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蒙氏数学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蒙氏数学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蒙氏数学意义

第1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性

一、在游戏中认识图形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实现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有机结合数学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游戏的自主性,即在把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让幼儿玩得开心、学得深入的游戏活动。同时,可开展的游戏活动也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等,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选择难度适宜的游戏,促使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积木是幼儿教学与游戏中经常会使用到的材料,我在开展图形认知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这种材料,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用积木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拼出了摩托车、有的拼出了小房子等,我逐一观察他们的成果,并在游戏的同时进行交流。例如,乐乐用积木搭建出了一栋小房子,我进而引导她一步步地了解不同的图形,让她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另外,我还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一面要放下面?”“这几个面有什么不同呢?”让乐乐对立体图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在运动中体会数字

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运动中的“摸爬滚打”有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亲身实践,幼儿尤其喜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充分强调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认为其能够满足幼儿年龄、心理的需求。对此,教师应该在把握恰当时机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加强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的同时,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发挥体育与数学结合的积极效果。

以传统的体育运动“拍皮球”为例,很多幼儿刚拿到皮球时,只会盲目地拍球,而不会计数,对数字的敏感性较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具体的数融入体育运动中,让幼儿分别完成“拍一下”“拍多下(具体数字确定)”等动作,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我还指导幼儿自己数数,即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负责监督计数、一个人既拍又数,看哪个小组配合得最好,在一分钟内拍得最多,然后将监督者与拍球者的计数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有无差异,如果差异过多,那么这一小组则不能获得冠军。在这种竞技体育的引导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计数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绘画中触摸空间

绘画活动本身就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一改原有数学在内容上的枯燥乏味,引导幼儿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绘画活动开展的方式、所能使用的工具、材料都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根据绘画与数学本身的特点,实现这两个领域的充分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幼儿自主探寻,从而获得藏匿在绘画活动之后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活动的艺术价值。

例如,在《帮小动物们找家》的活动中,我首先画了一座由小动物居住的居民楼,给幼儿简单地介绍了怎样辨别楼层,一起数出了这栋楼一共有5层楼、4个单元。这时我再告诉他们,这栋楼里住了很多小动物,请大家帮助这些小动物找到正确的家,并将小动物们画出来。随后我给出了指定的条件:“小兔子住在2单元3楼,小羊家住在1单元2楼,小猪家住在3单元1楼……”“小朋友们,现在谁愿意上台给小兔子送食物呢?”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空间对应思维,在他们完成“找家”活动之后,我又让他们为小动物“派送”食物,即将对应的食物放置到对应的动物之家中。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通过看坐标来迅速找到房间。

四、在观察中形成方位

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不仅能够拉近幼儿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性,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真实且具体的问题。另外,观察也是一种自由式学习的方法,避免教师运用成人的思维去禁锢孩子的发展。对此,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生动开放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散步、参观等多类活动中进行主动观察、灵活辨析,从而让幼儿充分感知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指导幼儿形成方位意识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幼儿需要通过自己观察总结,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方位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带幼儿来到操场上,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所站位置的左边有哪些事物、右边有哪些事物,并且还在滑滑梯后面、游戏小屋里等多位置放置一些小物品,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活动后,我让幼儿观察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明显的建筑或者是房子的前后分别有什么,通过画图或者是描述的方式在班级进行展示分享。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提高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必须主动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式、互动式、游戏式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的数学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把握数学的真谛,进一步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赵会颖.浅谈幼儿趣味数学教学[J].幼儿教学研究,2011(8):18-19.

第2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蒙氏数学教育 ; 小学化

当我们走进蒙氏工作室,首先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工作柜上所有形形的教具,当大家去浏览教具的时候,也不难发现数学区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板,有些人因为不了解这些教具所蕴含的意义而给它加上了“小学化”的标签。

一、蒙特梭利数学教具设计背景

我们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实的,这还需要我们看看蒙特梭利博士与这套数学教具的渊源。蒙特梭利因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而在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为了更好的学习数学,她在十六岁进入达文奇工科大学学习。这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在她一生的实践和讲学中,她整理和设计了很多教具,她设计的每一份教具都蕴含着深刻的涵义。这些教具涉及的领域是很广阔的。老师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地制作新的教具。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她选择感官与数学这两个领域,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几乎世界通用。蒙特梭利博士把这个大多数人认为最难学、最难懂的学科变成了最有趣、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真正让人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是需要方法的,孩子的数学心智是可以激发的。”

二、对蒙特梭利数学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加、减、乘、除”运算板时,因为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操作,会用我们成人的经历和自己的固有模式去看待这份教具,因为我们学习数学的经历就是死记公式,按部就班的执行运算方式,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这门学科是很枯燥和另人苦恼的,甚至有些人还因为数学学不好而受到过不同的“惩罚”。这些我们头脑里根深谛固的思想会影响我们对蒙氏数学教具的明确认识。

在大家的周围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你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喜欢语言、喜欢绘画,惟独数学,无论那方面的书籍,除了走迷宫孩子喜欢,学认数、学加减孩子特别讨厌,其实这是孩子的通病。正如世界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大自然为孩子准备了学习知识的一切环境、语言、绘画、音乐等,(令成人最感到头疼的语言其实就是孩子由生活环境中不断吸收到别人的声音而学会的),但却没有展现数学的精密、准确和秩序,幼儿数学的倾向缺乏萌芽的机会,因而感到痛苦,并成为日后进步的障碍。”

三、数学教育背后的意义

世界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数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知识,用来生活的工具,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严密、精确的秩序心。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从小塑造。在孩子的心智定型前进行塑造和培养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要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秩序心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的学习使孩子们进入了深度思考的阶段,在这里,蒙特梭利博士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就有数学心智”。她认为秩序感是人的本能,只是由于环境和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各种差异。所以后天的教育环境对启发幼儿数学心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背诵识记数字,甚至背诵各种公式,而是在我们提供的环境中,幼儿自发的建构知识,能力的过程。让孩子自己通过操作、经验、不断地探索、发现、建构一定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将抽象的数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工作的方式和自由的操作探索形式,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建立秩序感、专注性、建立数概念、开启幼儿原有的本能。从生活中,教具操作过程中,理解数概念,培养秩序性,进而达到内在秩序的发展。

通过有秩序的学习方式,发展孩子自发的思考,从而主动地探索教具本身的意义,喜欢去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教具的内涵,学会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从事了几年蒙氏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他们在操作中乐此不疲的自己研究和主动地学习,在蒙氏数学环境中,孩子们自己建构了思考的能力。这些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构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把1-100的数字进行排序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因为有了“一百板”这份教具,老师只是给孩子提供了这份材料,然而孩子自己经过对这份教具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规律,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获得和理解的。

我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已经上小学的家长反馈的信息,她说,她的孩子接受了三年的蒙氏教育,上小学以后,学到10进位这方面的知识,孩子说,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他是通过操作教具自己理解获得了,而其他的孩子在理解起来就比较机械,很难理解10进位。但是这个孩子因为有了前经验,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所以,大家要正确的认识蒙氏教育,蒙氏教育更多的是在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做准备,而不是现在必须要学会什么。

第3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一 、注重实物教具,将复杂数概念简单化

蒙台梭利潜心探索出一种幼儿数学教育好方法:将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实物化”,为幼儿开发出一套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为幼儿提供了表象思维所需的具体形象,对幼儿学习数学进行有效地帮助. 如:金色粒珠是高级班教具,一个金珠表示“1”,十个粒珠串连起来表示“10”;十根珠串平铺为一块正方形,表示“100”,用十块正方形垒成立方体表示“1000”,形象表示出各数字间的关系. 如让幼儿表示数目“2352”,就可拿出2个立方体块珠,3个正方形片珠,5个串珠,2个粒珠. 在如玩耍中感知数位与数量的关系,对一个五六岁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情.

因为有了实物化的教具,再加上生活中的互相配合,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乘法、除法、等分等看起来比较高深的知识都化难为简了. 许多人认为蒙氏目标太高,有的甚至是中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了,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幼儿都能够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些内容,令很多人为之惊叹不已,也许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但等到他们小学初中时就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

二、 注重以10为单位,让幼儿整体认知连续数

蒙氏数学的教育特点是,无论什么知识,开始都以10 为单位呈现. 一次给幼儿呈现一组连续数. 如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不是让幼儿先认识“1”,再认识“2”,再认识“10”,而是将数棒1~10一次性呈现给幼儿,让幼儿看到一组连续数. 幼儿摆弄数棒时,从短到长排列就会理解1~10的概念. 再如塞根板是高级班的一个理解1~99数的连续性的教具,包括两组,第一组由9张写着“1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第二组有9张分别写着10~9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 幼儿通过第一组的操作了解11~1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后,再依次操作第二组了解21~29之间数的排列规律,最后达到了解11~9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来操作教具一百数字板,达到认识1~100之间的数字排列规律就不难了.

三、注重“一般到个别”,引入十、百、千位的加法运算

蒙台梭利始终坚持按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也按照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都将具象教具作为中介. 学习加减法之前,先学习十进制,即首先教个、十、百和千的名称及含义,然后学习逢九进一的原理,之后才开始学习加法. 而此时的加法教学不再是如传统的那样只局限于10以内,而是借助教具一下就可以扩大到9999以内的所有加法了. 因为无论加数多大,被加数多大,原理都是一样的. 如在“邮票游戏”活动中,深绿色卡片上书写的“1”表示个位;蓝色卡片上书写的“10”表示十位:红色卡片上书写的“100”表示百位,浅绿色卡片书写的“1000”表示千位. 通过教具,孩子们就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数位间的关系. 在幼儿已经有数位关系和交换规律的经验的基础上,再来用数字邮票做大数目的加法已经不再是难事了. 如要计算出“2350 + 3520 = ”,幼儿在教具操作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也就不会令人惊叹了. 对于幼儿来说,他感觉到进行1000以内的、100以内的加法原来与进行10以的加法是一回事了.

四、注重排序、分类、对应等概念的学习,注重发展幼儿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基础是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强调事前准备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在进行数学教育之前先进行感觉教育,即对幼儿进行排序、对应、分类等数前学习. 让他们在知道数量以前,先掌握未被数值化的量(即没有单位的大小、宽窄、长度、多少等),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例如:中班有很多教具是用来完成这些目标的,如插座圆柱体、彩色圆柱体都是由四组不同的圆柱体组成,每组圆柱体的大小及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则变化. 第一组粗细不变高度递减;第二组高度不变,粗细递减,第三组粗细和高矮同时递减;第四组粗细递减而高度递增. 幼儿通过操作教具能初步感受配对和序列,依高低或粗细排列顺序的操作,能进行物体高度与粗细的渐次性识别. 幼儿从对“被具体化的抽象”的了解,而认识事物本质. 在对能迅速辨别同种属性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 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注重教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程在目标上强调生活环境与幼儿数学教育能力发展的价值意义. 这里的环境包括现实的生活环境、教学中的情境问题以及幼儿的操作材料.

现实的生活环境指与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教学的总目标和每个教学活动目标都要求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 如让幼儿在做“分蛋糕”的游戏中感受等分的概念,用给几名同学平均分苹果的方式感受除法的初步意义.

情境问题是指来自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几乎每个教学活动都有体现. 例如,学习了排序后让幼儿思考:教室里上课该如何分配座位?是从矮到高?还是从高到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4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一、提高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处理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教师的观念是第一位的。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及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强迫的或不自由的教育是有悖于教育精神的。明白什么是纪律光顾的地方,什么是自由的天地。在集体活动中,纪律是必需的,它是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而在个体发展的领域中,个人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然而,我们往往容易颠倒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故意破坏教学秩序、损坏他人学习成果时,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表现出不应有的宽容;而当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探索时,我们却时常去干涉他们。

2.教师角色的定位

(1)幼儿行为的欣赏者。在欣赏中接近童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困惑,制定合理的纪律;在欣赏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增强幼儿的自信,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让他们在自立精神的发展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2)幼儿的伙伴。教师最理想的角色是幼儿的伙伴,这些“伙伴”能够带着幼儿一同快乐地游戏、学习、生活,幼儿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他们的赞赏。要作幼儿的伙伴,教师的童心、自信是基础,活动的游戏化、情绪化、生活化是关键。

(3)幼儿发展的促进者。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说教和命令获得的,而是靠幼儿活动幼儿的发展而获得,如果幼儿厌倦了幼儿园的教育,单纯强调纪律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明确幼儿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较好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科学的评价幼儿,使每个幼儿得到理想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事业心、责任心是基础,终身学习、善于反思是关键。

(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环境,一个是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进行活动的空间即场所,在为幼儿提供物质环境包括影响幼儿的各种设施的布置与陈列,在为幼儿进行空间设置时,要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空间的布置还应该体现在环保和生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空间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要求老师要转变以前对幼儿的态度,应该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的环境气氛;老师平时应该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及时的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这样老师就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允许幼儿个别犯错,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同时还包括创造一个幼儿同伴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

(三)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师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

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其次,幼儿园领导者给教师以自由,让其发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再次,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组织外出的参观与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到实施现代教育的意义;再次,聘请校外的专家对本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改变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意过程评价而不应以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第5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 环境 交互作用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00-01

数学知识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逻辑知识,它深入到各项科学以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其数学思维,为小学和其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幼儿掌握 一 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学的意义。于是,我们试图以游戏和环境为主体与生活经验客观事实出发,让幼儿在学习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1 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幼儿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如:《学习5的加减――小兔的萝卜》:教师以小故事导入:小白兔从野外采来5个萝卜,被猪小弟看见了,猪小弟想和小兔开个玩笑,就偷偷的藏起几个萝卜。小兔回家一看,只剩下2个萝卜了,那么小猪藏起了几个萝卜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又如:《序数――排排队》用幼儿生活中排队的情景,找一找第几个小朋友戴帽子;第几个小朋友手里拿着花;更好的学会了使用序数。

2 结合班级特点,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我们结合自身蒙氏教学特点,力求给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不受干扰的环境。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幼儿借实物及对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由少到多,进入简单加、减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比如:小班的数学操作材料有砂数字板、数字与筹码、数棒、纺锤棒与纺锤棒箱。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幼儿认识了0到10的数字,感知了0到10量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抽象的数概念。

3 在与幼儿的相处中,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渗透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比如:认识时间、认识钱币,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通过一两个教育活动也是不能完成其认知目标的。但是它恰恰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发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给孩子,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重要性。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在每进入一个生活环节的时候,给幼儿看钟表,告诉幼儿:“现在是几点几分,该做什么事情了。给幼儿一个对钟表的初步认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告诉幼儿:“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走得最快的针叫秒针。看表时,先看时针,后看分针”。然后在生活中尝试让幼儿来说一说,现在是几点几分。也许,会有一些孩子比较快地认识的时间,有一些孩子一时还不能够理解。这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寻找机会,请一个小朋友去帮助老师看一看现在几点了,如果该幼儿不能完成。可以请他帮老师看一看时针指哪里,分针指到哪里。待幼儿说出来,老师就要根据幼儿说的把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时间告诉幼儿。反复如此进行,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看时间,这样没有压力,也不枯燥。

4 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幼儿逐渐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习惯

第6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绎“从物到形再由形到数”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作用和意义,理解并建构数学模型。

与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配套的学具已经有很多,但有些学具用起来具有单一性和局限l生。那么,怎样开发一些新的学具,创设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又能克服经常使用小棒、圆片等学具而产生的乏味感呢?笔者选择了围棋这一中国的古老发明作为学具。它可以借分明的黑、白两色演绎数学的精妙;它的圆形外观、圆润手感及方便拿取的优点,也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同时,它更以19×19的方格棋盘,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可以多元化运用的资源。

二、教学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笔者在三维目标和数学生活化方面收获了一些围棋辅助教学的体会和感触。

1.知识与技能:将棋盘改制成加减乘除板

用围棋棋盘改制成的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和除法板辅助教学,可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有效建构四则运算意义的知识框架,以利于更直观地进行教学。

如教学表内除法(1)的第一课时,教师便用围棋作为学具辅助教学。除法意义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数学活动的安排上,分成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置具体隋景,借助实物和实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地“分”。

第二部分是利用棋盘作为改制的除法板,探讨在除法板上把15个棋子分给每人3个,一共能分给几个人?这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学会“按份去分”的方法,并顺势引出了除法算式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第三部分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利用棋盘通过平均分47个棋子给5个小组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体会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而平均分47个棋子的活动,就避免了学生只看直观图或利用乘法口诀说答案的做法,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并领会除法的意义,对除法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事实证明,这种先学后教的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升,自信心得以增强,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过程与方法:操作棋子,使数学更直观有趣

如在教学“7的组成”这一课时,通过摆棋子可使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使“数”不再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与具体数量的物体相对应。

本课教学的第一部分是利用直观实物,建立“数的组成”概念。第二部分则利用围棋子进行“数的组成”教学。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用白色棋子,另一个人用黑色棋子,通过互换棋子的活动,使棋子的颜色由一色变成两色,自然形成分明的“数的组成”。

学生边换边摆边填写数的组成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数的组成变化,也记录着数的组成变化。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种“做中学”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学会合作探究;通过操作活动,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必要性,更有效地形成了知识的建构,掌握了学习方法,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而精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拼摆图案,感受数学之美

利用围棋子拼摆美丽图案的教学,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发展,并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之美。

如教学乘法6的乘法口诀时,以每6个围棋子为一组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摆出了一朵朵梅花、一个个小塔、一个个三角形、一串串圆环等,使学生在学会乘法口诀的同时,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伴随着彰显个性的愉悦,能够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和图形美。

4.数学生活化:利用棋子和棋盘更好地理解数学现象

教学“图形与变换”这个单元时,笔者将“平移现象”作为一课时,利用棋子、棋盘和小房子图片设计了3个数学活动。

活动一:先将棋子放在棋盘的一个位置,然后移动棋子,体会移动的方向;再将棋子移动一定的格子数,学会数格子。这里解决了只占一个格的物体移动规律问题,将难点分步骤解决,即先解决学生对方向和格子数的认知。

活动二:移动小房子,体会占多格物体的平移现象,重点学会数移动的格子数。

活动三:抽象化阶段,通过判断、画图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平移,会画平移后的图形等。

本节课通过只占一个格的棋子平移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占多格小房子的平移现象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数出占多格的图形平移了几个格子。

可见,通过围棋辅助数学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但教师还需要辩证地对待围棋辅助教学。

第7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这是说,大壮卦 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

乾金 坤土 震木 巽木 坎水 离火 艮土 兑金 上爻 土 金 土 木 水 火 木 土 五爻 金 水 金 火 土 土 水 金 四爻 火 土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三爻 土 木 土 金 火 水 金 土 二爻 木 火 木 水 土 土 火 木 初爻 水 土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如乾宫的乾、姤、遁、否、观卦,,按五行相生顺序分别配土、金、水、木、火诸星.以下各卦依次循环配五星,至最后归妹卦,配岁星。这样,以天文学中的占星术解说人事的吉凶。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阴气兴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时。但是,只有阳气或只有阴气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气地六又在北方与阳气天一配合,阳气天七在南方与阴气地二配合。如此配合,天地之总数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数。由于五行之气各相并相通,故减去五数,惟有五十,所以《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

此种解释,就易学说,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一致的。大衍之数来于天地之数。但他又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这又使其具有了哲学世界观的意义。郑玄此说,成为汉易中象数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五行生成说。到了宋代,被易学中的图书学派所吸收。刘牧将它用黑白点的图式画出来,称之为洛书,朱熹一派则称之为河图,又成为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结构的图式。

三、张载的朋阳兼体说

张载作为宋代著名的易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气化学说,以阴阳二气变易的过程和法则,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的义理,视天道为《周易》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易即天道”。其所谓“天道”,即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正蒙》所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太和》)。“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神化》》。气化的过程就是道。在张

载看来,此道的内容就是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气的运动变化,就其一阴一阳相互推移说,叫做道,就其阴阳变易的根源神妙莫测说,叫做神;就其变易而无穷尽说,叫做易。此即《正蒙·乾称》所说,“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一物”即指气而盲。张载认为,一阴一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永不停止,卦爻象和天地万物都是依据这:-变易的法则而运动变化,这就是《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按张载所说,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此两卦中的阴阳爻位互易,即相互推移,则有六十四卦的变易。所以,没有乾坤两卦,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此即“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而乾坤的并列,来于天地的并立。天地以阴阳二气为其实体,以乾坤为其功用。因此,可以说《周易》讲的变易,也即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此过程有其规律性,即阴阳二气的对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变易的根源。这就是他所说的“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是以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正蒙·太和》)。二端即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

依据阴阳二气相互推移的法则,张载解释了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认为气充满于太虚之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中阳气清浮而上升,阴气重浊而下降,二气相感而凝聚成风雨霜雪,山川草木。阴阳二气的推移是一切自然现象生成变化的基本法则。而阴阳二气又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其变化或消长更替,或聚散相推,或升降相感,或施受相揉,总之,不是相互渗透,就是相互胜负,只有一方而没有另一方,即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阴阳“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参两》)。此种观点,他又称之为“兼体”,即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他认为,个体事物是有偏滞的,如同白昼不能兼有黑夜,可是“道”作为生化万物的过程,则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如天道兼有昼夜、寒暑,而不被一方所牵累,此即“兼体而无累”。所以《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阉一辟谓之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只有从阴阳兼体说出发,考察事物的变化,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千变万化中把握其根本。此即《横渠易说·系辞下》所说;“本立则不为见闻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本立”指“刚柔立其本”,亦即阴阳兼体。

依据阴阳兼体说,张载又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太极之气兼有阴阳两个方面而成为统一体。因为阴阳对立面相互依存,所以才有其变化的性能;因为此统一体含有阴阳对立面,所以才有气化过程的变化无穷。此即所谓:“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横渠易说·说卦》)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即存在于此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中。

张载的阴阳兼体说,强调对立面的双方不可偏废,是对中国古代两点论的进一步发展。他以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推移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认为其根源即存在于作为物质实体的、阴阳兼有的太极之气中。这一论点,便将易学史上的内因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类型的外因论学说。这是张载易学的一大贡献。

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

王夫之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对宋明易学及其哲学都作了总结。他继承了气学派的传统,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从而在哲学上提出了阴阳实体说,即以阴阳二气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以气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天地万物变化的法则,并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古老命题纳入气本论的体系。阴阳二气说是王夫之易学的纲领,也是其本体论的核首先,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认为卦爻象所以有刚柔之分,有吉凶悔吝的不同,皆基于朋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阴阳为体,刚柔即卦爻象为用,所谓“阴阳刚柔互言之,在体曰阴阳,在用曰刚柔”(《周易内传·说卦》)。“在体曰阴阳”,即以阴阳二气为刚柔爻象之体。阴阳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有二物”,就其未凝聚说,无形可见;就其凝结为形象说,则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就其交合而不可分离说,则浑而为一;就其各有清浊、虚实、大小等差别说;则为二;就其差别表现为性情功效说,则统称之为刚柔。有此阴阳二气之体,方有刚柔爻象之用,此即“体有用而用其体,岂待可用而始有体乎!”(《周易内传发例》)所以,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乃圣人画卦立象的根据。总之,以体用范畴解释阴阳二气同卦爻象的关系,是王夫之以气解《易》的基本原则。例如其对乾坤两卦的解释,阳气舒畅,主运动,贯穿役使一切有形质的物体。故其性刚健;阴气凝结,成为坚固的形体,但其变化听从阳气的指挥,故其性柔顺。乾坤两卦的卦义就体现了二气的德性。此种观点即以阴阳为体,乾坤为用,所以他说,“阴阳实体,乾坤其德也。”(《正蒙注·乾称》)

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不仅是卦爻象的本体,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之间,凡有形有象的东西,自雷风水火山泽,以至蛹孑萌芽之小,从未成形到已成形,都是阴阳二气的产物,总之,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别无其它,所以说:“阴阳二气充满大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太和》)由于二气各有其性能,所以天地万物的性情和功效也各有差异。阴阳二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其聚散、消长、变化日新,神妙莫测,而六十四卦之变易,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在于此。这就是《正蒙注·太和》所谓:“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其存在和变化都依赖于阴阳二气。

以上所述,是王夫之气本论的大致轮廓,可以说是对以前易学中气学派世界观的总结。:但从易学史上看,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还着重阐发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一,阴阳实有。王夫之提出“实有”说,论证阴阳二气的客观实在性。首先,他以“诚”解释“实有”,进而解释阴阳二气为实有。所谓“诚”,是说自然如此,本来如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所谓虚假,都可以称之为“诚”。而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二气相互融合,相资相济,使宇宙广大而长久;阳健阴顺之性乃气所固有。总之,阴阳二气的存在及其性能和变化,皆自然如此,既非虚无,也非人为,所以有其客观实在性,此即“阴阳有实之谓诚”(《正蒙注·太和》)。其次,他以体用范畴论证阴阳二气是实有的。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有体和用两方面,体规定其本质,用规定其功效。阴阳二气为其体,其健顺,屈伸往来为其用。体用相函,互相依赖,皆为实有,此即“体用胥有而相须以实”(《周易外传·大有》)。通过其功效即知其本体为实有。如冬寒夏炎,其功效明显可察,表明冬夏之体即阴阳二气乃实有之物。最后,他以物物相依论证阴阳实有。天地万物皆相依而生成,相依而存在,既然相依,其所依者必真实不假,有其规律。如人类依食物扣饮料而生存,粮食依土地而生长,饮料依水而合成,此即“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周易外传·无妄》)。因此,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也是实有,并非虚妄。这就从肯定个体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论证了阴阳二气为客观存在的物质。

其二,阴阳无增减。王夫之重新解释了张载以来的气无生灭论,阐发为阴阳二气无损益说。他认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是自足的,屈,于此而伸于彼,其总量无增减损益。此即其所说:“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正蒙注·太和》)“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周易外传·系辞下》)所以“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周易内传·系辞上》)。人物之生死,只是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屈伸往来,作为人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并无生,灭,此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同上)。也就是说,阴阳二气

不因个体的毁坏而消灭,个体有成毁,而阴阳无终始。这是因为,阴阳二气作为本体,即寓于个别器物之中而发挥作用,个体消灭了,其禀有的阴阳二气又转化为另一形态,寓于另一形器之中。如秋冬时节生物之气潜藏于地中。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转化为焰、烟、烬,水银升华变为土粉等,此种观点,以二气的屈伸往来解释其能量不增不减,以物质形态的转化进一步论证了气不灭论,是王夫之易学的一大贡献。

第8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2010、9----2011、1

作为班级的老师,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只有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本学期,我们将认真领会,在深入学习贯彻《新纲要》、幼儿园办园目标的同时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做好班级工作。老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多元的学习环境,注重多元智能的开发教育,注重幼儿的习惯培养,根据家长需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便孩子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和养成日常行为中的习惯,具体计划如下:

一:本班情况分析:

1、班级情况:

幼儿情况:幼儿的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均较强,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孩子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性格开朗、活泼、自主,富有个性,具有一定的语言表现力。但是同时我们还发现,他们倾听的习惯需要加强,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自主性、决策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培养,注意力及相互间的情感教育需要重点指导。

2、幼儿人数:全班总人数33

人,其中男孩 16

人,女孩17

人,平均年龄在五岁左右。

3、教师情况分析及分工合作:

班主任:在教学中起带头作用,创班级特色,注重家园对话的沟通工作,负责协调班级内外部关系,注重班级幼儿常规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幼儿相互间的情感教育,并负责开展中文教学内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配班教师:性格开朗,服务意识强,能主动参与思考研究主题活动,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鼓励幼儿参与各项活动,协助对班上幼儿的各项常规及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保育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工作能力非常快,而且肯吃苦、不计较得失,能较好的学习并执行幼儿园各项卫生保健制度,注重培养幼儿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及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保障班级卫生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二、班级目标:班级文化:真诚、尊重、关爱

(1)、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有安全感,培养幼儿的责任感相互间的情感交流。

(2)、帮助幼儿树立最简单的安全防卫常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卫生、保健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明确幼儿期教育重心是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家长认同熟悉我们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课程形式,并支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园对话互动网”。

三、具体措施:

1、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建立朋友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及日常的随机教育等方式,帮助幼儿发展对人亲近、合作的态度,老师注意引导幼儿能够自律,并尊重游戏规则,与别人相处时能表现出有礼貌,会向长辈主动问好,与小伙伴主动交谈,懂得轮流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对幼儿推挫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2、卫生保健:合理安排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关注个性化幼儿,与家长一同商讨有效措施;定期清洁、消毒幼儿生活用品和玩教具,保护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对幼儿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时刻提醒幼儿意外就在身边;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安全、营养的保健教育,提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班级管理:规范班级物品的管理,合理使用,并经常清点,避免物品的损害与丢失,做好节资降耗工作;规范管理班级人员,分工明确但相互配合;做好对家长的服务工作,注重个性化的需求;

4、安全工作:本学期,安全工作仍然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在日常的工作中随机开展一些关于安全的教育话题,并加强我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5、家园对话:幼儿是在家庭、幼儿园、社会三大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如果家园携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强大合力。本学期,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家长工作:以交流、沟通为前提,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期初召开家长会;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里举办的各项活动,并不定期地举行亲子活动,增强家长与孩子一起交往、沟通的机会。

各领域的培养目标

(一)语言领域

1、能注意倾听,学习理解与其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

2、能用普通话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3、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能独立地朗读儿歌和复述故事。学习创编和表演文学作品。

4、学会看图书,并喜欢将从图书、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同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

5、对文学产生兴趣。

(二)健康领域

1、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情绪安定,愉快活泼。

2、生活有规律,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物品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公共卫生。

3、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基本功能和保护方法,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适当的保护。

4、认识有关安全的标志,学习交通规则和用水、用电、用火的安全知识。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喜爱体育活动,逐步养成运动的习惯,动作协调、灵活,有耐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勇敢精神和坚持性。

(三)社会领域

1、了解不同职业的成人及其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爱惜劳动成果。

2、学习参与社区的活动,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交流、合作、沟通、关爱的重要和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3、学习尊重别人的需要、感受、意见,并作出合适的反应,有同情心。

4、在活动中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5、理解并遵守集体生活的各项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6、学习选择活动方案,学习认真、努力地完成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自信和责任感。

7、了解家乡、祖国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物产、传统节日及重大变化等,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初步接触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了解其不同的风俗和文化特点。

8、了解成人的消费内容,尝试适宜的消费活动。

(四)科学领域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周围环境,乐于动手动脑。

3、感受信息的重要,学习多途径收集有效信息。

4、愿意和同伴共同探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等多种活动中,加深对数量、形体、时空实际意义的理解,学习简单运用。能从多个角度进行简单的比较、测量、排序、分类、推理等认知活动。

6、乐意亲近大自然,萌发热爱自然的情感,懂得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艺术领域

1、能多方面感受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美。喜欢欣赏艺术作品。能大胆地用绘画、制作、舞蹈、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会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2、能有目的地安排画面,表现一定地情节。喜欢使用各种材料、工具、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喜欢现象、创造活动,有独立制作能力。

3、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较完整地表现歌曲。学习多种唱歌形式,积极创编歌曲和动作。能较自然地随音乐做多种动作。喜欢用打击乐器和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

4、懂得集体艺术活动的规则,喜欢和同伴一起参与艺术活动,享受集体艺术活动

(六)蒙氏数学

1、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9篇: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长啥样?

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特快快递到学生的手中。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

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明阮大城的《燕子笺·放榜》里的这句话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劳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录取通知书的事情。

古人参加科考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牵扯到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据说古代参加科举应试,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也有比较聪明的人专门等候在门口,一旦报喜的人到了,就前去向这家人报喜,碰到富裕的人家能得到点碎银,稍微穷点的人家也能沾上点酒喝。这样的等待在古代称之为候榜,这些场面在《儒林外史》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都有捷报,只要你合格了被录取了,就有人专门为你报喜。捷报的格式大都比较简单,除了写有应试考取功名者的名字以及考试的名次,此外就是某某县府的名称了。

浙江仙居县皤滩镇有一个始建于南宋时期的何氏里大学士府,在国内颇为著名,何氏家族在历史上出过许多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学士。康熙时期的“帖学四大家”之一何焯就隶属这个大家族。何焯25岁时以拔贡生的身份进京,后因耿直的性格而受到排挤,以致六次应考不第。直到四十一岁时,康熙南巡,因朋友推荐参加考试才成为举人,次年参加考试,顺利考取为进士。何氏里大学士府就有关于何焯的捷报。官报厅在学士府的正南面,两边的木板墙上贴满了当时的捷报,有中举人的捷报,有中得头等状元的,也有中进士第四名的捷报。这些捷报皆为隶书字体,上端印有一条欲飞的腾龙,下面是云山雾海,捷报正中央写有某某年高中乡试或者殿试第几名。捷报的样式因朝代的不同而略有异同。

古人收到捷报之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可以让来访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现在的奖状一般。从这个细节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科举几乎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10月14日(清光绪二十八年)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但是生源从哪里来呢?还得向各省求助。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相当于初试。

初试之后,把优秀学生送到北京,参加京师大学堂组织的统一考试,这就算复试了。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好几年,这次考试就全面向西方靠拢,采用百分制评定考生成绩,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中国现行的以60分为及格分数也是在那时候开始的。

被迫取消的全国性高考

虽然部分资料都谈到民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统一的全国性高考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但其实民国时期也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跟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时间比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1938年,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它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全国统一高考受到了民众的欢迎。道理很简单,相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它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更科学。

但是在战争时期,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考室。南京、上海和北京都被日军占领了,显然无法设点进行考试。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福州等仅有的十二个招生区,又面临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这些地方赶考,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2年,这种全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别在大陆和台湾进行这种统一的高考。

另外,民国进行全国统一高考时,也曾经采取“灵活”的招生办法,其中有一种叫“保送免试”,跟现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直接保送上大学。但区别就在于,现在是少数重点中学才有资格推荐保送生,而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可以进行推荐。

民国高考试题难不难?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比如,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预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预科班”中读书的学生,有50%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的学校读大学。

除了“自主招生”外,教育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划分考区,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然后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比如,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