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网络资源;资源整合
一、我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种类繁多,内容分散
由于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建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方面网站已超过8000个,其中包含了来自各部门各地区的地方性网站,以及一些农业企业的专门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分布十分松散,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在信息分类收集方面没有完成统一,对信息共享和交流产生了十分巨大的不便。
2.信息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形式,是多元化建设。这也导致了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上分工不明确,信息终端也不统一。各农业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各干各的,严重缺乏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同时,地方性政府的小型农业网站,其本身的建设水平较低,内容重复,涉及面较窄,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3.信息形式多元化
自从农业生产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新阶段,农业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体资源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数字化资源。建立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是十分多样的,除了学术相关方面,以及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还有各式各样由各地区自行组建的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分类方式等都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障碍。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来看,有关人群,有超过八成的人支持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二、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构成
我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是: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为了进一步加强有关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必须在现有的多种农业网络资源分散自主的性质上,运用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和完善,将分散在各个不同数据库的信息整合到一起,让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
三、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同形式
1.联合目录
联合目录是指,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所收集的目录,经过一些规则的整合,放置在同一目录当中。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扩大使用者对信息搜索范围,同时在缺乏相关技术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强不同单位之间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通过信息中心,建立起网络联合图书馆,并将不同单位的数据库收入当中。
2.搜索引擎
常见的搜索引擎有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对于信息的整理和收集方面,起到了十分大的帮助作用。建立起专门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可以帮助用户在繁杂的信息当中筛选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到市场动态、新兴技术、农业政策等即时性信息。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农业信息的搜索引擎,如“搜网”等。但是由于搜索引擎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所录入的信息不够全面,分类不够详细,尚不能够满足所有农业用户的需求。所以,集中力量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是十分重要的。
3.虚拟数字图书馆
虚拟数字图书馆,就是搭建在网络平台上的在线图书馆,用来收录各方面的有关信息。组建虚拟数字图书馆的好处有,可以摆时空的限制,信息储存量巨大,在各项资源之间可以有效配合。CNKI是我国专门搭建的农业信息数字图书馆,其中收录了大量有关资料、农业技术、以及经济类期刊,对我国全方面的农业信息进行了整合,涉及到农业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而且还为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环境和平台,为我国的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农业信息导航系统
信息导航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相关方面信息进行导航,针对农业各方面有关信息,将网络上有的科研报道、研究杂志、期刊、学术论文等系统归纳,并且分门别类的进行加工整合。农业信息导航系统能够以完善的方式,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并且提供检索服务。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导航系统,可以大大缩短信息查找的时间,并提高查找的准确性。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已经针对八个不同的农业重点学科,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导航系统,在其中收录了国内外研究组织机构、学校单位等相关方面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包含文献资源体系规划,文献的选择、收集、藏书、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21世纪,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它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网络遍布全球,主要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连接,人类的信息活动主要通过网络实现。这种新型的社会信息体系结构,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信息共享,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类型、特点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大,种类多,传播利用的方式多样。按文献载体分,有纸、磁、光、电载体文献,如印刷型、磁盘型、光盘型等。按信息资源的分布可分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现实馆藏是指本馆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虚拟馆藏是指通过本馆计算机系统及其通信设备可以共享的馆外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与传统的文献资源相比,特点有:(1)形式多样,有反映无数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书目资源、电子书刊、参考工具书,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电子邮件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2)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信息存留时间短、更新快。(3)内容丰富。(4)虚拟化、共享化。(5)离散性,即网络信息、资源不受限制,自由发展,呈无序状态,而且信息垃圾比比皆是。
二、中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1. 二十一世纪图书馆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
多少年来,从古籍到现代著作,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百科,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正是由于这些资源的系统收藏和利用,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信息集散地。未来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这一部分文献仍将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所不同的是将改变过去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收藏模式逐渐向收藏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多媒体、数据库方面发展。
2. 信息服务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图书馆作为因特网上一个节点,与其它网络系统相连接,互相关联,成为因特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是实施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战略前提和物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馆拥有自己的各种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只有把它们联合起来,互通有无,协同作战,才能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
三、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既要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又要适应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四条建设性原则:
1. 共享性原则。
由于每个图书馆不可能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资源,因此共享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很有必要。只能通过多个图书馆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互为补充、互为利用、互为推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2. 系统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只有系统地、连续地从馆内与馆外,国内与国外收集和积累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不断充实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发挥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3. 标准性原则。
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而各馆的数据库建设也各自为政,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样,导致开发的数据库无法在网上实现共享。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互相操作与交换,长期管理与使用。
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1. 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力度。
根据本馆经费和专业学科调整采购策略,逐步加大对电子出版物的收藏比例,为教学、科研提供详实、权威、方便检索利用的信息资源,引进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数据化文献,不但充实馆藏,也方便读者查阅。
2. 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特色数据库传输上网,以更广泛地反映馆藏信息资源,供读者使用。这是重要的其他网络信息制造者不能提供的信息资源。
3. 构建网络学术资源导航系统。
现代图书馆应凭借先进的技术条件,吸引传统的信息处理经验,有目的地组织与自身馆藏相关的网络信息,构建起特色虚拟馆藏,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保障补充到馆藏资源当中。
五、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通讯方式开展服务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以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为核心,它具有以下特点:(1)能动性。网络图书馆积极研究新的网络工具,系统和机构间的联系方式,搜寻专业新动态,了解最新信息并进行收集、组织。(2)互动性。有人将读者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关系用“地心说”和“日心说”来表示。“地心说”是指读者须访问图书馆,寻找图书馆员的帮助;“日心说”意思是信息咨询服务应向读者流动,这正反映了参考咨询工作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3)个性化服务也叫定制服务,即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4)人工智能化运用信息推送等技术,自动完成对所需信息的处理并将直接提供给用户。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onnie.A.Nardi)和欧戴(VickiL.O''''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富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标准化
【正文】
“网络信息资源”也称“电子信息资源”、“因特网信息资源”、“万维网信息资源”、“联机信息资源”等。迄今为止,对于“网络信息资源”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电子信息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盘等非纸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和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也有人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可以理解为“提供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等。尽管表述不同,但以下几点却是为大家所认同的:第一,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电子形式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的载体中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第二,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传递,并且在网络终端得以再现;第三,网络信息资源是指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那一部分信息,而并非所有在因特网上的信息都是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用户的范围十分广泛,用户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的认识和认识特征、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也不同;用户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同,对同一概念、同一事物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同、描述的语言不同,对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认识也有所不同,各种用户上网的目的和利用信息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导致了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导致了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类型不同、深浅程度不同。
但不论网络用户存在多大的差异性,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明确的,他们需要的信息是有序的并常常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专题。这种信息需求的集中性、有序性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性、无序性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网络信息用户的差异性又使得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集成化,才能使其有序标准化,方便查询,使网络信息用户真正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1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化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是指人们根据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属性,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以满足人们的网络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1.1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的模型
1.1.1中心型
中心型是经典的国家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不列颠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中心和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中心型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具备下列特征:有独立的馆舍,有集中的馆藏,馆藏以科学技术文献为主且馆藏量大,管理集中,有国家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全国图书馆界的后援图书馆。后援图书馆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国家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监控全国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要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二是国家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以基层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单位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一般不为零散的个人进行服务。
1.1.2滴漏型
滴漏型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情报学委员会于1977年提出的国家期刊中心模型。这个模型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全国的基层图书馆,构成用户层;第二层是国家期刊中心;第三层由若干国家科技图书馆组成,构成国家期刊中心的后援。国家期刊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框纽,对三层结构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文献资源虽然是多点分布,但服务与管理职权均集中在国家期刊中心,这个模型特点如下:第一,从经济角度考虑,新建一个如国家科技图书馆外借部一样的中心耗资过大,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建立一个适度规模的中心;第二,中心拥有协调采购与服务管理的集中权利,能保证服务效率;第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心通过网络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1.1.3补偿开关型
1979年,美国ArthurD.Little咨询公司就建立美国国家图书馆期刊中心提出了一种方案: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个馆藏丰富、服务基础良好的馆际互借网络,作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的基础,然后由联邦政府新建一个专门的国家期刊中心,将馆际互借网络和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保障全国的期刊资源提供。所谓“补偿开关”,是指国家期刊中心补充馆际互借网络中没有的期刊,有则不订,没有则订,二者选择,如同电器开关,这一方案与滴漏型有相通的方面,即国家期刊中心规模不大,只满足部分文献需求,另一部分依赖其它图书馆。在滴漏型中,依赖国家级图书馆群体,在补偿开关模型中,则依赖于一个现成的、基础良好的馆际互借网络。在这一模型中,美国人试图将集中化的文献供应模式和分布式的馆际互借模式对接起来,补偿开关模型照顾了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实,尝试解决集中与分布这一对矛盾,这一方案不乏可取之处。
1.2网络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化
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异地性,影响了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整合于一个界面将成为发展的必然。海量信息集成化系统通过一致的对外接口,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浏览和访问各种异构信息,比如文档信息、电子邮件、共享代码、多媒体信息和数据库信息,从而节省用户访问分布于不同地点资源的时间和精力,网络信息资源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一起被组织成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便于用户在一个资源丰富的“信息超市”浏览和选择自己所需信息,并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
用户的信息需求已从单纯的文本信息提供向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发展,从书目信息的检索、全文的查看、全文的传递等分别服务向文本(含全文)、语音、图像集成化的服务而一站传输为主,这就要求组织后的信息系统便于用户在同一界面上获取多种服务。实际上,一些集成化的试验或者应用系统已经出现,比较突出的如美国的OhioLink、英国的NationalElectronicSicelic-enseInitiative和DistributedNationalElectronicResources(DNER)以及我国的CALIS等。
杭州麦达数据公司推出的数字化平台可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公司数据库与图书馆已有资源整合于一个统一的界面,采用该平台的各单位之间还可实现对他馆资源的无缝访问。
2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媒体与格式多样、容易传播与共享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守统一的信息揭示规则,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网络信息集成化主要方法中的文件、搜索引擎、编目、学科信息门户均涉及标准化问题。标准的制订与推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网络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2.1图书情报机构的参与
国际图联制定了《IFLA书目记录的功能要求》。OCLC一直注重研究、宣传与推行书目活动标准。国际知识组织协会(ISKO)制定了知识与信息组织的机关标准,并在其主页。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02年5月提出了“元数据输入与传输标准”,并设立Z39.50维护机构和MARC办公室。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兴趣与活动之一是标准化与指导,并有专门网页提供标准化信息。美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NDLF)、图书馆及信息技术协会(LITA)、网络化信息联盟(NIF)、在推进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方面也卓有成效。我国在文化部的召集下,本着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统一的运行规则等原则,组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来协调工程的资源建设和标准规范。我国已经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2国际和各国标准化机构的推动
SC9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TC46的分委员会,它负责发展和维护关于文献展示、识别与描述的国际标准,并经常在其网站公布关于电子文献(包括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各方面的ISO国际标准草案,已经制定的与信息组织有关的标准有:MARC格式(ISO2709)、SGML格式(ISO8879)、数据要素规范与标准(ISO11179),语言名称表示代码(ISO639)和国家名称表示代码(ISO3166)等。ISO还成立了元数据工作组,负责元数据的标准与规范工作。
美国全国标准化协会(ANSI)下设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从事有关元数据的命名、标识、定义、分类和注册等工作,还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座谈小组。欧盟和英国的相关机构有信息社会标准化系统和英国标准化协会的向用户传递信息解决方法部。
另外,因特网管理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学(协)会、公司、民间自发组织甚至个人,都在为网络信息组织及其相关的信息交换、信息检索、通信协议等方面标准的制定与推行作出积极努力。万维网联盟(W3C)是万维网上最有影响的因特网标准的认定机构,在网络信息组织领域,该机构认可的网络资源描述语言为XML,资源描述框架为RDF,元数据标准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日期与时间格式为W3CDTF。国家信息与图像管理协会和数据交换标准协会则分别负责图像信息、信息交换相关标准的制定。其他的因特网管理机构还有因特网协会、因特网网络化信息中心和因特网结构署等。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主要负责有关因特网的各种技术标准及接口规范的界定,所的各种标准与协议以RFC定名,表明其作为民间机构而不是官方标准界定机构的地位,但事实上大多数RFC都已成为网络界的事实标准。它的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标准有:用于语言标识的头标,统一资源标识符——一般语法和用于资源发现的都柏林核心数据。该机构中与网络信息组织相关的工作组有:目录的存取、检索与索引工作组,通用索引协议工作组,电子数据交换——因特网整合工作组,因特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组和统一资源识别符工作组等,2001年还召开国际会议探讨确立网络实名标准。微软及几个大型的电子图书生产商于1998年联合提出了界定电子图书内容格式标准的OpeneBook计划。
国内外在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有必要形成一系列标准与准则,使网络信息集成化活动有规则可依。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首先把整个图书馆中的知识进行扩充,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把不同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利于向读者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文献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相关网络资源这三个部分。我们把在科研、经营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合并起来称之为信息资源。从信息资源的类型上来看,可以把它分为现实类型馆藏和虚拟类型馆藏两个部分。在借书时,陈列在书架上的一排排书叫做实体馆藏,而报刊、杂志和文献也是实体馆藏中的一部分。虚拟馆藏是指的罗列在计算机内部的可以进行共享的馆外的信息资源。
(二)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整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和完善。把由于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信息资源体系。而依据信息资源体系的相关功能要求来对整个体系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叫做信息资源体系规划。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每个图书馆根据自己本身的性质和读者相应的需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个富有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里面包含学科收藏、学科内容、信息种类、语言类型和其他种种形式。从大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从系统、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出发,对整个信息资源的建设进行布局和规划,让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种类型的信息机构能够合理协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已存的信息资源体系。
二是图书馆藏的数字化模式和数据库建设过程。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的馆藏资源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网络还没有进入我们国家之前,传统的文献只有通过人工整理才能为我们所享用。而自从网络普及以后,这些资源都能够通过网络给更多的人带来益处,也因此我们懂得数据库的建设在数字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图书馆的数据库都包含基本的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前者主要提供了图书馆中藏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后者则主要反应了图书馆中的极具特色的数据资源,是图书馆个性的体现。个性数据库也为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并进行组织管理。在对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类型有印刷型文献的选择、电子刊物的选择、网络数据的选择和多种方面。在选择完毕之后,我们要对刊物中的重点信息进行采集,对管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排序、加工、布局和排列等措施,并较好地对各种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终把自己建立的数据库和购买的数据库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
图书馆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建立可靠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广大用户的相关需求。在网络和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类型和馆藏的结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发展要求,正逐步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加强图书馆本身的信息资源建设。
(一)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未来网络会普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让图书馆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就一定要实现信息的共建和共享。而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知识信息量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现下图书馆的藏书量变得很低,仅仅依靠有限的藏书是不能够囊括时时处处都在增长的信息量的。每个图书馆都无法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信息服务。所以,建立一个多方位、立体化和能够尽可能地容纳更多信息量的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图书馆中文献的利用率
现阶段,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出版数量正在逐步上升。而图书馆的扩建已经不能够容纳下不断增多的信息。除此之外,书籍的价格涨幅巨大,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购买文献和书籍。而且仅仅凭借书籍上面的知识是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的。所以,由于我??的通信技术还没有完全被普及,所以各地尤其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各地的图书馆要进行藏书的交换和协调,以达到文献共享的目的。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各图书馆收入书籍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广大借书者对于文献的查阅需要。
(三)突破现代图书馆的发展的瓶颈
虽然网络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图书馆内部多数还是采用多元化的管理制度,这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等问题。第二,目前全国各地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这使得各地图书馆的自动化发展普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图书馆的管理甚至都没有采用最普遍的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即便很多图书馆已经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的方法,但是电脑的机型和软件并不统一,导致管理模式混乱。公用的网络平台的缺失也使得各个图书馆中的资源不能够互相分享,从而图书馆的资源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三,整个信息资源的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多图书馆的工作规定和流程非常复杂,收藏的文献重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很多人在进行文献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和精神。而要解决这些细节上面的问题,全社会都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建设。
三、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全力支持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一是统一规划,完善相关机制。要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相关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其后盾。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对其进行支撑,更加需要各种高新技术进行支持。要实现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财力对整个计划进行支持。所以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对全国的资源建设、信息布局和信息共享优势进行具体的规划,并集中全国各地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其内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配置。此外,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各省都要学会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开发利用,加强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的情况。从纵向的角度看,各个系统都要对上一级加强相应的领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个部门和地区的组织、部门和单位进行改革,集合各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
二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图书馆信息济源工程的建立并不是单一的组织或者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合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利益和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我们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固定的政策,用以规范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人员的行为,尽最大可能?f调各方利益。国家的权威部门应该出台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优化整合图书馆信息的相关资源,同时协调经费,让各个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大化的得以保障。此外,我们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并随机应变地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是从微观层面的角度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相关建设。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文献的信息资料建设,第二个是数据库的建设。网络的普及使得图书馆馆藏中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被信息资源所占据,但是现实情况中还需要有一定量的印刷书籍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对一个图书馆内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数据库建设的核心,广大图书馆应该根据各自运作的特点对不同的文献信息进行整理,然后让其实现数字化,建立起综合性的三位一体的数据库,让每个图书馆的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都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组织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凝结了档案工作者的智慧与劳动,具有独创性,因此档案信息资源也应当受到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对于知识产权的认定很难把握,实际操作性不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者和利用者的相关意识淡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进行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的问题未能够及时解决。同时,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健全,在现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情况下,我国的公民隐私权很难完全受到重视和保护。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网络本身就不是一种很安全的信息传输方式,网络上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重重网站分段传送至目的地。任何中介站点均可以拦截、读取甚至破坏信息。同时,网络与应用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推动新的应用,而安全技术是一种在对抗中发展的、带有滞后性的技术,这样就导致了网络的脆弱性。
电子文件的信息共享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文件档案,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成分的限制随意阅读,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电子文件带来不安全和泄密因素。如不采取措施,则可能使任何终端设备读取在网络上的文件,导致泄密。
(三)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不对接
传统模式下,档案馆服务的目标群体单一,以服务单位、学者等为主。网络的普及,使得公民在利用大众化档案、民生档案等非专业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用户的需求呈现出: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繁琐的档案利用手续;强调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希望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化;强调时效性与服务质量相平衡;利用方式多样化;查询准确便利。尤其是以希望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化最为重要。
(四)利用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形式单一
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很少涉及高级网络技术,一般只提供信息浏览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和少量的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又不及大型网站的稳定、全面和及时;少量信息咨询和接待服务大都是“ 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只有很少部分的网站提供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等服务。
(五)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检索效率低下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必须建立在传统档案工作基础之上,但是长期以来,档案机构一直较单纯地为政府服务,馆藏档案大部分是机关的公务档案,结构比较单一,种类不够齐全,政府信息较多、民生信息较少,整体馆藏资源比较匮乏,不能涵盖各行各业的档案资源,满足不了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虽然最近几年档案信息资源网站( 页) 较以前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它们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量的增加幅度远不及网站( 页) 数量的增加幅度;即使有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属于二次信息,用户只能检索到档案的题录和文献摘要信息和一部分全文,三次信息的开发还处在尝试阶段。以单一性的文字居多,以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的档案信息资源较少;目录文件较多、全文内容较少;普遍性馆藏较多,特色性馆藏较少。同时还存在大量档案信息资源重复现象。
目前大多数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缺少工具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即缺少先进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平台。检索软件落后,档案信息分类较粗,缺乏多角度反映档案卷宗内容和多种逻辑组合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用户查阅效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六)、档案信息资源网上利用机制不够健全
1、公众与档案机构就通过网络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缺乏交流机制
长期“重藏轻用”的档案管理模式,使得公众很难将档案机构看作是公众信息获取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档案机构对档案利用的宣传力度并不够,没有让公众深刻地了解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公众与档案机构未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导致公众不了解档案机构,档案机构也不能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不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对自身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时必将失去正确的需求方向,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阻碍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2、档案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就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协调机制
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档案机构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场所,为社会各界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然而,政府与档案机构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缺乏协调机制,政府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务信息系统将公开的政务信息分发到各档案机构网站进行共享,基本上是政务信息公开之后,档案馆才将公开的信息进行收集、归档、整理和开发利用,再提供到网络上供社会公众使用。这样既延误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最佳时机,也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
(七)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与网络信息化现状不相适应
信息服务意识不强。在现阶段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由被动服务逐步向主动服务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思想向现代档案管理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有关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主动性还有较多欠缺。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现有的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虽然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比较熟悉,但对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知识欠缺、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已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对网站后台进行简单地添加或删除,但是一旦出现系统问题、数据库架构需要调整以及网络问题需要防范等技术问题,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就束手无策了。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较为匮乏导致信息安全意识低下。档案管理队伍严重缺乏系统掌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能顺应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融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后工业社会时代,知识和信息将代替土地、能源等传统资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将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和资源,而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但网络信息资源的杂乱无序和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检索利用和使用效果。近年来,人们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越来越重视,并对之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都还是处在低层次的整理与利用上。因此,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知识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含义
什么是网络信息资源融合?从查阅的相关资料可以知道,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明确的界定,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名称定位不清,从而造成在研究中出现诸如“重组”、“集成”“整合”、“重构”等等概念表述方面多样性的差异。而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则是对信息资源的一种新的综合利用方式,他是一种更加全新、高级、智能化的利用方式。
笔者根据所在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实践发现,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读者信息需求,解决网络信息资源杂乱无序、冗余的状态和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的状况,进而打破信息孤岛现象而提出的一种信息情报综合利用模式。总的来说,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就是把各种载体、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分散的、无序的、多元化异构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规则和标准,根据用户的需要,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效率更高、效能更好和能够有效揭示、快速定位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和获取高质量信息的一种服务方式。
2.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必要性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促使信息资源的进行融合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让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途径和习惯。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杂乱无序的分散在各个类别当中,读者想要获取所需信息,必须要有丰富的查找经验和检索技巧,而且要对一些信息分布的网站相对熟悉。另一方面网上信息资源各自为政,他们所提供的检索字段结构和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不同统一到同一个检索界面中,读者在进行信息查询时,必须不断的重复检索过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非常希望出现一种能够把所有相关大类的信息资源融合在一起的技术,以方便读者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维护、检索、查询,那么加快信息资源的融合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2.2 读者对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要求信息资源进行融合
随着学科的飞速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各个学科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交叉学科越来越多,人们对学术的研究也呈现出更加深入和深化,这时对信息资源的的掌握与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目前情况下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对普通读者来说想要获取大量丰富的、形式多样齐备的信息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推动着信息资源的融合步伐的加快,从而能够更好更快的为读者提供系统化和多元化的信息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原则
为了防止在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在实施网络信息资源融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多个层次,融合的方式不同,难度相对也不一样。而在融合过程中各个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又参差不齐,网络环境和信息设备也不尽一样。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必须立足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保证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化,从而逐步融合出有一定深度的网络信息资源。
3.2 标准化原则
在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标准化原则贯穿在整个融合工作过程中。在整个网络世界,所有的信息机构都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各个信息节点的相互访问和信息交流以及信息共享必须通过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而只有在标准化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才能对网络上杂乱无序的、冗余的、格式多样的、标引多元的数据进行真正的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巨大能量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才能最终起到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3.3 针对性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无用的、冗余的信息也很多,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融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原则。首先在整个过程中要根据读者的特征、学历、学识、工作特点和研究方向等不同情况,紧紧围绕读者需要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筛选信息。其次在融合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调整,从中找出适合读者要求的结构模式,让读者以花费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只有这样融合后的信息资源既能符合总体目标,又能达到利用率高、针对性强的目的。
3.4 发展性原则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作为信息资源来说本身就具有累积效应和稳定增长的趋势,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方法和技术也将环境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以及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发生变化,进而必然要求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工作也必须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推进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工作向前发展。
3.5 安全性原则
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例如网络黑客、信息垃圾、计算机病毒、软件炸弹等等都会给信息资源的融合进行攻击、威胁、破坏、泄露或更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和方法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确保融合的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3.6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融合过程中必须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我们必须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展开工作,尽可能多的融合相关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目的。
4.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意义
4.1 能够有效解决读者信息需求综合性和信息资源分散性的矛盾
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资源也成几何级的分散在各个领域和层面,可是需要进行融合的信息资源更是分散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当中,怎样找到有用的、符合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源进行融合是一项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针对读者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特点去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政策,把大量分散的、无序的、冗余的信息融合成内容全面、完整、类别清晰的信息资源,从而解决读者信息需求综合性和信息资源分散性的矛盾。
4.2 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保值增值
网络信息是超越国界、种族、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一种虚拟资源,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上传、下载、接受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进行规范,因此网络信息资源非常繁杂、混乱, 有时还会出现所谓的“信息孤岛”、“数字鸿沟”。而通过信息资源的融合,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式的过滤,必然会减少信息污染,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保值增值。
4.3 能够最大化的实现信息资源共知共享
由于现在对网络信息的表达及描述方式的不同以及当前各种检索软件不同的检索标准而造成各种各样的检索结果,而这种现状加大了读者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难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资源进行共知共享。通过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后,真正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建立一套网络信息资源的协调化、集成化体系,解决读者无限需求和信息有限收藏的矛盾,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知共享的目标。
4.4 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可以从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完整性以及独特性等方面的优劣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帮助读者了解信息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效率。
总之,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是一项综合性强、重叠交叉、涉及面广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他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处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力量作为支撑,从而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结构完备、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系统,为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经验,最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满足读者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要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登军.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123.
[2]刘云.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策略及应用服务研究[J].兰台世界,2014(1):137-138.
[3]金燕.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现代情报,2007(7):40-43.
[4]彭凤兰,朱长菊.论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21-23.
[5]刘晓峥,胡帆.基于学科信息门户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J].科技信息,2010(11):87-88.
[6]张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3):28-31.
指引库建设问题。指引库能够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其作为用户同信息部门进行连接的平台,能够为读者完成信息获取提供一定的导航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图书机构的虚拟馆藏。但是目前,一部分图书机构在指引库的建设方面相当不成熟,与之连接的信息点和网站过少,只能给读者或者用户提供极为有限的信息源,限制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
针对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其全新工作思路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书目信息网络规划
加强书目信息资源的网络规划,图书机构首先就应平衡虚拟馆藏和现实馆藏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于全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工作,也不能影响传统图书服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图书机构还应该依托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书目信息网络,通过该书目信息网络的“联机合作编目”以及“网络公共查询”等功能加强对书目信息的保障,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加强图书管理服务职能。
(二)促进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促进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的特色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统一各种数据库资源的标准,使其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更好促进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其对各种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保证图书信息资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图书机构还要在保证现实馆藏完整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强虚拟馆藏建设力度,积极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虚拟馆藏建设,最常用的方式是购买可以通过镜像或在线方式加以利用的有价值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资源。通过建立数据库资源以及加强虚拟馆藏等手段完善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管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延伸图书机构的网络终端,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体系。
(三)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
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是对网络形势下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信息传递体系有助于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户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其工作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馆际互借物流体系发展,由于图书机构尚未也不会实现藏书完全数字化,所以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实现实体文献的共享仍是加强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可行方式。2.加强电子文献资源传递工作,现今电子文献已成为信息资源传递共享的重要载体,而且我国的CASHL、NSTL、CALIS等都建立了运行良好、效益显著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为图书电子文献资源的传递也提供了一定得借鉴思路。通过对馆际互借、电子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加强和完善,图书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快自身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对于其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三、结束语
一、图书馆管理现状分析
1、图书馆资源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图书馆这个信息传播中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又进一步扩大了国际信息交流。促进了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全球化,使图书馆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不同国家之间图书馆的合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推进,图书馆将面临着全球化传播中的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等信息与知识的差距,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的差别等问题;另外,在因特网浪潮的冲击下,各种信息传播和服务机构纷纷涌现,使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受到冲击,面临着激烈竞争的考验。图书馆将如何与这些机构进行分工、融合、竞争与合作,如何为自己正确定位,是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2、图书馆资源建设跟不上读者的要求。移动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信息共享的快捷传播方式,已经无处不在。移动网络信息容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能快捷、方便、有效的获取信息,这就对图书馆传统的资源方式提出了挑战。移动网络资源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冲破了传统馆藏资源的局限,发展成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大方面。它的发展使图书馆能够提供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多样,满足读者需要的能力大大加强,在整个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开发移动网络信息资源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包括文献型资源、数据库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其资源的重点是移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因此,图书馆应该把移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满足读者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移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而且也能为传统图书馆馆藏注入新的活力,增强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以网络为背景,以馆藏信息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为主要对象,以知识和信息的开发为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3、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当今社会,图书馆的移动网络资源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的配置,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达不到网络环境的要求,就容易造成网络运转不畅、设备闲置、毁损、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仅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对直接从事网络服务和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熟练的操作和使用移动端,能熟练的在网上浏览、下载各种文献信息,并能对下载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加工、整理,以及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并且还能对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及时解答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才能及时为用户进行信息导航,更好的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提升图书馆资源移动化的声誉。
二、图书馆功能重构分析
1、数据库建设替代藏书建设。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移动端的迅速普及,具有内容广泛性、访问快捷性、搜索网络性、资源动态性等特点的虚拟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使图书馆的资源由传统的馆藏扩展到整个网络的信息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种类,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由单一的实体文献馆藏转变为实体文献和虚拟文献并存的馆藏,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建设模式。因此,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抛弃“小而全”分散封闭、自我发展的传统藏书模式,用集中、开放、联合、整体发展的新理念指导馆藏信息资源建设。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图书馆应树立现代信息意识,尽快改变“重藏轻用”的“馆藏建设”的模式,从传统的文献收集、整理、组织、传播,向“信息资源建设”转变。以保障社会的多方位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管理机构群体为主要力量。从整体上研究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存贮、链接传送和开发利用,以保证现代信息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2、移动端资源建设替代流通室建设。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不仅要开发现实馆藏,更重要的是开发网上虚拟信息资源,即把虚拟馆藏转化为现实馆藏。图书馆应重视把网上信息作为重要资源,对其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对检索到的各类信息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过滤、分解、梳理以及综合归类,使之成为有序的、可用的虚拟馆藏资源,从而扩大虚拟馆藏信息量,以方便读者利用。同时,在建设虚拟馆藏时,应充分利用导航库技术,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这样就可以把网上一些主题相关的内容集中,以方便用户检索为原则,用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导用户查找、利用信息,从而使移动端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得更多的信息。目前,虽然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仍然是满足读者群最便利、最直接的信息资源,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图书馆提供上网服务的保障体系。但是,为了适应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图书馆应扩大对电子出版物的收藏比例并建设成为移动端资源。这样,移动端资源体积小、容量大、种类多,便于检索、流通,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移动端资源的收藏,要考虑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程度和需要,注意与印刷型文献的合理配置:更应注意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重复购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信息时代,加大移动端资源的收藏,构建有一定规模的移动资源数据库,优化馆藏结构,从而可以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3、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建设。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员要与大量的信息接触,并需要利用信息处理的各种技术,新知识新技术的压力不可避免。图书馆员在新形势下,必须调整好心态,增强心理素质,勤奋乐观地面对压力,将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去探索、开拓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成果与效益。图书馆馆藏类型的多样化、工作手段的自动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信息提供的网络化,使图书馆员面对的不再只是对馆藏文献进行组织、管理,而是更多的网上文字信息、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内容涉及科研、文教、商业、艺术等各个领域,打破了信息存贮和检索的地域界限,使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与共享成为现实。因此,作为网络信息提供者和加工传播者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网上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图书馆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应用来实现的,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更要依靠计算机来实现。据统计,英国91%的大学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编目,84%以上的大学图书馆能提供联机情报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普及率达70%以上,也开始不同程度地利用联机开展情报服务,全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馆连上了Internet。随着移动端出版物在我国的面世,“无纸报业”、“无纸图书”的大量出现,公众对图书馆员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求图书馆员能使用计算机帮助他们在移动网络上查找到所需文献。因此,图书馆员必须掌握移动端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文档处理、Inter-net网络检索基本技能等。与此同时,还应了解移动网络功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移动端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社会已经早就发展到了网络时代,图书馆建设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功能上,作为文化传播,信息收集和查阅的中心,图书馆建设理应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用时代的思维和手段重新定位,把图书馆建设成与时代同步,与读者需求同步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真正体现出大学图书馆的价值。
作者:邹辰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