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金融理财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理财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理财策划

第1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历史起源

财务策划起源于美国。1969年,在一家邻近芝加哥O’Hare机场的酒店里,一小群各个行业的理财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在理财行业看到的一个不足,即在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各自的理财顾问,但却缺少对各个理财领域都全面了解的理财顾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名为“国际财务策划人员协会”的组织于1970年诞生,这个组织后来更名为“国际财务策划协会”。从此,财务策划在美国出现后,继而在国际盛行,而今已经在许多国家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或个人。

职业特点

在西方,财务策划师被形象地比喻为“金钱医生”。它是一类综合性的人才,一方面能够对客户的财产状况进行诊断,发现客户需要哪些理财服务,比如保险、储蓄或是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把客户的需求和问题转给专业领域的人员,比如税务专家、保险专家、律师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中起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

国内需求

银行类金融机构

随着传统银行服务项目的日渐走弱,不少中外银行瞄准了个人理财这块非常具有潜力的金融服务市场。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理财观念比较落后,目前提供的理财服务只是将原来的存贷功能加以扩展,离真正意义上个人理财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国内还缺乏熟悉保险、证券、银行等多领域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财务策划师在中国将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需求。

第2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很多人看到了理财师这一职业的巨大吸引力,纷纷进入这一行业。但我国现财蓬勃发展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因此,大多数从业人员进入行业都从考取一张认证起步。由于理财行业的特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对报考者的学历、从业经验、道德水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并设置了培训、考试、实践等多个认证环节,很多国际认证还采用全英文试卷。因此,拥有一张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资格证书,也成为今后从事这一职业的一项竞争力所在。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获得证书只代表能入门,并不能证明就成了一名优秀的理财顾问。原因很简单,作为专业的理财顾问,在业务上,学习能力要非常强,虽然不要求熟练掌握所有的金融工具,但是却需要每个领域都要有所了解,并在某一领域极为精通。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很好地合作,才能为客户制订出完整的解决方案。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通常要经过3~5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再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在业内获得比较好的口碑。因此,一名理财师是否真正优秀,并不在于其拥有多少张证书,而在于其是否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并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为投资者提供良好服务。

注册金融分析师(CFA)

有“全球金融第一考”之称的CFA证书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认证,由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于1963年设立,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全美重量级财务金融机构分析从业人员必备的证书。该证书在全球金融领域内受到广泛的认可,是进入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咨询行业的从业通行证。

国际金融理财师(CFP)

CFP证书是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对从事理财的职业制定的一个认证标准,由国际财务策划人员协会(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Planning)推出,从1990年开始CFP资格国际化认证至今,全球持有CFP执照的人数不到10万人。在国外的商业银行,拥有多少CFP成为衡量一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策划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注册财务顾问师(CFC)

CFC证书由理财规划顾问师标准协会(Institute of Financial Consultants)推出。IFC成立于1990年,是国际性的理财顾问师专业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目前在全球12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CFC证书在全球理财行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特别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是衡量理财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依据。

注册财务策划师(RFP)

注圆莆癫呋师(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s,RFP)证书由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RFPI)于1983年推出。目前RFP证书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家获得广泛认可。此外,RFP认证项目已被列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从而大大提升了RFP证书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国家理财规划师(ChFP)

2003年,理财规划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2005年3月,劳动保障部正式推出国家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考。ChFP资格证书是目前我国政府认可的最具有权威的理财规划师证书,同时也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政府所认可。

特许财富管理师(CWM)

CWM证书由美国金融管理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inancial Management)推出。该学会成立于1995年,专业从事投资规划、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理财规划方面的培训和认证。特许财富管理师(CWM)认证被认为是美国本土三大理财规划管理师之一。该证书注重实战与实务,在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高端客户的需求把握、投资全面性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

第3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卓越理财》:请介绍一下美国目前的个人理财状况是什么?

Robert: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理财在美国便渐渐兴起。当时由于美国人民生活安定,他们开始考虑怎样享受人生,并为退休作出安排。加上美国医疗费用昂贵,他们都希望有合适的计划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由于这些背景原因,美国一般大众比较接受向理财师咨询理财意见。而在美国理财行业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不论银行或是独立理财顾问公司均占有一定市场价额,令竞争甚为激烈。

《卓越理财》:RFP在国际理财行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Robert:RFP在1983年已在美国成立,是美国成立的第二个以理财为主的学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中,RFP协会在全球多个地区均有推广理财专业,在亚太地区应处于领导地位,除了委任黄志杰先生为北亚州区总监外(亦为协会在亚洲区最高负责人),在中国,香港,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亦积极展开课程,希望把先进的理财理念能带到亚太地区。

《卓越理财》:RFP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它有着什么样的背景?

Robert:财务策划是指运用科学公正的财务分析程序来对个人的财务计划、投资策略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以实现其长期理财和生活目标的专业个人理财服务,是金融、保险等行业指导个人投资理财的新兴业务。随着居民储蓄的增加和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理财服务在中国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中外金融机构均将拓展未来中国市场的重点定位于个人理财服务。在此情况下,从事或有志于投身金融理财行业的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考取专业资格,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资格,方可提升个人的竞争力,获取更佳的事业发展。

《卓越理财》:RFP进入中国市场,是怎样结合中国的国情的?

Robert:RFP自2003年开始于中国大陆及香港推出课程后,迅速得到行业的关注。总会本身也明白唯有将课程本土化,才能令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充实的回报,因此学会特别安排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的金融界及大学专家将课程内容、讲义、考试题目全部汉化,使课程内容在中国及香港更能切合本地经济形势发展。而在讲课时,学会更邀请了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老师授课,而每位讲课教师都只集中讲授自己专长的科目,务求令课程能够增加实务性。

《卓越理财》:美国和中国的个人理财的观念相差很大,美国和中国目前的个人理财观点有什么区别?

Robert:在理财观念上,美国跟中国有着很多的不同,最基本的就是在专业咨讯费用方面。在美国,理财师是会对咨询理财建议的人士收费的,他们并不会在建议书上推销产品以收取佣金,因此,在作出理财建议方案时,能够保持理财师的专业性并且比较客观,避免了潜在的利益冲突。在中国,一般人士皆比较不愿意付费以换取理财师的理财建议,他们仍觉得理财师提供理财建议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可能是由于现在中国普遍接受银行的理财师,并觉得理财只是银行提供的其中一项增值服务而已。相对美国,除了银行外,独立第三方理财公司也非常普遍,他们打着独立专业的旗号,得到了很多客户的支持。

而在投资意识上,在美国,一般人士均乐意将收入投资在不同的产品上,包括银行储蓄、债券(特别是国债)、基金。但在中国,可能由于投资产品相对较少,似乎一般人士仍然倾向于将收入投资在银行储蓄,这种情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改善。

《卓越理财》:对于正在逐步开始在中国发展的个人理财行业,您有什么看法?

Robert:本人对中国理财行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从以往的一段时间来看,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成功的,而且GDP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加上WTO落实令外资金融机构正式落户中国,相信会对金融产品创新带来一定的刺激。另外,中国人口众多,财富在民间不断累积,其实对专业理财师的需要旺盛。据保守估计,中国市场需要的专业理财师数量大概在20-30万之间,但现在通过不同专业机构培训的理财师最多才2-3万,可见专业理财师的缺乏。

第4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2004年2月 隆重推出改刊号,全面阐述“精明理财,快乐一生”的杂志基本价值取向,专题、资讯、消费、投资、文化、财识六大版块内容精彩设置,贴近都市白领生活,注重理财技术,着力塑造理财师和理财机构的专业形象。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温馨时尚的版式风格,轻松自在的阅读过程,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服务。《大众理财顾问》将走出一条在国内独创的理性内容,感性风格的生活财经杂志之路。

2004年7月 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之一搜孤(省略)理财频道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专业化的理财信息平台,开设向读者展示杂志形象的又一个窗口,在“服务读者,方便读者”方面继续向前迈进一步。

2004年7月 与建设银行长安支行合作出版《建行理财》(季刊),至2004年年底,共出版2期。

2004年8月 成为国内知名财经网站和讯(省略)理财频道的重要合作伙伴,进一步发掘大众理财需求,加强业内理财知识的切磋。

2004年8月 作为特别支持媒体,参加首届深圳金融文化节暨理财・竞技博览会,于展会上接待深圳市市民,答疑释惑,交流心得,同期特派记者采访深圳市多家金融机构和专家人士,完成《大众理财顾问》个人理财系列调查――深圳理财人群投资与消费倾向调查报告及“深圳理财业系列报道”。

2004年9月 作为协办媒体,与金融理财界近200余名专家学者和各方代表齐聚北京翠宫饭店,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理财策划发展论坛暨CFPcm认可财务策划师教育与研究项目会”。旨在普及国际先进的理财规划专业知识、传播规范的现代国际理财服务理念、推动国内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理财精英。

2004年10月 参加北京市报刊发行局组织的第六届北京图书――报刊宣传活动日,充分展示杂志形象,与热心读者亲密接触。

2004年11月 作为协办媒体之一,在首届北京国际投资理财博览会特装亮相,营造三大亮点。亮点一,特邀机构资深理财专家,现场对观众进行理财规划指导;亮点二,成功举办个人理财系列讲座“增值你的财富――个人投资者理财策略”,并以此为契机,将于2005年陆续推出十次以上的进座及沙龙活动;亮点三,作为支持媒体,参与2004亚洲财富管理北京高峰论坛,进行了关于“保险中介的市场发展机遇”访谈,与业内中高层管理人士进行了沟通。

2004年11月 参加杭州融资&理财金融产品展,特派记者完成“杭州理财业系列报道”。

第5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相比较同龄人频繁的跳槽,张遂的工作一直很稳定,毕业后就供职于工商银行,始终从事理财业务。张遂坦言自己很喜欢与人沟通,当沟通后所带来的正极效果也是让他最开心的,而且同时也可以丰富自身的阅历。

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张遂不止一次提到学习和交流。他认为在理财过程中,学习很重要,理论是死的,而理财师是活的。系统的知识是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才是提高成功率的保证,所以在理财中,多学习,多交流,听取专家的意见很重要。

“考取牌照和资格证不再像中学时代老师奖励的小红花,而是非常务实的业务需要。从事理财工作,如果没有理论的基础,工作就容易遇见瓶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理财其实并不难

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理财师也都有本自己的理财经。张遂认为,理财应该先审视人生目标,并通过财务组合稳健地达成这些目标。理财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个朴素的理财观念,比如说,现在很少有人将全部的钱放在家里的保险柜里,大家都会用来存银行、买股票、买基金、买房子、买黄金等等,部分人的存款不只存一家银行,还要分散到几家银行,这些都是理财的具体表现方法,所以说理财其实并不难,很简单,人人都会理财。只不过专业的理财师经验理论更系统,经验更加丰富。”

关于客户在理财投资中的“老生常谈”----买股票还是基金?记者同样问到了张遂。“在市场中选择定向投资!”张遂表示,当前的金融市场是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市场,尽管资本市场已经出现了反弹,但仅仅是反弹,还需要时间来观察上市公司4季度报和2009年3季度报告。现在的股票市场是有机会,但是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因此对股市不熟悉的人不建议进入。

张遂认为,最出色的投资者就是在市场中打太极,而不是蹲马步。“股市低迷的同时债市出现了牛市。目前债市的牛市可以说已经走过一大半了,但是毕竟还是牛市过程中,近期发行央票的利率继续带给市场继续降息的预期,债券市场还是有淘金机会的,但是要注意信用债的风险,毕竟我们处于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的信用容易出现问题,客户在选择债券基金时应注意规避持有过多信用债的基金。”

当谈到自己的理财规划时,张遂表示,理财规划因人而异,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现在的老百姓对理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将投资和理财进行混淆,将理财的手段当成理财的目的。一般人“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忽视了保障。“我的理财很简单,首先是保险产品先行,为自己上了一份大病险附带意外险,把风险对冲掉一部分。之后我配置了4年的基金定投,从收益上来看效果不错。另外由于从事理财工作,有时间研究基金、股票、黄金等,从总体上来说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高,除了日常的流动资金,其他的资产90%投资在高风险产品中。”张遂强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风险投资比例会逐渐下降的,这点很重要。

开源节流,保险为基

个人理财这个词虽已走进人们的耳朵,走出人们的口中,但仍旧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理财师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张遂坦言,与客户沟通最难的一点就是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和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客户与银行之间的平衡点,彼此才能建立信任感。我的经验是,一定要从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出发,根据客户的需要制定理财方案。同时,建立这种信任感是需要理财师所在的机构拥有良好的稳健度,能够帮助客户控制风险。”张遂认为两方相辅相成促成良好的理财规划,理财师要做好自己的功课。

面对众多盲从的客户,张遂给出了自己的理财秘籍――开源节流,保险为基。他认为投资目前应该要注意三点:

止损。出现损失要及时止损避免更进一步的损失。

不要着急抢反弹。因为股市无法预测,不要着急入场,趋势确立后再入场不迟。

顺势而为。关于其他有赚钱机会的产品。如债券基金、黄金等。

采访最后,张遂转开话题告诉记者,理财的心情很重要,如果理财让你特别的不开心,整天提心吊胆,还不如不去做。理财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张遂私人理财小贴士

1. 开源节流

2. 保本第一,量力而行

第6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关键词:个人理财;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65-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5

根据国际理财协会的定义,个人理财(或家庭理财)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顾客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在专家的协助下,为顾客进行储蓄策划、投资策划、保险策划、税收策划、财产事业继承策划、经营策略等设计方案,并为顾客的具体实施细则提供合理的建议。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很多大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及利润增长点。据有关资料统计,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已占国外银行总收入3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达到全部收入的70%①。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2007―2009年间,美国的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②。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其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如何更好地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加快个人理财业务的高速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状况

据统计,截至2008年共有39家商业银行推出2404款个人理财产品,同比增加108%,银监会公布的全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2007年有26家银行发行了1158款理财产品,全年销售额为4000亿元。而在2005年则仅有593款理财产品发行,全年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仅为2000亿元。理财业务在银行全部业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工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的财务报表显示,当年的理财产品销售额达1185亿元,同比增长近1.6倍;理财业务佣金收入达到50.89亿元,同比增长310%,占其非利息业务收入的35.4%③。尽管如此,但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是明显滞后。纵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其现状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规模小。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左右,个人理财收入的比率更低,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收入一般占经营收入的40%至50%④。

2.品种少。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有260多种,但在实际中运用的很少,其中个人理财品种更少。而国外有1000多种,并且个人理财产品多样化,例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包括:存款服务、个人信贷服务、支付服务、投资理财服务、保险服务、私人银行服务等。

3.层次低。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是转账、、代收代付、通存通兑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简单业务,难以像国外商业银行一样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真正让客户获得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

4.理财产品缺少创新性和品牌优势。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开办的理财业务种类主要有保管业务、个人外汇买卖、个人消费贷款、电子银行服务、银行卡、理财咨询等;建设银行有基金买卖、利得盈、“龙鼎金”黄金产品买卖等产品;此外,还有中国银行的汇聚宝、个人外汇期权、期权宝、代客境外理财、电子银行服务等等。这些产品中大多为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翻版”,产品缺少创新,缺乏按照中国市场客户需求特点设计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个人金融品牌,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国际综合性大银行1―2个月就会推出一款个性化的创新理财产品,其个人业务的利润不断扩大,主要靠的就是被客户认可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品牌。

5.理财专业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注册理财规划师人数的多少代表着该国理财规划业的发展程度。在美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理财顾问都有CFP任职资格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全球拥有CFP执照人数近10万人,其中美国占60%左右①。我国于2006年正式成为CFP组织成员国,对专业理财规划师的培养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此类人才几乎空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多数只能指导客户填写存取单或者简单地教客户一些传统业务,并提出一些理财的原则性建议,但对证券投资、保险、税收筹划、养老等个人理财的核心业务往往自身都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难以为客户提出权威性的理财规划和建议。总体上说,目前银行业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员工还未达到严格意义上的“个人理财规划师”的要求。

6.信息科技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机整合,其主要特点有两方面:第一,金融机构与目标客户实现沟通,达成交易的途径和手段呈多样化、综合化、立体化的特点;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普遍应用,商业银行借助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深度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理财服务。虽然我国有些商业银行也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但仍存在明显缺陷,并且由于个人理财经理的业务水平较低,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借助数据库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进而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从体制方面来看,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制约了理财产品的多样化。目前我国金融业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方面为客户只是提供,收益体现在手续费和佣金方面,不能获取直接经营利益。很多在国外合法存在的理财产品,我国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而不允许办理,只能在储蓄新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张,把存、贷款新产品组合起来。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涉及到保险、证券等业务时,只能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机构出现,造成在深度和专业化上的先天不足,很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

2.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商业银行经营水平不高。金融理财业务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新的市场机会的判断能力、与其他金融机构争取客户的能力以及提高行销策略效率的能力。作为提供理财产品与服务的商业银行,恰恰存在市场敏感度较低,对客户心理的分析能力、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产品需求的生产研发能力不足,对客户新需求、市场新特点、经济新环境等缺乏适应性调整的有效机制与措施,不能很好地满足优质客户的全面需求。整个经营模式不能迅速感知市场并做出有效反应,折射出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3.从客户方面来看,客户普遍缺乏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在财富方面,人们传统上比较低调,不愿意透露个人财产,这种传统怕“露富”心理影响理财行为的深入进行。作为理财师不能充分了解客户财务,也就无法提供全面的理财建议,只能局限在办理具体产品交易、提供信息、优先优惠服务等方面,使理财工作难以深入。在我国,相当多的客户对理财服务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部分客户认为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就是委托资产管理,关心回报率;有些客户认为银行理财师只提供建议,配不上大用处,在投资理财时完全相信自己;还有的客户理财积极性不高,其财富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和充分打理,自己不会理财但又担心风险,不放心交给别人,所以大量资金存放在银行储蓄、国债上。因此相当一部分理财需求仍处于潜在状态。

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经验的借鉴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使其成为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新亮点,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经验与启示,我国要汲取养分为我所用,以此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1.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目前在我国分业经营格局还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争取在现有体制下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空间,包括:第一,商业银行应与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广泛的跨行业业务联系,从现阶段互相进行业务发展到更密切的行业间业务交融,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模式;第二,商业银行要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效益[1]。

2.打造个人理财品牌,突出自身特色。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不断打造理财品牌,如花旗银行的“CitiGold花旗财富管理”、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等,都为其吸引了许多优质客户,稳定了银行的客户资源。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更需要迎合客户心理的金融品牌,因为良好的品牌形象树立对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

3.细分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看出,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首先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确定理财产品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群体,并且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理财服务。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将目标客户定位在有钱却低调的富人,尽管有花旗等世界级大银行与之竞争,但由于定位准确,汇丰私人银行通过全方位的财务顾问服务,帮助客户增加财务的私密性,节省收益、利息和遗产的相关纳税支出,自由支配财产并减少投资与融资的成本。并且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客户信息管理制度在不同层面但始终清晰一致的努力之下,汇丰银行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4.提高技术手段,加强技术应用。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高新技术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应用,以技术创新促进理财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通讯更快捷、运行更安全的理财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升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完善服务功能,使客户能感受先进电子化个人理财工具的快捷、舒适、方便。

5.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客户为基础的信息资料库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建立和运用客户信息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通过这一系统,银行可以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筛选优质客户,确定理财目标群体,并以此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实施理财服务,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6.实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战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普遍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并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理财团队。例如汇丰银行要求其财务策划经理拥有CFP资格,渣打银行则要求每位客户经理拥有伦敦证券学院的专业资格。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想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形成特色和品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战略。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体制的制约和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能力不高。我国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国情,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低于30%,而国外银行占到70%以上①,这与我国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有直接关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金融经营和监管方面的改革应进一步推向深入,先行试点实行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同时通过有效监管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商业银行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法令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体系,按照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持续性监管,重点要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准入、销售环节和内部管理的监管,深入分析个人理财业务各类风险的关键之处,研究制定相关的风险评估标准及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商业银行做出风险提示,促进个人理财业务业务的规范健康开展。

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对现有银行制度进行清理整合,梳理规范业务和管理流程,对岗责体系进行明晰和细化,构建科学的基础管理平台,发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的作用。实现管理科学化,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运用标准化的方法来解决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明确理财人员职责,将理财人员个人职责、工作成绩与考核奖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将理财业务纳入经营绩效考核,提高理财产品计价比重,逐步向全面产品计价过渡等考核方法的改进,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加强专业人才的建设。理财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作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应重点从两方面逐步推进:第一,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可借鉴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开设投资工具运用和理财规划两大类课程,同时还要适当学习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培训使客户经理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通才”,且这种培训要形成制度,定期进行,不断更新客户经理的知识以更好地适应个人理财的需要;第二,建立我国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做理财专家需先取证,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注册理财规划师CFP(Certified FinancialPlanner),CFP证书由“国际财务策划人员协会”推出,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理财顾问认证资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和继续教育体系,以规范个人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行为及提高其专业理财水平,打造真正的理财专家。

4.改善技术条件。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打造个人理财服务的技术平台,提升服务质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和技术平台,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汇兑清算系统、电子证券交易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但已有的金融网络、金融技术与发达国家相距很远,离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也有距离。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更好地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建设重点应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银行业一方面应加快全国性金融网络的建设,协调各银行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应着手兴建银行内部网络;同时应积极建立国际间金融互联网。二是应加快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集成。金融电子化系统集成是指金融企业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把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其相关的业务操作、处理、管理、控制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使金融企业能籍此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系统,银行可有效地管理已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特别是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以便进一步将经营模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通过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定制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5.加快创新。由于创新的不足,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多且缺乏特色,而市场、客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且不断变化的,如何满足客户多样化且日趋变化的需求,商业银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应注重几点:一是要新。商业银行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要充分体现本行的智慧、优势,要做好市场的调研,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新、他新我优。二是要适用。产品适用才有客户、有市场,也才能给银行带来利润,如何才能适用,关键是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而准确的市场定位又来自于对客户进行细分,即按一定的标准例如按收入、年龄、风险偏好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个性、差异,这样的产品才适用,才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投资理财的需要。三是产品要有一定的含金量,即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商业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仅停留在方便、快捷或微笑服务阶段,更重要的是要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这才是客户委托理财的主要目的。

6.理财产品应突出个性化和品牌效应。个人理财的核心理念即是它的个性化服务。因为个人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阶段,理财的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即使财务状况相似的人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居民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偏好、不同理财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是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本质推动力。在美国,商业银行会主动为客户提供差别化的理财服务,这种“开放式”的理财服务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将对客户的分析作为设计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的前提,通常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理财产品。银行对客户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投资顾问和客户满足为中心。美国的大银行基本上都实行这种业务模式,它们具有很强的资产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能满足机构客户和富裕个人客户的各种需求。在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模仿力极强,仅有创新还不够,商业银行还应在消费者和市场中创造富有特色的个人理财品牌形象,想方设法形成并保持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以不断开拓市场,吸引客户,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

7.培养优质的客户群。首先要加强对优质客户群的识别,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著名的“二八定律”,即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优质客户群既包括富豪阶层的高端客户,也包括具备一定资金实力、信用良好的中产家庭。国外银行历来都将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优质客户群竞争作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而国内银行基本上是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基本业务以外的一项增值服务,定位不甚明确。对于能给银行带来较大利润的高端客户关注不够,市场份额比较小,利润率低。美国美林公司的2006年《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人均资产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共有345万人。中国的富人总数仅次于日本,居亚太区第二位;财富总值达到173万亿美元,占据亚太区财富总值的20%。这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私人银行”服务和“家庭办公室”等高端理财业务具有庞大的潜在优质客户群。其次要为优质客户群提供专业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个人理财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投资者理财知识和能力的成长。美国联邦政府对消费者教育非常重视,1994年的《联邦中小学教育法案》正式将个人金融知识教育纳入课程安排。在法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家庭从小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而中国居民长期缺少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理财意识和理财知识的培养,大多数居民理财观念传统保守,专业理财知识相对匮乏,居民具有潜在理财需求,但对目前市场上各种新型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诸如此类问题,显得反应迟钝,束手无策,甚至消极等待[2]。

参考文献:

[1]李晓红,王瑞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0):46.

[2]夏园.刍议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策略[J].武汉金融,2009(5):32.

①②资料来源:蒋综利,吴晓健.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大众商务,2010(2).

③④资料来源:夏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9(12)下.

第7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设计工作室灵感创意成功率高

不经意间,百姓在购物时,除了比较商品的实用,更加追求品位、强调个性。经济的稳定发展,让艺术享受成为必需,也使得设计类行业"炙手可热"。在产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时代,个性化的产品永远魅力十足。开一家景观设计工作室、汽车美容店、彩铃设计工作室、游戏动画设计工作室等,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创业选择。

1、景观设计工作室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更是城市的发展趋势:关注人居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的持续升温,使景观设计人员需求量大增。

游戏动画

2、游戏动画设计

公司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游戏、动画一个都不能少。网络的普及,给网络游戏和动画制作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据专家测算,国内专业游戏动画工程师不过8000人,与市场的旺盛需求相比,至少有15万人的缺口。开家游戏动画设计公司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人员,更需要一定的投资资金。

3、房地产估价咨询公司

买房、卖房、换房、租房……房产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而且投资价值日益凸显。不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都需要考虑价格、区位地段、户型设计、房屋质量、开发商信誉、交通购物等诸多因素。二手房大量上市后,虽然房产的地理位置一直没变,然而区域定位、城市规划、周边环境可能早已不同,因此更需"慧眼"。普通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等地位,想寻找超值房产,只能求助房地产估价咨询公司。

特许金融师

4、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工作室

金融分析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深厚金融理论素养的高级人才。未来两年,上海对CFA的需求是3000人,但目前CFA的数量仅几十人。一旦获得CFA资格证书,既可开家金融分析工作室,也能得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高级会展

5、高级会展设计工作室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发展迅猛,会展类公司数不胜数,从业者队伍日趋庞大。然而,高端会展设计工作室依然缺乏。从业者要有室内设计专业相关的学历,还需熟悉会展基本流程、能独立完成设计、了解基本设计施工方法、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据介绍,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需要大批具有独立设计能力并能指导施工的会展设计人员,组建一家工作室可以把生意做大。

生活服务业以人为本天地宽

小到一日三餐的搭配,大到个人理财、甚至人生规划,要想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还真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于是,营养配餐工作室、财务策划咨询公司和职业顾问室也打入了最具潜力创业项目。

营养配餐

6、营养配餐工作室

一日三餐,填饱肚子不难,难在如何搭配,吃出营养和健康。小菜搭配不好影响食欲,饮食结构不合理还会导致多种疾病,于是学校、机关、企业、餐饮行业迫切需要"营养配餐师"来指点。这时候,一家营养配餐工作室能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体质提供个性化的科学配餐咨询。国内专业配餐领域几乎是空白,而且行业门槛并不高。提供咨询之余,开个培训班,传授烹饪原料知识、食品营养知识、食品安全知识、餐饮成本核算知识、营养配餐的准备、营养食谱的制定、营养餐的制作等知识,相信前来求学的人不会少。

财务策划

7、财务策划(理财规划)咨询公司

你会理财吗?据一家专业网站调查,78%的被调查者需要专家顾问的理财意见,25%愿意委托理财,50%以上愿意支付顾问费。可见,收入多了,自然要理财、要投资,于是,人们对理财规划的需求日趋旺盛。据香港高级财务策划师介绍,现在香港私人财务咨询公司已有3000多家,以个人理财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

职业顾问

8、职业顾问工作室

第8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零售基金的出现,如国内银行将来能设立基金公司,可尽享「银基合作优势,由基金公司设计, 再由银行分销,客户以定期定额供款方式购入零售基金,如客户每月供款1000元,可代表每月购入了0.05基金单位,这种配合对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一项严峻挑战。

灵活存款期存款出现,银行为了锁定资金成本,应付利率上升风险,设置一些分别有封顶利率和包底利率的存款,每月或每季检视挂钩利率(一般为当地银行同业拆息息率)平均值是否超出封顶和包底利率,再按存款协议,在市场利率上升时, 只需付出封顶利率, 而当市场利率连续偏低时,银行会付出包底利率, 有些情况下, 银行甚至有权在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某一水平时, 提早赎回存款,而将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转嫁给客户。

浮息工具:如浮息贷款,按揭会出现, 来平衡资产和小负债的相对风险。

■品质管理。银行会更重视标准服务水平和产品的标准性(standardization with local adaptation),有差异性的产品。

■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国外银行有一套将产品分类,再计算在提供某种产品服务时,所花的时间,直接成本和分摊成本,然后将不同产品,按成本比例换成约当单位(equivalent processing unit),去评估某公司,某部门的表现效率,在利率和服务收费市场化后, 成本数据在处理跑量为主的中间业务会很有用。

■知识管理的重要。为避免某些部门员工,抱着掌握信息便是国王的心脏,影响银行运作的延续性, 因此, 银行内部应建立一套按工作性质授权而配置的中央资料储存系统,先把一部份人培育起来, 再透过他们去培育其他同事,部门更应编列部门策略和操作手册以保持运作的效率和延续性。

第9篇: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关 键 词: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理财教育:经营模式: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1-0027-03

除了美国以外,澳大利亚是个人理财业发展比较早的国家。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兴起的原因主要有:金融自由化的推行,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众多金融新产品的涌现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税收、退休金、社会保障系统日益复杂。

一、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发展

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起源可追溯到近百年前。1909年,澳大利亚成为最早提供政府退休金的国家之一。早期的退休金计划仅覆盖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共部门高级人员,二战后扩展到普通公民,退休金计划成为人们财富积累的重要工具。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口老龄化趋势开始呈现,DB(Defined Benefit)计划出现,促使澳大利亚人更重视退休金的积累。但个人理财业在澳大利亚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退休人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量增加,他们领取到丰厚的退休金并投向金融市场,导致澳大利亚投资者大量增加,理财师和相应的财务咨询网络也出现了。

最早的理财师被视作投资顾问,来自于澳大利亚投资计划者协会(Australian Investment Planners Association,AIPA)。当AIPA开始扩张并吸收个人会员时,它更名为澳大利亚投资和财务顾问者学会(Australian Society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Advisers,ASIFA)。ASIFA在很多方面模仿了澳大利亚人寿保险联盟(Life Insurance Federation of Australia,LI-FA)的组织结构。LIFA属于保险产业,通过与美国同业组织如百万圆桌会议的联合,最早关注个人理财业这一新兴职业的发展。

在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发展的早期,Wes McMaster (1999年澳大利亚理财协会主席)和Gwen Fletcher(绿色金融服务组织管理董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2年,Fletch-er访问美国寻求支持和帮助以促进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在美国她结识了很多国际理财协会(IAFP)的人,使她认识到澳大利亚也需要一个类似IAFP的行业协会组织。在Fletcher的努力下,1982年底在澳大利亚举行了IAFP第一次全球会议,并于1984年成立澳大利亚IAFP。由于银行和人寿保险业的支持,IAFP成员迅速增加,影响很快超过ASIFA。I-AFP和ASIFA于1992年1月合并为澳大利亚理财协会(FPA)。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FPA的系列活动如理财周等,公众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理财业开始被公众接受,理财业的基础终于奠定。

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退休金保证支付(Superannuation Guarantee Charge,SGC),法律规定SGC由雇主(而不是由个人)按照个人薪水的比例支付到个人退休金账户。SGC支付比例最初占薪水的7%,2002-2003年度上升到9%。随着账户价值的增长,而且更多的雇主允许雇员为自己的账户挑选投资基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财务帮助。与此相一致的是澳大利亚人对股票的偏爱。依据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的报告,澳大利亚现在的股票投资者比例全球最高,一半的成人投资于股票市场(直接或通过养老金或管理基金)。

社会和经济的变革迫使澳大利亚人成为投资者。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退休金规则和股票投资组合,许多投资者开始在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寻求投资顾问帮助――而不仅是在接近退休时,由此推动了公众理财需求的持续增长。

1990年,在国际CFP理事会成立之际,澳大利亚IAFP(后改为FPA)就与国际CFP理事会商讨引入CFP资格认证体系事宜。同年,澳大利亚IAFP与国际CFP理事会签署了第一个国际许可证和联属协议,协议允许澳大利亚IAFP参照国际CFP理事会的模式向达到“4E”准则要求的理财师颁发CFP资格证书,从而使澳大利亚成为美国本土以外第一个国际CFP理事会成员国。澳大利亚CFP数量从1990年的49名增长到2005年的5481名,居全球第四位(资料来源:http://省略)。FPA在推广CFP职业资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同业的支持和帮助直接促使了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迅速发展。

二、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特点

(一)理财教育体系相对完善

随着公众理财意识的加强,理财教育培训逐渐受到重视。Fletcher于1983年建立了澳大利亚第一个理财教育机构――投资培训学院(Investment Training College,ITC)。在Fletcher的支持和美国同业的帮助下,IAFP构建起理财培训课程体系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授予理财资格证书。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加入国际CFP理事会后,正式引入CFP课程体系并加以本土化,使之成为澳大利亚个人理财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目前,澳大利亚CFP课程结构为:CFP1:Ethics,Professionalism and Compliance:CFP2:Applied Strategies1:CFP3:Applied Straegies2:CFP4:Investment Strate-gies。

除了CFP教育项目,澳大利亚很多大学都设置了个人理财课程,如Charles Sturt University。一些大学如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甚至设置了个人理财专业,可以授予个人理财学士学位,而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甚至可以授予个人理财硕士学位。因此,大学理财教育也是澳大利亚个人理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澳大利亚个人理财教育的重要途径。

澳大利亚的个人理财教育不仅对本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其他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澳大利亚的CFP教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国际化的。近年来,很多东南亚国家到澳大利亚寻求理财教育项目的帮助和指导,FPA也积极加强与其他理财协会如IFPHK的合作,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理财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同时,由于澳大利亚海外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因此通过其大学个人理财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发展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产品丰富,税务计划是理财规划的重要内容

随着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在澳大利亚的兴起,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由此带来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持续创新。澳大利亚的理财服务内容涉及到投资、信贷、退休养老计划、税务计划、保险、遗产计划等。由于澳大利亚是个人税负较重的国家,税务规则非常复杂,而且经常有调整和修改,因此税务计划在澳大利亚个人理财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不少理财师专门提供税务咨询、纳税申报服务。

(三)理财业经营模式多样化

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经营模式包括三种:(1)独立理财师。独立理财师能取得交易商执照,在满足了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ASIC)的教育、经验和交易执照要求之后可以从事自己的理财业务。但是,独立理财师必须承担交易商的法律责任和财务责任,即他们必须承担风险。(2)签约――特许理财师。一名理财师想开展自己的理财业务,也可以与交易商签署协议而不用承担交易商执照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财务责任。交易商承担法律义务――教育、培训、监控和管理特许理财师。除了协议所规定的业务内容外,特许理财师在其他方面开展业务相当自由,并不受协议和交易商的限制。交易商提供服务支持――教育、营销和软件等,从而换取特许理财师的部分回扣或酬金。(3)雇员。许多大的交易商支付理财师薪水,这些理财师通常在一些金融机构就业,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交易商都有大的理财服务分布网络。今天,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依据一项货币管理调查的结果,目前澳大利亚大约有15000名理财师在开展理财业务,其中超过11000名理财师在前100名交易商中开展业务,大约3/4的理财师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及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业务,大交易商(金融机构)在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银行理财体系中,四大银行――ANZ Bank、National Bank、Common-wealth Bank、Westpac Bank占据主导地位。

这三种理财业经营模式供消费者选择,不同的服务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许多独立理财师通过给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服务来吸引客户,而一些客户更愿意与大的交易商(金融机构)往来。监管体系对三种理财业经营模式和不同的服务层次都加强监管,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四)理财业监管架构

尽管FPA努力促进CFP标志作为理财师的首要资格,然而在澳大利亚仍然有一些人以理财师名义提供理财服务,这些人完全不具备理财师的资格和水平,这就使得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监管显得尤为必要。而要依据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和变革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的、复杂的个人理财监管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目前,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监管机构主要包括: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ACCC)、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APRA)、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ASIC)。ACCC负责执行贸易实践法,关注公平价格和保护消费者利益。ACCC于1995年通过合并贸易实践委员会和价格监督局而成立。APRA是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和退休金的审慎监管者。APRA成立于1998年7月,作为一个新的监管者,APRA的作用是确信金融机构能承担他们的义务。ASIC则负责交易商的执照发放、行业监督和消费者保护。三个监管者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监管体系,以应对由于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所导致的个人理财业的显著变化。

1996年5月,澳大利亚财政部对其金融体系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使金融监管制度能更好地确保一个有效的、竞争的和易变的金融系统以巩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持金融稳定和金融交易的审慎、诚信和公平。这项调查的报告最终导致Cor-porate Legislative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CLERP6)的颁布实施。

CLERP6于2001年1月1日执行。CLERP6对个人理财监管提出了一些建议:所有金融工具统一监管:新的监管框架将禁止人们提供理财咨询除非持有合适的金融执照:对金融市场交易商和咨询服务提供者实行单一执照体系:中介商与零售投资者进行金融交易时,必须承担法律义务:公开披露的交易信息应该表达清晰以便于投资者能在所有金融工具中作出比较:所有的市场不当行为应该由公司法统一协调等。CLERP6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监管体系。

除了由ACCC、APRA和ASIC组成的政府监管体系外,FPA在推广CFP资格时,严格按照“4E”准则(Education教育、Examination考试、Experience经验和Ethics职业操守)加强对理财从业人员的监管,在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中国个人理财业的几点建议

借鉴澳大利亚个人理财业的发展经验,中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加强理财的教育培训。个人理财在中国正处于导入期,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理财的教育培训,将正确的理财理念导入中国,并培养优秀的理财专业人才。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初步兴起,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部分大学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二是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内部培训:三是一些投资咨询类公司与国外理财协会合作推出的理财培训。尽管目前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很少,部分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糙、质量低下。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Council of China,FPCC)已经于2004年9月成立,FPCC在构建理财师资格认证体系时,应该将理财教育培训作为核心内容来建设。

2.注重理财经营模式的构建。尽管澳大利亚独立理财师的地位很重要,但仍然不能与金融机构理财相比。联系到中国的实际,由于高素质理财师的缺乏,加上信用体系很不完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立理财在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主流模式。金融机构理财更可能成为主流模式,特别是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的特殊地位,银行理财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金融机构要推行一站式理财服务(one-stop financial services)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发展金融机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另外,金融机构理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因为理财服务可能会成为金融机构推销金融产品的手段,从而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并可能损害客户的利益。因此,仍然有必要发展独立理财师来加强竞争,对金融机构理财形成制约,从而提高整个理财业的服务水准和质量。

3.加强理财业的金融监管。理财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中国的个人理财业要注意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并重,政府侧重于颁布相关的法规来引导和规范个人理财业的发展,而资格认证、教育培训、职业准则等则应更多依靠行业自律,特别是发挥好理财协会的作用。当前,理财培训市场和理财产品应是理财监管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Australia Master Financial Planning Guide 2005/06.8th edition, 2005.

[2]Banister,P.M.(2004),Australia Financial Planning Handbook 2004.

[3]Bennett, J.(2000), “Financial Planning Down Under”,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vol.13, no.7, July, pp.114-116,118-120,122-123.

[4]FPA (2004),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Education Program Handbook 2004.

[5]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lanning (Australia), 1993, Financial Planning (Melbourne. Vic.). Financial Plan-ning:for the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er.

[6]Taylor, Sharon.(2005), Financial Planning In Australia, Syd-ney: LexisNexis Butterworths Press.

[7]Commonwealth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2004), Australian Gov-ernment Actuary’s “Australian Life Tables 2000-2002”,Canber-ra, ISBN 0 642 7425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