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通信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研究方向

第1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水文气象监测 通信组网技术 GPRS GSM

十对水利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水文气象监测,针对当地水文、气象、地理环境、信号覆盖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确定通信系统方案,做到系统可靠、稳定、实用、易维护,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通信方式分析

目前国内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采用的数据通信方式主要有: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GSM通信、GPRS通信。下面结合水文自动测报要求就这几种通信方式作简单对比。

二、系统方案分析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2],以及流域地理环境特点,技术发展情况,在进行通信组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易维护性。2)传输体质及组网方式应尽量简单,功耗低,重点站点须使用主备用信道双信道工作。3)为保障系统设备安全,需要按照无人看管有人看守的方式设计。4)系统应满足要求,因地制宜,降低造价,同时方便资料整编。

在进行通信组网设计时,要结合工程实际地理环境、项目要求、技术水平以及当地通信布置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案。以下介绍几种通信组网方案:

1、公网通信,公网覆盖全面的地区,遵循“公网优先”原则,充分利用公网通信。可以采用短信+GPRS通信方式作为主备信道,在短信通信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GPRS通信,设备成本低廉,稳定性较高。但当设备损坏时,主备信道将同时失去工作能力,可以采用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式作为主备用信道,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公网通信+卫星通信,公网通信和卫星通信互为主备用信道,公网通信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卫星通信,卫星通信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

3、公网通信+超短波通信,超短波频带较宽,对于数据量大的传输,切换到超短波通信。同时超短波通信作为备用信道,当公网通信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超短波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传输带宽。

4、公网通信+微波通信+短途光纤通信,对于基础通信条件相差较大,互相间隔较远的地区,自行建设专用通信网投资过大,可以采用基于Internet连接、多种接入方式并用的灵活方法,即基于公网、微波、短途光纤的混合组网方式,此种组网方案,既保证了干网通信的通信带宽和可靠性,也保证了其他通信子区域系统的正常工作[3]。

三、印度奥里萨邦马哈拉底河项目系统通信方案

印度奥里萨邦马哈拉底河项目的任务就是建设完成一套实时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以实现流域内的气象数据和河的水位等数据的实时数据采集、记录与传输。

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要求各个遥测点的业务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先进性、实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高组网能力和扩容能力,并且做到公网与专网的有效组合。

目前印度奥利萨邦移动的GPRS网络已经完成了整个邦域的覆盖,完全能够满足奥利萨邦流域水文气象自动测报系统的要求。因此,印度奥里萨邦马哈拉底河项目采用无线移动通信GPRS作为主信道、GMS短信作为备用信道进行混合组网,配备“双信道”,互为备份、预先设置通信的优先级别。遥测通信网络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1 遥测系统通信网络结构图

四、结论

水文气象自动测报系统实现监测、通信及资料收集一体化,根据项目所在地气候环境、通信部署情况、技术条件、项目要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在公网优先、减少投入力度、缩短建设周期的基础上,进行通信组网方案的建设和优化,以实现水文气象的自动化,对我国以及全球的水文水利行业,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慧(1990-),女,江苏泰州,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水利信息化

参 考 文 献

[1]杨普,余成波,胡晓倩.GPRS技术及其应用探究[J].重庆工学学报,2004.

第2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通信工程研究生阶段分的方向很细,包括通信网域宽带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路、无线通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卫星无线电导航及应用等等。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接受端能否正确辨认信息,取决于传输中的损耗高低。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包括过滤,编码和解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协同创新;组织变革;矩阵式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15-05

“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为创新主体,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互利合作、共同开发的价值创造过程。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常常表现为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私人身份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时间短,规模和效应都比较小。而协同创新则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一种跨组织的深度协作,要求以组织合作方式(虽然不排斥个人)进行持续、全方位、深度的合作,一方面需要积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全方位参与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在组织机构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开展协同创新工作的要求[1]。

一、 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立足自身发展,在各方战略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等进行变革,为创新活动提供资源、组织和制度保障,鼓励和调动各种创新主体主导或积极参与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促进内部组织与外部其他产学研组织更好地实现协同一致、共同合作创新,突破传统方式和路径在知识增长、积累、传播“瓶颈”的价值创造过程[2]。高校的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 内部协同

内部协同,顾名思义是指高校内部组织和资源的协同。高校的组织机构通常是依据学科、专业门类来进行设置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掌握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特定的专业往往拥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相对系统和成熟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研究和学习方法体系。相应地,特定专业的教师则是以创造、传播这个专业的某一门具体核心知识为主要任务。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围绕这种体系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其有效运转和效率提升是以教师知识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为基础的。然而这种体系存在3个明显的问题。其一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是片断性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组织和融合。当学生头脑中没有要处理的问题或者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就是“死的知识”。其二,教师在知识获取、创造和传播之间出现了角色冲突。专业化的知识传播可能导致教师的知识获取局限于相对狭窄却比较成熟的领域,进而限制其知识创造的潜力。其三,在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知识鸿沟和沟通障碍。

高校的内部协同,就是要突破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对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创造、积累、掌握、运用和传播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对行政机构、院系、专业、实验室等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其运作和协作方式的变革,促进高校内部资源充分流动和重新整合,建立知识生产、运用、传播和管理的新途径、新渠道和新方法,实现知识高效增值。

(二) 外部协同

目前,多数人所理解的“协同创新”实质上指的就是外部协同,只不过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外部协同是从某个具体的组织出发,强调该组织主动与其他组织进行的合作创新活动。高校的外部协同是指特定高校与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各类组织,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知识增值。

高校的能力优势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和经验,需求资源是资金和实践信息;企业的能力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需求资源是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产生大量的知识,各种知识以数据库、发明专利、文献等形式呈现出来,但我国知识的转换率却很低。这说明高校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对这些知识进行商业化,使知识实现增值,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素,对显性知识的吸收力度以及隐性知识的外化程度也还不够高。

高校的外部协同包括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

同。战略协同首先是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其次是信任关系和利益机制的建立。知识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组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保障。

二、 当前我国高校组织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于学科和专业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不利于对内协同

当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普遍以直线职能制为主,即“院系+职能机构”,其中院系根据学科和专业划分;院系下属教研室,进一步根据专业知识或者课程体系划分。职能机构根据职能事项划分直接受命于学校,对各院系专项职能活动进行管理。例如,在科研方面,由校长或分管校长对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实行垂直式领导,学校科研处负责本校科研管理监督工作。各院系领导负责本学院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的开展,而各院系下设的各专业科研由教研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具体负责[3]。

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是:专业分工精密、权利集中、职责分明,有利于高效地做出决策和各种方针政策的上传下达。但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及深化,这一组织结构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渐渐不能适应内部协同的要求。

首先,创新型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共同合作才能有所突破。直线型组织结构使得各种科研资源难以打破单位和部门界限,合作中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多,非常不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和人才的自由流动,也极大地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这种组织结构往往导致资源由行政分配,且向上过度集中的局面。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不可预测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资源分配的行政化,往往导致资源投入短期化和过度规避风险,使科研活动的创新性不足。而资源的向上过度集中,导致能够全力投入科研创新活动的基层科研人员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拥有大量资源的高校行政领导又无法全力投入科研工作。 最后,直线型组织结构往往辅之以行政化的业绩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结果导致高校教师只追求纵向课题和发表科研论文,不注重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和成果社会转化。

(二) 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缺失,不利于对外协同

高校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与校外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组织机构进行全面合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并不缺少针对企业的外联和科研合作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是由教师以私人身份进行联系并以“私活”或以私人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的,规模小,获得的各方支持力度也较小,难以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高校中负责科研管理的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校内的科研活动进行规范、统计、监督以及国家、部委等大型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及后续科研成果审核、科研经费管理等工作。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内管理上,有限的对外职能主要是对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上传下达,很少主动代表学校对外(尤其是对企业)开展校企联合、组织科研、联系科研经费等活动。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缺少对外部组织的协调沟通职能,导致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处于“民间协同”的局面,没有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上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部组织合作,也客观上要求高校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赋予其对外协作的职能,将协同创新推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三、 高校组织协同的变革方向: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组织结构,是在直线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横向的管理链。这种结构具有灵活、高效、便于资源共享和组织内部沟通等优势,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缩短了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信息传输和决策制定的时间,使得组织更加扁平化、柔性化、应变能力更强,非常适合项目攻关。

矩阵式组织对于项目攻关的独特优势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组织协同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因此,将矩阵式组织结构引入高校的科研管理中,推动高校的组织变革,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高校中构建矩阵式组织及相应管理体制呢?

(一) 高校矩阵式组织结构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校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将学院、职能部门与长、短期项目组织有机结合的一种组织方式,做到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相兼顾,协同创新活动的学科导向和项目导向相兼顾。

在矩阵制组织结构下,首先,基本的课堂教学、教师个人独立负责的纵向科研活动和学生管

理工作仍由各学院负责管理。学院仍保留原有的学科专业设置、课堂教学计划和组织机构设置,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个人独立负责的纵向课题研究仍然在学院内进行,学生的课堂学习由学院负责安排,科研活动和课后活动由学院、教师和项目组织分头组织。

其次,教师的横向科研活动以及参与的重大科研活动由项目组织负责管理。项目组织包括两个类型3个层次,第一类项目组织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课题攻关组。这类组织以项目或课题为导向,根据协同创新的要求,与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合作,由项目负责人召集与课题所需知识背景相关的、来自不同院系的科研人员围绕某一具体项目进行研究。这种项目组(课题组)一般规模较小、科研攻关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项目完成后该组织随即解散。第二类是为长期性、连续性的协同项目组织,包括教授工作室(含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其中教授工作室是以具有学科领军地位的教授为核心,以某个教授个人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长期横向研究项目为依托,招募校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共同完成教授承接的科研项目。在教授工作室中,有固定的科研岗位和临时的助理岗位。科研助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尤其是教学、科研以及与其他协同创新组织沟通的工作。科研创新平台是以由学校围绕某类重大长期、系列性科研创新研究目标建立的、核心团队相对固定的长期研究机构,包括一些跨学科的创新实验室、研究中心、平台项目等。此类科研创新平台是较稳定的跨学科组织实体,规模大,研究人员较多,一般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任务设立,投资大、设备先进,直接隶属于学校,其职能不仅包括科学研究,还兼顾跨学科教育。因此,有一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以科研促进学习,并接受导师的指导。

其三,学校科研处有两项职能构成,第一是传统的科研管理职能,第二是协同创新的组织职能。与项目组织类型相适应,学校科研处的协同创新组织职能表现为:① 针对课题攻关组,科研处的职能为课题外联、、招标、督促、检查、验收、评估等;② 针对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处新平台,科研处的职能是派遣兼职或专职人员进驻,专门负责科研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最后,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校内同时存在纵横两套组织体系,无形之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因此,学校需要对协同创新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协同创新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方力量和行动,制定管理制度。协同创新委员会由负责科研、组织、人事、研究生、财务、外事、校友、科技园区等方面工作的分管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研处。

(二) 矩阵式组织结构下的高校协同创新

高校的矩阵式组织如何运作,才能实现组织内外部协同呢?

1. 矩阵组织下的高校内部协同。在矩阵式组织下,高校科研工作的内部协同表现为3个基本特点:

第一是进行有组织、常规性的协同。在建立矩阵式之前,高校院系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科研协同工作常常是由教师个人依托人际网络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在建立矩阵式组织之后,跨院系的科研活动除了原有的非正式组织外,依托课题攻关组、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高校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更有能力承接各种重大研究项目,进行更具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以及更大范围的知识转化。

第二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同。通过构建矩阵组织,教师个人、课题攻关组、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四个层次的校内协同力量,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必将促进科研活动的大繁荣。 第三是可持续的协同。教师个人、课题攻关组、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之间具有阶梯式递进效果。科研和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个人,利用私人网络和非正式组织或参与正式的协同组织,并在积累一定科研成果和组织经验后可以申请成为课题攻关组的负责人;在成功组织一系列课题攻关后,可以申请设立教授工作室;最后在整合其他教授工作室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科研创新平台。

2. 矩阵组织下的高校外部协同。高校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改革后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积极与外界组织进行合作。

首先,“协同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和科研处,应设置专门的外联机构,专

人负责联系企业、其他高校、政府、媒体和中介机构,了解企业的创新需求,寻求双方合作的契合点,为本校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与效果。此外,“协同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和科研处,还应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办理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协同创新委员会”还应定期组织企业与专家见面会以及科研项目推介会,扩大学校在业界的影响。最后科研处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及时向校内外相关协作信息。

其次,学校还应鼓励和帮助项目组、教授工作室、科研创新平台以及各个学院建立相应的协同创新管理岗位或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协同外联和协同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内各级各类协同创新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协调各类机构的协同外联和管理工作。

再次,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企业与校内科研机构、园区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

最后,进一步推进校友会工作,加强校友网络建设,积极利用校友资源,扩大校友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四、 矩阵式组织结构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学校高层领导要全程参与和支持组织变革

领导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关键,领导推动是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力。高校组织变革涉及整个学校内部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工作角色、职权范围的改变,是学校教学、科研、人力、财务等资源的重新洗牌、配置,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遇到一定的阻力。高层管理者对变革的强有力支持和坚定的信心是推动变革、克服各种阻碍、获得成功的保证。

(二) 建立健全矩阵式组织结构下的相应管理机制

新的组织结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管理制度与之匹配。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员晋升机制。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中,科研人员要同时接受所在院系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因此对其评价也应该采用双重评价体系,在两个系统中分别考核其业绩,最终做出评估。对于两个体系中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权重,仍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对于科研人员在项目组中的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应该计入其考核工作量,作为薪酬和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其次,要建立项目组中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将奖金与科研成果的价值挂钩,促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成果转化率。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和机会。特别是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不仅具有研究职能,还兼顾教学职能,可以召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研究,从中可以得到历练,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平台项目下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方案。

(三) 加强高校组织内外部沟通协调工作

矩阵式组织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潜在的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创造了两个管理系统,使项目成员接受双重领导,很容易产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之间的冲突,或者两方下达的任务存在冲突等情况,导致科研人员夹在中间难以协调。因此,矩阵式结构下的组织更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工作。

首先,应该赋予协同创新委员会协调全校纵向院系与横向项目组工作任务、日程安排的职能,起到统筹全局、协调一致的关键作用。其次,要注意选拔好矩阵纵横两个系统的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是矩阵式组织结构良好运作的重要保障。两个系统的负责人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人际沟通,能处理好本系统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课题组、研究中心的关系。

(四) 加强网络化协同创新的组织运作

矩阵式组织结构中存在着大量项目小组、课题组,吸纳了来自外部高校、企业及校内各院系的研究人员,人际关系复杂,工作任务交织,甚至存在着时间、地域上的限制,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因此,需要为科研团队的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的高效沟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跨时空地域的充分交流。该平台要依托因特网的强大功能,通过email、bbs、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快速传递,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高校中从采用到发挥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高校领导的支持下,从组织、思想、管理方式上进行全面调整、适应。为此,高校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组

变革,做好管理和保障工作,协调好组织内外部关系,结合自身特色,不断丰富完善矩阵式组织结构,使其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第4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通信英语 专业培养 人才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信英语》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是大学英语和通信类、电子类、IT类等课程的结合,是英语教学从语言基础阶段向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随着我国通信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通信类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设置通信英语课程,就是为了扩展学生在通信信息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及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国内外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展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1-4]。文献[1]介绍了通信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探讨了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利用英语对科技文章的分析和讲解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献[2]中重点研究了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本课题想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改革的体现,但是本课题还重点研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文献[3]中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角度去剖析通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但还需更具体深入。文献[4]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并且引导学生用英文进行展示。本文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对通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更好地培养适合通信领域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二、《通信英语》教学中“四大能力”的渗透

在《通信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常见的英语语法现象,又要提升学生的科技英文理解能力;搜集资料、处理文献和总结应用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对《通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延伸及最新技术有更充分的了解,并能利用英语语言工具更方便地涉猎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英文资料,能够用专业英语工具顺利地进行专业交流。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培养功能。换言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四种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通过对通信领域英文资料的总结和处理,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生利用英语对通信技术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通信技术接轨,因此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对该课程的教学处理,既不能一味按一门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也不能过多深究专业理论知识。在这种两难的境界中,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致使通信英语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之乏味”的局面;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充分发挥《通信英语》的专业培养功能,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背景下,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灵活利用教材,弹性扩充教学内容

《通信英语》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通信有关的英文科技资料,尤其是国际上最新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章。注重教学内容的弹性扩充,师生的共同努力拓宽了课堂教学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课堂教学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目的。

首先,该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即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作通信技术报告,并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

其次,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引发了专业英语(不仅是通信英语)的教学改革。同时实现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效能。下面是对教改方法进行具体解释:先解释“教师引导”这条主线:教师引导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引导,重点突出“浏览-分节-细读”这样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去俯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最后去抓文章的细节――字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外相关英文文章的查阅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高文献查阅和总结能力。

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具体表现在:(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自主提问并讨论;(2)在课外文献查阅和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做英文报告,其他学生针对报告内容用英语进行提问。这一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最后,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共同促进的效果。

为顺利达到以上的改革目标,在实施改革方案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有效地处理专业英语和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特色和专业培养功能。

②制定课堂和课外的专业英语训练计划,确定扩充的题材。

③构建“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四、教学改革的基础

(1)学生基础:学生已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英语基础在专业英语课堂上进行交流。

(2)通信技术基础: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和现代通信交流技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涉猎最新国际材料的能力。

(3)教学研究基础:湖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教师都是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熟悉教学、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通信英语》教学中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学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报告形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逐步推广了书面表达法、课堂表达讨论法、小组研究报告法等教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要求同学们积极使用网络在线学习和研究。在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方面,采用了注重实效的全面考核措施。本课程考试实行标准化客观题和书面表达主观题两部分进行考核的方式。这就充分体现了“学英语用英语,通过专业英语提升专业技能”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2).

[2]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高等理科教育,2003,(06).

[3]王雅宁.电力院校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 2008.

第5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胺碘酮;倍他乐克;心房颤动;左心房内径

In which situation can amiodarone be removed gradually by metoprol after cardioversion by amiodarone and treated by losartan

GUAN Fei.Department of General Medicine,Dongfang Hospital of Luoyang,Henan Province 47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s and safety of amiodarone and losartan to cardioverse and maintain sinus rhythm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and also observe the situation when Amiodarone can be removed gradually by metoprol after cardioversion.Methods 38 AF patients with AF were treated by amiodarone and losartan for 6 months,and 30 patients werecardioversed,heart function,left atrial diameter (LAD),diastole thickness of left ventricle and EF were check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Then add metoprol gradually and reduce the dose of amiodarone,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the heart beats ofpatients from 55-65 beats per minutes for three months.Then observe which patient can not maintain sinus rhythm.Results Amiodarone and losartan can significantly cardioverse AF efficiently and can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heart function(P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miodarone;Metopro;Left atrial diameter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射频和外科手术治疗因其技术难度大、费用高,且成功率较低,在临床难以普及,药物治疗仍是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法[1]。胺碘酮转复窦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众多实验证实, 对于窦律的维持率也较高,国内也较广泛使用。但胺碘酮不良反应多且难以处理,患者有一定顾虑。胺碘酮对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率目前没有肯定的结论[2]。本课题旨在对药物控制后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律转为窦性,胺碘酮撤药时机的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科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8例患者,均为心房颤动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少于7 d,可自行终止,每年发作超过3次,至少有1次为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排除病程安静休息时心率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胺碘酮的服用方法为:第1周200 mg,3次/d; 第2周减至200 mg,2次/d; 第3周起200 mg,1次/d。治疗组录沙坦25 mg,1次/d; 2周后若血压不低于100 /60 mm Hg,则加量至50 mg,1次/d; 若血压低于100/60 mm Hg,则不加量或停药,持续用药至6个月。6个月后已复律患者30例,给予倍他乐克从小剂量12.5 mg,1次/d开始逐渐加量至25 mg,2次/d,维持心室率在55~65次/min,并减少胺碘酮用量,在3个月内撤掉胺碘酮,从撤药开始随访半年,观察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

1.2.2 安全性监测及观察指标 要求患者避免饮酒和情绪激动,进入研究的患者每月门诊随访1次。服药期间如出现心悸头晕则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就近做心电图和血压检查,研究期间若出现呕吐、腹泻等应查血钾水平。每3个月检查肝功能,行胸部X线透视1 次。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后6个月复查UCG,由专人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统计胺碘酮开始撤药后6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1.2.3 终止观察标准 有下列标准之一终止观察:有1次以上的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发作; 低血压; ALT升高>正常值的2倍; 甲状腺功能不正常;Q-T间期>0.5 s或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恶化或急性心力衰竭发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

1.3.1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复律前后左房内径(la,la2)、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lv2) 、EF值 (ef,ef2)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前先进行正态性检验。

1.3.2 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为了统计结果的可信度,将心功能进行合理合并,心功能Ⅰ~Ⅱ级合并,Ⅲ~Ⅳ级合并。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1.3.3 复律后倍他乐克替换胺碘酮窦律维持效果,分别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窦律维持与否与病种(type)、年龄(age)、复律后左房内径(la2)、复律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2) 、复律后EF值的相关性,复律指标的选择。为了统计结果的可信度,对上述数据作了变换,将计量资料合理变换为计数资料。

2 结果

因不良反应等原因,其中3例未能坚持到研究终点。30例复律患者在加用倍他乐克撤换胺碘酮患者2例出现心动过缓(心率

2.1 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E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复律后倍他乐克替换胺碘酮窦律维持效果,房颤复发9例(30%),维持21例(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用Logistic回归,分析窦律维持否与患者年龄、病种、复律后左房内径、复律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复律后EF值的相关性。分别用t检验,卡方检验对窦律维持与否与上述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仅复律后左房内径与窦律维持与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例数两组相近(低血压3例比2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比6例,Q-T间期延长4例比5例,ALT升高2例比1例) 。治疗组1例不能耐受咳嗽而停药,2例因ALT升高超过2 倍而退出。对照组1例不能耐受咳嗽退出,1例因ALT升高超过2倍而退出。两组均未见尖端扭转性室速、肺纤维化及甲状腺功能异常。

3 讨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见于一些器质性心脏病者,总的发生率为0.4%~0.9%。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研究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常有发展成慢性心房颤动的趋势,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肌细胞不应期进行性缩短,有学者提出了心房颤动可致心房电重构及心房的解剖重构[3]。ACEI 在逆转心脏、血管重构和防治CHF 的作用已被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肯定,受体ARB拮抗剂在这方面的作用亦逐渐被证实。ARB在受体水平选择性的拮抗循环和局部组织中的ATI 受体可以阻滞血管紧张素 与其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从而完全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此外,ARB能间接兴奋Ang2 型(AT2)受体,AT2受体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及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4]。ARB只有极少量咳嗽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降低窦房结频率,减慢传导速度,且有对抗颤动的作用,可提高致颤阈值,有效地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能预防其发作,是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的首选用药,特别适用于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或高血压伴左心室壁肥厚的心房颤动患者[5]。本研究证实,ARB类药物氯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抑制心房的重构,延缓心房的扩大,但这种作用在用药时间较长时才出现。延缓氯沙坦左心房的扩大主要是因为近半数的心房颤动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了左心房的压力,从而抑制了心房肌的解剖重构。由于本研究中的大部分患者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故不能排除氯沙坦是通过对治疗这些器质性疾病的作用而降低了心房颤动的复发率。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控制心室率,可用于控制房颤心室率房颤和转律后维持窦律[6],更重要的是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性[7,8]。本研究在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控制心律并使基础病及房颤的病理生理基础改善的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逐步撤换胺碘酮有其临床可行性,并且成功与否与撤药前左房内径密切相关,对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来房颤研究领域取得最大进展就是射频消融,术式的革新、全新标测手段的应用、成功率的提高、并发症的降低、受治人数的大幅攀升,令人瞩目。2006年ACC年会上Pappone报告了阵发性房颤消融研究(APAF)[9]的结果,随访1年,房颤射频及药物治疗组比较,射频治疗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ACC/AHA/ESC 2006年新的房颤治疗指南[6]也对房颤的治疗方法、适应证、研究进展作了详细的描述,临床医生值得认真关注和学习,把最新的房颤的治疗证据运用到临床,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解斌.循征医学与临床实践.中国医刊,2004,39 (2):291.

2 Tonkon M,Awan N,Niazi I,et al.A study of the efficency and safety of irbezsartan in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including ACEI with heartfailure.Int J Clin Prat,2000,24 (1):11.

3 姚凤臣,韩建平.伊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 (12):725-726.

4 余国龙,梁小秋.AT 受体拮抗剂与ACEI在心脏重构心力衰竭防治中比较.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 (1) :23-25.

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关于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建议.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 (3):161-173.

6 Writing committee members.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Executive Summary.Circulation,2006,42:185-197.

7 陈文强.不稳定性斑块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6):439-443.

第6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中图分类号] R2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190-03

The study of the inference of different breech delivery modes on infants and relevant nursing measures

ZHU Xi-mei WU Wei-fang YE Xiao-y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Dongping Branch Courth of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 516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gnosis of different breech delivery modes on infants and discuss methods of delivery and nursing measures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17 cases of breech delivery clinical dat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pril 2016,283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group A),34 cases of vaginal delivery (group B),the neonatal weights,the neonatal deaths and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Newborns with a lower than 3.00 kg of group A was 42.76%(121 cases),the group B was 61.76%(21 cases),the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Breech delivery;Neonatal complications;Vaginal delivery;Cesarean section;Maternity nursing

臀位是?D产科常见的异常胎位之一,亦是增高围生儿死亡率风险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该分娩方式多发生在妊娠30周前,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3%~4%。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是臀位分娩对胎儿的负面影响不可忽略[1-3],如脐带脱垂、胎臂上举、后出头困难等。当臀位分娩方式处理不当时,很容易造成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死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护理人员如何针对性的辅助,对新生儿预后和母体健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4-6]。剖宫产分娩和经阴道分娩是常见的两种分娩方式,本文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中护理臀位产妇的的影响,探讨何种分娩方式更有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臀位分娩的妊娠患者317例。其中,283例采用剖宫产分娩(A组),年龄29~37岁,平均(31.55±2.61)岁;妊娠32~43周,平均(37.98±3.06)周。另34例采用经阴道分娩(B组),年龄27~37岁,平均(31.37±2.88)岁;妊娠33~42周,平均(38.26±3.17)周。入院检查均提示单胎臀位,所有产妇无感染性疾病或存在严重心、肝、肾系统性疾病,且胎盘、胎儿、羊水正常。两组患者由同一优秀的护理团队进行护理,两组产妇的基本身体情况、胎儿状态、护理人员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行剖宫产分娩方法,即先行硬膜外麻醉,再行剖宫产术,术后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B组行阴道正常分娩,密切观察将要临产产妇的各项生命指征,尤其是存在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的产妇需要格外注意。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臀牵引产、臀助产方法。在出现分娩指征后,需要对产妇的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预防突况。同时,对患者的过敏史、禁忌等需要仔细了解,降低死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对行剖宫产的患者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因为其创伤会较阴道分娩严重。产褥感染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患者阴道和宫颈内,随着子宫收缩加强后,寄生在下生殖道的致病菌可上行感染,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注意消毒防患,加强卫生管理。鼓励患者母乳喂养,尽早活?樱?这样可以加快身体恢复,同时注意子宫复旧,预防粘连。对待患者,每位沟通人员须以真诚耐心的态度交流,建立与产妇之间较为理想的信任纽带。帮助患者了解分娩知识、产褥期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增加其配合性,增强信心。面对不同性格的患者,需要灵活改变沟通技巧、积极应对问题。一些产妇天生性格内向,沟通不畅,外加上适应环境与角色转化的能力较差,需要护理人员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多主动帮助她们,又不损伤其自尊心。

1.3评判标准

新生儿指标:体重、死亡率,并发症(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产伤)。

新生儿Apgar评分:在婴儿出生后,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项体征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Excel制表,输入原始资料,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汇总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体重及死亡率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体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8%,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

A组评分为(7.26±1.06)分,而B组评分为(4.57±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7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信托;基础设施;施工项目

一、总体思路

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也随之不断的增多,尤其是如高速公路等的交通建设,急剧增加,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所需的资金巨大,工程的规模庞大,对项目的资金的需求也很大。向社会民众募集资金,信托公司有较为灵活的融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本文的立足点就是要通过信托计划来募集解决工程项目的资金问题。

二、通过信托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优势和可行性

(一)充分利用信托关系的多边性,可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信托公司能够按照信托计划寻求一定的委托人,然后找到相关的利益者安排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一是可以利用吸引民间资本的形式来募集资金,尤其是填补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缺口的问题,使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加快;二是很多工程项目的原材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导致项目投资的成本增加,收益下降;三是通过引导社会资金、镇(街)、村、村组集体资金参与,为其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使投资渠道能够多样化。

(二)充分利用信托制度的灵活性,信托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不会实质改变相关工程项目现有的建设、管理、运营模式

信托公司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或融资方式为项目公司提供资金,现有的项目公司依然作为相关工程项目的业主,不同的是若信托公司采取股权方式进入项目公司,信托公司会作为项目公司或其母公司的名义股东,但是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委托管理,这样信托公司才能够与工程项目更好的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长期供应,还会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实施要点

(一)信托计划的投资者结构

1、总体结构。由于高速公路投资周期较长,收益见效慢,为吸引社会资金认购信托计划,将信托计划分为普通委托人和特别委托人两类,由特别委托人向普通委托人提供信用增级和流动性安排,保障普通委托人的利益实现。

2、普通委托人。普通委托人面向符合集合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条件的各镇(街)、村镇集体以及企业、自然人和依法成立的组织发行;普通委托人享有约定的收益分配权。

3、特别委托人。特别委托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委托人需要向信托计划提供一些计划供信用增级等。特别委托人由路桥总担任,特别委托人认购一定初始信托份额,在普通委托人全部退出信托计划前,特别委托人的初始信托份额不能赎回。

(二)基本交易框架

利用信托计划对东莞市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支持的基本交易结构如下图。

1、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信托计划,通向镇(街)、村集体、符合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条件的个人、法人或其他依法成立的组织,银行理财资金等募集资金。其别委托人要求适当出资认购,且在信托存续期间内特别委托人的信托本金不少于该初始出资额。

2、信托公司将通过信托计划募集资金,通过向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体增资、受让股权及股东借款等方式投入项目建设。对项目公司应付信托计划的股东借款利息,由市财政向项目公司以贴息或补贴形式划入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向信托公司偿付,项目公司可以将该部分利息资本化;对股东借款本金,按照市财政的预算安排,由特别委托人划入信托计划,向普通委托人逐年清偿。

3、信托公司委托现有项目工程管理主体签订委托管理协议,继续由其负责对项目建设的工程管理,有助于保持目前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模式的稳定性。

4、根据信托计划对普通委托人的资金退出和收益支付安排,兑付普通委托人资金本息后,特别委托人作为信托计划的唯一投资者拥有信托计划形成的全部权益,届时可视相关情况择机对信托计划进行清算。

四、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发行的“东莞信托-鼎信・从莞高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多方的共赢。

首先,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东莞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从莞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本金问题,满足了银行对项目贷款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为从莞高速后续从银行获得项目贷款并最大限度地筹集建设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通过债权方式,为从莞高速建设提供了由于政策等原因导致银行贷款不能到位时的补充资金,全方位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8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 利用VB实现PC机与多个单片机通讯 利用VB 6.0实现网络远程PC与单片机通信 利用MsComm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 VB6.0在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基于VB6.0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 利用VB实现系统托盘技术 利用CAN总线实现PC机的远程通信 利用VB技术实现油井酸化实时监测 利用SQL Server 2000和VB实现电脑抽奖程序 利用API函数实现VB程序的抓屏功能 不利用接口芯片实现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两种方法 用VB实现ATmega8与PC机串行通信的研究 基于VB6的多媒体教室投影机控制程序设计及实现 基于DXF文件利用VB编程实现对图形文件内线段相交的检查 利用VB实现雷达图片资料数字化的做法 利用VB中的图形控件实现复杂曲线图的绘制 利用VB6.0编程实现全站仪三维坐标数据解算 利用VB实现AutoCAD二次开发中参数化绘图 PC机与AVR单片机之间串行通信的实现 集散控制系统中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资料.

[6]周永基.PC并口EPP通信电路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3,26(10):2934.

[7]朱立忠 ,冯丹.PC机与 MCS51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3,22(2):2224.

作者简介 张光南 男,1981年出生,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测控技术。

第9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EPON过程层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是智能电网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而网络通信技术又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智能变电站多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或光纤交换机进行过程层通信系统的网络体系设计。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主要问题是时延及时延抖动比较大,实时性能一般,采用光纤交换机网络除了时延的问题外,还有需要大量的光器件,造成很高的成本需求。另外,采样同步性能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智能变电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在分析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结合EPON技术的原理,提出基于EPON的智能变电站间隔用的智能采集控制终端,在减少智能变电站通信系统造价的同时,实现同步采样和传输,以此满足采样值报文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求。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是基于以太网的PON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一个典型的EPON系统由OLT、ONU、POS组成。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放在中心机房,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放在用户设备端附近或与其合为一体。POS(Passive Optical Splitter,无源分光器)是无源光纤分路器,是一个连接OLT和ONU的无源设备,它的功能是分发下行数据,并集中上行数据。EPON中使用单芯光纤,在一根芯上传送上下行两个波(上行波长:1310nm,下行波长:1490nm)。

OLT周期性的广播允许接入的注册信息。ONU根据OLT广播的允许接入的信息,发起注册请求,OLT通过对ONU的认证,允许ONU接入,并给请求注册的ONU分配一个唯一的逻辑链路标识(LLID)。数据从OLT到多个ONU以广播方式下行,对于上行,采用时分复用(TDM)技术分时隙给ONU传输上行流量,ONU根据OLT分配的传输带宽上传数据。

1 智能采集控制终端方案设计

本文设计研究一种基于EPON的变电站间隔用的智能采集控制K端,包括核心CPU板、变送器板、数字采集板、显示板和操作控制板。其中变送器板、数字采集板、显示板和操作控制板均与核心CPU板通过总线进行互联。考虑系统结构的兼容性,采用4U标准19’’机箱。

系统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

1.1 CPU板

CPU板包括主控制器(PowerPC8313)、从控制器(FPGA)、40路ADC转换单元、并行输入接口、串行数据接口、CAN总线收发器、CAN总线控制器、以太网物理层收发器、RJ45接口、串口总线收发模块和无源光网络PON接口。并行输入接口、串行数据接口和无源光网络PON口均与FPGA连接,CAN总线收发器连接CAN总线控制器,CAN总线控制器连接MPC8313,调试以太网收发器连接MPC8313,FPGA通过PCI总线与MPC8313进行配置信息和数据通信。

40路ADC转换单元包括五个AD转换模块和40个模拟量输入接口,所有AD转换模块均连接FPGA,每8个模拟量输入接口连接一个AD转换模块。

FPGA主要实现以太网数据报文的收发和解析,同时完成模拟量、开入量采集,实现数据的组包,是完成过程层通信的基础。

MPC8313主要实现就地逻辑保护和对从控制器(FPGA)的配置,是保证通信正常、实现智能变电站就地保护的核心。

1.2 变送器板

变送器板包括数个电压电流互感器,所有电压电流互感器均与40路ADC转换单元连接。

1.3 采集板

采集板包括数个8路数据总线驱动器和数个光电耦合器,每一个8路数据总线驱动器均设有8个数字输入端,每一个所述数字输入端均连接一个光电耦合器,所有8路数据总线驱动器的输出端均连接所述并行输入接口。

1.4 操作控制板

操作控制板包括开关量输出板、操作回路板、压力闭锁板等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CPU板的主控制器(MPC8313)进行数据交互。

2 智能采集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智能采集控制终端软件包括主控制器(MPC8313)软件和从控制器(FPGA)软件。

2.1 FPGA模块设计

FPGA软件由verilog 语言实现,其主要特点是并行实现各主要功能,包括数字量采集、模拟量采集和通信数据报文的收发,以及同步处理。

同步处理的目的是将不同终端在相同的采样时刻进行模拟电气量采集,从而确保传输的电压/电流在时序上保持一致。在不同终端之间,基于EPON通信,实现不依赖外部同步时钟的时间同步技术,利用EPON系统中各个ONU终端基于统一的全局时钟实现全网对时同步,时间精度优于100ns。

时间同步流程如图2所示。

2.2 MPC8313模块设计

(1)初始化各部分组件,包括硬件、内存、中断,以及配置FPGA和初始化信号采样;

(2)接收由FPGA传递的采样值数据并进行计算;

(3)由计算结果进行故障判别;

(4)根据故障类型,通过CAN总线输出操作控制数据,同时记录SOE。

具体程序流程和逻辑如图3、图4。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EPON变电站间隔用智能采集控制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详述了FPGA模块和MPC8313模块的的设计原理,并给出了原理框图和流程图。该方案已应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中,现场运行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1]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 Part 9-1: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 (SCSM)CSerial Unidirectional Multidrop Point to Point Link.

[2]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 For Part 9-2: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 (SCSM)CProcess Bus.

[3]阎德升等编著.EPON-新一代宽带光接入技术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4]丁伟,何奔腾,王慧芳等.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01):145-155.

[5]柯善文,⑹锕猓何能等.关于变电站GOOSE报文传输的研究[C].中国继电保护应用技术学术研讨会,2007.

[6]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67-71

[7]沈羽纶,何岩,杨柳.EPON中的多点控制协议(MPCP)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3(06):5-8.

[8]田云杰,程良伦,罗晟.基于IEC61850 的嵌入式合并单元的研究[J].继电器,2007,35(10):52-55.

作者简介

胡凡君(1983-),男。现为云南电网丽江供电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输变电设备运行技术、配电技术。

章祥(1987-),男。现为云南电网丽江供电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变电站自动化运维与管理。

黄新(1984-),男。现为云南电网丽江供电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继电保护。

刘柱揆(1974-),男。现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继电保护、电能质量。

曹敏(1961-),男。现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云南省云岭产业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能计量和物联网技术研究。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