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急需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天津市地处渤海湾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滨海新区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发展战略之首,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定位在: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行业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职业教育适应于市场经济,适应于岗位群的需要。
一、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调研
以高职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电子、机电、冶金等行业中,进行了以电子人才需求为专题的社会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是: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工作的一线操作岗位占5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的管理岗位占25%;从事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约占15%;售后技术服务的技术岗位不足10%。
通过上述调研将用人需求归纳为七项典型工作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这七项典型工作岗位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该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企业非常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并且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是必须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具有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电子产品制造、检测、维护与维修为培养方向,培养会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专业高技能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1.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2.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明确教学思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看出,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通信技术及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等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而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包括上述课程的技术与技能,所以在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中应包括以下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为:(1)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20学时)。工艺文件识读能力,电子产品方框图、原理图、印制电路图识读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和检测能力,焊接装配、压接装配、绕接装配、螺纹连接、胶接装配、穿刺装配、铆接装配等能力。(2)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30学时)。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3)信技术及系统(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4)高频电子线路(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5)电视技术(30学时)。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调试、产品异常分析、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电视机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最后构成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共120学时。
3.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1)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其实践性。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情境下实施案例教学和岗位训练,实现课程的职业性。(2)开放性。网络课程对校内、外学习者开放,学习者可以在线测试、在线论坛,学习助学资料、相关职业标准,查看电子教案、拓展知识等学习资源。(3)螺旋式上升式课程内容设计。以企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度提升其深度和广度。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为了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促进学习,教、学、做、思四位一体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以企业生产岗位为训练平台,以零缺陷为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与认知水平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共分七个项目:项目一,简单电子电路为分析与安装;项目二,收音机组装与调试;项目三,信号发生器组装与调试;项目四,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组装;项目五,电子秒表的电路的组装;项目六,电视机的组装与调试。以上六个项目是基本技能培养,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市场调研中有一部分学生将从事金融具机运营维护与维修工作,所以增加技能拓展内容――项目七ATM机的原理与维修。从而设计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光兰.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改革与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91
Research on Human Movement Scie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Situation
LIU Liping, HOU Yuanyuan, MU Chunlei, LI Zengming, CUI Yanwei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is the overall design blueprint of and major criterion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authors surveyed and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s of som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bed into such major issues as curriculum set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providing the basis and thought for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curriculum setup; practical teaching
1 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与研究,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将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科学合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规范实践教学,为该专业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合格的专门人才。本课题的研究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检索引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收集整理国内不同体育院校、师范类、医学类院校现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等情况,进而综合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2.2 问卷调查法
对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兴趣、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设置
现代的教育理论,对“课程”作如下界定: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服务学校育人的规则,课程是引导学生认识客体、了解自己、提高素质的媒体。课程设置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它既要以培养目标为根据,又要将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开设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不同类型。各院校课程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部分院校学时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2600~2800学时。(2)公共必修课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目前,公共必修课各院校开设课程情况基本一致,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军事理论等课程,其中大学英语在多数学校公共课中学时比例最高。我们的学生调查问卷亦显示,英语和计算机是学生最喜欢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其中83.3%的学生喜欢开设英语课,47.6%的学生喜欢开设计算机课。其原因可能是,英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获取知识的工具,作为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们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另外,人体科学专业部分学生有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愿望,而英语是入学考试必考科目。(3)专业必修课是课程设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专业特色以及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各院校开设情况不太一致,各院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总数和门数有所差别,但是大部分院校都开设的课程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中医基础理论、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各院校对这些课程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大部分院校开设了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衔接性,即在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应对前期课程有相应要求,保证知识的连贯与衔接;实践性,即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工作内容有机的衔接和配套;前沿性,即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知识,充分体现该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及新成就。各院校因自身特色及优势不同等原因,选修课程的门类及授课时数有着较大的差别,平均约540学时,30学分左右。
3.2 实践教学
2007年该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各高校结合本校优势及地域特点,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略有差异。
3.2.1 湛江师范学院
(1)专业实习:湛江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全部在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实习。长期合作的毕业实习单位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中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德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第九人民医院(龙岗区中西医院)等的康复医学科。实习时间:6个月。
(2)专业见习:第六学期安排两个星期的专业见习,主要在湛江市区内的三甲医院进行(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湛江第一中医院等),见习的主要内容是创伤的评定与治疗、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
(3)校内专业实践: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安排36学时的实践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从事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运动损伤的急救、治疗和运动康复,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运动康复,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处方。
3.2.2 赣南医学院
(1)专业实习:在江西、浙江、广东、福建、湖南、深圳等省市建立了12所医院和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6个月。
(2)校内专业实践:于2009年成立了康复学院实训中心,采用小班授课(每次上课学生控制在30人以内),分组练习,逐个指导的形式。同时,对全院学生开放,由专业教师指导,同时邀请实习返校学生到现场传授学习经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习思路。
3.2.3 泰山医学院
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分为三个模块,学生只能在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进行实习,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针对性。第一模块是运动康复,主要在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实习。实习内容为运动康复,为将来从事康复保健方向的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第二模块是体育健康促进,主要在健身俱乐部、体育局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单位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健身指导、营养指导、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国民体质监测等。为将来从事健康指导、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工作提供实践条件。第三模块是竞技体育医学服务,主要在竞技运动队实习。实习内容为运动伤害防护、运动训练指导等。为将来从事竞技体育医学服务工作做准备。实习时间均为6个月。
3.2.4 南京体育学院
专业实习:长期合作的毕业实习单位为江苏地区和浙江省部分大型医院,其中有: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级机关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鼓楼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兴第二人民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等。
3.2.5 武汉体育学院
查阅往届专业实习记录发现,70%以上的学生被安排在校医院和湖北省直属门诊等医疗机构实习,少数学生安排在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场所实习,实习内容以运动损伤治疗、传统医学手法、针灸和康复理疗为主。实习时间:2个月。
3.2.6 首都体育学院
(1)专业实习:在长期合作、认真负责、实习规范、学生反映良好的一些单位,建立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立的实习基地有:东城区社体中心、西城区体育科研所、朝阳区体育科研所、北京老年医院等。
(2)校内专业实践: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第二课堂的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诸如:义务健康咨询、本科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技论坛、推拿社团等。
综上所述,多数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培养目标,但因受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影响及办学实力的制约,课程设置在各院校差异较大;实践教学各高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稍有差别,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改项目:2013年河北体育学院重点教改课题,课题名称: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入改革和完善,项目编号为:2013JYZHD04
参考文献
[1] 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3.
[2] 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89: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4] 课题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7.5.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在线QQ咨询等方式,对省内至少二十家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专业岗位分类与职责,岗位所需技能等情况进行调研,成立由校企双方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调研情况与行业企业专家、设计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而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参照本专业从业人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最终形成科学准确的调研分析报告,并以此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确定调研内容
在明确专业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室内装潢与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网页与杂志等媒体的美术设计等企业,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调研:a.目前吉林省该行业市场人才需要情况;b.企业用人渠道及从业人员薪酬情况;c.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d.企业对人才的技能、素质及理论知识的要求情况;e.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3组织开展调研工作
明确了调研工作任务、调研对象、调研方式及具体的调研内容之后,进行调研工作分工,形成调研工作日程表,并按日程逐一落实。要求调研工作要落到实处,所调查到的数据准确性要高,要客观,不弄虚作假,对调研数据要做认真的分析,形成调研工作报告,并针对调研报告的内容提出专业建设的建议。
4做好调研情况分析
4.1做好本省、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以此确定本校该专业每年招生的数量。
4.2做好各相关企业职业岗位分析。对平面设计师、包装设计师、VI设计师、印前设计师、书籍报刊设计师、影楼设计师、图文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家装设计师等岗位所做的主要工作任务、技能要求、职业资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定位。
4.3做好平面设计行业人才规格分析。
4.3.1确定该专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文化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理论知识)。
4.3.2确定该专业从业人员能力结构(其中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4.3.3确定该专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
4.4做好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行业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反馈信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多次研讨,对适合本专业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出具体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4.5根据企业各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本校实际,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4.6对该专业毕业生应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详细的分析,确保学生能双证毕业。
5给出调研结论
根据调研情况的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形成初步意见:a.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及本校开办该专业的优势及前景;b.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生的培养方向;c.研讨确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d.研讨确定该专业课程设置;e.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及教材建设的初步意见;f.形成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意见,改革教学模式的初步意见;g.形成该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h.形成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意见
6形成调研报告,为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107-04
我国高校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都还很不成熟,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结合公办、民办两种办学机制优点的新型办学模式,由于灵活的机制,在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是独立学院办好网络工程专业的关键。因此,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在2006年申报网络工程专业后,既开始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1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独立学院自身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稳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向市场需求型转变。独立学院的生源素质和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网络工程专业进行定位。独立学院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而所在区域往往不只一所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所以重要的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针对所在区域内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去确定差异化的专业培养目标。
1.2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强调学生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上面。但这种实践能力只能是初级的工作技能,成熟工作技能的真正形成是在工作后,是在年复一年的实践过程中累积的。学校与企业比较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在学校里三年都学不会的技能,很可能在企业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主要原因是企业里有真实的工作项目、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及真实的工作压力,这都是学校无法复制的。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人的一生中能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中。而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独立学院在为网络工程专业设计培养方案时,首先要保证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需要接受企业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专业定位,其关键的实践能力也不同。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工程师,那么组建网络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但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管理人员,那么使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这样做符合本科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能够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学生,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在校学的知识只占他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知识是在工作中逐渐学习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是建立在对本专业基础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方法
1.1广泛调研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1.1招聘会调研
组织专人进入招聘会现场调研,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可以通过与招聘人员的交谈,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2) 可以设计一些问卷让现场的招聘人员填写,得到一些感兴趣的信息;
3) 可以汇总一些统计数据,招聘会得到的统计数据量较少也比较片面,但如果多次对不同招聘会进行调研,数据就比较可信了。
1.1.2企业调研
招聘会调查的对象往往是企业执行层的人员,了解的是一些具体和微观的信息。而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可以接触到管理层甚至决策层的人员,得到一些宏观方面的信息。企业调研分为三类企业,一是负责组网和建网的专业网络公司;二是使用网络的一般公司;三是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
1.1.3网上调研
1) 招聘求职网站调研。目前网上招聘已经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手段,有些招聘网站信息量很大而且提供了查询功能,表1是我们在“前程无忧”招聘求职网站上做的主要编程技术的企业需求比较,对确定网络工程专业编程类课程的设置非常有帮助。
表1 主要编程技术的企业需求比较
2) 其他院校的培养计划。现在很多学校将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公布在网络上,对这些培养方案的研究,既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又能够避免和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形成同质化竞争。
3) 政府网站。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政府网站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了一些权威的统计数据、一些权威的预测数据、一些重要的政策和精神,甚至在一些领导讲话中也包含了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对于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全面把握有比较大的帮助。
1.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将调研结果汇总到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后,专业指导委员会参照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IEEE-CS/ACM的《CC2001教程》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鉴了美国ABET认证的思想,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一一对应起来。表2为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表2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1.3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比例
在进行调研时,企业普遍认为技术过硬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但最受欢迎的员工是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合作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员工。由于可见技术能力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中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我们首先保证了专业课的课时,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同时我们在公共选修课中加入了一些人文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学生的发展有后劲,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占总学时的40%多,这也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表3是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表3 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3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
3.1培养复合型网络人才的专业定位
我院地处大连软件园,而大连是国家唯一的软件
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拥有很多国内和国外知名IT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的网络人才。在广泛分析、比较其他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与特长的基础上,考虑网络工程人才缺口情况,并结合我院的优势,我院确立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毕业生可以从事包括网络规划和设计、网络管理和维护及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CC2001教程》中也特别强调了在课程中进行大量实验的必要性。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验、实践类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三大模块。课程内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我院每名学生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所以课程内实验又分为随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随堂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方案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也使实践学时达到了总学时的54%。实践类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形成某方面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专门实践课程,如网络工程实践课程。集中实践包括实践学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实践学期是我院的一个特色:在一个学年有三个学期,包括两个理论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表4为实践学期教学进程表。
4结论
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方法来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确立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并基于对就业市场的认真分析,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对网络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需要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修订。
参考文献
[1] 姜腊林.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
[2] 龙陈锋.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 福建电脑,2006,(9).
收稿时间:2007-2-20
[关键词]电子商务 系统化综合实践 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汪永华(1978- ),男,陕西安康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网络客户服务。(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1年度建设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48-03
近几年,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的重要领域。所谓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应的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目标要求,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下,系统科学地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并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与目标,最后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对项目及完成结果联合做出评价的系统实践教学过程。综合实践项目也就是解决对应企业岗位工作实际问题的任务及项目。综合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课堂与企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可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一、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发路径
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均来源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其任职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综合实践项目开发过程具体如下:首先,调研数千家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招聘需求,在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招聘需求中,明确需要什么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及能胜任的工作等。其次,把数千家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合并同类项,归纳总结,得出电子商务有网络营销类、网站运营类、在线客服类三大类岗位。由于电子商务创业门槛较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者众多,因此,在三大类岗位基础上再增加一大类岗位――网上创业综合类,这样就形成了四大类岗位。最后,从四大类岗位中,按照具体岗位关键词在各个企业的招聘启事中被提及的频率降序排列,依次为网络营销、网络推广专员、在线客服、网络信息编辑、网站运营和网站开发等,归纳分析出经常做的10类工作任务,根据10类工作任务开发出10类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和17项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或者企业顶岗能力的提高)。具体如图1所示。
职业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如何胜任企业的三大类岗位或者创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递进式的项目训练,即课内实践、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从而使学生完成了从能胜任简单项目到能胜任复杂项目的蜕变。具体而言,根据企业的三大类岗位或者创业的需要开发出网络营销、网络推广、在线客服等几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10类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和17项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这几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与企业中经常做的10类工作任务相对应。通过做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学生能做好这几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就能胜任企业的三大类工作岗位或者创业,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具化及教学要求
10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还是比较宏观、复杂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好。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把10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课程专项实践项目(课程专项实践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然后把若干个小项目归类形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分类
按产品或行业类型开发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如网络营销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按营销的产品类别可分为三类:一是生活资料的网络营销项目;二是生产资料的网络营销项目;三是无形商品(含虚拟商品与服务)的网络营销项目。按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施的平台类型进行开发,如网络营销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类型可分为五类:一是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等;二是B2B平台,如阿里巴巴、行业网站等;三是B2C平台,如当当网、京东商城等;四是搜索引擎平台,如百度、谷歌等;五是互联网新媒体,如新浪网、博客中国网等。通过对以上两个维度的综合,又可以组合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要求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选择的要求。总的原则,以培养形成技术应用型职业能力为主要选项依据,即项目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要解决或模拟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同时要考虑学生力所能及。项目由执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提出,按程序审批,项目成果要看得见、摸得着、可评价(可以实物,可以实操,也可以以文稿方案等形式)。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施要求。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周期原则上为2~4周,毕业综合实践一般为半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后半段,可以进行前期的准备、调研和必要的总结提升,但必须保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程综合实践。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负责人需要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尤其对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综合实践的几周时间,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或实践安排计划,明确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任务),以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实施环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的实施环节,以“职业认知实践”―“调研分析”―“创业实践”―“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设计”能力递进的项目为抓手,经过四个学期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及企业电子商务项目规划与实施能力,并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具体见图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实施环节是:第一步,课程专项训练环节,为课程综合实践储备技能;第二步,课程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应用专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步,毕业综合实践环节,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综合应用各项技能解决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从教学实施的时间进度安排来看,在一、二、三、四学期安排了课程综合实践,第五学期的第九周开始直至第六学期结束,安排的是毕业综合实践。
第一学期后1周安排职业认知实践项目,具体实施电子商务主要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对大一学生而言,能够清楚明白“我们毕业后将做些什么”,进而制定出职业生涯设计。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指导教师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划学习与讨论、教师集中讲解调研要求、设置调研任务及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知名的电商企业进行调研实践,通过人才网等对电子商务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汇报交流。
第二学期后2周安排网络调研分析实践项目、网络调研问卷设计,具体工作是网络调研及网络调研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掌握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以及网络调研报告的撰写,从而对电子商务市场以及网络营销有一个全景认识。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教师确定调研主题、布置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学生进行网络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汇报交流。
第三学期后3周安排创业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开展C2C或者B2C电子商务网店创业。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教师准备典型C2C、B2C创业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开设网店;制定网店经营策略;实施网店运营,如网络推广、客户服务等;学生撰写电子商务创业报告并汇报交流。
第四学期后4周安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选取特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电子商务角度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并实施。具体实施环节包括针对具体企业或产品进行同行现有状况的网络营销的调研,根据调研进行全面的网络营销方案设计,针对方案实施需要的网络营销工具进行选择和应用,撰写网络营销方案并汇报交流。
第五学期后10周和第六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即企业具体岗位能力训练项目(顶岗实习),分为两类:一是学生能够在实际顶岗实习的,针对实习企业特定的电子商务需求或者问题,设计和优化基于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加以应用的项目;二是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优势资源开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创业创新实践项目,并孵化部分优质项目。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与指导老师协商,确定毕业综合实践选题的初选方案(要求针对实习企业,一人一题)、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的详细设计、设计总结评价、答辩。
四、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考核评价标准
课程综合实践的考核评价以项目考核的形式,主要采用专家会评或者专家网评的方式。课程综合实践专家会评指标和课程综合实践专家网评指标主要包括成果评价和管理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从成果的质量与水平、数量和完成成果的态度进行评价。成果的质量与水平指标主要包括科学性与创新性(观测学生的项目成果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规范、规程等,是否创造性应用了高新技术)、规范性(观测学生的项目成果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字数是否足量,参考文献是否充足,佐证材料是否齐全等)和实用性(观测学生的项目成果实用性,是否可以用于解决现实岗位的实际问题或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等)三方面。完成成果的态度主要包括钻研与勤奋(观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是否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针对论文要求,圆满地完成任务)、与导师的配合(观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是否与导师积极保持沟通,主动提供综合实践的进展信息,接受导师指导)、团队合作精神(观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是否相互协作,目标一致地完成任务)三方面。
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也注重管理过程评价。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一般以3~5人的小组完成一个综合实践项目,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设计一些信息管理表格,记录实践的过程。如电子商务岗位认知调研中,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调研不同岗位,再让组内学生调研同一岗位不同区域企业的需求,并填写规定份数的信息表,小组汇总、分析、得出调研结论。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完成在线指导与管控。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要遵循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能满足建筑行业企业需求,要依据建筑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能反映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符合高职教育的最新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与建议,从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几个方面着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核心,以建筑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和专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岗位分析,提出职业能力要求,然后构建课程体系,分析课程结构,确定核心课程,分析课程内容,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试验、评估、反馈、调整、更新和优化。1)市场调研。通过到建筑行业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明确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工作任务,了解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了解现行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2)岗位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测量员、技术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内业员、造价员等。岗位工作任务主要有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档案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3)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材料检测能力、施工技术交底能力、工程测量能力、测量方案编写能力、施工组织设计编写能力、工程技术档案编写能力、工程造价文件编写能力、工程量清单报价编制能力、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能力。4)课程体系构建。从分析工作岗位入手,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并结合认知学习的顺序,构建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5)课程结构分析。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确定课程,依据学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测量》《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技术档案》。6)课程内容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来整合课程内容。依据专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架构课程内容体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工作任务。
3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确定课程模式,确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安排,明确师资条件、实训条件。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考虑社会发展要求,也考虑学生个体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既考虑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也考虑知识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在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时,以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为平台,充分考虑北方地区季节性施工的特点,采用“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工作岗位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岗位及发展岗位,归纳出八个工作岗位。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融入建筑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职业素养教育,构建双主体育人环境、双素质育人平台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在确定核心课程时,按照学生就业岗位及发展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在确定课程模式时,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采用职业的、实践的、开放的“双证”课程模式。在确定教学模式时,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及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安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企业和学校实训基地为主要课程教学场所,由企业教学能手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施教学。在确定教学团队时,为弥补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进行授课。在确定教学条件时,充分考虑课程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确定保障机制时,以校企四合模式建设[合作建站(工程质量检测站)、合作办学、合作建队、合作育人]为保障,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4结语
1、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现场仪表和在线分析仪表维护、网络维护、电气运行、DCS系统维护、弱电系统维护(电话、视频),阀门调试,仪表技术管理等工作。
2、企业的用工需求是:员工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场仪表的原理及故障处理、DCS、PLC系統软件知识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最好系统学习过与煤化工领域相关的专业课程。
二、技术员调研分析
1、工作内容。参与新建、改造项目的施工,负责质量技术验收,确保施工图纸,资料完备;制定检修计划,负责监督执行;提出备品备件的需求计划及材料计划;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实际的生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收集事故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影响生产的故障,汇报至运行部及中心领导并按指示进行处理。
2、工作流程。巡检,发现问题及隐患,下发问题及隐患整改单,责任班组整改完成,进行质量验收,编制检修计划,编制检修方案。
3、职业生涯规划。三年成长为合格的化工仪表维修工,四年成长为主操,六年成长为班长,十年成长为技术员或副主任。
4、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自动化仪表特种作业证,化工仪表维修工证。
5、职业知识和能力。
职业知识:电工学知识、常规仪表(温度、压力、液位)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阀门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知识、掌握仪表的选型相关知识等、CAD制图绘图、仪表识图知识等、在线分析仪表的工作原理及仪表基础知识及适用场合。
职业能力:分析判断和处理仪表故障的能力、学习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安全防护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三、一线工人调研分析
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差。因此一线工人建议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力争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考取化工仪表维修工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力争学生在顶岗实习后就能独立上岗工作。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如下:
很高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劳动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对过程控制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高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能力、机器设备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效益意识、质量意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知识要求如下:
化学基础知识、环保与安全知识、化工制图知识、熟读工艺流程图和管道仪表流程图、过程检测技术、化工过程控制装置、DCS(集散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与接口知识、在线分析仪表知识、PLC可编程控制器的知识、ESD紧急停车系统的知识等。
四、岗位职责调研分析
调研部门及岗位如下:
部门:仪表管理中心:综合管理科、健康环保科、生产设备科、计量科、系统分析及弱电运行部(仪表分析、仪表系统)、动力及空分运行部、气化运行部、净化及合成油运行部、检修运行部 。
岗位:科长、副科长、工程师、技术员、班长等。
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组织仪表设备管理制度的修订;②负责仪表大检修项目的审批和组织实施;③参加重大基建、技措工程的方案审定和质量验收工作;④负责审核技术方案及操作规程,组织编写仪表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副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所辖装置仪表维护检修及相关技术等工作;②遵照执行中心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检查、监督各班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③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技术练兵、技术考核;④负责审核各类设备的检修维护操作规程、检修方案和调试规程等各类规程、方案;⑤组织审核本运行部各类备品备件计划。
工程师的岗位职责:①编制修订仪表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仪表设备检修规程、技术方案、阀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②汇总编制各类检修计划,参与组织实施,并对检修质量进行验收;③根据仪表设备使用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仪表设备技术改进方案。
技术员的岗位职责:①负责各自部门的仪表技术管理工作;②编制各自部门的仪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检修计划;③定期检查各自部门的各装置仪表运行情况。
班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本部门各装置仪表岗位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指挥协调本班各项安全生产活动;②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控制好各部门各装置仪表各项指标;③负责监管、考核本班组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④负责组织管理本班组各部门各装置仪表设备巡检工作,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制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细化程度低。
在物流专业教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流学科所涉及的专业也不断增加,除了仓储、运输等基础性专业外,逐渐加入了第三方物流、采购、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并成为物流专业中的教学重点。高职院校不能保证将所有的物流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等情况,根据所处地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物流专业进行细分。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做到对专业的细化处理,导致学生三年的学习仍然没有系统掌握相关物流知识,并且物流专业知识驳杂不精,不能体现个人特长,与城镇化建设时期对物流人才需求不适应。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少有效论证。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必具有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合理的培养方案也是培养高质量物流专业人才的基础。在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虽然也经过了详细调研,但缺少有效论证,导致实际的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不适应。即使有些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但许多专家仅仅是走过场,导致方案论证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3.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而是照搬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既教材,导致教师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由于缺乏市场调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二、对策研究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将高职毕业生走向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第一,培养目标必须以岗位为依据。物流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同时包含众多环节,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不能针对整个物流领域。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该将物流专业进行细分,以适应物流行业的各项人才需求;第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当地经济结构以及学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并发挥当地经济发展优势,提供更多教学资源;第三,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能一味培养已有人才,应该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分析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方案与目标,在众多物流人才培养机构中抢占先机。
2.提高物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流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物流实践能力也是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要加强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增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开设实验环节、实训环节以及实习环节。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将实践性作为改革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建立有效的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提高学生对物流行业的认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出充分准备。3.完善技能考核制度。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并不能局限于拿到毕业证书,应该建立完善的专业考核制度,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身技能的目标。不同于传统的考核制度,新制度必须体现对学生技能的考核,院校一方面应通过校外实践,通过技术比武、实际操作评比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资格证制度检验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