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量化评价体系就是将学院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换算为等量分值,以教师各项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为认定标准进行综合衡量、考评教师科研状况的一种管理办法。评价体系由统计表格、分值说明、参考目录三部分组成。统计表格和分值说明依次对应,分别包括10项内容。教师先按表格要求填写当年成果内容,在表格分值空格处根据分值说明填写分值,最后合计当年获得的科研成果总分值。其中5和7项的分值计算配有参考目录。将5项学术论文分成三级:A级核心论文,B级重点论文,C级一般论文。将7项展览等级分成四级:A级为国际大型展览、国家级展览;B、C级为国外专业性展览、全国美术家协会各专业美术委员会举办的单项展览;D级为各省市美协组织的美术作品展、联展、邀请展。根据级别分别将历年的展览名录逐条列出,教师可以清楚地查找到自己参展应给予的分值。管理方式以整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年底根据上一年的经验,将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兼顾公平与合理。同时设有必须及格分值,助教8分、讲师10分、副教授与教授15分,如未完成,5年累计为一个奖惩周期。
二、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
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是分值量化的科学性。环境设计、服装设计、视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设计、公共美术、多媒体艺术、动画、摄影、油画、版画、雕塑、国画、史论等所有专业产生出的成果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学院的科研管理与统计部门,如何将所有教师科研成果的工作量进行比较,一直是本项研究的重点。美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差别较为明显,这种因专业不同而出现的局部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分值量化在本专业内能有效地评估教师科研工作成果,但在跨专业评估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三、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难点
科研成果质量的认定是评价体系的难点,学术浮躁现象已为整个学界所关注。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一些出版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让所谓的核心论文、学术著作掺杂了太多的水分;一些展览的邀请与评奖方案由于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作品炒作而真假难辨;一些设计被采用变成了赚钱的生意而失去了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当代美术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导致美术语言逐渐缺乏原创性和生命力;有些美术家创作急功近利;美术批评失语;美术史写作状况混乱,缺乏学理性标准。当然客观原因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无法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而且一般科研课题的要求完成周期是2至3年,有悖于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这些因素同样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增添了难度。但主观原因更应引起重视,从事科学研究,甘于寂寞的心态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考评体系的构建而言,在数量与质量认定中仍需要进一步实践与研究。以下是评价体系的分值说明,供教师参考。
1.出版教材
教学用书或出版教材应为当年新编(5万字以上)20—30分。
2.教学成果奖
精品课、教材、其他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成果奖40—50分,获省部级30分,获校级15—20分。
3.科研项目
为当年正式结题项目。承担国家级项目40—50分,市级20—30分,院级15分。
4.学术著作
学术专著(8万字以上)40—50分,学术论著(6万字以上)25—35分,译著(5万字以上)10—20分,编著(5万字以上)10—15分,个人论文集、个人作品专集10—20分。
5.学术论文
核心刊物(被A&HCI收录)15分,重要刊物6分,一般论文4分。
6. 作品发表
发表于正式出版社的大型画册一次2—4分,一般画册刊物一次1—2分。
7.作品参展(设计参赛)
国际大型展览、国家级展览25分,国外专业性展览、全国美术家协会各专业艺术委员会、专业学会举办的单项展览或赛事4—6分,各省市美协组织的美术作品展、联展、邀请展2分。
8.设计(创作)作品被采用
与教学或学术研究有关的设计(创作)作品被国家大型活动或场馆采用15—20分,被省市级大型活动采用5—10分,被一般场地或活动采用2—5分。
9.个人展览
在国家级美术馆展出为30分,地区性或专业院校为15—20分。
10.个人作品收藏
国家级博物馆、美术家协会收藏10分,省市级美术馆5分,院级收藏3分。
美术学科的开放自由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是科研评价体系的双生面,教师科研成果考评体系并非仅仅是监督机制、考评手段、激励措施,其核心目的应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提供更大的研究空间及更多种可能性。但现实状况是,很多教师在这种体系下会有紧迫感,仅仅为了考评分数而努力,忽视了科研本身。这种现象看到了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但在数量达到要求的同时,如何真正提升内在质量,还需要教师及管理者共同努力。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2130)
参考文献:
[1]孙海垠,纵深.从文化公德自律理论阈阐释艺术管理及其孵化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8-0001-03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Social Science
CAI Youzhi,WANG Huizhai,CHEN L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 social science has a practic 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 ment of China’s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o enable it to have a better referenc e function to the decision-making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eva 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he rela tions among them. It proposes a r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subjec t, object, standard,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sport social science;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在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效化、奖励的合理化、管理 的科学化,必须以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科学评价体系为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可以说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活动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奖励、管理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是 保障体育社会科学系统有效运行及推动体育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实践与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激增,成果质量良莠不齐。如何科学、客观 、公正地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在体育学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 展中刻不容缓、必须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开展体育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的评价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以及促进体育社会 科学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体育社会 科学人才成长的重要措施。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其首创精神和创 新成果的认同。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大小与其研究工作和成果能否得到承认、 相应待遇和荣誉有关。只有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造就一个公正竞 争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体育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建立 相对公平的成果评价标准,有利于增加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实施性,并对项目承担者 、申报者产生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可衡量和可公开的条件下,会对体育科 研项目承担者产生直接约束效应,从而达到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实现科研项目研究目标 的目的。
再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可以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规范提 供导向。当前体育学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学术失范问题,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 实施必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最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能为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只有通过 全面系统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掌握当代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不 同研究人员、机构和地区的体育社会科学能力、水平、优势和不足,才能依据评价结论制定 出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以引导或指导体育社会科学活动,减少决策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实现 体育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可见,加强体育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的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对于优化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管理、推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 展尤其重要。
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评价的主 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目标体系等等。
2.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项目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有机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组成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 析,是评价设计阶段的核心内容,也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能否取得准确、科学 ,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的评价结果[1]。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标准、目标、方法和技术。其 中评价目标是由决策主体和评价主体所确定的,在评价过程中所希望做出判断的主观价值或 客观价值的类型;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基准,可以是历次评价活动结论的总 结,也可以是评价主体价值观或主观效用的体现;评价目标经过与评价客体属性和评价客体 外部环境属性相结合,形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主体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客体的属 性和对评价客体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特性进行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成果评价系统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
从认识论的视野出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需要由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属性或 特征进行认识,并与事先选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和判断。评价对象的属性是否能够被评价 主体认识,不仅取决于评价对象属性的隐蔽性,还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认识能力。评价主体进 行评价时依据其主观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即从评价对象属性中选择部分属性判断其是否 符合客观价值标准和主观价值标准。
2.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活动。按照价值论观点,价值是客观的,但评价不同于对 客体的认识,而是对主体需要及其与客观属性关系的反映[2]。因此在评价中,评 价主体及其需求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目的及对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判断。
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能 够满足一定主体的需求,即在主体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关系。在这 种价值关系中,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成为价值客体,而与其对应的主体就是价值主体。在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是判断价值客体符合主观规律和客观规律的程度 ,因此评价主体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特点与关系,还要考虑对价值客体 符合规律的认识需求。
2.3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客体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对客体属性满足价值主 体需求程度的判断过程。评价的客体是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与价值主体之 间的价值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创造性的认识结果;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用科学方法产生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界定为: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收集 、加工、研究与体育社会科学有关的信息而生产出的具有新的价值的认识结果[3] 。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一种高度对象化的活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不同于体育自然 科学成果的形式、性质和特点,在于它既作为对象性前提,也作为评价主体赖以生存和活动 的文化背景,而规定、制约和影响着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活动。从价值论和评价论的高 度来把握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基本对象性特征,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具有关键性意义。2.4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标准问题是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标准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评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实现科研成果评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成 果的评价、对科研人员及其机构的科研活动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定向功能”。为 了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成果价值,必须厘清标准问题,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标准涉及价值标准和验证标准。其中价值标准是体育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依据价值标准评价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现实的或可 能的意义或功能,就能对成果中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合理的评判,这是体育社会科学成 果评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它通常通过评价主体对成果的一定态度表现出来,表达着评 价主体对于成果的肯定或否定、赞赏或厌恶的情感和思想倾向。总体上讲,价值标准包含着 理论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
科学的社会科学理论应是对于社会存在及其本质的科学反映。因此,体育社会科学成果 评价必须坚持真理性评价这一原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也是检验体育社 会科学成果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基础,由此可 以得出,其验证标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以事实作为验证的根本依据;以逻辑作为验证的 重要准则。
2.5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的确定是评价设计的关键内容,根据评价目标确立评价 问题,并进而设置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工作。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活动中,首先 就应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清楚地认识为什么而评,评什么。然后再以此为依据选用可行的科 研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活 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总目标展开。
2.6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必须 确定对各个组成要素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衡量的统一尺度,即构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 价指标体系。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应当深植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是全面、系统、明确,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完整、系 统的指标衡量成果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有很大影响,是体育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最受关注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它一般要包括信 息搜集、目标分析、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指标的内涵与标度设计、指 标权重分析、指标体系的确定等步骤。特别指出的是,确定的指标体系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方能在实际评价活动中运用。本项目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为将繁杂的指标概化为少数关 键性指标,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尝试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各因子载荷,抽取特征根大 于1的公因子,共抽取出五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检索、社会认同 、文献参考因子。各因子含义分别为:
因子1:在该因子中,成果转引率、成果影响广度、资料收集处理难度等指标的载荷较大, 这几项指标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是对科研项目的客观评价,能够收集到具体的数字作为论据 ,通过他们可以间接而客观地验证科研项目的重要程度,因而将因子1定义为检索因子。
因子2:该因子中,研究成果获奖等级、项目研究的社会价值、等级、项目来 源等载荷较大,这些指标的共性是:他们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是映本项目对对该成果认可度, 因而定义为社会认同因子。
因子3:该因子中,文献引证规范性、资料收集处理难度、项目研究的惟一性的载荷较 大,定义为文献参考因子。
因子4:该因子中,项目的社会价值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定义为社会价值因子。
因子5:该因子中,项目的学术价值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定义为学术价值因子。
2.7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方法与技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同行评议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计量评价方法。此外,在评价过 程中还需要结合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评价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种评价方 法,包括量化方法,都有其方法所限定的内在目标,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些内在目标才能更好 的建构评价体系。下面主要分析同行评价方法和计量评价方法。
2.7.1 同行评价方法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描述性、模糊性等特点使得它难以通过精确的计算、反复的科学实 验加以验证,也无法用某些数据或指标作简单的测定。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体育事业 发展具有长期或者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目前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大多采用同行 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2.7.2 计量评价方法为了使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结论尽可能地符合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 体育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借助科学计量分析指标来评价体育社会科学成果 。计量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把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一些内容指标化、 数量化、数值化,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分值,通过分值的比较来衡量体育社会科学的 价值。
3 结 语
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思辨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 、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方法的局限就是评价 的局限,不深入分析所采用方法的不足,就很难确实了解评价的真正内涵和指向[4] 。因 此,本文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方面的探索只是一次尝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 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连燕华,马晓光.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究与发展 管理,2000,12(4):17-20.
[2] 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83.
[3] 蔡有志,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0(12).
[4]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5] 吴平.社会科学评价程序与方法运用[J].情报科学, 2006(6): 814-818.
[6] 陈力丹.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的几点意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03(1):56-59.
关键词:微课 应用效果 评价体系
本文系2015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项目化教学的微课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H150692)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教学评价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结构独立、交互性好”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兴起之后,就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
微课在我国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是微课的 “微资源构成 ”认识与实践阶段,二是微课的 “微教学活动 ”认识与实践阶段,三是微课的 “微网络课程 ”认识阶段。微课已经成为高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点,但什么是好的高职微课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现有的标准多数都是针对微课比赛出台的相关评价标准。相关评价标准的建立可以突出一些效果好的微课,可是微课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谁的水平高低,微课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评价标准建立,建立适合课堂的微课评价和适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引导微课的制作与开发。
查阅了微课竞赛的竞赛标准及一些文献资料,整理与分析后发现微课评价的现状:第一,大部分的评价标准过分关注对视频资源和展现效果的评价而忽略了目的性;第二,微课毕竟是课程,缺少完整教学设计,大多数微课评价缺少对学生方法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的考查;第三,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更多的是结合理论由专家讨论决定,没有结合具体实践。
二、高职微课评价考虑方面
(一)实用性
微课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习者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所以需要高度的知识浓缩。微课并不是展示技术和展示美貌的艺术品,微课的价值和贡献在于它的实用价值,虽然时间短但教学过程完整,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能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考虑行业发展,应具有行业及职业特色的体现。
(二)引в肫舴⑿
除了教学过程完整,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过程中,除了知识的衔接还要考虑学情。知识的衔接对于教师来说基本没有问题,多数教师有时为了唯美的效果及技术要求,忽略了考虑学情。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动手能力强,但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因此,必须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其目标是让学习者以最容易理解、最省力、最有趣味的方式来学习。微课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习者内在的求知和探究的热情,让学习者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所以引导和启发在高职微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时速性
微课内容精悍、具体,数据量小,易于手机和网络传输分享。教师可以与学习者进行网络互动。学习者可以随时查看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适时根据评价,总结并完善教学设计,集思广益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教学的评价应该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
微课是一种课程,课程的教学应用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微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微课特点,也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效果
1.微课自身的特点:短、小、精、悍。
微课的特点: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长短一般在10分钟内;小――资源容量小、教学主题小 ;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活动精彩 ;悍--交互性强、功能强大、应用面广。画面色彩、字体大小样式、配乐等符合微课内容;配套资源丰富,供多层次学习要求。
2.微课教学体现的教学过程特点
教学知识科学性:讲解的知识内容要正确,切记为了表现效果,出现描述性错误。
教学内容选择: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难”点及实践操作的视频资料为主,所以在选择内容时,不要企图通过一节微课解决多个知识内容,实现多个教学目标;目标过多,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找不准目标,使微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及目标如果选择不恰当,微课就会和传统的网络课程没有区别,失去其价值。
教学环节设计:微课是一种课程,课程就需要设计:有导入、讲解与演示、测评等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需要良好的衔接。导入可以用故事、问题、游戏,可以多多利用视频与动画,使学生“入境”;讲解与演示要求生动、简练,突出重点;测评要具有可实施性;这些都是考核评价主要指标内容。
教学设计学情性: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动手能力强,但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因此,必须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让学习者以最容易理解、最省力、最有趣味的方式来学习。高职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及注意力,所以在画面设计上要具有冲击力,在导入与讲解中可以设计成竞技游戏的模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好胜心,从而继续、持续的学习。
3.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应该看教学效果。看同学们经过微课教学,是否达到了知识、素质技能的提高。所以这部分评价占分较多。
知识掌握:是否掌握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进度、牢固程度,是否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与工程实际或者能够举一反三等,是考查知识掌握的重要方面。
素质形成: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一会提倡,却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利用微课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学习时间,进行分组教学、讨论;发言阐述观点等,可以培养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评价: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能力。
技能提高:微课主要以微视频展现为主。对于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微课教学后,操作步骤可以清晰明朗展现,对于学生记不住或者易于混淆步骤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评分体系中设置了关于技能提高的赋分。
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融入素质教育,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在微课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强这一评分,引导微课制作注重素质培养,利用互联网与手机终端,为素质培养提供一个新途径。
总结以上内容,微课程教学应用效果评价见表 1
现在的微课评价多是专家、学者等设计的评价体系。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有制作者、使用者与受用者。制作者更多的考虑的是微课本身特点的展现;使用者考虑的是教学目标、内容的特点展现;而受用者多数是为了学习,关注的应该是学习效果的展现。微课教学评具有引导与评估的作用,微课评价体系的发展对微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小清 .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2]卢敦陆.高职优质微课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J].职教通讯,2015年01期
[3]邱甜等.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广播大学学报, 2016.7
[4]李玉梅. 高校微课教学的相关要素与教学效果评价探讨[J],科技风,2015.21
[论文摘要]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研究课程评价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把握课程评价的实质。我国现行的广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已体现出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紧密结合等特征。
一、有关概念
课程评价就是对学校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背景)、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活动。课程评价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质性评价、量化评价;宏观评价、微观评价;标准化评价、个性化评价等。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鉴定功能等。课程评价的程序主要为制订方案、建立组织、明确要求、统一认识、实施评价、处理结果。
课程评价体系是指围绕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开设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而构建的一整套能够对课程价值做出定性、定量价值判断的指标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来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的特性研究
(一)课程评价具有社会性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结果是对所评价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材等进行变革。课程评价不是几个人或者某部分人的主观行为,它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课程发展规律来进行。因此,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从评价的目的、评价的过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主体的确定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上都富有社会性。
(二)课程评价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课程评价与一般的教育教学评价也不同。一般的教育教学评价多用于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思想品德方面多采用鉴定或操行评语的方法。一般是在一定阶段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结束时采用结果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的方法,而且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发展、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因素很少涉及。课程评价除了关心学生学业和思想品德发展外,还要就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材以及课程编制方面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它不仅是结果评价,还要求有过程评价、背景评价等。在评价范围上比一般的教育教学评价要广,不仅要评价课程本身的价值,还要就课程理论的发展做出判断;不仅包括背景评价,还包括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方法、手段上也更为复杂,如测量、考试、统计、访谈、作品分析、调查、追踪、实地观察等。在评价的主体上,根据不同目的需要,又可以有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行政评价。所以,课程评价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三)课程评价有多主体性
课程评价的参与者是广泛的,可以是课程实施者,也可以是课程理论工作者,甚至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可以作为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代表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一项课程改革能否产生影响,能否取得成功,离不开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
(四)课程评价具有整合性
由于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广泛的,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获得的多方面的意见也就不会完全相同,这样,课程评价就必须对各方面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从而获得整合的结论。
(五)课程评价具有较强的感彩性
由于课程评价中价值主体的卷入,评价主体的态度、情感、需要、意志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参与进来,评价主体不可能像认识主体那样超然地仅仅与评价对象处于一种“理论关系”中,而是渗透着评价主体的需求、满意等情感关系。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这种情感关系使得课程评价会出现主观成分。比如当评价主体与课程实施者之间具有朋友、同学等关系时,评价的尺度就会松一些;而当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没有这种关系时,评价者的心理相容性就会降低,尺度就会严一些。又如,当评价的课程改革是由著名专家或权威人士主持时,评价主体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感彩,主观上就会产生好的印象,从而放松尺度等。
(六)课程评价具有系统掌握资料的基础性
课程评价虽然是主观的价值判断行为,但不是主观臆断。它要通过系统全面的收集、把握课程改革全过程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做出反映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这样的主观判断绝不是仅靠某一阶段、某一局部的零星资料来进行的,否则就会影响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所以,课程评价要认真细致地收集、查阅课程实施的有关资料。只有如此,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价值判断。
(七)课程评价具有发展性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改善和发展课程,而不是仅仅做出简单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发生变化,课程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作为对课程发展具有价值判断作用的课程评价,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同样也要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在一项具体的课程评价活动中,课程评价本身也不能固守既有的评价方案和策略,而要随着评价过程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三、对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特征的分析
从广义来看,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七大类评估指标体系构成: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高职高专示范专业评估指标、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评审指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精品教材评审标准、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等。这一评价体系体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紧密结合
从现行的七大类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虽然指标体系的内容有相互交叉的部分,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主要是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或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基本情况、改革管理水平、办学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与办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或创新、领导能力、社会服务等综合水平的评价,属于宏观评价。而高职高专示范专业评估指标、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评审指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精品教材评审标准、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等则主要是对教育思想、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本情况、专业教育质量、教学改革、质量管理、产学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教学效果、教材建设、教师风范、教学能力、教学团队等进行的更细致深入的评价,是微观评价。
(二)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评价
办学方向评价包括对服务对象、人才需求、就业导向、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评价。办学模式改革评价强调具有较强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办学机制和活力。师资队伍建设评价突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等。教学条件与利用评价突出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建设评价强调有良好的行(企)业背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来优化专业内涵,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评价强调积极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将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要求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等。教学建设与改革评价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强调大力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课程改革评价强调在探索建立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评价强调各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等。教学效果评价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突出就业与社会声誉。社会服务评价强调积极承担社会的非学历性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等。
(三)结合实际,科学地借鉴了国外课程评价发展的成果
1.科学地借鉴了CIPP评价模式的理念与方法。现行的七大类评估指标体系虽然有明显的宏观、微观之分,但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又都科学地借鉴了CIPP评价模式的理念与方法,注重将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目标评价)紧密结合。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等主要属于背景评价,学校基本情况、专业基本情况、领导能力、建设环境与办学条件、学校改革管理水平、办学机制、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主要属于条件评价,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质量管理、产学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师风范、教学能力、教学团队等主要属于过程评价,教学效果、特色或创新、社会服务、专业教育质量等主要属于成果评价。
2.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为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各个方案均采取了以质性评价为主,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就客观性较强的指标而言,主要采取的是量化评价的方法,而大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较弱的指标均主要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来进行。就完整的方案设计而言,各个方案均设立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和具体的等级评定标准,并将各级指标分不同的权重进行了量化,通过量化评分最终得出了不同的质性评价内涵,真正做到了评价结果可靠和有效。
3.评价功能侧重于激励发展。七大类评价指标体系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所体现出来的国家政策也具有明确的引导性作用。
4.评价价值取向既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还重视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从七类评价指标体系所得出的结果来看,它们均具有终结性评价的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对评价对象具有明确的作鉴定、分优劣的特性。从七类评价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看,它们又都具有明显的牵引和导向性,其目的是发现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及时修改;是以提出目标为基础,以实现目标为目的,以教育活动为手段,及时检查活动的效果,测量达到目标的程度,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活动,完善方案,不断提高;强调把评价与教学指导结合起来。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特征。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绝对性评价的特征。
6.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七类评价指标体系均重视了一级、二级指标和观测点的标准化设计,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在指标操作上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但同时,在指标的等级(考核)标准上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评价特征,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李雁冰,钟启泉.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玉锟,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安珑山.课程评价研究:反思与展望[J].常州师专学报,2002(2).
[4]严权,新课程评价主体应体现多元性[J].上海教育,2004(17).
[5]和学新.课程评价与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
[6]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J].上海教育,2001(11).
[7]李雁冰.国外三种课程目标模式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8―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与教学条件配置置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目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资源的即时共享与方便快捷无疑给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使他们获得了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之处。
1 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主要指数字化和电子化了的、面向大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和信息。它是高校教育技术运用中最关键的软件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1]
课程资源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和丰富性[2],从而使学生能够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灵活自主地进行专业学习。
2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特点
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4]
它的特点是学习的目标侧重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侧重于问题的开放性,学习的对象侧重于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主性,学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侧重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的多元性等。[5]
3 研究目的
皮肤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接合。由于课堂教学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感觉乏味,接受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利用专业的课程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学科纵深联系,拓宽临床视野,从而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该研究以皮肤科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习平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同时找出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4 研究中遵循的评价原则及其内容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方向性:对专业知识点的目标指向性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教学效果有一致性,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激励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判断学生的优劣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通过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评价内容
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获得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
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获得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得测试考评分数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意见
二 研究实施过程
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评价研究、统计处理
2 研究设计
(1)研究对像
本校同一年级、人数接近、学习成绩水平相同的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班(实验班)、社区卫生服务班(对照班)2个班进行研究比较。
研究实施前,比较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课(药理学和诊断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2)实施环境
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基于Web的综合电教课室。
(3)学习内容
病毒性皮肤病
(4)实施步骤
第一,对对照班在课堂讲授病毒性皮肤病2学时完成知识点教学;第二,不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授课。将实验班分为9个小组在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皮肤科课程资源进行2学时的病毒性皮肤病研究性学习;第三,要求实验班课后分小组提交研究报告。根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同学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教师给出个人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各小组学习完成情况评价;第四,学习完毕后,两个班级同时进行病毒性皮肤病知识闭卷考试。实验班在考试前20分钟填写调查问卷。
三 研究结果
1 以评价内容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为总体指标,根据本研究的评价原则,依据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方法对评价指标依次拆分为各单项指标并加权设计出“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表”以及“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表”,综合小组内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最终教师评价结果,经统计得到了表1、表2。
2 为了“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评价本次研究的教学效果为设计思想,向实验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100%。获得主要项目双向等量表(表3):
3 运用统计学SPSS软件对实验班、对照班的病毒性皮肤病知识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获得表4、表5:
四 结果分析
1 通过2个班的测试成绩统计能够看出,实验班成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
2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处于优、良的实际人数多于理论人数,说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总体测试水平较高。
3 在表5中可以发现实验班虽然平均水平高,但与对照班都位于不稳定状态的第一象限(平均水平高,但较分散,存在低分生),未能处于最佳状态的第四象限(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说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差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得到提高。
4 从学习活动过程个人及小组完成评价表1、表2可以得知,学生的态度较为认真、积极,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但实践技能不高,创新性没有展现出来。
5 根据调查问卷主要项目的双向等量表(表3)可以发现F2>F3>F1,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优越性给予了肯定,但并不认同它的学习效果,因此不完全赞成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五 结论
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成绩。对于新的学习模式持有乐观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相互配合、团结努力。通过这次学习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专业实践的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存在问题
(1)综合各项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有少数几个学生由于始终缺乏学习主动性,与其他同学成绩差距太大,致使全班不能处在最佳的第一象限,因此可以推断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无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水平。
(2)由于长期的传统式教育,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大部分学生是以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去做研究,学习兴趣不够强,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未能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在知识的扩展和提高方面未能获得突破。
(3)学生在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研究报告,这在学习任务紧迫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负面效应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 建议
(1)教师应对学科课程资源经常性地作一些调整和补充,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迎合他们不断变化的口味,使其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逐渐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自发地进行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自身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有针对性地给一些意志消沉、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在教与学中师生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由“老师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它的优点是教学过程较为简单,知识传授快,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研究性学习在知识的扩展和水平的提升上优于传统教学,但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建议在教授一般性知识的时候采用传统式教学,在学习难点和重点知识时采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新民,董文军,张沁文.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与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9):140-141.
[2] 李茂森.课程资源的教学论意义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34-37.
[3]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199.
[4] 张新明,余继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J].中国电 化教育,2003,(3):20-23.
[5] 薛萍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8-10.
Abstract: Liaoning Petrochemical College seizes the great opportunity of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key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ina.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referring to the "3343" curriculum reform model, we compact curriculum reform model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ction-oriented.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king reference to CIPP evaluation model, we establish a fairly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je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good, as for the main evaluation index, percent of pass and excellent rates of assess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 get high, the same to the the three party evaluation.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re enhanced.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CIPP评价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ject curriculum;implementation effect;CIPP eval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26-03
0 引言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开发各具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实施形式多种多样,但评价方法标准不一,各项课程改革的质量缺乏可比性,其中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可参考的对象。
课程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质量,这是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共识。近3年来,该院根据石油化工产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借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李学锋教授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结合学院已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开发一批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并借鉴美国CIPP评价模式,综合各种因素,创新了一套可操作的,适合学院实际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调查的仅是此指标体系中课程实施效果评价部分,目的是检验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并通过结果质量检验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学条件质量,从而进一步完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 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的项目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1 CIPP评价模式内涵。CIPP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也称决策导向评价模式。它是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种评价名称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1]其中,背景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作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属于形成性评价;成果评价是在方案实施后,对目标达到的程度所作的评价,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程度,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2]该评价模式考虑到了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相对比较全面,比较适合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的评价。
1.2 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上述评价模式,该院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课程目标评价、课程方案评价、课程过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效果评价4个一级指标。在问卷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14个二级指标,同时形成主要观测点和评分标准。其中,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核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三评”优秀率;学生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就业质量(主要观测点有: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率、岗位稳定率、“双证书”获取率和月收入等)等。
2 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调查
对该院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从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三评”优秀率、学生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评价,综合测查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
2.1 学生考核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调查。随机抽取该院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实施项目化教学的31名教师(来自5个系部,均为考试课)所授课程班级的学生考核成绩,学生人数为2007人,统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各系部专业学生的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均较高,学院各系部专业所有学生的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也都较高。表明,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较好。
2.2 “三评”优秀率调查。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大多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其共性要求作为二级指标,然后不顾其背景特征,作为统一标准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其优势一面,但是却模糊了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要求,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3]为此,该院针对项目化课程教学,专门制定了项目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设计评价、教师主导评价、学生主体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评分等级4个,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依据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表,对2012-2013学年度实施项目化教学的36名教师“三评”(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的优秀率均超过50%,且良好率加上优秀率为100%,总评优秀率为77.78%,说明学生、同行和专家对36名教师的项目化教学质量均表示认可,但是专家评教的优秀率较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的优秀率偏低,说明36名教师项目化教学质量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结合专家的实际评分来看,有待提高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方面。
进一步分析,不同系部的学生评教,F=5.576,P=0.0020.05)、专家评教(F=0.669,P=0.619>0.05)差异均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
2.3 学生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调查。首先,精心编制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问卷”,总计20个测试题目,其中涉及满意度的题目有10个,从总体满意和分项满意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相互佐证,每个小题都有三个等级,分别是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和C.不满意,见表3。其次,从该院2012-2013学年度实施的52门项目化课程中随机抽选40门课程,以问卷的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总计1863人次。
表3中第1小题是对教学总体满意度调查,98.3%的学生填答“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其中将近八成的学生填答“非常满意”,只有1.7%的学生填答“不满意”;从分项满意来看,总计9个小题,每个小题平均有98%的学生填答“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只有2%的学生填答“不满意”,这和第1小题的填答基本吻合。其中,对“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填答“非常满意”的最高,达82.7%。相比较对“您对本门课程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填答“非常满意”的最低,达66.8%。说明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积极地、认真地、负责地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对项目化教材的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效率,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非常的满意和认可,但教师只重视了合适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考评方式的运用,却忽视了项目教学法的设计,还是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没有将项目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有机融合,处理好课程破与立、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2.4 第三方调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8.25%,专业对口率为88%,有1/3的毕业生进入中直大型企业,“双证书”获取率为99%。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2年对该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90%,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0%,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16元,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示范(骨干)校水平。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19%,比全国示范(骨干)校(46%)低27个百分点。
3 改革的收获
近年来,该院紧紧抓住国家骨干校建设的大好机遇,紧扣辽宁石油化工产业,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着力打造服务石油化工行业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形成具有区域产业特色和石化行业特色的专业群,构建“工学结合,双元、双线、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一批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形成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了与工学结合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模式,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好,提高了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保证了项目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之路。
总之,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更关乎就业导向办学指导思想的落实,没有理论支撑和实践检验的评价体系,就不是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建设高质量的,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否则,课程建设就会回到学科化老路上去,课程评价也会回到常规评价的老路上去,就会制约不同课程模式、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项目课程建设实施效果评价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制度保证,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先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4;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构建了一种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并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对该评价模式下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主体的选取、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过程的实施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5-03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项目化课程的特点是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项目和组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如今,在项目化课程标准的制定、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以及实施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但在项目化课程的评价方式上往往还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终结性评价常常以期末笔试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质,这就导致无法满足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多元结构的需求。因此,在项目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构建符合项目化课程教学规律的的评价模式,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是高职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简介
根据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过程性课程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目标和过程性的考核方式。
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就是要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实现该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学生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和实践。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学生学习是在完成各个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积累以及掌握技能。针对学生的具体项目和任务,以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评价目标,更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力提高过程以及学习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设计过程性的考核方式 以往的评价常常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忽略整个学习过程的现象。因此,采用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二)多元化课程考核
多元化考核主要包括多样化考核内容和多元化考核主体。
多样化考核内容 根据项目实践过程,将各个任务考核评价量化。这就要求在评价前先制定详细周密的评价指标。考核不再是以往的卷面考评形式,而是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态度、贡献度、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任务完成后的成果汇报等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考核。这样,学生能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培养。
多元化的考核主体 以往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这样的评价容易片面,而且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较难发现学生的合作情况以及他们参与项目的深度。因此,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更加具有说服力。
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确定具体的任务。再次就是制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根据该任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来确定评价重点,对评价标准的表述一定要简练、细致、明确。为了避免评价的片面性,体现多元化的考核主体,评价标准又分为教师评价标准、学生自评评价标准和项目组学生互评评价标准。根据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对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评价指标主要侧重于任务的完成情况、参与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而项目组成员互评的评价指标主要侧重于学生在项目中的贡献度、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
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在项目化课程中的实施
下面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下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主体的选取、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考核过程进行探讨。
(一)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项目与任务,对每个任务进行评价目标的细化,方便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医院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的具体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了解医院信息标准化的现状和意义,掌握医院业务流程和医院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能完成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保密的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协调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从事医院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中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项目为例,其教学项目和任务以及对应的评价目标如表1所示。
(二)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项目为例,对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其评价的重点在于项目完成情况、参与情况以及学习态度。对应的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对于小组内互评的评价标准则侧重于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因为在小组合作中,合作伙伴最了解该学生对项目的实际贡献度、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
在实施评价时,每个评价指标都会有五个级别供选择,分别为“好”、“较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对应的分数分别为10分、8分、6分、4分和2分。每个项目的综合评价成绩的计算方式如下:
综合评价成绩=教师评价×评价权重+学生自评×评价权重+学生互评×评价权重
其中,评价权重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需要自主确定,三个评价权重之和为100%。学生的期末总评由每个项目的综合评价成绩乘以每个项目所占课程的权重累加而得。
(三)实施评价
由于高职教学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实施项目化课程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若采用传统的纸质评价形式,需要消耗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基于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了一个项目化课程过程性多元化评价系统来真正实现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利用该平台,教师和学生只需按照图2的评价流程进行,就能让评价过程有序进行。
实践效果
为调查该评价模式的实施效果,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实施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学生和教师,调查内容主要是与高职课程考核相关的问题。共发放教师问卷2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9份,回收率为95%;回收有效学生问卷92份,回收率为92%。其中89.5%的教师认为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模式适合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84.2%的教师认为采用基于网络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系统有助于项目化课程评价的实施。95.7%的学生认为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采用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模式,92.4%的学生认为采用基于网络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系统进行评价更能体现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从以上数据可见,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模式在项目化课程评价中的应用是有效和可行的。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评价模式,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系统使评价更为过程化、公开化,由此也保证了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有效实施,使教学评价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3-54.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49.
[3]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
[4]多淑杰.试析过程性评价与高职项目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53-154.
[5]白宏洁,杨蕊.高职项目化课程设计和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0(4):46-47.
[6]朱金福.表现性评价在高职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4-37.
[7]梁斌.基于网络课程学习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的设计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72-74.
[关键词]软件项目的可信度;软件过程可信度;T-S型模糊神经网络;结果量化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25-04
随着软件系统的急剧复杂化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深入,研究软件项目的可信度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作为可信软件的一个研究分支,软件可信性的评估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术机构和软件产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对软件可信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软件的可靠性不断的发展,建立了各种软件可信度评价模型。总体看来,国内外对软件可信度的研究主要分为软件的过程可信和软件产品的可信,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软件项目的可信度不足问题的出现。本文主要对第一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设计。
软件过程可信度评估涉及指标很多、结构复杂,既包含大量的客观指标也包含很多主观指标,可归属于多指标决策(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MCDM)问题。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其中T-S模糊神经网络(Takagi-Sugeno Fuzzy Neural Network Model)作为一种常用的多指标决策评估工具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数据分析领域。但是,这种方法却很少用于软件可信度评估中。因此,本文基于模糊理论特别是T-S模糊神经网络提出了软件过程可信性评估模型。
1 软件项目的可信度概述
1.1 软件项目的可信度定义
自20世纪70年代初,Morris首次提出可信性软件的概念以来,软件的可信性问题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于可信度定义并没有严格、一致的定义,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了解,认为软件的可信度主要指软件实施过程中质量、成本、进度的可信控制,以及最终软件产品的可信度。
1.2 软件过程的可信度及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软件可信性的第一个主要方面软件过程可信,通过对整个软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分析,将软件过程划分为主要的三个研究对象,即过程行为、过程产品、过程实体。并对三个对象的质量可信、成本可信和进度可信三个角度中的因素进行分析,确立可信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对整个软件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
2 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2.1 模糊神经网络的定义
模糊神经网络(Fuzzy Neural Network,FNN)就是模糊理论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它汇集了神经网络与模糊理论的优点,集学习、联想、识别、信息处理于一体。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结构的思维功能,具有较强的自学习和联想功能,但却不能很好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模糊系统相对于神经网络而言,具有推理过程容易理解、专家知识利用较好,但它同时又存在人工干预多、推理速度慢等缺点。如果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互补的效果。
2.2 T-S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1) 前件网络
第一层为输入层;第二层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语言变量值;第三层的每个节点代表一条模糊规则,它的作用是用来匹配模糊规则的前件,计算出每条规则的适用度;第四层的节点数与第三层相同,它所实现的是归一化计算:
αj―=αj/mj=1αj
(2) 后件网络
它由r个结构相同的并列的子网络组成,每个子网络产生一个输出量;输入层中第0个节点的输入值x0=1,它的作用是提供模糊规则给后件中的常数项;子网络的第2层共有m个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条规则,该层的作用是计算每一条规则的后件:
ykj=wj0k+wj1kx1+…+wj1kxn=ni=1wkjixi
yk是各规则后件的加权和,加权系数为各模糊规则的归一化适用度,也是前件网络的输出用作后件网络第三层的连接权值。
3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建立评估模型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软件过程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可信度评估的关键,对软件过程可信度的分析是基于分解的思想,将整个软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对象提炼出来,其过程主要包含过程行为、过程产品、过程实体三个对象,面向对象从不同角度分解成为质量可信指标,成本可信指标和进度可信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因素,从而构建整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本指标体系共涉及三个对象的40个影响评价指标,将这些指标的采集统计数据作为模糊神经网络的输入值,进而进行整个软件过程可信度的模型分析。
3.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确定指标权重
(1)建立模糊数学矩阵
①根据过程可信评价指标建立输入节点数学矩阵
A=[x11,x12,x13,…,x1 40;
x21,x22,x23,…,x2 40;
…,xij,…
…
xn1,xn2,xn3,…,xn40],其中n为采集的数据组数。
xij表示第i组数据中第j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值。i=1,2,…,n;j=1,2,…,40。
②根据已完成软件的可信度水平数据建立输出层数据数学矩阵
B=[y1,y2,…ym…,yn ],其中ym为第m个软件项目的可信度水平数据。m=1,2,…,n。
③建立权重集合,即各评价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α=[ω1,ω2,……,ω40]
上述步骤如下图所示。
模糊神经网络数学矩阵
(2)确定模糊指标权重
训练模糊神经系统的方法很多,有最快下降梯度法,最小二乘法,递归最小平方法,麦夸尔特系统方法等。本文采用递归最小平方法对T-S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学习,根据模糊神经网络原理进行权重的计算,由模糊神经网络自身产生最后的指标相对重要性。即指标矩阵:α=[ω1,ω2,…,ω40]。
3.3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软件过程可信度评价
通过采集已完成的多个软件项目的40个评价指标和最终的软件可信度水平历史数据,代入已经用MATLAB编制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中,可以得出软件过程各评价指标的有效权重,从而建立起软件过程可信度评价模型。将其应用于新的待开发的或正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项目,通过可信度评价模型预测可信度水平,从而根据软件用户自身的需要进行调整。
4 应用举例
(1)根据上述已经建立的软件过程可信度评价模型,采集已完成的7个软件项目(其中前五组为学习数据,后两组为测试数据)的40个评价指标数据建立整个评价指标矩阵A(各指标的评分为0~10,分数越高表示该指标的可信水平越高)。具体数据如下:
A=[ 5,6,6,7,8,8,7,8,9,9,7,7,8,7,5,6,6,8,7,9,8,8,7,9,8,8,9,7,7,8,7,7,8,7,8,8,8,7,7,8;
6,8,6,7,6,7,7,6,8,8,7,6,6,6,6,7,6,6,5,5,7,6,7,7,7,6,8,7,8,9,7,7,6,7,6,7,7,7,6,7;
6,6,5,5,7,6,6,6,7,7,5,5,6,6,5,6,6,7,6,6,6,5,7,7,6,5,7,6,6,6,7,6,6,7,6,7,6,7,6,6;
8,7,8,8,9,7,8,9,9,8,9,8,8,8,8,9,8,9,8,9,9,8,9,8,8,9,9,8,8,8,7,8,8,8,9,8,7,8,9,9;
5,5,6,5,4,6,7,5,4,6,5,4,6,7,5,6,6,7,4,5,5,7,6,8,6,5,7,6,5,7,6,5,6,7,6,5,7,6,6,6;
6,6,5,5,7,6,6,6,7,8,5,6,6,6,5,6,6,7,6,7,6,5,7,7,6,5,7,6,7,6,7,6,6,7,6,7,6,7,6,6;
8,7,8,8,9,7,8,9,6,8,9,8,7,8,8,9,7,9,8,9,9,8,9,8,7,9,9,8,8,8,7,8,8,8,9,8,7,8,7,9 ]
(2)邀请企业高层领导或第三方评估专家对7个软件项目可信度水平进行打分,评分规则为1~10分。10分为最高可信度水平,从而建立软件可信度输出矩阵B。具体数据如下:
B=[7.8;7.2;6.5;8.8;5.5;6.8;8.1]
(3)将数据代入MATLAB建立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运算,得到40个评价指标因素的权重(编号顺序与3.1指标体系表中的标号一致)以及测设的误差值,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得权重矩阵α
error2= -0.0408 0.2061 (误差2是第6个和第7个项目可信度水平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差);
Y_forcast= 6.6654 8.7801 (第6个和第7个项目可信度水平预测值);
R=0.99999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影响软件过程可信度因素的权重,模型运算的误差值很小,回归系数R=0.99999,拟合度高,较小的误差说明了评价结果准确。应用此模型可以对其他的软件项目过程可信度进行评估,从而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改进整体的可信度水平。
5 结 论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建立的软件过程可信度评价模型,可以全面地考虑影响软件项目实施过程的可信水平的多个因素,从基于过程分解而来的过程行为、过程产品和过程实体三个对象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成本和进度管理,把握住了过程管理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目标,使整个模型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可信,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模糊神经网络直接进行运算,不需要分析各因素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并且充分地运用了专家资源和已有的经验、资料,减少了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可信,从而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旭晖,刘卫国,蔡立燕.MATLAB基础与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丛爽.面向MATLAB工具箱的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 冉承新,凌云翔.AHP―Fuzzy在仿真系统可信度综合评价中的应用[D].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
[4] 任晓慧.软件可信度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聊城: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
[5] 郭宁,周晓华.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 于本海,张金隆,郑丽伟,等.软件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30(1):100-104.
关键词:“211工程”;学科建设;验收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43-03
一、背景介绍
“211工程”是国家正式立项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项目、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1。2008年开始建设的“211工程”三期学科建设项目已于2011年12月结束。验收工作在2012年2月到8月已完成,其中校内验收工作于2012年2月至3月完成。为检验学科建设项目的管理效果,根据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管理要点制定了十项指标,这十项指标能够对每一个学科建设子项目进行建设效果的评价。采集以问卷方式进行,发放对象为参加校内验收的所有专家组成员,发放问卷211份,收回209份。
二、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分析
1.项目实施效果的基本指标体。基于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管理要点,以及在Z大学的管理实施情况,设计了一套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主要由管理职能部门为主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十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研支撑条件建设、经费使用情况、标志性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评价2。为了能直观地进行评价,本次评价权重采用权重均等的方法,统计、评价“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这十个指标方面的建设情况。同时,具体评价参考内容所列的指标在校内验收总结报告内容中都能找出具体内容,专家根据总结报告、验收会议PPT等材料做出判断。
2.专家评议表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打分材料来自于校内验收阶段,由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的验收会议,对各项目进行评价,评价表格式见表1。
三、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1.数据采集及统计。本次实证分析数据采集于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校内验收会议,参加验收会议的专家每人1份,发放211份,共收回209份评议表。评议内容有上述十项指标,评分按A、B、C、D进行选择评价,评价指标选择答案的依据是验收会议上“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总结报告和现场项目负责人提供的作报告的PPT内容,且评议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
(1)按评价指标统计数据,对Z大学26个项目共209张专家评议表按十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得出汇总结果,根据A、B、C、D得票数计算所占百分比,学科建设中的A%表示在评价(其他九个指标相同)这一指标中所有得票数中A所占百分比,B%、C%含义相同,具体统计数据及计算见表2。
(2)绘制图表,对26个项目的评价表进行综合分析,按十项评价指标统计得分情况,以总数209票作为分母,各指标中A、B、C的比例见下图1至图10。
2.按评价指标分析。由表2和图1到图10中可以看出,项目总体综合评价中,A、B所占百分比都高于90%,说明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评价,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比较成功和有成效的,且客观公正地反映了“211工程”三期验收评价与学科建设实际水平,说明验收评价结果与学科建设实际水平成正相关。同时由于有两个指标C的比例都大于5%,说明Z大学在这两个指标即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经费使用情况两方面有所欠缺,原因分析①经费使用情况评价指标得分不佳,C所占百分比高达7.66%,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而A所占百分比却只占60.77%,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说明Z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经费使用情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晚,以至节余资金过多;其次是设备采购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付款是分步进行的,到2011年底项目结束还有设备不到位的,还有一些设备到位后由于时间不长,效益不是很明显。②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评价指标得分也不佳,A所占百分比仅55.02%,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而C所占百分比却占6.70%,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二。说明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要提高更多的民主决策机会。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更佳的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这也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给出决策的方向。
四、结论
本文结合本次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验收评价,主要是针对项目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所设计的指标以及项目管理所设计的管理要点进行设计和评价,从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从立项到结束的一个总体评价,能从中看出项目建设效果是否达到了当初所预期的目标,来判断项目建设是否成功,项目管理是否有效。统计分析得出项目评价得分与项目实际水平和建设质量成正相关,且指标得分情况显示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管理是比较成功和富有成效的,建设效果能够真实反映各项目的建设水平。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经费使用情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与实际建设情况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是相符合的。对未来类似学科建设项目的评价,建议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民主制定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并在实践中保质保量地得到执行。对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的使用,可能有一部分是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造成的,如何使用经费建设相关学科基础更需要全体学科方向人员的共同制定,以及国家经费到位问题、经费使用限制(比如国库)等也会影响经费使用情况的效果。通过Z大学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认为Z大学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待改的地方。发现经费使用情况不佳,滞后现象严重,一般都是设备采购程序繁琐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快设备采购程序不但是设备采购部门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财务部门及相关上级部门要引起反思的问题;发现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尽量做到民主决策与监督,使项目负责人发挥公平、民主的力量对整个学科进行建设。由于学科建设项目的特殊性,本文采用了定性的A、B、C、D打分制进行评价。如何进一步探讨定量评价、权重分配等评价方法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