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一、学前教育中早期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一)学前音乐中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学前音乐教育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在《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重要性的探讨》了解到,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获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三)学前音乐教育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四)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
在《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表明从幼儿时期便开始学习器乐的孩子一般都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孩子们通过器乐的学习可以发展出活跃的智能并形成优良的性格,而这些品质对于他们吸收其他事物以及长大后进行学术研究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将来无论他们进入哪一个领域都将展示出他们的才华。
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二、改变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一)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
在目前社会教育机构中进行的集体音乐教育实践,还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一些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儿童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割裂、对立起来;将少数表演出现超常发展倾向的儿童的音乐教育与大多数儿童的音乐教育相互割裂、对立起来;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学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割裂、对立起来。这些观念和由这些观念支持的音乐教育行动,将导致音乐教育投入提高,消耗增大,甚至还会给音乐、社会、儿童发展带来无法预计和估量的损失。所以,在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深层理解之后,需要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二)创造良好的幼儿音乐教育环境
1.幼儿园环境:在园内,我们要注意创造出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在家中度过的,为使幼儿园的教育得到持续,我们可以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倾听。
3.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树立关心儿童、保护下一代的意识的背景下,一切涉及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都应是高标准、高质量。当代的作曲家们应该创作出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优秀作品。
(三)结合游戏,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有效性
游戏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的游戏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充分自在的、有兴趣和愿望相随的学习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也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本书为2001年版的修订版,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时代精神和《纲要》的新要求。
0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黄瑾著/主编25.00元/本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教材,也可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学前专业所选用并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的理论参考读物。
03《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幺丹彦 方燕/主编45.00元/本
内容简介:该书是一本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著作,它提倡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互动。书中指的材料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材料取自身边资源;材料有一定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材料能引起幼儿不断地研究和与之相互作用。
04《生成课程》作者: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30.00元/本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通过创造性地、生动地展现美国西部一千个儿童日托中心在一年中实施生成课程的完整实录。比较全面地把学前教育生成课程的理念、生成课程的“生成”的来源及操作运用等介绍给读者。这些对国内学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践意义。
0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朱家雄等/主编9.00元/本
本书旨在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0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金浩等/主编12.00元/本
本书具体研究学前儿童初步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学前儿童学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探讨从教育目标开始进而寻求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教学方法。
07《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 沈心燕/主编11.00元/本
本书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切入口,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全书共分为7章,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幼儿探究科学过程中的具体事例,每个案例均配有点评,可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每一活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08《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25.00元/本
本书分为研究报告和试验工作报告两部分,从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实践策略、效果分析以及各具特色的实验园、试点市区的探索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0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施燕/主编11.50元/本
本书为学前儿童教育系列丛书的一种。既提供了有关理论,也介绍了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动设计,并提醒应注意到的问题。
10《学前教育学》修订版 李生兰/主编29.00元/本
本套教材以国内几所著名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共同设置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为基准,作者由国内该领域著名学者担纲。
11《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著14.00元/本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提供了如下核心观点: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书将通过发现幼儿的不同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等教育策略与技能,让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音乐 课堂教学
3—6岁是启发学前幼儿艺术潜能的最佳时期,若能对其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则将为幼儿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求,积极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学生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法课程未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未对教学法课程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从学校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教学法课程的建设,原因就在于其认为教学法课程较为简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而降低了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则很少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前备课、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②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的现象,使毕业生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幼儿园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而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听课和评课、观摩、试教等实践活动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理论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③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素质考评中,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与其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以技能课和理论课的阶段成绩与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不管是阶段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几乎都是以随堂、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够全面检测出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重视音乐课堂教学
首先,作为高校管理层,要明白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教师对现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尤其是课程安排、师资选派甚至是科研经费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其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修养,还应该增加到基层幼儿园实践,这样才能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和熟悉幼儿心理特点、幼儿音乐教学特点,及时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而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多开展一系列的各种比赛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④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笔者认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个别课攻坚的综合立体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充实幼儿教师音乐的理论以及锻炼其音乐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而言,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加强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在原来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在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中加入音乐教学技能考核,学生只有通过模拟教学或幼儿园试教活动,经过由任课教师和几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的考核,认定该学生达到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后,方可通过该科目的考试。这样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⑤
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各个高校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实施多样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让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
(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项目“浙江省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010;“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UEYT2011-01-002;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创一流工程”专项经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课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②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4.
③吴扬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4-55.
④王懿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笔者针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 现状 问题 改革方向
Research on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Gao L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her personal view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 an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our Chines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Keywords】Kindergarten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Reform direction
1.我国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欣赏活动的价值在于:使幼儿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接触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自然地积累音乐体验和音乐语汇;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爱好和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增强音乐审美认识,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联想及思维能力,发展最初的审美评价能力。
21世纪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以全面发展为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儿童学习音乐,不仅是教儿童切实的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使儿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养成和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少家庭教育中儿童音乐技能教育占主导地位,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重视音乐技能是一件好事,据多方实证研究表明,音乐技能教育在开发儿童智力及意志力、坚持性方面的功效大于其他音乐教育活动。
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仍然侧重于“双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较注重培养幼儿学唱歌、学乐器的能力,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孩子们感到音乐课较为枯燥,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欣赏教育目标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当今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面临的问题:①在教育目标方面,较为偏重将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对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较为忽视。②在教育内容方面,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幼儿园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仅满足于让儿童唱几首歌、跳几个舞、玩几个游戏等等,而对教材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的挖掘。③在教育方法方面,模仿性(特别是在表演活动中)成分较多。教学的模式仍是教师熟悉教材――制定教学程序――提供教学任务――提供讲解和示范,让幼儿记忆和模仿――带领幼儿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势必削弱儿童学习的探索性、创造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音乐教育各个科目进行改革。
2.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方向。在音乐教育这个领域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及其价值的看法。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做全面系统的研究,使之能够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人们一般会遇到这样一对似乎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即音乐作为一个学科现已形成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与儿童为自身成长而在这一领域进行实践的自然、活跃的需要体系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价值对应关系。
在教育这个特定领域中,学科仅是被利用为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媒体。音乐学科自然也不应例外。因此,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设计、实施音乐课程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价值去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那么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意味着让儿童亲自到音乐活动中去获取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让儿童通过学习(识记和练习)来掌握(继承)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音乐文化(包括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理想的公民音乐教育应最终使儿童将其在音乐经历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体验的营养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去。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将对音乐美的认识和对音乐爱的热情组合进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儿童发展的需要对音乐这一特殊的实践领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一般又会遇到这样一对似乎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即欣赏作为一种相对歌唱、奏乐、律动、游戏或读写乐谱来讲而特指的倾听音乐的活动与欣赏作为一种能够使人自觉地、长时间地沉迷于音乐中的心理、行为状态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在上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被定义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
目前我国普通学校的欣赏(倾听音乐)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录像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程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儿童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这种课程模式的不合理性也是目前普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很少能够真正达到上述理想境界的主要症结所在。
虽然在现实中存在客观原因,如教学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教材有待完善与配套;设备陈旧,资金短缺;教师音乐素质低等问题,但总体认为还应把转变教学观念放于首位。
①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音乐欣赏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良好途径,幼儿园欣赏教学应多通道、多手段从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入手,利用环境无意识对儿童进行审美熏陶,而不是一味的教授过程。
②教学内容应灵活机动,应把体现生活的、经典的、最好的音乐给予儿童,使儿童在生活中欣赏最好的音乐。要让儿童学会体验生活中的美,领悟大自然的美,必须从点滴给予培养,把最好的音乐融入进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
【关键词】小班幼儿 音乐游戏 社会性 发展
旋律优美、动听是吸引学前儿童加人韵律活动的因素之一。美妙的音乐能自然地激发儿童的参与和表现欲望,引发他们积极地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和游戏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和情绪情感。此外,选择不同节奏、不同性质和风格的音乐,能大大地丰富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儿童理解音乐和动作之间的关系,以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来变换动作,提高对动作的反应能力。
一、要考虑儿童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在选择动作或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儿童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如音乐游戏《抢位子》,对于中大班儿童来说,游戏的规则是随着音乐自由做动作,一旦听到音乐声止,立即抢占一个位子,若动作反应慢,即淘汰出游戏;而对于小班儿童来说。其竞赛意识和动作的敏捷反应能力尚不够,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改变游戏规则:不减少位子,使每个儿童在音乐声停止时,都能找到一个位子。然而,居于担心游戏活动的安全和怕角色之“乱”,故而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给幼儿以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如不论大、中、小班幼儿,教师总是把角色游戏主题事先确定好,并形成固定场地模式,让幼儿在规定主题场景中选择角色游戏;评价时,也以幼儿各就各位,走动厉害不厉害,作为评定一个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真正达到角色游戏的教学目的。
二、观察介入,巧妙开展随机教育
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这时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并教育,促使游戏继续开展。那什么样的介入才是适时介入呢?上海著名的游戏专家徐则民认为:“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介人的时机和方法,或平行游戏、或扮演对应性角色、或适度引导必须因人而异。”不难看出,学会观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品质,与随机教育相辅相成。如:有一次在“超市”里,沈沁雯是服务生,正耐心地等待“客人”上门买东西。可是许久没有客人来。我察觉到了她的“无所事事”,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却拿也拿不动。这时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此后,超市的服务员就多了一项“送货”上门的服务,深受顾客的欢迎。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只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音乐游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所表现的形式都是为孩子喜爱并接受的,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上是我对小班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几点经验体会,其实音乐的的能力包括很多,而幼儿本身的音乐潜力也取之不尽的,只有平时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理论的指导,实践的训练,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力,使幼儿在创设的音乐环境中成长
三、让幼儿参与评价角色游戏
对游戏活动的评价,是角色游戏的必要延伸,它有助于巩固角色游戏活动的成果,提高角色游戏的整体效果。要改变以往老师越位评价游戏的做法,让幼儿自己来评价角色游戏。一般而言,一个角色游戏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提高的程度,具体表现在幼儿使用材料的主动性、游戏内容的创造性、相互交往的积极性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因此,一个角色游戏之后,教师应根据不同角色游戏特点,积极引导幼儿一同对本次角色游戏进行必要的集体评价。一是随机评价。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有一定突出表现、有一定创意意识的幼儿,在就近范围内会同参加角色游戏的幼儿一同进行随机肯定、总结、推广,对不足的方面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二是现场评价。教师在角色游戏前或中间某一间歇阶段,对角色游戏活动现场情形,如场地布置、人员安排、道具使用、活动方式等主要关键点、活动环节,会同参加游戏的幼儿一同进行评价,并随机改进和完善角色游戏。三是总体评价。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将整个角色游戏录制下来,随后找个适当时间组织参加游戏的幼儿,对角色游戏的主题确定、活动方式、组织实施、幼儿主对动性发挥等,与幼儿一同进行全面总结、评价,从中进一步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楼旻.论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J].散文选刊(下旬刊).2010(01).
[2]孟淑娟.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四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0(21).
【关键词】体态律动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早在1900年,体态律动学就已经被创造了出来,首创者为瑞士音乐家爱弥儿・达尔克罗兹。他认为,音乐教育要将人的音乐本能唤醒,途径为通过身体和音乐结合的节奏运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有效进行培养,最终获得对音乐的体验和表现能力。体态律动,即是身体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练习。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是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地运用身体做出各种相应的动作,表达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该理论在欧洲已普遍被音乐教育界承认并广为实践。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它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一、音乐综合实践课程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现状
笔者对广州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几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其他一些原因,学前专业音乐教学手段还很陈旧。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花费很长时间讲解音乐课程的理论、操作要领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独立性,门类过多且缺乏整合。课程板块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相距较远。①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音乐为主线、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从而通过课堂将学科知识相互贯通、渗透、补充、互为因果的教学结构体现出来。课程通过“预知领悟初级表现递进表现综合创意表现”的模式,围绕一个音乐作品,合理融汇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歌唱、朗诵、韵律、打击乐演奏、创意表演等。该课程开设还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二、体态律动的内涵与教学特点
体态律动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时应从身心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用听觉对音乐进行感受,用整个肌体对音乐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变化等进行感受。学生要想使内心精确、生动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就必须在音乐中真正投入身心,同时,要想使动作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律动,也必须在音乐中投入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首先要认真感知自己的身体,然后用身体去感知音乐,最终将身体和音乐融为一体。
(一)体态律动有别于舞蹈
体态律动有别于舞蹈。舞蹈以节奏、美感的姿态动作来反映编导和舞者的思想感情,体态律动则是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达尔克罗兹在区别体态律动、舞蹈和健美操的过程中强调,训练体态律动并不是对动作进行单纯的模仿,不给予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充分的重视,而是在身心融入中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要将对音乐节奏和身体节奏的感受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能够用感官将情感直接表现出来的目的。②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训练时,往往从拍手、摇摆、走、跑、跳等入手,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速度走路或摇摆,然后再加进不同的表情(高兴的、生气的、悲伤的、激动的等),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体态律动注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训练
体态律动教学可蕴含在游戏活动中。上课时教师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进行律动的过程中聆听和感受音乐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抑制力。比如,让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走动,既不要求排成整齐的队伍,也不要求统一的方向,当听到口令、和弦等约定信号时,第一时间做出停止律动、摆出某种造型等约定反应。这种训练都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大脑和身体的协调能力。
(三)体态律动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
体态律动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对音乐的各种要素进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在体态律动教学中,身体感觉和再现音乐的基本定律为“时间―空间―能量―重量―平衡”,也就是说,协调身体动作的持续时间和内外在能量,密切结合音乐的时值、速度、节拍、旋律等,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充分的感受并将其再现出来。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随着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做动作,当学生感觉是大调式时,身体向前方律动;当感觉是小调式时,身体向后方律动;当不确定是什么调式时就横向律动等。
(四)体态律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欲望和能力
体态律动教学一方面强调教师能即兴演奏音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配合音乐动作。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特别注重或要求学生动作的美感,往往注重学生身体动作与自己演奏的音乐是否协调。也就是说,“即兴”是师生间的相互促进、不断创造的过程,学生以身体作为“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将他们听到的音乐配合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每个人对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做出的动作也不相同。这就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
三、体态律动对学前专业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启发
(一)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观念的启示
达尔克罗兹指出:“体态律动的目标是在结束本课程时,要能让学生说我已经体验到,而不是说我知道,以此把学生的表现表演欲望有效激发出来,从而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本能力量的有效扩大。”可以看出,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宗旨。在学前教育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身体律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和《军队进行曲》,这是两首不同风格和情绪的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感知和表达自己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反应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音乐的实践活动更富有活力。
(二)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材选择的启示
体态律动教学教材选曲注重是否具有典型音乐要素的内容。注重通过体态律动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体态律动教学选材的这一原则同样给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开发有一定启示。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材选择也应以作品的难易程度、篇幅长度以及典型的音乐要素为标准,同时也应考虑作品风格和体裁的多样性。如《匈牙利舞曲》是一首2/4拍、复合三段体的乐曲。乐曲的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具有匈牙利民间舞曲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肢体动作来感受连续的附点节奏和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自由变化,并且还可引领学生采用相互挽手跳动和互相击掌的律动来体验欢快、热烈的情绪等。其他音乐作品如《金蛇狂舞》《土耳其进行曲》《快乐的农夫》《匈牙利舞曲》《梁祝》等也都具有典型的音乐要素,同样适用于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曲目时,必须了解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并且根据音乐要素设计出相对应的音乐综合实践方案和动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启示
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性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游戏中融入音乐知识,通过身体律动,让学生保持放松而愉悦的状态,这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发掘自身音乐潜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课程应借鉴体态律动游戏性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活动体验音乐的速度,教师选用四拍子中速、节拍鲜明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拍球,然后再变化为二拍子、三拍子的较快速的音乐,让学生在肌体运动中体验音乐的速度。
又如在《小步舞曲》音乐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制的道具“沙球”融合在律动中,通过拍打瓶身不同部位而发出的声响来表现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还可以利用道具的特点,采用双手边搓边在空间画圆,或者垂直上下摇动来表现音乐旋律线条的走向,特别通过搓或摇的动作,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中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等节奏特点。
游戏性的形式和方法非常适用于学前儿童,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把这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对音乐综合实践课程课堂教学的启示
体态律动的即兴创作表演对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兴创作表演是让学生凭借想象和灵感对声音和节奏做出判断并进行创作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是即兴创作表演的目的。④即兴创作表演对学生具有较大挑战,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乐感和较为流畅的音乐思维,还需要具有快速处理节奏、音调、力度等要素的能力。即兴创作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它和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例如全班学生分为七个人一组,每组学生分别扮成白雪公主通话世界里的1 (do) ,2 (re),3 (mi),4 (fa) ,5 (sol),6 (la) ,7 (si)七个小矮人。教师给出固定节奏型,学生根据节奏型即兴创编乐曲,并进行接龙接唱。同时,要求每个学生用身体律动对自己表现的音符音高即兴做出表演。这种即兴表演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能力以及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如在圣桑《动物狂欢节》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音色特点思考判断相应的乐器,并随着动物旋律的出现做动作,将节奏融于行走步伐里。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渠道,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师资的结构。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从多方面有效指导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值得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笔者认为,应把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道路。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师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创新”,课题编号:2012ZJK056)
注释:
①曾宝萍.研制并增开《幼儿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的行动策略[J]. 师道教研,2010(5).
②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3.
③费薇.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10.
关键词:0-3岁;家庭;婴幼儿;家长;音乐教育
0-3岁是人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人类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儿童早期认知、语言、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早期学习机会越多、知识刺激、环境刺激越多,婴幼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也更多。“在人可能拥有的所有才能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1]
一、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的生理学研究依据
早在15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就在自己的研究中强调,节奏感可能与生俱来,它开始胎儿在子宫时就产生的节律性心跳。这种心跳使胸腔运动,使神经干及其分支在节律的方式下开始发育。到怀孕第6个月时,胎儿也似乎可以对听觉刺激有反应。比如,孕妇歌手常常会谈及胎儿活动的变化——在她们唱歌时,宝宝好像安静下来;作为钢琴师和其他器乐演奏者的孕妇也经常会注意到,当她们在演奏音乐或作短暂停顿时,胎儿会比平常活跃的多。还有事实论证胎儿远在出生前的孕期第五个月时,其中耳和内耳几乎可以到达成人的大小。研究者们用挑出来的羊羔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来做了类似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羊羔,是因为它们腹腔中的主动脉、大脉管和盆骨中靠近子宫的大动脉与人类特别相似,这些动脉和脉管都起着传输母亲有节律的声波的作用。有一点也已经得到证明:母亲的声音可以稍稍减弱一点到达胎儿的羊膜囊,此外母亲自身活动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到达羊膜囊,如母亲的吞咽声、吃饭声、呼吸声以及肠鸣音等。这些新发现更加增强了多年来的一个信念:那就是,音乐发展实际上已经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开始了[2]。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一是强调了早期教育越早越好;二是强调一旦失去早期教育最佳的实施时间,损失无法弥补。对音乐教育而言,0-3岁同样是关键期,而家庭音乐教育要从零岁开始。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被国际教育界誉为“推动美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1]由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风靡全球,尤其在教育界被广泛推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如下九个方面:言语晤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述思想并与他人交流。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述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而音乐/节奏智能如何获得,那音乐教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而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远不仅体现在开发与培养人的音乐/节奏智能这一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开发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其他多种智能方面。例如:音乐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要求身体与音乐协调运动,表演者要通过体态语言来表现音乐;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则更是在音乐伴随下的一种身体运动。这表明音乐和音乐教育对开发和培养个体的身体运动智能是有益的。音乐作为一种世界的通用语言,它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途径,通过音乐可以拉近人际间的距离,丰富人际交往的手段,创造人际交往的艺术氛围,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演绎和欣赏,可以说就是作曲家、表演家、欣赏者自我反省的过程,是表现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所获得的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的一种感性展示和理性升华。因此,音乐与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方面同样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开发音乐/节奏智能上,也不仅体现在从事音乐专业的人身上,同样还体现在开发与音乐及音乐智能有关的其他智能上,还体现在从事其他各项事业的所有人身上。而且可以预言,在未来社会,音乐教育的价值将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三、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育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就体现出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1、 树立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建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首要问题是树立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6],建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父母本人充当教育者在家庭中教自己的后代学习音乐,这种观点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难免有些生疏,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没有受过音乐专业训练,既不识谱也不会演奏,甚至还五音不全,那怎么可能去教孩子音乐呢?其实,早期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上与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没有直接关系。麻省理工学院音乐家和发展心理学家本伯格经过长年的实践发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几乎完全是直觉的,是完全基于与音乐理论知识无关的听觉内容,幼儿对音乐的感觉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如乐音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一组音是归在一起呢?还是隔得很远呢?[4]而这种对音乐的感受与乐理知识、识谱等音乐基础知识没有任何关系。诚然,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对儿童学习音乐来说是应该的,这些知识的习得,会随着幼儿园的音乐课堂进入幼儿的认识领域。而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教师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音乐教育一方面包含着显性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隐性的艺术熏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3]。
2、家庭音乐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家庭音乐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并在父母的引导下不断提高他们的非认知性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5]。家庭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课堂,只要父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精心选择能够覆盖音乐内在的基本要素和外在文化联系的曲目,用重复哼唱的方式影响婴幼儿,形成潜意识的接受和积累;对婴幼儿发出的具备哪怕是微弱音乐意义的声音给予及时和有一定艺术趣味的对答,形成婴幼儿积极的艺术性的社会交往意识;在听觉安全的前提下,使婴幼儿接触尽可能多样的人声、身体、乐器和环境的音响;可以充分利用经选择的录制音乐或现场音乐;在向婴幼儿创设音乐聆听机会时,有意识地随着音乐的拍子、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或轮廓摇动,轻拍,抚摩婴幼儿,或与他们一起做简单的律动;为婴幼儿选择、设计和提供安全的、具备潜在的多样性音乐声响探索的可能性,而且能被婴幼儿操作的玩具或具备玩耍性质的物体;与幼儿一起谈论音乐及其与表现和感情之间的关系,并尊重和鼓励孩子的独特见解,不宜将成人社会的习俗观点强加给他们,更不能带着实用主义、功利性的目的进行早期音乐家庭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来说,音乐是孩子一辈子受益的精神价值的积累,是提高文化修养的终身性教育。音乐技能技巧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只有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轻轻松松、不知不觉接受音乐教育才是以音乐活动为基础的家庭音乐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
3、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应与婴幼儿游戏活动紧密结合
早期音乐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赋”。就其在幼儿学习中的功能和结构而论,是无与伦比和至美至善的” [6]。家长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大性,在游戏中渗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为孩子哼唱一个小曲、念着儿歌玩游戏、放一首好听的歌曲…那么音乐教育就会随时在客厅里、卧房、在院子里、操场上得到实施。
音乐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在家庭音乐教育中,父母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身份引导和教化着自己的后代,家庭环境既是生活空间,也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熏陶相综合的特殊课堂。在这个特殊课堂里,会经常听到歌声、敲打声和嬉戏声。家庭音乐教育就是这样带给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也以孩子喜欢和快乐的方式打开了早期教育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著.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世斌,宫正著.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雅斯贝儿斯著.什么是音乐教育[M]. 三联书店,1991.
[4]王懿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资利萍.0-6岁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6]刘沛.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 [J]. 黄钟,2000 年,第4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唱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36-01
一、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幼儿对音乐有了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在活动中才富有想象力、有主动性、创造性,达到愉悦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智力的效果。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在家庭中接触音乐有局限,普遍对参与集体音乐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应该注重把音乐形象同幼儿的生活,玩耍经验融为一体,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玩玩的游戏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让幼儿多接触音乐。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发挥,主动参与活动。同时,将日常生活模仿动作编成一定的节奏练习,再配上动听的音乐。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例如开学初进行音乐活动时,不要求幼儿唱歌、跳舞,而是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听老师弹琴、唱歌,看老师跳舞,激发幼儿想唱、跳的兴趣。凡是要教幼儿学唱的歌曲,可以反复练唱,介绍歌曲中的音乐形象,用最美的歌声和琴声去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幼儿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当幼儿喜爱音乐游戏时,不要急于教孩子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而是让他们完整地听音乐,了解游戏内容,引起了幼儿玩的欲望或获得整体感受时,再让他们参与到游戏中去。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乐曲的高低、快慢、强弱及不同音乐所表达的音乐形象的关系,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
(二)发挥幼儿思维优势,引起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幼儿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的限制和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影响,他们难以感受到音乐中所表现的形象性,因此,通过感官的多方位刺激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为幼儿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节奏鲜明的歌曲、乐曲。
(三)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
音乐的教学,不仅要让幼儿靠听觉去感知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和表达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自参与,在音乐实践中直接感知,体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技能。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需要,它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因此,在设计音乐活动时,做到既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将趣味性、情节性贯穿于活动之中。
总之,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前提,我们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的萌芽,发挥思维优势,引起学习兴趣,创造条件不断地给予满足,丰富的教学形式,保持学习兴趣,提供多种渠道,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幼儿有了兴趣以后,幼儿就会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音乐兴趣,还培养了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而且幼儿还获得了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唱歌教学过程
即使幼儿天生喜欢,但并不天生就会唱歌,一首新歌必然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悉教材
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歌曲,能准确生动,细腻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容,其次教师还必须学会分析教材,掌握歌曲的重点和难点
(二)帮助幼儿熟悉新教材
有些歌曲在正式教唱之前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或语言活动、美工活动等帮助幼儿预先熟悉歌词,或者利用磁带放给幼儿听,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对歌曲的初步印象例如:小班音乐《春天》可以在美工活动中把观察、开阔的春天的特征画出来,从而为学唱歌曲作准备,丰富幼儿对春天的认识。
(三)教唱新歌
教唱新歌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选用。
1.先教歌词。如小班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只要先教会一段歌词,由于歌曲的节奏旋律都比较简单很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待第一段学会,教师在把第二三段歌词告诉幼儿,幼儿学起来也很快。
2.先教歌曲节奏。有些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掌握节奏,按节奏学习歌词,进而学会延长歌曲。
3.先教旋律。如《小手爬》歌曲旋律简单\流畅,则可用先教旋律的方法。
4.分句教唱法。
5.整体教唱法。
结构短小、形象集中单一的歌曲可以采用整体教唱法,例如《小老鼠》由于幼儿是在整首跟着唱,幼儿必须自己动脑子去记忆,一句唱完了,下一句应该是什么?这样可以促进幼儿音乐记忆力的发展,与次同时,幼儿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也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使幼儿能以主动的态度学唱新歌。
(四)复习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