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

第1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素质;专业人才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4]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第2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微博; 传播; 中小型高校;重视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

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11zy073)之一1 高校网络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在高校网络传播的特殊形态,是指在校园网络空间内师生对社会及校园现象和问题的观点、态度和建议的集合,并且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一向为全社会所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转型期间兴起的新词汇,其主体是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其传播平台渠道十分广泛,涉及高校新闻网、高校BBS、贴吧、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QQ、MSN)、公共电子信箱、微博、播客、维基、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多种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和师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园管理事务和学习工作情况、生活情感交流,以及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的关注等。高校网络舆情传递着师生的情绪态度,表达着他们的观点立场,在网络空间里经过有规律的整合和冲突形成了特殊的舆论场。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也受到学界的关注,就笔者目前搜集整理到的论文成果来看,主要论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内涵为主,外延的研究有待加强)、产生原因和内容特点、传播规律和管理现象、引导和控制、以及技术架构问题。仔细研读后发现实证研究较少,而且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缺乏深刻的观点和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补缺。多数论文研究的客体是笼统的“高校”,基本没有对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成果,笔者就自己在中小型高校的工作经验来看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这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大校,也包括各类中小型高校,一流的教育事业需要各种规模类型的学校共生互补,满足各类型学生的需要。中国的区域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发展中小型高校正是目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要求。一般认为中小型高校是指在校生在15000人以下,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少,地理面积较小,有着较强的地域和专业特色;例举北京地区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89所院校中,中小型高校约占一半多,[1]可见国家对发展中小型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需求程度。目前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其传播效果也受到了影响,需要有关部门吸取各方经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传播平台,在全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2 目前主流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主要有高校新闻网、高校BBS、百度贴吧、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QQ、MSN)、微博,还有对高校来学生来说非主流的如电子邮件、维基、聚合新闻、网络新闻跟帖等其他舆情传播渠道,这些平台各有优劣,在目前的媒体融合时代应该是互补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还未到互相取代的地步。

2.1 高校BBS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如北大未名站和水木清华站,最高在线人数曾经突破了两万人,一直以来是其校内师生发表言论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地,即使最近几年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仍然是其校内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互动媒介。高校BBS内容来源的显著特点是以校园原创为主,转载自其它网站的内容较少。BBS也被人称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迅速且范围广,超文本多样化传播。但是有很多中小型高校并没有投入力量建设运营校园BBS,一些学校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关闭了BBS,主要原因在于BBS是简易性注册使用,匿名性发帖,使用者发言的门槛较低,造成言论监管的难度加大;BBS的发言贴十分集中,如有负面事件的渲染则“滚雪球”效应波及校内外,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开办一个机制完善、技术成熟、运行顺畅的BBS需要的成本对中小型高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举北大未名BBS[2],它最初架设在IBM捐赠的S/390大型机上,价值约800万美元,后来架设在64位×86的服务器上,软件也是北大投入人员进行改进的,站务委员会成员设有总监、常任站务、技术站务、发展站务、美工站务与账户管理员等职位,且北大校长兼任站长(用户名PKU),委员会有16个分区且都有任命区务人员管理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有一到三位版主直接对区务负责,未名站还设立了仲裁委员会专门处理管理纠纷,未名站同时开放了近千个讨论版面,分布在各分区之下,北大官方还利用未名站的软件硬件设施建立了校长信箱版块,来沟通校内管理各项事务。经过十多年发展,北大未名现在是北大校方正式批准开放的官方BBS,和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一样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事业中备受瞩目,代表了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而对于资金人力有限的中小型高校来说,设立专门的建设资金和部门来组建一个成熟的有效的BBS,成本高昂且阻力重重。一些中小型高校开办了校内BBS之后因为管理运营不善,并未收到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传播效果,最后渐渐沉寂成了“死站”,不得不关闭;更多的学校是因为担心BBS发言本身的简便性和隐匿性造成“言多必失”,开办BBS之后可能会有不利的负面言论影响学校形象,故而干脆将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推给社会网站,如贴吧和社交网等;一些学校建立的官方BBS公布的是校方的新闻,办成了另一个校园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也有一些大学生自己开办的BBS,以学生用户为主,而学校和教师很少参与;因此如何把信息交流和参与人群统一到一个平台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2.2 SNS社交网站

    Web2.0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网络生活带来了变革,继BBS之后,社交网站(SNS)成为高校学生聚集的又一个网络舆情集中地。社交网站基本有交友类SNS、商务类SNS、以及校园类SNS,其中校园类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根据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的调查 ,绝大多数班级同学都选择在人人网上注册交流信息。人人网2005年建立时(当时还是校内网)要求拥有特定大学、IP地址以及校园电子邮箱的用户才可以注册成为会员,这种办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用户顺利通过注册以后可以撰写日志、上传共享、签名留言,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人人网上上传了自己的真实照片,还可以运用RSS订阅机制运营个人的社交网络。人人网融合了网络校友录、博客、QQ空间等多种网络社交平台,其开放性比起BBS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吸引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更有效果。这类SNS网站最特色之处在于以用户为中心,以关系为纽带形成网状结构传播信息,这和传统的博客类和BBS网站以内容为中心组织版块传播信息是不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促使了用户对网络内容的贡献。SNS添加了各类有趣的应用程序,如“开心农场”、“偷菜”、“抢车位”等,给用户提供了多元的互动体验,也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有分析认为SNS网络整合了传统网络类型信息来源、休闲娱乐、真实身份的社会交往和网络自我价值的实现功能,参与者由于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实信息,和传统的聊天室和BBS隐匿发言方式不同,促进个人努力地在社交网上去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增强了之间的交互性和活跃程度,建设了一个更加真实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当然SNS网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最根本原因在于商业网站缺乏学校的有效监管和引导,信息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虽然用户数量较多,但是就单个学校而言往往比不上校园局域网内的绝对用户数量;而学校内部网站的信息是公开集中的、成体系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引导、文化建设、价值观传递说,校园官方网站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即使社交网站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小型高校可以吸收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技术成果,加快自己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功能性和易用性,优化用户服务,而不是彻底将这些工作推向社交网站,自身进步才会有竞争力,依赖于外力都不会长久。

2.3 贴吧

    百度贴吧在高校学生中也颇为风行,特别是一些没有开办BBS的高校学生尤为追捧。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百度的贴吧3进行了调研,在线人数和发帖人数都很可观(有主题7777个,贴子143169篇),用户一般来自本校的各个院系、专业以及年级。但是贴吧没有统一的发言动机和有效组织,发言跟帖多数是无意识的跟风,主题和回应者都比较随意散漫,随意灌水的不在少数,有些帖子并没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较少。大多数以各高校名称命名的贴吧多是学生自发建立,所在高校并没有管理与审核的权限,老师们也很少光顾。吧民可以随意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的监管,一些人在贴吧散布不良信息,渲染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高校环境的稳定。贴吧是完全属于学生的公共领域,几乎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并非合适的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是在没有相关的表达渠道之下的无奈选择,并非长久良计。

2.4 微博

目前微博是最受关注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聚合了媒体、社交、应用平台,满足了用户对海量即时信息以及网络社交和个性化应用的需求。2011年12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的网络贴文数量大大高于往年,而且事件热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发帖数量;根据IRI统计[3],微博已超过论坛,由去年的第三大舆情源头上升为第二大舆情源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会在微博得到有效传播,舆情在经过微博传播后,一般会发生变异、放大,微博引领舆论的特征日益明显;微博用户数量的增加、网民登录网站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舆论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微博具有“自媒体“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借助微博随时随地用电脑或者移动终端发消息,每个人都参与分享和交流,使信息流通更自由。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据不完全统计[4],微博用户将近7500万人;腾讯微博宣布其用户数超过2亿,新浪微博宣布其用户数超过1.4亿;据2011年5月28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微博大会的信息,中国微博用户已达2.3亿人;这些庞大的数字提示着我们网络舆情传播格局新的变化,也对高校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博具备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要载体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高校学生电脑和手机普及率相当高,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网的铺设,上网条件便利,高校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越来越多,发微博的人数也在增加;高校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对网络舆情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评论,部分学生也保留着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思考,利用微博发表评论引起他人的围观关注,进而形成舆情。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信息的和获取,虽然网络上BBS、论坛、博客等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是微博是最便捷、交互性最强、成本最低的平台。微博者没有时间、空间、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终端(手机、电脑、IPAD等等)都可以随意上传内容,这点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快捷的生活节奏、碎片式的情感表达方式、渴望交流却又止步于生活压力的现状,所以受到广泛追捧。即使是不喜欢发帖的微博使用者而言,在别人的言论里总会找到自己关注的信息,而且微博认证鼓励实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微博人如果被认可,也会成为其他人锁定的信息提供者。微博是借助即时信息建构的信息系统,传统的传播平台没有这种渠道价值,微博平台既能提供即时信息,接收者又可以在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当前微博一般有字数限制,140字左右虽然不能进行深度剖析,但是微博有上传图片的功能,也可以把长成图片上传至微博,或者在微博上贴出原网址链接,实现两个平合传播。字数的限制是因为微博很多时候是在移动终端(如手机)上使用的,这就对字数有了规定,未来是否会取消这个限制完全有可能,微博就成为了一个定制的社区首页,超越了传统的SNS、博客、论坛的功能。

SNS网的核心功能是对人际网络的维护,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微博则一方面延展了网络人际关系,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在使用微博前已经存在并得以在微博平台里继续,并且微博提供给了好友即时信息互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微博是以信息价值为核心的,微博主和粉丝之间是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双 方的互动形成了一个个以微博主为中心的不是很紧密的网络,形成或大或小的圈子。微博使用者最关注的是博主的信息,或者是其的信息对自己有价值,或者微博主本身身份吸引了自己的关注,双方的互动都以信息为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粹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这一点也颇为适合高校官方运用引导校园舆情,因为只有的信息对学生有价值,才会赢得大家的关注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因循守旧的照搬通知条文来运营微博,必须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确定什么是对他们有价值的,才能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如何有效引导监管高校学生的微博是需要高校管理者去思考的。

2.5 其它平台

高校学生还经常使用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还包括高校新闻网、网络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QQ、MSN)、电子邮件、播客、微博、维基、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在Web2.0时代,中小型高校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这是学生们表达感情意见的平台,更是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的窗口。网络舆情得到正确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环境是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小社会,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校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早些克服交往障碍,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从网络到现实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校园网络舆情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和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校方应该及时在微博上公布相关信息并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增进情感的交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即时向校方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校方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

3 以微博为契机促进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传播

    中小型高校普遍意识到了校园新闻网的建设,这是目前官方新闻的主要平台,也被看做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外界也起到了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但是只是抓校园新闻网的建设是不够的,目前大多数中小型高校的校园网都只是简单学校新闻,缺乏深入的报道,也没有精品版块,谈不上特色;其实很多中小型高校的规模不大,但是专业设置上都颇有特色,这点从学校校名就可以看出,如何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引导校园舆情并且体现学校特色,很多学校还没有深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导致校园官网互动性差和个落后,内容单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建设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要注重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在微博中也要多多宣传本校的学术成果情况和学校的专业特色。

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型高校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专门开设部门和投入资金自行开发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是有困难的,也难以获得支持,就目前的情况看微博是最适合的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成本低而互动性好,随时随地方便互动监管信息;学校在具体运作时同样也要进行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对负责人员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一旦有负面的消息,不能沿袭采取封锁消息、堵塞关闭舆情传播平台的工作方式,要第一时间按准备好应急方案,疏导的效果好于打压,逐渐提高高校的舆情危机管理水平。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除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日常工作,要加强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这样在问题出现时才可以应时而动,不会造成消息反馈处理的滞后;否则在微博式裂变传播的网络环境中,舆情的传播是极容易被放大而成为校园焦点甚至全社会的热点。作为高校的管理方,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和引导机制,要吸取一些高校舆情处理案例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如最近的复旦大学学生黄山驴友事件、清华大学“真维斯”楼、河北大学“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就充分考验了高校的危机处理能力;还要加强和其他高校的舆情工作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和新浪网建立的中国高校微博协会整合的成员建立关系,互通有无,改进工作。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媒介的内容。这句话虽有争议,却深刻地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现状,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传播平台发生变革,不仅仅是在内容方面的,更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播习惯。在人人有手机的高校,手机突破了时空、电脑终端的限制,可以让人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这正给微博的使用提供了支持。作为中小型高校更是要利用好微博这一契机来促进本校的网络舆情传播事业,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来引导舆情,并在校园网的主页开辟专门的舆情传播版块,做到讲究方法,疏导结合,抓好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7-02

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和传播形式,是公众对于源于社会或网络实践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言论、观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对于了解大众思想道德指向、获得政策制定依据、更好地服务回馈大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阵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隐形课堂,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因此,近些年来,对于网络舆情特别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机制引导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2005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2005年,苏云升、周如俊撰写的论文《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舆情这一新阵地。2007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毅出版的专题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更是把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高度。之后,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渐成热点。但是,笔者认为,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在概念、中介事项、特点、形成发展和引导措施等方面虽有初步的探讨,如丁建军的《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徐岩的《把握网络舆情特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原因、总体引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总体层面上的对策和措施,但由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的研究大多没有指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互相促进的很有说服力的具体举措,特别是适应地域特点和校情的创新性策略。笔者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究。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更需要重视的是,手机网民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据初步统计,2013年,手机网民超过了7亿人,发展势头超过了年增长率20%。而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愿意通过微博、QQ等“微”传播的新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工具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诉求等,因此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反映和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角色与策源地。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新媒体世界。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力量,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进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保定市拥有各类各级学校5000多所,其中高校就有10余所,在校生数目庞大。怎样引导这样一个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重要群体在建设“京畿强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的传扬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校内外的热点事件或问题带有倾向性的总体意见、看法等。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舆情的辐射影响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舆情的传播具有群体性和放大性;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容易具有偏差性;舆情信息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和难控性。大学生们在舆情氛围中往往体现出渴求平等、探索未知、张扬个性、期盼认同等行为特征。这为利用网络舆情引导育人创新途径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来讲,包含了丰富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的融合,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创新观念、勇立潮头、立体引导,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网络舆情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活动区域、交流方式、教育媒介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或扩展,因此,创新育人必须要畅通网络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舆情干预和引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 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媒介素养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舆情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开辟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机制。

2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优化大学生适应信息时展的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打造媒介实践平台和高校间的交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途径来克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弱点和难点,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创新策略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时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融入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积极开拓新教育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主流人文精神;加强“两课”的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途径;创新教育手段,搭建互动渠道。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断更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参考文献:

[1]赵文永.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4]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2).

第4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情;融合路径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办学模式探索与尝试,其更好的扩大和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独立学院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校园文化建设虽具特色但不成体系,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虚拟文化对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着个体主导性弱而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在这一特殊群体中,传统的校园文化教育成果的被吸收程度已被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融合,发挥网络舆情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而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社交工具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国内国际热点问题或校园内有关学习、生活及某项政策规定等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但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话题都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其必要的条件是参与讨论的大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且引起强烈反响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有效引导和防控,否则将对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价值产生消解乃至阻碍作用。

独立学院因其校园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加之学生特有的个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明显的特色性。

1、舆情内容涉及广泛但“事事关己”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从总体上看,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自我展示愿望强烈的一面;更有喜怒无常、盲动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面。这种个性特征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体现也明显的表现出舆情信息的活跃性,舆情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更多的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议论的话题涉及各个方面但却事事关己,而对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及所谓的“国家大事”关注度较低,大多舆情信息与于学生情感、兴趣爱好、吃穿用及学校某项政策有关。

2、舆情情绪化突出但可控性强

大学生仍处在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受舆情环境和个人情绪变化的影响,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把握不准,观点也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主观性。”[2]在独立学院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特征更加明显,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的网络舆情往往诉求单一,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话题转换较为频繁,缺乏持久的影响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苗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对舆情实施干预,效果往往较好。

3、舆情活跃但监管的措施和经验欠缺

大多独立学院对于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缺乏经验,也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控及引导机制,学校对于一些不理性的舆情时常所采取的对策往往是一些强制手段,例如,“删除”、“堵截”和“掩盖”等等,这样更会使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出更多不健康不合理的言论。不理性的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会造成不良影响,阻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二、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是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为全体师生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涵盖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集中体现了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3]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园网络舆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但它们均属于校园亚文化范畴,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理性的校园舆情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相反,非理性的校园舆情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丰富的网络舆情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上网几乎充斥了绝大多数独立院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传播各类信息,且具有随意性,后果和影响考虑较少。久而久之,造成了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广泛性和复杂性,大可以是师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时政热点,小可以是超市、食堂的商品和饭菜价格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范围涵盖广泛,其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内容。

2、互动的网络舆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民主决策

互联网思维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来源,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自由的观点在亲友圈内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情感的诱使不停发酵,在交互式的传播中不断强化民主的心声。这种交互传播下的校园文化,带着学生的期待和情感,以真情的方式传递给高校管理人员。而管理者也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给予回馈,积极诚恳的态度同时增强了民主决策的支持率、传播率和执行效力。在这样的交互式反馈中,高校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体现师生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局面。

3、情绪化的舆情信息冲击着传统主流校园文化安全

在独立学院,学生相对而言物质条件较好,网络工具普及性高,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新事物和敏感问题的自我理性把控能力较弱,尤其是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事关热点或自身利益都可能被在网络平台上无限放大,成为急剧升温的校园网络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因其主体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所以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分散化突出。不良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冲击,使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上产生迷惑和冲突,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和倾斜,对我们的校园主流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4、隐匿性的舆情信息增加了校园文化的管理难度

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里,年龄、性别、身份都被掩盖,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效力因为“没人认识我”,丧失了约束力,极易造成主体道德意识的弱化乃至丧失。[4]尤其是鉴别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当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就可能会漫无边际的发表负面舆情信息,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有难度的负面舆情出现,更需要管理层在顺应主流价值和顺势引导舆论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和统一。这种管理难度不只需要管理者从上而下的梳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同理心,诚恳踏实的态度。因此校园文化的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细节引导。

三、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人数在2016年初已达6.88亿人,其中大学生的比例高达46.7%。除了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高,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力更强但判断力弱,这都表明虚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报告也不断强调要在网络环境下,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建机制,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独立学院网络舆情大多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某一网络舆情的背后往往体现的是舆情主体的私人利益诉求而非集体荣誉的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众更多关注和个人密切相关的时尚八卦,吃喝玩乐等消费文化,网络的舆情更多体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主观评价或以利益为中心的水军阵营。在个人的利益面前,大学的精英文化被冲淡,而自身利益的诉求被强化。特别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更多体现了自我的要求,舆情的表现形式多为不停吐槽而围观,或者出于好奇去围观的状况。不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利益诉求或观点表达都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在校园内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并严重影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变得十分必要。首先,文化引导要以学生荣誉感为切入点,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文化舆情体系,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其次在行动上,要通过净化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网络文化系统,始终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抵制不良资讯的传播。其次,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规范化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确保师生多元的利益诉求。对多元利益的承认和满足,不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彰显。再次,要成立校园舆情监管和引导专门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筛选、甄别、回应和解决,将非理性舆情解决在萌芽状态。

2、搭平台,拓展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连接的有效载体

一方面,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新信息技术传播的多元化,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关注,刷微信、刷微博等已占据了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战场、新阵地,积极搭建新平台,将先进的校园文化内容搬至网络,与校园舆情同台竞技,使得高校师生在关注各类校园舆情信息的同时也能关注到校园中的各类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校园舆情要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载体予以及时回应,借助具有优势的传统平台积极引导和化解非理性的校园舆情。

3、畅渠道,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在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互动交流十分便捷,促进了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交流。由于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平等性和隐匿性,使得学生非常乐于通过网络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样,高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该阵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那些带有情绪化的舆情。学生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对于学校的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而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因此,独立学院要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切实转变观念,将传统的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彻底革除,畅通网络舆情反馈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汲取理性舆情声音,回应学生心声与关切,进而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2] 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监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3]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骆玉安.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64-67.

【作者简介】

第5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校内媒介接触行为特点校内舆论环境影响研究”(20082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明,男,江汉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新闻出版与传播学研究。

摘 要:网络时代下,要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牢牢地把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媒体;校园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56-03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播快、信息量大、覆盖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外极为重要的第四媒体。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介。高校网络媒体作为校园里的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要掌握高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校园舆论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占据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让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网络媒体特点概况

(一)高校网络媒体的概念

高校网络媒体主要有新闻网站、各学院、部门网站、各专题网站,还有BBS论坛等。各网站信息的受高校宣传部门监管,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网站来看,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学习、工作、文娱活动等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校园里涵盖范围最广、最受欢迎的主流媒体之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媒体的特点

校园网络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着较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传播迅速。通过数字化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上网时用户就可同时使用。二是传播范围广。网络可以不分地域、疆界,互连互通世界各地。三是内容丰富。网络可以不限量随时贮存和传播信息。四是检索方便。用户可以需要随时随地查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五是多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媒体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组合方式,构建多媒体化传播平台。六是交互性。网络媒体的用户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能是者,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三)高校网络媒体的功能

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生活,成为校园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宣传教育的重要媒介,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重要平台。如开设学科专业网站,可以对课本、课堂知识予以丰富和补充,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信息网站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BBS论坛以网络的虚拟性帮助大学生宣泄情感,有效地解除郁闷,扫除心理障碍。

作为校园内重要媒体,网络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有效载体,担负着宣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影响

高校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校园媒体,拓展了传统舆论空间,对整体校园舆论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利用其对校园舆论的积极影响,化解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建设,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积极影响

1.据调查显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信息的占比76.84%,这些新闻信息往往主要被转载到校园BBS论坛进行讨论,47.25%的人经常在BBS论坛发言,对遇到的问题表达意见。校园BBS论坛为在校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成为释放不良情绪的最佳途径,同时校园BBS等网络平台使大学生的意愿意见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

2.校园网络媒体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意愿意见的平台,也使得高校管理者能及时对正确言论予以支持和肯定,对涉及影响社会与学校稳定的传闻、流言作出及时的回应和解释,对少数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引导,以增强校园舆论引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性,从而促进校园和谐氛围建设。

3.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强的特点,把校内外各方面热门话题,以“议题设置”的方式放到BBS等网络媒体上,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使网络媒体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消极影响

1.校园网络媒体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校园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受社会思潮影响,使学生在校园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发些宣泄型、非理性情绪的言论,扰乱校园视听,使网络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校园舆论产生消极影响。

2.学生在校园网络媒体上谈论的主体泛化、观点分散,不利于校园舆论的控制和引导。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非实名注册登录,随时言论信息,成为舆论的制造者,社会及校内外热点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讨论观点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有所反映。加上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类似传统媒体“把关人”的把关作用被大大削弱,这样也就增加了高校对校园舆论引导的难度。

3.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学生对学校工作中的不足发表意见与建议,但网络舆论容易被放大,学校的解释与回应往往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加上网络传播的迅捷与开放性,容易引发社会关注,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甚至形象的受损。此外,网络媒体作为校园新兴媒体,受一定条件限制,使其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很难紧贴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得高校对校园舆论的导向能力产生不足。

三、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高校网络媒体引导校园舆论的原则

高校网络媒体在引导校园舆论时,应按照道德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引导。在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上,首先,要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将校园网络舆论带入到理性的道德层面;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大学生表达言论的权利和自由,并从学生校园学习、生活需求上出发,尽量满足其舆论诉求。在实际层面引导中,一是要以正面回应为原则,对具体问题主动分析和评价,而不要采取消极回避态度。并通过诱导,以恳切而恰当的语言将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二是要以针对性为原则,即对不同类的信息使用不同的引导策略。对于意见性的信息,要将两面道理都放在校园网络媒体上,采用“两面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甄别,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高校网络媒体有效引导校园舆论的方法

1.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召开后,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好校园网络媒体引导校园舆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要建设好校园新闻网站、校园BBS论坛等主要媒体,开通学校官方微博,丰富各媒体资讯内容,以形成影响力,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可建设专门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将思政教育内容放到网上。如江汉大学开通了“延安精神研究”网站,传播红色文化同时,起到了一定的育人作用。可以通过建构网上文化精品库,如诗词、摄影鉴赏、艺术作品展示等,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江汉大学通过校园网及BBS论坛开展活动标识设计征集、新生征文等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对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是要做好舆情分析,加强网评力度,以营造健康舆论氛围。要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掌握校园舆情信息,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队伍,以便舆情动态全面把握,在引导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广泛收集网络评论信息基础上,经整理成文,提供给学校管理者,为学校管理提供参考。另外,为增强网评力度,可组建评论员队伍,应由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及时对国内外社会重大时事及校内外事件进行评论。同时,针对重点、热点问题,组织采写一批说服力强、有深度的评论文章,放在网络上,引导评论导向,对校园舆论提供良好引导。

三是要发挥校报等传统媒体优势与网络媒体形成互补,辅助引导校园舆论。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与网络在传播规律上有所区别,可以采取各有侧重的宣传策略,在时间上、内容上互相配合、呼应。新闻网及时消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对于校内新闻事件,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体要把握话语主导权,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及时消除各种不实言辞的破坏性;校报可以跟进策划深度报道及专题报道,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对于校园网络上的正确舆论,逐步放大加强,加强正面宣传,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

2.管理好校园BBS论坛

校园BBS论坛是高校网络媒体中最开放、互动性最强的区域,也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因而要做好校园BBS的管理工作是进行校园舆论有效引导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要制定一套校园BBS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规则和安全运行条款,并从具体操作层面制定相关的BBS论坛注册、信息规定及监察和管理办法,等等,以确保校园网络舆论的正常发展。同时,要配备BBS论坛的专职管理员,应由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职工担任,还可以从学生中选拔一些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担任兼职管理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BBS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网络论坛热点话题的正确导向,引导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其次,论坛管理员可以在论坛上主动设置议题,围绕校园热点话题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好学生管理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以学生自身的认识角度积极与论坛成员就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给予适当引导。在这种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讲好“两面理”。即不回避一些有矛盾、争议的话题,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通过讲“两面理”,让有着较高教育水平的大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观点。这样,也可以避免因光讲“一面理”的说教而产生的学生抵触情绪。管理员通过主动、积极的交流予以引导,确保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积极向上。

最后,要从技术上做好校园BBS监控。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能控制网络信息的技术与软件,要防止类似“黑客”等非法用户利用BBS软件及网络漏洞,破坏网络BBS论坛安全,篡改或不良信息。要及时升级BBS软件,从源头上断绝网络安全漏洞。此外,对于信息的管理,要使用技术手段进行过滤。使含有不良信息及制造诽谤、谣言的帖子通过设定“关键词”的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过滤,使其无法上网。以完善的技术手段作保障,确保校园BBS论坛的健康与纯洁。

3.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着有害信息污染、侵犯知识产权、人际情感疏离以及道德认知偏差等方面问题,必须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让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从而实现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

首先,要制定网络道德教育规划,通过在校开设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校使用网络时,能够遵守规范,防止散布谣言、危害网络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既从教育与规范上对大学生予以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

其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出现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及诚实信用缺失等网络伦理问题,同时对于网络舆论,有一种盲从心理,必须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以避免因不健康的心理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最后,要提高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就要教育大学生对待各种网络信息要认真鉴别,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要被各种信息所湮没,要有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抵制且不散布网络不良信息。同时,要通过教育宣传让大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自觉地遵守网络有关法律法规,做一名守纪守法的网络使用者。

四、结 语

目前,高校传统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已显示出较大的局限性,网络使信息流通的开放性大为增强。如何发挥好校园网、校园BBS论坛、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在校园舆论中的作用,对校园舆论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是网络时代下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创新宣传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利用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好校园论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工作,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增强校园凝聚力,牢牢把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5).

第6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应急教育;突发事件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高校应除在校级报纸杂志、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外,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校园论坛、校园微博、校园微信、“红色网站”等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并可以运用网络思政教育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藉由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介入,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在优化思政教育的同时,促进应急教育的实施。关于网络思政教育在高校应急教育中的运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监控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不良、消极信息

监控与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可以从以下三项工作展开:

一是监控网络舆情,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并维护校园安全。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可以了解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监控,在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形下,及时跟进消极信息的走势,对消极信息进行预警,找出异常情况产生的源头,发现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对异常学生进行线上以及线下的情绪疏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目的。

二是通过监控网络舆情,促进高校改善管理措施。高校改善管理中薄弱环节的存在,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遏止作用。高校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可以了解学生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需求,依照学生的需求改善管理,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网络舆情的自我监管。这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帮助大学生抵制消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自行接受应急教育。

二、发挥校园微信、微博等网络思政平台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教育功用

大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微信、微博等媒体,各高校都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备建立各自的官方微信、微博,这些官方微信、微博已成为高校各类校园资讯的渠道之一。网络思政教育的载体为微信、微博,其信息更新速度及传播较快,获取信息方式较便捷,互动性也较强。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宣传特色校园文化以及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并没有借此平台进行应急教育。此外,微博一直都是网络谣言的集散地。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应该藉由其天然优势,更多地承担思政教育,尤其是应急教育任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应及时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学校具体部门的辟谣信息,告诉学生不要听信谣言、不要慌乱;同时,或者转发针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向上的报道,传播正能量,将应急教育整合进网络思政平台,开辟基于网络思政平台的大学生应急教育的新途径。

三、管理校园论坛,建立“网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疏导

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论坛采用实名注册制,以便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进行源头管理,及时控制校园论坛里散布的消极信息。实名注册制也有弊端,一定程度上,一些大学生不敢在校园论坛上说实话,转而向更隐蔽的网络论坛、贴吧上言论。此时,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思政人员引领的大学生组成“网络”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定期了解大学生在校园论坛外的其他网络论坛、贴吧的动态,发现大学生消极情绪后发帖疏导。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网络”针对性地发帖疏导稳定大学生情绪。在“网络”运作时,以不侵犯大学生个人隐私为原则,有礼有节,把握好度,以此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顺利进行应急教育。

四、运用及建立“红色网站”,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加入应急教育项目

“红色网站”以其独特的内容,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红色网站”的内容独特,其主要以辅助理论学习和时事新闻为主,以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网站”应该与时俱进,以正确处理突发事件中体现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学习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宣扬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正确方式,一箭双雕,将应急教育巧妙地结合“红色网站”的网络思政教育。

通过以上四方面,高校可以将网络思政教育运用于高校应急教育中,以此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方法之一,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第7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论 引导工作机制 网络管理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指出:“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同时,“电子计算机对政治体系带来了难以数计的冲击。那些集中化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也许将增加国家对个人的控制能力,但非集中的、小型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却会加强个人的力量”。[1]托夫勒的分析充分反映出网络平台对人类社会深远的政治影响,这些影响首先反映在网络平台最前线的公共阵地——网络舆论上。

一般性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情况与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青年人、高学历者一般更易接受也更便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正在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年纪轻、学历高,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是最容易接受网络平台的群体,因而也是最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突变期和价值体系的调整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舆论强大的思想牵引力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巨大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已成为网络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应体制尚不健全,高校网络管理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体现出以下问题:一是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虽然少数高校已出台了一些有关的管理制度,用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行为,但更多的高校仍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高校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盲点较多;二是网络管理的软硬机制不够协调,在具体管理中既存在重视技术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又有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却缺乏坚强的技术保障的案例,教育与管理一手硬、一手软;三是网络管理的运行机制落后,各网络工作部门各自为战,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校内网络工作无法形成合力,既浪费大量行政资源,又无法有效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科学引导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必须探索一条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建立高校内部跨部门网络工作综合联动机制。

1.加速校园网络规范的建设,使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有规可依。在国外,许多高校都制定了要求师生严格遵守的一般性校园网络使用规范,我国高校应该吸取相关经验,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为校园网络管理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效的规范性支撑。

2.探索合理的网络信息审查机制。首先,要探索建立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制度,对大学生网络舆论中的错误认识进行正面引导,同时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时势问题建立跟踪、交流并集中解答的舆论疏导机制;其次,针对校园内部网络探索专人管理维护制度、用户IP地址绑定制度等监管、维护机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和自律机制;最后,利用校园学生社团网站,积极推广校园文明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干部作用,宣传、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充分重视校园论坛(BBS)的舆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校园论坛是高校校内便捷的信息平台和沟通交流渠道,也是重要的校园舆论集散地。校园论坛是高校内部最主要的舆论集散平台,是校内网络舆情的第一线,因此高校论坛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校园论坛的舆论引导工作,首先要坚持及时引导原则,BBS中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焦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有可能迅速点燃论坛热情,掌控论坛舆论导向。因此针对校内论坛中的典型舆论,网络管理人员务必迅速定位、认真分析并及时采取对策,积极进行引导。其次,要坚持对等讨论的引导原则,BBS的特点是讨论自由、平等,如果网络管理人员以教师的身份通过生硬的教条强行将观点施加给论坛中的大学生,不但不会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反而会激起大学生的反叛情绪,即使是正确的观点、意见也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根据网络社会“主体间性”特点以平等、诚恳的态度交流、讨论各种问题,实现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最后,加强校园论坛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保障论坛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下进行理性的讨论。其中一要明确论坛章程,规范并公开论坛规则,赋予论坛依据规则合理编辑、转移、删除的权限,并针对违规者提出相应的警告和制裁;二要落实版主责任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利与义务;三要探索校园用户实名登记制度,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责任意识,促成虚拟网络符号主体与本体间高度的道德自律的实现。

4.由校领导牵头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跨部门指挥领导机构,确立高校网络工作的综合管理机制。高校要建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由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网络信息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及各教学院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工作领导机构综合协调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确保网络工作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提升网络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思想性、实效性。同时围绕指挥领导机构打造高校网络工作的综合管理机制,细化工作环节,规范工作流程,把关校园网络工作的各个环节,细致分工、明确责任,从高校实际出发,协调各部门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效能的提升。

5.探索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细化危机应急处理流程。对突发性网络事件全程监控、定时反馈、即时引导,既要在第一时间实施介入,有效控制事件范围,又要保持与高校网络指挥机构、兄弟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公共安全部门的联系,做到全面引导、系统控制,把突发性网络事件的冲击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秩序的稳定保驾护航。

6.加强高校网站的建设,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校内信息最权威的平台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重要资源。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其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高校网站信息少、更新慢,学生很难从中找到详细的资料和信息;其二,部分高校只片面强调网站的信息功能,将校园网站打造成单向度的信息工具,忽略了校园网站其他功能的挖掘,既无法成为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网络渠道,又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学习上的在线帮助与服务。

7.在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大学生网络舆论植入其社会土壤中。因为有效把握大学生对公共事务的评价准则才能为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创造前提条件,从而依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打造跨部门的综合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第8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贫富差距 基层党团 网络舆情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84-02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时刻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中央的16号文件是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一个时期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意义。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研究和实践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法,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应该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强大的合力把这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这一群体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加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去对待,更要把它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大学是人类理想孕育与人类历史传承的神圣殿堂。[1]可以说,高等院校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于培养能够传承和推进社会文明的年轻一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一所院校,必须坚持道德教育优先,培养具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确保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院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之中有生存的价值与空间,从而使院校的各项事业得以全面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关键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人才的优劣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通过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我们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思想合格和技能优秀的人才,使我们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新的形势下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受外界影响“多源化”

笔者把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外界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1.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和视觉延伸到世界的任何角落,这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2.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的冲突使大学生思想认识产生了多元的认知。3.西方国家对别国内政的干涉和思想渗透,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中宣扬本国的民主与人权,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4.国外宗教势力向高等院校传教渗透,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5.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运行让大学生享受着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和^念也在校园环境下不断泛滥。6.国内外媒体舆论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不切实际和观点错误的报道和评论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

(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速度、数量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围绕经费、创收等财政视角的改革,以及围绕着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触及到制度变革的核心问题,如:“行政化”和“官本位”等问题,教育体制改革仍然表现为行政导向,集中在技术性的层面,这也潜移默化地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的一定影响。在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如:高等教育招生比例的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困难让大学生对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不断弱化,“学习无用论”“拼学习不如拼爹”等错误的思想在大学校园中不断蔓延,这些直接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也在穷源溯流,在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理念的固化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创新才能改进和加强。[2]但是,现阶段多数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是瞻前顾后,工作理念和方法过于固化。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从工作理念上说,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没有从传统观念的“管理者”转变为现代教育的“服务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领导者”自居,没有建立和学生良师益友的关系,导致无法和学生交心,无法深入到具体的学生工作之中;(2)从工作模式上说,多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的状态是:上级布置的多,基层创新的少;消极抱怨的多,研究探索的少;急于应付的多,深入细致的少。这种“固化”式工作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必然导致“理论上夸夸其谈,实践上不落实、不实干。这种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固化和僵硬,更谈不上创新工作的开展与深入。

(四)学生价值观受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影响严重化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正在享受新常态下社会进步带来的丰富文明成果,尤其是物质文明成果。可人们在一味地谋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却忽视了对社会发展的全面理解,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在大学校园的硬件环境不断更新和升级下,学生群体也发生了新分化和组合。校园贫富差距是影响学生分化和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校园贫富差距也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缩影,但却给当下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诚然,就像贫富差距对社会产生的冲击一样,校园贫富差距的现象不能完全否定。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让学生锻炼心智提前适应社会,也促使社会、政府和学校更加关心这一群体,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切实的帮助;但是,它也给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以家庭条件贫富划分交往群体对象的现象日趋明显。再如,如何解决这部分群体中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享乐主义”“攀比家庭背景”和“先敬罗衣后敬人”等功利思想在大学环境中蔓延,那么日后必定会“无情的”反馈给社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家庭富裕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对相比之下家庭并不富裕的甚至是困难的学生产生无法预知的影响,例如“马加爵事件”。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开始了准社会化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拓宽实践渠道,努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们不希望学生在校园里因为贫富的影响对理想、对人生和对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危机的信号。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针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和创新工作,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做人思想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既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两课”教师以及直接管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辅导员、班主任。

首先,要严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要鼓励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尤其是对于具备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把这些人才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中会不断增强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切实解决政工干部人员不足和队伍不稳定的一系列问题。其次,组织上要考虑并给这支队伍提供机会和途径去提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给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去发展;要加大对“两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分期、分批和分层次的再培训和再学习,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优表彰奖励制度。再次,把政工队伍纳入到学校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个轨道之中,从科研立项、待遇与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与广大专业课教师得到相同的对待。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我,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保持优良作风,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工作信心,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和更大的贡献。

(二)重视网络舆情监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网络监管的立法缺位,所以,笔者只从有利于高校管理和服务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角度论述网络舆情监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的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意见、观点、看法等,即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以及上述主体之外的民众对自己关心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

网络舆情监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监管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与自身群体相关的利益事件。一旦触及到与自身预期不一样的情景,难免会触发压抑在他们心中的各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在一定程度下会转化为行为的冲动。经过调查,多数的大学生第一时间会通过网络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督,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监管,了解到学生对国内和国际最新事件的想法和反应,及时地引导和解决他们错误的观点、情感和行为倾向,有利于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导致的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二,网络舆情监管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和“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各种网络软件(如:人人网、QQ软件、微信等)与在校或离校的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关注着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动态,有利于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学院的最新动态。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工作,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另一“新领域”,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易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为适用。不能只空谈理论,还是要从实践工作中去总结和创新,再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工作并检验理论,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使我们的民族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

第9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兴、主流形式。近年来,互联网媒介逐步向自媒体时展,主体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新型便利性平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的分类和界定

1.以学校、学院或处室为运营主体的官方自媒体

如学校党委宣传部主管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工作部门维护的年级QQ群、共青团微博、网上民声等。该类自媒体的优势:消息来源可靠、消息过程严谨可控。弊端在于缺乏娱乐性和吸引力、关注度较高但实际阅读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以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为运营主体的民间自媒体

目前在高校受众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管理的微信公众平台和QQ空间、bbs论坛、各类求助墙和表白墙等。该类自媒体的优势在于接地气、学生参与度高。弊端在于内容易跑偏、容易沦为学生抱怨、吐槽的阵地,难从根本上起到教育引导效果。

3.以个人为运营主体的个人自媒体

在高校范围内来讲,主要分为教师个人自媒体和学生个人自媒体。个人主体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网络渠道发表观点、分享生活。是现阶段覆盖范围最广、也最难以引导的一种自媒体形式。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媒介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

过去,学生与教师之间基本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交流时间基本以8小时工作时间为主。导致一些较为内向、羞于与老师正面交流的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困惑或诉求;导致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宿舍矛盾等问题错过最佳交流时间而失去最好的教育效果。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地域界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网络思政当中来。

2.学生活跃于自媒体平台,使教育者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喜欢并热衷于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分享自己的即时心情和动态。使教育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情绪波动等;并能够借助自身教育经验快速判断学生在现阶段的思想状况,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弱化了二者之间的身份界限,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

在网络话题中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参与,使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者,更多地成为聆听者和参与者。身份界限的弱化使学生更容易在虚拟平台下敞开心扉、交流真情实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真实性、效果更为明显。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官方自媒体如何吸引更多受众

官方自媒体作为教育主体最有力的发声平台,只有让其声音真正传递到每一位受教育主体身边,才能让最真实、最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惠及每一位受教育者。因此,在花样繁多的各式媒体平台中,如何在保留官方平台即时、真实的前提下,突破其严肃界限,使其最大限度的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是现阶段亟需思考的课题。

2.学生集体自媒体平台如何更具真实性和教育引导性

集体自媒体平台作为现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拥有庞大的受众和参与度,如果能全方位发挥其作用,必将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帮手。但现阶段,集体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和退出机制,加之平台更新速度快、保有信息量庞大,使得集体平台的发声在真实性和教育引导性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成为制约集体自媒体平台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阵地的一大绊脚石。

3.个人在自媒体平台发声过后能否有更多思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便利性和意义在于以点带面,通过个别教育带动集体教育。现今,个人自媒体平台的发声更趋向于抱怨性发声,针对学生的问题,教育者在个别教育过后,能否引导学生针对其抱怨性发声有所思考、有新发声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快速见效的一大法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改变“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向“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变受教育者为间接教育者”方向迈进,以此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目的。

四、自媒体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规范校园自媒体平台建设,切忌盲目追求自媒体平台数量

学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应由专职部门备案负责,避免各部门未经论证各自组建自媒体平台,从而避免同一信息的重复推送。力争将有价值的信息在受众较多的平台合并推送,扩大信息覆盖面和影响力。

2.将学生纳入自媒体平台建设队伍

一是让学生参与到平台建设、信息编辑当中来,在枯燥的信息中融入活泼的元素,使受众更易于接受。二是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成立网络舆情监管小组,关注网络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3.将师德建设、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阵地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高校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在做好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将无形的引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