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中学生德育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德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德育课堂

第1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爱说不爱说,都必须要求学生能说会说。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有效的鼓励学生说。尤其对于那些不愿张嘴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叫醒他们的嘴巴。

一、巧设情境激起学生想说的愿望

巧设情境包括巧设课堂和巧设问题。巧设课堂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说,有事能说,有事乐说”。巧设课堂时要把握时机。以A taste of English humor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III Unit3)为例,在介绍卓别林前让学生谈谈他们喜欢的相声,小品,卡通等,学生有话“可”说,不论多么喜欢沉默的学生也会谈一谈赵本山,小沈阳......。在本节课结束时进行“角色转换”――换老师总结为学生总结,学生必定有话“能”说。课后要求学生准备下节课的以“我爱卓别林”为题的小演讲。从而使有话“乐'说。巧设问题时问题难度要有梯度,问问题时学生也要有梯度。了解学生的喜好,特长,学习程度等,让学生有“这个问题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嘴巴就被叫醒了。“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愉快,平等,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遨游。

二、赞扬的艺术让学生充满说的渴望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流行语已经的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什么时候夸,怎样夸,夸到什么程度,仍然是需要教师好好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不但要善于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善于赞扬提问的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必定是自信乐观的似火一样的学生,但提问的,尤其是在课下提问的学生尤其需要在课堂上赞扬和认可。让他们了解提问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赞誉,不断的认可自己,从而懂得“讲出来”比“不讲”好百倍的道理。笔者有一个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下课后我从他身边走过,他突然站起来小声的说:老师,帮我看看这道题。我仔细给他讲解后,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我想让你明天在全班展示一下好吗?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犹豫,我又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老师差一点都遗忘了,你能找出来说明你学好英语的潜力很大。你一定可以讲好的。第二天,当这名同学在课堂上用不怎么流利的英语为全班讲解了那道题目后,我和其他同学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从那次以后,这名同学不但课后提问的多了,课堂上也经常提问或回答,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鱼与熊掌”的兼顾,让英语课堂的“说”变得有滋有味

目前,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中,英语课堂也要多采用“讨论-研究-生成”的方法进行。但是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除了课堂容量很难把握外,还出现学困生吃饱,而学优生饥渴的状态。因为“A兵教B兵”时,容易使B兵提高却不易使A兵有更多更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煮好“鱼”,还要烹好“掌”。例如,在分组讨论时,可以将教师作为一员分到学习基础较弱的一组里,这些学生就是“鱼”。因为经常被比较,所以心里往往更脆弱,更需要关注!当他们看到老师成为他们的一员而不是其他优秀的孩子时,自尊心得到的保护。并且老师就在身边,不是那么高高在上,不是只注意优秀的学生而是更关注他们。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很大程度的调动起来,自然也就敢说,能说了。在生成部分,他们有一些比优秀的学生表现的还要好。而所谓“熊掌”就是指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他们对于基础题目问题较少,要求他们首先给各自组内的其他同学指导,然后以教师的问题为基础在组内生成新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优生的研究精神,同时较大程度的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这部分学生一些提高类问题,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在他们展示成果时,这些学生会常常因为产生很多美妙的火花而激动不已。而此时,他们想说的话就会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教师成功的让讨论和质疑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无论是“鱼”亦或是“熊掌”的嘴巴都被成功的叫醒了。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叫醒嘴巴更富有价值

第2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 初中科学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学而教,努力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实践生成

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但我们也要明确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一切精心的“预设”,是为了“生成”,同时让生成更具有成就感和方向感。有了精心的预设,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1.预设一个话题,在学生主动“讨论”中生成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主动地说,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点燃对方思维的火花,形成不同的联想,不仅可以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

案例1:鱼为什么会减产?

在《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的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把酸性物质释放到空气里,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边渔民世代以养多鱼捕鱼为生。最近渔民纷纷反应,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产量不断减少。而工厂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工厂放出的酸性化学品对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实验是这样做的:科研人员用一只大容器,取来该湖的湖水,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兴旺成长。假定你是评判者,来对这项实验进行评估,请你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理由。以此展开新课学习。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新课,这就来自于预设时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教材中有有价值的信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感,激发想象,促进生成。

2.创设一个悬念,在学生的求知欲望中生成

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为什么50+50≠100

在进行“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我在引出分子的概念之后,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50+50≠100,这时原本鸦雀无声的课堂一片哗然,然后纷纷议论着,脸上都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此时,我这样设问:50+50=10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恒等的式子,为什么在化学上不被承认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利用组内两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50毫升的水和酒精,混合后你发现有什么现象?这一“悬念”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中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生成”是需要智慧来支撑的。教学中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要鼓励师生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

1.利用错误 即时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2.捕捉“意外” 即时生成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不相吻合的内容,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案例4:澄清石灰水为何没有变浑浊?

第3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开头,我们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我是这样激趣的:有一个人一心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黄金、美女、钻石、权利、知识、法术……众说纷纭。因为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找。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便是自己的家。亲情感人至深,傅雷是怎样通过一封封家书向千里之外的儿子传达家的温暖的呢?这样以感人的故事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要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有时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以倡导学生走近和崇拜课文的作者,并因崇拜作者而喜欢他们的文章,从而引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让作家走进学生,让学生崇拜作家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使再复杂再需要花费精力,也会百干不厌、乐在其中。而疲于应对的差事做起来就会备受煎熬、度日如年了。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且一学就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前景和未来的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热爱学习了,对学习本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自发的原动力。学生对的学习兴趣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产生出来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逸闻趣事,并因材料有趣而对作家及其作品产生兴趣;突出作家的平凡之处,让学生了解伟人的另一面。比如我在上《听雨》时,对季羡林先生作了介绍,还给学生讲了他的一些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再去讲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更强了。让作家成为标杆,让学生在作家身上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成才等,并要学会如何将作家的思想转化为适合现代人的思想。开头激趣方式应该多样。或以课文的平凡来历激趣,或以课文的不平凡地位激趣,或以别人对课文非同寻常的评价激趣,或以与作者的趣味故事激趣,或以情感故事激趣……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期待感、新鲜感。

二、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升发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反复默念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是:“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这句默念的话,属心理描写,它反复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亲兄弟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平淡无奇之处往往是不平凡之处。一旦学生深入研究进去,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是有生命力的,是有趣味的,是有文化思想内涵的。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并更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的知识视野更为广阔,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平时多对差生辅导并鼓励,帮助他们弄懂教材,能顺利地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要看得太重,重要的是每天都有一定的进步。

三、培养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情感

第4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杠杆作用及对于提高学习能力的意义,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些方法与技巧,使他们科学地、合理真实地分析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评的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具体如下:

1.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从而使英语课堂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现状、能力、兴趣、动机、归因倾向、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习动力进行自我分析、合理判断:对学习策略如:学习计划、时间安排、资料利用、习惯养成等是否合理;对学习能力如:感知、阅读、记忆、思维、表达、调控、搜集资料等能力进行评价。

2.3把握好他人与自我的比较分寸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他人与自我的比较中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完善自己。例如: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对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的勤奋、参与状态等从方法、角度、观点、依据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他人在哪些方面比自己讲得透、站得高、看得远,自己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要把握分寸,实现自我。

2.4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和任务的要求,定合适自己的学习目标,使“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明确的目标,以便于目标的实现。

2.5注重过程总结

在学习活动中,要养成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的习惯。如:经常通过检查自己的作业,分析自己在听课、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回顾学习过程,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评价自己。

2.6建立W习档案

在英语教学中,我督促学生将自己的作业、试卷、课堂反思、做过的其他资料等累积起来,建立学习档案:收集错题,复习时自我更正,总结经验,避免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再犯。满意程度、期望、潜能、方法、分析、综合等方面认真加以思索,反思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倡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要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和个人创新,合理地把学生自评引向积极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评价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2.要注重指导。使学生重视自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自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对自评行之有法,行之有效。

2.1教师为学生自评树立榜样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活动是培养学生自评和自控能力的基础。故,师评应为学生自评树立榜样。如:教师对英语课文的评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评价、对学生个体表现的评价等,应做到客观,科学、全面、准确、有条理;言简意骇、重点突出,使学生从评价方法、角度、依据、观点、语言等方面都学有所获。

2.2注重指导,使学生掌握自评内容

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进行自评的主要内容有:自己

2.7合理估价自己

第5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一、增强导入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要想提高学生在中学体育课堂上的参与性,增强课堂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在中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高导入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例如,在集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排列出不同形状的队伍,如全班学生排列成一个半圆,排成半圆的队列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观看老师的示范动作。还有,体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排成其他有趣的队形,如三角形队伍、六边形队伍等,从而更好地增强导入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在开展热身运动的时候,如跑步,体育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哨声的节奏来调节跑步的节奏,如教师的哨声较快,那么学生就要加快跑,变成快跑,如果教师的哨声较慢,那么学生就要减慢跑步的速度,变成慢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使热身运动更加有趣,还能更好地调节学生的跑步节奏,提高学生的跑步效果。

二、开展兴趣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对于体育锻炼兴趣不大,因为在她们看来,体育锻炼过于辛苦。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体育教师就应开展兴趣教学。例如,每隔一个星期就是兴趣周,在这个星期的体育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按照喜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例如女孩子可能会选择瑜伽、羽毛球、毽球等,而男孩子可能更多选择篮球和足球。所以,通过开展兴趣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性。

三、及时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和鼓励

第6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 言语交际 人境 心境 情境 课堂语言

前言:之所以将范围定格在"小学英语课堂",是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对其他领域的言语交际不甚了解,故不敢妄谈。在13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深知在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交际是多么重要,言语交际是师生相互沟通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不是只要有了言际交际就能促进师生的交流呢?作为言语交际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交际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英语教师应如何优化自身语言,提高言语交际的质量,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我所努力探索的。

1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际现状

在教育发达地区,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课堂教学在改革的春风中健康成长,各种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观摩交流活动在各地展开,各类型的培训提高了广大教育者的素质。英语课堂教学注重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也越来越强调在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的对话中进行知识的传递。然而,在我们进行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振臂高呼的今天,在某些地区"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学生的任务就是坐得笔直,竖起耳朵听。师生间的对话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贫乏的。

2师生言语交际过程的研究

2.1小学英语课堂中交际对象的角色特点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十八种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基础的有以下六个方面: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则承担着学生英语的启蒙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让学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英语,为其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小学英语教师所担负的使命。

小学生步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接触系统的学习。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思维水平总体不高。他们有其同龄人所共有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性又使小学生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规范书面的语言,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素养。

2.2影响师生言语交际的诸因素

交际时的人境类要素 刘伯奎主编,《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第78页 所谓人境要素,是指以社会影响、人生经历为基础形成的,在话语的内容表述中并没有公开显现,但是,却对言语交际发生影响,在言语交际参加者身上的个性化凝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独特的。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他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他就必须把育人作为师生交流的指南。

交际时的心境类要素 所谓心境类要素,是指说话人以其独特个性、气质融合而成,能在言语交际中予以显现,并对言语交际直接发生影响的特定心态。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课,是五A Unit 3,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片断:教师满怀期待地看着同学们说:"Who can read the message?"她一看到平时上课不怎么举手的李莉今天竟举了手,心里非常高兴,用鼓励地话语对李莉说:"Lily, please"。李莉站了起来,显得有点紧张,她的声音不高,但总算把课文读下来了。教师显然没有料到李莉会读得如此平淡,完全没有把实验过程的跌宕起伏表现出来。为了提高朗读效果,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顺势说:"Who can read better than her?"这下,如雨后春笋般很多同学都举了手。教师这次不敢大意了,选了朗读水平较高的王平读,王平不负众望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大加赞赏一番后请王平坐下。李莉一直就那么呆呆站着,直到王平坐下,她才顺势落座。此后,教师的课仍然上得生动有趣,可李莉的头一直低着……

在这个片断中,师生间没有过多的言语交际,可了了数语却使得师生的交流最终走向失败。李莉为何会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举手?在老师活泼新奇的讲解中,她内心的紧张得以缓解,她想展示自己才举起了难得一举的手。可是,她的表现令老师失望,因为是公开课,使得教师更注重教学成效的展示,也使其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从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自卑的心境下再无力举起手来。在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生失去了

交际时的情境类要素 所谓情境类要素,是指言语师生双方时间为基础,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所形成的情感场景的特定显现。

试以四B Unit 7为例,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听说读写(以下简称"四会"),hurry, anything else, sandwich, hamburger, 等词及词组。围绕这个主要目标,创设如下情境组织教学:笔者假装成饥饿的模样,与学生A引出下列对话:

T: I'm hungry.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Could I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

SA: Certainly! It's a pleasure. Here you are.

T: I will return your money in a short time.

SA: Don't hurry.

有趣的对话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板书上述对话,叫学生快速阅读Part 1,并找出画线部分的代换词和词组,.之后笔者叫学生两人一组围绕已引出的三个"四会单词"进行类似的对话表演,在学生情绪激昂的表演中 ,三个"四会单词"得到了初步的强调和巩固。

3师生言语交际中的常用语用对策

3.1避免情绪对立

在言语交际中,心境开放是一种总体要求。但开放与不开放,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既受到人境类要素的制约,也受到话题因素及语境、场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言语交际的实践告诉我们,能够保持心境类要素适度开放,往往言语交际就易于取得成功。课堂教学不是真空的,教师与学生都受到家庭、社会等课外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难以调节自我的心境,在课堂中易受到课外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的效果。教师则不同,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他不但要稳定自己的情绪,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调整情绪。

3.2实现情境交融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人物的情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4言语交际对教师语言的要求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良好地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4.1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英语,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课堂语言音量和语速关系到学生的听讲兴趣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语法和逻辑,不能词不达意,让人形成错觉。

4.2语言的科学性

课堂是知识的殿堂,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传授知识与文化,不允许信口开河,道听途说。举例必须真实可靠,讲道理应要有根有据,用词必须符合语言规律。无论对概念的解释,命题的阐述,还是对事物的评价,都要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教学语言忌信口开河。

4.3语言的艺术性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种以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为前提,表达教学内容为基础,又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条件的对语言的深加工,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它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节奏的艺术特点。究竟如何使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呢?英语老师讲课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运用成语、谚语、歇后语或名言警句。

师生之间除了有声的言语交流,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往往会运用到无声语言。通过手势、表情、姿态、动作来帮助传授知识、增强感情。无声语言可以表示询问、表示赞赏、表示吃惊、表示疑虑,还能传递师生间的感情,进行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兴华,王铁军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2]刘伯奎主编,《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3]贾晓波著,《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

第7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字化学;课堂教学;生成与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1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内在于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受到了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探讨化学课堂“生成”的若干理论问题。

1课堂“生成”的学习心理基础

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涉及概念知识、逻辑思维、归纳推理、科学方法、实验操作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涉及科学精神的养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本人由几例有深刻印象的“生成”产生以下思考。

1.1学生往往提出认知领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常常涉及认知领域的问题。例如,在高三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溶解平衡》教学中,在讲解KNO3中含少量的NaCl,用降温结晶方法予以除杂时,学生提出质疑性问题:“降温结晶与冷却结晶有何区别?”在课上,我帮助学生辨析降温结晶、冷却结晶的含义,说明降温与冷却其实是两个认识范畴的概念。降温,属于方法论层面;冷却,属于操作层面;通过冷却达到降温则是二者的“结合点”。降温结晶和冷却结晶是初三化学的教学内容,在词形组合上属于概念性知识,而在词义内涵上却具有方法性。降温结晶是结晶的一种方法,降温结晶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对词义相近的“知识”间建立思维联结,并在词义比较的意义上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该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内涵是有明显意义的,我把这一“生成”的问题与“预设”的问题一起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加以处理。

上述“生成”涉及“降温结晶”和“冷却结晶”的概念性知识属于认知领域。可见,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常常属于认知领域的问题,常常涉及概念性知识、方法和过程性知识,既包括思维方法和过程的知识,也包括操作性方法和过程的知识。

1.2借助于科学思维方法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教师“预设”之外“生成”的、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形成。例如,在高三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一些非金属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中,SO2具有还原性的演示实验:S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演示实验的现象很明显,溶液紫色褪去。我问:SO2表现了什么性质?大部分学生回答“还原性”,与我的“预设”相一致,但有两位学生回答“漂白性”。我立即把这一“异议”抛给全班:有可能是漂白性吗?请讨论出实验方案证明。几分钟后,实验方案形成了,我让学生上台演示,加热已褪色的试管内液体,红色没有重现,说明不是漂白性。这种处理方式既加深了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的复习,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常因“假设”而“生成”“异议”,从而偏离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轨道。这种“异议”是科学思维的题中之意,不仅符合科学的本质,而且也是科学教学中十分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这种科学思维中产生的假设性“异议”,必须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实验得到“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正确结论。

上述“生成”学生借助假设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可见,比较、猜测、推理、假设等科学思维方法,常常是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基础。

1.3课堂因互动而“生成”问题,也经互动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生成”的“问题”,常常因互动而“生成”,也因互动而解决“问题”。

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26(A)题的试卷分析教学中,设计检验“速力菲”中亚铁离子的实验方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对试样从研磨、制备溶液、检验离子整个过程中,亚铁离子为何没有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还没有组织讨论,学生就议论开了,很快就得出结论:药片中肯定加有还原剂,而且还原性比亚铁离子强。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化学对生活有重要影响的认识。学生是在由“果”溯“因”的推理中产生了这一问题,这一“生成”因学生的推理而产生,也因“生生互动”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明有些生成性问题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间、并通过学生主体间互动而得到圆满解决。可见,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并非总是依赖教师主导的讲解和分析而解决,也可以经由学生间的主体互动而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2生成与预设的相辅相成

2.1“生成”和“预设”只具有相对意义,不具有绝对意义。研究和思考教学经验中的微型案例,发现课堂情景中“生成”的问题或资源常常具有“可预设”的性质。也就是说“生成”和“预设”只具有相对意义,“相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也是“动”态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预设”的。如,在上述“降温结晶与冷却结晶有何区别?”的质疑中,学生在词义相近的“知识”比较中“生成”了问题,这种“生成”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而言完全是可以“预设”的,或可称之为“可预设的生成”。即使处理“SO2气体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2表现了什么性质”实验教学点中,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很可能把SO2漂白的“可逆性”作为“预设”的内容。可见,在“生成”与“预设”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域,课堂教学情景中的生成性问题和资源往往是因“人”、因“景”而异的,因此,“生成”和“预设”只具有相对意义,不具有绝对意义。

2.2“生成”转化为“预设”,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从上述课堂教学微型案例的分析中,发现“生成”和“预设”只具有相对意义,与具体的“人”(主要是执教教师)有关,换言之,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关。

第8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琼海市嘉积中学海桂学校 黄心刚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以动手,逐步实现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并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客观分析,结合多个实例进行深入论证。

关键词: 愉快教学 新课程标准 快乐学数学 心理特征 评价机制

愉快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没有师生间的爱,就没有愉快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所形成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产生的良好效应,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基础。在上数学课时,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愉快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应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其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特别是后进生身上正是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中得硬着头皮,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宁愿死记而不求活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俗语说:"空穴来风必有因。"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课标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应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有融洽和谐的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学生在一堂课中感受的不是压抑和沉闷,而应该是轻松和愉快。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的陋习,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力求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又发人深省。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典故、成语、俗语、顺口溜等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使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以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充满了"神秘", 数学充满了"趣味",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意兴盎然、其乐无穷。《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讲《正方体的切截》时,让同学们拿来了苹果、萝卜、土豆等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切割,看谁截的多边形最多?同学们活跃极了。有的说:老师快看,我截出了三角形。有的说:我截出了四边形。然后老师让同学们总结规律,最少几边形,最多几边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边观察正方体边思考起来,不一会儿有的同学就的出答案来了。

又例如:"三视图"的引入我首先请学生欣赏如右图的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争执?继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又运用多媒体多次辅助教学,这样教学达到了目的,学生接受得比较好.使他们深感数学知识大有用武之地,学好数学其乐无穷。

3、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初中数学内容繁多,跨度较大,理论性强,学生感觉难学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变一种新的方式加以运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实验、猜想导入的方法。由于证明时要添加辅助线,而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而言,又是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我让学生们拿出头天准备好的各式纸版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因为一平角等于180。这时,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拼法都有,自然就得到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解决了同学们在小学时就曾经产生过的疑问──为什么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

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函数最值、数列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使学生从生产实际中理解成本、产值、利润、生产费用、税率、平均增长率等概念的意义。又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测量山高、塔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使学生理解俯角、仰角等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观学习,亲手操作,给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基础。

导向教育使学生"乐学",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也让他们从热爱学习做起去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增强他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

以往学生的数学水平只有一个检验者,那就是教师;其目的也只有一个,是为了评分。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学到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扭转这一状况,在教学中,每一小节学完后,我都举行小测验,让学生自己评分或互相评分,找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针对不足,师生共同提出具体要求,把学得不够好的知识补上。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数学水平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5、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对新知渴求

数学教学内容是课本规定了的,但是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在教学中注意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易被学生注意。或把题中的一些量改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量等。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学题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小实验或录象片段也是增强学生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统计知识》时,我先放一段录象《04年奥运会的跳水决赛片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评委们亮分后,为什么还要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就引起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如学习"怎样估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同学们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最后全班达成共识,总结出卷尺量、跨步量、分块测量等几种方法。此次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恐惧心理和精神压力,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情绪主动参与,在教师帮助给予的成功体验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进一步激发了兴趣,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6、激励评价,拓展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 "你答得非常好,请其他同学为他鼓掌".

第9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面临的困境

1.缺少真正的教学对话。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教学对话缺失的困境,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对话相对困难。随着许多遵循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课堂出现了照搬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情况,然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如有的教师用课堂充分“对话”的形式,掩盖着不需要学生充分思考的预设,导致了满堂问的教学新问题的出现。

2.教学提问低效。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师恰当合适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他们想要达到目标的办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日渐养成勤于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了缺乏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等问题,过多简单的提问导致学生丧失了完成提问的动力,太难的提问又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导致教学语言低效主要有以下原因:(1)师生间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由于师生之间在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经验储备和社会阅历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语言的设计也完全依据个人判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语言互动中显得非常被动。(2)课堂提问低效。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提问追求新颖度和趣味性,忽略了提问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虽然某些提问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是在教学效果上是很低效的。另外,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语言互动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不能做到合理,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进行消极反馈,直接抑制了学生课堂状态的发挥。这些都是造成教师课堂语言低效的原因。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1.深度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在课前充分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学习,形成一定的教学基础。只有做到这,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清晰流畅地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规范有效。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科学性是极其重要的。

2.教师需要一些教育学科知识。

在现代教学中,单方面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在,教师需要在之前考取教师资格证,需要学习简单的心理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这样可以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一些教育知识和心理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在这样的教学中,针对这种教学语言,联系实际,可以充分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指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促进传统语言教学向高水平语言教学的过渡。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教学素材的不断革新,实现教学语言设计方面的与时俱进。

4.提问语要具有有效启发性。

提问语的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语的设计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则。(1)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对某一部分文章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2)提问要明确,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同时问题表述也要清晰准确;同时,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提问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另外,提问要有梯度性,教学提问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表现出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始终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语的设计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迂回设问,言此意彼;新颖设问,巧妙务实;互动设问,生成活力。

5.评价语要形式多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一定注意适当合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反馈,如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而应巧妙地引导回归主题;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和引导。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依据评价时机、评价内容、学生特点和语言习惯等多方面考虑,做出合理评价。

三、将课堂语言主导权交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