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用的化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所以化学家庭小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或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这样,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巧除水垢”,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用的,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了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九年级化学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铁的锈蚀”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不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那样有规范的仪器用品等,学生在家里没有实验室里的优越条件,要做好每个实验,就必须积极动脑思考,找出可以利用的实验用品。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最后,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完成这个实验的同时,一个创新成果也就诞生了。也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学生只看不做,没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实验,因为条件所限,学生也得不到大量动手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但是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在“测定雨水的pH”的小实验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雨水收集器。
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家庭小实验,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讲解,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因此,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一是可以验证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巩固情况,二是可以发现更多的疑问,促进自己进一步的学习。例如在讲完“乙醇”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的家庭小实验――“自制甜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开设的家庭小实验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诸多益处,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从而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学生提交的家庭小实验的各种成果中,很多是难以独立完成的。
由此看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家庭小实验,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的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动员和组织培训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明白课题内容及其重要性。
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会联系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阶段: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自行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分析,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通过实验探究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学生以实验论文,图片、新颖实验装置等的方式展示实验成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化学与文学 课堂教学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讲究严谨扎实和一丝不苟;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自由、浪漫,二者似乎是永远走不到一起的平行线。其实不然,仔细分析一下,化学和文学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文学作品和化学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常常会用到化学知识进行比喻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者隐含着某种深刻的化学道理。
一、利用诗歌辅助化学教学
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作《咏石灰》一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不但是于谦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实写照,还精辟地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先挖掘石灰石矿,然后将其高温煅烧,最后生成白色的生石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当应用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作品,能使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引用名诗,使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诗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当学完这个微观规律,可引用:“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道理,使学生直观、愉快地理解了枯燥、抽象的知识。又如没有新生成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两种变化后,还可补充的著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广为传诵的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护花”、“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辨别它们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的热情很高,基本上都能辨别出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受到了诗的艺术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加强了文学修养。
在学习石灰石这节课时,一开始可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客从南溟来,馈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这首诗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探究碳酸钙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解释这首诗,诗中说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液体。原来珍珠是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聚积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钙,还有少量的有机物质。碳酸钙难溶于水,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变为酸式盐而溶解:CaCO3+H2O+CO2=Ca(HCO3)2。杜甫居室漏雨潮湿,竹箱无防潮性能,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珍珠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红色液体。因为杜甫当时还不具备这些化学知识,所以迷惑不解。
二、适当运用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炭是一种无机物,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就是借助炭的这种化学性质表达在他人危急之中给予帮助。在学炭的知识时,引用这个成语,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成语中加深理解,激发兴趣。讲硫化物硫化砷(AsS3)性质时,可引用成语“信口雌黄”,这“雌黄”乃天然的硫化砷(AsS3),俗名鸡冠石,橙黄色,可作黄色颜料用。古字多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再写,由此而沿用的成语“信口雌黄”意即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类似这样的成语还有冰清玉洁、铜墙铁壁、一诺千金等。
三、引用名言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繁多,难免枯燥,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名言,学生精神往往为之一振。比如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些知识有点琐碎、单调。让学生分析法国著名幽默家拉罗什非科的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学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认真思考。篝火是用含碳量多的树枝等和氧气发生反应,风就是空气流动而形成,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助燃,所以风可以把篝火吹旺。但风太大带走燃着的蜡烛上的热量,使蜡烛温度下降到低于着火点而熄灭。
四、文学作品中化学知识的引用
文学作品经常用化学知识譬喻,如“可能流行的胡思乱想猜忌病菌传染你的大脑神经,引起你的酸性反应,如果是这样,请用大量的洗衣粉冲洗一下你的每一个细胞吧,酸碱中和,也许可以使你过多的酸性小到最低程度。”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化学反应类型。家用洗衣粉呈碱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物质。学完这节课,介绍这个譬喻,学生高度紧张后,能放松一下神经,张弛结合。
《冰是睡着的水》,主要讲述的是情报干部与众不同的一生。他们在黑暗中是为了守卫光明。“那是水,那是冰,冰是睡着的水――你是问水,我也是,但我是睡着的。”水在零度到一百度之间是液态的,在零度以下结成固态冰,他们是同一种物质,但存在的状态不同。作者借助于水和冰的关系比喻普通人与情报干部的关系,情报干部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一生充满误解、恐怖、艰苦,他们渴望但无法像常人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水的三态时,介绍这篇作品,学生饶有兴趣,紧张学习之余,能巧妙地休息一下,又能加深理解。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阅读这篇作品。
长篇连载奇幻小说《化学召唤师》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把很多化学知识融进奇幻情境中。小说中召唤师惊奇地发现,召唤兽的构型,全都是有机化学结构式。召唤法师,完全是有机化学。元素法师,完全是无机化学。所谓的魔法元素,不过是元素周期表内某些元素的集合体。主角手中的《有机化学》,在这个世界,竟然是“召唤师的天书”。
有机化学结构式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和重点,课堂中利用多媒体适当放一点片段,肯定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文学与化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经常互相渗透,与化学有关的文学教不胜举,在这就不一一赘述。或于知识点前,激发置疑;或于知识点后,加深理解。在化学都学中适当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理解严谨、抽象的化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兴趣;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普遍联系规律的教育;还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以前教学中被忽视,而现在化学新课标中很重视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编.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一、 化学来自于生产和生活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从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①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化学发展史,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发展起来,是生产、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理论的概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 让深奥的化学理论深入浅出
很多同学都反映化学难学,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非常抽象,因此,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学生拥有的最熟悉、最直观、最感性的知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把这些化学知识和授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能让深奥的化学理论深入浅出,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可引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牙齿的损坏实际上是牙釉质[Ca5(PO4)3OH]溶解的结果。在口腔中存在着下列平衡:Ca5(PO4)3OH 5Ca2+ + 3PO43- + OH- 。当糖附在牙齿上发酵时,会产生H+,试用化学平衡理论说明经常吃甜食对牙齿的影响②。为了解答这道题,设计以下提问:(1)、为了保护牙齿,我们该让以上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向逆方向移动) (2)、常吃甜食对牙齿有何影响? (糖附在牙齿上发酵时,产生的H+和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水,OH-浓度减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牙齿损坏)(3)、Ca5(PO4)3F是一种比Ca5(PO4)3OH更难溶解的物质,为什么加氟的牙膏对牙齿有保护作用?(因为反应生成比牙釉质[Ca5(PO4)3OH]更难溶的物质Ca5(PO4)3F)完成了这几个问题的提问,这道题也不攻自破,深奥的化学平衡理论在生活里却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动力之源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化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通俗易懂,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实用性并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的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生产服务。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不是凭空想象、无中生有的,而是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典型例子,长期的努力,逐渐地培养起来的。例如前面讲的"常吃甜食对牙齿的损坏"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不但完成了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论教学,而且也解决了如何保护牙齿这个实际的问题。能力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
4、结合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动向
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旧教材中那些偏、难、繁的内容没有了,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知识和例子增加了。"这种课程(指旧课程)观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学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无匹配,教育、课程远离了学生和实际生活"。"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的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③"。教育要为现代建设服务,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旧教材存在种种弊端,说明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结合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动向。
5、联系生产生活的教学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再创造,是化学教学的升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歌颂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现代教育认为教师不但要"无私的放电",而且要及时"充电",教师不单是教材的实施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使教材不断的得到补充和完善,让教材更接近生产生活实际,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联系生产生活的教学是检验教材和完善教材的重要途径,也打破了你给什么我教什么,你考什么我教什么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联系生产生活的教学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施者,精心研究,长期探讨的结果,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再创造,也是化学教学的升华。
三、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1、收集理论联系实际的资料
①收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的资料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书籍里有关化学家的故事、化学的发现、发展及应用等都能成为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成为课堂上引人入胜的例子。收集资料,不但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强我们的技能,而且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
②积累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的例子。
化学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只要我们留心,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的例子,与我们的化学教学有关。例如: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液氯泄漏事故中,为了消除危险源,对翻落的液氯槽罐的处理是:将液氯槽罐安全吊起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④。如果上《卤素》时,能把这个例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那对完成氯气的毒性、氯气与碱液的反应、氯气的制备中尾气的处理等内容的教学,可以说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在生活、生产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积累这些实例,它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2、熟悉学生情况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这样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状况的典型例子,做到有的放矢。
3、熟悉教材,将生活生产的实例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高度稔熟,详尽占有课本内外的材料,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熟悉教材,将生活生产的实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体现了教师不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再创造,再提高;熟悉教材,将生活生产的实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让课堂教学更风趣、有味,也更富有内涵和层次感。例如,我在上《淀粉 纤维素》这节课时,在学习了《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性质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我们人吃的米饭中有淀粉、吃的青菜中有纤维素,食物中的淀粉和纤维素是不是都被人体消化吸收?有关吃的问题,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个个都踊跃地回答,但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这两种营养物质都能消化吸收,要不我们吃这些东西有何用。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淀粉的水解是在稀酸中进行,而纤维素的水解却在浓酸中进行,人体内的胃酸还没有达到浓酸的程度(人的胃内是酸性环境,其pH值l一2⑤),所以纤维素不能水解,只有淀粉被消化吸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吃的青菜不是白吃了吗?不,青菜中的纤维素是不可消化吸收,但其它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还有 "它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消化和排泄⑥",纤维素对人体也是有用的。通过对淀粉和纤维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学生容易掌握刚学的内容。如果不熟悉教材,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或不在这个地方提出问题,而在学习了淀粉的化学性质后就进行提问,没有了淀粉和纤维素化学性质的比较,效果可能就不这么明显。
四、 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生产中化学知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活生产中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内容不要搬到课堂
社会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内容中好的就像一坛陈酒,醇香四溢,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也有不好的,像一个粪坑,恶气冲天,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选材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身份,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内容不要搬到课堂中来,以免祸害下一代。
2、分清主次,篇幅不要太长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两个或者两个对象之间创造和传递知识的应用[1]。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可视化逐渐受到诸多教育家和教育实践者的关注,如何利用知识可视化推动教学的发展,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一、知识可视化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一)知识可视化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对象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知识可视化强调复杂知识的创造和传递,认为简单易懂的知识仅仅靠文字就能够传递、表达,没有借助知识可视化的必要。在教学领域中,知识可视化将抽象的知识和概念以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2]。
(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为双重编码理论,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加记忆和识别。知识可视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表征、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所以,现阶段的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脑科学理论在知识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知识可视化理论。
二、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利用视觉表征特点,直观展现化学魅力
通过研究表明,化学教学中的视觉表征主要有思维导图、概念图、动画、图像和图表等形式,多数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图像和图表来辅助教学,视觉表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缺乏从知识可视化的角度去深度的剖析和制定教学策略,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思维导图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策略,教师利用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整合知识,简化板书,在学生思维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动画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揭示事物的微观结构,反映物质的本质结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微观知识,了解微观世界;演示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帮助学生规范操作,防止意外发生,起到警示作用。图像和图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发散思维、整理思路和浓缩知识的作用。利用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试验器材结构,利用图表浓缩课本知识,便于学生整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方便记忆。丰富的视频、动画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化学学习体验,视觉表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化学、学习化学,在充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在化学的世界中自由的遨游,并能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发挥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避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单一”、“枯燥”的代名词。
(二)应用知识可视化理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刚开学的阶段,由于讲的知识较少,课后没有作业,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说明思维导图的用法,教给学生具体的画法,并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笔记,最后上交验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笔记进行点评,使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和《溶解现象》这两章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概念图的方法,因为这两章的化学概念较为集中,通过概念图的方法,可以向学生展示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将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可以展示电子的得失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展示原子分子的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最外层电子层数”的意义。通过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元素和分子结构上的不同,从而从根本上理解化学的本质,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图像和图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图像和图表,利于学生深刻的认识概念。通过图像和图表,纵横对比,明确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元素的意义时,可以利用表格列举氢原子和碳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让学生总结出“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结论。浓缩要点,简化笔记,例如在《常见的碱》的教学过程中,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研究和学习都是从俗称、性质等几个方面去进行的。通过浓缩要点的方式,以便学生在复习时总结归纳相近的知识。灵活运用表格,简化笔记,例如二氧化碳、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都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将其整理归纳在同一个表格中,让学生自主总结知识规律,将初中化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的特点和区别,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记忆,区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可视化概念的出现,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迎合了对知识创造和传播方式改变的新需求。视觉表征的概念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涵,为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道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视觉表征的概念精心设计教学概念,尽可能的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量化,提高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学生的积极性;能力提升
“10+30”高效课堂模式已经在我校开展了两年,编写和使用导学案也已经二年了。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导学案的组成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重、难点,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当堂检测(难度呈阶梯式训练题)我的收获及我还存在的疑惑等。经过两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备课组对导学案的编写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固定模式。下面我就讲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编制和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导学案的编写流程
高一化学备课组共六人,每人都有备课任务,每一个合格的导学案先由备课组集体讨论该章节的编排思路、题量、内容,然后由负责该章节的老师按照集体讨论的结果编制,初稿再由备课组讨论修改后,负责的老师再完善,备课组成员再审核,确认通过后才投入使用。导学案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实际,按照由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易被学生接受。
二、导学案的使用――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①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 ②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 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③导学案检查、及时到位,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导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三、收获
(1)导学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平台,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影响、交互作用,真正使师生都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育活动内容可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教育形式由师生民主协商选择,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辩证地对待一些事情,对于学生合理的说法、做法,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如果他们有着不合理的一些想法,也要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尽可能的展示自己,抢答或是提问或是讨论,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2)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帮助很大。例如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把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然后合上课本,凭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填写导学案,如有疑问的,再打开课本或者小组内交流意见,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且小组内的交流会刺激他们“比、学、赶、帮、超”的欲望,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3)“10+30”高效课堂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在2013年的冬季学业水平测试中,化学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四、思索
(1)导学案必须贴合学生实际,严格控制难度,保证质量,真正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我们在过去一年所编写的导学案中有一部分问题设计的难度偏大,知识点考查也比较综合,以致于学生的完成的质量不高。三个方面的因素提醒我们应注意探究问题的难度控制:一是教材的难度本身并不太大,如果设置的问题的难度高于教材太多,学生读教材不能完成导学案,自然也就不愿意再去读教材了:二是处于高一高二这样的学段尤其是高一,学生未适应高中的教学难度,有些问题可以在高三复习中再学习;三是我校高效课堂”模式刚刚起步,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应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导学案要注意题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业负担重,导学案容量适中,不能太多,做到“堂堂清”,“不欠帐”。
(3)探究点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对所选取的探究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注,A、B、C层的学生应分别完成哪些相应的探究问题,要使得特优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优生受到鼓励,待优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思,思有所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自信心。
(4)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我的疑惑。在一年的“高效课堂”实施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填写“我的疑惑”,很明显这一版块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功能,也不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晰的线索。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填写“我的疑惑”,教师在“导学案”的评价中,可以考虑对这一版块的测重考评,即对于哪些提出特别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提高“导学案”评价的等次。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策略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因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医学中职院校“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理念。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专业课,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病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疾病学习的第一门重要课程,为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病理学教研室提出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病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本文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架构,将中职病理学课程与学生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联结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建构学生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Mayer在1992年指出,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反应的习得”、“知识的习得”及“知识的建构”三个阶段,从早期行为学派所主张经由反复练习、增强的学习,到认知学派所主张认为学习者是知识信息的处理者,在七十年代后学习则逐渐被认为是“知识的建构”,是由学习者主动地选择有关的信息,并利用既有的知识来诠释的历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不是一个特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是一种知识的理论,也是一种认知学习的理论,主要探讨如何从一体化的角度获得或认识知识的本质。其主要精神是把教学过程的核心由“知识传授者”转移到“知识学习者”本身,强调重点包括:(1)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2)知识是学习者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或真理;(3)知识是学习者与别人互动与磋商而达成共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善,包括:(1)课堂讲授;(2)实践模拟;(3)专题报告;(4)案例讨论;(5)角色扮演等。教学成效评价模式包括:期中、期末笔试、小组专题报告、角色扮演、课堂参与及讨论。
二、中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阶段化设计
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的观点,将学习视为一个复杂的历程,包括学生过去的经验、个人目标及课程主题的要求等三方面的交互作用。建构学习具有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诊断性、反思性等六项核心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所教导的内容和学生过去的经验及和学习目标有哪些关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中职病理学系的专业教育,刚开始应侧重对基础医学专业知识及病理原因的学习,然后延伸到较高年级的专业科目的学习及实习,每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专业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过去所学的学理基础及实习经验上。因此,在高年级的高级病理学专业课程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为架构,中职病理学课程与学生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应联结在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最终建构学生病理学的专业知识。
(二)系统化方法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以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为设计教学蓝图,应在课程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包括:(1)课堂讲授;(2)模拟实境;(3)专题报告;(4)案例讨论;(5)角色扮演等。借助课堂讲授病理原因及变化、相关评估与检验、医疗处置与护理照护等专业知识;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并融合医学模拟操作,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专题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协助学生判断各疾病的主要症状,并揭示其病理所在。教师还需要将上课讲义内容及所录制的课程影片传输至互动式网络平台,供学生课余学习使用,使学生在病理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在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获得较为扎实的系统化知识。
(三)重视评价工作
评价模式包括:期中、期末纸笔测验、专题报告、角色扮演、课堂参与及讨论。一般而言,教师的量化方面教学成效可以根据如下标准进行判断:(1)修课人数为多少名,平均总成绩为为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修课学生的及格率,最高分与最低分别为多少,是否达到预期修课通过率目标;(3)学期教务处教学评价平均值为多少,与全校及本学系教学评价平均值的比较情况如何。质化方面的教学成效标准包括如下方面:(1)上课讲义、外聘教师课程的课件的制作结果及角色扮演影片是否全部上传到网络系统当中;(2)选修学生中的实习情况如何,是否能达到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目的。课程应以多元化教学策略模式执行后,学生在课后评价的回馈内容中有所表示。尽管应用一体化教学策略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及精力,但在网络系统中能够学到丰富的内容,价值非常大。当然,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场域若只局限于教室,与实务的应用仍有落差,因此还需结合服务学习计划,扩大学生视野,从课堂延伸至医疗机构。除继续延续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外,还需融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加入到医疗单位的志愿者队伍中,让学生在接触病理学之前,对病理学单位的教学理念加以了解,以协助学生落实课程教学的实务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网络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工作和生话中的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文在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应用文写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工作思维能力。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写作能力也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它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致不高,消极对待,甚至把应用文写作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仅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还被当作苦差事,教师始终难以突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瓶颈。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课不是太好,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再加上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同时应用文写作法规性政策性较强,而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自身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缺乏,使得学生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因而也无法组织应用文的语言。另外应用文写作与其它文学体式相比,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这使得较多接受形象思维训练的大脑要转变为用逻辑思维来写作,会因缺少写作素材,而一时无从下手。
(二)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应用写作的格式,学生一学就懂,一放就忘,遇到实际问题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施教时,应用文文种的选择基本凭着教师的想当然而进行,没有调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到底哪些文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这样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应用文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于是消极应付。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非常多,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思路。首先是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多数教材基本按照“事务交往文书”、“个人交往文书”、“礼仪交往文书”、“经济交往文书”、“公务交往文书”、“法律交往文书”和“科技交往文书”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编排,其中涉及的日常应用文极其有限。其次是重视理论、轻视训练,许多教材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再次是例文陈旧、脱离实际,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心理距离,没有亲和力。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大约34课时,主要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因此,没必要以培养专业秘书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次,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绕着应用、实用来选择。
再次,增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趣味性。基于应用文写作的枯燥,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无话可写的状况,必须设置一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把教、学、做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在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和网络化等四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面对近千种的应用文文种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几十种文种。可按照“实用、应用”的原则进行,也即选择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文种进行施教。那么哪些文种是学生今后常用的呢?这就要求教学者去生活实际进行调研。调研得来的文种势必是零散的,与传统的应用文教材按“事务文书”、“私人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公务文书”、“法律文书”和“科技文书”等七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的固有模式不一致,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应用文教材体例的类型化,打造“模块化”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写作理论的教学与工作流程的熟悉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上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
同时,在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课一直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课无法直接为专业服务。理想的基础课应该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贴近专业、为专业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如果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得巧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适用的应用文文种,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文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些专业文种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应用文教学中设置一个专业文种模块,这一模块可象菜单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文种学习。如设计类专业可设置“投标书”、“招标书”、“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等;旅游专业可设置“旅游指南”、“导游词写作”等;财经类专业可设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报告”等;影视动漫类专业设置“剧本与分镜头”等,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既突出了共性,又照顾了各专业的个性。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既考虑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的普适性,又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的原则,可设计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日常工作模块加一个专业模块来串联一系列文种。
1.活动策划与开展文书写作。计划与策划书、合同与协议、邀请书、海报、条据、总结等;
2.召开专题会议文书写作。通知、请示、报告、会议指南、致辞与演讲、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
3.毕业与找业文书写作。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聘书(竟聘书)、个人简历、竞聘辞、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等。
4.创业文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则与公约、声明和启事、状与辩护词等。
5.各专业个性化文书写作。剧本与分镜头、说明书、招标书与投标书、广告文案、旅游指南、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模块化设计使文种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机结合,因而学生在掌握某些文种的写法的同时也熟识了一项具体工作的流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事实材料产生的成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针对应用文写作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以及因学生自身阅历及社会实践缺乏而无话可写的现状,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写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实际运用情境,通过情境来说明具体文种的用途和功效。这样使应用写作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表述,而是可知、可感、可想、可操作的现实环境,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同时,情境的存在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起需要、引发动机、吸引注意,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设置一定要贴近实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让他们感觉新奇、有趣、实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增强感知创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等。模拟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
(三)教学理念人文化
教学上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施教时,要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即选择那些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文种来讲解,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合格规范的文种的写法,又要讲授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讲授书,就应让学生知道如何打官司;学了劳动合同就应让学生知道劳动纠纷解决的途径。再如在学习简历、求职信的写法时,应让学生懂得决定一份求职材料的优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是否为进入职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给自己作了一个职业规划,同时提醒学生在求职时招工中的各种骗局,让学生能“见招拆招”。教学过程中就要链接这些实用的小知识,以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这种认知社会的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手段网络化
关键词: 大学化学 课外知识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大学化学课程(一般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是低年级本科生进入大学课堂后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在高等学校的化学专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所有相关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韩愈的《师说》给出了千百年来经久不变的教师的经典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的高等教育,仍然应该遵循这一教学原则,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解答的同时,不忘把“传道”(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这也符合高等学校锻造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有人认为这方面的教育本来就有年级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负责,化学专业任课教师似乎没必要参与其中而喧宾夺主[1]。的确,专业课教师若在此方面过多“着墨”有近于“不务正业”之嫌;但是如果能够适度应用、合理调控,则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一定的施教与学习阶段,也就是师生的交流阶段,教师的修养、态度和气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尽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叛逆性的阶段,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实际上是显著的。为此,教师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文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具有了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和知识层次,修养成一身正气,才可以为学生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示范作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十分广泛,知识体系也广博繁杂,要求专业课教师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并非是必要的。但在科学知识体系中,“一枝独秀”并非是理想状态,关键是要求教师有一种培育综合知识体系的意识,不排斥、不轻视对非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在日常生活和业余时间里,教师应有目的地博览群书,主动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相关知识,以服务于教学目标为中心,从中进行筛选和梳理,逐渐整理和积累具有条理性的,与化学知识相辅相成、互为借鉴的,并且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网络,才是根本目的。同时,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非但是以专业教学为目的的知识应用体系在不断完善,教师本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也在无形中获得了锤炼和提高,达到了与教学手段和技巧相得益彰、同步提升的双重效果。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很多环节和节点上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此时,教师因材施教,即根据知识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手段[2]。以化学知识为中心,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十分丰富,无论生物、物理、经济、军事等理学知识,还是文学、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都可以合理运用,为化学教学提供辅助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文化史和科技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些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重大事件,均可以从中找到其对化学专业知识的楔入点,使其成为“有利有益”的课外知识并适时地引入到课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控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以达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讲授金属配合物化学这一章节时,与电子自旋状态和分子光谱学密切相关的Jahn-Teller效应是一个知识难点和讲授重点,由于比较抽象而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联系到此效应提出者之一EdwardTeller的另一重要身份——氢弹之父,则可以此将核化学知识及核武器的军事研发简史顺带讲授出来,从而将两个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以杰出人物和军事背景为兴趣点,增强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环节的理解和形象记忆,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知识点是热力学中“熵”的概念。熵是热力学理论中为描述系统的混乱度和自由度而设定的一个热力学函数。熵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对它进行形象化解释和概念衍生,学生就容易将其接受为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大打折扣。实际上,热力学第二定律为我们理解和阐释“熵”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衍生空间。宏观上来看,天文学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与熵增的绝对性表现出一致性;具体到人类世界,人类的大多数生产活动与技术进步都是与熵增原理背道而驰的,如高楼大厦的矗立、导弹与核武库的高能量集成等,如果没有大自然对于能量的庞大消解和缓释能力,人类社会早就会面临“熵减危机”带来的灾难。以此为基础,对于这个知识点学习和理解,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更加明确人类进步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以传道为准则,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和谐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应建筑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之上,因此,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同步传授[3]。这就明确了“传道”(具体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应以此为教育准则。在此指导原则下,具体实践上还应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实际目标,力求战略与战术的统一,使德育与智育兼顾。
例如,在无机化学课程的元素性质部分,当讲到同样的铬(Cr)元素,需强调其正六价态(CrVI)具有高致癌性和其正三价态(CrIII)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时,我引用中国历史知识,指出同样一位北宋宰相王珪,其孙女是奸相秦桧之妻、吹枕边风将民族英雄岳飞陷害致死的长舌妇王氏,而其外孙女则是志存高洁、巾帼不让须眉的词坛大家李清照,两者在做人原则和身后留名上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一历史典故与元素性质的合理对照,在课堂教学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从课程考核的结果上也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同时,通过对两个历史人物分别遭人唾弃和受人景仰的不同境遇,也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比照本宣科的普通德育方式更加有效。
类似的化学知识衍生环节应该还有很多,例如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可用以阐释辩证法中“绝对”和“相对”的概念、地理上的三角洲平原及其肥沃土质可以作为胶体溶液与电解质聚沉知识的典型例证、对于共价键和特殊的配位共价键的学习则可以通过向学生对比解释婚姻法中的婚前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的知识而达到强化理解,等等。我们相信,只要肯于钻研、善于思考,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出它的“精彩之处”,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四、结语
总之,在本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合理地运用专业之外的学科知识,是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有益手段,这已被诸多教学实践所证明[4—5]。这不只是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上同样有积极效果;这不但适用于大学教学实践,相信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上进行运用也将是有益的。在这样一个日积月累的实践过程中,不但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而且有助于同步培养出更多潜心耕耘于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梁永贵.乱花似欲迷人眼 浅草能把春引来——试论课外知识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1,61-62.
[2]李志刚,李素丽.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大众科技,2009,9:198.
[3]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5-68.
关键词:职业院校 化学课 情境教学 模式策略
引言:情境教学方式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去完成学习目标。对于职业院校的化学教学来讲,因为学生与学科存在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全面应用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优势下,对相关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一、当前职业院校化学课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基础文化不高与知识掌握度不够的特点,特别是在概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化学学科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想要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致使在教授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再选取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当今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硬式灌输法和填坑式,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授化学时是不适用的。因为化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必须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就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学特点来看,在应用实验教学方法的学科非常少,甚至没有。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的原因是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对于实验教学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失去了创新性与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的运用。
二、职业院校化学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
职业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其基础知识不高以及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方式上也是不同的,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特点主要有活泼、好动,因此在职业院校教授化学课程时,要注重实践方法的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最大化,还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于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在设置真实情景下,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提升,为优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所以,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后,转换出了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氛围,可以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到最大化,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满足。
三、职业院校化学课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
(一)营造化学课有效的情境教学环境
为实现情境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教授化学中高效利用,首先应做好教学环境,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做好环境营造的准备,包含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对于硬环境就是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设备进行情境布置,比如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充分的展示出化学实验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情。在软环境中就是依据师生之间的交流,推动情感激励法,了解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通过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法,共同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
(二)应用生活实例建立生活化情境
真正的落实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实例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构建生活化情境。抓住生活中的日常素材,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情境过渡。选取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在其中凝练有关化学的知识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生理盐水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每天食用食盐的摄入原因与必要性。让学生纷纷进行抢答,再对答案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引入到医用的生理盐水的知识上来。比如正常的成人对于氯化钠的需求是在4.5―9.0克之间,而钠元素的吸收量在什么范围内,以及有患者出现缺钠性的脱水,需要医生输入生理盐水来补充钠离子。经过生活化情境的引用,对于学生在学习、接受、理解化学知识上有着重大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应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建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化学知识的趣味化与形象化,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接受并了解复杂以及抽象的化学知识。与此同时,一些具有较大难度的实验或是存在较大危险的化学实验是无法利用实际来进行的,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情境的建设,使学生可以直观的对化学原理以及现象进行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以CO、NO、NO2等有毒气体产生的实验为例子,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会出现有毒有害的馓澹对于学生操作化学实验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即使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也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为此,利用多媒体对实验过程进行呈现,学生也同样了解各个化学物质的特点,从而增强在实践中的注意程度。
四、结束语
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科学的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对于化学课程教学方面上存在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效果等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各个职业院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的对生活情境的利用以及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方式的利用,在开展教学时结合实际反馈,对教学模式进行实际优化。使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目的性以及自主性更加的清晰全面,以此保障了学生在化学课程中良好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韩君伟,职业院校化学课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 3) :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