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审计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村级财务问题,影响到基层社会秩序,村级财务审计是当前村务监督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通过村级财务审计、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分析,从四个方面,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创新、责任村委会建立、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探讨CPA服务村级财务的实践路径。以便发挥CPA 审计功能,监督财务公开透明,以便构建良性运行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 :村级财务审计;受托经济责任;村级财务
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容等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过程缺乏相互牵制等制约的内部监管漏洞,村级财务账目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低,给集体资产被侵蚀、资金被挪用、资产的流失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村民集体利益被侵害,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社会秩序良性运行。而具有独立性的CPA 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既有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也是自身发展的契机。现有的CPA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观是有普适性的审计动因学说,与审计前提与目标相关(蔡春、李江涛,2008),其内涵随着当今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拓展,对于不同的组织,去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机制)则是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发展充实的必然要求。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理论基础,分析CPA 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以及村级财务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并探讨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关系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受托经济责任要求受托人的行为应对委托人负责,这一要求构成了审计功能的基础,而审计则是被用作强化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Tom Lee,1986)。现代会计和审计,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理解清楚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和审计发展的关键(杨时展,1991)。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秦荣生,1995)。审计的目标和功能应该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增加而拓展,为了确保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全面且有效的履行,审计的功能必须与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相匹配。
(二)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之间产生了实际分离,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之间与经营管理者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委托和的经济责任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中的成员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然要求对经营管理的情况进行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就是以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级财务审计主要涉及到对公共权力和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监控,所以,村级财务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进行监控,不断促进公共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做到妥善处理。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审计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村级财务审计机制,发挥其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有助于弥补村级财务监督资源的短缺,保障村民利益,密切干群关系,达到社会良性治理的目的。
(三)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重要类型之一。AS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指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管理公共资源的当局或个人对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并要说明自身履行所应承担的经营和财务责任等义务。如果按照此界定,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应强调报告责任和行为责任两方面。村级财务中,村委会向村民充分披露,并证实村级公共资源应用的合规性与合理性,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要求。随着村委会支出规模和项目的增加和村民参与村务愿望的加强等,其行为责任的要求以3E为基础,向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不断的拓展,其报告责任同样不断拓展,两种责任相互匹配。
在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审计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传统的村级审计难以解决村级财务公开时存在的问题,所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村级审计之外,将CPA业务引入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农村财务的公开进行监督和检验,对村级财务中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不仅是受托经济责任随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CPA行业也在村务审计业务的发展中取得了契机。以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将CPA引入到村级财务中,拓展了其审计功能。
二、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的创新
具体而言,针对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包含: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需要提供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度的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相关信息,为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开展提供信息载体;第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度会计报告。主要反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的信息;第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情况报告。通过提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经营活动的信息和目标实现程度,来反映对上级及本村规定的遵循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第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责任报告。对自身环境、经济和成员贡献的一种表达和梳理。
由于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成果(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主要是给广大村民看的,而他们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因此,CPA应该出具详式审计报告,而不是像公司年报审计那样出具格式化审计报告,报告结构安排、词句用语应通俗易懂,对于村民关心的村级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信息量应充分。可以在审计报告后附审计报告使用说明,更好地满足村民对村务公开、透明的需求。
(二)受托经济理念的树立,责任村委会的建立
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村委会建立:第一,村级财务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的建立;第二,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完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和深化村级财务审计的关系;第四,公告与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村级干部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级财务审计中的作用。
(三)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CPA 审计有利于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的本质功能在于保证和促进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强调从评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入手,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立足点在村级财务审计评价之上,通过对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分析,据以识别审计重点,并估算审计风险,进而进行基本审计程序的实施,编制审计报告。此前,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点问题,为村级财务审计导向的CPA 审计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可从公司财务审计评价方法的思路出发,从廉洁反腐、村务公开、内部控制、乡村治理责任、经济绩效、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考虑;第二,审计的重点识别和风险估算。CPA审计要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影响。所以,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不仅需要关注更多相关者在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的利益保护,而且还需要考虑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其他相关者与审计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构建绩效监控体系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欲使CPA 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审计,须在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传统的财务审计仅仅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判断,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绩效审计进一步对此提供了解答:
第一,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绩效目标的确定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村级财务绩效审计的评价提供导向和依据;第二,绘制绩效评价体系。对其绘制要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需要全面反映人、村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片面用经济指标对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进行评价,而应关注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建立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该利用宏观优势,调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构建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第四,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因为责任追究机制是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保障,则在建立时应注意:对各责任主体及其权责要明晰;建立合理、公正、科学的绩效责任评价机制;并逐步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绩效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课题名称:
青海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编号14028)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西宁市城东区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 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2:231.
[2]于文波.基层审计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的定位选择[J].审计月刊,2013(4):18-19.
关键词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效;问题;对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健全和完善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合做好南涧县2010年度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全县8个乡镇、80个村委会、1 591个村民小组及296个村干部进行了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基本情况
南涧县辖8个乡镇,80个村(居)民委员会,农业人口20.66万人。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4 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2 502元,比上年增长11.6%。现全县已完成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8个乡镇,80个村(居)委会,审计了包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书记、副主任(兼文书)、大学生村官在内的村“两委”成员296人,审计完成率100%。审计时间为2007年至2010年12月,审计金额299.31万元,落实审计工作经费1.1万元。
2主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规范农村干部和财务人员行为,消除干群之间的误解。二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村干部的财经法纪观念。这次审计的目的在于让广大基层干部明确其财物使用范围和权限,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此次审计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减少了社会难、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此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表明,全县自2007年换届选举以来,在南涧县委、县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大多数村“两委”班子及村干部能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根据县委、政府和乡镇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团结务实,集中力量,理清各村经济发展思路,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此届村干部已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审计中也发现部分村及村干部财经纪律松懈、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一是不按时报帐。部分村不按时或者推迟到村级会计中心报帐核算。二是自收自支。部分村出现自收自支现象,主要原因是财经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村委会可以不通过乡代管中心调拨资金[1]。三是遗留债权追偿难。很多村委会有遗留的债权,很难追偿[2]。究其原因,主要是追偿责任不明确。四是财务公开难,其原因如下:一是职责不明,对提供公开的材料实施公开,督查的人员不明确。二是公开的费用没有保障[3]。
4改进对策
4.1不按时报帐问题的改进
建立报帐员月例会制度。例会由镇代管中心主任每月定期召集1次。一般由村委会报帐员和镇代管中心工作人员参加,遇特殊问题需要解决,可邀请乡镇相关领导参加。召开例会可解决不按时报帐及各村委会执行财经纪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宣传学习培训财会业务[4]。
4.2自收自支问题的改进
一是村委会现金收入必须在3日内缴存镇代管中心帐户。未经镇代管中心帐户拨付的现金,一律不得使用。二是严禁自收自支。三是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对自收自支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四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现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4.3遗留债权追偿难问题的改进
一是发限期偿还通知书,明确指出过期不偿还借款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二是严禁公款外借。
4.4财务公开难问题的改进
第一,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的财务公开制度。各级要高度重视乡镇代管中心建设:一是配备精良设备,改善办公条件;二是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三是提高乡镇代管中心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一支为人民利益负责、为干部负责、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专业队伍。第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情况。继续加强财务公开制度,各村委会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自觉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公开。采用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形式,定期如实地向群众公布有关账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县委、政府牵头,农业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相关部门要与代管中心联系,适时做好督查工作。
5参考文献
[1] 丁虹,张劲松.新时期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3.
[2] 陈琛凝.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132-133.
(一)难以实时获取准确的信息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风险在所难免。当面临经营失败和财务失败的威胁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发生重大的错报。
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有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而有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一定时期内,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持续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判断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五条提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但是在传统的鉴证业务中,一般采用定期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方法,即只在签订业务约定书和执行外勤工作时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这种方法下信息更新速度较慢,难以实时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难以实时获取充分适当的电子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基础,只有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和意见。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审计人员利用各种文件和记录,采用观察、询问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信息系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采用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由于发生档案更新或备份文件不存在,致使某些电子化的审计证据只在某一特定时点存在。为了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指出:“电子商务系统高度自动化或未保留包含审计轨迹的电子证据的情况下,仅依靠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并考虑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目前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主要是采用通用审计软件,这些审计软件能够提供凭证准确性校验、账户平衡校验、年度间结转校验、总账明细账分类校验等年末时点的审计,以及简单的明细账查询、科目余额分析、审计抽样、跨年度账龄分析、固定资产及工资系统的分析,但是不能实时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资料,缺乏强大的分析程序,不利于获取充分适当的电子证据。
(三)难以对实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被审计单位采用信息技术在网站公布本单位的财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这些财务报告采用实时生成系统,报告周期较短,甚至缩短到每日一份财务报告。其作为被审计单位出具的一种形式的财务报告,也构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根据第1101号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四条的要求,财务报表要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仅通过传统的定期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难以实时获取财务信息,更无法对实时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
二、持续审计———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持续审计是指由独立审计师在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在事项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对与事项相关的主题使用一系列审计师报告提供书面认证的一种方法。目前,持续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计职业人士的重视,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审计模式。
(一)有利于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
持续审计的方法有多种,既可以通过嵌入审计模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持续审计的方法。在嵌入审计模块法下,审计人员把审计软件嵌入客户的信息系统中,在被审计单位业务发生的同时,依据既定的标准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是在被审计单位业务量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嵌入审计模块的方法会浪费客户的系统资源,影响客户的运行速度。持续审计的方法下,可以在企业的信息系统设置服务器,把相关信息储存至服务器中,再通过虚拟专用网把信息下载到实时审计系统的数据库中。数据经过审计系统的自动分析转换成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各种数据,根据预设的程序发送到注册会计师的电脑中。此外,计算机程序在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重大异常现象,也将会发送异常情况报告给特定的注册会计师。在这种方法下,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启动数字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处理。
(二)有利于实时获取电子证据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交易,很难形成有效的审计证据。利用持续审计的方法,注册会计师可以把交易的实时数据下载到数据库,根据交易记录和日志文件以及财务信息的内容,借助持续审计分析系统强大的索引功能,提取每笔业务的订货记录、订货合同、货物或服务的交付记录、赊销情况和回款记录,通过分析程序把每笔交易按照业务循环重新分类,实时获取电子证据。
(三)有利于对实时财务报告的审计
在持续审计系统中,审计软件按照既定的标准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验证,对于完全符合标准的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签名,报表使用者在使用实时的财务报告的同时也在使用实时的审计报告。对于不符合标准或者严重偏离标准的交易事项,系统自动将相关信息以电子邮件或者消息提示的方式迅速送达注册会计师的电脑中,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事项进行专业判断,必要时进行现场审计,以确定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对于符合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信息,以及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信息系统自动对实时财务报表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于是否应当出具非标意见,则由注册会计师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确定。
三、实施持续审计的思考
为了促使持续审计安全高效地运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持续审计软件的研发
1完善持续审计应用软件。首先,应当完善各系统的应用软件。持续审计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应用软件,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的应用软件。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应当加强系统对信息的识别和采集能力,能够在客户纷繁复杂的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资料,并把这些资料通过虚拟专用网传送到实时审计系统的数据库中;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应当把收集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自行处理的数据,根据持续审计标准库的既定标准进行处理完善的反馈系统能够最终把结果传输到注册会计师的计算机中,具有报告例外事项的能力,而且能够对审核无误的财务信息做出自动签署审计报告的能力。其次,加强应用软件的升级。软件的更新换代是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实时审计软件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企业信息系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再次,加快应用软件的运行速度。信息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实时审计软件必须不断优化,与使用的硬件相适应,加快数据处理速度。
2建立健全持续审计标准库。持续审计标准库是持续审计系统进行审计分析的参照物,对实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可产生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把法规、政策以及审计准则等以实时审计应用程序能够识别的数据形式存放在实时审计系统中,并不断更新完善。
(二)确保持续审计信息的安全
1确保服务器系统信息的安全。服务器系统可能受到被审计单位和来自互联网双方的威胁。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可能对服务器系统的数据进行篡改,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取得错误的电子数据;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的病毒软件可能攻击服务器系统,从而浪费服务器系统的资源,严重情况下造成系统瘫痪和数据丢失。鉴于此,服务器系统必须加强数据收集能力和病毒防范能力,确保信息安全。新晨
2确保虚拟专用网系统的安全。虚拟专用网是利用密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在公共网络中建立虚拟的专用通信网络,使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通道,保密性相对较强。但是由于数据在公共网络中传播,如果密码验证系统主要以用户名/密码等明文形式保存,容易被盗。此外,如果企业的连接环境较差,可能会有电脑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威胁。因此,应当确保虚拟专用网系统的安全。可以采用双因素认证方案和评估客户信息系统网络环境面临的风险的方式增强安全性。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尽管持续审计系统能够以审计标准库为依据自动对交易事项进行判断,但是持续审计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对于许多例外事项仍需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对持续审计系统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本源信息时代审计的未来:持续审计〔J〕财务与会计,2006,(3)
审计项目审理,即审理机构以审计法与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为基准,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建议的行为。为更好地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审理人员应对其核心内容有全面了解。笔者结合其实际审理工作经验,对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审理工作,不仅应审核各种审计结论类文书,同时也应全程跟进和管理审计项目的开展及落实情况。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已取得有效进展,且倾向于规范化,但也暴露出下列几方面问题。
(一)部分审计人员对审理制度认识不到位
从当前的工作状况分析,基层审计机关在思想高度及具体实施上,同新准则的要求还有着较大差距。在审理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理仅仅是综合部门或者是专职审理人员的职责,审理人员应对审计项目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把关、解决。也有不少人认为,审理与复核不存在本质上区别,而仅仅是字面之差。加之基层审计机关的领导层、审理机构及具体实施部门等,对当前审理制度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也未能正确看待审理所带来的变化,这些都不利于基层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审理人员配置力量薄弱,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现阶段,审计项目审理对审理人员的专业资质、实践经验、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而审计机关局领导、后勤人员等在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较高,真正能开展审理业务的人相对较少。有的地方审计机关尚未设置相应的审理机构,审理工作仍由办公室或者是综合科室兼职完成,这就使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提出准确合理的意见;有的地方审计机关虽然已设立相应的法规机构,但其人员配比比例较少(1-2人),且审理人员的年龄及知识结构不合要求,有的甚至还兼任综合信息、参与一线审计等工作,这无疑降低了基层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当前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知识结构有待完善,这显然还不能完全适应审理工作的需求。
(三)审理方式方法滞后,缺乏规范标准
自新国家审计准则实施起,审计署便出台了审理审计文书以及记录格式,然而在AO、OA中却并未对旧模块及时予以变更,也未增设相应的审理工作流程,这无疑不利于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因审理人员数量不多,审理工作大多以案卷审理为主,以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资料为判断依据,并不能全面掌握审计状况,加上专职审理人员无法参与现场审计,这无疑降低了审理定性的科学性。此外,从基层的现实情况分析,国家审计准则并未对审理工作职责、操作流程、具体内容及实施细则等予以制度规范,这实质上也阻碍了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鉴于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种完善措施:
(一)深入了解审理制度,加强审理质量意识
实施审计项目审理,对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及审计质量控制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基层审计机关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审理工作:第一,基层审计机关,尤其是领导层及干部人员应深入了解审理制度,并认真开展审理工作。第二,应注重思想引导,让所有人员都能了解审理工作同整个审计机关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之能掌握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审理要点,要逐步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全面提升审理质量。第三,基层审计机关应培养创新意识及精神。当前,审计项目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应广泛汲取其他同行的先进经验,并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将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优化项目人员配置,提升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为使基层审计机关的审理资源得到最大化发挥,审理工作应坚持“综合审理、突出重点”的基本理念,以便分类审理各个审计项目。针对某些重要的审计项目(如财政“同级审”项目),应交由审理机构进行审理,并坚持走规范的审理程序。在项目审理人员的配置方面,审计项目审理要求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而当前的复核人员队伍已无法适应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基于此,我们应从两方面来做好审理人员配置工作。第一,应以专业资质、业务素养及资质为评定标准,合理配置审理人员;第二,应配以适当的兼职审理人员(通常是某些专业审计领域的人才),在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时,审理人员应做到亲力亲为,并对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转变审理工作思路,促进审理工作规范化
首先,应重视审理信息化建设,要逐步搭建和完善审计管理系统(OA)及审理资料查询系统(AO)两大交流平台,全程追踪审理审计项目。其次,应转变以查阅卷宗为主导的传统工作理念及方法,将现场交流、实时问询及文书修改等程序、方法等落实到审计审理工作中来。再者,应贯彻落实审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逐步完善审理会议制度,通过集体讨论、决策来提高审理意见的科学性及公信度;要完善审理档案制度及工作台账,使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后,逐步完善审理成果运用制度。应建立和实施差错退回机制、审核、审理责任追究机制等,合理规范审理行为,以逐步提高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
(一)缺少政府绩效审计依据和执业准则
综观西方各国, 出台有关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前提。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明确规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范围与执业准则。1993年国会又通过了《政府工作绩效与结果法案》,使政府绩效审计的立法工作得以完成。澳大利亚《审计法》有对绩效审计的明确规定。但是,在我们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专门法律规定,也没有绩效审计执业准则可循,国家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中,没有任何有关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更是无从谈起,使得我国审计机关面对绩效审计工作任务只有摸索着尝试。当前,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文件,致使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难以深入,陷入尴尬境地。
(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人员配备相对薄弱
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1.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审计机关人员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大多数是财务会计人员以及财经院校会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其专业知识趋同、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法律、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统计分析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2.知识老化,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知识和技能。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不甚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3.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审计人员存在畏难心理,认为绩效审计范围广、内容复杂,感到力不从心进而对其持消极态度。
(三)绩效审计需求与供给矛盾较为突出
多年来, 我国政府各项资金是否花的省、花的值、花的好等问题, 无人问津。由于“绩效审计”的缺失,使得一些领导头脑发热,“形象工程”屡见不鲜, 政府的预算资金往往被低效使用。长此以往,造成了政府财力吃紧,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究其根源, 在很大程度上与缺少“绩效审计”直接相关。对政府而言,应始终牢固树立绩效观念,以约束政府在使用资金时力求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否则,就会遭到“绩效审计”的质疑。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政府怎样花钱,花多少,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花钱之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尤为公众所关注。目前,在我国政府审计领域中,对绩效审计的需求日趋旺盛,可是供给却严重不足。
(四)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未形成
绩效评价标准是管理部门判断经济效益优劣的标尺,也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详细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如美国会计总署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测试与评估标准,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则以“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了金额化法。相比之下,我国有关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明显不足,还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公认、适用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这造成审计人员对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也给审计机关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工作量,而且加大了审计风险,影响了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积极性。
(五)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当前,政府审计实务发展较快,但是相关理论研究明显滞后,难以指导审计实践,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到位,而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如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诠释版本很多,争议很大,而对象、职能、目标、依据、标准、评价指标等零散杂乱,缺乏统一构架的绩效审计体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总体来看,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内容和技术方法、评价标准、工作体系等方面还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审计模式 。
二、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对策
(一)建立规范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实施严格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准则是根据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的审计人员和审计行为的规范,是专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格守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和指导审计实践的依据。由于政府绩效审计本身的特点,使得它在确定审计目标、完成现场审计工作和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同合规性审计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制定专门的绩效审计准则来规范政府绩效审计行为,以保证审计质量。
(二)抓好人才培养,改善审计手段
绩效审计是目前审计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美国的绩效审计比例之所以能达到85%,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由于我们以前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较多,但在经济、管理、信息、法律、资源等方面的专家严重缺乏,难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因此,必须抓好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引进各类专家,改善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
(三)提升绩效审计的有效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要有效提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供给能力,必须加强绩效审计队伍的建设, 需要两手抓一是增加审计人员的绝对量。现实中, 受审计机关编制局限, 不可能大量扩编, 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内部审计人员与注册会计师, 经过业务培训上岗。二是增加审计人员的相对量,即提升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 对审计人员的学识、经验、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机关需要储备多种专业的人才, 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关键词:基坑开挖;施工;支护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and make use of, deep foundation pit brac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topic. This paper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The construction; Support method
中图分类号: TV5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深基础工程开挖和挡土支护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边坡修理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
一般深基础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的砼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机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整度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挡土支护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2、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常见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一般来说,因为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多、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较复杂。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相对容易。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均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护工作,并且基本上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土方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抢工期,造成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的时候,有时会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难度非常大,几乎是无法操作,以致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从而导致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的现象。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就会比较大。因为支护施工无操作平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砼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来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3、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砼常用的是干拌法喷射砼设备,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入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由于操作手的水平不同,操作方法和检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弹严重,再加上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4、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般为 100~150mm 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五、六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
5、忽视跟踪监测。
跟踪监测是随时掌握基坑支护变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工程正常使用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测手段和制度,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地监测到基坑支护变形的第一手资料,等到发现基坑变形时已是无法挽救了。
二、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强化管理和监管协调的作用
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的质量和组织管理松懈的思想问题。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应组织本项目各岗位的管理人员,仔细研究施工的难度和交叉工序的关系,理顺各工序间的矛盾,突击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编写好针对性强、可实施的施工组织方案,并按程序审批确定后,严格按此方案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后勤、物资、人员的保障工作,做好单位间的协调工作,确保施工各工序有秩序、不间断地进行。
2、坚持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
工程施工中,不但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岗位管理能力,要熟悉各工序的操作程度和质量控制点,操作人员也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上岗证。严格人员的管理,对新来人员和离岗较长时间的人员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来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方法。只有这样方可达到既节约材料省工,又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3、强化质量责任,加强过程控制。
喷射砼的质量好坏和厚度取决于喷射操作手的操作方法和水平,而其中的关键是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以及喷嘴移动、水量的调节的操作等。施工时,喷嘴与受喷面的最佳距离为 0.8~1.0m;喷敷方法是横过混凝土面将喷嘴稳定而系统地做圆形或椭圆形移动,水量的调节以使喷射砼表面产生光泽为佳;回弹率的大小与砼的配合比,施工方法,喷射部位及一次喷射层的厚度有关。
4、加强对土方开挖施工工序的组织与管理。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精心安排开挖施工的分层、分区、分块的部位和时间,精心安排挡土支护的施工时间,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开挖部分的无支护暴露时间和减少土体被扰动的时间与范围,以达到利用尚未被挖动的土体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身位移的潜力。所以科学地安排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和控制施工进度,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将有助于控制支护结构的坑周土体的位移。
三、积极探讨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管理新方法
1、从结构受力改变结构形式。闭合拱圈挡土,连拱式基坑支护,都是将平面结构改变为空间支护结构,利用拱的作用,一方面减小土对桩的侧向压力;另一方面将结构受弯变为拱圈受压,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特性,降低了工程费用。
2、从施工方法上改变。桩墙合一地下室逆作法,是将基坑支护桩和地下室墙合在一起,将地下室的梁板作为支护,从地下室顶往下施工,地下室外墙也同时施工,它的优点是节约投资,但在地下水丰富,不易降低水位地区,尚须作防水帷幕。
3、发展新的支护方法。喷锚网支护法、锚钉墙法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审计工作的蓬勃发展,我国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和约束,我国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审计队伍素质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审计机构不完善,缺少对质量的控制标准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所以,我们要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扩大审计范围,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及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为了改善企业组织的运营方式而进行独立、客观的咨询和活动确认,达到扩大企业价值和增加企业运营收益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防止局部利益损害企业整体利益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区别于其他各部门职能的一个独立部门,同时由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理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和监督,从而促使企业内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内部审计的作用也随之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是通过审计监督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手段,以确保其经营的合法性,同时,要无条件的对各企业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负责,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和改革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改善企业组织的运营模式,并且增加企业的自身价值和收益。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要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广泛性,所以,内部审计还要对被审查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具有促进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改善和处理,还能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同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制度具有制约作用,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国家和企业制定的相关法规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然后,按照企业的审计工作规范,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从而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不受侵犯,同时,还要对经济活动中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进行监管和制约,确保经济材料合理合法的反应活动事实,同时,审计工作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工作人员要配合相应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现象。
内部审计工作对深化体制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为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供了安全、完整的监督保证,从而为企业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纪律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欠缺
内部审计职业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既要懂得相关的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会计专业毕业,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所以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没有办法运用综合性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综合技能的缺失致使审计工作开展不合理,而且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审计队伍不仅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审计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相对有限,而且职业素养不高,甚至没有基本的原则,常常会出现一些违背职业操守的现象,比如贿赂、草率等。同时,由于审计人员安排的随机性,导致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审计工作需要公证客观的职业操守,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该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保障内审人员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内审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才能保障审计机构内部的完整性。然而,我国的审计部门大多缺少上述的独立性。由于审计机构的多样性导致审计部门和检查部门职责不分,很多岗位都只是由检查部门的人员代管,致使内部审计的建立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办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由于没有专业的审计负责人员,无法保证内审业务的自主性和权威性,这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3.内部审计的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是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这种方法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因素没有进行充分的考量,由于这种淡薄的风险观念使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同时,抽样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凭借内审人员主观的经验和总结,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也缺乏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机构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然而,审计机构还没有广泛普及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工作纷繁复杂,效率低下。
4.内部审计的质量不高
内部审计度对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审计的质量很大一部分决定了企业的收益,所以,建立完善的内审质量控制手段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有效的内审质量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内审制度约束、内审考核、内审责任追究等。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质量监控制度建设相对不健全,监督机制的具体职责不明,导致内核考察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缺乏相关的质量考核,导致考核内容不健全,而且主观性太强,致使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遭到质疑。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对策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传统的审计人员管理已经满足不了审计部门的改革和发展需求,所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内部审计有效执行其职能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及时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意识,然后,适当的增加人才学习的机会,通过培训,对外学习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然后,要尽量多的组织一些其它方面知识的综合学习,如鼓励员工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计算机、人才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培训班,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假建设。同时,还要建立职业准入机制和从业资格制度,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能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福利保障和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规范审计结构
提高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是规范审计结构的重要保障,只有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质量。首先,要建立规范的内部审计结构,同时,这种审计结构要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征相符合,以便提高企业收益。其次,要将审计机构规划到企业董事会管辖,以此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独立性不受侵犯,最后,要聘用专业的审计人员,不能将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安排到审计部门,同时,要将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人员排除在外,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实现审计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方法过于单一,所以,在原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要尽量使审计方法多样化,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由传统单一的审计报表、账务账簿等方式转变为分析技术评价方法。通过对审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即时应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条件,将审计工作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同时提高审计质量。
4.提高审计质量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之一,首先,要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在审计过程中,确保任何一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保障审计的质量,强化质量监控的责任意识,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然后,对审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要进行复核,同时,对审计程序的实施也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努力扩大复核内容的覆盖面,不留盲区。
四、结语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不遗余力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和监督,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活动的合法性,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想要发挥内部审计的有效职能,就必须给予其相应的关注,要从组织结构、人员队伍建设、质量监管等多重方面进行控制和改革,进而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机制与体系。
参考文献:
[1]元丽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8:35-37.
[关键词]风险 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导致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重视风险、管理风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迫切需求。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众多优秀企业开展了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风险管理过程为对象,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为目标的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其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大部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是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为自身评估的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的历史理想水平作为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作为标准。然而,这样的评估标准比较容易造成风险管理评估标准与实际不相符合,从而会影响风险管理审计发挥其作用。
2.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权责不明确
大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在负责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方法措施,从而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负担过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计部门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总经理负责,很多企业没有设审计委员会,使得审计部门很难与董事会进行直接的沟通,审计部门的工作较程度的受到总经理的影响。倘若审计部门提出的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意见没有总经理采纳,董事会也无法知晓这一情况,将导致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与执行,可能会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造成企业的经营亏损。
三、产生原因分析
1. 缺乏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对纳入风险管理范围的组织以及活动的相关重要特征和要求所做的最低或者最高要求标准。该标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相对高度的概括性、客观性、清晰性、具有弹性。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对象建立对应的风险评价标准。但是,我国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是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为自身评估的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的历史理想水平作为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作为标准,并没有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对象建立不同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这导致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受到阻碍。
2.企业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企业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和工作程序不是很清楚,所需承担的风险不是很明确,进而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各部门和各岗位不能承担起独立的、权威的管理企业风险的责任,导致我国的风险管理始终不能上升到西方国家的企业全面发展战略高度。
四、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1. 健全相关的制度及政策
近年来,国际上多家跨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善而造成严重亏损或倒闭,不仅使全球经济产生了动荡,也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和国际专业机构先后颁布了众多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加强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有章可循,帮助企业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2. 制定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现在社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了防止可能性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存在,需要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要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及时的审计和评价。审计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的前提是,企业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并提出应对措施等。但是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不是很完备,没有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标准,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
3. 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及配套制度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重要特征,因而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企业制度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为了促进我国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企业需要完善其组织结构,使每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4. 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国家关于内部审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为了促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企业的内部审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不但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规避风险,同时降低企业的风险。
五、结语
目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并未真正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其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劲松,张庆.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5-7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施工技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前言
深基坑是大型、高层、复杂建筑的必然地基类型,深基坑施工技术的运用和施工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建筑队伍水平,预测整体建筑质量的重要参考之一,尤其在今天,各种建筑的基坑深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对深基坑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所以,必须在建筑行业内,对深基坑工程展开技术和管理方针研讨。根据对多年来深基坑事故的统计和分析,出现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原因有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技术运用不严格和不完整、盲目抢进度和工期、偷工减料等方面,这样的缺陷会造成深基坑工程支护失效、安全事故频发,既不利于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也不利于建筑整体建设质量和进度的掌控,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目标和效益的达成。对深基坑工程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控制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施工经验,应该以常见的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脱节和施工技术与管理脱节等问题为突破口,探寻深基坑工程问题分析和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对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进行客观分析,形成深基坑工程施工主动控制、加强技术运用、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达到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降低过程风险,降低各类事故发生的目的。
1、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脱节
1.1深基坑工程数据精确度低
深基坑工程设计阶段,勘测的数据具有很大的离散性,再加上地面和地下情况复杂,难于形成对地质和地基条件的客观描述,容易造成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出现偏差,给工程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1.2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问题
设计人员对深基坑工程特殊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支护结构的设计中不能根据基坑的需要采用必要的支护措施,支护结构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因支护结构不合理而产生事故频发的问题。
1.3深基坑工程设计人员经验不足
深基坑工程设计人员需要较强和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缺一不可,但是,一些深基坑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经验不足,尤其在考虑施工环节上有较大的主观性,忽视了对实际环境和条件的分析,使深基坑工程设计不利于实际施工,并会伴有施工风险的存在。
1.4施工技术人员对深基坑工程设计缺乏了解
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需要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全面参与、理解和审查,若“闭门造车”将会使深基坑工程设计不能结合实际,施工的难度和风险增加,平添了深基坑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矛盾。
2、深基坑工程施工中技术和管理脱节
2.1施工管理和施工实际向脱离
深基坑工程施工管理在内容上不切实际、死搬硬套,在体系上管理人员和具体施工人员的脱节,这样会使上层的意图不能贯穿到下层,相关施工技术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执行,难以适应深基坑工程技术和管理需要。
2.2施工观念问题
僵化和陈旧的深基坑工程管理和技术观念带来了很多问题,相关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难以提升,深基坑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作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可靠控制。
2.3施工组织和协调不合理
深基坑工程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没有考虑到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相互之间的影响,没有对施工过程影响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程度进行评估,不能有效解决深基坑工程施工是发生的各类矛盾。
2.4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技术力量配置适当
深基坑工程是系统工程,不仅是上层要有较强的管理力量,也需要下层有相关的技术力量,实际的施工中由于技术和管理脱节,会导致深基坑工程局部技术量不足,总体管理缺位,容易形成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问题。
3、深基坑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
首先,施工方的提前介入对设计方案的确定过程。其次,深基坑工程施工各主体要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加强沟通和理解。其三,形成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体系,共同完善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使其具有安全、经济、便利和有利于施工过程控制、减少过程设计变更的目的。
3.2建立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激励机制
制定各种导向激励政策,形成深基坑工程浓烈的技术氛围和管理环境,改变员工思想观念,理顺上下层传导、反馈渠道,使其更符合深基坑工程现场实际情况,规避施工过程中上、下层脱节带来的风险。
3.3提高深基坑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
以提高深基坑工程施工人员能力和操作水平为中心,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支护结构质量和存在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从技能上提升他们的水平,引导和激励他们主动去控制施工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思想陈旧,管理不到位,技术运用不合理等各方面原因,会产生深基坑工程质量问题,不但导致了深基坑工程的风险,而且形成了各类事故的隐患,更会对建筑整体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三者相互间辩证的关系分析入手,结合深基坑工程施工实际,进行了行业思考,提出了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对相关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希望能够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和相关问题防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由于深基坑工程复杂且重要,因此,建筑行业必须对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有高度的重视,在形成科学设计、严格管理和良好技术运用的基础上,促进深基坑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金雨红.对软土地基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9)
[2]张毅,房明.灰岩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勘察、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建筑,2012(06)
[3]樊跟牛,白永莉.桩锚支护在某深基坑支护应用实例分析[J].安徽建筑,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