激发青少年创造性的创作模块的课程,当然形同虚设。到高中毕业时,很多学生不仅不懂“五线谱”,甚至“简谱”也不会。因为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技能,用音乐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窗口又关上了。

二、师资与需求相脱节,造成知识无体系化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中的知识无体系。现在课程标准中所呈现的音乐知识技能是零碎的,是不成体系的,这是违背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不利于为学生打好音乐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大量教师达不到备课上课的要求,需要重新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大脑风暴多,理论讲授多,分析评价多,示范实操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实现不了培训的目标。

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师资培养和小学音乐教育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沿海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大部分为重点院校或211工程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部分是研究生,他们在学校都有自己的主项艺术技能,学生大量精力都用在主项的学习上,结果只能是能弹的不能唱、能唱的不能跳、能跳的不能弹,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锻炼即兴伴奏、合唱指挥、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能力,致使学校的教育跟社会实践相脱节。

2、教材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系统性相脱节。音乐院校的教材设计只是把内容教给这些将来要做教师的学生是不够的,他们如何将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中小学生们,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空白必须予以填补。三大教学法之一的奥尔夫教法在各地流行,但我国目前对此研究并不深入没有形成体系,教育毕竟是一门科学,如果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指导,无法真正实现其推广价值。

3、中小学音乐课标的许多内容与师范教育内容明显脱节。中小学音乐课程不断被附加太多其他元素,如“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表演”等,让音乐教师整天忙于培训和补课,搞不清楚自己的音乐课程到底应该如何上。音乐课应该尊重音乐本身独有的审美需要,音乐课应该回归纯净和简单。新课标改变了过去音乐课单一的教学形式,让人眼花缭乱,让教师无所适从。音乐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多年所学竟然教不了一个初中、小学生,这些培训让年轻的老师更感到迷茫。现在的教材要求音乐教师要精通十八般武艺,而师范生在学校只学习一门专业课,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的课程、高校培养出学生的能力与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岗位的需求脱节。

4、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与社会现实状况相脱节。新课标从实施到现在历经十年,为何实施较慢,不仅因为新课标本身存在一定问题,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理念存在问题。师范院校年年扩招,而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音乐教师,中小学“体音美”“小三门”课程是弱势学科,绩效考核中教师待遇参照“数理化”等静态学科,抓升学率,对工作时间无法量化的很多音乐教师来说不公平,导致音乐教师专业队伍质量滑坡,人才流失。

三、音乐课教学内容领域的划分还有待商榷

义务教育新音乐课程标准,重视学科综合理念,倡导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为此,将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分为四个,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就是说,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领域。表面上看,这是强调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应该是在渗透在音乐教学活动和音乐活动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应该在其他三个内容领域中进行结合,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中都渗透相关文化。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那是在每节课中都必须关注的事情,而不能只靠某一节或几节课来解决,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不是内容层面的问题,而是观念层面的问题。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要有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将其它一切可以用上的形式有选择的用于音乐教学中,为音乐服务。 四、农村学校作为课改重心更应受到关注

谈到教育提到教改,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发达地区、投向城市,在我国有80%的学校在农村,有75%的学生在农村的学校,教改的重心应该在农村,新课标的修订也应关注城乡差异,关注农村课改。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是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新课标实施的主要阻力。1.教育经费的欠缺阻碍教学的正常运行,尤其对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不具备基础的教学设备是很难进行教学的,而这些均需要大量的教学经费投入。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资金的投入相对于城市来说还远远不够,相应的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条件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不能很好地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领悟音乐课的魅力,因而音乐课就成为普遍不受重视的“选修课”了。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音乐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2.音乐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农村相对的落后,音乐教师本身已经极度缺乏,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弱化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地区本已经匮乏的音乐教师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新课标在修订时应该体现城乡差异,某些标准应该具备一定弹性,考虑课标在农村地区推行的可适应性,加大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的建设,避免因课标水土不服造成课改无法进行的局面。

要解决音乐新课标实施中出现过的问题,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修订新课标的时候汲取各方的智慧,特别是倾听广大一线音乐教师,学生的声音,他们是新课标实施的行动落实者和受益人。新课改不是专家说了算,不能是专家制订了政策策略,一线教师只管执行。专家必须多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真实看法,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更是课程改革的决策者。

关注农村音乐新课改的实施,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城市学校的设施相对较好,在课改中更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基本的教学设施。不要因教学设施的落后导致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夭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声健.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其实施现状[J].作者参加在澳门举办的《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发言稿.

[3]杨迎.课改的重心应在何处——对农村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6).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 “双基”教学;音乐课学

一、明确“双基”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1.“双基”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

“新课标”明显体现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这一特征,并明确要求“双基”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著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教者和学者,对于因受到教与学的一切因素的人来说,音乐教育的特征,仍是音乐本身的特征在起作用。”也就是说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本身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因而,作为教师,不能离开音乐的本身去谈音乐教育,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2.审美教育包含了“双基”教学

不可否认,审美教育要以“双基”教学为根本途径,如果没有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美就无从谈起。但我们认为“双基”教学不是自立门户,而应有效地渗透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否则必将出现以往音乐教学中“重技轻艺”的现象,使学生丧失音乐兴趣,从而失去了音乐教育审美的功能。因此,我们不能把“双基”教学当作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宜作过分独立的技能型训练。在审美教育中渗透“双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意地,主动地接受它们,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知识、技能水平和音乐学习的水平。

二、教学中切忌喧宾夺主

1.喧兴趣夺音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双基”教学,易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趣味性格外重要。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游戏进行教学,运用视听相结合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呆板、枯燥的教学。然而,从一些音乐课例中我们发现有的音乐课成了游戏课、多媒体观摩课,基本的音乐语汇和基本音乐读写技能在课堂中很少涉及。尽管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活跃,对音乐课十分感兴趣,但学生实际上是对游戏,对观摩感兴趣。音乐教师成了游戏的“导演”或成了“音响播放师”,没有发挥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的作用。

2.喧文化夺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承载的内容远远不止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具有十分广阔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一般文化和姊妹艺术文化。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部音乐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看待。譬如,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一边放录音,一边向学生讲述梁祝故事中的情节,几乎不涉及音乐本体,最后总结陈词:这首乐曲生动地述说了这个古老又美丽的传说,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此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堂语文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学生并不理解这首乐曲中音乐表现手段的刻画功能,从而也体会不到音乐美在何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文化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揭示基本音乐语汇和技术,以及“双基”与整个观念文化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三、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定位

“新课标”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一条重要理念提出,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音乐教师对自身知识结构作一较为清晰的定位,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促进其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否提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否落实的关键。音乐教育理论家郭声健说过:“一个自身缺乏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残缺的教师是不可能在音乐教学中真正实施学科综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时刻学习,持续的知识更新,弥补自己的不足。不仅要具备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

(1)要具备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术理论和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基础理论包括基本乐理、技术概论、音乐简史等。音乐技术理论包括和声、复调、曲式、作曲法、配器法、指挥法等。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能等。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术理论和音乐基本技能是实施双基教学的基本保证。

第8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应当把音乐课程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过程。与音乐审美教学相关的要素,大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并要将它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环节中。

《音乐课程标准》与高中新课改一同诞生,它不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实施策略,设计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因此,学习新“课标”,树立音乐教育新观念,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要求。

一、以人为本,审美教育

“以人为本”,在音乐教育中,就是强调:人,是音乐教育的主体,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实践往往只顾及知识、技能,而忽略了人,忽略人的心灵与情感,丢弃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于是,音乐与人相隔离,音乐和音乐从此没有了灵魂和情性。

罗丹说过:“艺术是情感”。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即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应该面对上述现实,正视和重视纷繁的社会流行音乐对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审美观的教育。通过分析、比较,帮助他们逐步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自觉地识别、抵制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避免某些低级下流音乐趣味的腐蚀。这不单纯是正常发挥兴趣的心理功能问题,而是审美教育的更高目标。在教学中,就要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能力为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好每一堂课,以内在的节奏动力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和谐平衡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人格;以音乐特有的空间感召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意识,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现实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普遍存在着良莠并存的现象:优秀与粗劣、高尚与低级、通俗与庸俗等品格的显现,是在所难免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人性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对立的统一。

二、转变角色,自主合作探究

课标强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

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突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师生要共同合作;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融情于声、寓理于声,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三、重视音乐实践,深化亲身体验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合唱团、舞蹈社团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我们教师还可利用课堂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以音乐教室、校园媒体等为依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接触音乐、走进音乐、发现自我。即使是在“音乐鉴赏”这样的教学模块,也应注意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不能停留于被动的聆听,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出反映:语言反映--对音乐进行描述、身体反映--运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心反映--内在音乐体验、歌唱反映―演唱音乐主题等,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树立人人都能听音乐、人人都会听音乐、人人都爱听音乐的良好信念。

四、弘扬民族文化,优化审美情趣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的民族音乐注重人与自然的谐调,追求艺术表达中的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含蓄和委婉。它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痛苦和欢乐,也寄托着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和理想。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民族灵魂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应当把民族音乐置于重要的位置。我们刚刚学习研究过的两个内容:《汉族民歌》、《少数民族音乐》即是如此。民族音乐是和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息息相关的,就好象一个人的种族、肤色一样,缺一不可。有鉴于此,加强学生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扩充民族音乐的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和接触我国各时期、各类型的优秀民族音乐及其理论,陶冶情操,开拓音乐视野。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多听、多唱、多领会,深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可组织一些民族特色较浓的音乐会,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心灵,使民族音乐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心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第9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初中学校由于学制短,仅有三年。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具有升学的任务和压力,客观上促成了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对升学考试不起直接作用的音乐等学科的轻视。音乐课作为“饭后甜点”而存在,成为可有可无、可上可停的自由学科,有考试或学校其他活动,就会对其造成冲击和影响。这种音乐学科在初中学校教育中的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观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上的片面认识;客观上也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致使音乐课程资源形成严重浪费现象。因此,初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

二.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初中学校的上述(一)的特殊性,从学校运行体制上调动不了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从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数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闲置或使用率极低。广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课程论,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彻底改变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识观念。要以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的作用,给予音乐学科以必要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出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重视,改变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方便快捷正常顺利的使用各种教学设备,充分调动起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课程现象。虽然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直接被广大师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仍然是教材,而初中的音乐教材每学期只有薄薄的一本书,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首要的关键。要促进音乐教师形成课程资源观念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要使音乐教师充分理解什么是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资源,以及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中,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利因素。

四.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许多学校中的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比如在教师队伍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不乏有能吹拉弹唱的能人,学生中也有很多学有所长的艺术特长生,完全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有用的资源,搞活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音乐课程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必要因素。

首先,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音乐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知识技能学科无法替代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计算机、网络、宣传栏等媒体中的音乐资源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如开展“点歌节目、晨歌、午唱、每周一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利用学校的音乐教育的作用。

其次,建设各种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小组。音乐课外活动小组是学生音乐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活动方式,使所建立的活动小组能够真正的活动起来,不流于形式。比如要考虑师资的情况,能否发挥对学生活动小组的组织、监督、指导作用;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开发利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资源,正确处理好活动与上课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情况,要取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还要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因素,挖掘学生中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开展音乐实践和创造。学生中蕴藏着大量的音乐课程资源因素,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在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开展音乐的实践和创造,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在课外活动和音乐活动小组中大胆鼓励学生实践和创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参与意识。

五.建立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课程资源量是非常庞大的,而课程活动能容纳的资源量却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进入课程活动的课程资源必须是非常精简的,课程活动只能吸纳最为高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必须在浩如烟海的资源库中撷取最具有利用价值的一小部分。这就需要有效的课程资源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立具有有效价值的音乐课程资源。

(一)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估校内外的音乐课程资源。

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在音乐课程资源上表现为财力、物力、人力、民族文化、风俗状况、信息拥有量、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差别。因此,针对本地区本校所处的实际情况,对音乐课程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可资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档案,掌握本校内外的音乐课程资源存在状况,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宜的音乐课程资源。

(二)要以学生的需求和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准则遴选课程资源。

音乐课程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音乐课堂教学资源,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教材是实现每一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具体理念和要求,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音乐教师要首选利于解读和诠释教材内容的音乐教学资源,锁定有利于突破和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课程资源,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做到有的放矢。教材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衔接、寻找结合点,使学生借助教学资源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要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准则,课堂教学资源最终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各自的不同发展需求等情况做出明确的评估,使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明确的指向,促进音乐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要比较课程资源的成本,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艺术的整合,找出适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呈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可资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呈现这些资源,怎样使用和利用才最符合经济有效的原则。

例如,随着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特别是新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笔者亲眼目睹了许多初中音乐课中,尤其是公开课的精美课件的使用,有一些音像资料在课堂上产生了效果,可是多数的“精彩”课件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相去甚远,使教学资源流于形式,形成程度不同的浪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课堂上各种乐器的利用等,如果不认真考虑呈现的方式方法,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好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的使用应从教学目的和效果出发等基本准则,就会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同时也造成时间和经济的巨大浪费。

(四)要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奖励、监督和评价制度。

学校领导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能极大地调动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建设合理的奖励、监督和评价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机制,大胆鼓励音乐教师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形式的音乐课程资源。

(五)建立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库,扩大课程资源的筛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